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阶段走进内心的教与学
小学阶段走进内心的教与学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莲滩小学 谢伟
摘要: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就是要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正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的状态下认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就是一种人类情感的体验,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情感上所产生的共鸣。本文列举了走进学生内心的几个接入点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关键词:小学阶段 内心 情感 共鸣
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教育,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教师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所谓走进内心的教育就是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走进儿童内心其实是一种人类情感的体验,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产生互动的结果。个人认为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是小学阶段启蒙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尝试着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去“了解”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找出更适宜的教育方法。
一、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个人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触及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个人内心深处固有观念的改变。在小学阶段课堂中的教与学,也应该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共同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能够触动内心的教学呢?
(一)回归本性
小学阶段走进学生内心的教与学的根本在于:主动寻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爱好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走进学生内心的教学应该是回归到人类本性的。教师的教学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日常教学中重在“引导”,对教学的内容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导”的广泛一些,去追求对全体学生来说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回归了儿童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二)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是儿童成长的基础,也是人类能够发展的源泉。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在客观上改变学生的天性,而仅仅是对儿童的天性进行正确的引导。小学阶段走进儿童内心的教学是关注和尊重每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把教师的爱根植在儿童的心底,这种爱会体现在教师的一切教育细节中。因此,教师要想尽办法创设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环境,从学生的学习立场到教师的解读教材,从学生对知识的最基本需要到教师在课堂中的延伸,教师要为学生的良好个性发展选好教学内容,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教学就是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和课后的学习中,可以给出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愉快地学习。有时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产生困惑甚至有争议时,建议教师所做的只是恰当地对争议进行“引导”,别让争议越跑越偏,教师适当地点拨,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根源作出大胆的猜测,甚至出现各种奇思妙想,学生的想法也许是不全面的、奇特的,也有可能是天真的甚至在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但是一个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一定会有意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四)在课堂教学时的互动
课堂教学的互动意味着“教”与“学”双方要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师生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到教师所选定的活动中来,要求师生一起努力,共同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师生秩序。其实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在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建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着创建一个共同的“活动”来引领“教”与“学”的双方。
二、真正意义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真正要让教师的教学活动走进儿童内心,教师个人的“形象”首先让学生能够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做学生思想上的朋友,精神上的引路人。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观点。首先要能成“材”,日后才能“有用”,这句话明显存在一个先后的逻辑关系,贯穿其中的便是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了。
(二)教师要“平等待人”
每个人都有他的自尊心,只是孩子们对自尊心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牺牲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伤害了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他们觉得老师没有“平等待人”。建议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他们的内在需要,特别是精神层面上的。
(三)教师要懂“赏识教育”
学生对于所学到知识的成功应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赏识鼓励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对于那些经常“惹事”的孩子,更要多一点赏识和赞美。作为教师我们都在寻找着一把打开学生内心大门的钥匙,而钥匙恰恰就是教师自己那一颗爱学生的心。
(四)师生间的“无话不谈”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要注重师生间情感的培养。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让孩子们倍受鼓舞,获得无穷的信心。教师给学生的印象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以朋友的身份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知道他们的需求,诚恳地给他们建议和帮助。
沟通,是师生双向的沟通。教师更多的是“倾听”,而不是命令,更多的是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课堂上对知识的沟通是师生间爱的交流,学会了正确的沟通就意味着学会了欣赏。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内心的教育,教与学是师生间走进内心的交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离不开师生间感动的情感体验,只有拥有感动的课堂,才能说得上是真正走进了内心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做慈母、严师、挚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中国校外教育 王成东;魏志晓 2014 2.《对话教学的课堂设计:理念与原则》
课程.教材.教法 张增田 2008 3.《一路思考 一路前行》
江苏教育研究 沈赟峰;陈君 2013 4.《我们为什么需要“灵动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 张增田;孙广 2012
第二篇:走进学生内心
走进学生内心
B00001
自习第3节才下课,我就接到政教处魏主任的电话,主任说:“今天他巡宿舍时,我班的罗XX同学跟管理员吵架,用白话对管理员说了一些‘出口话’,骂得非常难听,并已经叫这位同学写检讨书,希望班主任处理一下。”我就说:“好的,主任。晚上我先找他谈谈,看他怎么说,我一定会解决的。”
晚自习第三节还有30分钟时,我走进教室,到罗XX同学面前问他:“今天的事,检讨书写了没有?”他说:“老师,还没写完呢?”突然我有一种想法,让他到讲台去当着全班同学检讨,想到此,我又对他说:“要到讲台上去检讨!”听到这句话,那位同学突然脸上一阵红说:“老师,不会吧?”我就说:“有什么不会啊!就是要上讲台去说!”说完就走了。
过了10分钟,我又走进教室,用眼神暗示罗XX同学上讲台检讨,我本以为他会拒绝的,但是他还是走上了讲台,进行了检讨。可是,我突然发现他的检讨讲得也有一些道理,他说:“今天中午休息时,他正在劝说没有按时休息的同学快点,声音刚好被管理员听到了,就说他不按时休息,如果这样就要扣班级量化管理评分。听此,他就觉得管理员太过分啦,就跟管理员争吵起来,恰好被主任见了。”他又说:“他虽然有错,但是管理员也有不对的地方,动不动就拿扣分来压他们。他认为管理员素质那么低,不会尊重我们学生,因此根本不值得我们尊敬。”听到此,台下的同学都笑了,看到这个情景,我突然觉得台下有部分同学是认同他的看法的。此时我觉得自己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这样做会不会给他造成心理伤害?他以后还会不会见我面时给我打招呼„„
此时,我觉得该如何评定这个学生非常难,既不能否定他做得不对,又不能完全否定他做得对,因为无论持哪一方面,我觉得都会给学生伤害。因为如果说学生不对,那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觉得班主任不讲道理;如果说学生做得对,那就会助长这种不好的风气。所以此时我先肯定他说得有道理,确实管理员素质可能低了点,有时候确实不了解情况,做得不对。但是罗XX同学也有不对的地方,管理员大妈那么老了,即使她有不对的地方,我们还是应该要尊敬她的啊。而且你都知道管理员素质不够啦,你还要跟她争吵,那不是也显得你素质也低吗?而且你是接受了比较高的教育了,管理员大妈没有接受多少教育,所以你更不应该跟管理员争吵啦。如果按你这样的想法,对你不尊敬的人,我们都不应该尊敬他了是吗?如果你父母不尊重你,你是不是就不尊敬他们啦?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个疯子骂,你就觉得这个疯子不尊敬你,你就跟他争吵吗?我觉得你不可能会这样做的是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多点忍让,体现自己的品质。最后,我还说,罗XX同学让你上讲台来检讨可能会伤害你的自尊心,在此老师向你道歉。讲完这些我就走了。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些启发,我们作为教师,每当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事情搞清楚了吗?事实是这样吗?我批评得有理有据吗?千万不能凭主观想象就草率处理。因为孩子的心是稚嫩而脆弱的,伤害了就很不容易愈合。
由此,我又想到了这事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觉得做为一个班主任要尊重学生,感受学生的心理,不能凭感情用事。那是早上上完第一节课后,数学老师说我班有十几位同学还没到,听此我心里非常恼火。又听她说XXX同学早上来时,都见他妈妈送他到校门口了,第一节了还是没见来上课,真是的。听到此,我真是火冒三丈。就径直到教室找这位同学,刚好一进教室就见,我就直问:“XXX同学,今早第一节怎么不上课?”XXX同学说:“我现在才来!”听此我更是觉得他太过分啦。就说:“今早我就见你妈早早送你来学校,还这样说!”说完,我马上气愤地离开。这之后好多天,这位同学见我,都是低着头走过去,不跟我打招呼。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都是可教育可塑造的。我们不能感情用事,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虚心接受你的批评,而不是以伤害学生自尊心为乐趣,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觉得班主任素质太低,那么班主任工作就更难做。所以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落出来说几句,学生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老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害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了。
由这两件事,我得到了许多感悟。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到学生在感情上的接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得懂得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我们教师要进行换位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一些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真实的心理世界。我们教师还要关注心理脆弱的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多时候会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喜怒不形于颜色”,不细心的教师就只会看到表面现象,而错过与学生的及时的沟通,做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第三篇: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骨肉亲情
走进人物内心 感受骨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潜心阅读,走进人物内心,用心、用情与文本展开对话,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回味和思考,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感受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
一、品词析句,体会文章情感
从文本的角度看,词句是其生命。老师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感知、理解、品味、运用,引领着孩子们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不仅使语言学习落到实处,而且在反复咀嚼中,折射出李博士的真情真爱,体验到台湾青年的滚烫爱心。如: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危险,能具体说说吗?生:我从“突如其来”这个词看出余震是没有防备来的,来得突然而猛烈。生:我从“不得不”看出余震很厉害,他们是被迫停下来的。生:我从“摇晃”看出,连大地都在摇晃,房屋随时都可能坍塌。„„
二、感情朗读,加深情感体验
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像这种情感型的课文,有些微妙的情感因素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他们却能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使用了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赏文。“谁能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再现当时的情景?”“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一起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这样的导语,并非只是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更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体会去朗读课文,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对比阅读,升华文本内涵
这篇课文多处采用对比的写法,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对比点,让学生深入地感受语言材料,挖掘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如把“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有一位大陆青年正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这一举动的不平凡,把“大地在余震中摇晃”“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读,他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形象更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也一览无余。经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捐髓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第四篇:班主任总结:沟通——走进学生内心
沟通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教师要开展好班级工作首先要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当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总是在第一周记住全班同学的名字,并通过家访、问卷、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本班学生情况,如:父母亲姓名、职业、住址、家庭成员;个人情况如:生日、个人爱好、特长、成绩、朋友等;另外还可通过作文、日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过去最成功的一件事,最伤心或后悔的一件事,最敬爱的一个人,最敬佩的一个同学等,还有学生对老师的建议,对自己班级不满意的地方,对老师最想说的一句话等等。此外,老师也要将自己相关情况如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对班级学生的希望等等向学生做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老师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了解到教师的内心想法与愿望。
有了师生间相互坦诚地沟通与理解,就为班级制定工作计划,开展工作提供了具体参考,做到有的放矢。
常规——培养学生习惯
小学教育,就是养成教育,即养成习惯的教育。因此,作为班主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一开始就应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且要时刻注意班内发生的情况。每周一次的班会要定期开,对班内一周的学习、纪律、卫生、行为等情况总结,并对学生提出新的希望。同时,班主任还要定期听取科任老师的意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督促和检查。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整洁、干净的卫生习惯;勤奋刻苦、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心理习惯。
宽容——舒缓学生身心
美国作家库辛在《你不必完美》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当然应该努力做到最好,但人是无法要求完美的。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以致无人始终都不出错。也许正是失去,才使我们完整。”
它告诉我们人出错总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何况乎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小学生呢?这说明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有多一点的宽容之心。俗话说得好“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当我发现学生犯错时,我会主动联想到自己的学生时代的生活,我有没有这样做过?从这一方面来考虑,我们就会重新认识学生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类错误,我们应该怎样去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宽容还应体现在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观。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发展他们的才能和智慧,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发展其天性和聪慧,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当然,宽容不是姑息放纵,也绝非不讲原则。宽容并不等于纵容,如果班主任一味以慈面软,疏于管理,致使学生纪律涣散,有恃无恐,无所顾忌,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一体,宽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宽容应该因人而异,因事而别。对于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教师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尊重,少一些约束,他们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
爱是无止境的,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老师,只要想着把更多的爱洒向学生,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第五篇:家长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
家长如何走进孩子内心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所以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而且,沟通要无形地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完成。
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也是一面镜子
家长总是期待假期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一下,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行吗?
甄中科:孩子是大人的一本书,永远读不完。家长应该是随着孩子一起同步成长,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假期的期待上。一个家庭搞好沟通、和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不是拥有多少财富,物质条件的良好是远远不够的,良好的心里环境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的摇篮,也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恐怕是一本书也说不完。
做到经常与孩子沟通,这可能吗?甄中科: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圊年龄阶段,其特征、需求不同,所以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方式、沟通语言都会不同。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时期感兴趣的事情来沟通。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所提问题有些幼稚,脱离实际。其实,孩子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理想与幻想的不同,心理学研究发现,只有18%的6岁儿童能区别真实与幻想;有90%的9岁儿童能够理解故事是编造的还是真实的;11岁的儿童开始能从新的角度理解诚实的问题。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会折射出你教育成功的一面,也能折射出你教育失败的一面。所以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而且,沟通要无形地在每天的点点滴滴中完成。
学龄前孩子主要培养合群性
与学龄前孩子沟通要注意什么?
甄中科:0-6岁的孩子,其安全的需要是主要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温暖,在这一年龄段家长主要对孩子进行生活方面的照顾、健康方面的关注。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有过脑外伤、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对他_生都会留下影响。
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上面,3岁前是孩子和谐的心理态度、健康人格形成的黄金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教育着孩子,譬如,家长对于不喜欢的来访者或电话,即使在家也随便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无形中教会了孩子说谎,但是你认识不到这一点;又如看电视过程中,对内容的评价不回避孩子,这些是不应该的,孩子应该看孩子的频道,家长与孩子应该有所区别。
在1岁前(特别是7-9个月),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爬行训练。这对孩子的感觉统和能力有锻炼作用,感觉教育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有多动的表现,甚至影响孩子的形象,产生自卑感。
在德育方面,幼儿园的小朋友主要培养的是合群性,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游戏的愉快、分享食物。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独立性、任性,但家长常常这样教孩子一“他打你,你就打他,我们的孩子不能吃亏”。其实,幼儿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比竞争能力更重要,对孩子以后事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
孩子上了小学,沟通时又要注意什么呢?
甄中科:名正言顺,这时家长酋先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但是有些家长以为这样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其实,中国的文化教育底蕴是很深厚的,“最难的难
不过中国的方块字”,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学习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家长要陪读,要一笔一划帮着写作业。而且,学问不仅仅是老师教的,还要鼓励孩子问同学,与小朋友交换不同看法。同年龄段的几个孩子放学以后在~起做作业,这种小组学习很值得提倡。
其次,还要关心孩子的在校情况(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培养孩子落落大方、积极、快乐的惰绪,不要斤斤计较,这就得从自己做起,譬如丢了一块橡皮,裤子屁股磨破了口,不要喋喋不休。多和孩子聊聊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和孩子做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带孩子去参观科技展、看儿童剧,而不是去逛商场买衣服、去证券市场做股票生意。在德育方面,小学生主要培养是与非。家长要做表率,要有耐心,更不能糊涂,举个例子,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有的家长就揣地一脚,说都是这地的错。这明显不对,会养成孩子委过于人的毛病。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要循循善诱,不能以粗暴态度对待,也不要~味迁就。
在是非教育过程中,有些事情家长确实说得对而且很有道理,但孩子不服气,怎么办?
甄中科:口服就行了,不要强求孩子灵魂深处的东西;要允许孩子有疑问,有不同看法。有些家长就犯这样的错误--“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又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是大人,什么话不是说过一次就行了,况且大人也不是圣人,也不会被“教育”过一次就记住了。
家长可能假期把小学生交给老人,这时应该注意什么?
甄中科:从中国总体情况来看,年轻的父母因为工作忙,老人带孩子是有正面意义的。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而且老人心细、有耐心,但是因为老人体质方面变弱,无法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不能跟孩子一起运动做游戏。有条件的话,夏天应该多带孩子去游泳,冬天溜冰,而不仅仅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然后给孩子准备一顿丰盛的饭菜。
在监督孩子作业方面,老人虽然无法辅导孩子了,但是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假期同步作业。
最让家长不放心的是,老人比较娇惯孩子,其实,不管是年轻的家长,还是爷爷奶奶们,要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挫折教育是孩子一生成长中的维生素,如果孩子有理性的家庭成员、爱他的老师们,这个孩子的童年是最幸福的。
青春期主要是道德教育
孩子大了,到中学时代沟通要注意什么?
甄中科: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把家长、老师的话当成圣旨,但是到了青春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向来很听话的孩子一下子变得不可理喻了,原来很乖巧的孩子经常打架斗殴。这是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而且,青春的暴风雨时期是多事之秋.这些变化使孩子不假思索地反抗如变天了,母亲要求孩子添件衣服可孩子马上一摆手说:“不用!不用!”相反,这进来了个伙伴说“加件外套走吧”,马上照办就走。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文化知识教育更重要,因为此时的孩子,心理的成长落后于生理方面的发展,其逻辑、判断、忍受挫折、自我调节、自控等能力远远不足,而且,此时的孩子更愿意与社会接近,有时一时的冲动会酿成一生的悲痛。举个例子,中学生甲坐在桥边,这时走过来中学生乙,互不认识,甲看了乙上眼,乙看了甲一眼,“不服气,跟我来”,于是乙就跟着甲进了一条胡同,这时走出来4个男孩把乙围住,乙见势不妙,随手抽出一把小刀,扎了其中一个就逃走。不巧的是,刚好扎在心脏位置,后来这孩子死了。事后调查原因,就是因为你看了我一眼,我看了你一眼。
孩子拒绝与家长谈心,怎么办?.甄中科: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正儿八经地说“找你谈谈心”,那是不可能的。家长要付出加倍的关心,要学会“在动中交流”,此时的孩子都喜欢游戏、旅游,要与孩子走出去,看看大自然,在这些动态过程中旁敲侧击地了解孩子所思所想。.青春期孩子对家长的话听不进去,怎么办?
甄中科:在德育方面,青春期主要是社会伦理道德教育。这时的家长就需要出更深层次的亲情、爱护,更深层的爱与关怀,比简单的谴责、给零花钱复杂多了。
家长不可能整天跟着孩子、盯着孩。给孩子自我管理的尺度,就是道德教育。这在我们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如岳母刺字,教的是精忠报国。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交友问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交得是不三不四的朋友,拒绝孩子的朋友于门外,以为这样就可以杜绝孩子与不良少年的交往。其实,把孩子的朋友请进来,可以在自己的视野范围里观察孩子,就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朋友的家庭成员、特长爱好;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心理世界、他的审美观,甚至他的不良习惯的蔓延,否则两眼一摸黑黑,鞭长莫及。
如何把孩子的朋友更好地请进来?
甄中科:请进来的方式很多。举个常见的例子,现在的孩子喜欢下馆子过生日聚会,几个要好的伙伴、一些啤酒甚至白酒,常常喝得一醉方休。这时,家长可以为他们开启方便之门,做一桌的饭菜,买好适量的饮料与啤酒,让孩子自己邀请好伙伴到家里来,家长做好饭菜后再出去,这样,孩子的伙伴会来,所喝的啤酒数量可以预见,聚会的结束时间可以控制,孩子的好伙伴都有谁一目了然。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