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3:1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博士一年级学生,本学期有幸能够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收获颇多。理论是科学的、理论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如果理论无法解释实际情况或与实际情况的表现背离时,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遗忘了理论的科学指导性。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更倾向于教会我们用一种批判、科学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所发挥的指导性作用。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正因为其局限性的存在,才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伴随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众多教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亲身实践,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有讲座都很精彩,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部分讲座内容谈下自己的心得体会。1.对北京东方生命文化研究所所长陆丽娜教授《导论》的体会

陆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全球规模社会主义大辩论的5个热点话题,详细介绍了生命文化的学科基石,生命文化的六个基本概念和六个价值观念。通过陆教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要做感兴趣而有意义的事情,做平凡而又快乐的人,实现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二元统一。

2.对杨建立教授《我国转型期的医患关系及新医改的政策选择》的思考

杨教授报告主要内容:①我国转型期的特点和矛盾焦点②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③我国新医改的策略及其政策选择。通过听报告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我国转型期间的医患关系特点,对自己今后在临床工作中如何避免和妥善处理医患关系,对了解未来医改政策的走向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3.对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陈新石教授《谈谈科技创新与科研论文》的思考

陈新石教授的演讲妙语连珠、引古博今、知识渊博、生动具体、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醒。通过陈教授的精彩演讲,使我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我今后博士论文的撰写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完成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

4.对林文学教授的《医疗侵权责任》的思考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5.对《医学与军事》讲座的体会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步入新世纪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军事和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可以为军事行动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

6.对《医生的人文素养》讲座的体会

医学教育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医院管理要彰显人文特征,提高自身素质是医生的必然选择。医生要学会怎么跟病人、病人家属、上下级、护士沟通,这是基本人文素质。医生应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科学家,一个知识分子。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简单的“治好病”向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宽慰等更高层次的方面转变。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们自身需求提高的角度来说,培养新世纪合格的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7.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室王一方教授《中医与西医---一个关于现代性的思想史命题》的思考

中西医学的百年流变,在中国近代史上算不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也构不成夺目耀眼的篇章。但作为一门关涉国计民生的应用技艺,医学却与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且学术构架脚踏义理与实用两端,医学既有工具性浅层文化的特点,也包含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的内涵,诚如熊月之先生所言:“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如果在各种学科中,举出最能体现中西文化特征的一种,我以为医学最为合适。”可以说,中西医学的命运恰似一面巨大的文化透镜,聚敛着百年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民族主义情绪与科学思潮等各种冲突与张力。从这个意义着眼,医学无疑可为活生生的文化标本,而中西医学的扞格与汇通,实质上就是两种文明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特性决定了中西医学的论争极易跳出单纯的学理之争,跨出医学界而拓展到文化、社会甚至政治领域。因此,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中西医论争问题,或许可以找到一个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解剖标本。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传统科学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强的传统性。中医有着与其他传统科学不同的命运。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等传统科学先后被近代科学所取代而成为历史,惟有中医一枝独秀,非但没有被西医淘汰,而且至今还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这一特有的现象被称为“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事实上,中医药界关于中医科学化的呼声和行动从未间断,但实际收效却未尽人意。我们注意到,在中医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受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所谓中医现代化基本形成了一种“以西解中”的研究方式,用西医学的方法和标准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要求和衡量中医,造成了符合西医标准的便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由于中医学的人文内容和人文方法不符合西医的标准,因此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中医的人文文化被抛弃了,中医的人文精神被消解了,中医学成了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验证和改造的对象。脱离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中医现代化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西医化。因此,在许多人看来,科学主义在中医现代化过程中是乏力的,提出科学主义应从这一领域退却。

我们认为,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截然对立起来是无益的,中医的现代化并不等于中医科学化,中医科学化的确需要高扬科学主义大旗,但中医现代化不仅仅是强调中医学能够科学化的部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有关人文内容部分的现代化。换句话说,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中医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同时也应该是中医人文文化的现代化。中医学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医乃仁术”便是这种精神的高度概括,所以中医现代化过程中应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医现代化首先是中医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在中医现代化的尝试中,必须弘扬求实、求真、怀疑、批判、创新和奉献的科学精神。中医学研究对象是人,这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人文精神复归的一个重要前提。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去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仁者爱人,人道主义的爱心和济世精神是仁的内核。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发掘和弘扬“医乃仁术”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结合时代精神予以提高,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同时对于克服当前医学技术主义和医学科学主义的弊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8.对范履冰教授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实现病有所医,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诊治期望与医学技术的客观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医疗产生的医患纠纷呈频发态势,严重影响医疗秩序,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因医疗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功能,积极参与医疗纠纷的化解工作,对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合理合法、平等自愿、不妨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及时妥善、公平公正地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与公安、保监、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沟通,指导各地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化解医疗纠纷提供组织保障。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的,司法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公安、保监、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在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疗机构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各地要积极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司法行政部门要指导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保险部门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互动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公立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保监部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保险公司积极依托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处理涉及医疗责任保险的有关保险赔案,在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的依据。形成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和保险理赔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要引导新闻单位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大力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宣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正面典型,弘扬正气,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客观宣传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要加强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借助有关媒体大力宣传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优势、方法、程序以及调解协议的效力,引导纠纷当事人尽可能地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对于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应当予以大力表彰和宣传。

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今后工作中应当加强的内容如下:①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②消除法律冲突与障碍,完善化解医疗纠纷的法律体系③加强各方联动,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体制机制。

9.对王伟教授《关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讲座的心得体会

通过王伟教授对学科建设所作的报告,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主要措施、评估指标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等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的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为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医药重点学科是整个中医药学科群的龙头。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关乎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统领中医药各项业务建设的基础和平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名医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遵循中医药学科建设与发展自身规律,增强中医药行业竞争力,提高中医药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能力,择优建设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在生命科学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居领先地位的中医药重点学科,推进中医药学术与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以发展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继承创新为根本,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完善中医药学科结构和体系,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产生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中医药的社会服务能力。要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突出特色与优势。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在中医药重点学科的设置与布局上发挥导向作用。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带动特色学科、弱势学科、新兴学科的建设与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适合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兼具科学规范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体系,促进中医药学科的整体优化。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着力提高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水平。要围绕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凝炼学科发展方向,在本学科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方面有所贡献,取得标志性成果,形成若干个能立足中医药学术发展前沿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贡献力。要通过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不断增强中医药学科竞争力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在生命科学领域居领先地位的中医药重点学科,充分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形成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平台。增强中医药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并在中医药学科领域增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新一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计划的博士生必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业已启动,并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的领导和老师为我们开设这门课程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这门课程采取一系列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内容新颖、实用,教学形式灵活,深受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也使我从上课之前课表上“必修”二字所引发的淡淡抵触愁绪,到如今课程接近结束之时产生了发自内心隐约的不舍之情。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个命题在理论上承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而在实践上更生动地表现为发展中国、顺应时代、普惠大众这个大趋势。为了破解我国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就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还不是全面小康并且小康水平也不高。“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我们要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发展内在地要求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无论是应对国内各种问题还是国际竞争的压力,只有依靠科学发展,落实科学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心得体会

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有人曾说“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享受科学成果的同时也要承担科学发展带来的弊端。”这样的说法我并不否认,科学发展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所以人类要进步、人类文明要发展,就必然要承担进步与发展带来的结果。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后,对科学的继承与发展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一方面,科学的图景常常都是集猜想、反驳、经验、验证四位一体的“杂合体”,就像是Windows的ta的补丁们,不断纠错交结在一起;另一方面科学又像是一个“问题小孩”,其继承与发展都存在很多问题,好的坏的、简单的困难的、清晰的模糊的、肯定的纠结的?? 我们在继承科学前辈们留下的技术与经验时,会对其提出质疑和进行反复验证,直至其理论与实践都是客观存在贴合实际的。这就是科学的继承,是反复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同样的,科学的发展也是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发展也需要反复提出质疑、进行验证、投入实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跟当代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

就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中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部分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科学和技术的讨论在当代得到了有效印证,科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引发了技术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促使整个世

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紧抓当代发展主题“和平、稳定、发展”,深入分析与研究在科学继承与发展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为当代的发展解疑答惑;二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国情,着重研究小康社会、新农村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三是紧密结合执政标准与要求,紧抓两大主题——提升党执政能力、保持党先进性,结合当代党面临的考验与挑战,分析并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总之,《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程涵盖了很多理论与观点,除了与科学继承和发展方面紧密相连,跟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都有不可磨灭的联系,所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始终坚持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与不断“当代化”提供研究动力与支撑。

第三篇: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感想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当 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l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现状与存在问题。根据中困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对广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仃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部分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也是事实。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可和拥护,一般以学习政治专业的学生居多。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而非被动的行为。这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是被某种力量所强制,更不是受某些个人私利所驱使。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信仰看待。第二种是只凭着自己的粗浅认识,并非人云亦云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般以关心国家大事、喜欢“两课教育”的学生居多。这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是真诚的,他们知道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不会拥有眼前的一切,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因此,他们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信仰,又真心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但这些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并不完全知道为什么要信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第三种是内心并不十分认可,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信仰”马克思主义。这类学生清楚地知道,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把自己和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就不可能有发展,于是他们可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拥护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2.问题的根源与特点。(1)主观方面:学生们主观上重物质,轻精神,重视短期行为,忽视长期利益。许多学生只对专业课和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感兴趣,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或是只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实际作用,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上产生了迷茫、困惑和动摇。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有的跑到封建迷信市场上寻求精神寄托:还有的宣传“共产主义渺茫”论,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信仰问题在主观方面的表现。(2)客观方面:①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重视不够。有些学校把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归结于学生本人,认为信仰什么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以至于在出现问题时不愿承担责任。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宣传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理论脱离实际。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信仰教育的形式、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而且在教育和宣传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强调理论高度,空话、套话多,严重脱离实际,其结果往往使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③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理论教学的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不高,无法与时俱进。许多教师,尤其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青年教师,对待工作热情不高,不注重理论水平的提升,以至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法指导学生树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④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重视不够。许多人往往认为只有专业能力不强的教师才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从事辅导员工作,岂不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比讲一门专业课难得多,而这种认识无形中也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及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⑤“两课”教学内容覆盖面过大,侧重点不明确。根据国家规定,各大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学习都做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将所有的此类思想全部学完,并有所理解,以至于成为一种信仰是不切实际的。

三、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1.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高校领导应充分重。视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可见高校对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领导应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把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教育工作制度化,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工作状况,及时发现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有效改进措施,主动支持“两课”教学。学校的上级领导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检查指导,应制定更加科学、客观和可测量的评价标准。

2.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没有任何信仰的学生是不存在的,那些号称什么也不信的学生,常常是放弃了精神卜的信仰与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事物神圣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信仰趋向,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因此,高校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对学生信仰观念的教育从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转变到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地结合起来。

3.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重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指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称“八荣八耻”)。作为培养中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应更好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起到榜样作用。曾子在《大学》中写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齐其身者,先正其心。对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而言可将其改为“欲教其生者,先修其身,欲齐其身者,先正其心。”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他们学习的标准和榜样。因此,不仅要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传道、受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精神信仰的正确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理论水平,坚定自己的信念,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核心力量,是解决大学生信仰观问题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严把“入口”关,不能让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不合格的人登上“两课”讲台,并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制定政策,努力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有教学能力又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充实“两课”教师队伍:四是要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请他们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中来。

6.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课程应进一步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授内容有所侧重。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作为一门课设置,如有必要可分为两部分讲。课程的设置体系仅从文、理科的类别和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大专生的层次来区别缺乏针对性。是否应当在强调各高校要执行基本设置规定的同时,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不同内容。特别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不尽相同,生源的综合素质也相差甚远,如果采取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必然会产生针对性不强、学生接受不了、厌学等弊端,这样便无法很好地达到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目的。

7.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理论教材应侧重实际。其一,应彻底改变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最终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应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使基础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二,对于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同的现象应加以区分,并在内容安排上,不应将政策内容讲得过多,而应把重点放在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使得马克思理论能够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第四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Research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姓名:崔孝强

学号:11314051

专业: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指导教师:宇正香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崔孝强 环境修复与资源再生 14

内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二五”规划则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党的领导人对文明的认识同样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邓小平提出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到江泽民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目标再到后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理念的一次理论升华,同时将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文明体系之中。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历程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阶段,历时几百年,对自然带来伤害、损害、破坏,许多方面已经难以修复。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以人的视角为切入点,提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重视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立足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印记的自然对人的意义。但反对人类绝对至上,强调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和谐统一,主张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逐利的固有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变迁,即共产主义的到来才能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之日就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当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生产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体现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决定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原则,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的和解要以人与人的和解为前提,马克思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的客体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要认识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任务作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最高价值目标。对于这个目标人类首先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所以,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自然规律认识到自然对人的影响,任何社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也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制度的变更,正是遵从自然规律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认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反对无视人类主体性的极端自然主义和非功利主义。(2)坚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人类绝对至上的人道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想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

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即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将“产业结构”作为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产业结构才能够发生根本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大力发展生态科技。生态科技的重点领域在于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其中关键在于能源技术。人类所能够利用的能源是无限的,而人类取得能源的技术则是有限的。工业文明建立在石化能源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则应是建立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之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新陈代谢(物质变换)理论不仅有利于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之间的和解,而且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循环经济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和经济开发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将循环经济思想扩展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产业布局和社会结构调整——比如,尽量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从东南沿海低海拔地区向中西部高海拔地区转移,进一步缩减地区、城乡和行业之间的社会经济差距,逐渐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解。

生态革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影响远超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类自身。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指导,也要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大力发展以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努力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生产关系,为人类的明天探索一条永续发展之路。参考文献

[1] 张天文.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2.[2] 崔建霞.七个怎么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29.[3] 潘 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N].学习时报, 2007-11-28.[4]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z].编译参阅.[5] 张剑.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五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

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这门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引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文明、先进的方向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发展的的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1978年,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的大讨论,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为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和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看到,什么时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事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事业就遭受挫折和失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自觉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来实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生命力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随着自然科学划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刻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自己的内容,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自己的体系创新总结和巩固其理论内容的创新,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内容的创新。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分析,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解决,无不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我们应该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回答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我们要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当代国际政治、当代文化交往、当代科学技术、当代社会治理、当代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地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关系。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学号:201510798

焦其波

下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分析题答案

    第一次上课分析与思考题: 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

    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fist课程)考题 考试形式:开卷;论述题(4选三,3*3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1. 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的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注:本文档是基于李洪盛在群里所发word的完善,添加部分用紫色标注了!另外,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大纲(对着书本核对,目录是一样的),一个课后习题答案(这有两个文档,题目基本一样,答案没看),仅供......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共5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学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一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义......

    2013级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性学习参考专题_

    2013级博士研究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研究性学习参考专题1. 关于人类中心主义 2. 关于生态自然观 3. 关于动物权利论 4. 关于科学技术异化现象 5. 谁该全球气候变暖负责? 6.......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针对实用主义思潮的对策分析 实用主义思潮对中国青年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个人角度讲,会误导人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作出错......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使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作为我们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今天,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