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前苏联文学名著普通一兵心得体会
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激情 在平凡岗位上做一名合格的“普通一兵”
――读前苏联文学名著《普通一兵》心得体会文章
记得第一次读前苏联小说《普通一兵》是在一九六九年。那时文化大革命运动如火如荼,除“红宝书”和少量红色书籍外,中外文学名著特别是“苏修”的书籍,一律在禁读之列。当时,我正值青少年时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我不断光顾被父亲严密地藏在老家堂屋屋檐下的各类书籍。按先易后难、先通俗后古典、先中国后外国的顺序,我阅读了前苏联小说《普通一兵》。回想初读的时候兴趣不大,觉得外国小说故事情节没有中国小说热闹,说教过多,描写人物的思维活动过多,再加上外国人的名字太长,不好记,所以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了。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以及对中外革命英雄人物高尚情操认识的不断加深,近年来重读《普通一兵》这部书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父亲收藏的书籍均已遗失,新华书店又买不到,只好托在书店上班的同学帮忙订购。今年三月,我如愿以偿,重新购置了这本书,可谓如获至宝。书到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先浏览了一遍,每当我看到封面上前苏联英雄――马特洛索夫的不朽雕像时,就不由感慨万分。我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利用睡前、饭后等闲杂时间,细细地 读,慢慢的品,真如笛卡尔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深深地感到《普通一兵》是一本好书,读这样的书籍无疑是对人类美德的塑造和对自己人格的完善,在带来艺术享受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受到洗礼,其乐无穷,受益非浅。
《普通一兵》是一部珍贵的纪实传记小说,描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的一生经历。马特洛索夫的全名是亚历山大〃马特悦耶维契〃马特洛索夫,一九二四年生,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牺牲,他牺牲时才十九岁。小说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他那短促的但却又是光辉的一生。马特洛索夫从小失去父母,被儿童教养院收养。在辅导员教师的帮助下,他生活幸福,健康成长。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积极要求参军,在艰苦环境中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上前线后他屡立战功。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火力点久攻不下,马特洛索夫奋不顾身地上前突击,最后用自己年轻的身体堵住了火力点的枪眼,为胜利的到来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马特洛索夫牺牲后被追赠“革命英雄”称号,他的故事曾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广泛流传。《普通一兵》是在一九四九年发表的,距离今天已经五十八年了,近六十年沧桑,前苏联和世界,也包括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今天重读这部小说,马特洛索夫这个人物的光辉形象依然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小说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 义激情跃然于一字一行之中。
英雄本是平凡的青年。学习英雄事迹,在平凡的人民银行工作岗位上争做一名合格的“普通一兵”,我认为需牢牢把握的应做到这几点:一是对祖国要无限热爱,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平凡岗位耐“烦”、戒浮躁,保持生命清醒的状态。当前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在哪里?和平年代展现洒热血、抛头颅、堵枪眼壮举的机会很少,关键要在平淡无奇的工作中发扬“团结、和谐、规范、发展”的人行精神,牢记“尚学、尚德、唯实、唯先”的行训,全心全意地想工作、干工作、议工作,始终将自己摆在“普通一兵”的位置上,在群众面前,不要有半点虚伪和傲气,牢记“三个代表”的要求,时刻不忘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二要保持昂扬的锐气和青春的活力。昂扬的锐气和青春的活力那里来?首先取决于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主观努力。在工作中时时要把握方向,讲究方法,认准目标苦干实干,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样才能体现出一名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才能时时唤起忧患意识,使自己常怀“惶恐”:惶恐有负重任,惶恐为官不廉,惶恐为政不勤,惶恐名不符实。由惶恐产生压力,使压力化作不断上进的动力。其次,要有勇争第一的勇气。有句话说的好,“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的理解是,工作中面对争第一的机会,争到与否是次要的,问题在于你是不是尽心尽力地去争取了,但我坚 信,全身心的去做一件事情,一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马特洛索夫在没有加入苏联红军之前,学习之余在学校工厂当铁工制作弹药箱,为了更快更好地支援前线,他刻苦钻研技术,忘我劳动,在“一切为了前线”、“你为前线做了些什么事”这样的口号鼓舞下,一天一天、越来越好地掌握了工作技巧,每天每天地提高产品的定额,百分之一百五
十、百分之二百、百分之三百,马特洛索夫以优异的成绩使自己的名字登上了“优秀斯达汉诺夫注工作者”光荣榜。雷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力争上游,勇争第一,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希望,力争上游就是敢为人先,不但要敢,还要会敢。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去不间断的学习新知识,只有坚持不懈、刻苦虚心地真正学到了更多更新的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有一个好的思路,才能产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通过忘我劳动,实现力争上游的良好愿望。三要养成并弘扬浩然正气。马特洛索夫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学习、生产中克服困难,成为劳动标兵,而且能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甘洒热血,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浩然正气。联系到工作中,我体会到注重养成和发扬浩然正气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公。不论对人、对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公”。民不服吾我能而服吾公“,时时事事,不论 亲疏,处理问题,出于公心,主持公道。
2、勤。勤恳、勤读、勤写、勤调查、勤研究、勤政为群众。
3、廉。古语讲“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要带头廉洁自律,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监督部门的监督,维护党纪和国法的尊严。
4、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求真务实,埋头苦干。重实际,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工作中认真领会上情,深入了解下情,带头营造和谐的干事创业氛围。
5、爱憎分明。与人共事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不求全责备,学习别人的长处,多查自己的不足,求大同存小异。在原则问题上,按规矩办事,在以法规制度约束自己的同时,对违反制度、原则的人和事敢于批评,对歪风邪气敢于斗争,尽到管理职责,全力维护人民银行良好的工作环境。
马特洛索夫和中国的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革命先烈一样,在特定的时刻,他们将充满生机的、年轻的生命坦然地交给了死神,高擎着人类正义和尊严的旗帜,潇洒地踏上了不归路。认真地阅读这部书,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被书中所描写的英雄人物所感动、被振奋。除主人公的事迹使你难以忘怀外,儿童教养院辅导员、布尔什维克柯拉甫楚克对后进学生的真诚关助,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前苏联红军第二五四近卫突击团二营冲锋枪连党支部书记凯德洛夫准尉对布尔什维克党的赤胆忠心,对工作对同志的无限热忱;怀着对德寇的深仇大恨,为参加战斗忍受腿部巨大伤痛 坚持在冰天雪地行军三昼夜,最后在消灭敌人火力点的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不惜暴露自己,吸引敌人火力而光荣献身的安托士琴柯等人物形象,将使你认为他们曾非常真实地存在过,使你感到在这个世界上,正义的力量是无穷的,做一名普通一兵是无尚光荣的!
注:阿历克塞·斯达汉诺夫是个被写进前苏联史册的人。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中伊尔敏诺一个矿井的普通采煤工,他的采煤工作法一直被赞誉为前苏联当时从未有过的先进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劳动生产率新高涨的标志。斯大林说:“斯达汉诺夫运动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新的更高的阶段”。《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二00七年七月十八日
第二篇:怎样读外国文学名著
怎样读外国文学名著
文/甘来
外国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深厚的审美价值和历史内涵。阅读外国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拓宽艺术视野,感受世界艺术给人类带来的极大乐趣。然而在阅读中,很多朋友不得要领,领略不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之美和艺术之美,作为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很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阅读经验。
名著的选择。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任何作品的。不同的年龄层、性格和文化背景会有不同的阅读偏好。如果你向往自由、爱好旅行历险,可以选择《鲁滨逊飘流记》;如果你总是烦恼郁闷、浮躁不安,可以尝试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你非常善感,读读《茶花女》、《羊脂球》,它们让你催然泪下;如果你爱好哲学、诗歌,可以选择《圣经》、纪伯伦、泰戈尔,其中的思想之韵让你遐想。另外,选择一个好的译本也不容忽视。钱钟书先生说,好的译作仿佛是原著的投胎转世。周国平先生也说,名著在名译之后诞生。读一本翻译得不成功的名著,不但难以体会到作品的艺术之美,还往往会造成对作品思想的误解、扭曲,甚至排斥原著。在国内被公认为较好的译本有朱生豪译的莎士比亚作品,傅雷译的罗曼.罗兰作品,汝龙译的契诃夫作品,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杨绛译的《堂吉诃德》、郭沫若译的《浮士德》、萧乾译的《尤利西斯》、李健吾译的《包法利夫人》、茅盾译的《三个火枪手》、《西门的爸爸》等等。这些译本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翻译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杨绛女士为了译《堂吉诃德》,专门苦学了西班牙语,傅雷先生译巴尔扎克的《幻灭》用了三年半时间。很多翻译家一生只译一两个作家的作品,对原作者的行文风格、生活背景都深有感触。
阅读方法。首次阅读一本作品可以进行粗读,如果读了几十页后仍不能投入到作品中去则不宜强读,应过段时间再读。这其中原因可能是自己知识不够,思想不成熟或者心情原因造成的。外国名著往往涉及到社会制度、风俗习性、宗教信仰(西方几乎人人信教)、战争等诸多因素。因此在阅读前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初读之后不宜马上进行二次阅读,应待思想冷却之后再进行精读。精读是一个漫长思考、深入体会作品的过程。你可以完完全全投入到作品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阅读过程中突发独到的见解、喜欢的意境可以用笔记下来。每次读完书后沉思默想一会儿,回味一下书中的细节。你有什么想法?“降龙十八掌第七式是什么?小红向王熙凤“说奶奶”一段里共讲到了几个人物?辛伯格航海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哪里?”有读者曾经这样考验别人精读的程度。灵感允许的话还可以写一些随感,之后可以看看相关的书评或资料,看看自己的看法会不会和别人的一样?如果找不到,书的序言也不错。
经典的东西是永远读不厌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次阅读也会诞生一千个哈姆莱特。相信聪明的你在反复阅读之后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创造自己的生活。
第三篇: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精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
精
精
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
精
精
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精
精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精
第四篇: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第五篇:《我也是普通一兵》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刘同志在危急关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和大家一起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的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两件:一是少奇同志跟大家一起抢险;二是他果断下令救援民船。
板书:刘一起抢险救援民船
2、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3)
1.教师:课文是以少奇同志说的话为课题的,请你们把他说的这段话找出来?
2.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少奇同志恳切地说:你们都在奋力抢险,我能在一旁坐着吗?快给我任务吧!我也是普通一兵。
(1)围绕这句话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弄清楚什么?
(2)学生交流提问: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为什么要说自己也是普通一兵?他们遇到了什么险?
3.自己好好读读课文1-3小节,思考刚才的问题。
4.交流,指导学生品读体会。
险情:
船行不久,忽然江面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卷到甲板上。江轮上来。江轮在波峰浪谷间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急。
(1)指名读句子。说说读了句子后的感受(情况十分危急,危险)
(2)指导朗读。怎么读好这些句子,要体现出情况的危急。
自己试读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教师引导: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参加抢险的人都是
十分危险的,都有牺牲生命的可能
自身:
(1)自己读课文第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2)交流:少奇同志为了国家的建设日夜操劳,肯定非常的疲劳。
(3)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好。(忙碌了一天,又匆匆)
教师引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同志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教师引导:后果如此不堪设想,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不顾个人安危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教师引导:如果当时,你也在船上,听了这句话,你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句子: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段话,注意一下提示语。
尝试用恳切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自己读指读评议指读齐读
6.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这一段刘同志讲了几次话?划出描写刘同志的语言的句子。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交流出示句子:
(1)立即停船抢救!少奇同志斩钉截铁地说。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到小船很危险)
指名读一读第四小节,与前面描写江轮的句子比一比,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船更加危险)
指导朗读第四小节,读好,读出危险
(2)船长同志,你不能只考虑我的安全,抢救群众要紧!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分组辩论。教师:现在船长和少奇同志意见不同,我们来分两组展开辩论,分别摆出理由,要想办法说服对方。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关心民众,把民众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相机板书:舍己救人
3.指导读好出示的刘同志的两句话。注意读出语气。(斩钉截铁严肃)
4.齐读课文8、9小节
5.教师:安全脱险的船民们紧紧地握住少奇同志的手,两眼噙满泪花,说:_______________。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
我也是普通一兵
一起抢险 不顾个人安危
与人民同甘共苦
救援民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