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2 13:1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篇: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区域经济学姓名:贾文娟学号:F07001 本学科:《城市经济学》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五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遵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认清和解决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认清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内涵,以及实现途径。本文在重点分析了近几年新型工业化的研究进展的同时,总结回顾了与新型工业化相关内容的研究。

一、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国内学者纷纷开始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研究,大部分针对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比如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双重压力和矛盾,经济对外贸的高度依赖与贸易条件恶化的矛盾等,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传统的工业化模式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此大家的看法基本﹁致。吕政等人通过对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认为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目标,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也使我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探索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吕政等,2003)。黄泰岩等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基于我国新经济发展阶段、现有资源约束条件、现有就业压力和在经济全球化下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泰岩,2003)。由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工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思想,国外对此并没有专门的研究。

二、新型工业化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遇到来自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面临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等新的历史性机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因此,对其内涵的理解着重于提高科技含量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最终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强调统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统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 1

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理解新型工业化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理解这几个方面各自的内涵则存在明显的差别。

1.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有人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提和发展、源泉与载体的关系(姜爱林,2002)。而更多人强调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包括: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地改进微观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林兆木,2002)。有人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理解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部门改造。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按照信息化生产方式,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关键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周振华,2003)。

但是,信息化也是有条件的,目前国内对此研究并不深入。关于信息化的作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杨冰之(2003)从作用机理的角度研究了信息化为什么能够带动工业化。他认为信息化之所以能够带动工业化,是因为信息化能够为工业化过程提供众多的支持。主要包括技术、资源、管理和市场等多个方面,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技术供给系统。信息化对工业的影响表现为学习与技术扩散过程,信息技术扩散和渗透,先进制造技术成为提高竞争力、提高效益、减少成本和持续创新的动力,同时,也导致众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向新模式转移,如“福特模式”被先进制造技术(如CAD/CAM、柔性制造系统)等取代。信息化还能够有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经济差距大等问题。

杨冰之(2003)还认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是一个普遍规律,也是我国的特色。从普遍规律上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影响和促进当地的工业化,即使在工业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工业化的标准也将因信息化的发展而改变;作为我国的特色来讲,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在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和信息社会正在来临的历史阶段中,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个不同维度的社会进化过程同一个时期在我国重叠,而且在目前的发展中需要两步并作一步走——既要搞信息化,还必须搞工业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

2.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化。国内对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融人工业化体系。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后,各级政府和学界对于发展方式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持续利

用之间的矛盾。虽然大家比较赞同“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生态环境的保护”(曲格平,2003),但在具体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人强调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对自然资源的替代,经济发展应当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另一些人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做法转向以再生能源为基础、重复或循环利用资源的经济模式(洪银兴,2003)。

3.人力资本与工业化。在对待就业与人力资本方面,刘世锦等人认为;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下,主要着眼点就不再仅仅是提高工业产值、建立工业体系、发展高科技、增加机器设备等“物”,而是更重视提高人的专业化素质,增加人的选择机会,满足人的参与和享受需求等。“以人为本”的新型工业化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为尽可能多的人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刘世锦等,2003)。

对如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型工业化的本质反映(洪银兴,2003)。理由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数量上,从整体上看素质还比较低,而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的服务部门其基础是人力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促使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创造就业不仅仅涉及数量,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相应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提升人力资本。另一种观点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面临技术选择问题,从赶超经济发展;看,需要选择先进技术;而从劳动力过多看,需要扩大就业的适应技术(王小广,2003)。

总的来看,新型工业化对传统工业化进行了反思和深化,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三、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

一部分人从战略的角度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黄泰岩等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核心的就是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黄泰岩,2003).吕政从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提出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求:_是必须发挥我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二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吕政,2003)。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面,有人认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信息的作用在于在资源整合中创造效益,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智能化、柔性化替代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宋养琰,2003)。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重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与融合(周振华,2003)。这种互动与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不同层次:在产品层次上,主要是用IT技术开发新产品,将信息化综合到各种产品中去等,实现产品功能整合,形成智能产品等新型产品。在生产经营层次,主要表现为IT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实行信息化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价值管理等,形成自动化生产、电子商务、虚拟组织等。在产业层面上,表现为IT成为产业领域的通用技术,并形成互联互通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新型生产服务业等。﹁般新技术的运用大多发生在直接生产过程,如改变技术装备、工艺流程、产品加工方法等,对企业组织架构、管理方式的变革只是局部的调整。与此不同,信息技术应用将引起企业生产、管理、组织等全方位变革,并涉及组织再造、规则变动、观念更新等经济社会性问题,也对诸如培训、组织结构和报酬系统等变革提出了要求,是整个产业体系的全面、复杂的变革。周振华得出结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不仅要求信息技术扩散与应用的广度,而且要求其扩散与应用的深度。只有在整个产业经济领域普遍采用了信息技术,并引发全面产业变革时,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

然而,就信息化如何带动工业化,以及政府和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策略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各自发挥哪些作用,需要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更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能途径、实施机制和效果分析。在这方面,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编写了《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企业信息化征文选编》、《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及解决方案选》,为我们研究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此外,与此相关并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有:史蒂文·L.戈德曼等人的《灵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陈国权的《制造业先进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等。

(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途径。

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途径方面,有人提出其关键是要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行清洁生产(曲格平,2003)。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是国内外近三十年环境保护的经验总结。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

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明确了清洁生产在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地位,并先后选择了一批企业作为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随后开始了企业示范、培训、机构建设和相关法制建设。2003年通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与此相配套,国家环保局及相关单位先后编制了《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以及啤酒、造纸、有机化工、电镀、纺织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审计指南;制定了3个行业的《清洁生产标准》,另有14项正在制定过程中。一些相关学术团体、机构组织和企业合作编写了不少企业的清洁生产案例,为我们研究提供了比较翔实的基础数据。

同时,赵云君(2003)从微观主体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的设想,包括:建设企业绿色文化,形成新的生态化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上的保证;建立符合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绿色企业制度。”

(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正确处理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上,有人提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发展传统产业,关键是必须切实做好二者结合的文章(魏礼群,2002;洪银兴,2003)。既要解决当前的就业,还要提升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不宜盲目发展或退出某些产业(刘伟等,2002)。有人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领域,提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工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等(张昌彩,2003)。

总的来看,目前新型工业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内涵和特征已为大家熟悉,而综合不同角度的分析研究,最终形成新型工业理论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姜作培;;新型工业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02期 范世涛;;信息化、结构转变和发展政策[J];中国信息界;2006年04期

李平;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周新迁;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何平均;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张瑞莉;经济全球化下对我国贸易战略的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李云红;新型工业化目标下工业体系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林云;新中国工业化的回顾与展望[J];财经研究;1999年11期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林兆木;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2期

夏雷;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湖南乡镇企业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李时椿;我国传统产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03期 单福东;安康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周毅;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董田春;陕西工业化水平分析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包学雄;沈家共;;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广西跨越式发展问题探析[J];创新;2007年04期 简新华,余江;重新重工业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9期

陈淑祥;对重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陆俊华;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主导产业[J];当代财经;2003年06期

杨海芬,胡汉祥,姚树荣;论四川省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J];当代财经;2003年09期

第二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无材0803班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条新路子,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科学把握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崭新的工业化道路,本文试图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概括,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形式进行。纸质问卷主要针对本校学生,网络问卷则是针对其他各高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士。

二、基本经验

1、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具有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更加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说,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加速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这一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已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有别于我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起步的、迄今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历程。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既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又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面向未来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发展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特征的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对工业化理论的重大贡献。

2、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新型工业化是融入全球的工业化。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较为封闭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以后,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局面形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势头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以全球为版图配置资源,表现出了极强的经济活力,世界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中心分工,我们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我国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与发达国家接轨和融合,走开放型工业化道路。

(2)新型工业化是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引入信息化生产方式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是与工业社会相对应的,信息化生产方式是与知识经济社会相对应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标准化,是一种以分工分业、规模经济、批量生产、实体关联等为特征的大批量、单一产品、高效率的“刚性”生产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是非标准化,是一种以产业融合、网络经济、柔性生产、虚拟关联等为特征的小批量、多品种、高效率的“柔性”生产方式。与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理不同,知识经济表现为“收益递增”,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扩张不一定非要由高物耗来支撑,完全可以由知识投入的“收益递增”、信息传输与转换的改善所导致的经济效率提高而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之上。因此,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本质上是引入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所在,也是“新型工业化”中“新型”二字的本质含义。

(3)新型工业化以新技术革命为动力,由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的推动力量,是传统的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英国是自十八世纪30年代至十九世纪40年代,在-1-

世界上第一个基本上完成工业化革命的国家。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动力主要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化带动了英国的工业化。法、德、美、意、日等国于十九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上完成了本国的工业革命,是因为电的发明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电气化起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二战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由电子化、自动化带动的。新型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是电子信息技术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革命,推动国际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再一次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中国现在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继续推进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必须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

(4)新型工业化是统筹协调的工业化。由于我国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的工业化进程中,片面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消耗低产出、重经济轻社会、重城市轻乡村的工业化道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承受能力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产业之间发展出现极不协调的现象,目前这种现象还较为严重。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求我们走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不能再走只讲产值和产量,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老路;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不能再走过于看重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老路;走城市乡村一体化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把农村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在整个社会的进步之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不能再走城乡分割、依靠农业进行工业化积累的老路;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避免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促进三大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合理化,使工业包括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现代化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不是走孤立片面地发展工业的老路。

(5)新型工业化是环境污染少、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不能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危害子孙后代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劳民伤财,延缓了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占有的资源比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始终注意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给后人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6)新型工业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新发展观,摒弃了以经济增长本身为目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人民共享工业化成果的工业化。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首要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和科技比较落后,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偏低,而且绝大部分国民生活在农村。根据这一重要国情,在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实行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妥善处理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一条对传统工业化予以扬弃的道路,即对传统工业化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道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步伐虽然突飞猛进,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工业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实现工业化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实现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和传统工业化相比,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征:

(1)开放性。紧跟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高效推进。

(2)跨越性。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在工业化进程中引入信息化,不仅大大丰富了工业化的内容,而且势必改

变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重组、生产要素重组,进而推动传统经济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的性质。这也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抓住后起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3)整体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协同性推进,以避免产生新的结构失衡,保持经济实现一个长达20年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融工业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知识经济为一体的发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创新、农村城市化、高速增长、充分就业、劳动和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核心所在。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我国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使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特色性。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新世纪将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三、存在的基本问题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未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各种新旧矛盾和问题必将交织和叠加,对新型工业化顺利推进构成制约。这些制约因素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一些。

(1)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知识经济是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人们所提到的网络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创新型经济等都仅仅反映了知识经济某一方面的特征,只有它们的整体才构成知识经济本身。其中,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构成的主体;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创新型经济是新经济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国际化的特点,将对我们的国家管理体系、政策和传统经济产生冲击,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国民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等的负面因素远远超过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那些缺乏竞争力和企业产品将出现严重的过剩,部分产业失去了生存空间。我们的社会组织方式还不适应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企业组织“扁平化”、整个社会网络化的需要。特别是我们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变化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系统性的应对措施。在知识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只占我国GDP的10%左右。后发优势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完全可能的,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有收益递增效应,知识越多发展才越快,这样后发优势就难以取得,给我国赶超发达国家增加了难度。面对知识经济的兴起,我们既要发展传统的以资本、技术、劳动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产业,又要促进以知识要素为主的“知识产业”的发展;既要完成工业化的历史性任务,又要为向知识经济形态迈进创造条件,任务十分艰巨。

(2)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巨大。

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就是我们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缓解这一压力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3)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形势比较严峻。

我国资源相对短缺,同时利用粗放,工业化耗水严重,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低30和20个百分点,资源消耗速度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多,单位产值能耗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2-4倍。生态恶化现象严重,生态改善的任务艰巨。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工业化的过程,就是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但受到我国比较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一方面,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都十分落后。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分割的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革。

(5)工业制造业的素质不高。

突出表现是: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配套能力差,对国外技术装备依赖性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程度也不够。这与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6)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较低。

我们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条件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基本实现工业化,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及与我们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严峻现实。我国经济实现国际竞争力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难易。目前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一项研究,从收入上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2万美元以上。从技术上看,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我国许多尖端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强,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从产品上看,不少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计算机芯片几乎全依赖进口,高技术品种钢每年需进口700-800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不锈钢80%要靠进口。从人才上看,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相当于发达国家1/3-1/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中专以下的人员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从体制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上述问题集中表现为综合竞争实力较为低下。

(7)如何顺利地解决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等要素短缺问题。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知识经济的实现,对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需求远远超过传统的工业化。

四、今后的建设方向

(一)走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了应对全球范围内的知识革命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带来的挑战,完成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顺利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从现在起,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就需要着力于营造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基础和社会发展环境,在教育、人才、创新和政策等方面建立和不断完善知识经济的基础结构,使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建立在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架构上。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将克服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各种困境并把人类推向更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文明形态,为新型工业化推进提供强大的技术、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支持、资源供给和观念引导,并赋予工业化崭新的内容。走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把握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2、充分认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着力构筑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所依托的知识经济体系框架。

(二)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达国家过去的工业化和我国传统工业化基本上走的是一条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为主线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为在短期建立工业化基础,忽视了成本—收益核算,特别是未将对外部环境的污染考虑到成本之中,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建立了工业化体系,“先发展,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特征十分明显,造成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紧张与失调,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新型工业化不再以牺牲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了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和追求经济增长放在同样重要位置,在注重低能耗、少污染和实现工业发展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强调人、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同时,新型工业化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主基调,在经济增长方式上注重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在实现工业化的增长过程中,既重视工业化量的扩张,更重视工业化质的提高。

(四)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过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特别强调机械化、自动化,结果带来严重失业的社会问题。新型工业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意义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即众多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变市民,最终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福利最广泛地惠及到广大人民。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为此,要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

(五)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对于传统工业化相对封闭的环境而言,新型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开放型的道路,是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新型道路。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贸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大大缓解了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会遇到的严重资金、技术和市场的瓶颈制约问题。走开放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资金和技术,扩大出口,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六)走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沿海与内地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在工业化初期的原始积累阶段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也带来了大范围、多层次、较严重的结构性偏差问题,各种累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严重阻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推进工业化必须注重克服和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避免只增长而无发展局面出现,走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包含了统筹、协调发展的内容,是实现增长与发展统一的重要路径。为此,除了前述的突出抓好人与自然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外,还需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3、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

五、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修订版);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

成绩评定:

1.评语:

2.等级:

3.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作者:李 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文章对实施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研究,并促进了若干解决问题的举措,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涵义;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道路演讲稿(精选)

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工业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形势要求我国工业化不能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求索新的发展模式。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概念。

含义

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极其丰富。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要注重产品质量和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总之,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第二,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第三,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第四,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以上四个方面的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几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发展战略。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意义,理解其内涵,把握其特征,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意义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如何实现

1.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体制保障

切实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整合管理职能,科学设置机构。加快队伍融合,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健全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制。2.肩负使命,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突破核心技术,提升信息产业水平。发挥体制优势,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总结

迄今为止,世界工业化经历了蒸汽机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蒸汽机革命和电气革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的投入,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飞跃。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则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利用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向信息社会迈进。而我国工业化的加速期,正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渗透,这就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缩短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报告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个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提出的。它高度概括了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要求。本文仅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关于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和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十六大报告基于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客观分析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的正确估量提出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对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突出表现在:我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接近1 000美元;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2%;三次产业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同工业化国家相比明显不合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国际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指标: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 200~2 400美元,中期为2 400~4 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 800~9 000美元。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富裕程度的综合指标,它和工业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工业化水平越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人均GDP作为划分工业化阶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合理的。当然,钱纳里提出的具体标准是否适合我国情况还可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目前人均GDP近1 000美元,说明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政策》报告提出了划分工业化水平的一种方法:根据制造业增值额占总商品生产增值额的比重,把工业化水平分为非工业国(20%以下)、正在工业化的国家(20%~40%)、半工业化国家(40%~60%)和工业国(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比重较小的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值额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交通、通信、商业)等的增值额。按照这一方法计算,我国200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约为51.5%,属于半工业化国家。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49.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15.9%∶36.8%∶47.3%。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生产结构为15.2%∶51.1%∶33.6%;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50%∶22.3%∶27.7%。与上述研究提出相应阶段的指标比较,我国现在生产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略高,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低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近20个百分点。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均GDP800~1 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因此,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我国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7.6%。从这一项指标看,我国也属于正在工业化的国家。

考虑到通货膨胀、美元贬值的因素,1964年1 000美元大约相当于目前的3 000美元。如果我们把上述国际上划分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作为对照系,那么可以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过努力到2020年可以基本实现工业化。

按照上述几项指标分别作粗略分析:(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20年翻两番,要求年均增长7.2%左右。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这个速度是可能的。国内生产总值实现翻两番,意味着我国经济总量到2020年将达到4.3万亿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目前的水平,那么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达到3 000美元(按2000年汇率计算)。(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的比重。我国1995年为47.1%,到2001年上升到51.5%,年均提高0.74个百分点,今后18年如按这个比率上升,到2020年可以提高到64.9%左右,达到工业化该项指标60%以上的要求。(3)从城镇化水平看。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如果今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有可能达到55%左右。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日本在1947~1975年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城镇化水平由28%提高到75%,28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韩国1960~1981年城镇化水平从28%提高到56%,2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3个百分点。我国1990年城镇化率为26.4%,2001年为37.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2001年全国共有2 053个县(含县级市),如果每个县平均有2个有条件的建制镇,加上县城约有6 000个,如果每个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到2020年各增加3万人,就将增加城镇人口1.8亿人。再加上大中小城市新增加的人口,到2020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是可以达到的。(4)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198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68.7%,2000年降到50%,20年下降18.7个百分点。今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到2020年这个比重有可能从现在的50%降到35%以下。总之,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是可以完成的。

二、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个将载入史册、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决策。人类社会实行工业化自18世纪3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270多年,但据世界银行前几年的统计,全球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七国集团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以及经合组织中的其他16个成员国,还有亚洲“四小龙”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上共27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合计9.265亿人,占全球人口15.3%。我国现在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时人口约有14亿多,将超过上述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早在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以“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作为第12个问题的标题,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0~241页)后来的实践证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处理农、轻、重的关系,确实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有过不少教训,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今后推进工业化,仍然必须继续处理好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发展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看到,从1957年到现在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既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又面向世界,既从现实出发又面向未来发展提出的,是发展思路上的与时俱进和重大创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当时工业革命的动力来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随后,美、法、德、俄、日等国也于19世纪先后开始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些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是,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结果造成全球范围贫富两极分化、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生态恶化。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去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从这个论断中可以体会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概括说来,它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进入信息时代,不仅工业化的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总而言之,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因为工业化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实现工业化,和英、美、德、日等国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有很大不同。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大量过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工业化,又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当年那样依靠同广大殖民地的不平等交换,而必须依靠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竞争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争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必须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也只有这样的工业化,才是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工业化。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虽然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其本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新世纪头20年要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不仅实现经济技术快速增长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把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程,是发展工业并用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农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的过程。因此,工业化必然伴随大批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同时,随着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同量资本将同更少的劳动力相结合。因此工业化和扩大就业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我国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而且在信息化时代,劳动生产率有可能比以往提高得更快,从而更加剧这一矛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大量进入我国,我国制造业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不仅是扩大内需、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把一点提高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素来对待,也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

以上四个方面主要特征,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当努力使它们相互结合,互相促进。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前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而且情况、问题和过去有所不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农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两个基础都有新的内涵。人们常讲的农业是基础,其涵义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社会为生产小麦、牲畜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物质的、精神的生产的基础,这个道理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和一切国家。当然,在有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条件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除了本国农业也包括外国农业。马克思指出:“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不管是本国的还是外国,是资本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3页)在工业化的一定阶段,农业的基础作用常常表现为它对工业等现代经济部门发展的制约。这主要是因为一旦开始工业化,粮食需求会不断增长增加,虽然由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对农业投资、农业技术进步等原因,土地的产出率会提高,但由于耕地特别是优等耕地有限,土地报酬将会递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率会出现停滞,导致粮食等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工业等现代部门工资费用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延缓工业化进程。这就是古典的“李嘉图的增长陷阱模型”所描述的现象。类似现象在我国前几十年出现过四次:即1958~1963年、1969~1975年、1978~1981年和1987~1989年。除了前两次还有政治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外,每次都是由于全社会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过高和农业生产停滞,导致粮食供给缺口扩大、价格上升。而走出“陷阱”的途径,都是降低投资率、进口粮食和加强农业,增加对农业投入。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述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等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相对过剩,价格回落,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农业对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不表现为粮食等农产品短缺和价格上升,而表现为农民和农村的需求增长缓慢,拖住了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虽然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很低。当今出现过剩,是一种低水平的相对过剩,其主要原因是占全国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比较低。2001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主要食品消费量为:粮食238公斤,食油7公斤,猪牛羊肉14.5公斤,家禽、蛋及制品7.6公斤,水产品4.1公斤,食糖1.43公斤。可见,现在农产品的相对过剩是以农民的消费不足为条件的。它虽然抑制了农产品价格上升,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农民收入低不仅限制了对农产品的消费,也限制了对工业品的消费,因此也从市场需求方面抑制了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是同一现象产生的互相矛盾的两个结果。农民和农村消费水平低,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并且增长缓慢。2001年,全国乡村的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员32 45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合计的44.4%,而第一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5.2%,只相当于就业人员比例的1/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 366元,也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 859元的1/3。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走出农业阻滞工业化的“陷阱”,核心问题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开拓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的市场。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从巩固工农联盟这个政权基础来看,也是这样。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也必须从民主革命时期通过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改革初期通过联产承包使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指明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内涵和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统筹兼顾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兼顾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努力争取使两者协调发展,同步增长。这就要求全国用更大的力量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支持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正确处理顺利推进工业化的几个关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出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也是今后20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带动作用强。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是当今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以很高的速度持续发展,也已成为带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但是,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走在前头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仍然相当落后,尤其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兴未艾,影响深远,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市场十分广阔,拥有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潜力巨大。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传统产业包括农业和能源、原材料、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很大,是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不仅在满足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认为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国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使传统产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使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各自发挥优势,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关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是相对而言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即在经济活动中单位劳动占用的资本(资金)较多(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即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资金)较少(或在单位产出成本中劳动力费用比重较大)的产业。资本(资金)投入多少和技术装备程度成正比,资本(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往往就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因此资金密集型产业也称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说来,重化工业的资金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较多,吸纳劳动力较少;农业、轻纺工业、建筑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占用和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吸纳劳动力较多。第三产业中零售商业、餐饮业、生活服务业等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它们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高。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看,所有产业的资金密集程度都在提高,因为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有大的发展,而且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会逐步提高。因此重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足轻重。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十分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2001年底,全国人口(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达127 627万人,未来十几年平均每年还将增加1 000万以上。据专家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一直在60%以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一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使用较多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那么该国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调整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重视发展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因此今后仍然要十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人力资本附着较多的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

3.关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虚拟资本一般指以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未来预期收益的资本化。虚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从物质生产、流通领域游离出来,采取虚拟资本的形态在金融市场上营利,而且形式日趋多样化。虚拟经济是以一定形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对于实体经济发展总体上是有利的,但如果发展过度,也会产生负面作用。其积极作用是:可以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提供融资支持;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可以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营效率;可以促使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企业转向效益高的领域、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破坏性损害。例如,债券的过量发行和银行信贷呆坏账的大幅度增多,会动摇信用基础,扰乱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秩序;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并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虚拟经济并不等于泡沫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过分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的产生,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今已十年有余,实体经济始终陷于低迷状态,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经济曾经十年持续增长,从2001年起盛极而衰,陷入衰退,其中股市泡沫过度便是重要原因。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50多个国家发生过100多次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这与虚拟经济的负面作用不无关系。至于虚拟经济的跨国大举扩张,则可能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甚至酿成金融、经济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阿根廷、乌拉圭等拉美国家正在经历的金融危机,都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有密切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我国虚拟经济还不发展,随着金融的开放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是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当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虚拟经济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金融实力远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现在我们的金融监管制度还不健全,监管能力比较弱,监管经验不足,更要注意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又要防范其过度膨胀而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体现。

下载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

    高新技术发展暨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区高新技术发展暨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十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区科技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

    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实践总结****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浙江在较长时期是轻型工业结构的典型省份。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工业结构如何转型和升级,事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局。一些人提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

    某食品公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材料(汇编)

    为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争作新建设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xx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农......

    转变经济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或道路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

    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