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经济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或道路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八个加快:①经济结构②产业结构③自主创新④文化产业⑤生态文明⑥农业发展⑦经济社会⑧对外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卜,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将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因为这既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人力资源和体面劳动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升我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口约占全球的20%,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5和1/4。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的客观要求。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客观上要求产业价值链同步提升。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应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治理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深刻变化,既为我国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出了迫切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能也无法复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第一,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市场化发展是同步的,而我国工业化是在体制转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的,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作用。第二,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信息革命浪潮已席卷全球,注定信息化与工业化必须同步推进。第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第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片面强调机械化和自动化,造成结构失衡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必须注重充分就业,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五,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在所有制结构选择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第一,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显著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第三,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建立在信息和知识投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推动工业化在更高水平上发展。第四,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发展。第五,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解决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成就瞩目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
工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总产值仅140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接近70万亿元。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大,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粗钢、水泥、原煤、汽车产量以及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的45%、50%、46%、23%和45%,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22个行业中,我国的产值均居世界第一或第二。自1850年以来,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2010年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全球制成品贸易额的14.5%,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实现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抓好技术改造,2009—2011年中央投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56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3万亿元,拉动倍数26倍,在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行业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炼铁能力1.2亿吨、炼钢7200多万吨,焦炭1.07亿吨,水泥3.7亿吨、造纸1130万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2010年钢铁、汽车、船舶行业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48.6%、82.2%、48.9%。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轨道交通、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在世界产业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扩大了就业,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达9544.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27.5%,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以此作为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巩固和发展以工业为主干的实体经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完善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把创新要素和政策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吸引力和信心。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规范股市发展,遏制各种投机行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加大对银行、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等高收入行业和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增加工业第一线生产工人收入。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强国进程。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等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整合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工业共性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养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在若干重点领域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当前,高端制造、新能源、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纷纷推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力求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在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的情况下,高端和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投入,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工业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的高效清洁安全水平,加大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觉自律、持续改进的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构筑链接循环的工业体系。开发低碳技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行业和企业形成全过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引入竞争,增强整体经济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明确“多予、少取、放宽”的政策取向,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体制,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三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吴若阳
2008-02-25C
近年来,彬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工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集约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建立完善以煤炭开发为龙头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开发煤炭资源,促进煤炭开发向精深加工转变,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加快开发下游产品,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按照“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高附加值产业,带动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彬长矿区煤电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甲醇、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合成氨、二甲醚等一批大型重点化工项目,实现煤化工业发展的新突破;积极开发煤层气、煤矸石、水煤浆等煤炭综合项目,充分利用粉煤灰、陶土、油母页岩、果树枝条等资源,研制开发水泥、地板砖、卫生洁具、高密度板等产品;依托煤化产业,发展矿山机械制造维修、矿山救护抢险、劳保专用物资生产等。
二、着力培育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项目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经济的支撑,只有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不动摇,才能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和名优产品,谋划建设一批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下沟、火石咀、水帘洞煤矿等一批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加快建设蒋家河、小庄、雅店井田、2×20万KW矸石电厂、60万吨粉煤灰水泥厂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成长型企业;积极催生180万吨甲醇、二甲醚生产线等科技型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通达果汁厂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建设肉牛肉兔屠宰加工、柿子深加工、方便面生产线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合支持大佛寺井田800万吨扩建项目顺利建设。要引导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加快组建煤电化集团,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引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航母”。力争近五年内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0户,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户,使它们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腾飞的“主引擎”。同时,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工业真正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擎天一柱”。
三、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要顺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格局,坚持政府宏观指导、企业主体运作和高点定位、结构科学、特色突出、机制灵活、环境优化、服务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建成县城以西以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县城以东以果品、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基地,小章、新民地区煤化工基地,精心打造东起早饭头、西至土沟的工业长廊,要加强政策扶持,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鼓励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使之成为吸引项目的强磁场、汇集资金的聚宝盆、工业发展的大舞台、推动经济的增长极。
四、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彬县既是一个资源富县,同时又是一个财政穷县,经济还不发达,仅靠自身的财力难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只有凭借外力,借力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利用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招商,吸引省内外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彬县的工业化进程,打破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瓶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着眼长远、放眼未来和建设性资金适度举债的原则,整合财政资金,用节约资金和集约使用资金的办法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及偿贷基金制度,建立保障工业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全力营造投资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创业发展环境,满腔热情地为创业者引路、为投资者铺路、为企业家服务,努力使彬县成为投资的热土。要激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激发内在动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我县工业跨越发展。(C)③
第四篇: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是一种在新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即它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其鲜明特色就是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追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在发展理念、增长方式、带动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区别。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要抓住信息化、高新化、集群化等战略重点。要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无疑是基本路径,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是重要路径,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是关健路径,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提高产业集聚度则是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 新型 工业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为此,“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自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开始,工业化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工业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使人类的财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使人类面临生存的困境。人类应该怎样既充分利用工业化的成果,努力发展工业文明,又避免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样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回到工业化之前的社会,而是要探寻一条新的工业化发展之路。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是一种在新的时代背景,尤其是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增长途径,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正在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结构性的重大转变。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从更深层次上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质上是一种复合型工业化道路,这其中蕴含着十分深远的新发展观和战略思想。“新型”的“新”首先在于其不是传统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包含
着比传统工业化更新的人类文明因素。其次,“新”也不只是新在信息化上,而且还新在充分应用其他高新技术成果和新的生产方式上。也就是说,新型工业化道路中除了实现一般意义上工业化的内容之外,更包含开拓新的更高级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因素。
总之,所谓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它鲜明特色就是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追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在内涵上与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既没有违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又不是传统工业化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
首先,发展理念不同。传统工业化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粗放式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则追求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走集约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强调以资金的高投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及牺牲环境为代价,其掠夺式开发曾引发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及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等问题也多是在工业化后期才开始的。新型工业化特别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注重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追求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地开发资源,高效地利用资源,保护和治理环境以造福子孙,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其次,增长方式不同。传统工业化主要是粗放型、外延型、速度型的增长方式,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和消耗为重要特征;新型工业化则是集约型、内涵型、效益型的增长方式,以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的高效结合为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工业化所支撑的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十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四十多倍。土地和劳动力投入也同样存在粗放的问题。这种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速度的增长方式导致了工业增长的低质量、低效益。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30、日本的1/
18、法国的1/
16、德国的1/12和韩国的1/7。新型工业化则要求彻底改变以往工业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主要靠投入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靠投入数量来实现增长。新型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内涵型增长方式,它不仅意味着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的优化组合及合理使用,更意味着生产要素以及生产各环节间的科技含量比重的不断扩大。时,新型工业化也追求增长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努力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工业化发展路子。
再次,带动技术不同。传统工业化以蒸汽机技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为主要带动技术力量,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为主要带动技术力量。在信息时代,以信息
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快速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机遇,也必然会成为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带动技术力量和技术支撑体系。这样,我国完全可以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走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培育和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路径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业化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而且可以在高起点上加速推进工业化,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与正确道路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要抓住以下战略重点:
首先是信息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加速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工业化与信息化互为依托。
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和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和知识为重心转变的过程,就是社会信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在我国的工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核心和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将成为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它包括:产品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集成化,经营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其中,产品数字化是企业商务电子化应用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基础性内容,它是企业应用系统中的最底层应用。产品数字化主要是指产品本身的数字化和产品开发设计数字化。
生产自动化已不单纯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而更重要的是指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为此,要实现生产过程的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标准化、绿色化。
“管理集成化”是指企业内部管理职能的业务系统,按照协同集成的思路实现“管理集成化”,在内网上实现集成,协同地实行电子化管理,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
经营网络化也称网络化经营,它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和产品交易的环节开展电子商务,把网络的优势应用到传统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使企业在营销服务和销售环节上,通过采用计算机及网络等电子化工具,提高效率、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决策智能化是企业商务电子化体系中的高端层次上的内容。一个企业,其决策活动是全部商务活动中的中枢神经和最高控制行为,在市场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企业经营决策层的决策活动和决策行为已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主要依靠经验和直觉的方式了,而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智能化方式。企业的决策管理层,要善于运用决策支持系统来实现对市场的反应,进行科学分析和科学决策。
其次是高新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工业高新化就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
装备制造业。
要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要认识21世纪科技发展的总趋势。这个总趋势是:信息技术将成为21世纪影响最广泛的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极有可能发展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的新技术革命中心;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认知科技、材料科技、能源科技等科学技术子系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加速协作和深度融合。
高新技术产业化、产业高新技术化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路径。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从高新技术产品或工艺的研究开发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商业化应用,通过技术扩散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化也是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的过程,即高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从而形成生产力并辐射为产业群的过程。产业高新技术化就是要实现产品高新技术化、工艺高新技术化、运营高新技术化。再次是集群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了产业集中度,拉长了产业链,加快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工业发展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工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在这一有机体系内,各类企业与机构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
业集群通常表现为众多关联企业及相应支撑组织在空间上的大量集聚。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即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
产业集群产生了加快产业发展的集聚扩张效应;降低产业发展成本的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产业竞争优势的模仿学习效应;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因此,促进了生产制造业基地的形成,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集群形成应当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品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以区域性品牌为抓手。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正确道路
我们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虽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如何有效协调工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如何摆脱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提升工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改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的局面,如何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等问题都将成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须面对的挑战。
要实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无疑是基本路径,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是重要路径,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是关健路径,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提高产业集聚度则是有效路径。
首先,要促进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资源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大力气: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资源、环境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业化。第二,在继续提升重化工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发展资源节约型、环保型产业。第三,通过规划与政策引导,鼓励各类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资源替代战略,缓解资源“瓶颈”约束。第四,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倡导节约,环保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
其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但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赖外商或进口。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为数更少。因此,我国要采取有效手段,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整体的素质和竞争力。第一,要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与精密机械、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为主要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资金投入机制,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投入。第三,科学有效地规划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错位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第四,围绕若干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和扶植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第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六,积极发展民营高科技企业,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
再次,要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我国自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要摆脱对国外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必须要增强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第一,在电子信息、机械、通讯、医药、化工、汽车等重点产业及其关键领域增强自主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切实提升我国工业的科技内涵。第二,建立健全我国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体制与机制,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着力培养关键技术领域的高级人才,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新机制,为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保障。
又次,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有较高比重,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和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部分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首先,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是在纺织、化工、机械、冶金、汽车等领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其次,要在大力发展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工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现代农业装备、船舶等具有战略意义的装备制造业,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和国际性装备制造业基地。
最后,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化的进程相比,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因此,我国在走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此,第一,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第二,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第三,加大我国现代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力度,广泛开展与国际服务业的合作,提高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和档次。此外,推进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
第五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http://.cn 四川在线(2011-7-27 14:39:32)来源:四川日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必然的历史进程,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实际,遵循发展规律,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对于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努力实现四川发展新跨越。我委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着力推动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增强我省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切实抓好一汽大众轿车基地、四川石化下游产业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成都汽车、德阳重大装备等重大产业基地。推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支持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
二、大力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我省城镇体系尚不完善,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特别是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较少。我们要把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对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化率将提高7.7个百分点,有近700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将新增上万亿元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着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两化”互动发展。产业发展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延伸产品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城镇内涵的提升,促进土地、能源等集约节约,优化城市内部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编制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主体功能定位。
四、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制定推动产业优化扩张、促进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支持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意见。探索通过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途径。研究制定适应“两化”发展需要的户籍制度。千方百计破解资金、土地、能源等瓶颈制约问题,强化要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