第一篇:整理 传统文化
五年级传统文化检测试卷 一
文化常识篇
1.这些常识你都知道吗?(根据积累的知识填空,相信自己!)
(1)中国古代的童蒙教育独特而充满智慧。其中《
》和《
》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它们是儿童用来学习声韵和格律的启蒙读物。
(2)辛弃疾的词被人们称为(),这些词主要表现了他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3)汉语的精炼和优雅世所公认,其中民间语言中的()、()、()也因它们独特的意趣而被人们广泛应用。(4)()是古代中国鼎盛时期的都城,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5)日本以茶道闻名世界,然而真正茶的故乡在()。早在唐朝时,陆羽著的()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6)()、()、()、()是社会所公认的四大菜系,也是我国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地方菜肴。(7)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和白酒我国最富民族特色的酒。
2.每一座文明城市都有其代表性的建筑或景观,彰显这座城市的底蕴,下面将历史古都和代表性的建筑或景观连起来。(5☆)杭州
白马寺 南京
西湖十景 洛阳
明长城 北京
兵马俑 西安
紫禁城 3.日积月累。(将语句补充完整,10☆)
(1)两岸晓烟杨柳绿,()。
(2)春水才深,();夕阳半落,()。(3)山不断,(),()。(),鹭立岸头沙。(4)三山半落青天外,()。(《登金陵凤凰台》)(5)(),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
(6)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二、综合运用
1.在中国古代,诗人往往通过说史怀古,追昔抚今显示自己救时济世扫除时弊的远大抱负,创作出大量怀古诗。请将下面古诗与作者及描述的历史事件进行连线。(5☆)
《咏怀古迹》
章碣
西晋灭东吴 《题乌江亭》
杜甫
秦始皇的残暴 《焚书坑》
皮日休
项羽兵败自杀 《西塞山怀古》
杜牧
隋炀帝开挖运河 《汴河怀古》
刘禹锡
昭君出塞 2.考考你。(知识拓展,15☆)(1)《声律启蒙》中巧妙融合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成语典故。其中“百亩风翻陶令秫”应用 的故事。“饮李白一壶之酒”引用的是李白《花下独酌》中“(。)”的诗句。(2)“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它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故事。《笠翁对韵》中就有关于此事的语句:“(。)”(3)“后庭花”成了亡国之曲的代名词。最早出自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一句。后来经常被其他诗人引用。(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辛弃疾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其中最能体现作者这一情感的一句是“(:,?)”(5)谚语内容十分丰富,有总结生产经验的,如(;);有反应人们世界观、生活状态和道德观念的如:(;
。)还有的具有诗的外形。如:(。)
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一、二单元检测题
填空。
1、云对(),雪对(),晚照对()。
2、夏暑客欹石枕,()。
3、丹山对(),()对覃烟。4、《登金陵凤凰台》的作者是()朝诗人()。诗的前两句是:()。5、(),卷土重来未可知。6、(),共禹论功不较多。7、鱼游池面水,()。8、兴,百姓苦;亡,()。
二、选择
1、唐朝著名女诗人()八九岁就知声律,能做诗。2、()的咏史诗能别出心裁,给人启示。3、()的词向来被人们称为“英雄之词” 4、《题乌江亭》的作者是唐朝诗人()
三、请将下面的诗词与作者朝代连起来:
《咏怀古迹》
元
辛弃疾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宋
皮日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唐
杜甫 《汴河怀古》
唐
张养浩
四、简答题
简述好对子的要求有哪些?
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三、四单元检测题 填空 1、()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和优雅,世所公认。2、()又称“楹联”,因古时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是从()深化而来的。
3、谜语一般由()、()、()三部分组成。4、中华六大古都,()独占其二:洛阳被称为“()”,开封则有“()”之称。
5、“(),虎跑水”号称杭州“双绝”。
二、选择题
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为:()2、丝绸之路的起点是:()3、在文人眼里,()是全国文化的中心
三、判断
1、“半斤对八两,拳头对巴掌”是一句谚语。()
2、西安具有石头城的别称。()
3、歇后语一般有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后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
4、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是人间的天堂”。()
四、连线,请将下列古都和相对应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迹连接起来 洛阳
秦始皇兵马俑 杭州
故宫 西安
岳王庙 北京
龙门石窟
五、简答题:
1、对联的特点有哪些?
2、请你写出几个与三国人物有闰的歇后语(至少三个)
五年级传统文化第五、六单元检测题
1、茶的()、()和()是从民众而来,但形成()现象则是从()开始的。
2、()和()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
3、()、()、()、()是社会所公认的四大菜系。
4、曾经沧海难为水,()。
5、《题都城南庄》的作者是()朝的(),本首诗的主要立足点是()。诗后两句是()
6、元好问是我国()朝最有成就的文学家。《 》本是为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
7、陆羽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二、判断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作者是唐朝的崔护。()
2、我国各大菜系中,粤菜最负盛名。()
3、传说酿酒的鼻祖是夏朝的杜康。()
4、《茶经》认为茶饮起源与神农架。()
三、选择
1、龙井茶的产地为()。
2、被称为酒仙的是()。
3、陈麻婆豆腐属于()菜。
四、请将下面诗词与作者和朝代用线连起来。钗头凤 宋 元稹 清平乐 唐 王建 鹊桥仙 宋 陆游 望夫石 宋 宴殊 离思五首 唐 秦观
第二篇: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简述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炎黄子孙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崇德尚仁以及爱国主义情操等等。(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勤劳不屈的中华儿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至诚不息,不息则久”这都无一不表现着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自强不息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大气。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来传承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靠的就是中华儿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2006年百年不遇的大旱,到2007年南方冰雪灾害,再到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中华儿女谱写的一曲又一曲自强不息之歌。(2)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情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许多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拼搏进取,寄托了古人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从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到今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在于它的炎黄子孙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国家的忧患意识。(3)和谐持中,以德化人。和谐持中,以德化人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风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其中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而人与自然的和谐能达到“双赢”,实现可持续发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道法自然”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优秀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我们的教育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现代教育实施的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学校天天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尽管素质教育没有明文规定要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却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孔子说:“因材施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是这种思想,这种教育方式却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实现。虽然现代教育主张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表面上是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满路荆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也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实现了跨时空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面临着全球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当韩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专利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捶胸顿足,后悔不已。在这个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步外流,而我们正宗的传承人却正在不知不觉地受着国外“快餐文化’,的侵蚀,丢掉我们自己最优秀、最应该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2)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识模糊或兴趣淡薄。对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现在许多青年人根本不感兴趣或存在着片面、模糊的认识。由于认识的模糊,他们把传统文化认为是文言文、古诗词本身,以为弄来古代的服饰、器皿,模仿古代的仪式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以为学习了文言文、古诗词就传承了传统文化,殊不知那些东西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面对四书五经之精华,青少年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却漠视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内涵价值。(3)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授现在都是采取将四书五经,孔孟之道放在语文教材里,由语文老师上课进行传授的方法,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被动地为了考试而学,老师也是为了考试而教,上课生硬死板,只看重讲考点却没有拓宽,内容也多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很少有其他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这样就导致教学缺乏新意,不足以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4)社会传统文化氛围稀薄。由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大肆否定,导致现代青少年的父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但是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既然父母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都不够深入,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就会越发匮乏。加上现在西方文化的侵入,现在孩子满口的流行歌曲,网络词汇,甚至在一些校园里还传唱着“灰色儿歌”。这些现象的泛滥,都在警示着当代的人们。因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
如何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笔者提出以下几种构想:(1)将传统文化教学从语文教学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只有在大学里才开设,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小抓起。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在小学和中学设立一个专门的科目进行学习,或借鉴大学里的选修课方式,在中小学里设立一些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选修科目。内容可包括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也可以不用应试教育的方法闭卷答题,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等。(2)拓展课程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努力弘扬传统文化,需加强传统文化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拓展课程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校园里开展“每天一诗”、“每周一文”的活动或开展一个班级读书会,让老师上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并让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3)改革课堂教学,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化、朗读情感化、理解个性化、作业多样化。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或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举行一两个小型的知识问答比赛引导师生互动等等。(4)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组织学生参与有关社会活动,参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博物馆,并让学生尝试写作观后感或民风民俗介绍、调查报告、小论文等,让学生自己加深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陈凡之在《剑桥导引》中也说道:“许多许多的历史才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形成一点点文化,我们有幸的是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点点文化”。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板具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宏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因为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才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第三篇: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教材面世 国学引领教育潮流
不久前,作为教育部“十二五”《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立项,国内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已经完成,并计划在明年进行大范围试点推广,而国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学前教育到中小学的标准化体系。而近日,从国家级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先期已研发完毕的全国25个省共500册省级版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也将集体亮相2015年全国书展。如此大范围、大规模地退出标准化传统教材在国内尚属首次。国学热潮延伸至学前
随着中高考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也带动了幼儿园国学的热潮。在这个首套幼儿园传统文化教材中,要求幼儿园小班学习48个传统汉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幼儿园实验教材共分为两个序列,一为国学经典教程,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中华典句》等;二为幼儿字源识字教材,其中幼儿园小班共计学习48字,中班60字,大班90字。所选汉字为常用字,以象形、会意、指事为主,兼有部分形声字。教材还会配合甲骨文、金文、小篆写法等,介绍汉字的演变,图文并茂,易于识记。比如在小班第二册的课本中,讲解了“父”字的字体演变,不但有规范字,还有繁体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不同的写法。在字源释意中,称父是象形字。甲骨文的“父”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柄石斧。持有石斧的人象征着拥有力量和勇敢的成年男子,后来指父亲,课本后还配有孟浩然的诗《田家元日》。据悉,这套教材强调孩子们以诵读为主,不需要背记,通过甲骨文、小篆等图像性很强的字体,帮助孩子理解、识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由此慢慢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将国学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规模化进课堂
随着高考改革的出现,语文在在教育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中高考更是加大了对国学的考察力度。而在语文教材的改革上,国学所占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2014年教师节,总书记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并在谈话中说“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这国内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在教育改革和总书记的指导下正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嵌入我们生活和教育当中。
据了解,该系列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项目之一,由总课题组传统文化教材研发基地——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各省教材的统筹、编校等工作。即将面世的25套省级版实验教材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基本覆盖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区。每省教材均为20册,其中小学12册,初中4册,高中4册。
教材以“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课程结构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不同年级应掌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为孩子们奠定诗词美学基础;高年级段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等;初中阶段则学习《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则进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原标题《孙子兵法》入选中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
为了赋予传统文化的特色和解决更省市国学教育的差异化。据悉,课题组专家委员根据各地省情文化,为每个省单独研发了地区历史、文化、民俗与艺术并重的地域文化内容,并系统地镶嵌于原有国学课程之中。例如北京版一年级教材《弟子规》中,附加有“北京的历史”模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自原始社会时期以来,北京的历史变迁、城市风貌等,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北京版三年级教材《声律启蒙》中,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块,用简短的文字和精选的老照片,把老北京历史悠久又极具韵味的胡同文化呈现给孩子。
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套教材将于今年上半年进行论证和修订,预计下半年成规模试用。此外,省级传统文化课程还将同时开通“手机传统文化教育云”同步教学增值服务,通过“移动通讯教育云”深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沿袭到今天已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消逝,而现今的国学热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展示在国人和世界面前,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将引领当代和后世的潮流,成为中国文化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中庸样张
第四篇:传统文化
一、名词:
1.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2.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3.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4.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5.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6.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7.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
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1.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2.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3.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4.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
(3)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
(4)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
(5)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6)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7)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一、名词:
8.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9.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10.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1.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12.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13.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4.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5.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6.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7.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8.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
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8)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9)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10)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11)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12)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
(13)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14)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一、名词:
15.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主要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6.佛教四谛:四谛即⑴苦谛:指众生所居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皆苦,人生苦多。⑵集谛:由于贪瞋愚痴造成的善恶行为,能感召将来的生死苦果。⑶灭谛: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⑷道谛: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解脱人生疼苦,脱离生死轮回。
17.墓志铭: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在坟前,一般由志和铭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18.茶道:指通过茶饮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是茶文化的核心。
19.周公/周公旦: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他根据周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他主张统治者应按照德的要求,敬天保民,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20.六礼:从西周开始逐渐形成了婚姻,“六礼”即纳禾、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1.太学: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以传授知识研究专门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
二、列举:
①儒家“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对中国传统儒学的第一次大改造。②道教“四大名山”:(道教认为,名山秀水,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龙城山、安徽齐云山。③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④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
⑤五服之制: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丧期间必须穿特制的丧服,必须穿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⑥明清书画名家:三宋(宋克、宋璲、宋广),吴门三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董其昌、王铎、博山、郑板桥、高凤翰、黄慎、唐寅、沈周、仇英 明清书画名家:‘明代浙派’画家戴班;‘华亭派’董其昌;‘吴派’唐寅、文征明、沈周、仇英都擅作山水画;俆谓的大写意花鸟画;清代:王时敏等‘清六家’,弘仁等‘清四僧’,郑燮等‘扬州八怪’。⑦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三、①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二曰“克己复礼”;三曰“君子之仁”。
⑵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还提出了“德治”的主张,就是把‘仁爱’之心体现到治国安民的方略之中。②传统孝道的内容:
“孝”是传统伦理一个极为重要的范涛。传统孝道的内容十分宽泛,概括说来可以分为肉体和精神两大方面。
⑴肉体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父母之体;第二,慎重的保护自己的身体;第三,传宗接代。
⑵精神方面分为三点:第一,养志;第二,葬祭养礼;第三,扬名显亲。
③传统建筑的基本类型: 9.城郭:城郭即‘城墙’,‘城’是指内城的墙,‘郭’是指外城的墙。古代都城都是内有城,外有郭,最为经典的是唐都长安和明清北京城。
10.宫殿: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规模宏大,雄起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凸显王权的尊严。宫殿在传统居住建筑中成就最高、规模最大。秦朝的阿房宫是中国早期宫殿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紫禁城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最恢弘的古建筑群。
11.民居:原始社会初期,人民居住的是洞穴、树巢,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北方是半地穴式建筑,南方是“干栏式”建筑。自周代开始,庭院形式出现;秦汉时期,庭院式住宅已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明清时期逐步形成“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有特色民居——窑洞,少数民族住宅更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12.园林:古代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完美融合建筑、绘画、书法、诗歌、工艺诸因素,与有限空间内创无限意境。它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传统园林的构成要素一为山,二为水,三为花木,四为鸟兽鱼虫,五为楼台亭榭。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④儒家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
民族精神:⑴天人协调精神⑵入世济世精神⑶理想主义精神:第一,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第二,仁政王道的理想政治;第三,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时代价值: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儒家优秀文化成分,完全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⑴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⑵儒家的和谐思想、人本观念和道德意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意是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⑷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儒家提倡“中庸”,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⑸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⑤论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5)中国的茶文化是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了传统饮食的休闲性和情趣化:
(16)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叶,但当时的茶叫荼;
(17)汉代茶正式成为一种饮品
(18)茶叶之风在士大夫之间流行,中唐以后传到民间,茶字正式出现,成为这种饮品的专称;
(19)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揭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序幕;(20)宋代各地茶肆兴起,饮茶风气在大江南北成为风俗;
(21)明清 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地无南北家无贫富的必须生活品。
第五篇:传统文化
总结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直到延续到今天,生活中可处处可见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踪迹,就比如:中国书法,诗歌。还有一些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中秋家人团聚吃月饼,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清明祭奠亲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当然传统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而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应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得到发扬,另外我们可以把当下优秀的文化思想不断加注入传统文化中去,这会使传统文化在当代孕育出更适合人类发展的新文明,使它重新焕发活力,这就是文化的增益现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合理融合,使传统文化切实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才能走进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家园,使之作为一种精神支柱、价值内核、理想信念、科学方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往往取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就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更需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服务学生、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作为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贯彻到整个学生工作中去,进一步落实到每一次实践活动中去,不断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相信在当代高校和大学生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传统文化会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