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打麻将问题分析
农村打麻将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将已成为农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清闲时候,大家在一起聚一聚,打打麻将散散心,这并非坏事但是,现在许多农村打麻将已成风气,并且存在着一定弊端。麻将,自古就有赌具之称。目前的危害有三:一是赌瘾上身。许多人初涉麻将,都抱着随便玩玩的心态,一毛两毛的赌钱,可时间一长,赌注就越来越大,赢了钱就想继续赢钱,输了钱就像赢回本钱,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使许多人沉迷于麻将不能自拔。二是破坏家庭。有些人打麻将成瘾,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老人生活不关照,孩子学习不辅导,达到了忘我境界;有的因为长时间在一块打麻将,异性之间产生好感,相互爱慕发生婚外情导致夫妻不和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夫妻双方共同参战,于家庭而不顾,对孩子成长造成恶劣影响。三是玩物丧志。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应该以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多学科学技术为主,但个别村民却因麻将丧失了上进心,不学无术,不走正道,专心致志研究赌术,甚至因输不起了钱走上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道路,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为了了解我村村民打麻将现象,体现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关注农村、回报农村、服务农村的精神,我在寒假期间走访了村子里面的几户“麻将专业户”和几个牌场。通过观察和聊天发现,现在我们村打麻将的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农村在家妇女,二是闲时外出务工春节返乡人员,三是寒假回家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外出打工的男劳动力增多,留下大部分妇女在家。这些农村妇女除了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孩子之外,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于是,有的妇女就逐渐开始沉迷于打麻将,有的不仅白天赌,甚至晚上也挑灯夜战。可以不吃一顿饭的去打,可以不给老人做饭的去打,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去打——妇女参与赌博对家庭、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可估量,参与赌博的妇女,不仅有可能使其自身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而且无法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从而,必将引起家庭不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还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投机、懒惰、浮而不实的不良社会风气。鉴此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农村妇女教育引导,狠刹妇女赌博之风。一是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成立农村妇女禁赌协会,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倡导妇女告别赌博恶习,把妇女从麻将桌上请下来。二是公安等部门应强化查处力度,对个别赌额较大的要给予公开处罚和曝光,一起到教育和警示效果。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拔河比赛、演讲赛、负重接力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她们的文化生活。四是结合乡村实际,加大农村妇女文化、科技培训力度。利用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开展一对一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妇女的致富能力,让农村妇女有事干、有钱赚。惟其如此,农村妇女的赌博现象才会销声匿迹。
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年年春节回家,或多或少在大城市参与过的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在农村一下子全部不见了,而且在外打工辛苦了一年后,春节期间希望在家放松放松、娱乐娱乐,加上一年的辛苦后兜里有钱了,所以就想着平时不见的几个人凑在一起抽抽烟不满足于聊聊天便会打麻将、玩纸牌,当然如果没有任何赌注大家玩着也没有意思,所以每年春节,当一大群外出返乡的人聚在一起打麻将也成了一种习惯。牌桌上总会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玩的可能不是很大,而玩的钱都是他们在外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有的人“输不起”便为违法犯罪活动埋下了祸根。因此,为了杜绝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的聚众赌博行为,政府应举办一些符合农民工需求的活动,如举办技能培训班,利用春节期间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学到一技之长,也为他们来年外出打工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还有就是春节寒假期间平时在外上学的学生都回家过年,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都是网络、游戏、商业街、KTV——各种丰富刺激、有滋有味的娱乐活动,而且学生在校期间上课学习、去图书馆看书、在宿舍上网会占去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当一个人一直忙着就不会想着去无聊的打麻将。寒假期间,学生回到家后,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年轻人和父母也没有那么多的共同话题;加上农村孩子的家里一般没有网线,不能上网,而电视往往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因此学生到家后就会感到很无聊,而和其他人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打发时间也就被他们顺理成章了。学生本来就是不会挣钱的“花钱机器”,寒假回家不好好帮着家里辛苦一年的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却还在外面拿着父母的钱来打发无聊,确实让父母寒心。因此,返家学生应学会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多陪陪父母;或者去找一份寒假工作,既挣了钱又赚了社会工作经验,还知道了父母挣钱的不易;学校也应该在寒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的课题,让学生利用在家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分析农村打麻将现象泛滥原因有四:一是农村文化活动不丰富。据调查,大部分农民除了一年到头守着10个左右清晰度很差的电视节目看以
第二篇:农村打麻将问题分析2
外,其他诸如看戏、看电影、看书报等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几乎为零,文化的匮乏造成农民聚众赌博现象愈演愈烈。二是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由于农村就业渠道较窄,加之少数农民受季节、技术等方面的影响,没有打工挣钱的门路,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闲着,无所事事,于是三五成群吆喝在一起聚众来赌,消遣打发无聊的时光。三是公关机关打击乏力。由于基层派出所因点多面广大,事务繁多,不可能天天都去抓赌博,大多采取的方式就是设立举报电话来收集群众的举报,从而去打击赌博活动,打击的面比较狭窄。要么就是简单的对来赌者罚款了之,注重教育的少。四是法制观念淡薄。目前,农村的法律、法规教育成为空白点,一些人思想上缺乏法制观念。无论是打牌的,还是观战的,相互之间没有认为赌博是违法行为,无形中纵容了赌博之风的蔓延。很多少年、儿童受身边亲朋好友的影响,也耳闻目染学会了赌博,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农村文化建设缓慢,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农业科学种田技术推广难,这些现象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现在农村文化情况:一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大多数农民在农闲时,很想享受文化精神食粮,可一般农户家的电视机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频道,丰富多彩的有线电视在农村普及率极低。农民的文化生活只能靠消遣玩扑克、打麻将等具有赌博性质的活动,农民的文化信仰只能在每年一度的乡村庙会上看些低级庸俗的杂耍文艺表演。二是农村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有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场所,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享有健身器材、图书馆和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组织。就连村村通的大喇叭现在都不响了!三是农村缺少文化宣传干事。现在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少,年龄老、素质亟待提高,文化站人员常年服务于乡镇中心工作,平时很少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村级文化更是有名无实了,农民看书学习难、看戏看电影难、自娱自乐体育活动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我认为:主要是乡村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及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不够等原因。麻将作为一项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假如我们把它当成了一种职业去干,按照赌博的方式去对待,那简直是大错特错了。现社会,我们农民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那才踏实,麻将赢来的钱不稳当。一个个和谐、富裕的新农村,不是打麻将打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一口气吹出来的,那是需要所有人用辛勤的双手和劳动智慧干出来的。麻将这项娱乐活动虽然不能取缔,但需要我们每一位农村人去自觉,知道哪头轻哪头重,要分个主次,要知道,过好日子,就要靠自己的劳动,要靠自己去努力拼搏才可以实现。
第三篇: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农村打麻将问题分析
关于农村家乡打麻将现象的社会实践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麻将已成了农村群众不可缺少的娱乐工具。清闲时候,大家在一块聚一聚,打打麻将散散心,这并非坏事。但是,现在许多农村打麻将已成风气,并且存在着一定弊端。
麻将,自古就有赌具之称。目前的危害有三:一是赌瘾上身。许多人初涉麻将,都是抱着随便玩玩的心态,一毛两毛的赌钱,可时间一长,赌注就会越来越大,赢了钱的想继续赢钱,输了钱的想赢回本钱,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使许多人沉迷于麻将不能自拔。二是破坏家庭。有些人打麻将成瘾,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老人生活不关照,孩子学习不辅导,达到了忘我境界;有的因为长时间在一块打麻将,异性之间产生好感,相互爱慕发生婚外情,导致夫妻不和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夫妻双方共同参战,于家庭而不顾,对孩子成长造成恶劣影响;三是玩物丧志。当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应该以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多学科学技术为主,但个别村民却因麻将丧失了上进心,不学无术,不走正道,专心致志研究赌术,甚至因输不起了钱走上偷盗、抢劫等违法犯罪道路,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为了详细了解河南省驻马店市荒坡陆村村民打麻将现象,体现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关注农村、回报农村、服务农村的精神,我在2011年1月25日、26日走访了村子里面的几户“麻将专业户”和几个牌场。通过观察和聊天发现,现在我们村打麻将的群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农村在家妇女,二是闲适外出务工春节返乡人员,三是寒假回家学生。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外出打工的男劳动力增多,留下大部分妇女在家。这些农村妇女除了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小孩之外,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于是,有的妇女就逐渐开始沉迷于打麻将,有的不仅白天赌,甚至晚上也挑灯夜战。可以不吃一顿饭的去打,可以不照看自己的孩子去打,可以不给老人做饭的去打,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去打„„妇女参与赌博对家庭、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可低估,参与赌博的妇女,不仅有可能使其自身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潭,而且无法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从而,必将引起家庭不和,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还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投机、懒惰、浮而不实的不良社会风气。鉴于此,我们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好农村妇女教育引导,狠刹妇女赌博之风。一是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成立农村妇女禁赌协会,通过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倡导妇女告别赌博恶习,把妇女从麻将桌上请下来。二是公安等部门应强化查处力度,对个别赌额较大的要给予公开处罚和曝光,以起到教育和警示效果。三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展拔河比赛、演讲赛、负重接力赛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她们的精神生活。四是结合乡村实际,加大农村妇女文化、科技培训力度。利用农村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开展一对一科技结对
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妇女的致富能力,让农村妇女有事做、有钱赚。唯其如此,农村妇女赌博现象才会销声匿迹。
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年春节回家,原来或多或少在大城市参与过的丰富的各种活动在农村一下子全部没有了,而且在外打工辛苦了一年后,春节期间希望能够回到家了就放松放松,娱乐娱乐,加上经过一年的辛苦工作后,兜里也有钱了,所以就想着平时见不到的几个人凑在一起抽抽烟不满足于聊聊天便会打麻将、玩纸牌,当然如果没有任何赌注大家玩着也就没意思,所每年春节,当一大群外出打工返乡的人聚在一起打麻将也成了一种习惯。牌桌上总会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玩的可能不是很大,而玩的钱都是他们在外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有的人“输不起”,便为违法犯罪活动买下了祸根。因此,为了杜绝春节期间返乡农民工的聚众赌博行为,政府应举办一些符合农民工需求的活动,如举办技能培训班,利用春节期间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学到一技之长,也为他们来年外出打工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
还有就是春节寒假期间平时在外上学的学生都回家过年,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都是网络、游戏、商业街、KTV„„各种丰富刺激、有滋有味的娱乐活动,而且学生在校期间上课学习、去图书馆看书、在宿舍上网会占去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当一个人一直忙着就不会想着去无聊的打麻将。寒假期间,学生回到家后,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年轻人和父母也没有那么多的共同话题;加上农村孩子的家里一般都没有网线,不能上网,而电视往往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因此学生到家几天后就会感到很无聊,而和其他人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打发时间也就被他们“顺理成章”了。学生本来就是不会挣钱的“花钱机器”,寒假回家不好好的帮着家里辛苦一年的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却还在外面拿着父母的钱来打发无聊,确实让父母寒心。因此,返家学生应学会去关心自己的父母,多陪陪父母;或者去找一份寒假工作,既挣了钱,又赚了社会工作经验,还知道了父母挣钱的不易;学校也应该在寒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活动的课题,让学生利用在家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分析农村打麻将现象泛滥原因有四:一是农村文化活动不丰富。据调查,大部分农民除了一年到头守着10个左右清晰度很差的电视节目看以外,其它诸如看戏、看电影、看书报等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几乎为零,文化的匮乏造成农民聚众赌博现象愈演愈烈。二是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由于农村就业渠道较窄,加之少数农民受季节、技能等方面的影响,没有打工挣钱的门路,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闲呆着,无所事事,于是三五成群吆喝在一起聚众来赌,消遣打发无聊的时光。三是公安机关打击乏力。由于基层派出所因点多面广大,事务繁多,不可能天天都去抓赌博,大多采取的方式就是设立举报电话来收集群众的举报,从而去打击赌博活动,打击的面比较狭窄。要么就是简单的对来赌者发款了之,注重教育的少。四是法制观念淡薄。目前,农村的法律、法规教育成为空白点,一些人思想上缺乏法制观念。无论是打牌的,还是观战的,相互之间没有人认为赌博是违法行为,无形中纵容了赌博之风的蔓延。很多少年、儿童受身边亲朋好友的影响,也耳闻目染学会了赌博,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农村文化建设缓慢,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农业科学种田技术推广难,这些现象都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差甚远。现在农村文化情况:一是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大多数农民在农闲时,很想享受文化精神食粮,可一般农户家的电视机只能收到有限的几个频道,丰富多彩的有线电视在农村普及率太低。农民的文化生活只能靠消遣玩扑克、打麻将等具有赌博性质的活动,农民的文化信仰只能在每年一度的乡村庙会上看些低级庸俗的杂耍文艺表演。二是农村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有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活动场所,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享有健身器材、图书馆和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组织,就连村村通的大喇叭现在都不响了!三是农村缺少文化宣传干事。现实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少,年龄老、素质亟待提高,文化站人员常年服务于乡镇中心工作,平时很少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村级文化室更是有名无实了,农民看书学习难、看戏看电影难、自娱自乐体育活动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笔者认为:主要是乡村文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及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不够等原因。
麻将作为一项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假如我们把它当成了一种职业去干,按照赌博的方式去对待,那简直是大错特错了。现社会,我们农民要靠自己的双手挣钱,那才踏实,麻将嬴来的钱不稳当。一个个和谐、富裕的新农村,不是打麻将打出来的,也不是那个人一口气吹出来的,那是需要所有人用辛勤的双手和劳动智慧干出来的。麻将这项娱乐活动虽然不能取缔,但需要我们每一位农村人去自觉,知道那头轻,那头重,要分个主次,要知道,过好日子,就要靠自己的劳动,要靠自己去努力拼搏才可以实现。
第四篇:农村养老保险相关问题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相关问题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已逐渐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尤为明显。七海看到,近几年,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居高不下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农村养老问题实在太多,总结一些问题,一定要牢牢记住。
一是家庭经济原因。有些农民仅靠打工来维持生活,加之要供子女上学,自己生活处于困难期,因无固定经济收入或者固定收入较低,导致出现农村养老问题严重。需要赡养的老人因无劳动能力或者没有保险意识,获得养老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障等物质帮助有限,而日益增加的日常生活费用支出导致农村老年人要求子女对其从经济上予以支持和帮助。
二是家庭矛盾突出。因分家不均、财产继承或者家庭矛盾等纠纷导致子女在赡养老人的义务上相互推诿,最终导致老人无人赡养,无法解决养老问题。
三是由于农村子女需要外出工作,常常导致父母与子女处于远距离的分居状态,老人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精神交流和沟通,加之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导致农村老年人常常感到精神空虚、孤独,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精神照顾。
针对农村部分老年人老无所养的情况,七海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通过借助居委会、村委会等力量,宣传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和现代法治理,使认识到赡养义务的法定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赡养义务。
二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的重要路径。因此,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探索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机制。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也要在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下加强自养能力,实现老有所养。
三是树立精神养老意识,关注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从家庭和社会都要给予农村老年人精神上的帮助、支持和照顾,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七海接受城镇职工社保的交纳,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也是很用心去了解的,七海希望可以帮到更多的人。
第五篇:农村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农村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摘要:失地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对我国城乡 社会 稳定产生了不良 影响,其原因在于征地补偿 理论 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本文提出,解决这一 问题 的思路,在于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 要求,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征地制度/保障机制
一、失地失业农民增多对城乡社会的影响
最近,笔者对西部地区一些城市进行了调查,有的地方在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情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目前 被征地农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一是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从西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情况看,根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 农村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而相对于土地预期收益而言,郊区农民的年纯收入一般在4000元以上,按土地承包期30年计算,其预期收益约为12万元,扣除已承包年份,也在10万元左右。如果将1.8万元全额直接代农民进入社保,按失地农民平均50岁、预期寿命72.6岁测算,每月只能领到60多元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当地近郊现行最低生活保障费180元和城市中档养老金500元的水平。据报道,浙江省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的额度约为每亩3—12万元;南京市按市政和非市政项目类别补偿,安置标准为2.8—4.0万元。总体上看,东部地区补偿标准要高于西部地区,加上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东部地区失地农民重新就业的渠道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维持长远生计的压力则相当大,矛盾也尤为突出。
二是对征地安置方式和平调村民集体资产的行为不满。西部地区一些城市从2000年开始,统一征地时不再留部分土地给农民。在人员安置上,对男性50—60岁、女性40—50岁人员实行自谋职业安置或退养安置,1.6—1.8万元补偿费直接支付给个人。同时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依法全部征用、农业人口全部安置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由上一级组织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处理。部分农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对此不满。
三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不满。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在土地交易中得到较为可观的收益。农民希望能分享这些增值收益。加上有些农民征地补偿费被拖欠、挪用、克扣,更激化了农民的不满情绪。据调查,2002年,西部地区某省的农民因土地问题上访人次比1998年增长了5.8倍。
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真正原因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现行的征地制度。
由于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是在建立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形成并沿用至今,其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明显。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仍按计划经济的思路进行,必然引发重重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法律 规定不完备,导致征地权运用的不规范。《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一种是农民集体所有。《宪法》第十条还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里的土地,显然指集体所有土地。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就意味着因建设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即使其使用土地的目的并非为“公共利益”,也必须申请使用政府统征为国有后的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与《宪法》精神有出入。由于法律规定上的矛盾,在征地实践中就难免不出现土地征用权的滥用问题,一些商业性项目用地也必须由政府低价统征后高价转卖给开发商,对农民的合法利益造成侵害。
(二)现行征地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就是以村为单元的所有农民共同所有。除了《六十条》对此有界定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发包”。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农民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其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任何个人和组织拥有某项财产的所有权,他就相应地应拥有对该项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现行征地制度,在承认农民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在征地时又剥夺了农民对集体土地拥有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使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土地所有权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三)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测算 方法 不够 科学 合理。依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即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这种测算办法对农民说服力较差。第一,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因为土地征用单位在实施征地过程中,基本都是套用国家标准进行征地补偿,按传统的粮经作物比测定前三年的农业产值,没有或较少顾及到现在的城郊农村,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而是集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 现代 都市型农业,土地的产出价值已完全不是普通的粮食或蔬菜价值可比的。因此,这样形成的土地征用价格当然不能反映被征占耕地本身的产出价值,是偏低的价格。第二,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农地一经征用后,其用途的改变通常会导致地价的飙升。但是,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却没有考虑增值因素。根据马克思地租理论,级差地租可以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土地位置的差异,级差地租Ⅱ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同时,按照马克思的地租分配理论,级差地租Ⅰ应该归土地所有者所有,级差地租Ⅱ应当由土地所有者和征地者共同所有。而当今土地征用后之所以会产生增值,是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国家规划和开发投资两部分造成的,增值部分当然就包括两种形式的级差地租。
因此,在对增值部分的分配上应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第三,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
异会导致地区地价差异上欠考虑。一个地区的基础地价从根本上讲是由区域经济条件决定的,任何土地交易价格的形成均受到区域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农地产值的一致性趋势,各地类的产值,特别是耕地的产值与区域的经济条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测算的征地补偿标准就无法反映地区的地价差异。
(四)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补偿关系,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合理和适用的,也广泛地被农民和社会各界所接受,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不合理。首先,城市土地(除划拨)及其它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已采取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并充分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换,而惟独农村集体土地还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给制征用和补偿。其次,农民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都是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生产资料,但他们所拥有和使用的土地则被征地主体以较低价格拿走。第三,土地的财富观没有得到体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培根的话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很高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的生产资料,更应真正成为农民的一大财富。
三、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目前,征地补偿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获得的最直接的 经济 效益,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来源,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征地矛盾的焦点。因此,寻找政府、征用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 问题 的关键。一是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要充分考虑 农村 经济 发展 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应该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测算能领到城区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参照系,将现行补偿标准提高。这仅仅是静态预期补偿标准,今后应逐步调升。政府要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在统一征地中逐步推行土地“片区综合价”。坚持市场化方向,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三是 研究 实施分类征占补偿办法。兼顾国家、市场征占主体和农民利益:①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如无经济收益的城市道路、绿地、水库等),仍由国家统征后拨付,但国家应提高征地补偿标准;②对准公益性项目用地(如有收益权的高速公路、标准厂房、各类商品市场、污水及自来水厂等),除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外,还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同征地主体平等协商谈判,让农民在所征土地的增值收益中分享利益(如高速公路建设公司股权分红,商品市场、标准厂房产权,水厂产权或股权分红等),避免土地被“买断式”征占;③对开发性项目用地(如房地产开发等),引入谈判机制,允许集体土地逐步进入一级市场或一级半市场,让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逐步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四是为集体经济组织保留部分财产。鉴于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许多公共性 社会 经济职能,因此,在征地过程中应划出或置换部分土地、资产,由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兴办二、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并为以后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过渡创造条件。五是加快“城中村”农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以“城中村”连片改造和建设村民公寓为契机,按城市功能分区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将城市整体规划与村一级管理体制协调起来,打破行政村的界线,采取组团式集中连片与局部分散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在地域上相对集中、新转居人员与老市民混居的具有规模效益的功能小区。
(二)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为了最大限度规避政府目前低成本征地、延
置社会高风险的问题,在目前农村社保尚未立法,且社保制度建设基本是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现实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接近、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操作方案,先养老保险,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城镇养老、医疗、低保应扩大覆盖面,首先覆盖失地农民,社保标准要逐步提高,失地农民享受低保标准应等同城镇居民。建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机制,提高养老保障成效。依托集体经济组织或社区,建立完善互助医疗合作制度,并实行医疗产品配送下乡。
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政府应规范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是进行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资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鉴于目前农民理财能力差和货币化安置存在一些弊端,应引导农民在土地补偿中拿出部分资金,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出资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
(三)建立 教育 培训保障机制。对进城入镇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主要包含四大块:一是子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失地农民进城后,其子女入学应与城镇居民的子女一视同仁,享受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赋予的所有权利。二是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就业渠道不畅和就业技能缺乏。因而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转岗再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加强失地农民的培训时,还应对其他农民进行培训,因为今天的有地农民可能就是明天的失地农民。加强教育培训,首先应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县乡村三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网络 体系;其次是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以党校、职工校、乡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技推广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为载体,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三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后的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进行 现代 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四)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社会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一是要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自谋职业,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应享受城镇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对开展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发放小额贷款给予支持。二是鼓励征用地单位和其他工商 企业 尽量消化失地农民,对吸收失地农民的企业,应享受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
三是建立以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藩篱”和所有制界限,取消对土地被征用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变“户籍门槛”为“素质门槛”。
(五)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必须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并处理好 历史 遗留问题。一是加快产权和股份制改革。村集体资产特
别是历年土地征用的补偿费要单独建帐、专款专用,优先用于办理村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对于土地已基本征完或全部征完的“城中村”,在撤村建居时,可按村集体资产的多少进行分类改革:①资产总量大、集体企业多、收入较稳定的村,应进行股份制改革,量化到人;②总量不大、又无企业,收入不稳定的村,可进行资产托管、入股投资,量化到人;③资产较少的村,应优先用于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加强对股份制改革后的集体资产的管理,集体资产主要投资于风险小、收入回报稳定的第三产业为主,其收入除用于发展再生产外,应主要用于社区公益事业建设和股民福利事业建设。二是适时组建转型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接管原村集体资产并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允许其成为法人实体,给予一定年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税收、信贷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以稳定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提高失地农转非人员的生活保障。三是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
明确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制定规范的章程范本,确定合理的股权量化比例及配股政策,使合作经济组织在资产评估、法人登记、股权设置、股东权利与义务、收益分配办法、股权转让等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允许股权内、外部自由转让,促进资产的社会化。可以借鉴有的地方搞股份合作制的经验,将征占的村集体土地收益以股金方式分配给村民,通过动员村民自愿入股,再筹措部分资金,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在村外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村内发展二、三产业,安置人员就业,将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与每个村民(股民)紧密地联在一起;或以征地补偿费置换标准厂房给农民发展集体经济;以及实行“街辖村”的“托管”过渡等做法,保证农民对集体经济财产拥有的所有权,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证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给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此外,在征地过程中,对集体经济资产不能搞平调,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