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升我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口约占全球的20%,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5和1/4。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的客观要求。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客观上要求产业价值链同步提升。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应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治理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深刻变化,既为我国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出了迫切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能也无法复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第一,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市场化发展是同步的,而我国工业化是在体制转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的,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作用。第二,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信息革命浪潮已席卷全球,注定信息化与工业化必须同步推进。第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第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片面强调机械化和自动化,造成结构失衡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必须注重充分就业,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五,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在所有制结构选择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第一,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显著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第三,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建立在信息和知识投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推动工业化在更高水平上发展。第四,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发展。第五,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解决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成就瞩目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
工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总产值仅140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接近70万亿元。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大,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粗钢、水泥、原煤、汽车产量以及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的45%、50%、46%、23%和45%,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22个行业中,我国的产值均居世界第一或第二。自1850年以来,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2010年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全球制成品贸易额的14.5%,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实现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抓好技术改造,2009—2011年中央投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56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3万亿元,拉动倍数26倍,在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行业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炼铁能力1.2亿吨、炼钢7200多万吨,焦炭1.07亿吨,水泥3.7亿吨、造纸1130万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2010年钢铁、汽车、船舶行业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48.6%、82.2%、48.9%。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轨道交通、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在世界产业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扩大了就业,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达9544.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27.5%,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以此作为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巩固和发展以工业为主干的实体经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完善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把创新要素和政策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吸引力和信心。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规范股市发展,遏制各种投机行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加大对银行、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等高收入行业和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增加工业第一线生产工人收入。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强国进程。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等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整合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工业共性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养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在若干重点领域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当前,高端制造、新能源、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纷纷推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力求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在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的情况下,高端和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投入,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工业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的高效清洁安全水平,加大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觉自律、持续改进的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构筑链接循环的工业体系。开发低碳技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行业和企业形成全过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引入竞争,增强整体经济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明确“多予、少取、放宽”的政策取向,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体制,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二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研文章
****区位于****市城区西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辖3个农业办事处、7个城区办事处,总人口12万人。近年来,我们紧抓****省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科学求进、加快转型”的基调,突出项目支撑,加快科技创新,促进
产业集聚,积极推进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转型之路。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完成 亿元,是2009年的 倍,年均增长达 %,增长率高于全省、全市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总量上升到全市第位,位居全省城区 位。
一、突出思想转型,增强发展意识。****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煤炭工业曾是****区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我们发展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攻克发展难题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通过思想转型、观念更新,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经过科学论证,大家认为****过去是以工业起家,现在是工业当家,将来还要靠工业发家,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结合区情,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确立了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的西部工业城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提升行动计划,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针对各级干部中存在的消极思想,在全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面推行“三个干什么”工作法,使每一名干部都要清楚应该干什么、思考能够干什么、看看工作干成什么,着力树立主动发展、加快发展的观念,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统一到“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工作目标上来,把“投资到****,事事都好办”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的细枝末节处。科学的发展思路,强大的执行力,为推进全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突出产业集聚,打造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集聚区承载力和竞争力。一是高标准规划。按照“三规合一”(集聚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精准对接)的原则,修订完善集聚区总体规划,邀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规划院,对化工园区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率先通过了省级总体环评、安评,“六大园区”空间布局更合理,集聚区特色更明显、功能更完善、承载能力更强。二是高水平建设。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筹措资金6.3亿元,开工建设经五路等7条道路,形成“六纵十一横”的道路框架;积极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累计投资 亿元,完成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入驻条件。三是高质量推进。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的支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探索出了以“村委会为业主,群众集资,政府扶持,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自筹自建新模式,累计投入资金 亿元,建成安置房2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群众7000余人。新型农村社区的顺利推进,拉大了市西部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三产支撑让产城融合有了强大支点,不仅为农民变市民、工人开辟了渠道,更为我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突出培大育强,推动转型升级。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要求,突出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壮大企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优化结构。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成长产业提质加速“三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佰利联公司投资6亿元,对硫酸法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强化节能减排,推动企业生产技术升级,实现了成本下降,产能翻番,出口量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氟多公司以氟为媒介,开发了全循环的高质量的氟硅酸钠法制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技术,建设了磷肥行业低品位含氟硅废渣高效综合利用项目,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电池、千吨级六氟磷酸锂、电子级氢氟酸等项目,企业进入全省“百强百高”企业。二是壮大集群。围绕氟、钛、硅、锆、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链条”延伸,培育壮大了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光伏产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五个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佰利联产业园、氟化学产业园、风神轮胎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食品工业园等六个特色产业园区。截至2012年,入驻园区企业达102家,项目总
投资达374.0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税收3.1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 %以上。三是循环发展。围绕现有园区,加快产业链延伸,大力引进相关联配套企业,通过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推动产业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循环。围绕佰利联产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钛白粉,谋划
了投资23亿元的三木表层处理材料和投资12亿元的佰利联年产1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等项目;围绕氟化学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28亿元的多氟多磷肥行业含氟硅废渣高效利用等项目;围绕多氟多新能源,谋划了江淮企业年产2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围绕风神轮胎,谋划引进了投资10亿元年产4×3.5万吨炭黑的龙星化工项目;围绕光伏产业园区,谋划了投资16亿元的年产600兆瓦的太阳能硅片生产项目等。
四、突出创新引领,增强发展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科技品牌,增强产业发展原动力。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区财政筹集资金1200余万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确保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研发机构、一支研发队伍、一个技术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二是构建创新平台。加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6家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220项。其中多氟多公司建成了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注册认可实验室,主持修订了冰晶石国家标准,制作的冰晶石国家标准样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成果转化。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佰利联、多氟多等8家企业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11家高等院校开展项目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组织企业研究开发项目鉴定12项、科技成果鉴定9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2012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6%。四是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全区先后邀请德、法、俄等国专家16人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授予“科技功臣”称号,累计发放奖金 万元。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0多名,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2300多名,为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区连续六次12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五、突出资本运作,破解融资瓶颈。大力实施金融诚信行动计划,全面打造诚信****,使更多资本流入****,荣获“****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按照“政府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推动、优势企业带动、梯次推进互动”的方针,大力推动企业多渠道、多形式上市融资,形成了“储备一批、推荐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工作格局。在3公里长的经三路两侧就集中了5家上市公司、3家股权交易企业,附近还有拟上市企业2家、后备上市企业6家。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共计 亿元,私募股权融资 亿元,有效破解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了地方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二是强化银政企对接。定期不定期开展为企业送服务活动,通过金融机构对辖区企业考察调研、与企业“面对面”对接、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召开银政企洽谈会等多种措施,搭建银政、银企合作平台,沟通银企双方信贷需求,积极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2012年,金融机构为辖区企业融资14.73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探索新型融资模式。建立服务和协调金融行业的专门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BT、BOT建设模式,与市投资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了中财投资公司,仅2012年就引进建设资金14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篇:转变经济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或道路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八个加快:①经济结构②产业结构③自主创新④文化产业⑤生态文明⑥农业发展⑦经济社会⑧对外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卜,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将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因为这既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人力资源和体面劳动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浙江在较长时期是轻型工业结构的典型省份。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工业结构如何转型和升级,事关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局。一些人提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战略取向。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是个趋势但是不能简单照套西方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的传统理论,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和动态比较优势,实现发展路径创新,应该成为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从浙江区域经济实际出发
在探讨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时,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点,即浙江工业属于主权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和转型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产业发展和结构演进有着与工业化国家显然不同的发展特色和制度安排。这是浙江工业结构调整必须重视把握的现实基础。
一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轻视浙江现有的产业特色优势
轻型主导,长期来一直是浙江工业结构的鲜明特色。轻型主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轻工业比重高。轻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最高点为年的,年约。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对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二是“重工不重”。重工业中,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较低,相当部分为轻小型的金属、机电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从本省资源禀赋和国际分工地位的实际出发,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发展轻型工业起步,逐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的成功实践。轻型工业主导的省现只有个,即浙江、广东、福建、云南和海南。其中浙江和广东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两个省。
“九五”中期以来,在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支持下浙江重工业增长速度连年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工业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分别是和××年分别是和。
虽然近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但目前浙江仍然维持轻型主导的工业结构。由于重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大于轻工业反映在规模以上企业的变化就比较明显而规模以下企业的变化不大。据省中小企业局××年对规模以下企业统计,轻工业工业增加值仍占。轻工业发达的格局相当程度得到“块状经济”的支撑。据省委政研室年调查,全省“块状经济”绝大部分属于轻工业,其中纺织服装业占到总量的。浙江轻型工业相当部分在全国保持竞争优势。据××年个制造业统计,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以上、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有个,绝大多数属于轻工业。
二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不能忽视浙江曾经历过的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显示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有序变化规律。即一般都从轻纺工业的发展起步;然后向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基础型重化工业变动;在基础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工业重心又转向加工组装工业,进入高加工度化的最高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工业资源结构的变化,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方向发展。
但是作为转型经济的我国,走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国家和西方产业结构演进理论有着很大差异的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前的近年内,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工业发展阶段上呈现超常规的跳跃性。浙江和全国一样,工业化初始进入的就是重工业优先发展阶段。起步之际重工业基础相当薄弱,年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仅为。年代中期起,沿袭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上升到。—年,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比轻工业高出个百分点增速远远快于轻工业。但是受计划配置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当时浙江缺乏发展优势,—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列各省市区第位。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从实际出发,确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工业发展方针,扭转长期以来重重、轻轻的战略偏向,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全省工业迅速起飞。—××年,工业增长速度在全国最快。
三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既要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崛起,最基本的经验,就是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子。理论和实践都告诫我们,区域工业发展需要重视把握好两点:
.务必强化地域分工,不能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
建立独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是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后,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首先冲破的就是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自我完善的窠臼,突出地域分工。
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地域分工程度高是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体现。地域分工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来自于商品生产地、消费地的分离和交换的发展。地域分工规模随商品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张,从区域性分工扩展到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分工扩展到国际分工。
从地域分工的视角看,浙江工业是全国工业乃至全球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工业结构体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状况,其工业体系的完善须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实现。由于不存在国界的限制,也由于国内市场更趋统一开放,省际之间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各省的工业结构往往
各具特色,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成体系,省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不平衡等缺陷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来弥补。
因此,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一定要立足于统一开放的全国和全球的大市场,从加强在国内和国际的分工地位出发,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应把着力点放在填补产业空白,拉长产业短线,过于追求地方工业体系的自我完善上。实践这种有着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思路,浙江在改革开放前走了很长的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改革开放后也曾有过一些不应轻易忘却的教训。如年代末针对轻工业领先增长,抓缺门、攻短线,上了一些原材料工业大项目,最后大都成了包袱而不是动力。
鉴于浙江长期以来保持轻形主导的工业结构出于拉长产业短线、完善地方工业体系的潜意识,容易产生重化工业的发展情结。主张将重化工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大于轻工业,发展重化工业可以拉长产业链,带动省内更多企业发展。从经济学上分析,判断产业关联度强弱与否,主要看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两个指标。下面给出了浙江主要制造业这方面的数据。可能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实际上而不是理论上,多数重化工业的产业关联度还不如纺织业。
.务必立足要素禀赋,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工业结构须与区域的要素禀赋条件相适应,并与市场需求相协调。要素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资源等。区域工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是看区域较为丰富和便宜、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是否得到重点开发,相对应的产业是否得到重点发展。如区域比重较大的产业在相关资源上并不具备相对优势,或者相互错位,这样的结构一般来说是不合理的。
培育形成基于要素禀赋、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化分工地位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按照区域要素禀赋,在较大程度参与国内外分工和竞争中,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没有特色优势产业,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强调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论轻重工业,只要有可能成为特色优势产业的都要重点支持发展。
二、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片面突出发展重化工业,不利于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对重化工业阶段的衍生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
重化工业阶段是利弊共生的阶段。重化工业对资源禀赋的要求比较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比较明显。浙江是能源、矿产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优势较为突出的省份,重化工业的大发展,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⒈资源约束的矛盾将更突出
重化工业是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业。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主导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费急剧增加。日本是资源使用集约程度很高的国家,但在—年的重化工业时代,钢铁消费增长了倍多,能源消耗增长了倍多,其中石油消费猛增了倍。我国石油、天然气和主要矿产资源不丰,人均资源拥有水平很低,石油、天然气、铁矿和铝土矿等的人均拥有水平均排在世界位以后。发达国家重化工业化时期人均消费吨石油(美国是吨)。我国到年如人均消费吨油,总量就要亿吨,而国产能力只有亿吨,世界石油的可贸易量只有亿吨。
浙江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匮乏的省份,电、煤、油、运的供需矛盾比其他省市区来得更大。近两年,高消耗、高运量的基础原材料重工业发展过猛,使得电、煤、油、运的供需关系绷得更紧。特别是电力短缺属于全国最严重的省份。据测算,重工业的单位产值耗电量相当于轻工业的倍。到××年,钢铁、建材行业的投资达产项目新增用电负荷,就相当于全省新增总量的。并且,水资源也是重化工业的关键资源之一。电力、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属高耗水的行业,水资源不足将掣肘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浙江重化工业发展付出的代价将比其他省大得多。如何在重化工业发展和资源供给之间取得平衡,是日趋突出的重大问题。
.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更大
重化工业物质消耗高,由此连带产生的问题是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较多的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电力等重化工业是近几年的主要增长点。××年,全国工业废气排放中,以钢铁、氧化铝制造为主的黑色和有色金属、以水泥制造为主的建材和电力等个行业所占的排放比重高达;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黑色金属、化工、电力等个行业的排放比重占到多。如钢铁工业每年的粉尘排放量约万吨,占全部工业排放总量的左右;吨钢粉尘排放量约公斤,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倍。浙江工业中为数不少的机立窑水泥、化学中间体及医药原料药生产等,也构成了主要的污染源。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越高,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特点越明显,环境污染越严重。浙江重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正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就业问题可能进一步显现
与轻工业相比,重化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高,单位投资吸收的劳
动力相对较少,重化工业的加快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有学者测算,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万人,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万人。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要大,解决好数亿人的就业是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必然加深,工业增长的就业弹性可能下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可能减缓。如何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矛盾,在工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必须认真处置的重大难题。
.容易产生投资过度
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产业链延伸,投资量加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拉长,反映重化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信号(如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在经济扩张时,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韩国在上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的重化工业发展高峰期,由于向重化工业倾斜投资,曾出现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的问题,而且投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海外,导致了较严重的累积性债务危机。如年与年相比,韩国制造业的开工率从下降到,其中机械、电器业的开工率分别从和下降到和,经营恶化的企业不断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为负值。当前,我国重化工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汽车等过度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焦点。
二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
浙江具有全国最好的海岸线和深水港。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充分利用这一可贵资源,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全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我省确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已有相当年份。上世纪年代中期,重化工业布局重心由浙赣线向沿海实行战略东移。由于缺少战略投资者,而后多年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快。“十五”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形成了新的高潮。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关系,如岸线、岛屿和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生产地与矿产资源地的衔接及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临港区与腹地产业的整合,现代物流体系的构造,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等,需要统筹兼顾,从长计议,加强规划导向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要扎实做好岸线、岛屿和大型产业区的布局规划工作。
对重化工业在临港地域分布过密可能产生的问题,要预谋对策。这方面日本可作前车之鉴。上世纪年代,日本曾因临海工业布局过密,带来一系列社会及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濑户内海,集中了全国的炼油厂、的石化企业、的钢铁总量,以上的火力发电总量,工业产量占到全国的。由于临海工业过密、污染排放过多,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赤潮等严重公害,内海一度变成了“濒临死亡的海洋”。年日本颁布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进行综合治理。水资源保障也是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我省临港地区上的工业项目耗水总量很大,要求高保证率供水,仅宁波地区的项目就新增用水亿立方米左右,而临港地区恰恰水资源相对紧缺,供需矛盾甚为突出。
还要注意临港地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现有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了很大一块,目前在建的最大项目就是投资上百亿元的轻工(造纸)项目,海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的特色支柱产业,海洋生物加工业则是需要做大的海洋新兴产业。
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引导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原则。
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浙江实际,适应要素禀赋条件,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在国内外的产业分工地位,有利于工业产业之间、工业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脱离省情,有悖要素禀赋,盲目追求工业结构的重型化、高度化。尤其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以此来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赢得比较利益,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生长起来的产业,最后也难免因缺乏竞争力而遭致市场淘汰。
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教训,大家记忆犹新。片面突出发展重工业,违背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扭曲了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扭曲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过于突出发展重工业,有悖于以人为本,导致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和消费需求的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没有一个省再把突出发展重工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而是都重视发展地域分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其中不少属重工业但决不都是重工业。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浙江尤不应以过高的代价过多发展高消耗、高能耗的重工业。
有必要指出,轻纺工业不是浙江进一步发展之累。轻纺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浙江工业起飞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今后较长时期,轻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仍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因为国情和省情都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的兴衰关系到全省数百万人的就业生计。二是因为国内巨大的民生基本消费需求,决定了轻纺产品的市场长在。三是因为轻纺工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具有支柱地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因为轻纺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对工业全局举足轻重。五是因为轻纺工业照样可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三、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应是新时期浙江工业的战略追求
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有的主张跨越重化工业阶段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有的主张顺势而为,重在构建动态比较优势。多年前,持重化工业观点的比较少,而后两种主张相近,形成了较多的共识。最近两年,主张向重化工业转型的说法又多了起来。
随着信息化的勃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对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应该不囿于传统工业化的理论框架,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解说。
一广东和江苏重在发展制造业的结构转型路径值得浙江借鉴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信息化的崛起,不仅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为工业化开辟新路、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强大推力。
按照工业化“三阶段”的传统理论,重化工业发展包含两个阶段,一是以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阶段,二是以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虽都属于重化工业,但两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信息化的推进,有力促进了整个工业加工度的提高,明显减低了工业发展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使得工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有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在实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上,广东和江苏走在了前面。这两省都大力发展产业迅速崛起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硬件制造基地之一,并向世界级的制造基地发展。××年,江苏产品出口贸易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工业产业。广东同样作为最大工业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总量的,占重工业总量的。而浙江这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年仅分别为和,在工业产业中仅排在第位。
当然,这决不是说浙江不要发展重化工业,而是要探究如何发展、发展什么。近些年浙江和广东的重工业均在加快发展,工业结构开始“变重”,但两者实现的途径明显不一,产业升级的程度也有不小的差异。广东主要依靠大规模发展制造业而使工业结构“变重”,年—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高达和。而同期,浙江同样的制造业对全部工业和重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仅为和。工业结构“变重”,更多靠的是普通机械和建材、化工、化纤等原材料工业的扩张。从工业化“三阶段”的眼光看,广东的重化工业发展,倾向于高度加工组装的路子;浙江的重化工业,偏重于发展基础原材料工业。两者比较,一个资源相对节约和生产相对清洁,一个则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多;一个较大程度地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对工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一个则明显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广东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思路和方式,值得浙江学习。
二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所谓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一方面指的是,利用高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的,适合国内外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变化的,高档、新型、尖端、精良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另一方面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独特的工艺方法,对低价值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结构性、技巧性和装饰性改进提高,使之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加工制造部门。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的特征:一是突出技术创新,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现代制造业;二是提高加工深度,实现产业重心后移,依靠对加工产品再加工来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三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缓解供给瓶颈,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四是加厚产业进入壁垒,减少低水平的过度竞争。
要抓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契机,把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作为浙江工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工业发展路径的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顺应了工业化朝高加工度方向发展的趋势,可以减少或避免过多发展重化工业所带来的弊端。这方面,台湾有过这样的经历。上世纪年代,台湾实施重化工业发展战略,建立了较完整的重化工业体系。然而两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重化工业的发展受挫,出口竞争力因能源价格和工资上升而降低。年代,台湾实行科技导向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年又推出通信、半导体、消费性电子、精密机械与自动化等“十大新型工业”和“八大关键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加速了制造业升级。
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制造业跨国转移的有利条件,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现在跨国公司越来越专注于技术、品牌和营销网的开发和建设,而将制造活动尽可能地以(原厂委托制造)等方式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以维持其在核心环节上的竞争力。国际分工从产业间分工为主向产业内分工为主延伸,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竞争格局也由此从产业间的竞争向产业链的竞争提升。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国际分工深化的机遇,进一步承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规范,拓展较高质量的制造活动,促进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发展。
第五篇:某食品公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材料
为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争作新建设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xx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道路上,怎样争作贡献?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
自己?我作为企业界的代表,谈谈在建设新型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感慨,跟大家交流,不足之处望各位指正。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后,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潮流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和布局,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企业独特优势
xx食品有限公司是在原xx县xx食品厂基础上于2006年扩建改制的中港合资企业。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速冻食品、冰淇淋、糯米粉三大系列,其中,糯米粉加工填补了xx省内空白,速冻食品生产填补了湘南地区空白,冰淇淋生产填补了永州地区空白。由于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信誉好、供不应求,目前产品除本省销售外,现已畅销广西、广东、江浙、河南等地。公司现拥有总资产835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700万元,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2008年销售收入1.1亿元,创国家税收415万元,现有员工560人。
我们公司独特优势在哪里?怎样利用独特优势给自己定位?
一是产品优势: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特定领域里战胜对手,是我公司的共识。我们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那就是我们充分发挥了xx特色产品优势,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优势呢,一是我们的产品从原料→粗加工→精深加工→成品都是我们自己公司独立生产完成,产成品的成本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产品价格上有底气与同行业竞争;二是我们的产品分高中低档三类,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三是我们的产品互补,上半年有冰淇淋产品,下半年有速冻食品和糯米粉,一年四季可以生产,一年四季有xx产品,做到淡季不淡,旺季再旺。这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特色产品优势。
二是设备优势:我们有比较完备的生产设施、经营条件,厂房、设备在省内领先,包括员工生活环境在同行业中比较优越,有些设施正在扩建,继续努力。办公设施、办公条件完全符合企业经营需要。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而是几年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是市场优势:我们的市场营销网络已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广西、广东、江西、河南等省有我们坚不可破的忠实客商,无论是冰淇淋产品还是速冻食品都建起了可靠、稳定的销售群体,市场营销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随着新一轮加快发展重要时期的到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已是形势所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发展就是硬道理,经济建设重于一切,壮大实力决定一切。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地谋发展、抓发展,企业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形成思发展、求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公司按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做优产业,做活龙头,做宽基地,促进发展,惠泽农民”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思路,抓好规划布局,加强组织引导,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重视科技服务,竭力为县域经济发展争作贡献,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资源,发动农民发展优质糯稻种植,促进粮食原料优质化。去年,我公司与xx县内20个乡镇的90多个行政村以及冷水滩、芝山部分乡镇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共落实订单3万多份,以高出普通粘稻市场价的25%-35%收购价格,收购优质糯稻6万吨,满足了公司所需生产原料,同时,公司还定点发展芝麻、大葱、香芋、绿豆、南瓜、土豆、荞麦、苞菜等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共带动基地达15万多亩,促进农民增收5600多万元。这种新型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
营模式,不仅使xx食品公司获得了稳定、高品质的原粮,而且使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去年,沿海地区相当部分的企业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停产,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返乡,给地方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给当地政府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工返乡就业、为当地政府承担返
乡农民工就业压力,责无旁贷。公司拓展就业渠道,启动大米加工生产线。增加两条水磨糯米粉生产线,冰淇淋生产提前启动,并开两班作业,共新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189人。同时,公司出台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优惠措施,对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糯稻种植大户,公司从种子、化肥、资金、技术给予大力扶持。这样,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带着技术、带着资源加入了“xx”行列,既为政府缓解了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压力,又为公司增添了新鲜血液和资源。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它为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乘势而上,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壮大自己,为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