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9:2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姓名:单位:专业:学号: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一直是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体系的死角。农村的环境基本处于“自治”状态,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污染治理设施等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远未跟上,导致农村的环境状况显著劣于城市。本文从分析农村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出发,揭示了当前农村环境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对策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后劲,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应引起关注的是农村环境恶化、地下水的污染和缺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对农村环境问题能有更好的了解,我们对农村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探讨,从总体上看,农村的环境问题是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水环境恶化

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农村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不争得事实。2003年我国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仅为62.1%,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2%,卫生厕所普及率仍不到10%,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成率几乎为0。造成农村水源污染的源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2500万吨生活污水,且大部分都末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严重的污染,以至于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口喝不上干净水,有1.9亿农民的饮用水是受到严重污染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另一方面农药的使用更是加重了水源的污染,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严重污染了水源。二是工业废水,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农村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不争得事实。受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的限制,乡镇企业大多是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污染行业而且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农村水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正常生存。

二、固体垃圾污染

农村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化垃圾,废弃的农用塑料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剩余物、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废旧衣服鞋帽等。由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又相对较差,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如旧衣服、一次性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灯管、灯泡等随意倒在田头、路旁、水边,许多天然河道、溪流成了天然垃圾桶。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侵占了土地,而且还成为蚊蝇、老鼠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垃圾腐烂、发臭以及发酵甚至发生反应,不仅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

放。并且这地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农用塑料薄膜技术自从在我国推广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目前多数农用薄膜为聚乙烯成分组成,这种材料的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仍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据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地膜残留污染较重的地区,其残留量在90~135 kg/ hm2,高者达270 kg/hm2。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kg/ 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当土壤中含废旧农膜过多时,耕作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孔隙减少,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降低,影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传输,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力受到抑制。同时,也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生量约6亿t,其中稻草1.8亿t,玉米秆2.2亿t,小麦秸1.1亿t,还有苷薯蔓、油菜秸、大豆秸、甘蔗秸、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它们产出的秸秆量都超过了千万吨。目前在饲料、还田、造纸、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对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如秸秆作为饲料的问题是消化率低,只有40%左右,氨化技术氨源损失达70%。秸秆还田腐烂速度和秸秆还田机械问题尚有待解决,秸秆造纸引起的污染难题也需根冶,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挤效益不高等,使每年秸秆利用数量相当有限。另外,秸秆焚烧现象在我国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由于秸秆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恶英、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农村大气环境,给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再加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使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另外,乡镇企业排放的有害固体废弃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三、空气污染

以前,农作物秸秆的焚烧是造成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等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如今,随着秸秆气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政策的推出,由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逐渐消除。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气以及粉尘已经成为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这些废气中的有害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能给人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造成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尤其是近年来,有关乡镇企业空气污染的报道不断增多,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农村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近来,很多农村地区提倡开发山区,发展果业,以至无度地砍伐,造成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还有伐木为柴的大量砍树,也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我国的森林总面积仅有1.59亿公顷,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然而农村森林面积却每年以8.7万公顷的速度剧减。并且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破坏,而大规模地牵移,甚至遭到灭绝。同时,也少不了造成水土流失,蓄水量下降。

五、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部分企业公共利益意识淡薄,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矿山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磷矿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被部分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破坏了生态,也污染了农作物。

原因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农村环境问题这么严重的原因很多,但总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农村环保监督能力严重不足。3.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到位。4.有关农村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已经刻不容缓,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有关部门应督促指导乡(镇)、村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同时配套环卫等基础公共设施,在一定场所、范围内设置垃圾池,便于集中或定期进行处理;二是切实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的力度。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从政府、集体、个人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三是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必须坚决制止剧毒污染物、强制癌物和严重污染的生产项目,通过环境规划,使乡镇企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合理,“三废”污染得到充分利用与治理,使乡镇企业沿健康的轨道,同时督促乡镇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农业主管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应引导农民重视使用农家肥,积极推广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模式;五是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意识。五是政府应重视环境问题,制定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和规章制度。从法律上规范农村的环境保护行为。

结语

中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的小康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国应积极通过包括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农村一个碧水蓝天。

第二篇: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出新面貌,城市的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 同时也普遍呈现恢复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却越 来越突出,各种污染与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对荆州市监利县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对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农村环境 生活污染 农业污染 环保意识 生态农业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监利县的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我县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了,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监利县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监利县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一是生活污染,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情理系统,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乱堆乱放,畜禽散养,形成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二是农业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形成农村面源污染、农膜污染,乱烧秸秆形成的大气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问题是导致

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不强温饱即足只顾眼 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 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 作中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 意识淡薄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臵污 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群众的环境保 护意识总体不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 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2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

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 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 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 设臵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 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 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过量或滥用农药 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 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使农作物 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 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城镇、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4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污染。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 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 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 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 处理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直接排 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 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 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的合力。归根结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重视不够 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环保工作。各级领导要重视要把 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环境意识 入手使老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 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 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 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帮助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2、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效 能。

各级组织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

加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所辖地区 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一是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

保障的重点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加大对乡镇、村两级资金投入。二是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 护。农村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要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提高农民 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农民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在政府 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支持下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力量 大力开展“三池一改”以及庭院绿化、美化、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工作。三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 资金支持。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都将持续加强农村环保投入 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

3、全面推进村镇“清洁工程”着力整治农村环境。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 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 术实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发展使用清洁能源建立健全农村环境 保护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 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 生产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4、加强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加大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 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 径。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推动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用治

理技术、发展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结语】总之,我县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仅限制我县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其他危害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找到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途径,使我县的农业得以持续发展,以利于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我县应该结合我县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1]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2]严文:《农村环境不能成弱势》,《中国环境报》2005年11月29日。[4]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王恩举:《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对策》2002年

第三篇:探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探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史超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等措施。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而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则必定离不开农村环境的建设。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1.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1.1 面源污染

1.1.1 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同时,农药的大量试用还会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杀虫剂会使青蛙、七星瓢虫等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直接被毒害,获由于食用了毒死的害虫而死亡,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农村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土壤污染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l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且土壤污染会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严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

1.1.2 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带来水体污染。部分农户散养了猪牛羊鸡等畜禽,其粪便没有经过处理或有效堆肥就直接施入土壤或排入湖河或沟渠。未腐熟的堆肥施入土壤,不仅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还会毒害植物的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并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畜禽排放粪便总量达25亿吨,全国已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仍有1.9亿农民饮用水的水质不合格。

1.2 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镇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目前[3],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果不能迅速规范,找出相应经济条件下的解决办法,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延缓工业化进程,也会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1.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年减少。我国近10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递减的趋势难以改变:全国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公顷的速度增加[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有害物种传入我国,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2.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2.2 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一方面,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如农村清洁生产、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上,我国也存在立法空白点。另一方面,即使有立法,也由于相关法律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被束之高阁。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保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而且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3.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 3.1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农村种植业由高度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这是科学发展种植业难得机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和防止其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5]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3.2 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

利用生态农业物能循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物能循环利用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它包括对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以及对沼气、沼渣、沼液等分别利用。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即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辟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把沼气与生态、与畜牧业、与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其中“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模式就是运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6]。除此之外,畜禽粪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的措施,达到发展生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3.3 治理工业污染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严控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让高能耗、重污染项目通过。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向工业园区集中,集中控制污染。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加强项目治理,影响生态、破环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严格要求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并优化燃料结构,推广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的使用。3.4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土地是粮食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的耕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为此,我们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重点搞好小流域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物措施,搞好封山造林,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塘坝,搞好拦蓄截流,遏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并通过环保设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次数,既能有效地控制工业用水,还可以减轻工业废水污染,一举多得。

3.5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行环保问责制和奖惩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地应依据农村环保的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形成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三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保资金扶持机制。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农村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扶持、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扶持等机制。四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村排污收费制度.由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和上交排污费;成立农村环境资源交易所,开展农村环境资源补偿交易,运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改变生态资源无偿提供、无偿保护,资源使用者低成本使用、无成本占用的现状。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而造成的面源污染、粗放经营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而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合理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喜红,姚远先,谢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解决途径[J].生态环境,2007,5:316-320.[2] 鲁敏,赵丽娅,刘华吉.武汉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04-9805.[3] 张伟文.浅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0,6:127-128.[4] 苏扬.应重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02 [5] 张会龙,刘克荣等.关于科学使用农药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0,6:110-112.[6] 许广恽.普及农村沼气池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科技传播,2009,10:28-29.

第四篇:探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探讨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史超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

5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了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等措施。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而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较高的农业大国。历代党的领导人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则必定离不开农村环境的建设。本文立足现实,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成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断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

1.1 面源污染

1.1.1 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带来土壤污染。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km2的安

全上限。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k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相关人群的健康。同时,农药的大量试用还会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失调,一些杀虫剂会使青蛙、七星瓢虫等一些农业害虫的天敌直接被毒害,获由于食用了毒死的害虫而死亡,物种的多样性减少,破坏了农村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另外,农用地膜带来的土壤污染和华北地区农村的秸秆和垃圾燃烧产生的污染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环境危害。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1]。

土壤污染带来的后果比较严重。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l200万t,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并且土壤污染会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严重降低了我国农业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

1.1.2 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带来水体污染。部分农户散养了猪牛羊鸡等畜禽,其粪便没有经过处理或有效堆肥就直接施入土壤或排入湖河或沟渠。未腐熟的堆肥施入土壤,不仅不能增加土壤的肥力,还会毒害植物的根系,影响其正常生长,并造成了地表水的污染。据统计,每年畜禽排放粪便总量达25亿吨,全国已遭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为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6,目前仍有1.9亿农民饮用水的水质不合格。

1.2 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了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乡镇企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使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目前[3],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l%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果不能迅速规范,找出相应经济条件

下的解决办法,乡镇企业的污染不仅会延缓工业化进程,也会对环境安全乃至社会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1.3 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逐年减少。我国近10年的人均耕地占有量由0.09公顷下降到0.08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递减的趋势难以改变:全国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公顷的速度增加[4];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外来有害物种传入我国,造成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2.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和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的资源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既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也是经济效益低下,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效益,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另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低,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污染。

2.2 环境保护法制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不健全,导致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我国环境法律法规虽已成体系,但综观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法律,可以发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而且在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事项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立法缺失。一方面,在某些特定领域的环境污染治理上,如农村清洁生产、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农村饮用水及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农村城镇化给农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上,我国也存在立法空白点。另一方面,即使有立法,也由于相关法律在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被束之高阁。如《大气污染防治标准》、《水污染防治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标准》的规定大多是针对城市的,在农村很难适用。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环保执法成本高、环保治理成本更高的不良现象。而且没有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职责权限分割不明确。

3.改善农村环境的对策

3.1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转移,农村种植业由高度分散,转变为相对集中,这是科学发展种植业难得机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广化肥的合理施用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基地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减轻和防止其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科学使用[5]是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广大人民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是从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进人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科学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都显得尤为重要。

3.2 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

利用生态农业物能循环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农村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物能循环利用实质是生态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它包括对农业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以及对沼气、沼渣、沼液等分别利用。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沼气池,即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辟了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新路子,综合发展生态农业,把沼气与生态、与畜牧业、与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其中“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模式就是运用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6]。除此之外,畜禽粪

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应坚持畜禽粪便与化肥并重的原则。通过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和畜禽粪便还田的措施,达到发展生产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3.3 治理工业污染

发展乡镇企业,首先要严控环保准入门槛,坚决不让高能耗、重污染项目通过。所有新上项目都要坚持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向工业园区集中,集中控制污染。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环境,加强项目治理,影响生态、破环环境的项目坚决淘汰。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严格要求企业的燃煤锅炉实施脱硫除尘,并优化燃料结构,推广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的使用。

3.4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

土地是粮食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我们的耕地资源,建立与完善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为此,我们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重点搞好小流域治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生物措施,搞好封山造林,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塘坝,搞好拦蓄截流,遏制水土流失;严格控制工业用水并通过环保设施,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次数,既能有效地控制工业用水,还可以减轻工业废水污染,一举多得。

3.5 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既要整体推进,又应突出如下重点。一是要实行严格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环保统筹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严格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并实行环保问责制和奖惩制。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的法律制度。国家应加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各地应依据农村环保的迫切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形成适应农村环保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大农村环保的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用法制增强环境保护的力量。三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保资金扶持机制。主要包括,探索建立农村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有机肥加工生产企业扶持、养殖业污染治理资金扶持等机制。四是应探索建立农村环境资源补偿机制。如建立农村排污收费制度.由各级环保部门依法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和上交排污费;成立农村环境资源交易所,开展农村环境资源补偿交易,运

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手段,改变生态资源无偿提供、无偿保护,资源使用者低成本使用、无成本占用的现状。

结语: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而造成的面源污染、粗放经营重复建设的乡镇企业造成的局部污染以及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而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根据农村环境问题的现状,合理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推进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喜红,姚远先,谢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解决途径[J].生态环境,2007,5:316-320.[2]鲁敏,赵丽娅,刘华吉.武汉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04-9805.[3]张伟文.浅析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及管理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0,6:127-128.[4]苏扬.应重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4-02-02

[5]张会龙,刘克荣等.关于科学使用农药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0,6:110-112.[6]许广恽.普及农村沼气池建设的对策和建议[J].科技传播,2009,10:28-29.

第五篇: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农村建设中应遵守的保护境的原则,并提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农村局势的稳定和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现状。

1、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3、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4、空气污染: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利用秸秆气化可解决这一难题,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通过农作物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含一氧化碳、甲烷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千家万户,使用起来有些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煤气。

5工厂污染:.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

四,总结。

总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从简单的自然环境的治理,更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尽我们的最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4]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5]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6]卢德裕.农村生态环境严竣的现状和对策。

[]

下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策分析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策分析——以辽宁省农村示范点为例【关键词】农村环境 连片整治 政府治理 国外政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日益恶化。本文以辽宁省农村为例,分析了在......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班级:20120814 学号:2012081405 姓名:付贺 指导教师:谢璐妍 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

    农村环境问题及思考

    农村环境问题及思考 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良好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同时,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成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日益建成,......

    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

    环境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 环境保护 问题 对策 环保队伍建设 投融资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

    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农村环境治理和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

    农村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社会实践报告(五篇模版)

    农村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社会实践报告水工104 王颢然 2010041318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1、目的:了解当今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思考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缓解农村环保问题。 2、调查对象:大新镇毛巾厂,新集村菜市场......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我的调查,农村污染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