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
“两案”编制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近期,我院组织了一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写培训班,并邀请长安大学地测学院郑书彦教授做为讲师。聆听了郑教授的授课后,我个人受益匪浅,现将心得简单总结如下:
一、郑教授先是结合自己评审过的方案,对评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和规范结合做出解释。
二、郑教授依照两案编制的目录顺序对每一章节,每一条目的具体要求,结合评审和编制报告的经验,都做出了详细生动的说明。
三、郑教授列举了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1、资料收集的多样性
在收集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设计、储量核实、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相关矿山水文地质资料外,还应注意收集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采取的处理措施、处理效果及矿区所在地区的交通规则、经济布局规划等。
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范围的确定
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的范围应包括采矿权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
3、评估范围的确定
评估范围的确定原则: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开采设计规划的开采区及开采活动的影响区域。根据开发利用方案、尾矿库工程勘察设计报告等,结合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成果分析研究,评估范围的主要考虑因素:⑴开采范围和开采方式;⑵原有地下坑道及采空区分部特征;⑶矿坑抽排水影响范围;⑷矿山附属设施的影响范围。综合地质地形地貌特征确定“方案”的评估范围为:矿界范围外扩300米--5千米,以及矿场、排土场、尾矿库、选矿厂等设施周边的分水岭为界,注意考虑水系分布及矿山开采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范围来确定范围。
4、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1)矿山级别的确定,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综合确定,评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评估级别的确定关系到方案中评估精度的确定,故要实事求是,紧扣规范。(2)发生过的地质灾害,但经过发生现场已经见不到痕迹,该地质灾害在现状评估中是否要反应?郑教授认为应该提及,且需评估治理效果,原因有二,一是为预测评估提供依据,二是为在评估治理效果的基础上,寻找合理高效的不同地质灾害的不同治理手段;
(3)尾矿库是否列入评估范围?由于尾矿库属安全部门管理,但安全部门只负责尾矿库使用年限的问题,当尾矿库停止使用后,尾矿库的复绿整治安全部门是不负责的,所以我们认为尾矿库环境问题应评而不治,在尾矿库的使用年限内的地质环境问题要评估,但是不涉及治理措施。
此外,郑教授还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措施及部署、新建、改(扩)建及生产矿山都需要编制合理的方案、治理的经费计算等问题做了解答。
总之,经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两案编制了解的更加清晰透彻,对我们编制更好的方案提供了巨大帮助。
第二篇:赤峰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及土地复垦方案》和《分期治理方案》 评审备案工作程序
赤峰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及土地复垦方案》和《分期治理方案》
评审备案工作程序
为规范《方案》的评审、备案工作,制定如下工作程序。本文中的《方案》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分期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以下简称分期治理方案)。
一、受理
(一)受理程序
《方案》评审由矿山企业提出申请,市国土资源协会受理并对申请资料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审查,符合受理要求的,送专家组评审。不符合受理要求的(严禁借用资质编制),予以退回,并书面说明理由。
审核内容:检查资质证书是否符合相应资质要求,扉页中编制单位是否有单位公章,报告级别是否与资质级别相符,文字报告及图纸的完整性,依据相关规定要求提交的资料是否齐全等。
评审组织单位对符合受理要求的《方案》应在20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专家完成评审工作。
(二)提交资料要求
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申报治理方案或分期治理方案评审,需提交以下资料:
1、治理方案或分期治理方案评审申报表;
2、治理方案或分期治理方案(正文、附图、附表);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缴存承诺书(治理方案评审提交);
4、采矿许可证或划定矿区范围批复文件复印件;
5、矿业权人及编制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真实可靠性承诺书;
6、《方案》编制合同或委托书;
7、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8、编制人员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
9、土地利用现状图;
10、公众参与相关资料;
11、相关地区近期建设工程材料信息价格资料;
12、旗(县、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现场踏勘证明文件;
13、治理方案评审意见书及备案材料(分期治理方案评审提交)。
14、方案适用年限内的矿山采掘计划(分期治理方案评审提交)。
15、编制单位的初审意见书。
16、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三)对评审资料的数量要求
治理方案或分期治理方案(正文、附图、附表):大型矿山七份,中小型矿山五份。
其它资料:一式两份(一份用于受理审查,一份交专家组长)。为提高数字化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方案》编制单位应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10号文)的要求,确保送审、备案的成果资料规范化。
二、专家组组成
评审专家组成员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和土地复垦专家库中根据评审需要分专业随机抽取。评审专家组专家数量应符合规定要求,即矿山生产建设规模为小型或中型的5名,大型7名。专家组成员应符合回避制度要求(重点是不允许作为评审专家评审本单位的《方案》),同一单位的专家一般不超过2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评审专家和评审组织单位的评审事务。
评审专家组应遵循公正、公平、客观、求实的原则,对《方案》的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审。评审专家应提出署名评审意见、填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意见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评分表》,专家组长代专家组填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评审表》、专家组成员签字认可。
三、评审
《方案》的评审形式为会议评审。
在《方案》评审2日前,通知矿山企业和《方案》编制单位会议地点、时间。在确定评审日期3天前将《方案》送达承担评审任务的专家。选定的专家凡因特殊情况无充足时间审阅材料的,须提前2天提出并告知,以便调整专家组成员。
四、评审会议程序
(一)参会人员
1、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或相关负责人员;
2、市国土资源局聘请的评审专家;
3、《方案》编制单位人员(要求《方案》主要编制人员或项目负责人必须到会);
4、矿山企业法人或其授权委托的代理人。
(二)会议议程 专家组组长主持评审会。
1、由编制单位项目负责人以多媒体形式向专家组介绍《方案》内容(限定时间15分钟);
2、专家提问(只问不评),重点是报告内容介绍不清楚或观点、结论不明确、易误解的部分内容。
3、专家讨论和评议;专家组长首先作主旨发言,各评委依次发表评审意见,为节省时间,其他评委已谈及的问题原则上不再叙述(认识深度不同或观点不一致的内容例外)。
4、专家组讨论评审意见(专家组长起草)。
专家组长主持讨论、统一会上提出的不同观点,然后简要总结文字报告及图件修改内容。
每名专家均应填写专家评审表。
5、报告编制单位发表意见,重点是对专家组的评审意见是否有不同见解以及报告修改意见不明确的内容等。
6、专家组长宣布《方案》是否通过评审。宣布本项目评审会议结束。
(三)实地调查
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组认为有必要进行实地调查时,评审组织单位应组织评审专家进行实地调查。
五、评审结论
《方案》评审结论分为原则通过和不通过。评审结果以统计方式确定,根据专家评审表统计结果,评审专家组三分之二以上专家通过的视为通过评审。
对于未获通过的《方案》,编制单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重新申请评审。
六、修改复核
评审通过的《方案》应在7日内完成修改复核工作。《方案》修改完成后,编制单位在形成纸介质资料的同时,还应按照国土资源部《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制作电子文档,并对提交备案的源电子文件、存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可用性、完整性负责。
由于报告编制单位不能按期完成修改复核的,《方案》备案等时间顺延。
七、审查
评审通过的《方案》修改完成后,评审组织单位须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评审申报人提交资料的审查(审查重点是提交资料是否完整、可靠,拟备案的纸介质文档与电子文档的规范性是否符合部颁标准的要求),并在《评审表》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备案登记表》上签署对评审资料完整性、可靠性、规范性的审查意见、加盖公章或评审专用章,一并送交评审申报人(采矿权人或采矿权申请人)。由评审申报人向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备案。
八、备案
盟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备案申报材料后,符合要求的,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工作。不符合要求的,5日内书面通知申报人,说明理由。
《方案》备案申报材料,除包括送评审的资料外,申报人还需提供以下资料:
1、评审组织单位并附参加会议人员名单(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称/职务、本人签名);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备案评审表(由专家组长签名的评审意见、评审专家组成员签名及评审单位意见);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意见表及其专家评分表。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备案登记表;
5、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主要工程量统计表;
6、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有关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资料。
九、其它
1、各编制单位严禁转借资质为他人编制《方案》,一经发现将取消在编制资格。
2、为保证《方案》编制工作质量,《方案》出现与其他矿山一处或部分内容完全一致的(属于同一矿区地质条件论述除外),不予审查,按不通过处理。
3、《方案》编制中的经费预算执行最新定额。
4、土地复垦专篇以章节的形式编列在治理方案“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之后,其工程量与经费估算编列在治理方案中,不单独编制工程量与经费估算。
第三篇:矿山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RE: 《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
编制要点及注意的问题(梁成华)
《土地复垦方案报告书》编制要点及注意的问题第一部分土地复垦概述土地复垦原则土地复垦的特点土地复垦的概念土地复垦的技术路线1土地复垦的概念国务院1988年发布的《土地复垦规定》中对土地复垦的含义界定为: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2土地复垦的原则我国的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这个原则具体体现在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土地管理法》的第42条的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 3土地复垦的特点多学科性(地质学、土壤学、土地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限制因素多且复杂(土地破坏方式、政府的政策及法规、复垦资金、复垦技术、自然和社会条件...)多工序的工程体系(工程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4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要点分析总则项目概况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土地复垦投资概算土地复垦效益分析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保障措施附件要求编制目的编制原则编制依据目标服务年限主要计量单
位1.1 编制目的问题:篇幅过长、多数报告写成了报告所编制的主要内容。要点:概述某项目占地和已破坏土地情况,生产(建设)过程可能破坏土地情况;按照XXX原则,依据XXX文件的要求,为了控制或减少某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不必要破坏,保护耕地及其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将该煤矿的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和计划落到实处;为某项目土地复垦的实施管理、监督检查及土地复垦费征收提供依据。1.2 目标问题:不明确要点:某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破坏(塌陷、压占、挖损等)土地面积???hm2;复垦各类土地面积???hm2,土地复垦率??%;社会、生态、经济效益。1.3 主要计量单位问题:混乱要点:用法定单位,如:hm2、㎏、㎞、㎝等;全文所用计量单位级别应该统一。2项目概况项目简介项目所在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现状项目生产工艺流程2.1 项目简介问题:矿区范围、用地规模和土地权属不明确;要点:熟悉《XXX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XXX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XXX工程项目占用土地情况报告》,按编制要求将下列问题简述清楚:项目名称、位置、隶属关系、企业性质、矿种、生产开采方式、生产规模、服务年限、矿区范围、用地规模和土地权属;建设项目还要说明工程性质、投资规模、建设期限。2.2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问题:针对性不强,涉及的范围过大,数据不真实;要点:重点简介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概况,最好附项目区现场照片;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资料应该来源于当地政府提供的《XXX镇(乡)“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 XXX镇(乡)小城镇
建设总体规划》《XXX县年鉴》2.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问题:数据不真实,数据与土地利用现状图不符,土地利用类型名称不规范;要点:依据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写,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及生产情况;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要规范。2.4 项目生产工艺流程问题:针对性不强,盲目引用;要点:建设项目应重点介绍与导致土地破坏顺序和破坏方式有关的工程环节;开采矿产资源项目应依据《XXX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简介生产工艺流程、资源赋存形式与分布状况,并侧重介绍可能导致土地破坏的环节。3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已破坏土地现状拟破坏土地预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复垦标准3.1 已破坏土地现状问
题:对已破坏土地情况的描述过于简单,缺乏实地调查数据和图片资料;要点:根据实地调查,正确划定土地破坏类型;说明由于挖损、塌陷、压占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范围、面积和程度,按破坏类型附现场照片;建立破坏土地面积和破坏程度统计表。3.2 拟破坏土地预测问题:拟破坏土地预测依据不充分,在统计拟破坏土地与已破坏土地面积上混乱,土地破坏的时序不清;要点:与项目简介中的相关内容(工程类型、生产建设方式、工艺流程或项目工程安排)相衔接;简述拟破坏土地的依据和方法,测算不同时段和区段破坏土地的类型、面积、范围、程度。3.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问
题:忽视项目生产或建设过程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尤其是对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而对土地复垦影响较小和暂时性的环境问题叙述过多,如噪声和扬尘等。要点:明确该节内容与土地复垦的关系,服务于复垦的可行性;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内容,必要时可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和监测;重视对有色金属矿山和选矿场及尾矿库的环境影响分析;3.4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①问题:项目区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限制因子及其等级标准选择脱离项目区实际;确定待复垦土地用途的依据不充分;缺少或没有土地复垦类比方案;忽略农用地以外的土地用途的可行性分析;原则性内容叙述过多。
3.4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②要点:明确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待复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对受破坏土地,针对特定复垦方向的适宜程度所做出的判断分析,是制定土地复垦规划和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的依据。确定土地复垦方向;选择正确的评价标准,指出主要限制因子。3.4 土地复垦可行性评价(③适宜性评价程序)3.5复垦标准问题:复垦标准不具体,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相脱节;要点:严格按照所确定的复垦用途制定复垦标准;复垦标准不仅包括复垦后的某种用途的土地标准,而且还应包括与之相配套的道路、灌溉渠道等工程设施标准。4 预防控制与复垦措施预防控制措施工程技术措施生物化学措施4.1预防控制措施问题:重点不突出,偏重预防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措施,因挖损、压占、塌陷使土地遭到破坏的措施偏少;要点:深刻理解“统一规划、源头控制、防复结合”原则的涵义,将复垦作为生产和建设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项目特点、生产方式和工艺,提出在项目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减少破坏土地的面积,以及降低破坏程度的控制措施。4.2工程技术措施问题:没有根据各复垦单元的土地破坏特点和复垦后的土地用途提出拟采取的工程和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与“工程设计”的侧重点不清,这两部分内容雷同。要点:根据各复垦单元的土地破坏特点和复垦后的土地用途提出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不要在这一部分编写复垦工程设计内容。4.3生物化学措施问题:提出的生物化学措施针对性不强;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农业技术知识。要点:为恢复植被或满足某种利用(旱地、水田、建设用地„)标准,拟采取的生物和化学措施,要有针对性;采取的措施要在经济和技术上可行。5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工程量测算工程设计5.1工程设计问题:简单地引用工程技术措施部分;缺乏相关设计图鉴;没有针对性,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复垦单元。要点:针对各个复垦单元复垦后的土地用途和标准进行工程设计,使拟采取的工程技术和生物化学措施落到实处;结合图鉴使工程设计有空间性和可操作性。5.2工程量测算问题:工程量测算过于简单(个别的就一张汇总表),没有过程,依据不充分;与工程设计内容相脱节。要点:依据工程设计,按复垦单元进行测算。6土地复垦投资估(概)算、测算问题:过于简单,依据不充分;与工程量测算内容相脱节。要点:依据工程量测算结果,按各复垦单元分项概算,并汇总;投资概算组成:①工程施工费(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②其他费用(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不可预见费)编制依据:《土地开发整理
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规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机械台班费预算定额》财政部、国土资源部(2005)7 土地复垦效益分析问题:效益分析依据不充分,甚至直接引用其他报告相关部分;经济效益估算过大,脱离实际。要点:重点分析复垦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分析要真实,尽量量化。8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问题:对项目区施工条件和工程进度考虑不周;工程进度安排不实。要点:依据工程进度安排和对土地破坏的阶段性或区位性特点划分复垦工作阶段;分段说明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投资和计划安排。生产年限超过5年的生产项目,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复垦工作阶段。9 保障措施建议:依据项目特点及其所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提出保障措施,避免直接引用;将复垦土地权属调整内容放入该部分。
第四篇:矿山土地复垦方案报告-参考大纲
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大纲
项目特性表前言
1.1 编制背景及过程
简要说明方案的编制背景及过程。
1.2 复垦方案摘要
内容应包括:(1)生产建设项目服务年限及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2)方案涉及的各类土地面积,含项目区面积、复垦区面积、永久性建设用地面积、复垦责任范围面积、征(租)地面积等;(3)土地损毁情况,含已损毁和拟损毁土地的面积、地类、损毁类型和程度等;
(4)说明土地复垦目标,含拟复垦土地的地类、面积和复垦率等;(5)复垦的投资情况,含静态总投资、动态总投资和单位面积投资等。编制总则
2.1 编制目的从加强土地复垦资金管理、保障土地复垦实施、合理用地、保护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恢复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说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目的。
2.2 编制原则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以及当地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按照经济可行、技术科学合理、综合效益最佳和便于操作的要求,说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应体现的原则。
2.3 编制依据
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技术文件、地方规划及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资料等。项目概况
3.1 项目简介
说明项目的名称、隶属关系、企业性质、项目类型、生产开采方式、生产规模与能力、生产服务年限或剩余使用年限、项目范围等。列表说明项目用地构成、规模。
应提供国土资源部门批复的项目范围拐点坐标及相应的投影参数、项目总工程平面布置图。
3.2 项目区自然概况
3.2.1 地理位置
项目区的地理坐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位置及交通状况,附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3.2.2 地形地貌
说明项目区的地形地貌类型和海拔高度等,附项目区地形地貌图片。
3.2.3 气侯
说明项目所在地的降水、蒸发、日照、温度、积温、无霜期、风向与风速等气象特征。
3.2.4 土壤
说明项目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地带性分布特征。
3.2.5 生物
说明项目区所在地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附不同植被类型图片。
天然植被包括地带性植物群落类型、组成、结构、分布、覆盖度(郁闭度)和高度等。
1人工植被包括当地栽植的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地及农作物类型等。
说明项目区所在地的主要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
3.2.6 水文
说明项目所在区地表水系及地下水赋存情况。地表水系包括径流量和水质特征等;地下水赋存情况包括主要含水层(浅部)、隔水层、赋存条件、潜水埋深等。附地表水系图。
3.2.7 地质
说明项目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附地层综合柱状图。
3.3 项目区社会经济概况
明确项目区近3年内的乡(镇)人口、农业人口、人均耕地、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农业生产状况等,标明资料来源。
3.4 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
说明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质量。结合典型土壤剖面图说明耕地、林地、草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土层厚度以及有机质含量、pH值等主要理化性质。土地复垦方向可行性分析
4.1 土地损毁分析与预测
4.1.1 土地损毁环节与时序
说明生产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损毁的生产(建设)工艺及流程。附生产(建设)工艺流程图。
结合生产(建设)工艺及流程,列表或图示说明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土地损毁的形式、环节及时序。
4.1.2 已损毁土地现状
明确项目区已损毁土地的损毁类型、范围、面积及损毁程度等。
分析已损毁土地被重复损毁的可能性。说明已损毁土地已复垦情况,包括复垦面积、范围、复垦方向及复垦效果等。附损毁土地及复垦情况图片。
4.1.3 拟损毁土地的预测
依据项目或工程类型、生产建设方式、地形地貌特征等,确定拟损毁土地的预测方法。分时段和区段预测土地损毁的方式、面积、程度等。
结合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土地损毁程度分级,分级应参考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规定的划分标准,也可结合类比确定。
4.1.4 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确定
依据土地损毁分析与预测结果,合理确定复垦区与复垦责任范围,应提供西安80系拐点坐标。
4.2 复垦区土地利用状况
4.2.1 土地利用状况
列表说明复垦区及复垦责任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质量、损毁类型与程度,应说明基本农田所占比例、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情况、主要农作物生产水平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应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明确至二级地类。土地利用现状的统计数据应与所附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信息一致。
土地利用现状表参考附录F。
4.2.2 土地权属状况
说明复垦区土地权属和登记发证情况,土地权属应详细到行政村或村民小组。需要征(租)收土地的项目应说明征(租)收前权属情况。
土地利用权属表可参考附录F。
4.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分析预测土地损毁对复垦区及周围环境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4.3.1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
根据对损毁土地的分析和预测结果,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
明确评价依据及过程,列表说明各评价单元复垦后的利用方向、面积、限制性因素等。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土地权益人的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损毁情况、公众参与意见等,在经济可行、技术合理的条件下,确定拟复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应明确至二级地类),划分土地复垦单元。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与步骤参考附录C。
4.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应结合复垦区表土情况、复垦方向、标准和措施等,进行土方量供求平衡分析。
需外购土源的,应说明外购土源的数量、来源、土源位置、可采量,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无土源情况下,可综合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改良措施。
复垦工程中涉及灌溉等用水工程的,应进行用水量平衡分析。
4.5 复垦的目标任务
依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土地复垦目标,包括拟复垦土地的地类、面积和复垦率等,制作复垦前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复垦前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可参考附录F。土地复垦标准与措施
5.1 复垦质量要求
依据《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结合复垦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复垦方向(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渔业、人工湖、公园、水域观赏区、建设用地等)提出不同复垦单元的建设标准。
标准制定不宜低于原(或周边)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与生产力水平。复垦为耕地的应符合当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要求;复垦为其他方向的建设标准应符合相关行业的执行标准。
5.2 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项目开采(建设)工艺,说明生产建设过程中为减少土地损毁拟采取的合理预防与控制措施。
5.3 复垦措施
5.3.1 工程技术措施
按照项目所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复垦方向要求,说明不同复垦单元拟采用的各项土地复垦工程技术措施,包括表土剥覆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充填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防排水工程等。
5.3.2 生物和化学措施
说明待复垦土地不同复垦单元拟采用的恢复植被、改良土壤等生物或化学措施。
生物措施中应明确植物种植的立地条件,以及所选取植物的生物特性。
5.4 监测措施
针对不同复垦单元制定合理的土地损毁、复垦效果等的监测措施。
5.5 管护措施
根据项目特点以及所在区域的自然特征,提出复垦土地以及主要复垦工程的针对性管护措施。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工程量测算
6.1 工程设计
根据确定的土地复垦方向和标准等,针对不同复垦单元不同措施进行复垦工程设计。工程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确定各种措施的主要工程形式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工程措施的设计可根据项目类型、生产建设方式、地形地貌、区域特点等有所侧重,主要工程设计应附平面布置图、剖面图、典型工程图等。
生物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植物种类筛选、苗木(种籽)规格、配置模式、密度(播种量)、土壤生物与土壤种子库的利用、整地规格等。
化学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复垦土地改良以及污染土地修复等。
监测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监测点的数量、位置及监测内容(土地损毁情况与土地复垦效果等)。
管护措施的设计内容包括管护对象、管护年限、管护次数及管护方法等。
6.2 工程量测算
根据不同复垦单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监测和管护措施的设计内容,分别测算复垦工程量并列表汇总。土地复垦投资估算
7.1 估算说明
说明投资估算编制原则、依据和方法。主要包括采用定额标准、基础单价的计算依据以及费用计算标准等。
说明土地复垦费用构成。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前期工作费、工程监理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监测费、管护费)、基本预备费、价差预备费和风险金组成等。
土地复垦投资估算费用构成参考附录D。
7.2 估算成果
根据土地复垦工程量,测算土地复垦静动态投资总额和单位面积投资额。附测算总表、各分项单表和工程单价表等表格。
土地复垦投资估算费用测算表格参考附录E。土地复垦服务年限与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8.1 土地复垦服务年限
应说明土地复垦方案服务年限及确定依据。
8.2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
合理划分复垦工作的阶段和区段,确定每一阶段、每一区段的复垦面积、复垦方向、工程量等。
土地复垦工作计划安排参考附录F。
8.3 土地复垦费用安排
提前预存、分阶段足额预存,在服务年限结束前一年预存完毕所有费用,根据复垦工作计划安排提供土地复垦动态费用安排表。
已经缴纳的,提供相关说明和证明。土地复垦效益分析
根据土地复垦利用方向和标准,综合分析复垦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不同地域、不同生产建设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选取指标可有所侧重。保障措施
10.1 资金保障措施
应制定复垦资金计提、存放、管理、使用和审计的保障措施。
计提: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计提土地复垦资金的具体方案,计提方案应满足资金分阶段计提、提前计提以及总额计提。
存放: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银行建立土地复垦资金专用帐户的具体方案,方案应保证土地复垦义务人将土地复垦资金按计提计划及时存入土地复垦资金专用帐户。
管理: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接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监督土地复垦资金使用的具体保障措施。
使用: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根据土地复垦任务安排保证土地复垦资金专项用于损毁土地的复垦的具体财务管理制度。
审计:明确土地复垦义务人进行内部审计,以及主动接受相关审计人员对土地复垦资金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的具体措施。
10.2 技术保障措施
说明保障土地复垦技术实施的主要措施,可包括定期培训技术人员、咨询相关专家以及开展科学试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
10.3 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说明保障土地复垦方案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包括土地复垦组织机构组成及其职责等。10.4 公众参与
制定全面、全程的公众参与方案,公众参与形式及内容应公开、科学、合理。
公众参与人员应包括土地复垦义务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地所有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国土、城建、林业、水利、农业、环保等)、土地复垦专家及相关权益人等。
公众参与环节应包括方案编制前期、方案编制期间、方案实施过程中、复垦工程竣工验收等。
公众参与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复垦利用方向、复垦标准、适宜物种与复垦措施、复垦土地的利用和权属分配等。
公众参与形式应根据不同环节和参与内容,合理选择座谈、问卷调查、走访、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公告、公示等。
提供公众参与反馈意见处理结果,对公众意见的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应作出说明。附公众参与相关影像、图片资料。
第五篇:矿山开采与土地复垦-论文
矿山开采与土地复垦
矿山开采与土地复垦
摘要: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因素导致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讨论了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并调研了国内外矿业复垦的基本现状,提出了中国今后加大土地复垦力度的主要措施和方法。阐述了土地复垦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矿业效益。关键词:矿山开采;土地复垦;措施;现状;效益
Mining and Land Reclamation Abstract :M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a result of natural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an-made factors have led to mine the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ause loss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or human survival resources, serious environmental damage disasters.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the basic status quo of mining reclamation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put forward Chinese land reclamation efforts in the future to increase the main measures and methods.Described land reclamation arising from the economic, social, mining efficiency.Key words:Mining;Land Reclamation;measure;status quo;benefit
矿业生产是破坏大自然和过分消耗有限资源的生态地位最低的行业。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对地表景观的破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动植物生境的影响等。我国现有8000 多个国有矿山,11 万多个乡镇集体矿山,个体矿山12.2 万个,拥有矿业城镇300 多座,从业人员超过2000 万人,各类矿山遍布全国2000 多个市县。矿业生产活动排放的各类固体废物长期占用和破坏耕地,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破坏废弃的土地约1.33 ×107 hm2 ,其中,开采矿产资源造成塌陷、挖损、压占破坏废弃的土地有400 万hm2 左右,约占破坏土地总量的30 %。矿山开采不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那样,可以根据地质情况针对灾害可能多发地段,采取“能避让则避让,能预防则事前预防”的原则进行避与防,大多数情况下采矿不得不在明知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进行,从而易于产生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危害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侵占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矿业废弃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1.矿山废弃地开采的危害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大、系统的恢复程度慢,往往对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他的治理始终是矿区生态恢复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1.1 采场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及防治原则与现状
露天采场因开采产生的或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鉴于经济的原因,矿山露天开采往往设计的边坡较陡,只要能保证在矿山开采期间安全运营就可,闭坑后则任其自由发展。露天开采人为地塑造了边坡,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边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既严重破坏了地应力的自然平衡,又导致了人工边坡的变形、破坏和滑移。同时,边坡在开采过程中易受爆破等因素作用而产生裂缝,且随着采矿工作的推进,裂缝会进一步发展,一旦诱发因素(如暴雨、地震等)出现,高边坡在重力作用下就很可能发生灾害。地下采场因开采产生的或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地面变形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灾害(瓦斯爆炸、煤突出、矿井突水、煤层自燃、塌方、冒顶、底鼓、片帮、岩爆、矿井热害)两大类型。地面变形灾害主要是矿床地下开采形成采空区,矿坑顶部岩体在自重和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向下陷落产生,采空区深度与面积、采掘面高度、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决定了地面塌陷、地裂缝的规模与空间分布,而地面变形灾害又可能进一步诱发山体开裂,进而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矿井灾害多在采矿期间发生,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矿山采掘活动强烈改变了矿区的应力系统,导致地应力集中而出现塌方、冒顶、底鼓、片帮、岩爆等灾害,或由于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而导致突水、煤层自燃及矿井 热害等灾害。对于以上灾害的防治,我国采取的原则是:能避让则避让,能预防则事前预防,实在不行,则采取技术上可行、工程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治理方案对灾害进行必要的治理。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矿山大多为私营,要让业主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对灾害进行长效治理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况且在灾害治理的技术上我国的研究尚不成熟,工程措施上主要有主动型、被动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方法,最多也仅能达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效果,至于闭坑后的情况则是谁也不会去预测了。1.2 闭坑后采场潜在的灾害类型及危害
由于矿山灾害治理的短效性及不可预见因素的存在,故矿山闭坑后必然会留下灾害隐患。露天采场闭坑后留下的潜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这是由于露采后留下了高边坡,虽然在坑底进行了一定的废石回填,但留下高边坡仍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露采很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样的边坡在后期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很可能再次发生灾害。地下采场闭坑后留下的潜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甚至也有因地面变形而诱发的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滞后性,即在开采期间不发生或发生得不彻底,尚未达到稳定状态,待闭坑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发生或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然发生。以上灾害一旦发生,如果采场内已经进行了土地复垦,则复垦好的土地就可能因灾害的发生而再次破坏甚至废弃,造成本不应有的损失。1.3 弃渣场的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及防治
弃渣场因矿山开采排土弃渣而容易产生的或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产生的原因主要为渣场的物质由地下采掘出的大量松散的废石组成,加上场地所限,废石堆往往堆放得较高,这样一旦拦挡措施不当,则在暴雨或其他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灾害就可能发生。渣场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是于开采期间在渣场外围设置挡墙,闭坑后尽量利用弃渣回填至采空区,降低废石堆的坡度。然而,由于弃渣回填工作比较费事,特别是地下开采的坑道回填难度更大,因此大多情况下矿山企业主做不到这一点,即任由弃渣堆放。这样就导致了渣场的灾害危险性将一直保留,给土地复垦带来很大的难度,也留下了灾害发生的隐患。灾害一旦发生,复垦好的土地也将遭到灭顶之灾。
2.我国矿业废弃地复垦现状
矿业废弃地是指被采矿活动所破坏、而无法使用的土地。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排土场废弃地,即由采矿活动剥离的表土、开采的废石堆积形成的废弃地;二是采空区废弃地,即由矿物开采造成的采空区或塌陷区所形成的废弃地;三是尾矿坝废弃地,即由矿物分选后的剩余物排放形成的废弃地。我国矿业废弃地复垦工作始于20 世纪50 年代,主要零星的、小规模复垦。1988 年我国出台了《土地复垦规定》,矿业复垦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据统计,1990~1995 年间,我国1256 家大中型矿山,复垦土地4.67 万hm2 ,其中内蒙古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复垦率较高,分别达到12.4 %和15.7 % ,青藏高原复垦率最低为0.6 % ,目前全国矿业复垦累计达40 万hm2 左右,约占矿业废弃地总量的10 %。复垦效果排列顺序一般是:煤矿、非金属矿山、黑色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矿山。从重视程度看,一般是国有大、中型矿山好于乡镇小型矿山和私有矿山。
3.复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态环境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未把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纳入生产建设规划,没有把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决策体制上来。
3.2 复垦方式较为单一,多限于绿化、水土保持。
矿山复垦常用的穴植法和条带法栽种,工程施工量大,成活率低,不易形成产生经济效益的复垦模式,加之复垦资金困难,企业积极性不高。3.3 矿区废弃地土壤贫瘠。
土壤机械粒度、容重、阳离子交换量、持水性、p H 值等,不利于植物生长。如尾矿坝矿砂粒度小,易板结;排土场矿泥颗粒粗,不易风化和粉粹,持水性差。部分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高(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也不利于植物生长。3.4 复垦科研工作跟不上企业需求。
复垦技术仅限于一些基本途径的研究,未从整个矿区条件,按照环境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综合、协调的生态复垦研究,致使复垦区生态环境改善不明显,经济效益较低。
4.国内外矿业复垦对比分析
4.1 复垦政策及管理制度的比较
国外多数发达国家复垦工作起步较早,管理制度较完善,执行较严格。以美国为例,该国矿业复垦起步于20 世纪30 年代,1977 年颁布了《露天采矿管理与恢复(复垦)法》(Surface Mining Cont rol and Recla2mation Act),除此之外,各州均出台了许多土地复垦相关法规。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采用严格的执法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采矿许可证制和复垦保证金制,并采用各种政策募集复垦基金。从1978 年至1986 年共募集复垦基金18 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复垦工作的发展。为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1994 年美国内政部将每年的8 月3 日定为土地恢复日(National LandReclamation Day in t he Department of Interior),以鼓励开展土地复垦工作。我国1988 年出台了《土地复垦规定》,1999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先后出台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煤炭法》、《铁路法》等法律中都有土地复垦方面的规定,但执行中由于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原因,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4.2 复垦规模目标及技术的比较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土地复垦率已达到50 %以上。美国自颁布《露天采矿管理与恢复(复垦)法》后,要求以前破坏的土地由企业和政府共同负责复垦,法律颁布以后矿业废弃地复垦应达到100 %。1977 年以来,全美国5600 处废弃矿场大约5.5 万英亩的土地得到了复垦利用。目前美国土地复垦率已达到85 %。从复垦目标看,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发达国家,均已广泛开展农、林业复垦工作,以恢复土地生产力,恢复废弃地植被达到破坏前水平为复垦目标。如澳大利亚西澳州ALCOA 铝土矿,在采矿前首先清除植被(主要为澳大利亚红木),对矿区土壤进行化学分析,采集被清除植物的种子,便于复垦时恢复原貌作参考;然后把上部岩土层按土壤层、覆盖层分开保存到合适的地方;最后是剥离岩层,进行采矿。该矿通过近30 年的复垦工作,已复垦废弃地1 万多hm2 ,除现在正在开采的矿场外,复垦过的地方几乎看不出采矿的痕迹。由于矿业废弃地土壤贫瘠,部分废弃地还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利于植物生长。废弃地复垦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复垦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其主要研究热点是复垦土壤的重构与改良;微生物技术在重新植被中的应用;侵蚀控制和农、林业复垦技术;复垦设备与产品的开发等。我国矿业废弃地复垦虽起步于20 世纪50 年代,但由于长期受到“地大物博、资源众多”的思想影响,20世纪80 年代末以前,矿业复垦工作基本是零星的、分散状态,没有纳入到矿业生产活动的整体规划中去,日积月累形成了较大的矿业复垦欠账。目前矿业复垦率仅为10 %,远远低于多数发达国家50 %以上的土地复垦率。从复垦目标看,目前大多数矿业废弃地复垦还仅限于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废弃地二次污染、恢复简单植被的初级状态,其复垦手段多限于工程复垦,复垦效果还远远未达到农业用地和恢复生态景观的程度。但我国个别矿山如广西平果铝矿的复垦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投产近10 年来,坚持生产环保两不误,目前复垦面积达133hm2 ,采空区实现了100 %复垦,为我国矿业复垦积累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5.搞好矿业复垦工作的措施
根据矿业废弃地形成的原因和复垦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矿山常用的复垦方法主要有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两大类。工程复垦主要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对采空区采用废石充填、表面覆土整理技术;对排土场和尾矿坝采用机械整理土地,调整和稳定废石堆边坡技术,在土地平整和整理基础上,采用穴植或条植等方法,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的速生植物,以改善废弃地生态景观。生物复垦是利用当今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复垦技术。它包括一系列恢复被破坏土地肥力,造林绿化以及种植适宜经济作物,开展农业复垦的综合措施。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用于设计新的速生、丰产树种和草类;微生物技术用于土壤改良。恢复矿区生态平衡、恢复废弃地土地生产力使之达到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已成为当今生物复垦技术的研究热点。
今后中国土地复垦工作将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手段,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密切配合、群策群力”的原则,利用5 年的时间使土地复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坚持“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对今后新破坏的土地,做到破坏一亩,复垦一亩,当年复垦面积与当年破坏面积持平,不欠新账;加大历史遗留废弃土地的复垦力度,逐步偿还旧账;力争在15 年内使我国的土地复垦率达到50 %以上。其主要措施是: 5.1 进一步完善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严格执法,强化管理。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土地复垦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紧《土地复垦规定》的修订工作。二是继续实行并完善“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的优惠鼓励政策。允许业主对国家征用的被破坏的土地,自行复垦后,归业主使用,政府予以登记、确权发证,保护复垦者的合法权益;国家鼓励生产建设单位优先使用复垦后的土地用于生产或基本建设,并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如不再支付新的征地费、减免土地使用税等;积极引进市场机制,根据“利益共享”、“责任分担”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合资、合作以及招标、拍卖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复垦。三是根据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土地复垦利用方向和利用结构,改变过去复垦后的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土地复垦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调动复垦者的积极性。
5.2 编制好土地复垦规划,并保证有效实施。土地复垦必须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通过土地复垦规划的编制,确定土地复垦的原则、重点、目标及土地利用结构、方向等。首先,土地复垦要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与当地的城镇、道路、河流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其次,土地复垦要与工矿企业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并做到结合生产建设同步实施;再次,土地复垦要充分利用工矿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充填塌陷、挖损的土地,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外压占土地,又解决塌陷、挖损区的充填物。同时要注意对土地复垦充填物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5.3 充分运用行政措施,保证土地复垦任务完成。
一是对新开采矿山项目要求做好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和制定具体治理措施。凡是开采矿产资源项目未按要求做好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和制定具体治理措施的,一律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二是运用建设用地审批手段,严格审查矿山开采项目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及土地复垦方案。凡矿山开采将造成土地破坏而又无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及具体治理措施的,一律不予审批矿山开采生产建设用地。三是加大土地复垦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督促工矿企业按照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及土地复垦方案,复垦治理破坏的土地;另一方面对违法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或不按要求复垦土地的,依法严肃查处。
5.4 多渠道筹集土地复垦资金,加大土地复垦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执行好复垦生产或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土地,复垦所需资金列入生产成本或建设项目总投资的规定,保证新破坏土地复垦资金落实。二是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扶持土地复垦的力度,争取资金逐年有所增加。三是开辟新的资金渠道。主要有:将复垦后的土地,依法有偿出让、转让使用权或出租,将其收益专项用于复垦再投入;在国家征收的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土地复垦;借鉴国外的做法,争取建立土地复垦基金制度,以加强国家在土地复垦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另外,鼓励团体、企业、个人扩大投入以及吸收利用国外资金投入土地复垦。5.5 加强土地复垦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土地复垦意识。
进一步宣传中国的土地基本国情和开展土地复垦的重大意义,将土地复垦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议程;继续搞好土地复垦业务培训,提高土地复垦队伍人员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土地复垦科技研究,推广科技成果;加强国内外的土地复垦学术交流,争取区际、国际合作,交流土地复垦技术、经验,以推动土地复垦工作更广泛地开展,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6.浅谈土地复垦的效益
狭义的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仅指土地复垦及生态恢复这两部分的效益。但由于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对矿山企业、当地农民及政府、社会,分别有近期、中期和远期的不同目标和效益要求。不论土地复垦,还是生态重建,其根本是造地、造土。因为采矿破坏的是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土壤资源是密切联系的,如径流、河流、地下水都与土地、土壤有关。然而,现代化的大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破坏的土地面积可达数平方公里到几
十、几百平方公里,地貌改变、河流改道、植物群落消灭、土地不能利用、土壤无生产能力,极特殊的可使土壤全部失去。所以造地、造土,即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就成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基础工程。
可以了解,由原脆弱生态演变为极度退化生态为第1阶段,即矿区生态系统破损阶段;由极度退化生态演变为生态重建雏形为第2阶段,即矿区生态系统雏形建立阶段;由重建生态雏形演变为重建生态相对稳定型为第3阶段,即矿区生态系统动态平衡阶段。“三大效益”配置在不同阶段迥然不同。
第1阶段为效益完全丧失阶段,并会产生较大的负效益。
第2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保水、保土、防风固沙、提高肥力、改善生境,所采取的措施主要起防护性功能,故产生的效益只能是以生态效益为主。同时,此阶段的社会效益也仅仅只能体现在减轻自然灾害上,如保护新造土地不遭沟蚀破坏与石化、沙化,减轻矿区下游洪涝灾害与泥沙危害,减轻矿区风蚀与风沙危害,减轻滑坡、泥石流的危害等。而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效益还无条件产生。另外,此阶段也可能有少量的经济效益。
进入第3阶段后,因保水、保土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矿区生态系统已具备生产性功能的基本条件,即可考虑以经济效益为主导。同时,此阶段的社会效益不仅体现在减轻自然灾害上,而且已上升到可促进社会进步,如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失业农民及其剩余劳动力有用武之地,提高劳动利用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生产结构,适应市场经济,提高环境容量,缓解人地矛盾,促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等。此阶段才可能是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阶段。
参考文献:
【1】唐春,李波,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
【2】李海波,李克顺,李亚东,我国矿业废弃地复垦现状及对策分析。【3】潘明才,我国土地复垦概况及发展趋势与对策。
【4】白中科,郭青霞,王改玲,张前进,魏忠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效益演变与配置研究。
【5】白中科,赵景逮,论我国土地复垦的效益。
【6】李娟,赵竟英,陈伟强,矿区废弃地复垦与生态环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