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硬笔行楷教与学的研究
《小学硬笔行楷教与学的研究》课题实验
工作总结
2005年课题成立,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在谭老师和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实验班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硬笔行楷字教学的方法、策略和途径,实验活动取得了一些实效,现将我几年来的研究实验工作做以下简要总结:
一、课题活动情况
课题准备阶段
1.确定了五(1)班为实验班以后,我从行楷字的实用性、审美性、可行性等方面向学生介绍课题实验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楷字的积极性。再加上中高年级学生,各方面开始突显个性,在书写方面表现为,追求书写速度,喜欢模仿成年人笔迹。因此,课题还没开始进行,学生便已跃跃欲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为以后的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2.实验班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行楷字帖,进行摹写。这样学生对行楷字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能比较快地进入行楷字的书写状态。
3.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题实验的意义,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和热情支持。
4.对学生进行前测,从学生的书写状况、兴趣态度、基本认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课题实施阶段
1.每周一次实验课。以课题组自己研究编写的教材为依据,从连笔入手,学生在掌握了横连、竖连、撇连、点连等几种连笔的基本方法以后,开始进行部首的教学。先后教了提手旁、牛字旁、左耳旁、右耳旁、两点水旁、三点水旁等所有基本部首的写法。教学中,尝试运用“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使他们能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上《左右结构》,老师先出示所要练习的字,以开展“小小写字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尝试练习,大胆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例字,悟规律)揣摩这些不同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法上的变化,然后把自己对例字的感受通过书写表达出来。赛后,老师以记者身份采访获奖学生: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教学生的局面,使“教”不露痕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也更易被同化。
2.每学期结束,对学生的书写状况进行检测。对检测成绩进行统计量化,深入了解实验的进展状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改进办法,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3.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将本实验班各学科的任课老师及家长联合起来,在学生认真书写的同时,严格督促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我们编了一首《姿势歌》,学生能个个熟读成诵。4.组织学生天天练。学生通过每周一次的实验课,能基本掌握行楷字的书写要领,但要得到巩固提高,并熟练运用,还远远不够。我每天利用中午上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或临帖或巩固新知。
5.利用班级活动,借助班级小建设,开展写字竞赛,举行书法展览。班上形成了浓厚的写字氛围,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级竞赛。在校、区各级比赛中,通过我的认真辅导,学生积极准备,比赛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得到了学校,区领导的一致好评。7.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实验期间,本人能够能按时参加课题组活动,认真聆听专家讲座,听评课题组老师的教研课。积极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课题组老师上教研课两节。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虚心向领导、同行们请教,撰写论文《写字课“引导发现法”教学初探》。使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适应学生发展 实施硬笔行楷教学
适应学生发展
实施硬笔行楷教学
写字教学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训练,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好,不仅是学生在校完成各项作业的需要,也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课程标准中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说过;“小学阶段,除了要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还要打好写规范汉字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写好硬笔字,有利于工作、学习、生活。一手好的硬笔字仍然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得力工具,字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内在表现,一个能写一手好字,是其修养和才气的凝聚,是其毕生拥有有一种幸福。
随着我国高考体制的完善,用人制度的提高,各种考试、答卷,充实着我们的人生,写得一手漂亮的硬笔字,无意之中提高了考试的质量,答卷的分数。
生活在提高,社会在进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很多人对自己的写字能力越来越不重视,书写能力不断降低,所以提高书写能力不能不提到意识日程,坚持以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中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加强学生的写字教学和工作。
我校在2008年10月份派美术组的四名教师去辽源市对私立路家学校的行楷教学进行了考查、学习,收获很大。回来后,感觉在小学中高年段实施行楷教学很有必要,适应学生的长期发展。正楷教学一楷到底已不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从实用性出发,行楷教学是必然的选择。行楷是介于正楷和行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只是在正楷的基础上一些笔画连带,提高了书写速度,成型之后还可依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形成自己的风格,实用价值超高。行楷教学有利
于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对写字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有利于促进其它学科质量的提高。王校长非常重视并亲自过问实施硬笔行楷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领导研究决定一、二年级学正楷,三、四、五年级学行楷,初具楷法就练行楷,可防止走弯路,提高写字教学效率。
学校下大气力推进写字教学,指派王玮主任主抓写字教学,每班利用午休和课余时间让学生练字,并在自己班门侧开辟书法展示园地,每位学生把两周来所学写的例字写在一张纸上帖在墙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写好行楷的激情。
学校指派谢志刚老师任专职写字教师,并着手编写校本教材。他查阅了大量的书法书籍,提取了汉字典型偏旁部首九十六个,例字一千肆佰肆拾个,五言古诗四十八首。通过参考字体,觉得我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田英章先生的行楷字硬朗、俊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采用回宫格新习字方法,一改传统习字格式“笔画定位”教学法存在的种种弊端,成为简明扼要,易教易学的“块面定位”教学法,并把三至五学年语文书中的生字的行楷写法列入书中。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坐在电脑前,不辞辛苦地编写,经过半年的努力,完成了样本教材《硬笔行楷》一书。
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而且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的字正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老师的一切对他们都会有所影响,一手漂亮的字,那苍劲有力、清新俊秀的笔画会给学生以振奋和力量。王校长号召全体教师和学生一起练写行楷,和学生共同进步。每周上交一篇行楷字,同时班主任和写字老师对学生加强写字训练,学会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用笔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形成初步的对书法的鉴赏能力。教师还要每周在小黑板上用行楷写一首古诗,在走廊展示,并让写字老师逐个检查纠错,督促教师写好粉笔字,掌握楷、行楷的书写技法,书写规律,能够独立临帖,赶到帅先垂范的作用,每学期末教导处对教师行楷进行验收评级。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教师苦练基本功的斗志,教案书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班主任对学生行楷书写非常重视,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加强学生的写字训练。教导处选出优秀班级,以公开课的形式,让全班学生写行楷表演。这个班的学生这两年来在班主任的严格管教下,都写得一手漂亮的行楷字,令现场的老师惊叹不已。
培养学生对书写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渴望获得”“不断探索”“如饥似渴”等动力现象和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矫正学生不良书写习惯过程中比较枯燥,加上收效时间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心理,因此要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书法产生深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长期自觉的坚持练习,才能彻底矫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我们开展了一些活动:讲书法家的故事,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在校报上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请这些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学习硬笔行楷的成功经验。参加各种书法大赛,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大章旗鼓的表彰。“看谁进步大”“抓马虎大王”等活动,使学生不再觉得书写是枯燥无味的,充分调动学生对书写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运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练习书法的行为和兴趣互相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学校对学生的学写硬笔行楷实行等级测评制度。写字质量分为四级,从待级开始,逐
级上升,最高到四级。第四级的标准是给一段文字,用无格纸用行楷摹写一遍,过此级的学生的字迹规范、美观,笔调流畅且有了一定的速度。达到此级的学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期校报都在实践园地刊登学生的行楷作品,每学期举办书法展,展示学生优秀的行楷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种书法比赛、展览,这些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通过这三年来的努力,学生的写字能力和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有一十八人次达到硬笔行楷四级,三十人次达到三级,一百零七人次达到二级,三百三十人次达到一级。在市教委举办的两届全市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中,有十人次获得一等奖,七人次获得二等奖,十七人次获得三等奖,十一人次获得优秀奖。在最近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希望林杯青少年书法作品大赛”中,我校学生一律写的行楷作品参赛,有五名同学获得金奖,有十二同学获得银奖,有三名同学获得铜奖。
第三篇:吴玉生硬笔行楷听课笔记
行
楷
一、什么是行楷?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快于楷书,容易辨识,行楷是流动的楷书,连笔字,比行书写的规矩点,合乎规范,符合审美要求的连笔字,应用广泛。楷为主,行为辅
“行”潇洒飘逸,对楷书进行合理的省减、变形和连带,点钩挑明显增多。
二、行楷的写法
很多人练一个字很多遍,写不好,字没有错,不够好看,需要一个审美的感觉,辨识能力。不是写不好,而是不知道怎么写才好。
1、行楷的特点和它的快写途径。
(1)运笔轻盈
楷书平实、稳健,行楷字执笔、运笔轻松,灵动性
例:“心 ”“月”“水”“王”
(2)呼应关系明显,笔画变形
例:“江”“李”(3)字形多变
例:“大”“光”“永”“农”“杰” 六种快写途径:
(1)变长为短
缩短行笔速度
例:“至”“阶”“鱼”(2)变慢为捷
调整书写笔顺 楷书遵循笔顺规则,例:“本”“区”“出”“华”“皮”(3)变大为小
改造笔画形态 以点代横、代撇、捺 “果”“后”“杏”“朵”“夹”“抓”(4)变直为弧
减少方折顿挫 方折变弧
例:“勿”“存”“贡”“需”“昔”“仰“(5)变多为少
连写相邻笔画
例:“条”“笔”“尧”“形”“争”“枚”(6)变繁为简
引用草意写法
美化字型
例:“正”“的”“以”“半”“至”“特”“然”
2、用笔技巧和笔画形态。
点画 线条,硬笔线条是主要因素,如缺乏质感和韵律就没有生命力。表现手法和技巧:
(1)切笔
起笔逆行入纸,强化态势,强调首尾呼应,自然,如“了”“方”“初”“通”(2)抢笔
笔画呈尖状,横画、平撇改点,正捺改反捺
例:“元”“冬”“迎”(3)叠笔
丰润、紧凑性 叠的要短 例“红”“北”“家”(4)掠笔
一带而过 游丝 连丝 不能实心笔
例“盼”“乱”“逐”“队”
点的类型
“英”“原”“基” 附勾类
“命”“阵” 连类
捷径连 “思”“甚”“斗”“尽”“江”“无”“年”“羊”“伟”“到”“师”“训”“奇”“很”“物”“杉”“诊”“彩”“书”“费”,不要为连而连,区分过路笔与实心笔 线结类
(1)阿尔法结
不能太圆 “美”“技”“波”(2)方线结
“特”“护”(3)反线结
“左”“龙”“戈”“抵”
(4)土线结
“坚”“坐”“全”“廷”
(5)字符类
2字符 “习”“将”“兆” 3字符“月”“直”“同”“青”“水”
(6)曲折符
电符
“争“拖”“参”“谁”
3、行楷字的偏旁部首
比楷书变形大,楷书里不相干的笔画变得接近如“没”-“设”,“径”-“经”,“岩”-“宕”,“持”-“特”,“欠”-“页”,“阵”“耶”,“社”-“被”,“帕”-“怕”
4、行楷字的横写。
有人说单个字写得不错,成行不行,有人说成行行,单个不行,其实是都不行。技能考察,通过一定的练习,找到审美模式。弊病:字不成行
行气不贯 疏密不当
(1)实用领域 成句写,笔画简洁,避免大竖,便于连贯,纵向比划横向引导。例:“爱的使者”“天地之间”“春”“农”“良好”
5、重笔画的写法
重撇 忌排牙、车轨,太呆板,“分”“及”“歹”“效”“爽”“缀”
重横 中无点撇捺,间距应基本相等,才有协调美 “三”“半”“单”“垂”“乍”“非” 重竖 中无点撇捺,间距应基本相等 “川”“而”“册”“血”“柳”“典” 重钩 可省减,左勾为提,“他”“比”“宅”“冗”“冠”“予” 重捺 化减、呼应,捺比较出彩,不能同时突出“退”“灸”“膝”“餐”“食”“逢”
6、收展的处理
上收下展
上部收紧,留住位置,下部托上,主次分明,相互避让“宴”“来”“美”“皇” 上展下收
上飘逸,下凝重,“春”“奈”“冬”“宝”
7、首点与下部的关系
首点居正
点睛之笔,“玄”“言”“市”“享”“方”“官” 点竖直对
重心垂直相对“唐”“卒”“卞”“辛”“永”“亩”
8、斜正、收放、包围的处理
上正下斜
生动变化,斜而有度
“秀”“要”“务”“势”“悲”“姿” 上斜下正
上下呼应,重心不倒
“盏”“碧”“登”“贷”“昏”“岱” 左斜右正
左斜为呼,右斜为应
左灵动右稳重“经”“利”“骆”“外” 下方迎就
上移迎就,紧凑不脱节
“祭”“武”“贪”“攀”“舍”“夸” 左收右放
左右结构的普遍规律
“戏”“峻”“吸”“彼”“艳”“构” 对等平分
各占一方
“鞋”“邻”“毁”“腊” 左右对称
左撇右捺 高低长短视形而定“秋“奏”“殿”“徒”“双”“泉” 斜抱穿插
双肩合抱 鳞羽错落 “妙”“勤”“赫”“城”“疏”“斜” 围而不堵
全封闭不透气,守而不困 “田”“因”“囱”“圈”“四”“囚
9、行楷字应注意的问题
(1)字形要合乎规范(2)点画变形要恰当(3)线条连带要适度(4)行笔流畅、自然(5)通篇用字统一(6)练习要创作并举
第四篇:小学硬笔书法课有效性研究
《小学硬笔书法课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建平县黑水镇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写字确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字,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为伴,能使人终身受益,因而抓好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意义重大。目前写字教学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
(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写字教学在课程安排中只占了一节课,从来没有单独的检测,给教师造成误解:写字不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中出现了写字与育人,写字与识字、阅读、写作以及习惯培养相脱离的现象。
(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教师对学生写字质量的要求只局限于是否正确、整齐,忽视了汉字形体美和基本的书写规律。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及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课题组开展本课题项目研究,旨在提高写字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潜移默化,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根基。
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这番话道出了写字的真谛。本课题结合目前写字教学中存在的四类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并对研究结论进行大胆实践,提高研究的有效性与实践性。从而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进而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孜孜不倦的学习毅力,知难而进的学习意志,细致缜密的观察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乃至其终生奠定良好的基础,2、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本课题所指“写字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机械的写字训练,是建立在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基础上,从渗透写字方法、培养写字兴趣和习惯入手,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坚强品格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硬笔书法是指以硬质书写工具创作,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并符合其书写规则,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很高欣赏价值的汉字造型艺术,简要的说就是以硬笔为书写工具的写字艺术。小学硬笔书法教学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小学生进行以钢笔、铅笔和圆珠笔为书写工具,以汉字的点画用笔、单字结构和书法作品的章法、神韵及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为教学内容,在价值取向上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感悟硬笔书法的美,了解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探究硬笔书法的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学校教学。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的培养目标: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正确、工整、整洁、美观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能够具备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增进学识修养;养成热爱祖国文字,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感。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的内容:本课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精神,研究当前学生写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写字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评价等方式、提出字理牵引、口诀引领、比赛激励、小书法家评选等新兴写字教学方法、形成成果,并开展先期实践。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小学生目前写字习惯及其养成原因;②汉字的笔画特征、间架结构的表述与学生的理解掌握;③如何通过让学生掌握汉字书写规范,达到感受汉字形态美,进而在书写中流露出书法味的目的;④创造新型的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规范汉字书写的新方法、步骤和措施。
难点:①学生的年龄与写字能力的辨析②课题研究受学生个性差异影响大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1、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这是一种实用取向的研究,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导向,以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观察法、个案法等方法也综合运用。
2、研究途径:
(1)开设写字课程,进行写字训练(要求学生固定练习本,固定时间,固定练字,不断强化写字习惯)。
(2)积极开展各种书法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或参与硬笔书法比赛和展览,让师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3)建设浓郁的校园文化,进行环境的有效熏陶。(4)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1月——12月)主要工作:
1、确立研究课题。
2、学习有关理论,学习有关硬笔书法教学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进行研究设计,制定研究工作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主要工作:
1、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1)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进一步培植校园硬笔书法人文内涵,构建校园硬笔书法教育的人文环境。
(2)2013年12月——2014年2月,从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个维度初步构建一套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厚校园人文内涵的硬笔书法的课程体系。
(3)2014年3月——2014年4月,总结分析构建校本课程时硬笔书法教学的经验,结合硬笔书法育德、启智、健体、审美四大功能进一步深入硬笔书法教学研究,在挖掘硬笔书法与育人的关系的同时,继承并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赋予硬笔书法的经典性与现代感。
(4)2014年5月――2014年9月,根据所临字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继承到创新,从模仿到创造,逐步形成自己的独有的硬笔书法风格,在继承与宏扬艺术的同时,实现创新性人格的形成。
(5)、2014年9月――2014年10月,分析研究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4年11月)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进行论证和评定。
六、课题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欲解决的问题
(1)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会正确使用书写工具,错误的执笔、坐姿等习惯严重影响学生视力和身体发育。(2)写字课利用率不高。写字课成了课表上的装饰,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3)教师中对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意义的认识存有偏见,认为写字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4)教师的观念有待更新。创新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2.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 3.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意识 4.提高学生欣赏评价的水平
七、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及 其 成 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2013年11月——
12月 准备阶段 研究计划、理论资料、课题申请书 王东辉 2 2013年12月——2014年10月 实施阶段 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 改进 张静 2014年11月 总结评价阶段 对外展示
王冬雪最 终 研 究 成 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2014年9月
反映研究成果的电视录像、照片获奖统 计表及有关论文资料
对外展示 专家指导 王东辉 2014年10月 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改进 调查表、课堂教学、教育论文、阶段总结、教案 王东辉 3 2014年11月
反映研究成果的电视录像、照片及有关 论文资料
对外展示 专家指导 王东辉
八、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世代积淀的民族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而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硬笔书法更是以其便洁的实用性、独特的艺术性和多元的育人功能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所使用的都是硬笔,因而,硬笔书法是学生常见的、最为多运用的一项技能,而对小学生进行硬笔书法教育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本课题较好地把握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建立在我县贯彻执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方案的基础之上,这有利于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3、目前,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县级、市级级的奖项,也培养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书法艺术修养深厚的师资队伍。这一切,无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4、参加研究人员都是第一线的硬笔书法骨干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大部分研究人员多次参与省、市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高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
5、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对本课题的研究高度重视,不仅给予经费上的保证,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与管理,这都为本课题研究的成功实施提供保证。
九、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 钢笔书法基本知识(司马彦)怎样写好字(卢中南)小学书法教师要做到六“会”(和陆峰)
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写 自愿地学(吴大松 谢虹)硬笔实用行书的学习(吴炜栋)重视写字教学 促进学生发展(王志兰)让学生智慧地写字(陈卫东)
论书法教学中正确的写字姿势与执笔(王庆华)书法教学中的线条训练(梅方胜)论中小学的钢笔书法教学(叶绍明)学书宜循序渐进(于生德)
第五篇:教与学模式研究
构建优化学习方式下的教与学模式研究
摘 要:鉴于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对学生的自主性的重视,本文提出了“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思考。本人结合教学模式理论,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教学案例的研究,总结出这教学种模式的特点与优点,进而向大家倡导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特点;价值
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是我国具有草根性质的教育创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育学。先学后教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先学后教的核心就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正是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革命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学习成了课堂的中心,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了基于学生的学习、展示学生的学习、交流学生的学习、深化学生的学习的真正的学堂。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就发生了与之相反的变化,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教转化为学,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
一、研究对象的认识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字面来看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实施教学的模式。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太过具体刻板、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他们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然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育越来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当然也在不断的改变,所以更详细具体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从各个教育界的教育人士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探讨与很多经验摸索中得出总结与思考的结晶。通常,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这五个因素。上文说到,教学模式是教育界的教育人士经过深刻理论探讨而得出的不同结论,因此不管哪种教学模式都会有它的理论依据。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向往角色,还是扮演通话角色、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完成指向即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教学模式中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规定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教与学的步骤。目前,了一些比较熟悉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即“讲—听—读—记—练”。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教材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记熟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被动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到了 17 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开始实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解、质疑、问答和练习融入课堂教学中,把观察等直观活动融入教学活动体系之中,并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开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已经构成心理概念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从这一理论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
(二)先学后教、自主成长
“先学后教、自主成长”是指课堂以“自主预习、精讲释疑、归类整理、互动交流”为主要操作程序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以“教是为了不教”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自主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提示自主的去进行课前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学生预习的任务,学生完全是教师在新的一堂课导入开始接触新的学习内容,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越来越被动。因此,自主预习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意识与习惯,是了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自主性。“精讲释疑”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预习反馈的情况,依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和教师备课重点进行点拨和精讲,并提醒学生在预习中更要注意什么等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可以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与自由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类整理”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帮助学生联系学生以前学的旧知识进行总结并归类整理。比如《拉萨的天空》,文中有描写颜色的词语“蓝晶晶”,那么教师在讲解这词语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词语来总结这一类词语:碧澄澄、红彤彤、黑乎乎、白茫茫等等。这样的归类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联系新旧知识的意识。“互动交流”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传统的说教模式,主要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本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来实现这种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氛围,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解传授而是通过互动对学生进行点拨,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学。
二、研究策略与方法
本文撰写与分析主要是依靠文献法和实验法。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总结理论知识,在七周时间的实习过程多次试验“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及时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三、研究过程
(一)“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特点
1.教学设计的特点。以研究学习目标而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指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定;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分析的状态、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那里了?”即教学的评价。这段话总结意思是说教学设计主要是由目标设计、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组成的。其中过程再详细的分解也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板书等的设计。2.课堂组织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课堂组织也有其独特的地方。所谓“先学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课堂组织上,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引导会的学生教会不会的学生。3.课堂模式的特点。
“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课堂模式围绕“自主预习—精讲释疑—分类整理—互动交流”这四步来展开。自主预习主要体现在每节新课之前,教师布置预习内容,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的预习内容是:(1)读通课文。(2)学习生字词。(3)了解有关非典的知识。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不能太难,如果难到学生无法自主完成,这样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效果。在互动交流的环节中,主要体现在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一般每节课都会设置一到两处为小组交流环节。前面提到的,生字词的交流汇报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在课文朗读时以同桌交流为主。比如,一老师在检查朗读预习中这样安排:在课文挑一两段你觉得比较难读的段落来考考你的同桌,听听他读得怎么样,并进行评价。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不仅能检查到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还能让学生在同桌交流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一回老师。师生互动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现在有很多课堂中都会穿插一两分钟的健脑操,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和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亲近感,老师带着学生做一些简短简单的运动。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先学后教、自主成长”课堂模式的宗旨是学生在一课的自主学习和与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无形的循序渐进的自身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 “ 魂 ”[J].中学语文教学,2004(2):8.〔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沈阳 :沈阳出版社,2000.199~268.〔4〕张传瑞对先学后教法的探讨[J].昌潍师专学报,2001(02).〔5〕蒋爱民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J].小学语文教学 ,2002(5).〔6〕黄锦华浅谈教育模式中的“先学后教”[J].职业,2009(26).〔7〕朱寿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新的评价标准[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8〕陈玉兰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0(13).〔9〕伍军新形势下如何开展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活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10〕曾思荣.实践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的教育理念[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1).〔11〕郭先康培养主体意识,提高主体能力———谈先学后教的理论内涵[J].吉林育,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