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播音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时光若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播音工作已经结束了。我在这半年里通过试音、播音、播音培训、做片头、做广播剧、做采访这些过程逐渐锻炼了自己充实了自己。开始播音时总是很紧张,做的稿子不够熟悉,音乐的调整不够协调,播音的感觉总是掌握不好。后来慢慢能克服紧张情绪了。在电台的这段日子,我觉得自己的进步不是很大,但是我懂了更多的知识,该如何利用软件做片头,做采访。从不懂到慢慢熟悉,我很感谢学长学姐们的付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培训我们,每天早上还要早起帮我们开门,帮助我们解决播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繁琐的问题,真的很辛苦。我的语调和断句方面的问题很严重,一直在弥补。还有就是会被学长学姐们听出来“东北口”,因为从小到大接触的东北人太多了潜移默化就养成了东北口。
由于参加了多次试音,所以电台的学长学姐们和同学们基本都认识了,但是和大家还是不够熟悉,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和大家相亲相爱像一家人那样相处。在上半学期遇到过很多挫折,稿子做得不够长,忘记带U盘,离麦的距离太远了,手忙脚乱调不好音乐„„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姐姐们教会了我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自己在操作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也有好好思考分析。
在下一个学期里,我希望能够更加从容淡定的面对各种突发问题,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加有自信的在播音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底气更足一点;勤于练稿子尽量在播音时避免出错,提高播音质量。因为之前没有学过播音主持,电台的播音员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从一开始的面试、笔试、二次面试、试音到自己播音,期间学到了很多技巧,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并且也丰富了人生阅历。在每周的例会上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能力。每次例会都是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时光。
第二篇: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多的平民,播音主持工作总结。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在缺乏录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准确还原,带人走进那一段历史?
我的做法仍然是大量搜集音效。要做好专业节目,就得先成为半个专家。做抗战节目,除了了解当时敌我双方的各种战事和政事,更需要了解和熟悉当时使用的大致武器所发出的声音。有了这些声音素材之后,就能够准确的大致反映出当年的各种战况。这一点,听过节目的话应该会有印象,但可能不会去注意它运用的真实程度。我的抗战题材节目里绝不可能出现国内各种影视剧里头的穿帮丑态----例如铁道游击队队员竟然人手一把德国进口毛瑟驳壳枪、或者八路军大量使用捷克轻机枪、或者日军飞机俯冲攻击时出现喷气式飞机一掠而过等(二战时期的确有喷气式战机,但仅限于试验阶段。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要知道,当年我国若有这等装备,那就轮到我们去富士山饮马了,还打什么抗日战争啊?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比任何进修更难,但更有收获。
在节目上我想达到的目的是,等到数年之后再拿出这些系列节目进行播出,仍然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除了接受和主动完成各种本职、非本职工作任务之外,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经常练笔写新闻评论、增加本行业内的文稿阅读量、勤于分析着名的新闻报道案例与叙事手法,工作总结《播音主持工作总结》。另外,今年我通过了编辑中级职称的各项考试。通过不断的积累、修改,通过各位领导、老师、同事的不断指正,尘封xx节目全年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评,先后在本台各频道和外台的xx台、xx台、xx台等处进行播出,也得到了全年各次的周评、月评、季评的好名次。
一年来,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是在xx台这个大集体中,也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快乐,这是和以x总为轴心的管理团队为大家创造的“累,并傻乐着”的良好气氛分不开的。即将到来的2011年中,我将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的投入到无限的为淫民服务之中去,争取弥补今年以来的各种不足和遗憾,为部门、为领袖、为同事、更为自己多做贡献。
尘封的历史还有很多,以后的故事会更精彩。更多精彩系列节目,且听我一一道来。(着名坏人帅三少)
第三篇:播音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大庄小学2010——2011学年 “校园之声”播音兴趣小组工作总结
广播站是校园宣传的窗口,是学校的喉舌。为了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作用,把“校园之声”广播站办得更生动活泼,更有特色,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窗口。在这一学期,我们将“校园之声” 广播站全新改版,让它成为学生梦想飞翔的天空。
一、选拔、培训优秀播音员。
在选拔播音员之前,大队部对各中队进行了充分发动,动员有兴趣和条件适合的学生积极报名。经过在班级里进行的初次选拔,各班诞生了2—4名优秀的同学参加竞选。然后举行竞选活动,对报名参加播音员的学生进行公开竞选,根据语言表达、表情姿态、现场效果等标准进行评分,根据年级的比例择优录取成为播音员,以老带新,防止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正式录取后,我们就对他们进行培训。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们耐心、细致地指导小广播员们进行播音流程训练、短文朗读训练和各类散文朗读训练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广播员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广播人才。
二、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
1、播音栏目。
“校园之声”广播的播音栏目有:每日一歌、文明礼仪常规、校园简讯、安全你我他、走进自然、生活百科、故事乐园。共7个栏目,其中,每日一歌和校园简讯每天都播出,其余栏目每周播一次。
2、播音时间。
“校园之声”广播站于每天下午3:10——3:30播音,全校师生均可通过学校广播系统收听。
3、稿件要求。
所有播出的稿件,内容要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不宣传反动政策和言论。具体要求如下:
(1)每日一歌歌曲内容要健康,适合少年儿童欣赏,有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2)、习作、故事乐园的寓言和童话故事、历史名人和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优秀习作,可由各班投稿的同学自己讲述,要求讲述者普通话、表达能力要强。如果投稿者无法自己讲述的请在投稿时用铅笔注明,方便播音员准备。
(3)、文明礼仪常规可选择自己知道的我国各民族习俗、各国礼仪、校园生活中应该注意的礼仪、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课堂行为常规等生活中的规则为内容投稿。
(4)、安全你我他可从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护林防火、防电、防水、防食物中毒、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多方面来组稿。重点在于安全事故的危害性和如何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的方法以及发生安全事故后的应急措施。
(5)、走进自然可以从自然界中的神奇事物或者介绍旅游景点和自然景观三方面组稿,介绍要详尽。
(6)、生活百科可以向师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一些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的窍门,或者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百科知识。如:如何预防感冒、如何去除房间异味、如何制作小礼品、插花艺术、如何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等。
(7)、校园简讯要求稿件要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当天发生的事情最迟在第二天报道,可以记述班级或者学校发生的大事、要事,师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好事(必须出现真实人名),也可以揭露校园内部不良现象(为避免因为稿件播出而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稿件上可以不出现真实人名,但是事件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第四篇: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2011年(截止 12月5日),尘封xx节目分别制作和播出了下列成品系列节目:
61集系列节目“激荡三十年”、10集系列节目“梅兰芳”、15集系列节目“昆曲六百年”、24集系列节目“抗战”、20集系列节目“诗人毛泽东”、24集系列节目“邓小平”、24集系列节目“百年恩来”、6集系列节目“生于50、60、70年代”、32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风云岁月”、18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重大决策密档”。(32集系列节目“毛泽东”即将推出。)
2.关于部分系列节目的背后。
“梅兰芳”系列节目:
其实在节目播出之前至少一两个月,我就在根据文稿来寻找各种声音素材。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一个特定地点,需要使用哪些类型的垫乐、配乐才能达到“情景再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度颇大的工作。为了节目中仅出现一次的两三分钟的背景音乐,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搜集、试听和筛选。通过背景音乐对老北京历史气息的还原,对当年大上海历史的还原,对梅兰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态的还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音乐素材。
在这种反映戏曲大师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节目中,不能没有梅兰芳本人的演唱选段,在交代各种场景的情节中,还需要使用大量正宗梅派的唱腔伴奏。为了不使节目在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面前贻笑大方,每一个貌似随情节出现的背景唱段中,都没有出现任何曲牌上的差错。做到这一点,听起来很轻松,但在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无法一一介绍。
“昆曲六百年”系列节目:
昆曲作为“百戏之母”,是汉族的本体灵魂音乐。后世出现的京剧、汉剧、楚剧等都源出于此,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
一、“中华文化的雅乐”(连京剧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对所有爱好和学习京剧的人,昆曲都是必学项目。
当前,京剧已经现出疲态,而昆曲正在重新崛起。在文化圈和演艺圈内,昆曲在沉寂百年之后已经重新形成时尚。从XX年开始,《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里造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未消散。这股文化潮流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从北京北大到xxx大,众多的大学生、文化人都在讨论、观赏和学习着昆曲,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事实。我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利用假期自费去南京,就为了看一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而演出也绝没有令他们失望。一出长达5个小时的昆曲演唱会,能在各种现代演出方式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长达7年,让自费前往的观众趋之若鹜、场场满座,让众多从未接触中国戏剧的各地大学生泪流满面,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吗?
该系列节目,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也有现代风潮的反思;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艺术的反哺。在受众面上涵盖了所有戏曲种类的爱好者,也涵盖了高级知识分子人群。
“抗战”系列节目:
这个系列很伤脑筋。问题全部在于细节。
关于抗战的文章,网上一抓一大把,书店一买一大堆。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适用于音频表达方式?如何尽量准确的反映当时的战况?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做节目,弄点抗战文章录出来,配上点紧张的音乐,以我的制作能力来看,得到好评应该不太难。但是我不想这样草草了之。
于是我想办法找来了一部120分钟长度的《抗战十四年》纪录电影。这首先保证了对史实的交代准确无误。然后以这部电影为蓝本,一个字一个字 听写 打出文稿,以此为基础,加入各种延伸出的文字资料,形成24集、每集23分钟的系列节目解说词。这是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工作。
其次,是大量当事人的采访。系列节目中,共计271段不同阶层人士的采访,涵盖了参加抗战的国共双方和民主人士、海外抗战人士的后代、侵华日军老兵等,甚至有张学良、宋美龄等人在当年的原始录音或回忆采访。这都是很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大量的平时积累和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片、老电影、纪录片,绝非一蹴而就。
再次,是各种音效和歌曲的选择。抗战是日本对中国14年的侵略,更是中华民族儿女8年的坚决反抗。在全国各地发生了那么多的战事,在国共双方牺牲了那么多的英才,在大江南北伤亡了那么多的平民。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在缺乏录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准确还原,带人走进那一段历史?
我的做法仍然是大量搜集音效。要做好专业节目,就得先成为半个专家。做抗战节目,除了了解当时敌我双方的各种战事和政事,更需要了解和熟悉当时使用的大致武器所发出的声音。有了这些声音素材之后,就能够准确的大致反映出当年的各种战况。这一点,听过节目的话应该会有印象,但可能不会去注意它运用的真实程度。我的抗战题材节目里绝不可能出现国内各种影视剧里头的穿帮丑态----例如铁道游击队队员竟然人手一把德国进口毛瑟驳壳枪、或者八路军大量使用捷克轻机枪、或者日军飞机俯冲攻击时出现喷气式飞机一掠而过等(二战时期的确有喷气式战机,但仅限于试验阶段。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要知道,当年我国若有这等装备,那就轮到我们去富士山饮马了,还打什么抗日战争啊?
抗战期间,东北军使用的枪械大部分是汉阳造和仿德国毛瑟(俗称驳壳枪、盒子炮)等,中央军使用的德械轻武器、捷克产zb29机枪和火炮等,八路军、新四军使用的主要是缴获的日军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边区土造手榴弹、克虏伯山炮等,日寇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南部半自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大正11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等。另外还得再加上美军的m系列步枪的声音、参战各方使用的各型号空军战机声音等。这些声音都各不相同、不可混淆,更不是为了做节目而能在短时间内知晓和明白的知识,而是需要平时的大量积累。
有了这些音效,在诉说各种战事的时候,就能够给人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在抗战中,是中国歌曲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延安鲁艺学校的演奏会结束后,当年外电评论说:“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由此可见歌曲在当年的重要程度。
为了做这个系列的节目,我想方设法找到了四十余首原版抗战歌曲,在节目中随着剧情而逐渐使用,对烘托气氛起了很大的帮助。这些歌曲中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传唱不休。
有一首歌曲,在当年曾经由国共两党军队 在上阵杀日寇的冲锋前高唱,从延安唱到到重庆、从云南唱到滇缅。甚至到了抗战之后的国共内战时刻,仍被上阵双方的士兵所高唱。这首歌,最后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而另一些歌曲,在当年令人热血沸腾,后来则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在某些不方便交谈的时刻,在海外传递心声的代言,那就是黄河大合唱......有了这些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的抗战歌曲,节目的灵魂才能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听众面前。其实,为了这些歌曲,可以再做一个系列节目,等待充分搜集完毕歌声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之后,再予以推出。
二.关于其他工作。
1.流水账。
2011,在节目之外,我制作了全频道的ppt多媒体幻灯片“xxxx台推介”(36页)、参加了年初的“感动xx”现场活动和每一场“三农xx”节目下乡活动、7月9日“直播大xx”大型直播、“60年xx记事”(作为唯一参与撰稿、制作、播音的主持人,负责1965年越王勾践剑出土的相关报道)、参加了广电影视“十佳节目”评选(我、旋、美)并获奖及获得xx广电影视节目奖三等奖。
根据本频道安排,分别制作了“主持人、记者2011年拜年宣传片、节目头”、“春节特别节目(我、旋、菊)的节目头及6集春节系列节目(每集23分钟)”、每一场“三农xx”户外活动的宣传带、“05-12周年之祭走汶川”宣传带、“创建xx卫生城市专题报道”节目头、xx台09版“台标”(两版)、09版“间隔”(两版)、09版“结束曲”(两版)、新闻大视野“国内外新闻”片头、新闻大视野“今日关注”片头、新闻大视野“欢迎提供线索”宣传带、午间新闻网“资讯xxx”片头、午间新闻网“新闻xxx”片头、2011“六十年xx记事”片头、向祖国六十华诞献礼“风云六十年”片头(三版)、2011“国庆总片头”、“科学发展观”专题报道片头、xx台“创卫宣传”(四版)、“直播大xx”特别节目的所有片头及宣传带……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计制作和播出完毕各种宣传带195条,总时长6小时21分钟。
2.关于节目和工作的一些感想和思考。
通过全年各种系列专题节目的构思、素材收集、播音、制作,有了不同的收获和思考。
广播节目的优质化生产和播出,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落到实处。
与电视相比,广播节目在先天上就缺乏叙事优势,无法通过历史上留存的照片和无声电影来交代、还原当时的情景。但我的节目在诉说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的时候,却必须给听众以“那个年代”的感觉,否则就将影响到节目的品质。这就是节目在创作和制作之前必须要考虑到的实际问题和矛盾。
那么,如何“无中生有”?其实功夫在节目之外。
只要有空余时间,我就必须去搜集各种正规出版发行的文字材料,力求准确、真实的去诉说,而不是戏说。在各方面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去设想哪一个方面的素材足以支撑起一个系列节目的稿件量。然后针对某一个特定系列,去寻找历史原声(若没有足够的声音素材,则暂时搁置,如“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战争”就大致完成了文稿,仍在声音资源收集中)。
通过各种题材的系列节目,我自身的制作能力、编辑思想得到了一步步验证和提高。对各种长度的稿件如何拼合、取舍、改写、缩写、扩充,各种音效资源如何整合、修饰,有了一点点体会和认识。最大的认识是,没有做不好的节目,但要得到好节目,就要付出大代价。
做节目,个人观点是,不能仅仅将它当做节目来做,也不能拘泥于为了每次的评分等级而做;不为了做出一系列节目去临时抱佛脚,也不因认为自己做不好这些题材而放弃。
做节目期间,得到了来自于领导、老师、同事、听众各方面的指导、建议和批评,这都对我起到了莫大的帮助。主持人、编辑人、制作人、撰稿人......首先是个人,是人就会有状态的起伏,为了做节目,有过困惑、有过烦恼、有过思考、有过迷茫,忙得一天到晚主动加班还忘记打卡。但看看周围的同事们都是一样的劳苦,一样的加班,于是就有了更多的动力,不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把这个节目尽我所能的做到最好。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比任何进修更难,但更有收获。
在节目上我想达到的目的是,等到数年之后再拿出这些系列节目进行播出,仍然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除了接受和主动完成各种本职、非本职工作任务之外,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经常练笔写新闻评论、增加本行业内的文稿阅读量、勤于分析著名的新闻报道案例与叙事手法。另外,今年我通过了编辑中级职称的各项考试。通过不断的积累、修改,通过各位领导、老师、同事的不断指正,尘封xx节目全年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评,先后在本台各频道和外台的xx台、xx台、xx台等处进行播出,也得到了全年各次的周评、月评、季评的好名次。
一年来,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是在xx台这个大集体中,也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快乐,这是和以x总为轴心的管理团队为大家创造的“累,并傻乐着”的良好气氛分不开的。即将到来的2011年中,我将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的投入到无限的为淫民服务之中去,争取弥补今年以来的各种不足和遗憾,为部门、为领袖、为同事、更为自己多做贡献。
尘封的历史还有很多,以后的故事会更精彩。更多精彩系列节目,且听我一一道来。
参考更多:
第五篇: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一.关于《尘封xx》节目:
1.流水账。
2011年(截止 12月5日),尘封xx节目分别制作和播出了下列成品系列节目:
61集系列节目“激荡三十年”、10集系列节目“梅兰芳”、15集系列节目“昆曲六百年”、24集系列节目“抗战”、20集系列节目“诗人毛泽东”、24集系列节目“邓小平”、24集系列节目“百年恩来”、6集系列节目“生于50、60、70年代”、32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风云岁月”、18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重大决策密档”。(32集系列节目“毛泽东”即将推出。)
2.关于部分系列节目的背后。
“梅兰芳”系列节目:
其实在节目播出之前至少一两个月,我就在根据文稿来寻找各种声音素材。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一个特定地点,需要使用哪些类型的垫乐、配乐才能达到“情景再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度颇大的工作。为了节目中仅出现一次的两三分钟的背景音乐,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搜集、试听和筛选。通过背景音乐对老北京历史气息的还原,对当年大上海历史的还原,对梅兰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态的还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音乐素材。
在这种反映戏曲大师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节目中,不能没有梅兰芳本人的演唱选段,在交代各种场景的情节中,还需要使用大量正宗梅派的唱腔伴奏。为了不使节目在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面前贻笑大方,每一个貌似随情节出现的背景唱段中,都没有出现任何曲牌上的差错。做到这一点,听起来很轻松,但在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无法一一介绍。
“昆曲六百年”系列节目:
昆曲作为“百戏之母”,是汉族的本体灵魂音乐。后世出现的京剧、汉剧、楚剧等都源出于此,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
一、“中华文化的雅乐”(连京剧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对所有爱好和学习京剧的人,昆曲都是必学项目。
当前,京剧已经现出疲态,而昆曲正在重新崛起。在文化圈和演艺圈内,昆曲在沉寂百年之后已经重新形成时尚。从XX年开始,《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里造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未消散。这股文化潮流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从北京北大到xxx大,众多的大学生、文化人都在讨论、观赏和学习着昆曲,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事实。我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利用假期自费去南京,就为了看一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而演出也绝没有令他们失望。一出长达5个小时的昆曲演唱会,能在各种现代演出方式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长达7年,让自费前往的观众趋之若鹜、场场满座,让众多从未接触中国戏剧的各地大学生泪流满面,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吗?
该系列节目,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也有现代风潮的反思;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艺术的反哺。在受众面上涵盖了所有戏曲种类的爱好者,也涵盖了高级知识分子人群。
“抗战”系列节目:
这个系列很伤脑筋。问题全部在于细节。
关于抗战的文章,网上一抓一大把,书店一买一大堆。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适用于音频表达方式?如何尽量准确的反映当时的战况?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做节目,弄点抗战文章录出来,配上点紧张的音乐,以我的制作能力来看,得到好评应该不太难。但是我不想这样草草了之。
于是我想办法找来了一部120分钟长度的《抗战十四年》纪录电影。这首先保证了对史实的交代准确无误。然后以这部电影为蓝本,一个字一个字 听写 打出文稿,以此为基础,加入各种延伸出的文字资料,形成24集、每集23分钟的系列节目解说词。这是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工作。
其次,是大量当事人的采访。系列节目中,共计271段不同阶层人士的采访,涵盖了参加抗战的国共双方和民主人士、海外抗战人士的后代、侵华日军老兵等,甚至有张学良、宋美龄等人在当年的原始录音或回忆采访。这都是很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大量的平时积累和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片、老电影、纪录片,绝非一蹴而就。
再次,是各种音效和歌曲的选择。抗战是日本对中国14年的侵略,更是中华民族儿女8年的坚决反抗。在全国各地发生了那么多的战事,在国共双方牺牲了那么多的英才,在大江南北伤亡了那么多的平民。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在缺乏录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准确还原,带人走进那一段历史?
我的做法仍然是大量搜集音效。要做好专业节目,就得先成为半个专家。做抗战节目,除了了解当时敌我双方的各种战事和政事,更需要了解和熟悉当时使用的大致武器所发出的声音。有了这些声音素材之后,就能够准确的大致反映出当年的各种战况。这一点,听过节目的话应该会有印象,但可能不会去注意它运用的真实程度。我的抗战题材节目里绝不可能出现国内各种影视剧里头的穿帮丑态----例如铁道游击队队员竟然人手一把德国进口毛瑟驳壳枪、或者八路军大量使用捷克轻机枪、或者日军飞机俯冲攻击时出现喷气式飞机一掠而过等(二战时期的确有喷气式战机,但仅限于试验阶段。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要知道,当年我国若有这等装备,那就轮到我们去富士山饮马了,还打什么抗日战争啊?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比任何进修更难,但更有收获。
在节目上我想达到的目的是,等到数年之后再拿出这些系列节目进行播出,仍然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除了接受和主动完成各种本职、非本职工作任务之外,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经常练笔写新闻评论、增加本行业内的文稿阅读量、勤于分析著名的新闻报道案例与叙事手法。另外,今年我通过了编辑中级职称的各项考试。通过不断的积累、修改,通过各位领导、老师、同事的不断指正,尘封xx节目全年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评,先后在本台各频道和外台的xx台、xx台、xx台等处进行播出,也得到了全年各次的周评、月评、季评的好名次。
一年来,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是在xx台这个大集体中,也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快乐,这是和以x总为轴心的管理团队为大家创造的“累,并傻乐着”的良好气氛分不开的。即将到来的2011年中,我将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的投入到无限的为淫民服务之中去,争取弥补今年以来的各种不足和遗憾,为部门、为领袖、为同事、更为自己多做贡献。
尘封的历史还有很多,以后的故事会更精彩。更多精彩系列节目,且听我一一道来。(著名坏人帅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