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
学习《庄子》的体会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和后学所著,主要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化研究价值的著作,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我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庄子》这部作品记录了很多体现庄子思想的文章,其实刚开始时,我觉得这些文章有点深奥,后来,学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后,我对这些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
《庄子》中记录许多关于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态度的文章。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因而在对待生死问题上,他采用的主要是一种超越、超脱的态度。《庄子·至乐》中讲到庄子的妻子死了,但庄子并没有痛哭不止,而是“方簸踞鼓盆而歌”,认为“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由此可见他对待生死的超脱态度。其实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之释然的。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自己亲人好友的离世,我们心里会很难过,很悲痛,但我们不能总是沉坠在这些悲痛中,而是应该尽快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从小在她外婆身边长大,跟外婆的感情很好,不久前,她外婆去世了,这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她意志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按她的话说就是每天犹如行尸走肉,无心学习,甚至借酒消愁。我劝了她好几次,让她想开点,但都是无济于事。学习了《庄子》后,我觉得我应该让她也读一下《庄子》,学习一下庄子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庄子》后,我发现《庄子》里提到的养生之道很值得我们借鉴。《庄子·养生主》中说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认为遵从自然之道可以保护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亲,可以享受天然的寿命。并且还引用了“庖丁解牛”这一故事来说明“顺应自然”是养生的道理。顺应自然,要尽量避免与自然外物发生冲突,《庄子·人世间》中提到“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者,逆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养生最重要的是养神、养心,即要时时保持心情恬静平和的状态。所以,人生在世,不能对什么事情都耿耿于怀,应该学会淡泊一切,《庄子·刻意》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要求世人们时刻保持一种恬静的心境。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假如长时间处于一种情绪低落的状态时,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心情一直很不好,同时,家里人的期望又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顿时感到很彷徨,很迷茫,心里好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不舒服,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变差,经常会觉得头晕脑胀,稍一吹风就会感冒。后来,我试着跟家里的人说自己的状况,家里人安慰了我一顿后,讲了一句话:“顺其自然吧。”就因为这句话,我慢慢地把自己从不良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提醒自己凡事顺其自然,保持平静心态。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所以对《庄子》中顺应自然,保持平和心态的养生之道感触颇深,同时也告诫自己,在以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要谨记着自己的那一次经历,谨记着《庄子》中所提到的养生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自在,活得健康,活得长寿。
《庄子》中还体现出了许多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这令我们深思。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受害的必然会是人类自身。《庄子·天道》中指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体会到“天乐”,《知北游》中还提到:“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物亦不能伤也。为无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在《北宥》中说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说明了如果违背的自然规律,整个自然不能顺利运行,那么自然万物将会失去秩序,人们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纵观现在的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很多大城市中,蓝天白云、清澈流水已经很少能见到,走出家门口像呼吸一下空气,闻到的只能是一阵阵的臭味„„许多物种的迅速灭绝,森林树木的大面积减少已经给我们敲起了警钟,如果再不注意保护自然,最终伤害到的一定是人类自身,为了使人类得以平稳地生活,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一定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秋水》说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认为世界万物没有贵贱之分。《齐物论》也说明了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却是齐一的。《庄子》所表现出的万物平等的观念是很引人深思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直觉得人类是万物中的主体,有了这种观念,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任意主宰其他动物的生命,于是毫无顾忌地残忍地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虐杀弱小的小动物。我们知道,无论是报纸,电视上还是网络上都经常报道着这样的新闻:有些人甚至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为了取乐而用各种难以想象的残忍地方式来虐杀小动物,这样的新闻令人看了都觉得惨不忍睹,无法再看下去,但现场的虐待者却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无比开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明白到弱小的动物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动不动就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用残忍的方式来夺取他们的生命。并且,从《庄子》的齐物论中,我还想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间总会存在着地位和财富的差距,于是,很多人对待别人态度就会与别人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密切相关,在对待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用的是恭恭敬敬的态度,而在对待那些没地位的贫苦人民用的却是一种轻视和厌恶态度。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但学习了《庄子》的“齐物论”后,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人与人之间无论贫穷贵贱都处在平等的地位,我们不能以人们的财富地位为标准来看待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就业方向,我更深一层地想到了,身为一名老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而不能专宠学习成绩好或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并且,《庄子》的“齐物论”在主张万物平等的同时也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所以,我又想到了假如以后真的成为一名老师,我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庄子》中所透露出来的批判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包括了对人性,道德的批判,还包括了对统治权威的批判。《山木》中说到:“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身。”通过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批判了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忘乎其身,认为他们实是可悲。而《庄子》中对统治权威的批判则是最令我欣赏的。“民之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敢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百姓的残害。在那个时代中,对于种种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残害,百姓们早已忍耐成性,而这种容忍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封建专制的腐败,而《庄子》所透露出来的对封建统治的批判精神则是令人佩服的。同时,《庄子》还表现出对儒家仁义的批判,认为儒家仁义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妄作孝梯而侥幸于诸侯富贵者也。”并用“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来说明儒家仁义的消极性。我认为,《庄子》中所透露出来的这种敢于批判权威思想和的固有观念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作为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在学习中,我们不能迷信书本,要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而不是坚信书本说的都是正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与时俱进,敢于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固有、陈旧思想观念。
《庄子》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在文学史和哲学史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由于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并不深入,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可以体会到更多。
第二篇: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
导语:太初有道。这道混混沌沌,是万物的源头,是宇宙的秩序;天上星辰借着这道运行,地上万物借着这道生长消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庄子》的心得体会
尊敬的大家长赖老师上午好!亲爱的育心家人们上午好!我叫李迎霞,大易网名欣欣妈。今天是我来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学习《庄子》的一些心得体会。因为自己学得也浅,只能尽量把体会到的,给讲清楚。今天的主题是:“小”与“大”。
每次在江西参加育心活动时,我们都会参与劳动。我去年在玉坑的时候,参加了一项活动――挑泥。就是把泥从塘里挖出来,然后挑到楼顶,放在花坛里。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过程,先是一揪揪把泥挖出来,装在桶里,提着桶或者挑着桶,顺着楼梯走上楼顶,再把泥倒到花坛里。一次一次机械重复的动作,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泥土大搬家。当初建楼的时候,在哪里弄花坛,从哪里取土,这些土要用在哪里,都是谁来设计的?是赖老师。现在深圳总部搬家了。搬到新的办公场所去了。
从江西活动中心的建设,到现在推倒老房盖小经学院,这些设计,规划都来自于哪里?都是来自于赖老师的大脑中。是不是?是他的思维决定了他后面的行为。通过学习我们的经典,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人生一世。留下的是什么?房子?钱?孩子?是这些吗?都不是,是思想。思想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左右着我们的行为。经典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模式。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庄子》这部经典,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说今山东东明县人)。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一开始,感觉这个漆园吏应该是个小官。后来查了一下,好像还是一个挺有权的官。不过庄子也不在意,后来人家隐居了。
官大官小,对他没什么影响。下面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庄子的情况介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他也被称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经》。《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庄子被称为南华真人,大家还记得在哪部经典里提到了真人这一词吗?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章里。《上古天真论篇》中讲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在这里,我们看到“真人”一词,还看到“道”这个字。能达到真人这样的称谓的,要符合下面这么多的要求。并不容易呀。更多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网上搜集一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们就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庄子》这本书里,讲的都是故事。今天我们先试着来讲一下他的第一个故事的第一小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冥本义是昏暗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含义就多了。形容词性包括:深远,幽深;精妙,深奥;愚昧;静默。
名词词性包括:夜晚,黑夜;另一个世界;神灵,自然;海。等等。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世界,或者事物或者状态,往往会用“冥冥”这个词。“冥冥之中”这个词,是我们最常见的。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北方,黑暗,深远的大海里有鱼。这个鱼叫鲲。这个鲲好大啊。“不知其几千里也。”几千里这么大的鱼。这么大的一个状态,得多大呀?不知道了。鲲这个字,《尔雅·释魚》里给的解释为:鲲,鱼子。《註》凡鱼之子名鲲。
在这里,我们就觉得奇怪了。鲲不是鱼子吗?应该很小啊?怎么会很大呢?
还说它大得不知道有多大。是不是很奇怪?鱼子除了小之外,还有一个什么特性?大家知道吗?对,数量多。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片子。是讲大马哈鱼洄游几千里,回到出生地产卵。终生只繁殖一次,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下面我们看几张图片。感受一下小鱼带给我们的震撼。
鲲,小鱼子,最后竟然组成这么庞大的一个群组,尤其最后这一张照片,是不是像一条巨大的鱼。而这条大鱼,却是由无数的,小小的沙丁鱼组成。当他们集结而来,铺天盖地,给我们的震撼也不会小于一条大鲨鱼了吧?我们接着后面的内容来看。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鲲这种鱼在某一种条件下,化而为鸟,这种鸟叫鹏。我们来看一下鹏的解释。鵬péng〈名〉(1)形声。从鸟,朋声。“鹏”是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由鲲变化而成。本义:大鹏(2)同本义朋,神鸟也。朋,古文凤。鹏,亦古文凤。——《说文》凤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我们看一下它的字形演变。再看一下鹏字的字形演变。这个鹏字的右边还是能看出来是由凤这个字,慢慢演化而来的。而这个“朋”字本身的字形演变也和“凤”非常相近。这是凤的异体字。这是“朋”字的小篆体。按《說文》古凤字,注:,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原来朋党是这么衍生出来的。我们现在推行简体汉字,实在是可惜。从“凤”和“朋”字上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两者的联系了。中国文字。一个字一个画,含义很深。我们看这样的一个“鹏”字,可以体会到它的两个含义,一方面,它的形体大或者数量多,另一方面,它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因为它是神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当鲲化而为鹏之后便“怒而飞”。怒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里,怒不是生气发火的意思,而是描述出一幅无法遏制,势不可挡的状态,它向上飞腾而且声势浩大。后面的其翼若垂天之云”就很好理解了。这么庞大的一条鱼,或者一群鱼,转化之后,依然气势恢弘。而且从静变为动了。原来在北海,不知道多么幽深的大海里,可能没人看得到。可是现在它发生变化了,以向上腾跃,不可阻挡的气势出现了。后面一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里我们看到南冥。对应着北,就一定是南。当鲲变为鹏后,它就要到南方去。
在这里,我们每个家人,可能也会有体会。我们刚进入育心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目标,大多数是不清楚的。糊涂着听说要累积法读经典,写日记,天天也很愁,有啥可写的,都看不懂。但是随着我们学习,成长,一天天的累积,突然发现,我们都在改变了。这时,我们的目标,渐渐清晰,原先听上去不太理解或者不太相信的东西,竟然是这么清晰,只要我们再能努力一下,原来是可以触碰到的。我们这里的很多家人,慢慢的从用户,成为指导师,从指导师变成讲师,每一个人,只要参与到我们这个平台,来学习,付出的,都会有这种体会。
这就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目标渐渐树立起来。那么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部分。当鲲变成鹏之后,它就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它要去南冥。南冥是什么地方?天池。这个场景也发生了变化。目标变化了,一切都在变化。其实是它的心变化了。它有了奔向更高,更远目标的勇气,能力。可是它怎么去呢?就像老虎、豹子想要奔跑,得有一个开阔地。这么大的鸟,想要起飞,一定要有足够的平台和动力。那它靠什么?靠海水的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摇,旋风也。”盘旋而上的暴风。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鹏是借用了风的力量。可是它这么大,哪里来这么大的风呢?《齐谐》这本书专门记载奇谈怪论的事情。这本书里讲了这样的一个场景。鹏要迁徙到天池,它翅膀一扇,击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一个大的波涛,海面上产生的巨大气流,暴风由下向上升腾起来。
凭借这样的一个力量,鹏盘旋着飞上了九万里,一次呼吸是六个月。这里给我们一个什么信息呢?鹏鸟的呼吸很缓慢。曾经看到过一个调查:蛇每分钟呼吸3次,寿命是700—1000年;鼠每分钟呼吸5次,寿命是500—700年;象每分钟呼吸5次,寿命是120—200年;狗每分钟呼吸31次,寿命是15—20年;人每分钟呼吸15—18次,寿命是80—100年。从这里可以看到呼吸缓慢相对寿命也长。有一个佛经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问众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位僧人回答:“能持续数日。”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佛又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能持续一顿饭工夫。”佛说:“你还不能够修道。”
佛再问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续多长时间?”那位僧人回答说:“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可以说是修道者了!”我们的生命就在于这一呼一吸之间。鹏鸟呼吸缓慢,那它的相对寿命,就会比较长。所以,我们要认真的体会这一呼一吸之间,抓住每个小的瞬间,才会有一个长远的未来。很多人说,等明天。我们可以想想,没有今天,没有现在,没有眼下的一呼一吸,明天会在哪里?当鹏冲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它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动物迁徙的时候,景象壮观。像非洲动物大迁徙的时间,是从每年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鹏来说,就如同尘埃出现一样,转眼之间,就消失,结束了。在鹏鸟的呼吸之间,很多动物就完成了它们的一生。当鹏来到了九万里的高空,这时的天,还是深青色的吗?到了这九万里之遥的地方,发现还是没有尽头,虽然自己现在已经站在了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天到底有多远?哪里是尽头?
当大鹏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往下看看,感觉也是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点高远,也有点空旷和寂寞。读到这里,慢慢体会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一种什么感觉?一个个小小的东西,怎么就能聚合而成如此庞大的身躯?而这个动物又是凭什么变化成一个大鸟,一飞冲天达到一个本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呢?当目标到达的时候,会不会相信,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呢?到了这样的天空,还会留恋曾经的过往吗?会有不舍,可是要停留吗?
当鲲,小鱼子在水里的时候,开始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当它慢慢以某种力量聚集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多的时候,它的力量也在慢慢增强。想想我们自己,开始认知,能力都很有限,可是我们慢慢学习,慢慢实践,慢慢提高的时候,能量、机会、挑战也会慢慢聚拢过来。当量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在合适的平台,适当的时机之下,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而之前,似乎一直是在等待这样的一个时机。
这种改变发生的时候,也是有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也要经过一番努力,拼搏之后,才会慢慢形成一股强劲的推动力。在成为推动力之前,也还可能是一股强大的阻力。我们在平时学习,推广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努力,很多来自我们自己以及外部的质疑和纠结。在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下,我们不断聚合能量,慢慢越来越强大。慢慢达到了转化的水平。在变为鹏之后,自然会有更高的要求。可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有多少的羁绊差点让我们停下努力的脚步?
只有在鹏鸟自己继续不断的努力,扇动翅膀,形成更大一股力量之后,才能在强大的推动力下,一飞冲天,向着理想前进。如果我们只是等待。那后面的改变,也是不太容易出现的。当它到达高空,翱翔于天际之间,低头望去,一切都改变了。当我们能够到达这样的一个高度,曾经过往的一切,都如同尘埃一样,微不足道。我们再看曾经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
《道德经》里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一件事,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小及大,小近及远。
我们如果有这样的思维,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抓住伸手可得的小的机会,小的成长,那我们的未来将会形成怎样的一个合力。真是难以想象。赖老师学经典用经典,以一己之力,星星之火,慢慢引燃,生命的激情。从一个家庭,到现在的成千上成的家庭。
从最初鲲,一个有形的行动,慢慢变成我们精神上,思想上的提升。这个鲲化为鹏的过程,是一个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力量,越积越大。我们的根越扎越深。我们即是等时机,又在创造时机。我们江西的活动,我们的新办公地点,我们的三大集,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期刊,我们的画册,就是我们自己在创造奇迹,创造时机的努力。终于在某一天,在我们自己的力量推动之下,我们展翅飞翔了。
我想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到达目标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应该就是这样,当他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可否照做?明智的家人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答案吧。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恩赖老师,感恩育心经典,感恩家人们的陪伴和聆听。
第三篇:庄子心得体会
学习《庄子》的体会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和后学所著,主要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是一本具有很高文化研究价值的著作,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我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庄子》这部作品记录了很多体现庄子思想的文章,其实刚开始时,我觉得这些文章有点深奥,后来,学习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后,我对这些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庄子》中记录许多关于庄子对生死问题的态度的文章。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因而在对待生死问题上,他采用的主要是一种超越、超脱的态度。《庄子·至乐》中讲到庄子的妻子死了,但庄子并没有痛哭不止,而是“方簸踞鼓盆而歌”,认为“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由此可见他对待生死的超脱态度。其实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阶段,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之释然的。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自己亲人好友的离世,我们心里会很难过,很悲痛,但我们不能总是沉坠在这些悲痛中,而是应该尽快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从小在她外婆身边长大,跟外婆的感情很好,不久前,她外婆去世了,这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她意志消沉了好长一段时间,按她的话说就是每天犹如行尸走肉,无心学习,甚至借酒消愁。我劝了她好几次,让她想开点,但都是无济于事。学习了《庄子》后,我觉得我应该让她也读一下《庄子》,学习一下庄子对待生死的超然态度。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庄子》后,我发现《庄子》里提到的养生之道很值得我们借鉴。《庄子·养生主》中说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认为遵从自然之道可以保护自身,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亲,可以享受天然的寿命。并且还引用了“庖丁解牛”这一故事来说明“顺应自然”是养生的道理。顺应自然,要尽量避免与自然外物发生冲突,《庄子·人世间》中提到“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之者,逆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养生最重要的是养神、养心,即要时时保持心情恬静平和的状态。所以,人生在世,不能对什么事情都耿耿于怀,应该学会淡泊一切,《庄子·刻意》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要求世人们时刻保持一种恬静的心境。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假如长时间处于一种情绪低落的状态时,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心情一直很不好,同时,家里人的期望又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顿时感到很彷徨,很迷茫,心里好像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不舒服,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变差,经常会觉得头晕脑胀,稍一吹风就会感冒。后来,我试着跟家里的人说自己的状况,家里人安慰了我一顿后,讲了一句话:“顺其自然吧。”就因为这句话,我慢慢地把自己从不良的情绪中抽离出来,提醒自己凡事顺其自然,保持平静心态。因 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所以对《庄子》中顺应自然,保持平和心态的养生之道感触颇深,同时也告诫自己,在以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要谨记着自己的那一次经历,谨记着《庄子》中所提到的养生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自在,活得健康,活得长寿。《庄子》中还体现出了许多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这令我们深思。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受害的必然会是人类自身。《庄子·天道》中指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主张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体会到“天乐”,《知北游》中还提到:“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物亦不能伤也。为无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在《北宥》中说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说明了如果违背的自然规律,整个自然不能顺利运行,那么自然万物将会失去秩序,人们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纵观现在的社会,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很多大城市中,蓝天白云、清澈流水已经很少能见到,走出家门口像呼吸一下空气,闻到的只能是一阵阵的臭味??许多物种的迅速灭绝,森林树木的大面积减少已经给我们敲起了警钟,如果再不注意保护自然,最终伤害到的一定是人类自身,为了使人类得以平稳地生活,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一定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庄子·秋水》说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认为世界万 物没有贵贱之分。《齐物论》也说明了世界万物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归根结底却是齐一的。《庄子》所表现出的万物平等的观念是很引人深思的。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一直觉得人类是万物中的主体,有了这种观念,很多人就认为自己可以任意主宰其他动物的生命,于是毫无顾忌地残忍地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虐杀弱小的小动物。我们知道,无论是报纸,电视上还是网络上都经常报道着这样的新闻:有些人甚至是正在读书的学生为了取乐而用各种难以想象的残忍地方式来虐杀小动物,这样的新闻令人看了都觉得惨不忍睹,无法再看下去,但现场的虐待者却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无比开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一下《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明白到弱小的动物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动不动就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用残忍的方式来夺取他们的生命。并且,从《庄子》的齐物论中,我还想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在现代社会,人们间总会存在着地位和财富的差距,于是,很多人对待别人态度就会与别人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密切相关,在对待那些有地位有财富的人用的是恭恭敬敬的态度,而在对待那些没地位的贫苦人民用的却是一种轻视和厌恶态度。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但学习了《庄子》的“齐物论”后,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人与人之间无论贫穷贵贱都处在平等的地位,我们不能以人们的财富地位为标准来看待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就业方向,我更深一层地想到了,身为一名老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而不能专宠学习成绩好或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并且,《庄子》的“齐物论”在主张万物平等的同时也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所以,我又想到了假如以后真的成为一名老师,我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庄子》中所透露出来的批判精神也是不容忽视的,不仅包括了对人性,道德的批判,还包括了对统治权威的批判。《山木》中说到:“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身。”通过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批判了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忘乎其身,认为他们实是可悲。而《庄子》中对统治权威的批判则是最令我欣赏的。“民之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敢不伪!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批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百姓的残害。在那个时代中,对于种种封建专制的压迫和残害,百姓们早已忍耐成性,而这种容忍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封建专制的腐败,而《庄子》所透露出来的对封建统治的批判精神则是令人佩服的。同时,《庄子》还表现出对儒家仁义的批判,认为儒家仁义是“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返其本,妄作孝梯而侥幸于诸侯富贵者也。”并用“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来说明儒家仁义的消极性。我认为,《庄子》中所透露出来的这种敢于批判权威思想和的固有观念的精神是值篇二: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后感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论语》 读后感 1.《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 ”,“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一个人若能具备“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这些常人很难拥有的心态去活着,去做人,那将是一件多么逍遥的境界,然而,现时代的人,也包括我自己,却常常“功名利益”所牵绊,忘了自己要的是什么,活着为什么,甚至是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的东西而强迫自己去做着一些不快乐、不愿意的事情,其实,人,如果失去了快乐,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既便他通过一些手段获取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又有什么能比快乐更为珍贵呢?这些心得令人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呀!多少年来,我常常就是觉得累,觉得有些时候好烦,可是觉得自己不得不这样下去,心情就这样一轮一轮的转下去,越转越累,越转越烦,活过三十二个春秋,渡过三十二个年华,我却终没明白“感悟”这两个字的含意,而今天在庄心
得中,一语道破了我多年的疑虑,那就是我从未曾看清和认识过我自己,于丹教授借庄子心得问世人:“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呢?”那一刻,我才反思,我认识我自己吗?其实人的眼睛只能看清楚别人,而却看不清楚自己,当你啮牙裂嘴的指责别人的时候,你是否知道自己又是不幅什么嘴脸呢?当你不屑一顾的嘲笑别人的时候,你是否自己的表情有多么的无耻呢? 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 作者:关涛 转贴自:本站原创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 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篇三: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读《庄子心得》有感读
-----孙建 工商071 2110907149 于丹《庄子心得》体会颇多,最喜欢有两章,“境界有大小”和“顺应与坚持”。纷繁芜杂得社会,如何去圆融通达的完成我们的人生,如何让我们的人生更好,这其实归结在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目标,和内心坚持外在通达上。量有大小,内外有别,活在当下,成就人生。一 境界有大小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时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有人将可以抗冻的家传秘方用于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冻伤,而世代漂洗为生;有人却高价买了此秘方使吴国兵士不被冻伤在向越国发起的水战中大获全胜,而裂地封候身价倍增。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
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逍遥游”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今天我们经常提到一个很时髦的词,叫做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仿效的,是唯一的。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什么是最好的,只有什么是唯一的。一个葫芦如果长得小,可以做瓢,一个树长得小,可以做桌子椅子,他们都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破开,可以吧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避风避雨,它是有用的。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你质询自己的心,问一句:我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我究竟有哪一点是不可替代的呢?在金正昆教授的培训课中听到一句话,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面对纷繁芜杂的环境和世界,有顺境有逆境,面对这些,我们首先应该想如何发展自己?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自己。二 坚持与顺应
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知北游》篇中说:“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外表随物变化,而内心有所坚持,凝静不变。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顺应规则,遵从法度,与人交往,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他独特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真正有他的“不化”。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新的规则,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新的尺度和坐标,我们是要墨守成规呢还是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呢?这和做企业一样,一个企业的理念是什么?经营者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有所坚持的,而坚持理念,实现这目标的同时,也会考虑市场的需求,生存的需要,不断创新改进调整,这些调整同样是为了达成所秉持的理念和坚持的目标。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面临困境,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从遭遇内心的挑战,如何去做到处变不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世界,只要有几个人跟你说话,三人而成虎,就能够影响人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七八个人一起鼓噪,那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很容易的了。
一个人的朋友和他打赌,说:你今天在你的屋里挂一只空鸟笼子,挂一些天后,你非养鸟不可。他说:不可能。挂鸟笼子和养鸟,是两回事。于是他们打了这个赌,他真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第一天,有人来,见了空鸟笼子,问起,这人跟人解释。第二天,又有人来,问起鸟笼里的鸟之去向。此以后,不断的有人来,有以为鸟死了来安慰他的,有送养鸟书的,后来居然有人捧着鸟来了,让他不堪其扰。没到一星期,他说,算了,我还是养只鸟吧。
这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曾经,我们心里有很多坚持,但是日常生活总在考验着我们,外部世界总是在试图改变我们,这和空鸟笼养上鸟是一个道理。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决定不乘电梯,走楼梯,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可不断有人碰见便问:今天怎么了?怎么走楼梯啊?迟到了吧?没坐到电梯?于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也许就想:要不今天坐电梯吧?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因为我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了。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
道家提倡,活在当下。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做好现在的事情,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可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篇四: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读《于丹〈庄子〉心得》有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他的文章气势磅礴,他的思想深邃宏阔。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看破功名,不屑名利,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虽不知道什么意思,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最近呢,庄子确实火了一把。这得归功于一个人——于丹。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当于丹把国学经典通俗化,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
《于丹〈庄子〉心得》这本书共分为庄子何其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有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悟性,心态与状态,大道与自然。
今天,我也粗粗浏览了《于丹<庄子>心得》,故事深入浅出,短小精干,确实引人入胜。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在生活当中也是,当面对困境的时候,往往要把自己摆对位置,看清自己处于何种境界,这样过起来岂不是很轻松。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泊为大。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倒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了章节,才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从而达到庄子的“逍遥游“境界。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我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也许理性上我很向往这种境界,但感性的声音告诉我,我做不到。我也许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加做不到笑谈生死。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更何况,今天的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
顺父母、养孩子、养车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又怎么能笑谈生死。不要说面对死亡,就是想想也心存畏惧,养育之恩还待报,培养孩子的责任压在肩头,生命可不是我们自己的。可不曾想,奋斗令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责任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压力让我们不断成长,成就让我们充满自豪。原来,需要奋斗也是幸福的一种。不是吗?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篇五:读于丹看《庄子》心得体会
每天家务,工作占据着我的大部分时间。日常的琐碎、生活的懒散,击碎了我许多美好的梦想。一天中最高兴的,莫过于看中央10套的两个节目,一个是《子午书简》,一个是《百家讲坛》。这两个节目可以让我闻到书香,获得精神的富足。于丹的《庄子》心得就是有幸在《百家讲坛》中聆听,由于不过瘾,我又专程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打算细细品读。
常言说得好:好饭耐不住一日三餐吃,好衣架不得半月穿,只有好书常看常新。是呀,好书令你回味无穷,令你牵肠挂肚、令你废寝忘食、令你消得人憔悴„„读于丹的《庄子》心得,真可谓感同身受。尽管我已聆听过她的讲解,可拿起这本书,还是有种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的感觉。有空总想翻翻,看着字里行间的文字,耳旁总回荡着她那耐人寻味的讲解,就好像是在与她面对面地交谈。
《庄子》中一个个寓言故事经于丹的讲解,使我豁然顿悟。尤其是于丹把庄子的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把她对寓言的感悟,对现实生活的剖析,更或者是她对人生真谛透彻的领悟,一一向我们道来。启迪着我们的心智,与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发生着共鸣。为我们解疑释怀、使我们暂且忘却了烦恼,对人生多了几许快感。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内心深处仅存的那些自信,那些所谓的自尊,都被击得粉碎。一时间,自卑、渺小、无奈、疲惫、迷茫一一袭上心头,困扰着我们,束缚着我们。让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找不到人生奋斗的目标。思想陷入困顿的境地,感到处处不如人,感到人生索然无味。不知希望在哪里,不知自己的用处何在。
这种困惑在于丹的《庄子》心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于丹的《庄子》心得之二告诉我们:境界有大小。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一个葫芦如果小,可以当瓢,它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得小,他可以去做桌子、椅子,它是有用的。一个葫芦长到最大,不必把它破开,可以把它当游泳圈一样浮于江海,它还是有用的。一棵树长到最大,可以为人遮风避雨,它也是有用的。
从她的讲解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一定要正确面对,要在内心问自己,是否在看问题的境界上站错了位置,错误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遭到人生游戏的戏弄,落得个惨败的下场。面对挫折,我们不要与别人攀比,不要羡慕别人,要仔细地审视自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找到自己的长处,兴趣爱好,找到自信,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正确的目标下,去为自己的长处、爱好兴趣浇水施肥,辛勤耕耘,我们最终才能欣赏到人生美好的风景,收获到人生丰硕的果实。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诱惑,充满了纷争。步入这个世界,我们真的很难把握好自己,往往会迷失方向,丧失原有的本性。由此,我们会困惑、会迷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丧失不迷惑呢? 不妨读读于丹的《庄子》心得: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情,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过往。就在我们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是呀,在人生有限的生命长河中,我们难免会走过弯路,有过失败,有过彷徨,有过失意,有过成功、有过快乐。可我们总感到成功与喜悦停留的太暂短,失败与痛苦的事情总是令我们挥之不去,让我们的心里隐隐作痛。这说明我们太苛求完美,太在意成功。所以,我们过得很累。既然人生苦短,既然身边的一切都是过往,那么我们又何必要患得患失,自寻烦恼呢?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现在,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呢? 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我的内心豁然开朗了许多。心中许多的困惑都在她那循循善诱的讲解中一一化解开来,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生活有了一种积极的态度。读着这本书,耳旁就好像正在聆听她那挚恳的话语;每每读它,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不知不觉中,我已把这本书与于丹视为了老朋友;时时翻动它,就好像经常去拜访老朋友。
第四篇:《庄子》心得体会
学习《庄子》心得体会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关于庄子的传说也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因为他的神秘,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敢读他的原著,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高,索性读现在流行的于丹《庄子心得》。读完后,感觉庄子的思想绝非“淡泊明志”这四个字就能概括。他的一些教育思想直至今天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让我受益匪浅。从书中可以看出庄子的教育主张:不要以己教人,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看完庄子心得,让我反省了很长时间。因为我正如那个种葫芦的人,不,我可能远远不及那个人,那个人充其量只是浪费了一堆葫芦,而我的某些做法可能会禁锢一个孩子的发展。虽然我经常提醒自己,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上课时应该力图让孩子们喜欢英语,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丰富孩子们的思维广度,但有时却仍丢不掉一些老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习惯用同一个尺度去要求学生。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长处,倘若我们按照其个性,把这些长处挖掘出来,那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我们的学生就会万马奔腾,我们教育的硕果就会挂满枝头,芬芳无限。当然,尊重个性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挖掘长处,扬长避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谈得上教育。否则,我们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一群学习的机器;甚至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更有桀骜不驯者,根本不接受你这一套,甚至走向极端。总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众马齐喑,我们的马儿都失去了其活跃的本性,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也会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它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抹煞他们的青春活力。同样,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要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教育学生,要按照学生的特点去安排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除此之外,于丹在《于丹庄子心得》中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
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敬仰,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当今世道能够保留一颗宁静之心的人实在不多。追名逐利,心态浮躁为之普遍。
连我自己也不能例外,当周围的人都纷纷将孩子送到高价名校时,我就不免怀疑起当时的决定,将女儿放在身边这样的普通学校会不会让她将来发展受到影响。读书已经不在单纯是读书了,已经有了很高的附加值,比如当问你孩子在哪读书,学校的名字足以让你自豪三分或自卑了得。我也明知这是心态的问题,哪个学校不培养出人才?但往往大家都进入了一个怪圈,就如现在不少领导去读EMBA,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认识有身份的同学,同学就是生产力,就是人脉,有了人脉就不怕没有发展。孩子读书也是一样了。心怎可平静呢?
现在没钱没权就自然低人三分,经济能力已经无形将人划分了等级,不信高档社区和城乡结合的出租屋形成的氛围
就是截然不同,各人的生活质量天壤之别。社会就是这样的势利,保持一个平和的心又是多么得不易。
我想我们能在浮躁和宁静中找到一点平衡就是成功了。读书的过程就是提醒的旅程,我们不要在浮躁中浸泡地太久,不然将会找不到自己在哪了。
第五篇: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1
《庄子》这本书是我读过这么多书来,第一本让我有如此大的震撼的书。庄子之道,与儒家学派不同,不在乎名利,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乘物以游天,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他嬉笑怒骂说尽天下。其实他的内心十分安静。
在庄子书中,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其中却蕴含着天大的奥义与智慧。庄子是一个非常善于讲寓言故事的人,他的寓言故事,陆离光怪、神神叨叨,他的生活贫困潦倒、等米下锅。他没有富裕的生活,温饱不定,这样一个人,他凭什么去逍遥游呢?就凭他的精神!庄子的心胸非常的宽广,他曾经对他的弟子说过,“我死之后,将我扔到山沟里。让苍天穹庐做我的棺盖,让广袤大地做我的`棺底,让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给我陪葬。这是一种多么豁达的境界呀,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如此的看得开。
人,本来是无羁无绊的,本来是放纵自由的。但由于太多的选择,太多的物质利益,束缚了我们的身心,迷失了我们本来的面貌。如果说儒家给了我们坚实厚重的一片大地,则道家给了我们一片未来自由的天空;如果说儒家让我们学会了挑起担子,负起重量,则道家让我们学会了举重若轻。庄子的精神就是,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不为名誉权力所挂念,让心胸豁达一点,开朗一点。《庄子》中记叙了那么多的寓言,无论是尖酸刻薄,还是讽刺挖苦,都是为了一句真理:“大道合乎自然”。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2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质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别人的`行为,不盲目的追随流行,试着用庄子的大境界来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于丹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动态平衡的问题,自行车如果静止摆在那儿的时候,得靠车支架才能立住,两个轮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骑起来以后,两个轮子就可以行进,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动态中保持了平衡。动态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在前进,而我们原地不动时,我们会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那么这种平衡便很容易达到。我们可以多读书,多接受新的信息,让自己与时代的前进保持同一个步调,发展和提高自己,开阔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认识自己、涵养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更容易获得庄子的大境界吧。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心灵中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觉收获颇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不随波逐流,并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3
一谈到庄子,我们不由得想到道家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思想上都追求“得道”,精神上追求“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对个体的重视,让人更加重视身体、生命,也就是注重于养生。
《庄子选注》中,有一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后会心一笑而又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由在池中游来游去的儵鱼引起联想。其题虽小,其旨甚大。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读完文章,不得不感叹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的敏捷思路与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无不折服于他们的“善辩”。头一回读完,心中不时佩服两人的才辩,也不由得会心一笑。
濠梁之辩”,在庄子看来,物与自身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才能体会到钓鱼的快乐,不过从庄子以“安”字,反驳惠子,体现了他的诡辩风格。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秋水》,文中惠子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挑拨他俩之间的情谊,为此惠子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把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形象地说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又无端猜忌他人的丑态。
可见,庄子本人是把世俗名利看轻的,对于外界的诱惑,他可以做到言行如一,洁身自好。
《庄子选注》这一本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的虚无主义,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哲学理念,处处都引人深思,有的可能长时间都无法琢磨透。
在我看来,道家这一学派的思想是一门深奥而不容易嚼透的学问。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起源,有了道便有了一切,庄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对道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名初一年的学生,可能我对《庄子选注》中的文章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它已经深深地植入我的大脑深处,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将力求读懂它、理解它,并且我将以其中我所认可的思想来指导我的人生观。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4
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内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5
庄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栖息地,就不要受拘与外物,外物总是短暂而易腐朽的,而生命灵魂才是永恒。不要做财富的奴隶,要做财富的主人,这样,人才能真正的逍遥。否则,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对逍遥的享受。
自由的栖息可以让疲惫的心得到安歇,让压抑的心得以释放。自由的栖息需放得下繁华,耐得住寂寞,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恋浮华,不舍喧嚣,终不得心灵的安顿。
现实当中,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放下的,那样的境界我们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没有必要有太多的弯子,弯子太多会使你的心情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恶劣的结果。其实,只要你够纯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谛,你会觉得前景一片广阔。
有的人对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尽之中,从未体味过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局促匆忙,忧虑和恐惧时常伴随,生活实在是糟糕至极,要知道月圆月亏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改变的.?不如适可而止,有选择的放下执着,给生命一份从容,给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另有收获,对于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话:“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困住,心之将死,无法将他们恢复元气。他们就像一个蚕蛹,用厚重的茧把自己捆缚了起来!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结和烦心反而会转化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是一种对外部事物进行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阳光中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净的心境,无憾无悔的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切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6
学习《庄子》,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两人,家住在80层的高楼上,有一天深夜两人背着行囊回家,却正好赶上停电,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爬楼梯,学习《庄子》。不多久到了20楼,两人开始感觉有点累了,合议了一下,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改天再回来取。卸下背包的两人感觉很轻松,说说笑笑,一鼓作气到了40楼。这时候兄弟俩已经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责,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没了说话的力气,只能平稳下来,安安静静地爬完了最后20层。终于到了80楼,兄弟俩站在家门口,却突然想起,钥匙忘到20楼的背包里了。
这个故事以前也听过,当时只是嘲笑两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却没有想到其中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说,故事里兄弟爬楼的过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阶段,大家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里面装着理想,装着报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艰险,从脚下的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走到20岁,这是人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也开始认同一些社会规则,这时会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还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名有份了再回头拾取梦想也不迟。最初卸下包袱的时候确实很轻松,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增多,争斗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内心也随之日益焦虑,这时候人不免抱怨,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走过40岁,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也就变得疲惫颓废。走到60岁,这时人已经进入了晚年,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应该安静和顺应一些。终于到了80岁,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终点,这时人会突然之间怅然若失,回想起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那一直都没有打开过的梦想,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老师的督促关爱下度过的,一帆风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愉快,每个人在这样成长的路上,肯定积累下了自己美好的梦想,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圆满的规划,面对社会这更为广阔的舞台跃跃欲试。可真的步入社会,要一个人面对和承担其中的风浪了才发现,原来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的多,到处碰壁的同时,那些美丽的梦想也一个个被击破,化为泡影。一方面是虚无的美丽梦想,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压力,这时很多人只能够放弃梦想而面对现实,于是背包被丢下,我们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种轨迹。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人被社会外界所“物化”的一个过程吧。
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庄子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要通达和顺应,这就是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够安身立命,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从而丢弃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可以看作一条人生的行为准则,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要想实现这一点,要想站在80层楼上的时候不再为遗留在20楼的钥匙而懊悔,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着梦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7
春节期间,我该读一本什么书好呢?我站在书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庄子心得》上。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但能记住的似乎太少了。但总又时时在我的心里缠绕,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想再读的冲动。
对庄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还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学校或函授期间也只读过两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没读懂。其它内容更不要说了,连读也读不下去,何说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风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我捧着书再次读了起来,读的那么认真,那么真诚,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课。我于梦中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生平,《史记》中记载的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 ‘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三、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条路。只有确立了这一切,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对人对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态决定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过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种坦荡的好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庄子教给我的远远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总有路可走,他的豁达,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谆谆教导,无不在我的心中翻腾。读完第二遍,我感觉还是没记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这激发我读第三遍的兴趣。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8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庄子读书心得体会9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因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你,得一本好书,犹如寻一位好友,将受益终身。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余味徘徊于心,不曾散去。一本《庄子心得》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把国学的经典著作《庄子》用简单的语言和故事铭刻在了我们的心灵之上。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一种快乐,它都在给我娓娓道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告诉我怎样才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告诉我们怎样修养道德品性,让情感智慧得到升华。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于丹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那里是一个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种难以理解的豁达。他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与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说了三个故事,其一,据说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其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其三,又举了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这三则故事都顺应了一个主题淡泊。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置身于这样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权衡。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于丹又指导我们要看到大境界,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灵,有没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可以让心静下来,真正拥有了空灵之境,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内心。一个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双灵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种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的.。
台湾著名的教授傅佩荣先生在研究庄子之后,得出一个心得,他说:真正看懂《庄子》就会明白,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局或是一个终点。人是不断地经历许许多多的过程,长时间从磨练活出灿烂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烦恼、悲哀、无奈等很多负面的情绪,但这些其实都只是磨练我们成长的过程而已。于丹告诉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让我们领略到这样一种大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让我们霍然开朗,让我们坦然微笑,还让我们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一生,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但如果我们的心灵总是被自私、贪婪、卑鄙、懒惰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