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体会1[范文模版]
培养良好读书习惯,共同争当书香家庭
二(3)班张枫-----家庭读书体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像和高尚的人谈话,如同神交古人。一本好书像一艘船,能带领读者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家提倡,宁可食无肉,宁可居无竹,不可不读书!我们家人一向喜欢读书,每年都要购买很多书籍,可谓藏书千卷。当然也有很多书买过之后没有细读过,一直束之高阁。自从学校开展倡议学生家长共读书,争当书香家庭活动以来,我们以此为契机,全家人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读书条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通过一段时间努力,我们发现此次活动效果明显,意义深远。
通过这段时间的读书活动,孩子明显有以下收获:
一、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陶冶了孩子情操。
孩子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孩子在自己阅读课外书时,读懂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勇敢、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促进孩子独立、自然地成长,其效果远胜于家长口干舌燥的说教。
孩子通过读书可以辨别真善美,如以前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师长,尊老爱幼等,孩子似乎不以为然,但自从她读了《弟子规》之后,对弟子规中事例很感兴趣,印象深刻,还在生活中效仿,有时竟然引用弟子规中的句子,确实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
二、读书有助于孩子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最害怕写作文了,就是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那时读书太少,思维受限,语言匮乏,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才得以改观。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读书给孩子听,上幼儿园后就教她认字,培养她自己阅读幼儿画报,上学后经常给她购买各种书籍供她阅读,希望让孩子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表达顺畅。今年我注意观察孩子在看图写话时,果然不像我当年那样费力,基本是提笔就写,一挥而就,这就得益于平时多 读书。在生活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经常会说出让大人意外或吃惊的句子来。
三、读书有助于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本中学的课文及语句是有限的,要学好和运用好汉语,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我发现孩子在做语文卷子时,之所以很多问题能答对,就是因为读书多,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才答对的,尤其是阅读理解、看图写话、照样子写句子等内容。
四、读书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孩子个性的表现,又极大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推动课外阅读,让孩子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我们非常认同和赞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们会与学校一道重视孩子课外阅读,让孩子培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五、读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读书,孩子了解到书中主人公的一言一行,学习到书中正面人物的所作所为,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能判别谁是英雄,谁是好人,谁代表正义,谁受人欢迎,应该向谁学习,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交往,怎样相处。张枫以前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不爱与人打招呼,在我们小区没有一个好朋友,在小区从不跟别的孩子玩,要玩就拉着我跟她玩。我曾经读过一本书,书中谈到如何才能结交很多好朋友,把人的交际能力分为4个级别:一级者能与自己的亲人成为朋友,二级者能与自己的同学、同事成为好朋友、三级者能与陌生人成为好朋友,四级者能与仇人成为好朋友。越高级者境界越高,化敌为友是交友的最高境界。我将此与她分享后,问她可以做到几级,她说努力能做到三级,于是我就鼓励她在我们小区与不认识的同龄孩子交朋友,交到的朋友越多能力就越强。几天她就向我报捷,交到了4个好朋友。现在她已交到了十余个好朋友,每天晚上与她们玩的乐不思家,而且再也不找我玩了。
通过这段时间的读书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进入孩子的世界 凡是孩子读的书,家长也读一遍,进入孩子的世界,与孩子一同分享,一起交流,进而了解孩子,与孩子成为朋友。在读孩子图书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读孩子的读物,大人也会有收获,因为不同年龄段读书时的感受和领悟会有所不同。
二、家长引导孩子读书,提高孩子的读书能力
与孩子共同读书,孩子读不懂得的或者不能完全理解的,适时给孩子讲解,引导孩子,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强孩子的读书效果,启发孩子的读书心得,逐渐提高孩子的读书能力。
三、尝试把大人读过的书与孩子分享
因为孩子的知识、阅历、理解能力有限,以前我只是让孩子读少儿读物。后来我尝试将大人读过的书与孩子分享。如论语、道德经、易经等国学书籍,甚至管理学方面的,开始我只是想激发她的读书兴趣,后来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时超出我们家长的想象,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为了让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同时也为了提高家长的文学素养及综合能力,我们将与孩子一道共同将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继续坚持下去,并逐渐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将读书变成一种常态,深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第二篇:读书体会(模版)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读后感
这是尹建莉出的第三本书,这是一本比较长,比较零散的书。尹建莉老师历年来收到了数十万封的家长来信,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甚至于家庭纠纷和个人成长痛苦中的种种困惑和疑虑,尹老师挑了100封左右具有代表性的信来给予回复,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我细细的读了每一封信和回答,其中的困惑有的我也有,有的我没有,阅读的过程中,家长的话语,仿佛映照出我自己的内心,种种焦虑和困惑。而尹老师的每次解答,有的犀利直接,有的温和,但每一封信都流露出她的真诚善良的内心,不虚伪,不站在制高点,而是像一个朋友,坐在你旁边,温和的看着你的眼睛听你静静倾诉,然后用语言和眼神抚慰你,一点点熨平内心的波澜和皱褶,这感觉真是好极了。我自己都觉得在阅读的这几天中,我也变得平和,宽容起来,不那么尖锐刻薄了。
她不止是提供了基础理论:尊重,爱,自由,不管孩子就是最好的管等,还给出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和途径,因为其实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把这些道理吃透,融入到生活中,其实真的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而具体到每个日常细节,落实到每天的生活琐碎中的时候,功力就立刻见分晓了:
你是否真的接纳了,践行了这些理念;还是只是学了个皮毛,想要用“爱和自由”做借口更好的控制孩子呢?
对照着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点,从而更好的理解那些朴素但却不见得教育理念。
根据来信的问题细分:分为几大部分:
1.划清与孩子的界限
2.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情
3.请允许孩子慢点长大
4.吃喝拉撒睡不用“精细化管理”
5.好关系才有好教育
6.家庭是学习的第一站
7.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等
8.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
9.接纳自己才能更好的接纳孩子
每个部分都值得细细品读,如果遇到和信中类似的情况,那么更是捡到宝了,可以去好好看看学习下了。
摘录一些喜欢的,其实整本书我都很喜欢,朴素但充满智慧的语言处处皆是:
1.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为难。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里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2.生命一直是流动的,一直是变化的,思想也是一样。思想的成熟就像是吃馒头一样,当我迟到第四个感觉很撑的时候,绝不能说前面三个没什么用,任何一个阶段的思考和探索都是有价值的,最高的价值不在于哪一种思想完全正确,而是我们作为某个社会或家庭的角色,一直在用心的寻找着更美好的方案,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3.没有一种深刻的相处可以凭技巧完成,对某一局部关系的修复会暂时带来另一局部关系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恒定和长久。所有关系的轴心-你自己-如果不改变,围绕着你的一切人和事都不会改变。(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
4.我说这个事想让你放下批判,既不在意婆婆事什么样的人,也不在意婆婆嘴里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们一定都是正常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你们有一个关系,共同爱着一个男人,但是你们是分属于2个家庭的2个女人,本来就不应该搅合在一起,如果双方都喜欢对方介入到自己的是,彼此协助,这是最理想的,如果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各过各的日子是好的。(坚定的把婆婆打发走)
最后引用她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对于孩子心灵的工作其实不仅仅是教育,它是无边界的,涉及父母的做人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程度。
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进化成更好的人。
第三篇: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 躬行课堂
——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永宁中心校沙堤小学 龚雅莉 第一次听说窦桂梅老师是06年在永春师范培训知道的,后来就陆陆续续有看了她的视频课,越来越欣赏。于是上网关注她的博客,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感触颇多,喜欢她写出来的激扬的文字,喜欢她细腻的情感,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最近又从当当网上买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拜读后,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在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敲打”之后是“收获”——这是执教者在读到窦老师的反思后写下的反思,是带着感悟因爱而生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
第四篇:读书体会
博览群书躬行课堂——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
永宁中心校沙堤小学 龚雅莉第一次听说窦桂梅老师是06年在永春师范培训知道的,后来就陆陆续续有看了她的视频课,越来越欣赏。于是上网关注她的博客,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感触颇多,喜欢她写出来的激扬的文字,喜欢她细腻的情感,钦佩她出众的文采。
最近又从当当网上买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认真拜读后,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在书中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
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敲打”之后是“收获”——这是执教者在读到窦老师的反思后写下的反思,是带着感悟因爱而生的喜悦。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
“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
第五篇:读书体会
读书体会
李介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而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读书效果。每个爱读书的人都有自己好的读书方法。这里我就读书方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多读经典。一般人们把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称之为经典。如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有外国的名著。我读过《红与黑》《罪与罚》。《欧也妮·葛朗台》等,这些著作具有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以其持久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多读经典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根基的探寻,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精神灵魂之所在,能够与大师们在心灵上交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进步的坚实支撑。
二、有选择性的读书。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我们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积累和更新日趋迅速。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结合自己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长推荐的书我正在读《《明朝那些事》,从中我体会到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到底。我还爱读《读者》,每篇文章都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洗涤。作为语文教师,相应学科的教育专刊和《新课程标准》也是必须的。
三、学践结合。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实际上讲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道理。我们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在于用所学的知识去改造我们自身和我们生活的世界。
四、读书贵在坚持。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坚持学习就意味着面临被淘汰。同样我们今天又处于一个追求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许多人忙于追名逐利而无心静下来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读书就显得迫切而可贵。我给自己规定每天读书四十分钟,每天进一步一点点,人生成就不可限量。
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我从以下几点来做: 1.让孩子读的书自己先读,帮助孩子选择书目。
2.要求孩子每天下午来到学校读书半小时。做摘录,写读书笔记。3.根据每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布置学生读相应书目。如学习第五单元,我让学生读四大名著。学习第七单元,让学生读《史记》《儒林外史》。学习14课《再见了亲人》一课后,让学生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大背景有所了解,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4.开展讲故事和演课本剧的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交流读书体会。
5.开展新书介绍、好词好句交流、互换读书等多种形式,激发读书兴趣,并且在班内树立读书典型,加以表扬,形成大家都读书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