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时间:2019-05-12 13:1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时间:2013-12-29 14:03:26 作者:东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量:3170 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自东营建市以来,工业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东营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具竞争力产业。多年来,各级始终把工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工业企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10312.6亿元、10211.4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2.7%。今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9667.00亿元、9525.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和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其中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18.0%。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工业仍将是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一、深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增强紧迫感

纵观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转型升级是制造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一部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调整结构、促进升级的历史。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美国,工业化进程从轻纺工业起步,先后经过了重化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轻工业起步,仅用了30年就进入了技术立国的工业化后期,90年代基本完成了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向服务业升级的转化。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随着经济总量增大,社会面貌在改变,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在加大,部分地区过度开发的危害已经显现,社会和民生的问题呈现出多样性。转方式调结构,就是把经济建设由过去主要关注增长,转为在保持一定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改善民生,其实质上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致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大会发表致辞中提到“要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工业发展,重点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提高工业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使更多人减贫。同时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管理创新与技术进步,努力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使全球工业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这里所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有别于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起步的、迄今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历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个特征,深刻揭示了我国新型工业道路的基本内涵。

(一)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道路。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中国现在正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继续推进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追求工业化,不仅要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要提高经济效益,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竞争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以较少的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不能再走只讲产值和产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老路子。必须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四)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环境污染少,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工业化,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危害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劳民伤财,延缓了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五)更加注重人力资源优势。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和科技比较落后,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偏低,而且绝大部分国民生活在农村。根据这一重要国情,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实行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妥善处理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作为石油城市的东营,自1983年建市以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以石油及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轮胎、造纸、纺织、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多元化工业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77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造纸能力达到261.5万吨,新闻纸产能全国第一;轮胎子午胎产能14755万条;离子膜烧碱产能达到176万吨,居全省第一位;阴极铜产能达到40万吨,居全省第一位;纺纱能力达到300万锭,居全省第三位;汽车及零部件业,刹车片产能达到3000万套,在全国主机配套市场的占有率达30%-40%,重工业占比较大。在工业发展进程中,从培育企业、创建品牌、实施大企业战略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升级贯穿东营工业发展壮大的全过程。从产业演进规律看,当前转型升级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更是一场革命。

转型升级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适应低碳经济新规则的迫切需要。从国际形势看,欧债危机趋于恶化导致欧洲经济走向衰退,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面临增长下滑与通胀上升的艰难局面。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产业正在经历一轮新的、更为深刻的调整,制造业发展正由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依靠核心竞争优势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实体经济竞争加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扩散,实体经济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新振兴制造业发展。据统计,我国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位居全球首位,而2011年美国向这一领域的投资达480亿美元,超过了中国。二是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受到削弱。随着我国劳动力、汇率等主要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推高,纺织、服装、食品等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正在加速向东南亚、印度等周边国家转移。我国以低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逐步弱化,特别是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受到明显制约。三是国际能源资源环境将更加严峻。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能源消费呈加速上升趋势,消费总量也将大幅增长。从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看,长期形成的能源、资源高消耗模式,目前仍难以改变。预计全球范围内的能源竞争将更趋激烈,能源、资源长期偏紧的状况将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呈现经济动力加速向内生转变、经济支撑加速向实体回归、经济结构加速向高端升级、经济形态加速向低碳过渡的新趋势。低碳经济由能源、环境问题,演变为经济、政治和外交的“大拼盘”,成为贸易保护的“绿色壁垒”,低碳经济将成为继联合国宪章、WTO之后的第三个规制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则。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工业必须适应低碳规则。

转型升级是应对国内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钢铁消耗国,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球第一,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新增生产总值的10%左右,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堪重负。资源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从2002年的44%提高到60%,进口石油的依存度超过50%,依存度越大,经济风险越高。我国轮胎行业是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75%的天然橡胶需要从国外进口。我市半钢子午胎产能11800万条,这些产能的80%的市场需要依赖国际市场,子午胎出口是我市进出口的三大商品之一,对国际市场依赖大。行业关键的原材料和产品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目前受制于资金及国际认可等多方面的“隐性贸易壁垒”因素,中国轮胎行业缺乏全国性试验场,轮胎产品只能送往国外进行检测,轮胎企业出口产品检测难、成本高。

转型升级是破解东营工业自身薄弱环节、提升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市抢抓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重大历史机遇,工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具备了承接黄蓝经济区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在国内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发展高端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化工业色彩浓厚。目前,我市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小。新兴产业虽已起步,但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缺乏带动辐射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产业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弱,产品结构雷同、缺乏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少等问题,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节能降耗压力巨大。从我市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能耗低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同时,万元GDP能耗基数低,下降的空间有限。

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影响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推动东营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当前,适逢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东营交汇叠加,是东营工业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差距的有利时机。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危机过后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大调整、大变革和大重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率先走出危机,东营工业也较早实现了企稳回升。当前,要充分利用这段机遇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量缩小与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的差距,否则将错失良机。

二、东营工业转型发展的症结所在1、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重,2012年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 90 %,传统工业高达 70 %以上,产值排前三位的石化、橡胶轮胎、有色加工均为资源型产业。而南方广东、江苏转型工业转型较好的市第一大行业均为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粗加工比例过大,精深加工比例偏低。产业布局分散、区域结构雷同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2、产业链条不完备。三次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偏短,多数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产业加工度偏低,如纺织业尚未进入服装业。产业聚集度、关联度低,缺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集合。我市虽有胜利高原、科瑞集团等龙头石油装备企业,但本地零部件配套率不足 30 % ;橡胶轮胎产业技术和装备来源地,则主要为国外和省外。

3、产业竞争力不强。一些行业、企业缺少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导致产品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不高。比如,我市是轮胎生产大市,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多被国外巨头垄断,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协同效应,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工业产品结构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低端产品、传统产品、中间产品多,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终端产品少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如我市石油装备企业数量众多,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3,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95家,不到总数的1/3,且绝大多数以生产油套管、抽油杆、抽油泵等传统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4、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储备不够,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大型石油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多数依赖进口,国际领先水平的超深钻机、海洋石油装备、连续抽油杆、连续油管等高新技术、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偏少,基本处于同质同构的低价竞争状态。

5、产业集聚度不高。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及统筹规划滞后的影响,全市工业产业布局比较分散,优势产业集聚度不高,即使在几个大的工业园区,大多数项目规划布局也不够合理,产业内部分工协作、配套联动能力弱,缺少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化工项目布局有“遍地开花”之势。

6、资源环境约束大。全省公布的十大高耗能行业中,我市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6个支柱产业名列其中,2012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4%,分别高出潍坊市、滨州市19.9和8.7个百分点,且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对这些高耗能行业的依赖有增强趋势,对节能减排工作造成很大压力。近年来,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对资源环境依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三、统筹处理好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个关系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单纯靠扩能、靠投入、拼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产业转型、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日益迫切。尤其是目前,产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工业发展正处于“除旧”深化、“布新”未果的发展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创新思维,找准定位,更好的做好全市工业发展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要稳增长、保速度,又要提质量、增效益。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较大,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较为突出。从工业结构来看,资源型和双高产业占比较高,整体结构偏重。从产品结构看,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的矛盾比较突出,原材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占比较高,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多年来过度追求了量的扩张,而忽视了质的提升。

保发展和调结构并非是“零和博弈”,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是硬道理,调结构同样是当务之急,需要统筹解决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强调调结构重在提质增效,这就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要正确把握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关系,做到稳增长、保速度与提质量、增效益并举。首先,要强化源头控制,积极优化投资结构。当前,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真正做到转变投资理念,找准工作切入点,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增长模式由单纯的要产值、要产量向提质量、增效益转变。各级发改部门作为投资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重点支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快重大创新项目的建设,严格控制产能过剩和“两高一资”行业盲目扩张,坚持有保有压、扶优汰劣,确保高质高效、绿色发展,避免再次陷入“投资-生产-淘汰-再投资”的怪圈。其次,要延伸拉长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要效益。产业链经济是产业组织结构的高端业态。“十二五”期间,我市把拉长延伸产业链条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着眼于把产业链条做深、规模做大、实力做强,打造从原材料到产业链终端的长链条。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石化、纺织、盐化工、橡胶、有色、造纸、光伏等重点行业,以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大品牌为载体,通过产业间的上下游连接,加快发展带动作用大、关联性强、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精深加工产业,做强产业链条终端,做大关联配套体系,不断提高最终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再次,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空间。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的重大举措,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的思路,主动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水平低的落后产能,为先进生产力腾出发展空间,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二是要把握好“特”与“全”的关系,突出特色发展、集聚发展,提高优势产业竞争能力。前些年,部分县区不顾自身条件基础,上项目、争投资,小化工“遍地开花”,导致产业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不顾各自的产业基础一哄而上。比如,近些年有的县区以新能源名义,太阳能光伏项目上的比较多,因多种原因部分企业比较困难。这些现象的存在,是由于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产业布局和发展过于分散,重点不突出,亮点不明显。

“无产业集群不富、无支柱产业不强”已成为各地发展的共识。近年来我市广饶县、东营区在培植特色主导产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广饶的橡胶轮胎、东营区的石油装备制造在国内外已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也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调整产业结构,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突出特色,形成亮点。首先,要明确发展重点,大力培植特色产业。要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选择几个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在培育发展产业园区上下功夫,引导企业高点起步、差别化经营,在主导产品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做强做精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化市场,打造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特色产业。其次,要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中,实现集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是要把握好“内”与“外”的关系,内外兼修,全面发展。首先,在市场销售上,要把握好扩大出口与开拓国内市场的关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扩大出口面临较大压力。要引导企业调整思路,坚持内外销并举,走市场多元化道路。一方面,要支持企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要坚持多条腿走路,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来弥补出口市场的需求不足,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针对出口产品档次低、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出口数量与出口质量、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的关系,把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变对外贸易方式,着力增强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在企业发展模式上,要引导企业把握好内涵提高和外延发展的关系。外延发展强调的是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提高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体现更多的是企业内在发展的需求。内涵式发展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发展。企业提升质量比发展个头更重要,支撑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欧洲经济火车头的正是依靠创新能力强、占经济总量80%以上的中小企业。我市要做好引导企业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科技研发,强化品牌培育,转变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增长方式,支持企业通过内涵式发展来着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再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要重视近期利益,又要谋划长远发展,在扩张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创新是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企业创新方面,东营企业与江苏、广东等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市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经济长远竞争力的核心支撑,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全面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走高端化发展路线,引导支持企业在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

四是要把握好“主”与“辅”的关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好政府作用相结合,引导帮助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引导企业以市场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调。各有关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引导帮助企业做出调整的选择。要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举办专家讲坛、高层研讨会等方式,宣讲发展形势,传播政策信息,使企业家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要强化规划引导,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反映市场长远走势,引导企业未雨绸缪。要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差别化的用水用电用地政策、严格市场准入等方式,引导生产要素投入高端领域。要强化舆论引导,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趋势、成功案例,营造浓厚的氛围。

总体来看,我市工业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平稳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更要进一步增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着力把握好工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用心谋划,开拓创新,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统筹性和科学性,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四、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

围绕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这一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按照“主导产业抓集群、传统产业抓升级、新兴产业抓规模”的思路,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技术含量,着力培植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支柱产业,打造产业基地,努力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突出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六大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生产技术高新化、装备水平国际化、发展模式生态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集群化。

1、着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调高调优传统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橡胶轮胎三大产业。加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力度,加快采用国际国内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工艺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要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推动拥有知名品牌、较高市场占有率、较大发展潜力的优势企业兼并重组业务关联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开展内部资源整合,推进非核心业务资产剥离重组,促进各类优质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切实加强品牌创建,支持企业实行品牌联盟、开展品牌整合,培植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知名品牌的高端产品。

2、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共识。我们已确定了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产业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引进了一批好的产业项目。要坚持定向招商与鼓励研发相结合,把产品制造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把政府投入与引导风投创投资金参与相结合,推动新兴产业向产值规模化、技术自主化发展。着力突破一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取五个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升级发展的生力军。

3、着力抓好工业设计创新。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对大企业来讲,有独立的研发和营销团队,有实力有能力进行技术、设计、营销、服务创新。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讲,关键要走设计创新的道路,增强市场竞争力。市有关主管部门可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发挥大企业示范带动效应,提升中小企业的设计水平。

4、着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要着力在营造环境、改善服务和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下功夫,帮助中小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加快转型升级、壮大经济规模。

5、着力完善工业发展支撑平台。着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注重园区与城市的共生共建、协调发展,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园区内产业与产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形成前后关联、互动合作的联合发展模式。提升园区集聚发展能力,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

6、建立健全工业经济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信息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核心服务机构。积极推动协会(商会)等社团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商会)服务、协调和自律的作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网络、科技、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7、着力提升国际国内合作水平。以实施“黄蓝”两大战略为契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以市属开发区和重点园区为载体,重点承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区域内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改善为契机,加强黄三角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和半岛城市群众的经济技术合作。突出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进一步完善对接合作机制,拓展对接合作领域,着重引进一批高端制造、创新环节的项目。瞄准中国和世界500强企业目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支持市内有实力的骨干企业投资境外能源、资源开发,收购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展落地经营,获得更丰富、更高水平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

8、着力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优势是最重要的比较优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务环境,强化安全稳定工作,努力营造让投资者安心、舒心、放心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建议

(一)规划引导,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把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各级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中。加强发展规划对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调控引导,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中,要明确产业空间布局的“负面清单”,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在专项规划中,要明确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攻关目录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路线图,设置产业转型升级的约束性指标。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调度和督促检查,确保产业转型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源动力。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以政府扶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切实提升我市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可持续性转变。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强科研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要科学梳理、整合各类创新平台。在统筹区域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着眼于小试、中试、产业化、工程化等创新全过程,对我市现有创新平台进行分类聚集、整合归并,解决目前创新平台定位重叠、分工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题,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上中下游衔接密切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网络。二是做好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坚持内培外引,继续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无障碍机制,鼓励企业与行业高层次人才“联姻”。通过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专家队伍,实现我市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健全企业家培养引进机制,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定期组织企业家走出去,探索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开展“菜单式”培训。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政府要引导、鼓励企业“借鸡生蛋”,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达成合作项目,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用足用活省政府发布的科技成果转化16条、知识产权工作12条两个文件,通畅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流程。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能够通过市场得以交流和推广。以技术、产品、标准创新为基础,深入推动品牌创新,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名牌商标,着力培育一批名优特新品牌产品。

(三)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坚持高端引领、优化布局、培育集群,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壮大优势产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产业置于战略地位,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升级,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构筑科学的产业布局。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企业和标志性企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支撑服务水平,吸引高端技术、高端项目、高端人才加速向示范基地集聚,使之成为具有较强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新兴产业示范区,支撑和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大技术创新,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为重点,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产出效益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创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出位置,抓好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严格项目准入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加大减排力度,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企业,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四)优化环境,推进新型工业化。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突出抓好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建设,以良好的环境保障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县出台的加快和鼓励扶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从土地、财税、融资、服务等方面扶持工业企业发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树立诚信形象,着力解决办事效率不高、程序繁杂、超前服务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到位的问题,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以良好的服务支撑发展,保障发展,助推发展。(工业科)

第二篇: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求是文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深刻认识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从总量看,“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2010年达到16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截至目前,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余种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工厂。从结构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不断加大,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7%、15%。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性能计算机等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我国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一揽子计划措施,在较短时间实现了工业增速“V”型反转,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我国工业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形势面临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增速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对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正在进行深度调整。近年来,全球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步伐加快,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领域酝酿新的突破,主要国家抓紧培育发展以绿色、低碳、高端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工业生产方式加快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柔性制造、虚拟制造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全球化生产和组织模式成为控制全球价值链的关键。

另一方面,我国工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69%,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行业集中度偏低,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三是工业增长过度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带动,过度依靠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成本要素投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过高,生态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五是工业行业管理基础薄弱,推进工业节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等管理手段亟待充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足。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总体看,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巨大。“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4%,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将推动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

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既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推动工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由消耗传统生产要素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依赖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把工业发展真正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们要着眼于“五个体现”,合理制定“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是体现质量效益。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系,综合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质量品牌建设等测度指标,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既要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更要着力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

二是体现自主创新。针对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着力提高拥有科研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

三是体现协调发展。优化工业行业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钢铁、汽车、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体现融合发展。一方面,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军民融合,显著提高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断扩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规模和空间。

五是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业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强化目标的落实和考核。

三、“十二五”时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就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着力突破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迈上新台阶。

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涵。要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带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围绕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型产业体系。

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质量品牌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抓好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和服务改善,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围绕形成资源配置更富效率的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在规模经济行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管理和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加快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提高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装备,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开展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整合价值链的能力。

四、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工业转型升级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健全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围绕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在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船舶、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加强政策引导和财税支持。要制定和修订重点行业产业政策,抓紧制定新兴领域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研究制定针对特定地区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制定发布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当前,特别是要着力落实相关财税政策,在消费信贷、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等领域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创新工业管理方式和手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集中。完善投资体制机制,落实民间投资进入相关重点领域的政策。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国内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第三篇:加快XX工业转型升级(范文)

加快XX工业转型升级 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增长

XX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坚定地走“扩张总量、调整结构、集群发展、提升效益”的发展道路,真抓实干,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强力推进并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全县规模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经济取得了在搏击中奋进,在跨越中争先的可喜佳绩。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工业要实现可持续跨越发展,还存在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临新的挑战。11月中旬,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市、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我们与熟读部门一起深入到企业,对XX工业在新形势下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并进行了认真思考,围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供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发展概况

“十一五”XX工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4.42亿元增加现在的26.5亿元,增长了近6倍之多(预计2011年全县规模工业可实现增加值26.5亿元,年均增长43.1%。)。今年1-9月,全县共有规模企业7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增长33.67%;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95亿元,增速24.3%,增速全市排名第四;实现销售收入45.25亿元,同比增长38.97%;实现税收1.6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46.56%。截止目前,XX工业经济仍然是

县级财政与税收和主要来源。

(二)重点产业分布及比重

冶金——全县铁合金行业有14家企业,共有37台电炉,装机20万千伏安,年生产能力30万吨,铁合金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0.5%。水电行业——全县共有电站166个,总装机负荷为28.6万千瓦,已占全县可开发水能储量39.38万千瓦的72.5%,水电资源开发殆尽。电力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8%。煤炭行业——全县煤炭行业有有61家企业,62个采矿证,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煤炭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20.7%。建材产业——全县建材行业有190家企业,建材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0.7%。水晶宝石——全县水晶宝石行业有13家企业,年生产能力水晶500吨、宝石900吨。水晶宝石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3.6%。纺织行业——全县纺织行业有5家企业,装机规模4万锭。纺织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1.5%。其它行业——全县其它行业有5家企业,其它行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占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县属山区小县,工业发展一度在粗放中快速发展,结构型矛盾突出,县域经济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而目前又没有形成有新的后续的经济发展支撑,我县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存在以下问题,并进行了认真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产业单一,尚未形成聚集效应,发展后劲欠缺。我县现有产业多数是资源型企业和承接发达地方的产业转移而来的两头在外的产业。生产都相对粗放,受制约因素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差,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相互的支撑,如果遇到危机,整个行业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2、研发能力不足。全县规模以上的企业中,仅有3家企业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多数企业的停留于模仿式生产,科技含量低,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研发团队。

3、技术人才缺乏等。企业中普遍反映出劳动力缺乏,特别是进行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性工人更是不好找。

4、存在政策不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凤凰煤业集团的瓦斯发电项目虽然全部建成,但由于上网电价几经协商,仍没有达到国家文件规定的定价水平,企业发电后反而亏损,影响了企业发电的积极性。虽然瓦斯发电具有技术成熟,发电稳定的优势,但企业目前除供自用外,都没上电网。发电机组三分之二处于闲置,抽取的瓦斯也只得排放到大气中。瓦斯发电是无污染、高稳定的发电项目,如果上网电价扶持政策能到位,全县还可有5万装机瓦斯发电能力可供开发利用,这相当于XX水电装机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原因分析

1、思想不够解放。企业主中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的人不在少数。只求眼前的最大利益,不谋长远巨大的发展。认为自己的人管起放心,依赖于落后的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舍不得在创新、研发、引进人才上投入。企业中很少有像一名公司那样,拥有较多高学历人才。

2、工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保障弱化,仅有的微弱优势渐失。一是能源保障优势弱化。我县作为工业占比50.5%以电力为唯一能源的冶金企业,原有地方电网已收归国网,地方几无调配定价能力,冶金行业受能源制约和产业政策的限制,生存发展空间大受挤压,其支柱地位岌岌可危。二是矿产资源优势有限,土地资源受制耕保红线。就目前来看,我县煤炭资源企业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成本和风险都在增大;石材矿山也明显资源不足;企业对 3

发展前景看淡,不愿意再投入,多投入,安于现状。三是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我县现有的劳动力价格逐步与外地接轨,与往日相比不再廉价。

3、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企业面临严峻形势。国家对铁合金、煤炭企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大,对环保工作力度的日益重视,都一致对准了高载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家财政政策的收紧,都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下降,看淡前景,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4、劳动人才的培养不足。一方面现有企业仍未能摆脱粗大笨模式,需要具体力的劳动力,而现有的独生子女不能适应。二方面即使有的企业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他们又需要具有一定技能的技术型工人,我县人才市场很少有这方面的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促发展。政府在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没有必要规定或者强行要求企业如何做。一定要遵循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的原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不仅是现在和今后“十二五”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给各类企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首先,政府要制定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其次,制定基本的工业标准。三是对于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项目和行为,应该制定鼓励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者税收减免。

企业是投资发展的主体,理应在转型升级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我县目前各种生产要素相对优势都在弱化的情况下,就是要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从过去更多依靠资源、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大量消耗各种物质资源转向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齐步转”,或者向同一方向、按照同一技术路线“复制升级”。各个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4

选择必然各不相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们中的大多数会走上符合实际和具有可行性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道路。

(二)主动融入成渝和攀西经济圈,寻找培育新产业亮点。新兴产业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建议县委、政府要专门责成有关部门针对国家对成渝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发展扶持政策,专题进行研究,反复论证、考察、调研。积极探索,找准切入点,寻找关键链,承接新项目,打造产业链,主动融入求发展。最终通过组织制定规划的部门和企业一起,引进产业,形成支柱,建成XX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努力促进环境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是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牢固树立善待企业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实实在在为企业办事。对转型企业在政策适用、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积极帮助企业积极向上级争取扶助专项资金。尽可能地帮助企业减小转型升级及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对于国家扶持企业政策,切实做到落地生根,不打折扣。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发展平台。

二是破解难题,努力强化企业要素保障。在土地方面积极争取指标,合理安排用地,倡导零地技改。在资金方面,规范发展担保公司,创新金融服务。在电力方面,促进加快电网改造,增强电力配送能力。在人才方面,探索培养、引进企业所需各类人才的模式和流动机制,满足企业需求。

三是联合互补,着力提升企业应对能力。由政府支持,企业自愿,完善和加强行业协会协调自律功能,努力形成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局面。促进企业间联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引导发展重点突破的产业和领域。对冶金、煤炭、石材产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集团,实现产业优势的快速扩张,依靠集团带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总之,只要我们紧紧围绕县十三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委提出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抓机遇,勇挑战,促转型,就一定能够实现XX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县各项事业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XX县工商联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求进、加快转型”的基调,突出项目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

产业集聚,积极推进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达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市第位,位居全省城区 位。

一、突出思想转型,增强发展意识。****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工业曾是****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我们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攻克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通过思想转型、观念更新,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大家认为****过去是以工业起家,现在是工业当家,将来还要靠工业发家,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结合区情,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确立了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西部工业城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行动计划,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针对各级干部中存在的消极思想,在全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行“三个干什么”工作法,使每一名干部都要清楚应该干什么、思考能够干什么、看看工作干成什么,着力树立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观念,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工作目标上来,把“投资到****,事事都好办”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的细枝末节处。科学的发展思路,强大的执行力,为推进全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突出产业集聚,打造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高标准规划。按照“三规合一”(集聚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精准对接)的原则,修订完善集聚区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对化工园区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率先通过了省级总体环评、安评,“六大园区”空间布局更合理,集聚区特色更明显、功能更完善、承载能力更强。二是高水平建设。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筹措资金6.3亿元,开工建设经五路等7条道路,形成“六纵十一横”的道路框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累计投资 亿元,完成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入驻条件。三是高质量推进。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的支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探索出了以“村委会为业主,群众集资,政府扶持,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自筹自建新模式,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建成安置房2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群众7000余人。新型农村社区的顺利推进,拉大了市西部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三产支撑让产城融合有了强大支点,不仅为农民变市民、工人开辟了渠道,更为我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突出培大育强,推动转型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优化结构。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三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佰利联公司投资6亿元,对硫酸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实现了成本下降,产能翻番,出口量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氟多公司以氟为媒介,开发了全循环的高质量的氟硅酸钠法制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技术,建设了磷肥行业低品位含氟硅废渣高效综合利用项目,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千吨级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企业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二是壮大集群。围绕氟、钛、硅、锆、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链条”延伸,培育壮大了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光伏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区。截至2012年,入驻园区企业达102家,项目总

投资达374.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税收3.1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 %以上。三是循环发展。围绕现有园区,加快产业链延伸,大力引进相关联配套企业,通过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围绕佰利联产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钛白粉,谋划

了投资23亿元的三木表层处理材料和投资12亿元的佰利联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围绕氟化学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28亿元的多氟多磷肥行业含氟硅废渣高效利用等项目;围绕多氟多新能源,谋划了江淮企业年产2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围绕风神轮胎,谋划引进了投资10亿元年产4×3.5万吨炭黑的龙星化工项目;围绕光伏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16亿元的年产600兆瓦的太阳能硅片生产项目等。

四、突出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原动力。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区财政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确保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研发机构、一支研发队伍、一个技术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二是构建创新平台。加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220项。其中多氟多公司建成了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注册认可实验室,主持修订了冰晶石国家标准,制作的冰晶石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佰利联、多氟多等8家企业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开展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组织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12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201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6%。四是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全区先后邀请德、法、俄等国专家1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授予“科技功臣”称号,累计发放奖金 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0多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300多名,为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区连续六次1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五、突出资本运作,破解融资瓶颈。大力实施金融诚信行动计划,全面打造诚信****,使更多资本流入****,荣获“****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按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推动、优势企业带动、梯次推进互动”的方针,大力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形成了“储备一批、推荐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工作格局。在3公里长的经三路两侧就集中了5家上市公司、3家股权交易企业,附近还有拟上市企业2家、后备上市企业6家。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共计 亿元,私募股权融资 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了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二是强化银政企对接。定期不定期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通过金融机构对辖区企业考察调研、与企业“面对面”对接、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召开银政企洽谈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沟通银企双方信贷需求,积极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2012年,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融资14.73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服务和协调金融行业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BT、BOT建设模式,与市投资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财投资公司,仅2012年就引进建设资金14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五篇: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海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县经信委正在积极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作为这次大讨论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我积极组织并参与了各项活动,现就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转型升级、率先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触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县的必然选择。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

1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县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黄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县的现状,‚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县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动摇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县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县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着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

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县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市发展的新城区、县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县连连在全省考核中位置靠前,但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亿元,规上企业(原口径)43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52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169.0亿元,要完成县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县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现实表明,唯有‚转型升级、率先发展‛,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县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县政府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委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县‚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

层次和能级,为我县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县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破,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抓好企业在生产、经营、研发、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工业经济活力。强化电力管理,积极推进有序用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小企业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全县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和质押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下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浙江在较长时期是轻型工业结构的典型省份。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工业结构如何转型和升级,事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局。一些人提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

    某食品公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材料(汇编)

    为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争作新建设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xx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农......

    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

    贵州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贵州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马贤惠 (贵州财经学院 贵阳550003) 摘 要 当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

    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 赤城县

    转变发展方式调研报告 --赤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田成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科学规划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省政府将赤城纳入环首都经济圈,既是挑战也是难得......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是加快发展的必须之举 会议传达了全省推进“两化”工作会议精神。会议指出,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2011.4.12)

    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转型跨越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追赶长浏望、领跑大湘南”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