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与学术规范问题
试论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与学术规
范问题
试论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与学术规范问题2007-02-10 16:48:30
作者:王志敏
本文为向“面向世纪的电影美学理论研讨会”提交的会议发言论文,后收入即将出版的《电影理论:面向世纪》一书)
对于电影美学研究来说,“电影美学”本身还是一个问题,就更不必说“中国电影美学”了。尽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麻烦的理论问题,但是,只有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和学术规范的问题才能恰当地提出来并且得到确定。很显然,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
决,不管我们已经有了多么丰富的电影美学思想,电影美学的研究都不大可能卓有成效地展开(因为电影美学研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提出这一问题的初衷,不是为了限制电影美学研究的创造性,而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这种创造性。这一点,从学术研究的群体性(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单干)和机构性(即有组织地进行)运作的角度,更容易理解。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包括财力与智力的投入)。在国内有关高校正在积极申请国家影视学术基地之时,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便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电影审美现象。如果我们接受这个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电影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电影审美现象是一种效果现象(当然同时它
也是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电影审美现象只能根据电影观众的审美接受状况来确定。
而电影审美接受只有在与电影艺术接受的区分中才能更明确地加以确定。这又涉及到对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解问题。我认为,电影审美接受可以界定为对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比较顺利、而且一般来说也比较高尚的因素的接受。电影艺术接受可以界定为广大观众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专业工作者却特别敏感的因素的带有探索性的职业性接受。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审美接受不同于电影艺术接受。但必须说明的是,电影艺术接受可以转化为电影审美接受。也就是说,电影艺术现象有可能(但不是必然)转化为电影审美现象,而电影审美现象则必定曾经是电影艺术现象。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娱乐片”,还是“艺术探索片”,都是既有审美因素,又有非审美因素,只是,这两者的两种因素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娱乐片以审美
因素为主,探索片以艺术因素(较严格意义的艺术)为主。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的比较露骨的色情因素和残忍的暴力因素、恐怖因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既不是审美因素,又不是艺术因素,而是非审美因素。这些因素的弱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美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艺术、非审美的因素在电影中是应该绝对地加以排斥的。
其次是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亟待明确。
电影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对电影作品(一部或一批)进行美学分析。对电影作品作美学分析,不同于对电影作品作艺术分析。这种不同主要是着眼点的不同。其次是所针对的电影作品的断层不同。艺术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或者更严格地说,电影审美形态)这一既成事实的形成规律,或者说电影作品审美效果的形成机制和规律的分析与
运用。因此,美学分析比艺术分析更关心电影作品作为整体的复杂构成。在对电影作品的美学分析中,电影作品不能再被理解为只是一种简单的线性构成物,而是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多级表意生成系统。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系统性分析。在这样的理解与分析中,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才能形成。与此同时,还应当有另一种分析,即对在电影作品的各个层面中都发挥作用的审美规律与审美原则的分析。可以把这种分析称之为规律性分析。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米特里所说:“电影美学就归结为确定一种形式由于某种内容和某种意图的关系,怎样和为什么优于另一种形式,换句话说,它要在特定情况下为这些形式确立其心理学的依据。”
如果说电影艺术学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媒介的“特化”特征,那么,电影美学研究的就是产生电影作品效果的“普化”规律(尽管它要面对大量个别的电影作品)。也就是说,电影美学必须在同电
影艺术学的区分中加以界定。
接下来是对中国电影美学如何理解的问题。
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实际上讲的是古希腊的悲剧。那么,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没有把他的《诗学》称之为《古希腊诗学》?我们有什么必要在电影美学前面冠以“中国”二字呢?顾名思义,中国电影美学属于中国电影理论。那么,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建立中国物理学或中国生物学呢?我们有必要提出建立中国电影理论的问题吗?这确实是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如何,将会决定中国电影美学的研究方向。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他的悲剧理论是世界性的,或者他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比古希腊文化更高的文化存在。此外,我们还可以解释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更具有普遍性。就是说,中国的物理学家或者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一定是世界性的和世界级的。
否则就谈不到任何成果,或者说不算成果,而人文科学就不同了。人文科学似乎没有那么多的普遍性。跟黑格尔同时代的一位德国著名哲学家谢林根据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在他看来,中国的皇帝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皇帝。其他国家的皇帝只是他自己国家的皇帝,而中国的皇帝则是整个世界的皇帝。就是说,如果那个时候,不论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理论,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就只能是世界性的理论,而不会是中国的理论。如果我们在今天仍然抱有这样一种信念的话,那么,发生于中国的电影美学(而不是中国电影美学)就应当是世界性的电影美学,也就是电影美学。是不是因为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已经失去了“中国就是世界”的眼光、气魄与信念,所以才要提出建立所谓的中国电影美学呢?这种意图难道不是与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关于中国的夜郎自大的论调恰好相反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提出中国
电影美学之时所必须考虑的。
法国学者是不是有人提出要建立法国电影美学呢?据我所知,至少巴赞和米特里都没有这种想法。麦茨是否有这种想法就很难说了。据我所知,麦茨甚至对于他的理论分析的适用范围都是存有疑虑的。那么,美国的电影学者是否提出了要建立美国的电影美学呢?在电影理论家当中似乎没有。但超出电影理论家以外,就很难说了。
总之,不管有还是没有,这其中肯定会有它的原因。但问题在于,是出于什么原因?或者可以这样说,建立中国电影美学的正当理由是什么?也许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电影属于文化范围,而文化是有文化圈或者文化类型之分的。
事实上,精神分析就是如此。精神分析的发展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比如,美国学者霍兰德在精神分析是否适用于中国的问题上,就表现得相当谨慎(尽管这种谨慎显得有点儿
可笑)。更有意思的是,他对精神分析中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现象,诸如英国精神分析、法国精神分析、奥地利精神分析等等,并不是感到高兴,而是深深感到不安。他的疑问与我们前面的疑问是一样的,他说:“我们从来没听说过英国物理学或法国生物学,甚至在人类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中,也不再存在民族风格了。只有精神分析依然被各民族所瓜分。”在他看来,精神分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现象表明,精神分析的推动力量与其他学科的推动力量不再是一致的了。其他学科的推动力量是对真理的追求、新资料的积累和新方法的发展。而精神分析只能响应时尚。他所担心的,并不是没有美国的精神分析,而是美国所建立的只能是美国的精神分析,而不是世界性的精神分析。霍兰德的担心是不是有道理呢?
考虑到以上的问题,提出建立中国电影美学的任务,还具有充分而且正当的理由吗?我们认为,答案应当是肯定 的。
理由是,第一,尽管电影是“舶来品”,但电影仍然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这一点是电影文化史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电影不同于法国电影、日本电影和中国电影。我们所要确立的电影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框架和学术规范,显然应当以对中国电影的研究为主。第二,我们所要确立的电影美学,其思想来源,不仅应当包括当代西方文化的思想成果,而且应当包括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思想成果。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要强调这一方面。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方面,最主要的不是因为它是我们自己(民族自我)的,而是因为它确实是伟大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富于生命力的一种文化,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即使是从理想主义的观点来看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只有这样的理由,才能保证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目标的正当性。当然,这还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
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在近代世界确实是落伍了。那么,这是否表明中国文化本身确实有它的不足和缺陷呢?我认为,这种不足和缺陷应该是所有文化的特点(在文化问题上应当坚决反对“胜者王侯败者贼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站在更宏观的立场上来看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对中国文化的某些不足和缺陷不满,而且对西方传统理论与当代理论的缺陷和不足也是同样不满意的。这里没有必要掩饰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西方文化和民族自我的意图。
最后是电影美学的研究框架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适当地提出并得到某种解决,电影美学的群体性研究和机构性研究就根本不可能展开,电影美学研究就无任何学术规范可言(这不意味着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草率行事)。
鉴于国内尚没有提出这样的框架,本人尝试提出一个研究框架(这一框架受惠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研究成果),以
作抛砖引玉或就教于方家之用。
电影美学研究的核心目的是对电影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在这种分析中,电影作品显现为一种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四个明显的要件,也许我们可以说,这个系统有四个依次递进的基本单元,即知觉单元、故事单元、思想单元和特征单元。在这四个单元的依次递进的关系中,形成了电影作品的三条表意主线:知觉——故事——思想——特征。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由于这四个单元中的知觉单元与故事单元本身所具有的“超符码”表意作用,即:
知觉——————思想
知觉——————特征
故事——————特征
一部电影作品便形成了三个层面、四个单元和六条线索的构成格局(这里不必举例,上述表意线索肯定是存在的)。在我即将出版的《电影学》一书的第二章(即“电影美学”一章)中把电影作品的这种系统构成图示为:
思想特征 下一页
第二篇:诺兰电影叙事美学研究(最终版)
诺兰电影叙事美学研究
相关杂志:
《电影世界》、《南方人物周刊》、《电影文学》、《戏剧丛刊》、《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电影学院学报》、《世界电影》、《世界电影之窗》、《影视艺术》
其引言部分即开头的写作应当包括这么几个部分的内容应涉及到:
(1)为什么要选此论题?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有时还要简要介绍前人的研究状况;
(2)论文中主要应用了哪些理论,采用了哪种方法(如调查研究方法);
(3)介绍论文包括哪些部分以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样会给读者一个论文整体印象;
(4)论文的贡献。也就是说你写作此论文能给企业或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得到什么借鉴等。
第三篇: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2(共)
1.科学精神气质中的公有性原则要求科学家公开科研成果,即科学家只拥有科研成果的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
2.对研究参与者的风险评估包括伤害、隐私、保密和研究方法的设计。
3.学术评价的一般规则中,单项匿名式评价,有利于专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维护学术评价的独立性。
4.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
5.处理科技共同体内部伦理问题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客观性
6.动物实验中有很多不无争议和值得讨论的问题,有痛苦和损害
7.中文引文注释的必要内容中,网络文献应标注访问时间
8.在研究工作中应投入必要的资源,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金和设备
9.一个合乎科学规范的人类受试必须遵循的实验规则:实验要有对照组、要使用安慰剂组、使用双盲实验法进行实验、对照组的划分要采取随机法
10.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正和准确
11.人与社会是可以分割的,即存在脱离社会的人错误
12.在近代方法论思想史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已经达成一致错误
13.书评写作要坚持客观、理性的原则正确
14.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弘扬科学精神等
15.避免对研究参与者造成伤害与不合理的痛苦包括哪些
答:1.避免或减少对参与者的伤害2.对个人资料的保护3.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
1.在过去的一个实际中,科学从小科学和学院科学变为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2.学术评价的标准,包括分类评价、注重质量与合理量化、保护学术自由
3.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
4.属于一稿多投形式的是完全相同型投稿、肢解型投稿、组合型投稿
5.参与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能会承受心理风险
6.对于在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中获得的数据或科研成果,研究者未经人同意不得泄露
7.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制度包括调查方式、调查机构和调查程序
8.工程师的责任提示,工程实践中大量存在不负责的行为,其原因有私利、自欺、无知
9.美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立法有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指南,非类人灵长类动物的人道主义护理、治疗和运输标准,动物福利法
10.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替代、约减、精炼的方法减少动物痛苦
11.根据教育部2011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学术教育和研究分为15个一级学科错误p3
12.在近代方法论思想史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已经达成一致错误
13.在选题阶段,通常要遵循四个方面的规范正确
14.科研不端行为查处后,被处理人的相关申诉途径有行政复议
15.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规范所涉及的基本伦理理论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效益论、义务论、社会契约论、自然权利论、神圣命令论、责任伦理等
第四篇:华语文化圈的学术规范问题范文
华语文化圈的学术规范问题
以两岸三地的学术研讨会为例
【作 者】杨民康
【作者简介】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摘 要 题】规范
【正 文】
当前在国际学术领域,跨语言学术共同体和各种单一语言学术共同体并存。对此,当近年来大陆学术界各学科学者都在纷纷谈论与国际学术规范接轨时,也有人提出了应该注重区分相异的语言和学术共同体中存在着不同传统规范的问题。在后一类观念里,就社会科学领域的特例来谈者远多于自然科学领域。这显然是与后者比起前者来说,接纳新学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传统更为完全、彻底有关。
限于篇幅,在此暂不谈两种学术共同体的关系及彼此存在的区别,仅就目前在学者中争议较少的两岸三地华语学术共同体的情况,以笔者亲历两岸三地音乐学学术研讨会的亲身感受来论述其中的某些学术规范问题。
近年来,由于学业上的关系,笔者曾在香港居住了一段时间,亦由于身在大陆之外的原因,有多次机会参与大陆和港、台两岸三地的各种学术会议,并同三地学者展开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借此难得的机会,使笔者能够对三地学术会议的程序规范,亦即对学术质量的制度化保障问题以及其所带来的学术效应,做一番贴近性比较。在此兹将其中的一些观感见闻陈述出来,或可供国内以后的音乐学学术会议予以借鉴。有必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乃以学术取经
者身份去到台港,眼睛自然常往好处去看。谈彼长处较多时,并非意味着对其全部肯定;谈己之短时,也非意图全盘否定自己;而是重在取彼之长,以补己之短。
台湾学术研讨会举办程序给予的几点启示
在台湾参加了几次学术会议,对于其举办方式、过程及注重效益诸方面印象颇深。就从2005年11月份参加的,由台北东吴大学等部门举办的那次民族音乐学国际论坛开始回溯,整个会议在组织和开展过程上都显透出严谨、规范和高效率。历时四天的学术论坛,计有13场论文发表、一场综合座谈、三场音乐会演出。论其规模并不算大,活动亦不很多,但却有这样几点足堪令人称道之处:
其一,每一场论文发表都蕴藏着足够多的学术含量。首先是主客双方都为论文宣讲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所宣讲的论文,在会前已经由双方经过几十次电邮往返,对论文的每一个细节,如中英文提要、关键词及全文内容做了逐项推敲。另按会议安排,13场论文发表中,每一场除了有一位固定的宣讲论文者外,还指定了一位对该讲题有同样研究经历的资深学者担任评议人。为我们三位大陆学者和国外学者担任评议人的,多是台湾目前学术风头甚健的中生代海归教授。这些学者一个个思想敏锐、谈吐犀利、作风泼辣。面对这样的对手,让已在会前经过无数次往返修改和推敲论文的主讲者们,也不敢对可能临时发生的任何枝节问题掉以轻心。
其二,学者宣讲论文、评阅人评议论文和开放讨论的时间都很充足。其中,发表论文为50分钟,评论30分钟,与会者参加讨论15分钟。既然时间上能够得到保证,发言者便都能够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很多细节问题,也能通过电子课件、音像和现场演示等手段表现出来。评阅人一般事先已经拿到了所要评阅的文章,并在下面就所要质疑的问题做了认真的准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由于时间充裕,便给了这些很爱较真儿的台湾学者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中许多人讨论起学术问题时针针见血,不留情面,致使会场上辨诘不断,高潮迭起。
其三,由于东道主的精心筹划,除论文发表外,主办单位还邀请了八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乐舞表演团体,配合各位学者的学术研讨内容做现场示范演出,而使论文宣讲的现场效果显得异常的直观、生动而丰富。除了现场表演外,这些团体还每晚轮流为全体参会者表演更多的本土音乐舞蹈节目。经过这样的周密安排,使种种学术性的目的与表演实践之间,讲者、听众和观众之间渐次达到心手相映、水乳交融之佳境。
其四,这次会议以论文发表为学术平台,最大限度地释放其学术能量,充分地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在会议过程中,不仅主办方和学者们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台湾各大学学习民族音乐学的青年学生们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具体表现在会议期间,几乎场场人员爆满,除了学者之间的辨诘非常激烈外,学生们提问也十分踊跃,特别是到了最后一场演讲,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演压轴戏时,台湾学生出于对大陆学界动向的关切之心,纷纷予以提问。会场上气氛之浓郁、思维之活跃,令人怦然心动,久久难以释怀。
难得的是,上述令人难忘的学术场景,在今天的台湾学术界并非个例。仅笔者近年来的几次赴台、港参加学术会议所见,几乎每一次都有这样的经历体验。甚至于2000年那次参加台湾的佛教东传2000年佛教音乐研讨会,乃是由佛教界人士牵头举办,也基本具备了上述较高的学术品位。令人印象颇深的是,参会及主持会议的众多僧尼,一个个都有海外名校的佛学研究生学位,且有出众的学术成果和经历。因此可以说,上述学术会议的严谨和讲求实效,在台、港等地学术界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学术惯例。
反观我们大陆近年来的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动辙上百,多则数百人。在会议安排和学术讲演中,虽然颇不乏精彩、厚重的学术讲演,但拉花架、走过场的事情也频频发生。在此从合理和合法的角度做一点分析。从合理性看,大陆的学术会议由于会员众多、经费有限,同时由于多是学术年会,适当考虑一下联络会员感情的功能,也符合人之常情。从这个角度看,这样做既带合情性,也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学术性亦即合法性标准看,这样的情况出现得太多太滥,既缺少一般学术质量的标准和规范,也缺少学术程序(制度)上的必须要求。这是值得我们自己深刻反思的一个地方。
香港学术研讨会上同大陆学者有关的两则旧闻
顺此话题,可再举给笔者印象较深的两则香港发生的实例。一次,笔者偶然受邀参与操办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与国内上海某著名高校联合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在经手会议论文时,注意到大陆提交论文的皆为资深学者,港台学者中既有教授讲师也有几位是学生。限于专业和学识,笔者对于经济学论文,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优劣。但由于那时笔者已赴港读博一年,正处于开始真正认识学术规范上的转型期,看别人的文章时,自然比较留意比较这方面的问题。所看到的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就是大陆学者们的论文,虽然不乏恢宏之论,也不少细密推理,但就是未见文后列有哪怕很少的几篇相关参考书目及注释。对比而言,港台学者哪怕是在校学生,其论文中也都密密麻麻地列满了这类征引材料和表格图片。对于学术规范是否重视,一比便立见分晓。
另一则事例也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看到的。大约在2000年前后,该院宗教系和人类学系组织的一次有关民俗和宗教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来自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女性教授,正在宣读自己精心写就的学术论文。按照前述港台学术会议设置的议程,随后便有一位来自台湾某大学的男性教授为其担任评议。只见这位教授拿出事先已准备好的一份讲稿,篇幅好像比其评议对象的文章还要长,等他开始宣读才知道,通篇都是找茬儿挑刺儿,专找这位大陆学者文章中的漏注缺引等不规范的地方说事,而对于其内容是否详实、是否具有前沿性见解等,几乎未予涉及。说来这也属正常。若在论文中没有出现严谨的论证程序和引征材料,所谓材料的详实性和学术见解的前沿性何以得到鉴证呢?所以,尽管在场学者都知道这位台湾学者素以刁钻尖刻闻名,虽有不屑其作为者,但也不能不被其认真执著的精神所感染。#p#分页标题#e#
当然,客观地看,在港台乃至西方学术界,其学术研讨会和其他学术活动中,在学术要求和实施过程上不够严谨的事情也一样地不断发生。但是,一是在相对比较强调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彼地,所发生的这类情况数量相对较少;二是由于海外学者的整体素质较高,很多问题在会议过程中,以另外的方式方法得到了化解和弥补。此外还有可加以借鉴的几个做法:一是凡有学术会议或重大科研项目,都对论文提要或项目申报过程有相对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二是对于所发生的学术纠纷或争议,学者及媒体均对之留给一定的空间,一旦有事情发生,一般给予充分辩解和辩护的机会,既要保证其合法性和正当性,又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在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接缘部分之间进行微调;三是一旦发生了此类事情,其所受文化价值或道德观上的影响通常会小于所受法制观念上的制约,在这一点上可说是较多接受了西方法制社会的理念。
几点学术规范随想
上述两则在香港发生的学术事例,都是四五年前的旧事。记得在此之前,我们作为年轻一辈学人,在大陆对此类现象皆以为天经地义、合情合理,从未有过他想。经过这几番现场对比,所获印象尤其深刻。可以认为,这几桩事情在当时来说,纯属受大陆多年来较封闭的学术环境影响所致,学者群中的此类事件多发生于被动的情况下或无意识行为之间,作为学者个人,在其中所处的尴尬境遇不言而喻。在短短的四五年后,上述问题正有着向两端分化的趋向:一方面,比较过去的情况来看,一些大陆学者近年来的作为,由于种种包括体制问题在内的环境原因,当初的合理不合法的现象,已经逐渐发展到了今天的既不合理,更不合法的程度。并且,这类现象在意识深度上,有着由当初的浅显层面转变为纵深层面转变以及在行为方式类型上由被动和无意向主动和有意转变的明显趋向。由此联想到近年来涉及学术界疑似或涉嫌抄袭的诸多案例,可以说乃是前者的恶性发展,或说是前者所造成的恶果。令人堪忧的是,长此下去,两岸三地在学术水准和学术规范上的差距将不免日益加大。
另一方面,令人欣慰的是,自上世纪末最后10年开始,中国学术界也出现了几缕强调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呼声,由弱到强,如今还得到了包括教育部有关部门和许多高校主管部门(远非全部)的支持与呼应,逐渐形成了对上述学术失范的恶化现象加以权衡、制约的一股威慑力量。可以说,尽管前述学术界的种种失范现象仍然猖獗,但至少比起几年前有所收敛,形式也更为隐蔽。严格地讲,这不能不归功于两方面的作用:从内因讲,是受惠于前述国内学术界对此类现象的自醒和自律过程;从外因讲,则是由于中国学术界越来越溶入了国际化的学术轨道,国际学术界(包括港台学术界)对于学术失范一致采取的坚决态度和强硬措施,对于大陆学术界的反腐行动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就笔者来说,尽管对于目前的学术腐败局面有些悲观,但是并未彻底失望。但愿在不要太远的将来,学术界的腐败现象能够有较大的改观,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原创力也能因此而得到更大的喷薄释放。
第五篇: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心得体会
姓名:学号:年级:专业:郝振强 21142233089 2014级双证济南班 会计硕士mpacc
2015年12月
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心得体会
2015年11月,罗福凯老师为我们讲授了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对如何写好论文尤其是硕士毕业论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马上就要面临硕士毕业论文开题及撰写,罗老师对如何写好毕业论文及在撰写论文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对我写好论文、少走弯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学习,让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下面就将学习这门课的心得记录下来。
一、硕士论文三年磨一剑,是三年学习的总结和验收 2014年9月进入中国海洋大学会计硕士学习,对我的知识储备是一种提升,也开阔了我的知识面,对于这次学习机会我十分珍惜。马上进入论文开题阶段,三年的学习要用平常学习来检验,更需要一篇精彩的毕业论文作总结。硕士论文写作检验我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硕士论文写作,将自己所学知识融入到其中,对自己研究的领域做一次细致、认真、深入的研究,让我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硕士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硕士论文水平高低直接反应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 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注重对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指导,提高研究生对论文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至关重要。
2、硕士论文是高校现行评价学生水平的指标和教学目标 硕士论文在现阶段还是评价一名研究生研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硕士论文的好坏直接反映了一名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水平、科研水平等方面。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同时,硕士论文写作也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成果。
3、硕士论文是一个阶段学习的回顾和自身总结,对自己也是一种“回头看”
硕士论文作为研究生阶段最后的作业和任务,是对自己3年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学习、研究的成果需要在其中体现出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通过硕士论文写作,真正做一次“回头看”,未来的人生才更有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二、关于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科阶段写过本科毕业论文,通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学习的深度、广度都有很大的提升,硕士论文也应能够有所突破。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认为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在写作硕士论文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论文开题和写作之前上这门课,也是对我下一步的硕士论文开题及写作进行指导,提升自身论文写作水平。
三、撰写硕士论文方法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认为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从选题开始到答辩为止,包括一系列互相衔接而又密不可分的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些环节,才能达到培养独立研究能力的目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加深了对硕士论文撰写和遵守学术规范的认识,现以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规范为例,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谈一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选好题目,明确方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一展身手 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要选好题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题要与自身研究领域相结合,不能超出本专业研究方向的范围随意去选,否则即使论文作得不错,也不易被通过。
第二,选题要有发散的价值。研究课题在理论上要有开拓价值。凡是难以提出自己见解的题目,最好不要去选。
第三,要与实际相联系。选题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但要考虑“热点”问题,而且要善于发现具有发展潜力和前途的题目。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也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选题要具有运用到现实中的操作性。要在研究方向的范围内,根据所掌握的或可能掌握的资料,确定论文的题目。一方面要“小题大作”,而不要“大题小作”。另一方面要考虑题目是否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资料很少,无法下手,也是不可取的。把握好这两点,论文就好拓宽加深,比较容易写深写透,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硕士论文。
(二)漂亮开题,为论文写作确定思路和方向
开题是介于选题和写作之间的中间环节。做好开题工作,就能架起课题与写作之间的桥梁,才能为论文的写作确定思路和写作方向。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要查阅、消化和综合文献。题目确定后,要集中一段时间查阅文献。科学研究必须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或走弯路,并力求有所前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导师多加沟通,根据导师提供的一些主要文献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并根据已经掌握的文献,从这些文献所引证的参考文献目录中进一步去查找其他文献。这种“顺藤摸瓜”的方法,是一个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较多资料的捷径。另外还要查阅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重要期刊,要尽量精查精读,读一些重点文章。这里,起码要看完所有目录。这样,就可以了解本学科专业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便从中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
开题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包括进展与问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论文完成时间,等等。开题报告在导师规定时间写好后,提交导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进入写作阶段。在写开题报告之前,最好能写出一个研究综述来。这样,开题报告就会写得很实在、很具体,也为下一步拟订大纲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进行写作,提高认识,厚积薄发
学位论文写作的第一阶段是在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形成详细的写作提纲。提纲一定要经过导师的审阅和批准,方可开始写作。对于提纲,首先是要推敲好题目。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要使读者一看就能抓住该文的主要特点。题目要具体不要空泛,要醒目不要流于一般,要简练不要冗长,更要注意思想的确定性,不要给人以似是而非的印象。正文写好后,还要写好以下内容:
1、论文摘要。摘要是论文的“窗口”,要以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论文的精华。摘要最好是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这样可以概括得更准确一些。写外文摘要时最好不由中文摘要直接翻译,因为中、外文的写作习惯是不同的,直译往往效果较差。应当摆脱中文的束缚直接用外文写作。篇幅还可以稍长一些。
2、关键词。要精选能反映本文主要特点的单词或词组。词组应简明通用,约定俗成,不要生编乱造。词组不宜过多,一般以3-4个为宜。
3、引言。引言的内容是要提供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研究的意义、历史和现状,由此引出写作论文的目的。
4、注释。注释要求准确、统一、标准化。引证一定要核对原文。特别是经典著作,有新版本的就不能引用老版本。格式要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不规范是论文写作中的通病。列举参考文献时应注意:只能列出自己读过的文献,不能列出自己没有读过的文献;只能列出和本文有关的文献,不能列出不相干的文献;文献目录编排一定要分类,分类的参考系可以自己酌情而定。
6、致谢。这也是论文中必须有的内容。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些说明是必要的,对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写作的人,特别是对自己的授课教师、论文的指导教师,表示感谢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溢美之词太多是不必要的,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
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要经过大纲、初稿、定稿几个阶段。只有精心修改数易其稿,才能写出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一般地说,在内容上要具有理论感、现实感和历史感。就是说,一定要有理论的深度,要有历史的根底,要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在逻辑上,要具有整体性、规范性、朴实性,即体系要严密,表述要规范,包括印制成册过程中的校对,都要一丝不苟;文章要朴素无华,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弄些故意让人读不懂的东西。
(四)论文写完,结合论文内容,为论文答辩做好准备工作
答辩是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争取学位必须通过的环节,是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以组织的形式对学位论文进行集 体审查和评定。它不仅考查学位论文是否合格,而且考查学生在这个领域里所达到的理论水平。在答辩过程中,要认真准备好发言提纲。要把论文的精华部分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部分的思路整理出来,要突出重点,不要什么都讲。要记熟发言的内容,发言时不要念稿子。稿子只能作为发言时的“备忘录”。对于老师们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做好记录。需要回答的问题,一般是答辩委员会主席指定回答的几个问题。有时候需要进行归纳概括,回答几个主要问题。
这一学期马上就要过去了,在老师的讲授指导下,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研究,我对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下一步的论文开题和写作中,我会以此为标杆,深入学习研究所学领域,将自己的兴趣点与学习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硕士论文的写作准备更多素材。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社会责任,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用一年多的时间磨一剑,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硕士毕业论文。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