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管理创新”-培训学习体会
“社区管理创新” 培训
学习体会
参加此次培训本人身感荣幸,时间虽然短,但业务针对性强,内容充实,使我对社区工作的了解有了提升,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课,集中提升了我们社区基础理论的知识,澄清了某些专业上的模糊认识,理顺了社区建设的工作思路,共享创典型社区的经验,启迪了创新工作思路,从理论到实践,从说教到典型引路,从书面到幻灯片,对我们进行大剂量的灌输,无疑是对我们构建和谐社区能力素质的积淀,可以说,这是一次速成班,是精神财富的馈送班,它提高了社区主任书记的含金量,这是领导对我们的最大关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大量现象普遍出现,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大量的老龄化人群出现在社区;大量的“两新”组织注册经营在社区;大量的松散型文体团体活跃在社区;大量的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落到社区;大量的城市顽症暴露在社区;大量的社会矛盾爆发在社区;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社区,通过这次培训;作为一名社区主任如何适应新形势,当好社区这个“小巷总理”,如何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如何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居民自觉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构建和谐社区。
首先是要紧跟新形势,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勤于思考,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构建和谐社区。其次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区干部在工作中,要有热情、感情、激情;要有妈妈的心、婆婆的嘴、大姐的样;构建不同群体之间的桥梁,促进邻里之间的沟通。我国现在既是经济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各类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转型必然要造成利益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的下降会引起人们心理的不平衡,收入的悬殊会使人们暴露出来不满的情绪,工作的紧张会增加人们精神的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来重大成就不适应,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会使城市管理和难度越来越大,社会上消极的东西会给人造成负面影响,再加上突发的天灾人祸,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所在因素虽然都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各种问题消化在基层,才能防患于未然。
通过这次培训、参观,不敢说我们已经取得了真经,但起码拓展了们的工作思路,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回顾昨日,上海先进社区的工作理念、工作氛围,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一是面对自己的工作,还需快马加鞭,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各项制度、职责、大胆创新。二是强化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民办实事,提高执政素质。三是建设和谐社区,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做到一个党员一盏灯,照亮身边一群人,有凝聚力。五是时刻牢记宗旨,发展社区、建设社区,做好人民的公仆,努力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第二篇:创新管理学习体会
大学与大学精神
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
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能力。大学里的教师要达到这一点,自身就不光是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有在传授知识中发展知识的能力。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大学里也不光是接受知识,在接受知识中他们也经常能发展知识。我猜测,十九世纪末,很多学者摆脱中古大学的传统、提出大学应是“研究中心”这样的概念,部分原因是看到大学发展知识的巨大力量正喷薄欲出。第二,大学的开放性。如果说最初的欧洲中古大学是由于欧洲共同的文字(拉丁文)和共同的宗教(基督教)使得人们能够在一起坐而论道,相互切磋、相互交流,而天然具有开放性。那么今天大学的开放性已经超越了文字和宗教的约束,成为大学的一项传统,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性质。大学的开放性让知识有了更新的力量,让大学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活泼的极具生命力的可以绵延不息的江河。
第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这是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术的独立和自由,就很难成为知识创新、发展和丰富的摇篮。大学应当与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与社会保持互动的关系,但不应当逢迎,不应当媚俗,不应当随波逐流;而应当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追求真理,做社会和时代的先锋,而不是盲从者、媚俗者,也不是单纯的所谓“服务器”。第四,大学应有崇高的使命感。大学应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之所在,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服务于民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大学应该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创造和弘扬的地方,是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失去了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失去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不仅是大学的悲剧,更是国家的悲剧。大学理念的共性应该还有一些,在此不作赘述。
”泛市场化”和“急功近利”有碍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正确形成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有代表性的两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如果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两个问题,将会影响到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正确形成。
第一个问题,在最近一些年里,有一些理论家、一些领导者受到市场大潮的影响,不考虑教育的特殊性,把教育等同于一般商品,鼓吹“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受这种思潮的影响,有些政府单位希望并且实施通过市场的办法来发展教育的增量,把“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当成在财政上甩掉教育发展这个“包袱”的幌子,这种氛围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理念的正确形成。我们很担心.在这种氛围下形成的大学理念能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圣洁的殿堂,能不能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第二个问题,受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思潮和行为的影响,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在相当程度上存在“重术轻道”的倾向。这里的“道”,指的是理论、理性,是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的综合,指向学生的人格、理想、信念、视野和胸怀。“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性知识。大学的发展要重“术”,但更要重“道”。大学首先要重视知识、能力、责任感相统一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格与心智的完善,同时重视必要的“术”,基本的“术”。具体技能,应该到工作实践中去锻炼、学习,想让学生一出门就成熟练工是不可能的,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大学培养的不是技术工人。国家发展与然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但应当由专门的职业技术学校来培养。即使职业技术学校也是搞要重“道”的,所以,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自觉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形成正确的大学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共性,不同的大学也有其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色。比如从学校类型来看,有的学校是研究型大学,有的学校是教学为主型大学;从学科特点来看,有的学校以理工科见长、有的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有的学校则有很强的综合性大学的特点;从校风来看,有的学校严谨,有的学校务实,有的学校狂狷。由于每所大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传统和历史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每所大学的理念有其个性的方面是非常正常的,而个性和特色也往往是一所学校的优势之所在。个性和特色的形成有历史的深厚积淀在其中,学校要与时俱进,但绝不意味着抛弃个性和特色,都走同一个发展模式。一所大学认清自己
为此,必须坚决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学应提倡探索、尊重探索、鼓励探索。既要支持、褒奖成功的探索,也要容忍、善待失败的探索。要倡导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的前提下,任何学术观点都有存在的空间。而影响学术自由的往往来自三个方面不适当的做法:一是政界人士不适当的干预,二是学校不恰当的规章制度,三是学术权威不适当的行为。因此,只有务实地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能营造并保持健康的学术环境。这种精神,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其他杜会机构之间,则体现为一种“和而不同”的胸怀,即费孝通老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大学不能孤芳自赏,要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取长补短,才能从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发展。大学间竞争的目的应该不在竞争本身,而在于通过良性的竞争,互相促进,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终极福祗。如果只为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忘却大学的根本宗旨.不具有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相互协作的精神甚至恶性竟争、倾轧他人,我很怀疑这样的大学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正如只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中的大师一样,只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
第三篇:管理创新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6月3日,我学习了熊亮老师讲解的《管理创新》,使我了解了什么是管理创新及其基本方法。使我意识到创新,确实能给企业带来活力。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毁灭”,同时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经济学家布林格说:创新就是把知识和能力成功地转换为直接和间接的市场过程。熊亮老师用通俗的语言告诉我们创新就是做自己或别人没做过的事。复制也是一种创新,通常而言,创造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也即,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提高员工的一种能力——随时随地全面满足顾客的能力!当管理者说到要将组织变革成更富有创造性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就是要激发创新。管理创新一定要结合国情、地域情、企业情。管理创新不在于先进,而在于适用和正确。影响管理效果的五个方面包括:制度、手段、流程方法、管理者的职业素养和管理技能。熊亮老师在这里向我们推荐了一个管理创新的方法和一个好的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的方法是缺点列举法,其步骤是:先选定某事物,然后运用创新思维尽可能多的列出现有事物的各种缺点,再找出急需解决的1-2个缺点,围绕主要缺点,应用创新思维尽可能多的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个最佳解决方案实施。一个好的管理方法是头脑风暴法,其程序是:事先把会议主要要讨论的内容告诉大家,请大家准备,会议以5-10人为最好,时间不超过1小时,主持人要保持会场气氛,保证人人献计献策,确定记录员,对设想的评价改天进行。
创新思维就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一种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创新思维的特点是:非逻辑性、非定势性、多向性。创新思维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突破正面思考习惯,侧面和反面去思考。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建设,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不仅总体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管理也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也被陆续引入,我国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的局面有了较大改观,涌现了一大批管理水平较高、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尤其是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种创新给我国带来了活力,使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企业管理创新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环节,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高度重视管理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只有让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其创新和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生产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为自己提供最有效的发展形式。无论培养选拔科技人才、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研设施建设,还是培育员工对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高度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都要通过管理观念的创新、管理方法的探索、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由于管理科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我们在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国外企业管理理论中的制度前提和人性假设与我国的国情、社情不相符合,如果完全照抄照搬,必然导致“水土不服”。同时,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并没有提供相对落后国家如何有效推进技术创新、快速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路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之路。
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对企业中的各项管理问题作出最佳规划和安排,以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利用。着眼于建设学习型企业的需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科学,应以提高我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目标。牛教授在报告中说:要成为核心竞争力,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是有价值并不可替代的;从竞争者的角度出发,是独特的并不可模仿的。但不是每一个能力都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可能指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优秀技能、技术诀窍的范围和深度,也可能指能够产生竞争价值的生产能力的一系列具体技能的组合。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不是存在于公司资产本身,而是存在于公司的人的身上,根植于技巧、知识和个人的能力之中;核心竞争力有四个标准,即有价值的能力、稀有的能力、难以模仿的能力和不可替代的能力。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致力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熊亮老师通过各种实例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授了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和实战技巧,使我受益匪浅。
汉1445陈金凤
第四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体会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
什么是社会管理?广义上,社会管理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护社会秩序有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进一步说,立足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尺度,也是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
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人类进行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是人们从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社会秩序的实现有不同的方式,社会秩序也有不同的性质。通过专制统治和高压政治也能够实现暂时的社会有序运行,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但是,这种强权和专制条件下的社会秩序,人们的自由被剥夺,合法权利得不到尊重,创造性被压制,每一个人都是驯服的工具,社会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人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论述的围绕服务与协调的社会管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人性化管理。
二、怎样理解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含义?
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论述对旧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四大创新。
1、理念新,把被管理者变成了主人、主体。这是社会管理的根本性创新。我们党讲的社会管理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奴隶,而是当主人;鲜明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把领导变成了平等的普通人,这是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2、地位新,把管理者即过去所说的“父母官”变成了公务员和服务员。就是把管理者地位由上管下,变成了上为下服务,把官员变成了公务员服务员,他们的优劣、先进与落后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做为评判的标准,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和主人。
3、方式新,把消极等待制裁变成了积极引导。把管理变成了服务,把上管下变成了平等协商、协调,把裁判、处罚变成了说服、教育先行,对不觉悟者再给以处罚,把处罚作为辅助手段,补充手段,把人性化、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作为管理者的主要手段。
4、体系新,就是扬弃层级管理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新体系。胡锦涛总书记讲这个新体系要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群众路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3)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新体系的新就是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我们明白什么是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解为“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三、政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怎样有效作为
贾庆林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上对人民政协如何推动和促进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他强调,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开展群众工作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群众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创新履职为民的方式方法,积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献计出力。结合贾庆林主席的讲话精神,我认为,做好推动和促进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任务,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应该做到三点:
一是抓住学习不放松。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更是政协组织和委员为群众工作出好力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如何使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问题,通过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蕴含的科学性、规律性,才能为党和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献良策;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复杂的群众工作就迎刃而解。学习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促使自己不脱离群众,建真言促使政府改进工作,让群众更加拥护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深入调研取真经。通过深入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要、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取到参政议政的真经,才能增强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政协委员调研取真经,才能就民生问题出谋划策,发出多数群众的声音,才能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公平,这样的深入调研和出谋划策才能符合党心民心。
三是建言献策说真话。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讲真话,谏诤言,献良策。在建言献策的时候必须要讲真话、讲实情,要本着为社会负责,为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在建言中说真话,在提案中写真话,用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反映真实存在的情况,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真实的参考。但前提必须讲政治、讲大局。只有在讲政治、讲大局的前提下,讲出来的真话才是有水平的话,才是对发展有用的话,才是真正做贡献的话。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管理创新课程学习体会
管理创新课程学习体会
本学期,通过对管理创新课程学习,感受颇多。在一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对中环华祥公司进行了校企联合项目,为天路出版社做出了管理与营销的改善方案。
在其中,我作为低碳运营的组长,参与了中环华祥的运营小组,进行了数据的收集,图纸的描绘,新改造布局的设计等工作,并带领2个本科学生进行了中环华祥的碳排放计算,并设计出企业碳排放计算器,同时做出了华翔低碳的改善建议;在关于天路出版社的改善过程中,参与了营销方案的设计与总结。
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之中,有以下几点心得,用几个字来形容就是:实、难、练、会。实是指我们这次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改革之中。难,在调研和总结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之前预想不到的种种难题,最后通过努力才一一克服。练,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把所有的反面,包括交流,沟通,文档处理,图形设计,理论应用,都练习了一遍,尤其是几位做演讲的同学,通过锻炼,他们有了很大的提高。会,最后这是个比较理想的结果,通过管理创新课程的学习,我们的团队真正的学会了知识的应用,对以后在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参与这次校企联合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校企联合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并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重视实践。此次与两个企业的合作,收获最多的就在于实践。很多大学生没有进过企业,没有进行过对企业的调查,在校内所学习到的东西,完全没有地方施展,毕业之后也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放置于真正的实际之中。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比如,如何高效的进行数据的收集,如何能得到有效的信息。比如,在交流过程中,如何正确摆正企业与我们的位置,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很重要的问题。在初到华翔,经理们在介绍的时候,LED的能耗在普通白炽灯的十分之一,然而在现场的调查之中,生产人员的介绍却是4-5分之一。这样的数据如何处理,如何对我们的调研有效,是一个难题。因此,校企结合的信息对称问题与地位问题很鲜明的显现出来。
二、如何有效的进行高效的调研,并且获得真实的信息。我在进行中环华翔的碳排放调查的过程中,对公司进行了多次调研,然后最有效果的,也是唯一有效果的就是最后一次,之前去过了4次,所收集到的信息,对自己调研的题目没有任何帮助。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人根本不重视我们的调查,根本不相信我们的研究能为他们带来效益的改善。很多工作人员,在总经理分派接待学生之后,找出各种理由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有的却是很热心。最后在我硬着头皮,一个一个的虚心请教,好说歹说之后,才得到了一份比较严谨的数据。我们的调研是为了他们好,为什么企业不重视,不利用学校的资源,产生双赢,这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三、管理是什么,运营是什么,营销是什么,HR是什么,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之前的我们一直认为,管理是一门很空洞的学科,但是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我们在各方面的总结和分析中,运用了各种所谓“空洞”的知识,最后形成了实际的有效的报告。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知的魅力,我们通过实践,把这些空洞的东西变成了现实,应用到了真正的管理之中,这就是校企结合真正的作用。最后,我要对本学期管理创新的老师和伙伴进行感谢,是通过大家的齐心合作,才能完成看似庞大的任务,这些实践对我们日后的求职和工作必然会产生很积极的影响。感谢张院长,感谢霍老师,凌老师的无私奉献,以及各位同学的通力合作。
2011-7-1
王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