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鲁迅,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被毛主席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今日的我们为他骄傲、自豪。我们要跟着他的足迹向前走,寻找他的伟大之处究竟这何方。
为了寻找这位伟人的足迹我们小组来到了北京鲁迅故居。总体来说,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救苦难的国家,在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鲁迅存在的意义和伟大之处在我看来,是反抗。没有反抗,这惨淡的人生和世界也就无法呈现出它惨淡的真相。突围,战斗,韧性,不宽恕。鲁迅确实是反抗者的榜样,不屈服的英雄。不过另一方面,和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同,我觉得恰恰要背对人生才能真正实现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存在。如同鲁迅所认为的,黑暗是现实,光明只能是未来。可是面对着黑暗,圆睁双眼,要对着黑暗做批判,通过批判黑暗,希望光明的实现,不真实。人生总是黑暗的,饥饿,死亡,压迫,仇恨,批判者自批判,然而现实既然如此,它便永远如此,“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在现实的存在面前丧失意义。
感谢石油二小工会组织我们团员教师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进行参观学习,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通过参观,老师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不平凡的一生,更是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写照。参观结束,虽然我离开了博物馆,但鲁迅先生的执著和坚毅将一直鞭策着我!
第二篇: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灵魂,我敬爱鲁迅先生,喜欢他犀利的文字和不屈的脊梁。有人曾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先生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党校实践小组决定五一假期到位于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兼博物馆参观,来追寻先生的痕迹,以陶冶情操,令五一假期更有意义。一行人下了公交车,信步前走,拐弯处不远,正对着一个古式风格的大门,这便是鲁迅先生故居。虽然离喧嚣的马路不足200米,但这里的清幽冷寂却与外面的热闹相隔天壤,入门正对着的是鲁迅先生的石塑雕像,安放在片绿茵草坪之上,左右的花树繁华满枝,春风吹过,飘散的花瓣撒满一地,满院清香。进入陈列厅一层,整个大厅清幽素雅,正中放置着放大的石制手稿,边缘翘起,像是刚从书桌上落下来着地的瞬间的书集。四面淡青色石壁上或凸或凹刻嵌着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名和篇名,夹以木制的刻板,显得幽雅而又庄重。右手上楼梯是二层展厅,正对墙面上是一幅素描荒原图,四周墙面柜台上陈列的先生的图像图片图片、手迹、书稿、微缩模型和先生的语录展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的行踪和创作轨迹。
出了展厅,便到了先生的西三条故居,又称“老虎尾巴”,不算大的四合院正中种着鲁迅先生手植的白丁香,正值盛放,香气袭人。后院有两颗枣树和一丛黄刺梅。隔着玻璃,看到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但却在这极简单的屋里,鲁迅先生用匕首一样的笔杆子创作了《华盖集》等二百多篇伟大作品。
观其居,思其人,鲁迅先生生逢国势剧变时期,饱尝世态炎凉,目睹国家丧权辱国之状,身经离乱,路途多变,面对明枪和暗箭不屈不挠,英勇反击,在坚守中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敌人所加的伤痛围困中辗转,在无路可走之时坚持战斗,用血踏出一条路来,这是怎样的勇气。弃医从文,先生是深刻之人,无往而不深刻,对人对事对景,都能直透内心,挖出深意,于事态、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解析无不鞭辟入里。先生以医学、文艺来疗治人们从肉体到精神的病苦,向自我剖析,不放过世间任何的丑陋和黑暗,对国家、民族始终保有忧切之心。我想起了先生的诗《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想,处在五四时期的青年鲁迅是幸福的吧,在风雨如磐的时代,先生能够不囿于书屋,投入到社会汹涌的洪流,著书论作,为民族的命运呐喊,唤醒整个民族,用匕首般的笔刺向敌人的喉咙,置个人于度外。如先生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现在的多元化生活让人们有很大的空间去思索和斟酌,也许这世界的纷繁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们还是要在许多种价值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为之付出心血,坚守自己的心灵园地,并时时加以修剪,除去芜杂。让自己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飘香悠远。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深刻的解剖和分析自我,也许会沮丧,失去前行的勇气,也许会豪情壮志,去寻求别样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的压力和美好之间,找到坐标,体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篇:参观鲁迅故居感受
鲁迅,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被毛主席称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今日的我们为他骄傲、自豪。我们要跟着他的足迹向前走,寻找他的伟大之处究竟这何方。
为了寻找这位伟人的足迹我们小组来到了北京鲁迅故居。总体来说,鲁迅故居是一所北京普通的小四合院。从建筑到空间陈设,都是比较简朴的。出阜成门地铁站,东行一程,再往北转,喧闹声渐少。两溜老旧的平房间有一扇朱红色的大门,那就是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
鲁迅卧室和工作室,是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作品”,北京人把这样的屋子称为“老虎尾巴”。走进去,里面的面积不足10平方米。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单人床边上是一张书桌,书桌前依序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相框里,是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后园的水井和菜畦,以及院外的天空。
站在窗前,我想起以前读过鲁迅的《野草》、《彷徨》和《朝花夕拾》和他若干的杂文,才知道是在今天的这片屋檐下诞生的。离开这里以后,像《朝花夕拾》这样温馨而伤感的作品,鲁迅以后再也没有写出过了。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母亲和他在老家的妻子朱安女士一直在这里生活,直至她们相继去世。朱安去世后,小院无人照顾。为使鲁迅的手稿、藏书不致受损,鲁迅的生前好友从法院的渠道,以“接管”为名,把鲁迅故居“封存”,才使得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为救苦难的国家,在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他并不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鲁迅存在的意义和伟大之处在我看来,是反抗。没有反抗,这惨淡的人生和世界也就无法呈现出它惨淡的真相。突围,战斗,韧性,不宽恕。鲁迅确实是反抗者的榜样,不屈服的英雄。不过另一方面,和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同,我觉得恰恰要背对人生才能真正实现作为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存在。如同鲁迅所认为的,黑暗是现实,光明只能是未来。可是面对着黑暗,圆睁双眼,要对着黑暗做批判,通过批判黑暗,希望光明的实现,不真实。人生总是黑暗的,饥饿,死亡,压迫,仇恨,批判者自批判,然而现实既然如此,它便永远如此,“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气在现实的存在面前丧失意义。
第四篇:观鲁迅故居有感(模版)
观鲁迅故居
本周末,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虽然已过多年,但依然挺拔、茂盛。四周的房屋是锁着的,只能通过窗户远远观赏。屋内的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院外的墙上还刻着三句话: 鲁迅精神依然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思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鲁迅性格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榜样。可见鲁迅先生对我们的影响是何其的大。
参观完鲁迅先生的故居后,我感受颇深。首先,从鲁迅先生栽种的丁香树看出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每一棵树都是那么认真栽培,可见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的爱并且渴望接近大自然。鲁迅先生屋内的家具摆放整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每个生活小节都很细致。鲁迅先生的书房也让我感觉到他对知识的渴望、对书籍的热爱及对社会的、国家的关心、关注,也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佩。
我还得知鲁迅先生因弟弟娶日本人为妻而与其失和,才搬到此处居住。鲁迅先生这种爱国情怀是我对他更加敬佩、钦佩他。
这次到鲁迅故居的游览使我对鲁迅先生更加了解,也使我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佩,也深深地记住了他。
C100502 陈寂晗
第五篇:参观毛泽东故居有感
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有感
4月21日怀着无限的向往,南昌大学后勤集团第二支部和第五支部的党员及积极分子来到了万人敬仰的韶山考察学习。
首先,我们参观了毛泽东的故居。它背倚苍松翠竹,面临清澈荷塘,可谓依山傍水。几间青石泥墙搭建的房子,呈“门”字型排列,正中是供奉着神灵或先人牌位的大堂,两边分布着主人的卧房,往里走是灶间和杂房,木制八仙桌、镂空合床,都是典型的农村家庭的用具和摆设。这些在当时并无特殊之处,但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成长与成材的。
随后,我们兴致勃勃的来到铜像广场,宽阔的毛主席铜像广场上人山人海,鲜花锦簇。我们向主席铜像敬献了花篮并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仪式,别致的花篮,虔诚的鞠躬,静静的默哀,崇敬的瞻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着敬仰与怀念,热爱与感激之情,汇聚在伟人的铜像下,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位永垂不朽的韶山的儿子--一位真正的伟人。他威武的耸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柏前,慈祥的面容带着和蔼的笑容,双目炯炯有神的注视着前方,我怀着对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无比敬仰与怀念,深深的给铜像鞠了三个躬。
通过这次红色之旅韶山游活动,既是参观又是学习,更是提高对党认识的红色之旅和感恩之旅,追思了先辈的足迹,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让我们大家深感这一次活动得益匪浅,意义重大。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把企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