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骨肉亲情
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骨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走进人物内心,用心、用情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受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情感
从文本的角度看,词句是其生命。老师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味、运用,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而且在反复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如: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危险,能具体说说吗?生:我从“突如其来”这个词看出余震是没有防备来的,来得突然而猛烈。生:我从“不得不”看出余震很厉害,他们是被迫停下来的。生:我从“摇晃”看出,连大地都在摇晃,房屋随时都可能坍塌。„„
二、感情朗读,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他们却能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赏文。“谁能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再现当时的情景?”“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对比点,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挖掘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有一位大陆青年正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这一举动的不平凡,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他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经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捐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第二篇:走进学生内心
走进学生内心
B00001
自习第3节才下课,我就接到政教处魏主任的电话,主任说:“今天他巡宿舍时,我班的罗XX同学跟管理员吵架,用白话对管理员说了一些‘出口话’,骂得非常难听,并已经叫这位同学写检讨书,希望班主任处理一下。”我就说:“好的,主任。晚上我先找他谈谈,看他怎么说,我一定会解决的。”
晚自习第三节还有30分钟时,我走进教室,到罗XX同学面前问他:“今天的事,检讨书写了没有?”他说:“老师,还没写完呢?”突然我有一种想法,让他到讲台去当着全班同学检讨,想到此,我又对他说:“要到讲台上去检讨!”听到这句话,那位同学突然脸上一阵红说:“老师,不会吧?”我就说:“有什么不会啊!就是要上讲台去说!”说完就走了。
过了10分钟,我又走进教室,用眼神暗示罗XX同学上讲台检讨,我本以为他会拒绝的,但是他还是走上了讲台,进行了检讨。可是,我突然发现他的检讨讲得也有一些道理,他说:“今天中午休息时,他正在劝说没有按时休息的同学快点,声音刚好被管理员听到了,就说他不按时休息,如果这样就要扣班级量化管理评分。听此,他就觉得管理员太过分啦,就跟管理员争吵起来,恰好被主任见了。”他又说:“他虽然有错,但是管理员也有不对的地方,动不动就拿扣分来压他们。他认为管理员素质那么低,不会尊重我们学生,因此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听到此,台下的同学都笑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突然觉得台下有部分同学是认同他的看法的。此时我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这样做会不会给他造成心理伤害?他以后还会不会见我面时给我打招呼„„
此时,我觉得该如何评定这个学生非常难,既不能否定他做得不对,又不能完全否定他做得对,因为无论持哪一方面,我觉得都会给学生伤害。因为如果说学生不对,那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觉得班主任不讲道理;如果说学生做得对,那就会助长这种不好的风气。所以此时我先肯定他说得有道理,确实管理员素质可能低了点,有时候确实不了解情况,做得不对。但是罗XX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管理员大妈那么老了,即使她有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应该要尊敬她的啊。而且你都知道管理员素质不够啦,你还要跟她争吵,那不是也显得你素质也低吗?而且你是接受了比较高的教育了,管理员大妈没有接受多少教育,所以你更不应该跟管理员争吵啦。如果按你这样的想法,对你不尊敬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尊敬他了是吗?如果你父母不尊重你,你是不是就不尊敬他们啦?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个疯子骂,你就觉得这个疯子不尊敬你,你就跟他争吵吗?我觉得你不可能会这样做的是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多点忍让,体现自己的品质。最后,我还说,罗XX同学让你上讲台来检讨可能会伤害你的自尊心,在此老师向你道歉。讲完这些我就走了。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因为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由此,我又想到了这事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觉得做为一个班主任要尊重学生,感受学生的心理,不能凭感情用事。那是早上上完第一节课后,数学老师说我班有十几位同学还没到,听此我心里非常恼火。又听她说XXX同学早上来时,都见他妈妈送他到校门口了,第一节了还是没见来上课,真是的。听到此,我真是火冒三丈。就径直到教室找这位同学,刚好一进教室就见,我就直问:“XXX同学,今早第一节怎么不上课?”XXX同学说:“我现在才来!”听此我更是觉得他太过分啦。就说:“今早我就见你妈早早送你来学校,还这样说!”说完,我马上气愤地离开。这之后好多天,这位同学见我,都是低着头走过去,不跟我打招呼。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而不是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为乐趣,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觉得班主任素质太低,那么班主任工作就更难做。所以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害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由这两件事,我得到了许多感悟。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在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得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我们教师要进行换位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一些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真实的心理世界。我们教师还要关注心理脆弱的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会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喜怒不形于颜色”,不细心的教师就只会看到表面现象,而错过与学生的及时的沟通,做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第三篇: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伤感散文
小时候,总喜欢到外公外婆家住,不为别的,除了有众多的同龄小朋友好玩之外,就是觉得外公外婆对自已好。外公外婆有别于自已的父母,有时顽皮不听话,父母可能会责骂,可外公外婆不会,不管我怎样淘气不听话,外公外婆最多也就是笑着嗔怪一下,当然回想起来,小时候在外婆家好像也没怎么闯祸。我的祖父祖母在国外没有跟我们住在一起,所以在外公外婆那里我可以享受到有别于父爱母爱之外的另一种骨肉亲情。
在酷热的夏日晚上,我常和外公摊张凉席在地上躺着纳凉,每当这个时候,总会缠着外公要他唱歌给我听,外公张着缺少几颗牙齿的嘴巴,不厌其烦地给我唱解放初期他在扫盲识字班学来的老掉牙的歌,外公唱歌老走调,引得我们哈哈大笑,外公也张着嘴巴和我们一起笑。外公知道自已唱歌不好听,但我要他唱他还是一遍一遍地认真地唱给我听,小时候不懂事,就是这么任性地折腾老人。童年的时候是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外婆家在农村,每当有货郎挑着担子进村来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好像过节一样高兴,缠着大人要买吃的玩的东西,外婆这个时候总会默默地拿上家里的一些可以换钱的东西和货郎换吃或玩的东西给我,生怕我看见别的小朋友有而我没有而感到委屈。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要进学校读书了,所以慢慢地就越来越少和外公外婆在一起了,外公外婆对我的好,没有像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惊天动地,只是体现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之中,外公外婆自已的孙子孙女众多,小时候我总也想不明白,外公外婆为啥对我那么好?老人家图的啥呢?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也做外公了,小外孙活泼爱动,天真可爱,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女儿小时候的影子。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也常常让我穿越时空般感受到我的外公外婆那慈祥和期望的眼光……。小外孙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惊喜和忙碌,和他的父母一样,时时事事我们都会替他考虑,他偶有不适,我们都会剜心般难受,恨不得替他承受所有的痛苦。
不管小外孙如何调皮淘气,我们在心底里都觉得他可爱,继而更加珍惜。也就在这个时候让我明白和理解了当年外公外婆为什么要这样疼爱我……。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有时真的无法用为了图什么来衡量和理解。
外婆离开我们差不多40年了,外公在104岁的时候也离开了我们,午夜梦回的时候,我常常会非常想念我那已经远逝的如梦幻般的童年,想念我慈祥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不知你们在那边过得怎么样,我在想念你们!你们知道吗?
第四篇:武侠小说—浅谈内心感受
武侠小说中有些片段与传统文化有关,诸如佛、禅、道、儒,或中医中药、百花百草,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或拳术招法、内功修炼,或服饰打扮、烹调技艺等,针对你较为感兴趣的片段,结合自己的当下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一、浅谈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文化武功——以张无忌学习太极拳、太极剑法为例 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武功,还是教派,都让读者意犹未尽、获益匪浅。我尤其喜欢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绝学,因为每一招一式仿佛都包含着传统思想文化,不仅让小说中的武侠们去参悟、修行,甚至走火入魔,更是让我们读者也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太极剑法这一属于上乘的武功绝学便是与道家思想文化与智慧哲理密切相关。太极剑法是武当派独有的一种武功,它可以以任意一把剑作为武器,剑可脱手,远近收放自如,汇集阴阳两极之气,轻灵柔和,飘逸潇洒,重意不重力。“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是道家思想的渊源,它深刻地影响了道家的宗派、教义。
在《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章“太极初传柔克刚”中,张无忌在张真人的指引下初学太极拳和太极剑法时,便是慢慢地摸索着入了道,进入了“太极”的境界,领悟了太极拳和太极剑法的真谛,而后克敌制胜。张无忌起先是无意学得太极拳的要旨,但并未入道,经张真人说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这才使得武功已高的张无忌领悟到那太极图“圆转不断、阴阳变化”之意,进而慢慢进入“太极”的境界。在后来初学太极剑法时,张无忌也不记招式,而是细看张真人剑招中“神在剑先,绵绵不绝”之意。张真人也要求张无忌把招式忘得干干净净,以静制动,无招胜有招。在后来的现学现卖中,张无忌以手中的木制假倚天剑对抗真正的倚天剑,的确做到了以静制动,无招胜有招。可见,太极剑法并不用费脑子长时间地牢记和修炼,而是要用心去领悟、参透,只要领悟了,便能随时随心而发,招招致命。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真正能做到“无招胜有招”,即俗话说的“清静无为”。道家那种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以及无形的超然的境界,我自认为自己无法到达,但是这种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洒脱却是我追求的目标。有那么几句俗话“强扭的瓜不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些俗话却是很有道理,正是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思想。一切顺其自然,自然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太多的人为因素恰恰会使得结果适得其反。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烦恼,会为学业、事业、爱情、婚姻、家庭、死亡等事操劳得身心疲惫不堪。我也在为自己的学业不精以及未来的生活而感到迷茫、苦闷,每当这时候,我就想着学学道家庄子的“逍遥”态度,将自己置身于那些事之外,好好地品味剩下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放松,比如说喝喝茶、散散步,看看风景,练练太极,让身心在自然和自由中得到安慰,或许就会活得更加潇洒。在我看来,生活就好像练太极拳、太极剑一般,招式这些外在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心要懂得收放自如,自由潇洒!
二、品味《神雕侠侣》中的“情花毒”和“断肠草”
在《神雕侠侣》中,有一种花叫“情花”,有一种草叫“断肠草”,我从没听过这样的花名和草名,更没见过这样的花和草!但我知道金庸先生一定给它们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让我们读者自己去品味。当看到杨过中了“情花毒”时,我一愣,这世间竟然有这样的一种毒,而他通过服食“断肠草”来解“情花毒”时,我更是觉得这一花一草是金庸先生的精心设计,它们的存在是多么耐人寻味啊!
世界上哪里有“情花”?恐怕只有金庸先生笔下虚构的“绝情谷”才生长着那娇艳欲滴而又剧毒无比的“情花”。杨过第一次看到“情花”便是在绝情谷,他从公孙绿萼口中进一步认识了“情花”:情之为物,本是如此,入口甘甜,回味苦涩,而且遍身是刺,你就算小心万分,也不免为其所伤。多半因为这花儿有这几般特色,人们才给它取上这个名儿。后又有一段杨过的心理独白:她说的虽是情花,却似是在此喻男女之情。难道相思的情味初时虽甜,到后来必定苦涩么?难道一对男女倾心相爱,到头来定是丑多美少吗?难道我这般苦苦的念着姑姑,将来„„这里就暗示了杨过和小龙女必定会上演一段虐心之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话是我读《神雕侠侣》时的最大感受!情到深处伤断肠,杨过中的并不是“情花毒”,而是“情毒”。情到深处不能自拔,只有通过肝肠寸断之痛来解毒,可真是残忍啊!所以当看到杨过“情花毒”发作时,我便心酸不已;当看到他饱受“断肠草”带来的断肠之痛时,我更是心痛。在小说中,中了“情花毒”的又何止杨过一个,小龙女同样逃脱不了“情花毒”的命运,所以才饱受与杨过分离十六年的相思之苦。此外还有公孙绿萼、李莫愁等人都是死于一个“情”字。
现实中的确有“断肠草”,但它只是一个统称,“断肠草”的确是含有剧毒的植物,像钩吻、雷公藤等这些“植物杀手”就是“断肠草”的代表,这时候的“断肠草”可不再是解“情花毒”的药了。而现实中的那些被赋予了花语的花,我把它们看做是“情花”,它也是一个统称。比如说玫瑰的花语是“美丽纯洁的爱情”,紫色郁金香的花语是“无尽的爱”,向日葵的花语是“沉默的爱”,而桔梗的花语是“不变的心、真诚不变的爱”等等。这些美丽的花儿都被这世间的痴男怨女们赋予了丰富的情感。男人们就是喜欢给自己的情人或是追求的对象送花,而女人们也很乐意收到美丽的花。而且不仅花有花语,就连送多少支都有其特殊含义,如一支则表示“你是我的唯一”,三支则暗示“我爱你”,十一支则是“一生一世只爱你一个”,如果是九百九十九支,则表示“天长地久”等等。但这些被包装过后轻易送出去的所谓爱情,我并不看好,因为它们容易凋谢,爱的激情会随之慢慢退去,然后就会被丢掉,所以,即使你送的是一片花海,恐怕也不及金庸笔下的一朵“情花”和一株“断肠草”来得深刻,因为爱之深,痛之切!
《神雕侠侣》中的“情花毒”和“断肠草”带来的剧痛,恐怕只有深爱着的人才能经历,才能感受,所以,那盛开在绝情幽谷中的“情花”,它也开在真正深爱着的人的心田里。
第五篇: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
——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后有感
特别在书中的第46封信中,吴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她怎样对待一个顽皮孩子,在这个顽皮孩子的身上挖掘出了“无理”行为背后的“合理”之处,这个过程使我深有感触。是啊,现在我们所带的班级中不管哪个班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这些顽皮的孩子在上课时要不钻在桌子底下,要不就去拉拉扯扯,弄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能认真听讲,或者干脆在下课时快速地奔跑追逐,常常惹得老师出一身冷汗,生怕会磕着碰着,摔伤了自己和同伴。其实,每个教师都希望班上的孩子聪明、听话, 而对调皮甚至恶作剧的孩子难免会产生“讨厌”之嫌。我们发现教师对“调皮孩子”的不良行为多采用否定、批评甚至讽刺等消极的方式,语气中大多带有责备、厌烦的情绪;而对“优秀孩子”的不良行为则多采用鼓励、建议等积极的方式加以指导,语气中包含着信任、真诚。而在观察中得知,很多调皮的孩子都是精力特别旺盛,心智特别活跃,他们做出的许多令人头痛的“坏事”、“恶作剧”,大多是出于他们的好奇,是一种解惑、探索的行为。他们的“坏事”、“恶作剧”蕴涵着他们丰富的好奇心和创造欲,他们想通过调皮来达到他们的某种欲望。换句话说:无理的行为总有他们合理的缘由。在我的教学中叶碰到过类似的例子,有次班中调皮的洁洁将自然角中的蚕豆花摘了,并把花汁碾在自己的指甲上。看到这样调皮的孩子老师一定会很生气,自然角中的植物长得好好地,为什么要摘了呢? 而且摘掉了也不利于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老师在这过程中,光凭一味的训斥,根本达不到什么好的结果。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孩子的行为才会有所改进。随后我与孩子的聊天中得知:昨晚,她和她奶奶将凤仙花的花汁染在了指甲上,她觉得很好看,就想到了将蚕豆花也试着染花汁在指甲上。她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要将指甲染上各种五颜六色的花汁。听了她的话,很有道理。我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继续探索哪些花可以在指甲上染花汁,并可以适当做个记录,最后进行总结并告诉我们实验的结果。通过这次谈话我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动机,走进了孩子的心里。从此,这个调皮的孩子对探索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遇到问题也喜欢问个“为什么”。
当然,因为孩子还小,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较差,很多时候孩子出现无理行为的原因是他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学习机会帮助孩子早些懂得这些道理,使孩子真正的明白事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吴放老师说的一句话:理解孩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孩子有孩子的道理。可能有些道理在我们成人看来太过可笑,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是皆有可能,所以只有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