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子辨析
庄子辨析 虚船子
所谓辨析实际上只是推测,今以大概论之。
《庄子》大概是三个人写的。
《庄子·内篇》大概是庄子本人写的。
《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四篇大概是庄子青年时的作品。人的思想在一生中会有变化。此四篇在思想上与内篇有很大不同,鼓吹绝圣弃知,殚残天下之圣法,塞师旷之耳,胶离朱之目,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一言以蔽之,无法无天。而文中欠缺哲学思辨,空发议论,反叛精神跃然纸上。此四篇在文体上与其余诸篇不同,用词华丽,追求工整,点评诸子,借物抒情,摆脱人为束缚、追求精神自由跃然纸上。庄子早期的批判对象也过于混乱,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而在内篇中曾、史、杨、墨已不提,只化解儒墨之争,师旷则归于爱好而不责、工倕归于熟能生巧、离朱归于天生。大概庄子学生时代,父母和老师希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逼着他学儒家的礼、墨家的辨、师旷的琴,工倕的技、离朱的目。一言以蔽之,素质教育。庄周对之腻烦透顶,“哦,你们都是伯乐,我只是千里马。我长个六指儿,你们就要把它割下来!”偶一接触老子的学说,庄周豁然开朗,“咦,你们不是伯乐,我也不是马。你们要我学的东西全是六指儿!”从其余诸篇作品中我们可以得知,后期庄子的兴趣几乎都集中在研究孔子上了,他收集了大量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传闻轶事,如《盗跖》,《渔父》,孔子围于陈蔡等。当时诸子百家并起,儒墨旗鼓相当,庄子为什么会对孔子如此感兴趣呢?如果不喜欢孔子的书,就把它们扔到一边,完全可以学习庚桑楚偏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读卫生之经,做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大概庄子已经敏锐地认识到诸子百家之中只有孔子学说是从人的本性和百姓的疾苦两个基本点出发的,是唯一能够拯救乱世重返太平的可行学说。孔子告诉人们应该这样做,庄子就要问为什么这样做。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学说的缺点,指出后世儒学已经变成仁义说教,远离了孔子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又在帮着孔子做解释:为什么要虚以待物,为什么要君子之交淡若水,为什么要与日俱化,为什么要视金钱如雀蚊虻,为什么不要去辅佐暴君,为什么不要信鬼神,为什么不要厚葬。
《天地》大概是庄子稍后时候的作品,寓言文体有了雏形,庄子的主要思想也有了雏形。庄子开始关注孔子向老子问道以及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不过主要批判对象仍不离曾史杨墨。
庄周家贫,没钱买书,惠施书多,装了五车。庄子想读书,不得不向惠施去借,借书就要还。遇到好的文章想留下来,偷偷剪下来非君子所为,只好抄下来。所以外篇和杂篇中有许多故事大概是庄子的读书摘录,如《天地》《天运》《达生》《庚桑楚》等。《庄子》中的寓言和故事有明显的特点,寓言为了阐明庄子的观点而设,故事为了引出庄子的评论而摘。并非象《列子》那样胡抄海抄,抄得漏洞百出。寓言中必有一正一反两个角色,一个代表庄子,一个代表他人。如果把两方的观点都看成庄子的观点大概不妥。例如《齐物论》中齧缺代表庄子,王倪代表他人;瞿鹊子代表他人,长梧子代表庄子。庄子对摘录的故事大概有所评论。不过经郭象等人的整理,有些评论与故事已经对不上,有些故事又被删掉了(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的那些)。举一例,《达生》中有齐桓公田于泽见鬼的故事,在《庚桑楚》中便有庄子对这段故事的评论。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毁也。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原来道是通的。把道分开,就有了“成”和“毁”。为什么要分开,是因为主观上追求完备、完美、成就;为什么追求完备,是因为有能力追求完备。所以非自然的情绪就出来了却怎么也回不去了,齐桓公心里想称霸诸侯,以备荣耀,又不知如何去做才能变成现实,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便看到了那个鬼;出去田猎有所得,得到了什么呢?得到了动物的死亡。齐桓公突然想到把周围小的诸侯灭掉,自己的梦想才能变成现实。这就是齐桓公心中的鬼,皇子告敖猜出了齐桓公的意图,杜撰出一个委蛇之鬼,替齐桓公说出了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出的心思。这个委蛇之鬼是皇子告敖用有形的东西象征无形的东西而已。
人的意志实现依靠情绪,意志既出,情绪就会逐渐强化,意志实现后,情绪就会逐渐弱化。自然情绪源于物化,因物的变化导致意志的决定,比如饥饿,恐惧,性欲等。非自然情绪源于心化,因心的变化导致意志的决定,比如荣耀,贪婪,偏见等。自然情绪必须通过意志实现后的满足和宣泄得以弱化,否则长久抑郁必成心病。非自然情绪有两种弱化途径。一种是心化导致的意志以心化解之,待时间忘之,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与物无关,自然可以解之忘之。庄子提到了一种解之忘之的方法叫做“心斋”,见《人间世》;一种是意志实现,无奈欲壑难填,疲于奔命。尼采鼓吹超人的强力意志,可又无法实现其意志,久而久之精神分裂而自杀。希特勒奉尼采的理论为“圣经”而又有能力每每实现其强力意志,称霸欧洲。虽未精神分裂,可其野心却无法得到满足,最终彻底覆灭。古之霸主与今之霸主都因荣耀与贪婪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人民,给世界带来无穷的灾难。
庄子曰:『兵莫憯于志,镆鎁为下;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庚桑楚》)
兵器没有比人的意志更锋利的,原子弹都在其次;强盗没有比阴阳更可怕的。何谓阴阳,正面反面是矣。霸主们想把对手彻底消灭,一劳永逸,这岂不是在与阴阳作对,阴阳要追杀你,你往哪儿跑,你能从天地之间逃掉吗?所以暴秦消灭了六国,以为战胜了阴阳,结果不出20年,断子绝孙,被阴阳一锅焖。希特勒征服了欧洲,以为战胜了阴阳,结果不出10年,身败名裂,被阴阳一勺烩。并不是阴阳要追杀他们,是他们的野心和贪心以自己的意志为剑,以谎言为术,以人民为盾,把阴阳变成了敌人,使自己到处被追杀,时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直至最后覆灭。
庄子大概曾作《惠施》一篇,以纪念老友惠施。《惠施》一篇到哪儿去了呢?大概在《庄子·天下篇》的最后。『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谁能知惠施之家有书五车!谁又能对惠施之方了如执掌!谁能为惠施之才惜乎悲夫!谁又能将『是以响穷声,形与影竞走』与惠施多方的论述分开,以照应《齐物论》。没有别人,那个人就是庄周。从《天下》的结构来看,开始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再有“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接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然后“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最后讲到惠施,没有古之道术,也不闻其风而悦之。所以《天下》是《惠施》的前一篇,《天下》是庄子之徒评价庄子所作,《惠施》是庄子评价惠施所作。这儿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惠施篇》中出现了恒团、公孙龙,还与惠施一起辩论。公孙龙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惠施是魏国的相国,惠施比庄周死得早,公孙龙如何与惠施碰上的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惠施篇》不是庄子作的,是后人写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辩者之囿也。』这两句话是后人添加的,我们不妨把这两句话去掉,这个奇怪的问题就没了,『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原来惠施不是与公孙龙辩论,是与辩者在辩论,公孙龙不过是辨者们的徒弟而已。
那么是谁添加了有关公孙龙的言论呢?是谁与公孙龙在辩论呢?这个人大概是魏牟。魏牟与公孙龙的辩论大概发生在庄子死后二三十年以后,魏牟大概是庄子的大弟子,大概是惠施介绍给庄子认识的。庄子中有关公孙龙和魏牟的言论还有三处,《齐物论》中有『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是针对公孙龙的《指物论》而言。上下文都是庄子在讲“言”与“道”,中间却跑出来“指”和“马”,这大概也是魏牟所添加。《秋水》一篇把魏牟与公孙龙的对话都写进去,《秋水》大概也是魏牟所作。《让王》中有魏牟的言行及其隐岩穴的记录,这大概也是魏牟或魏牟的近人所作。魏牟或魏牟的近人大概就是庄子的第二位作者。
《田子方》一文因为庄子见鲁哀公一段有违史实,一向被认为是战国末期的作品。《知北游》有庄子论道与论齐知,与《齐物论》和《寓言》中的思想一致。大概出自庄子的手笔。这儿又有一个奇怪的问题。《惠施篇》大概是庄子所作,《天下篇》肯定不是庄子手笔,大概是战国末期的作品;《知北游》大概是庄子所作,《田子方》肯定不是庄子手笔,大概也是战国末期的作品。我们假设庄子有个徒孙,大概活动于魏牟死后二三十年以后的战国末期。是他写了《天下篇》和《田子方》,他是怎么把它们加到《庄子》中去的呢?在《庄子·外篇》的最后一篇之前加一篇,在《庄子·杂篇》的最后一篇之前加一篇。他会不会在《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之前也加一篇呢?这正是问题之所在。
《应帝王》因为与《齐物论》存在照应关系,大概是庄子的手笔。让我们再来看看《大宗师》吧。《大宗师》描述了一个古之真人,庄子不赞成孔子把一些人物、行为和情绪框起来起一些怪名,认为那些怪名已经变成禁锢自然情绪的桎梏,自己怎么会又杜撰出一个古之真人来呢?(『彼且蕲以諔詭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德充符》)。这个古之真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说齐知之所知,则浅矣。那么真人是如何齐真知的呢?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爱做梦,梦里还占其梦。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好不容易从监河侯那里讨点米来,吃起来怎么能不香呢?刚才因为借米一事与老婆拌嘴,吃完饭后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气不打一处来。这个真人很厉害,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后来有病了,病得越来越厉害了,喘喘然将死,但非常乐观。后来果真死了,有两个朋友却在尸体旁高兴地唱歌。后来又有一个朋友病了,却在那儿呼天抢地,哭喊着“天哪!我的命好苦啊!”。这就是《大宗师》里描述的古之真人。再来看看古之真人所得的“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南伯子葵想跟女偊学“道”,女偊说:“不成,道不可学,你不是学道的人”,南伯子葵说:“您怎么得道的?” 女偊说:“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这就是说这些人你都没见过,你也不可能见过,都是我瞎编的,这个“道”只有我真人知道,你凡人不可能知道。这不是庄子所说的“天府”吗?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圣人藏乎是。《大宗师》《刻意》《列御寇》《田子方》《徐无鬼》中的真人也藏乎是。有先天地生的“道”吗?道道者非道。道出不得先道也,犹其有道也。犹其有道也,无已。未有“道”而有道,可乎?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古之真人追求纯素,什么是纯素,就是你们想的那些事全不关我的事(《刻意》)。什么刑罚对古之真人也不好使(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列御寇》)。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徐无鬼》)。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田子方》)。一言以蔽之,牛x!
所以《大宗师》大概是庄子的徒孙把庄子杂篇中的几个寓言和故事拿过来,精心加工,以杜撰出一个古之真人作为大宗师。为什么这样做呢?战国末期,天下大乱,秦王残暴,诸子百家已经不能象墨子和孟子那种方式游说诸侯,请求停战息兵。所以不得不纷纷诉诸宗教,儒家举忠孝与厚葬,笃信“圣人”,形成儒教。墨家揭竿而起,拥戴“巨子”,形成墨教。道家也想弄个宗教。可却没有一个偶像,圣人被庄子批得一无是处,神人又出自疯子接舆之口,至人在庄子笔下总说一些老百姓不能明白的话。大概为了宗教的需要,庄子的徒孙杜撰出这个古之真人,再把战乱中老百姓希望拥有的能力附在这个真人身上。作《天下》《田子方》《大宗师》的那个人大概就是《庄子》的第三位作者。
今将《庄子》做以下分类,谨供参考。
《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大概是庄子早期作品。
《天地》、《天道》、《天运》、《缮性》大概是庄子中期作品。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世间》、《德府充》、《大宗师》的一部分、《应帝王》、《至乐》、《达生》、《山木》、《知北游》、《庚桑楚》、《外物》、《寓言》、《天下·惠施篇》大概是庄子晚期作品。
《秋水》、《让王》大概是魏牟或魏牟的近人所做。
《大宗师》的一部分、《刻意》、《田子方》、《徐无鬼》、《则阳》《列御寇》《天下》大概是庄子的徒孙在战国末期写成。
《盗跖》《渔父》可能是庄子整理的民间故事,也可能是其后人整理的。
《说剑》可能是庄子后人整理的民间故事,讲的不是庄周,是庄辛。
第二篇:庄子浅析
《庄子》浅析
社会101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被称为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也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闪耀着文采精华。在这类“奇书”中,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初识庄子,正是缘于这一句美丽而飘渺的“物化”。而真正让我为之折腰的却是《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旨在倡导一种精神上的超现实境界。如今,当我再次走近《庄子》,不禁为其深深折服。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至前286年,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楚威王曾闻其贤而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共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载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而正是这些分歧,反映了战国中叶至秦汉间社会变革形势下道家学派的发展与分化,也反映了各种学派的相会渗透。
从全书总体内容说,唯心主义的本体论、相对主义的循环论、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构成了庄子学派的基本倾向。同时,书中也有不少辩证的因素,尤其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批判,不遗余力,十分深刻。从艺术手法上来说,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力非常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崇尚的是做一个非常逍遥自由的人,他以宁静的单纯和勇敢的天真,穿透复杂繁乱的世界,他不愿以损害别人的自由来保持自己的自由,更不愿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尊严来表现伟大,而是试图将自我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却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和谐相处。他的内心充实而思想奔放,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忘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为了自由他宁愿舍弃令世俗之人垂涎三尺的荣华富贵,而义无反顾地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并将自由视为当时人们在残酷的战争中摆脱身心痛苦的最佳途径。这种自由不
是今人所说的社会自由、选择自由,更不是一种将欲望无限夸大想怎样就怎样的自由,而是一种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内心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融而为一,从而产生出来极富有美感的情感自由。这种富有自由美感的情感世界源于庄子所提倡的心灵世界的原真性,即内心自由。
逍遥自由的获得,靠的是生命内心的体验,而非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庄子提倡富有情感的生命体验,正如心中无外物的庖丁,削木的梓庆,都是从“心斋” 到“坐忘”,再到“忘我”,终至返朴归真,融入自然的“无我”
《庄子·天下》篇中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很好地说明了庄子的处世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正如于丹教授所讲,“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他上下求索的是生命觉醒的契机,并以虚灵的胸襟体会自然,希冀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
在生死的问题上,庄子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即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它有其固有的规律,如同日夜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面对死亡“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只有乐于接受死亡,才能更好的珍惜生之可贵。我们既然明白了死亡是无可逃遁的,也就会好好的度过每一天,好好地对待每一个身边的人。
生死自然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对待丧礼的态度上。庄子认为生命本身来之于自然,而死不过是复归于自然。从哲学上分析,生死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因此,人在生命过程中并未得到什么,也未失去什么,自然也就不用悲伤了。《至乐》叙写庄子妻子死了,庄子非但不啼哭,反而“鼓盆而歌”,并说“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因为生命已经复归原处,栖息于自然之中,死具有了一种重生的美,所以才有“鼓琴”,“盆歌”式的讴歌之举,相比之下有人却自认为死是很痛苦的,哭难道不是显得很多余么?然而“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一语道出“鼓盆而歌”的背后深深隐含着的忧伤,庄子也是极富有悲悯之情的人。
《列御寇》里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由此可见庄子对自己的死看得非常淡然,也根本不需要什么葬具。跟墨子出于节约社会资源的节用思想不同,他觉得人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灵上都已经复归自然,要葬具岂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庄周梦蝶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庄子在用一个最简单的寓言来说明一个人类最沉重的疑问,即生死问题。
在这个哲学命题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认为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以及人生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庄周梦蝶这个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后来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著名代表。“庄周梦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蕴,浪漫的情怀和开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而备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后世诗人们借以表达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的一个重要意象。也由于这个短小的故事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起了后世众多诗人、文学家的共鸣,成为了后世诗人、文学家经常吟咏的题目,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的那句“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曳尾涂中
曳尾涂中,出自《庄子·秋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说的是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很客气地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只问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他住在“穷闾陋巷”,人瘦的“槁项黄馘”,却始终拥有冷峻深刻、洞察人生的敏锐目光和超然的处世态度。在他的一生中,除讲学、著述之外,有时还得靠钓鱼、打草鞋来维持生计,但他视前途为草芥,视富贵如粪土,对自己所处战国乱世有着清醒而独到的认识,并且能够以宁静的单纯和勇敢而睿智的天真,穿透复杂繁乱的世界,获得自己心灵的自由。
然而,当时的战国中期,形势动荡,弱肉强食,“天下嚣嚣”是其显著特征。以官本位为核心的封建等级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它以暴力为手段,残酷镇压被统治者,维护当政者的既得利益。《在宥》篇记载:“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支攘臂乎桎梏之间。”庄子对当时的政治事态无疑是由失望而至淡漠的,他与当权者彻底决裂,与儒学分道扬镳,他关心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他鄙弃世俗追求名誉地位,声色货利的生活,要求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
庄子哲学是生命的哲学,它不是一种救世学说,更不是治世良药,而是一种救人于黑暗现实的,寻求思想超脱与个性张扬的学说。庄子哲学好似一幅恢宏浩渺的画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无限的宇宙自然界逍遥翱翔,以“万物齐一”的眼光俯视大地,以此解除人类的“桎梏”,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越,从而获得天地之间的“至乐”。
参考书目:1.《中国古代名著导读》 安徽教育出版社
2.《论庄子》匡萍萍著天涯博客
3.《庄子的智慧》 王麟著黄山书社
4.《老庄哲学》 朴异文著文学与知性出版社
5.《庄子浅注》曹础基著中华书局
第三篇:《庄子》
读<<庄子>>第一章<<庄子何其人>>心得
近日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这本书中的第一章<<庄子何其人>>,对于庄子这个名字,的确的不陌生的,但是要讲出有关于他的事情,确是少之又少。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说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利用庄子生前的几个故事来发表对他的评价,但是故事的内容确是常人所难以达到的。
关于名利。
这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道出了这个世界上、社会上人们所面对的问题与现状。但是庄子却能够做到“处江湖而远江湖,知世故而不世故”,在精神层次上,已经不是芸芸众生所企及的。
联系到当今社会发展下,人们的各种心态,再看一下庄子对事对人的态度,他的精神世界是需要很对人去领会的。对于名与利的追求,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在适当的年龄去追求,无可厚非。可是,追求到什么程度才是自身实力的极限?又或者说安于现状是另一种不追求名利的表示吗?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庄子本可以为但是国家的高层人物,却辞去了这样有名又有利的机会,转而生活的甚至有点贫苦,靠别人救济度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庄子眼里显得一文不值。最初的时候我理解他这种心态可能是类似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后来又看了看书,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幸福的人的资格,庄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不齿于那种追求名利的为伍,你的精神层次不允许他被名利所束缚,而变成一个为名利所担忧、所困扰、所小心翼翼的人,他讽刺这样的人不是说他心胸狭窄、羡慕嫉妒,恰巧是在嘲笑他们已经被这些所禁锢,而得不到真正自由的快乐。
关于生死。
庄子已经看破了名利,何惧生死?!在庄子快要死去,回答学生死后怎么安葬的时候,要求了最“高”规格的厚葬,实则天地万物都是自己的葬礼一部分,转眼一看确实如同飞禽走兽那样任由自然来安置自己。
人既然来源于自然,最终还要回归到自然。尘归尘,土归土。精神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上,肉体早已超脱。这才是圣贤的道德与超越。面对死亡时,内心要乐观豁达。孔子在回答他学生关于生死时的观点“未知生,焉知死?”。于丹对于庄子的生死的点评是“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分多大的境界啊!”
对于庄子的理解,确实才疏学浅,只可体会无法深度表达。随着阅历的增长,会慢慢参透其中的内涵。不过不论什么事情,心态很重要,要豁达乐观,对于一些事情不能够看的太重,这样会乱了心境,内心受困然与束缚。
最后用庄子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心得体会“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的人生定位。”
第四篇:庄子
我最敬仰的人-----庄子
——通过阅读《庄子》有感而发
现当代,孔子被世人所敬仰,孔子思想更是被世人所推崇,修孔庙,拜孔子似乎成了一种风尚,因为孔子的伟大,我也不免被卷入其中,但是我大概受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影响,或者像周敦颐“世人皆爱牡丹,唯独爱莲〃〃〃〃〃〃”一样的心境,我更加喜欢道家学派的庄子。
一提及庄子,我们大多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正、自然、逍遥,但是也有人认为庄子避世、反智、为我、放任、空谈,一副失意文人的模样,实在不适合当代人的借鉴与学习,这种想法未免本就太消极、太绝对了吧,有谁可曾深入解读庄子呢?庄子那万花筒一样富有的想象力的寓言和飘逸的文笔,从梦蝶、鱼乐,到大鹏、河伯等等,对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能在自己的角度上来挖掘它的实用性与积极性,启发我们的心灵。
都说庄子主张愚民政策,那只是向往大同社会的一种理想,孰人没有理想呢?不能因为这点就说庄子读书方面没有给我们留下宝贵财富。庄子讲过一个故事:齐桓公在公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轮子。轮扁放下椎凿,上趟去问桓公说:“请教大人,大人读的是什么言论?”桓公说:“圣人的言论。”轮扁说:“生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大人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做轮子的怎么可以随便议论。说的处理有就算了,说不出理由就处你死罪。”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是来看的。做轮子,下手慢了,就会松动而不牢固;下手快了,就会紧涩而嵌不进。要不慢不快,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虽说不出,但这中间是有奥妙的。我不能传授给我儿子,我儿子不能从我这里继承,所以我七十多岁了还在做轮子。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经消失了,那么君上说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轮扁述说自己做轮子的经验,就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心中领悟了要诀,在以手的行动来配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学会理路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为什么那些发达国家能够创造出许多世界顶尖技术,并多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动手的能力,而我们国家的学生满口的理论,却不知道怎样去实践,这对号称是千年文明古国、早就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的中国来说实属一大憾事!
前几天,我在网上听了一首旋律很熟悉的歌,但是歌名不一样,当然歌词也就更不一样,名叫“我爸叫李刚”,还带视频,这个叫李启铭的“大学生”实在令人发指,在愤怒中,我看着视频听完了整首歌。我惊叹,这学生撞了人后怎么会说出如此令人震惊的一句话“我爸叫李刚!”天啊!李刚是谁啊?我怎么不认识啊?他是文强身边的吗?一个保定市小小的公安局副局长的儿子竟然如此猖狂,原来他是地位尊贵的李副局长家的李大公子啊!难道这就可以肆意妄为了吗?身份与等级就可以代替法律来说话吗?人若有如此明确的贵贱尊卑,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岂不是笑谈?
早在千年前的庄子就曾在,《秋水》了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在《天运》中也说过:“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就是说:“天鹅不必天天洗澡,自然洁白;乌鸦不必天天浸染,自然漆黑,黑白是天生的不值得辩论;名声是表面的,不值得推广。”庄子把人间名声的好坏与尊卑,比作天鹅与乌鸦天生的黑白颜色,庄子的这种物无贵贱的思想对社会价值与贵贱等级似乎是个挑战。俗话说,“君主犯法当与庶民同罪”,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将用尊卑等级来办事的现象减少直至杜绝,改善政策,这样我们“和谐社会”的口号才不会喊的那么讽刺,我们的和谐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当代最热的话题之一当然少不了养生,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为了钱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而当代人总结的前几代人的经验,懂得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健康。要说养生,那庄子可算是当之无愧的行家,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人寿命都不长,五六十岁就算是高寿了,而距我们千年之遥的庄子活到八十岁,真可谓高寿了。跟庄子学习养生可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养生,我们只注意到了它的健康饮食与运动,却不知心理健康是养生的首要前提,当代人面对着各种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升值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导致亚健康状态就算不错,但我们没有发现患忧郁症的人多了吗?身心早已配备的我们早就该给心灵放个假了吧。
庄子“安其天年”的秘诀就是“外化而内不化”,就是说,随着外物的变化,保持寂然不动的超然态度。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的世界,但是至少可以像庄子一样设法改变自己的心态,我们大多做事都想着目的与结
果,我们为何不尝试一下在过程中感受快乐呢?
就在前不久,一个名牌大学的一位女同学,因为学校不让她的母亲入住而选择跳楼,一直坚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她就这样结束了生命,如我们都像她那样,那我们中国也不用搞计划生育了吧。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因为一点点的压力就要崩溃,一点点挫折就要被击垮,一点点小事就大发牢骚,这样怎么才能去适应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内心太需要休养了!庄子说:“理智上忘了是非,是心造成的舒适。没有内在的变化,也没有外在的盲从,是一切都恰到好处所造成的舒适。从舒适开始,然后没有任何情况会不舒适,那就忘了舒适所造成的舒适。”
我品读《庄子》,最受启发的是,《庄子〃人世间》中“不得已”一词,是说,你可以进入人世间的樊笼游玩,不再为虚名所动。意见能被接纳,你就发言;意见不被接纳,你就缄默,没有执著也没有成见,一颗心就寄托在“不得已”,由此培养内在自我,这就是自处的最高原则了。
在我看来,“不得已”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时,就顺其自然。判断做任何一件事时,要考虑“条件是否成熟”,这就是需要彻底了解人情世故以及人间互动的微妙法则的,若是条件成熟,则做起事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否则难免自讨苦吃,增加复杂的恩怨。以一句话来说,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知道这些是无可奈何的(不得已),就坦然接受为自己的命运。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不单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物无贵贱的思想以及教我们如何养生,还有更为精深的理论思想,譬如,在“庄周梦蝶”中,我悟出了要让梦想去点亮人生;在“庖丁解牛”中,我知道了怎样能够获得游刃有余的人生;在“大鹏南飞”我明白了人生不能没有方向,有方向的人生会焕发出惊人的光彩;在“画师风格”中,我寻得了快乐的真谛是要活出真性情〃〃〃〃〃〃
庄子思想有太多值得我么发掘的财富,我只是用自己微薄的知识来感悟一代伟人的博大智慧,庄子思想有待于更多的有识之士深层挖掘其中的真谛。
第五篇:庄子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
(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l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l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l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l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
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
(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②匠石:工匠名。斲:削,清除。③运:挥动。斤:斧头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⑥质:对手。⑦夫子:指惠子。
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结:《庄子》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课外分组准备,用一课时展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