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蔡元培故居有感
九百股份5.4青年节参观蔡元培故居有感
2011年5月4日我们九百股份团支部一行7人来到了位于华山路303弄的蔡元培先生的故居进行参观和学习。
我们一行人来到弄堂口马上印入眼帘的就是绘声绘色的浮雕像嵌在墙壁上,右边是毛泽东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估“学界泰斗,人间典范”,八个大字右边是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简介。蔡元培先生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清末先后中秀才、举人、进士,授职翰林编修,1940年不幸病逝于中国香港,至今葬在中国香港。随后我们走进了里弄,沿着狭小的小马路拐一个s形的弯,就可以看到蔡元培先生的故居。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闻名的爱国主义者、独裁反动家和减色的思惟家、教导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位校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特班教授和校长,以及教育总长。在上海建立了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国女学等学校,并且于上世纪初提出了美学教育,主张造成完美人格。其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现上海音乐学院)和浙江美院便是以美学代替宗教的美学教育的突出体现。蔡元培先生平生倡议教导救国、科学救国,为我国的教导、蛮横、科学事业的展开,作出了敷裕初创性的供献。故居坐落在一个小院内,“蔡元培新房陈列馆”八个字遒劲超脱。进入新房内,右边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这里是蔡元培先生在上海的最初一处居处。后面有一个小门,通向一个小花园。我们在这特定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前贤的精神。蔡元培先生的人生画卷中,有三处浓墨异彩:1911年任南京临时当局教导总长期间,他力推东方教导轨制,废除祀孔读经,确立了我国古代独裁教导体系体例;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初创新蛮横活动,主意“思惟安闲,兼容并包”,实施男女同校、传授治校;“九·一八”工作后,力挺抗日,撑持国共合作。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在上海倡议组织中公平易近权包管联盟,展开抗日爱国活动,解救杨开慧、许德珩、丁玲、朱宜权等烈士。
经过约1小时的参观后,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正义感冲击着大家的心灵,如果说古有孔子,那近就有蔡元培。“学界泰斗,人间典范”八个大字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奔波,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理想始终不曾离开,这种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令人肃然起敬。蔡元培先生的感人事迹正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为振兴中华的事业而不懈奋斗,伟人的情怀跨越千山万水,激励我们年轻一代不断奋发向前!
第二篇:蔡元培故居新闻稿
不朽的历史丰碑
——记蔡元培故居服务活动
2014年11月28号上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志愿者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院志管)的志愿者们在门口集合,坐公交前去蔡元培故居。虽然刚下过雨,天阴沉沉的,但是大家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都在车上热烈地讨论着关于蔡元培故居的问题。
到达目的地后,因为老师没来,管理人员让志愿者们自行参观周围景观。走在光滑的小路上,欣赏着宁静的环境——典雅的民宅建筑,苍翠的植物,志愿者们浮躁的心逐渐静了下来。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在此时,大家不约而同感叹道,蔡元培一个人改变了这一方水土。
由于新志愿者不熟悉讲解流程,所以首先请学姐带领新加入的志愿者们和游客们参观一番。参观者进入屋内,首先看到的是蔡元培先生的方形塑像和印有他生平事迹的圆形底座,这代表着蔡先生“处大事以方,处小事以圆”的处事原则。紧接着在往里走,摆放着蔡先生出生的地方——笔飞弄的模型,跟此处的蔡先生故居同有一种安静祥和的味道;走进里间,墙上挂着蔡元培幼时住所的照片以及他曾工作的古越藏书楼。年轻时,他在这里读了大量藏书,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求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家看到这些不禁自愧不如,更加佩服蔡元培先生!随后,志愿者和游客们又来到了蔡元培在不惑之年留学德国时的照片展示处,这里记录了他在德国的学习生活:他在德国修学了五十门课程,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民族学等
管院志管中心秘书部制
各个方面。这足以看出当时的蔡元培已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的责任,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探索强国之路。随后,游客们又来到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展示处——由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发起,旨在鼓励民国学子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精粹报效祖国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造就了许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从另一个门走出室内后,观赏着院子里葱葱郁郁的草本植物时,志愿者们不禁想到,蔡先生这一生的丰功伟绩不正如这茂盛的植物,已在人们心中悄悄发芽生长,并愈发青翠吗?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别人的贡献!蔡元培改革教育制度,废除封建,提倡女权;为革命捍卫国土,成立爱国社,成立光复会;保障民权,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每一项成就都沉甸甸的,满载着他一生的心血;而每一个称号却是轻飘飘的,承载不起他对灾难中的中华民族的奉献之重。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将永远屹立在中华民族每位国民的心里,端庄而又神圣!管院志管的志愿者们,通过对蔡先生故居的义务讲解,感受到了其崇高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陶冶着志愿者们,更让他们有了日后奋斗的品质基石,让他们的志愿者活动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撰稿人:秘书部
陈娜
管院志管中心秘书部制
第三篇:蔡元培故居游记
蔡元培故居游记
2011年7月21日上午,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绍兴城市的街区还是那样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私家车、公交车、运货车们在路上来来往往,穿梭在公路的中央地带。
我已无心观赏路边的风景,心中焦急地盼着能早点到达已心驰神往许久的蔡元培故居。从绍兴夜市出发,骑着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来到了蔡元培故居的入口处。
只见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外置字幕设备中正在闪烁着几个醒目的红色字眼:“节目定时更新,雅俗共赏......高档次,低消费”。这里交通便捷,常有一些国内明星前来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助阵,出演精彩的节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孑民电影院演艺广场的正前方不远处,四棵貌似松柏的树木,像默默地守护蔡元培先生雕像的士兵一样,前后两排,每排两棵。
在这四棵树的中央便是蔡元培先生的雕像了。只见他坐在一张古式的椅子上,手中紧紧地握着一本书籍,两眼炯炯有神,一副巍然不动的伟人风范,让我不得不为之折服,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雕像旁的石碑上如下记载:蔡元培,字鶴卿,号孑民,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浙江越城区人......曾被毛泽东这样夸赞过:“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绕过蔡元培先生雕像,径直往前走,便看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八个金黄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耀眼。
左转弯的瞬间,我突然发现了鶴卿传,于是便欣然前行。只见墙壁上刻着如下优美的话语:“有好湖山八载 常萦魂梦间 最羡卧逑 若有術十篇 妙绘若循环”(鶴卿传
蔡元培 二三年十二月)。
美哉,绝哉,蔡元培先生不愧为学界泰斗啊!
拐过几个弯,便来到了颇具古式建筑风格,透着浓浓学者气息的蔡元培故居。
一进入蔡元培故居,只见前院高瓦四起,屋檐的边沿也被一些不知名的草儿“占据”了,鸟儿在唧唧喳喳地欢叫着,好像在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知了声此起彼伏,简直热闹极了。
右转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古门,两扇门往两边敞开着,门锁锈迹斑斑,门口的石阶被一块厚厚地玻璃完好地封存着。
跨过石阶,往右转,便是第一展厅,这里陈列着蔡元培先生的生平简史。原来蔡元培出生于商人家庭,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17岁考取秀才,23岁考取举人,26岁科举入仕,为清末名翰林。28岁为翰林院编修。绍兴是蔡元培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与著名的鲁迅先生、杜亚泉先生等绍籍人士都有着深厚情谊。
蔡元培先生从小深受父母、叔父的影响,父亲蔡光普为人厚道,母亲周氏贤能勤俭,勉励他“自立”、“不依赖”、“不苟取”、“不妄言”。而其叔父茗珊指导他读《史记》、《汉书》、《文史通义》等。这些都使他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渐渐养成深厚的内涵休养。当然,在担任翰林期间,他还阅读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和自然科学书籍,深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影响。
而对面的便是第二展厅,以“情系桑梓,义在教育,志同道合,真挚乡情”为主题。蔡先生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大禹陵、香炉峰、石屋禅院、兰亭、山石佛寺等名胜古迹。他曾与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共同编辑并出版了《鲁迅全集序》。他曾担任过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相当于现在国家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1917年1月,他上任为北京大学校长。在上任前,他曾写道:“但也有少数人就说,既然知道北大腐败,更应该进去整顿,就是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思”。
走出第二展厅,迈过第二道门槛,正门进入便是蔡元培雕像,我在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三躬,以表示对蔡元培先生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在雕像身后,“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十个字显得十分醒目,可以从中领略到蔡元培先生伟人的气魄。
门槛的右侧便是第三展厅,这里展示的是蔡元培先生改革封建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的英雄气魄,创建教育制度,维护共和政治的 领袖气概,主张学习西方,倡导勤工俭学的领导才干。门槛的左边是第四展厅,主要以“知难而进,接长北大;除旧布新,锐意改革”为主题。蔡元培先生曾这样写道:“那时候我又有一个理想,以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为十四系,废学长(相当于现在的分院院长),设系主任。”
蔡元培先生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同样捍卫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爱国运动。蔡元培先生真不愧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啊,佩服!佩服!
迈过第三道门槛,继续往前走,我便来到了第五展厅,主要以“致力科学事业,争取民主自由”为主题。蔡元培先生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他开展国际交流,争取民主自由,坚持抗日救校。一个个感人事迹,让人不得不敬佩啊!
从第五展厅出来左拐,便来到了第六展厅,这里主要以“功垂百世,德耀千秋”为主题。1940年3月5日,这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在香港病逝了。
这是一个全国哀悼,人们沉痛万分的日子,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致唁电,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致祭,港督代表罗旭、爵士、香港教师联合会前来执绋,北大同学护灵队紧随灵车,并扶柩下车。同时重庆、广东、桂林、昆明、延安、绍兴等各地相继开追悼会。这些纪念活动,可以充分表明蔡元培先生的丰功伟绩让人震撼,领袖故事令人折服,病逝消息令人悲痛。
顺着走廊,不知不觉中,我便来到了小堂前,这里是蔡元培一家省亲会客,畅叙情怀的地方,中间的一幅对联无不为这里添上了几分幽逸,生活的情趣更浓了些。对联上书写着“竹屋依花槛,松云覆草堂”,诗意浓浓哟。
小堂前的附近便是书房了,书房内摆放着一尊古钟,在门口的附近摆放着一张书柜,其对面的墙上是一块上面刻着字的书芭,书芭下方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文人墨客都喜好的笔墨纸砚。
书房的旁边便是蔡家的餐室了。隐隐约约间,我仿佛看到蔡元培先生一家人正在一起吃着饭,其乐融融的。
进入餐室,沿着室内楼梯直上,伴随着吱嘎吱嘎的上楼声,已来到了蔡元培先生的卧室,这里曾是蔡先生自幼儿时代至赴京任翰林院编修前的住处。床上没有很特殊的床具,仅仅棉被、蚊帐而已,床边的桌上也只有一面镜子,大概是蔡先生生前梳头或者整装时用的吧。
紧挨着的便是他父母的卧室了。里面有古式的挂衣杆、橱柜等家具,床的布置大致和蔡元培卧室一样。
欣赏完蔡元培先生卧室以及其父母卧室,我顺着楼梯而下,迈出门槛,往左拐,看到了蔡元培先生家的灶间,里面有一口土灶,灶上除了那供奉神灵的供神龛外,上面还悬挂着碗柜。灶旁是一口水缸,因为上面盖着盖子,所以缸内是否有水,就不得而知了。水缸旁的桌子上正摆放着一只古式的饭桶、两只造型别致的水桶。整个灶间还挺有韵味的,是蔡家族族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在往前走,便是蔡元培先生小时候就读过的家塾。蔡先生6岁入家塾,读过《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就是在这里,蔡元培先生获得了文学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在家塾的旁边,有一座许愿池,我往池内投了几个硬币,带着诚心,许下了一个特别的愿望。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还是要骑上车回家,准备好好休憩一番。在绍兴的家里,一时诗兴大发,便写下了如下这首诗,以表我内心的点滴感触:
用尽四时游故居,心中顿觉神灵明。虽无缘见元培人,但有缘见光辉史。今日一游恰有意,心中之梦更坚定。天生我材必有用,拨开云雾心更亮。
作者后记:(写作时间:13:30~16:30,总计三个小时)蔡元培先生,您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一定会努力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也是优秀的,我一定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精彩的奇迹。
虞其君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于绍兴
第四篇:参观毛泽东故居有感
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有感
4月21日怀着无限的向往,南昌大学后勤集团第二支部和第五支部的党员及积极分子来到了万人敬仰的韶山考察学习。
首先,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的故居。它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可谓依山傍水。几间青石泥墙搭建的房子,呈“门”字型排列,正中是供奉着神灵或先人牌位的大堂,两边分布着主人的卧房,往里走是灶间和杂房,木制八仙桌、镂空合床,都是典型的农村家庭的用具和摆设。这些在当时并无特殊之处,但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成长与成材的。
随后,我们兴致勃勃的来到铜像广场,宽阔的毛主席铜像广场上人山人海,鲜花锦簇。我们向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并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别致的花篮,虔诚的鞠躬,静静的默哀,崇敬的瞻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着敬仰与怀念,热爱与感激之情,汇聚在伟人的铜像下,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位永垂不朽的韶山的儿子--一位真正的伟人。他威武的耸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柏前,慈祥的面容带着和蔼的笑容,双目炯炯有神的注视着前方,我怀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无比敬仰与怀念,深深的给铜像鞠了三个躬。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韶山游活动,既是参观又是学习,更是提高对党认识的红色之旅和感恩之旅,追思了先辈的足迹,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让我们大家深感这一次活动得益匪浅,意义重大。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把企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第五篇: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今日无课,但行程却很满,收获甚为丰富。
上午在乘坐校车前往松江校区参观上外校史馆回来之后,党章小组同学们组织了前往上海香山路瞻仰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路途不算很远,坐车四十分钟的车程,大家心怀对先生的景仰之情,车程中倒也满怀期待。前往故居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忆在镇江读本科之时,曾受朋友之邀有幸游览过南京中山陵。现在想起当时初入大学生活,投身入党的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观光之余所受到的心灵感触竟没有那么深刻。面对这样的一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我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感到很是惭愧,暗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先生的生平事迹,学习先生一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下了车我们溜达着就到达了目的地,故居所在的思南路文化气息很是浓厚,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别具特色,中西结合上海独有的老洋房处处好似在讲述着过去那厚重的历史。然而最具特殊的就是面前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庄严而肃穆,就连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透露着对这样的历史伟人的尊重,洁白的手套生怕让这样的圣洁的灵魂之地遭受半点污染。这是一幢深灰色的两层楼房,屋顶上的洋红色鸡心瓦鲜然在目,楼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故居朝北的一面靠香山路。目前,室内的陈设是1956年宋庆龄按原来的模样布置的,绝大部分是原物。通过原物,这栋两层小洋楼似乎时刻再现着这位革命先驱当年为国操劳的真实情景。
一生革命不为私己,孙中山虽曾20多次来到上海,但长期没有固定寓所。1916年5月,已在日本完婚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回到上海,连一处正式住所都没有,处境十分窘迫。1918年,四位加拿大归国华侨,从原准备在沪开化妆品厂的股本中抽出一笔钱,买下了莫利爱路29号住宅送给孙中山。孙中山推辞不得,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1918年7月4日,盛夏溽热的空气笼罩了上海。莫利爱路29号二楼靠南书房的窗户敞开着,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男人,正执狼毫毛笔书写家书:父离省城后,到汕头……再由汕头乘船、过厦门,到台湾基隆港转船,到日本……廿三日由神户乘船,廿六日抵上海,平安登陆。现住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
此时,孙中山正式住进他在上海的固定寓所。在这里,孙中山完成了其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 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清楚的了解到,先生不仅是一个坚强的革命先驱、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都在奋斗,虽屡遭挫折,但却从未放弃心中的那个梦想,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梦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他一生尝试多种策略,为后来人积攒了宝贵的经验,目标却是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实现中国的统一、富强、民主。真正让我们的祖国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他为了拯救和改造中国殚精竭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真的万分景仰先生。
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反思着自己,当今的我们享受着优质的生活,应当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这里面有孙中山先生的一份功劳;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仍有种种的不尽人意,我们应想到孙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的现代化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富裕,我们的法治还不夠健全,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我们“仍需努力”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应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应当学习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积极入党,树立培养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国家正是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候,时不我待,我等新生力量当需明白先有国后有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向先生学习奉献精神,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