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孙中山故居有感
今日无课,但行程却很满,收获甚为丰富。
上午在乘坐校车前往松江校区参观上外校史馆回来之后,党章小组同学们组织了前往上海香山路瞻仰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路途不算很远,坐车四十分钟的车程,大家心怀对先生的景仰之情,车程中倒也满怀期待。前往故居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忆在镇江读本科之时,曾受朋友之邀有幸游览过南京中山陵。现在想起当时初入大学生活,投身入党的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观光之余所受到的心灵感触竟没有那么深刻。面对这样的一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我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感到很是惭愧,暗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先生的生平事迹,学习先生一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下了车我们溜达着就到达了目的地,故居所在的思南路文化气息很是浓厚,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别具特色,中西结合上海独有的老洋房处处好似在讲述着过去那厚重的历史。然而最具特殊的就是面前的孙中山先生故居,庄严而肃穆,就连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透露着对这样的历史伟人的尊重,洁白的手套生怕让这样的圣洁的灵魂之地遭受半点污染。这是一幢深灰色的两层楼房,屋顶上的洋红色鸡心瓦鲜然在目,楼前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三面围绕着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故居朝北的一面靠香山路。目前,室内的陈设是1956年宋庆龄按原来的模样布置的,绝大部分是原物。通过原物,这栋两层小洋楼似乎时刻再现着这位革命先驱当年为国操劳的真实情景。
一生革命不为私己,孙中山虽曾20多次来到上海,但长期没有固定寓所。1916年5月,已在日本完婚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回到上海,连一处正式住所都没有,处境十分窘迫。1918年,四位加拿大归国华侨,从原准备在沪开化妆品厂的股本中抽出一笔钱,买下了莫利爱路29号住宅送给孙中山。孙中山推辞不得,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1918年7月4日,盛夏溽热的空气笼罩了上海。莫利爱路29号二楼靠南书房的窗户敞开着,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男人,正执狼毫毛笔书写家书:父离省城后,到汕头……再由汕头乘船、过厦门,到台湾基隆港转船,到日本……廿三日由神户乘船,廿六日抵上海,平安登陆。现住上海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
此时,孙中山正式住进他在上海的固定寓所。在这里,孙中山完成了其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移居香港、重庆,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此寓所移赠 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清楚的了解到,先生不仅是一个坚强的革命先驱、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都在奋斗,虽屡遭挫折,但却从未放弃心中的那个梦想,属于全中国人民的梦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他一生尝试多种策略,为后来人积攒了宝贵的经验,目标却是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实现中国的统一、富强、民主。真正让我们的祖国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他为了拯救和改造中国殚精竭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真的万分景仰先生。
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反思着自己,当今的我们享受着优质的生活,应当饮水思源,喝水不忘挖井人,这里面有孙中山先生的一份功劳;当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仍有种种的不尽人意,我们应想到孙先生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的现代化还没有实现,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富裕,我们的法治还不夠健全,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我们“仍需努力”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应当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应当学习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积极入党,树立培养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国家正是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候,时不我待,我等新生力量当需明白先有国后有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向先生学习奉献精神,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