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结课感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开学之初,听说要上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门课,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总是疑惑这门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些什么,还是直接推荐几本马克思的原著让我们自己领悟(不过真的要自己领悟,还真是悟不出来多少东西)。现在课程结束了,回头来看,和我自己预想的非常不一样。但是不管课程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和结束的,这门课还是让我有一定的收获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部分内容。
其实说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和它的交情真是不浅,算起来认识也有五、六年时间了。因为高中是学文科的,所以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了,但当是只是为了高考,一味的去记忆那些哲学观点和对应的方法论;考研的时候又重温并深入一层的学习了一遍,再加上现在这门课的学习,可以说我是不间断的在学习这些内容,到现在我不敢说很深入的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但还是有一点自己的理解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主要的原理和观点有: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观点总是很有感触,而且总感觉有些许共鸣。之所以说有感触是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我用到的次数比较频繁、体会和感触的比较深刻,想到它们的时候总能让我冷静下来,理性的对待一些事情。所以我更愿意将哲学看成是潜伏在我身边的一个伟大的哲人,他时不时的会跳出来帮助我。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位哲人。
首先说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和认识的理论中讲到: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实践。我是一个学企业管理的同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什么特别的难度,不像理工类的,但是实践对我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理论联系实际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我们必须要在学校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之后,到社会上寻找运用我们知识的平台,用我们的所学指导我们的行动,通过我们的实践加深、强化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来,无论是我们的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能上一个台阶。就像我们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他之所以能提出诸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和“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这些科学管理原理,一个很重要的经历就是他在很早之前就参加到社会生产过程中,体会到很多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东西,然后将其体会和感想整理成了这套宝贵的科学管理原理。事实见证了马克思关于实践和认识观点的正确性,对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说到矛盾,矛盾即使对立统一,矛盾时时有,事事有,而且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学会抓重点,而不是一刀切、一风吹。作为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个研究生来讲,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总会出现很多事情,社会总是想锻炼我们的协调能力,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又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必须要迎接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对我们的要求,而我处理这种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我的哲人请出来。之后我就开始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想将我面前的事情进行分类,哪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件事情是迫不及待要马上解决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暂时不用理会的„„经过自我的整理之后,一切事情都变得很清晰明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目了然,在几乎不浪费我任何额外的精力和时间的前提下,事情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马哲中还有关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即: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想到这一原理总能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我难免会遇到坎坷,尤其是经济方面的课程,虽然说经济管理不分家,但是作为一个学管理的人,我还真是不太喜欢学和经济相关的课程。所以有时候对有些课程的学习就会浮躁、厌倦,再想到现实社会的激励竞争,就越发觉得自己的未来不能说渺茫,但至少不是很有希望,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油然而生。但俗话不是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便只能继续锲而不舍的努力付出,期待未来能有丰硕的回报。
还有像普遍联系的原理、变化发展的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等,这些原理所内在的精髓和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很多原理,咋一听,总觉得是很深奥的东西,是些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内容,但其实深入学习和理解之后,会发现它们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而且是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只是我们自己有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它的确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感觉到就说是不存在的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能让人变得更加智慧,更加看得清当前、认得清未来。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结课感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开学之初,听说要上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门课,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总是疑惑这门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些什么,还是直接推荐几本马克思的原著让我们自己领悟。但是不管课程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和结束的,这门课还是让我有很大的收获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部分内容。
因为高中是学文科的,所以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了,但当是只是为了高考,一味的去记忆那些哲学观点和对应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它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其中主要的原理和观点有: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等。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观点总是很有感触,而且总感觉有些许共鸣。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我们用一学期的课程就能够理解的,这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参透,去领悟,去运用。我们现在所学到的仅仅是一些皮毛,一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理论知道,充其量是对这门学科的框架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需要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一点一点去感悟的。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何种各样的事,这就需要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而是是更好的解决问题。
首先说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和认识的理论中讲到: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实践。我是一个学旅游管理的同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什么特别的难度,不像理工类的,但是实践对我们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理论联系实际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我们必须要在学校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之后,到社会上寻找运用我们知识的平台,用我们的所学指导我们的行动,通过我们的实践加深、强化我们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来,无论是我们的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能上一个台阶。事实见证了马克思关于实践和认识观点的正确性,对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说到矛盾,矛盾即使对立统一,矛盾时时有,事事有,而且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要学会抓重点,而不是一刀切、一风吹。
马哲中还有关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原理即: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想到这一原理总能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有时候对有些课程的学习就会浮躁、厌倦,再想到现实社会的激励竞争,就越发觉得自己的未来不能说渺茫,但至少不是很有希望,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油然而生。但俗话不是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是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便只能继续锲而不舍的努力付出,期待未来能有丰硕的回报。
还有像普遍联系的原理、变化发展的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原理等,这些原理所内在的精髓和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确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让从迷迷茫茫的大学生活中重新振作起来,从今以后我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
国际交流学院旅游管理1班 牛博
2013年11月29日
第三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感想
这个学期我的选修课选择了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哲学这一门课程。我是本着一颗积极学习的心态来学习的,我们学的书是原著英汉对照的,而且更令人感到幸运的是,教我们这门学科的老师,正是参与这本英汉对照的书翻译的老师。老师带领我们看原文,再逐字逐句带领我们翻译,告诉我们如何理解,让我们背诵一些有意义的段落,使我们受益匪浅。
我们国家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政策指导,要了解我们国家首先将要学习马列主义,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据历史资料,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对中国早期民主主义者,思想上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起决定性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再次,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纲,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最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是这样一路走来的离开马克思我们国家不知会变成什么样。
学习哲学可以使我们更加的认识清楚这个世界。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学习领域里有众多的知识体系,学习了哲学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就是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马克思哲学是认识,认知的哲学,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认识的根源讲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的水平与实践的次数成正比。具体到每个人,能否进步和进步大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善于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能否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的意义,这是所有人能否做好工作,不断进步、提高的一个共同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物流1002B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