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工业化道路演讲稿(精选)
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形势要求我国工业化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求索新的发展模式。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
含义
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极其丰富。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总之,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第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第三,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第四,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发展战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意义,理解其内涵,把握其特征,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意义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如何实现
1.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障
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整合管理职能,科学设置机构。加快队伍融合,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2.肩负使命,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总结
迄今为止,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蒸汽机革命和电气革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的。它高度概括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本文仅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十六大报告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分析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的正确估量提出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突出表现在: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 000美元;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三次产业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同工业化国家相比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指标: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 200~2 400美元,中期为2 400~4 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 800~9 000美元。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工业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人均GDP作为划分工业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合理的。当然,钱纳里提出的具体标准是否适合我国情况还可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目前人均GDP近1 000美元,说明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报告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值额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值额。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约为51.5%,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49.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9%∶36.8%∶47.3%。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结构为15.2%∶51.1%∶33.6%;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0%∶22.3%∶27.7%。与上述研究提出相应阶段的指标比较,我国现在生产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略高,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近20个百分点。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800~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因此,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我国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7.6%。从这一项指标看,我国也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
考虑到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的因素,1964年1 000美元大约相当于目前的3 000美元。如果我们把上述国际上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作为对照系,那么可以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过努力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工业化。
按照上述几项指标分别作粗略分析:(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20年翻两番,要求年均增长7.2%左右。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这个速度是可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4.3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目前的水平,那么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 000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我国1995年为47.1%,到2001年上升到51.5%,年均提高0.74个百分点,今后18年如按这个比率上升,到2020年可以提高到64.9%左右,达到工业化该项指标60%以上的要求。(3)从城镇化水平看。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如果今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可能达到55%左右。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2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我国1990年城镇化率为26.4%,2001年为37.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2001年全国共有2 053个县(含县级市),如果每个县平均有2个有条件的建制镇,加上县城约有6 000个,如果每个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到2020年各增加3万人,就将增加城镇人口1.8亿人。再加上大中小城市新增加的人口,到2020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是可以达到的。(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198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68.7%,2000年降到50%,20年下降18.7个百分点。今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到2020年这个比重有可能从现在的50%降到35%以下。总之,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二、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将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人类社会实行工业化自18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270多年,但据世界银行前几年的统计,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七国集团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经合组织中的其他16个成员国,还有亚洲“四小龙”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上共2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合计9.265亿人,占全球人口15.3%。我国现在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时人口约有14亿多,将超过上述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以“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作为第12个问题的标题,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0~241页)后来的实践证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处理农、轻、重的关系,确实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有过不少教训,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后推进工业化,仍然必须继续处理好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发展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看到,从1957年到现在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既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又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是发展思路上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当时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结果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这个论断中可以体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进入信息时代,不仅工业化的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英、美、德、日等国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工业化,才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工业化。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新世纪头20年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不仅实现经济技术快速增长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程,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生产率有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从而更加剧这一矛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制造业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把一点提高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素来对待,也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以上四个方面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它们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情况、问题和过去有所不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基础都有新的内涵。人们常讲的农业是基础,其涵义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物质的、精神的生产的基础,这个道理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和一切国家。当然,在有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条件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除了本国农业也包括外国农业。马克思指出:“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是资本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3页)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农业的基础作用常常表现为它对工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开始工业化,粮食需求会不断增长增加,虽然由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对农业投资、农业技术进步等原因,土地的产出率会提高,但由于耕地特别是优等耕地有限,土地报酬将会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会出现停滞,导致粮食等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工业等现代部门工资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延缓工业化进程。这就是古典的“李嘉图的增长陷阱模型”所描述的现象。类似现象在我国前几十年出现过四次:即1958~1963年、1969~1975年、1978~1981年和1987~1989年。除了前两次还有政治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外,每次都是由于全社会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过高和农业生产停滞,导致粮食供给缺口扩大、价格上升。而走出“陷阱”的途径,都是降低投资率、进口粮食和加强农业,增加对农业投入。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述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等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相对过剩,价格回落,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农业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不表现为粮食等农产品短缺和价格上升,而表现为农民和农村的需求增长缓慢,拖住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虽然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当今出现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其主要原因是占全国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低。200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主要食品消费量为:粮食238公斤,食油7公斤,猪牛羊肉14.5公斤,家禽、蛋及制品7.6公斤,水产品4.1公斤,食糖1.43公斤。可见,现在农产品的相对过剩是以农民的消费不足为条件的。它虽然抑制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农民收入低不仅限制了对农产品的消费,也限制了对工业品的消费,因此也从市场需求方面抑制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是同一现象产生的互相矛盾的两个结果。农民和农村消费水平低,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并且增长缓慢。2001年,全国乡村的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32 45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合计的44.4%,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5.2%,只相当于就业人员比例的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366元,也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 859元的1/3。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走出农业阻滞工业化的“陷阱”,核心问题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开拓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巩固工农联盟这个政权基础来看,也是这样。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也必须从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改革初期通过联产承包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指明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涵和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兼顾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兼顾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努力争取使两者协调发展,同步增长。这就要求全国用更大的力量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支持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正确处理顺利推进工业化的几个关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20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是当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很高的速度持续发展,也已成为带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但是,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走在前头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然相当落后,尤其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兴未艾,影响深远,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市场十分广阔,拥有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能源、原材料、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很大,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不仅在满足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认为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使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各自发挥优势,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关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是相对而言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即在经济活动中单位劳动占用的资本(资金)较多(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即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资金)较少(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劳动力费用比重较大)的产业。资本(资金)投入多少和技术装备程度成正比,资本(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往往就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因此资金密集型产业也称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说来,重化工业的资金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较多,吸纳劳动力较少;农业、轻纺工业、建筑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吸纳劳动力较多。第三产业中零售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它们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所有产业的资金密集程度都在提高,因为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有大的发展,而且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会逐步提高。因此重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足轻重。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十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001年底,全国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达127 627万人,未来十几年平均每年还将增加1 000万以上。据专家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一直在60%以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一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使用较多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那么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调整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视发展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因此今后仍然要十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人力资本附着较多的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3.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从物质生产、流通领域游离出来,采取虚拟资本的形态在金融市场上营利,而且形式日趋多样化。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其积极作用是: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营效率;可以促使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企业转向效益高的领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损害。例如,债券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度增多,会动摇信用基础,扰乱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并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虚拟经济并不等于泡沫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的产生,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今已十年有余,实体经济始终陷于低迷状态,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经济曾经十年持续增长,从2001年起盛极而衰,陷入衰退,其中股市泡沫过度便是重要原因。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50多个国家发生过100多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这与虚拟经济的负面作用不无关系。至于虚拟经济的跨国大举扩张,则可能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甚至酿成金融、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阿根廷、乌拉圭等拉美国家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都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国虚拟经济还不发展,随着金融的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是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监管能力比较弱,监管经验不足,更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范其过度膨胀而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
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
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
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
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
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
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无材0803班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条新路子,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把握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本文试图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概括,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进行。纸质问卷主要针对本校学生,网络问卷则是针对其他各高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士。
二、基本经验
1、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具有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更加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说,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加速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有别于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起步的、迄今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历程。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既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又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面向未来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发展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对工业化理论的重大贡献。
2、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新型工业化是融入全球的工业化。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较为封闭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以后,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局面形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头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以全球为版图配置资源,表现出了极强的经济活力,世界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中心分工,我们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我国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与发达国家接轨和融合,走开放型工业化道路。
(2)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引入信息化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是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信息化生产方式是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对应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是一种以分工分业、规模经济、批量生产、实体关联等为特征的大批量、单一产品、高效率的“刚性”生产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非标准化,是一种以产业融合、网络经济、柔性生产、虚拟关联等为特征的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率的“柔性”生产方式。与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理不同,知识经济表现为“收益递增”,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由知识投入的“收益递增”、信息传输与转换的改善所导致的经济效率提高而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本质上是引入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所在,也是“新型工业化”中“新型”二字的本质含义。
(3)新型工业化以新技术革命为动力,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的推动力量,是传统的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英国是自十八世纪30年代至十九世纪40年代,在-1-
世界上第一个基本上完成工业化革命的国家。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力主要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化带动了英国的工业化。法、德、美、意、日等国于十九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上完成了本国的工业革命,是因为电的发明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电气化起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二战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由电子化、自动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是电子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革命,推动国际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再一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中国现在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推进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
(4)新型工业化是统筹协调的工业化。由于我国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中,片面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消耗低产出、重经济轻社会、重城市轻乡村的工业化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发展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目前这种现象还较为严重。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我们走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不能再走只讲产值和产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老路;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不能再走过于看重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老路;走城市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把农村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之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不能再走城乡分割、依靠农业进行工业化积累的老路;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避免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促进三大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合理化,使工业包括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不是走孤立片面地发展工业的老路。
(5)新型工业化是环境污染少、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危害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劳民伤财,延缓了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6)新型工业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新发展观,摒弃了以经济增长本身为目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人民共享工业化成果的工业化。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和科技比较落后,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偏低,而且绝大部分国民生活在农村。根据这一重要国情,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实行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妥善处理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虽然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
(1)开放性。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
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进,以避免产生新的结构失衡,保持经济实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特色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新世纪将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三、存在的基本问题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未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新旧矛盾和问题必将交织和叠加,对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构成制约。这些制约因素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一些。
(1)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知识经济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人们所提到的网络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创新型经济等都仅仅反映了知识经济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它们的整体才构成知识经济本身。其中,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构成的主体;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创新型经济是新经济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国际化的特点,将对我们的国家管理体系、政策和传统经济产生冲击,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国民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等的负面因素远远超过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那些缺乏竞争力和企业产品将出现严重的过剩,部分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我们的社会组织方式还不适应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企业组织“扁平化”、整个社会网络化的需要。特别是我们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变化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系统性的应对措施。在知识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只占我国GDP的10%左右。后发优势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完全可能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有收益递增效应,知识越多发展才越快,这样后发优势就难以取得,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增加了难度。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既要发展传统的以资本、技术、劳动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产业,又要促进以知识要素为主的“知识产业”的发展;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又要为向知识经济形态迈进创造条件,任务十分艰巨。
(2)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巨大。
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缓解这一压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3)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
我国资源相对短缺,同时利用粗放,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生态恶化现象严重,生态改善的任务艰巨。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但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一方面,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5)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
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差,对国外技术装备依赖性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程度也不够。这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6)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低。
我们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基本实现工业化,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及与我们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我国经济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易。目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一项研究,从收入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2万美元以上。从技术上看,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我国许多尖端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从产品上看,不少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芯片几乎全依赖进口,高技术品种钢每年需进口700-800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不锈钢80%要靠进口。从人才上看,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相当于发达国家1/3-1/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中专以下的人员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从体制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上述问题集中表现为综合竞争实力较为低下。
(7)如何顺利地解决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等要素短缺问题。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知识经济的实现,对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远远超过传统的工业化。
四、今后的建设方向
(一)走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知识革命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带来的挑战,完成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顺利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现在起,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就需要着力于营造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基础和社会发展环境,在教育、人才、创新和政策等方面建立和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基础结构,使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建立在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架构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将克服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各种困境并把人类推向更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为新型工业化推进提供强大的技术、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支持、资源供给和观念引导,并赋予工业化崭新的内容。走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把握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2、充分认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着力构筑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所依托的知识经济体系框架。
(二)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达国家过去的工业化和我国传统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为主线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为在短期建立工业化基础,忽视了成本—收益核算,特别是未将对外部环境的污染考虑到成本之中,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建立了工业化体系,“先发展,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紧张与失调,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新型工业化不再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了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和追求经济增长放在同样重要位置,在注重低能耗、少污染和实现工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强调人、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同时,新型工业化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主基调,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注重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实现工业化的增长过程中,既重视工业化量的扩张,更重视工业化质的提高。
(四)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特别强调机械化、自动化,结果带来严重失业的社会问题。新型工业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意义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即众多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变市民,最终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福利最广泛地惠及到广大人民。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为此,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五)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对于传统工业化相对封闭的环境而言,新型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开放型的道路,是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新型道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贸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大大缓解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会遇到的严重资金、技术和市场的瓶颈制约问题。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资金和技术,扩大出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六)走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沿海与内地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在工业化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也带来了大范围、多层次、较严重的结构性偏差问题,各种累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阻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推进工业化必须注重克服和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避免只增长而无发展局面出现,走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包含了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容,是实现增长与发展统一的重要路径。为此,除了前述的突出抓好人与自然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外,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3、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
五、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修订版);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
成绩评定:
1.评语:
2.等级:
3.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五篇: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作者:李 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文章对实施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研究,并促进了若干解决问题的举措,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涵义;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