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
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范文
北疆卫士在内蒙古八千里边关,像腾飞的骏马,横亘在祖国的正北方。观看完北疆卫士的生活,深深感悟到他们的爱国情怀,我们的心弦一次次被拨动。下面是我观看了《北疆卫士》之后的心得体会,不知大家有没有同样的体会!
观看《北疆卫士》心得体会
看完《北疆卫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北疆边防军人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北疆草原,这片热土孕育、滋养、凝结着他们包容豁达、志存高远、质朴纯洁、忠诚可靠的品格,生生不息,不断升华。
2015年第一天,冰雪笼罩着北疆边防线,一条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八千里边防线传递:某边防团中士鲁建华获2014年度“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喜讯传开,远在利比里亚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鲁建华通过长途电话向战友们报告:“是北疆草原培育了我,我要加倍努力回报!”
一个从大凉山走出的彝族汉子,如何成长为一名草原雄鹰般的优秀边防战士?
某边防连指导员李磊提起鲁建华的成长轨迹如数家珍:鲁建华参军入伍时,北疆一线正是零下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克服气候的巨大落差,是他迈过军旅人生的第一道坎。2014年,当团党委研究决定推荐他为士兵提干对象时,却因年龄偏大失去机会。但失败并没有把他击倒,经过短暂的调整,他重新精神焕发地投入工作,这是他迈过的第二道坎。去年,得知部队担负国际维和任务,鲁建华主动提出申请,经过层层选拔后,成为中国第17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大队的一员,随队前往埃博拉疫情肆虐的西非地区执行国际维和任务,他勇敢地迈过了第三道坎。
在某边防团荣誉室看到一位烈士的名字——骆超强,为救落水渔民而英勇牺牲的年轻士兵,他被北京军区评为2012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为了实现边关梦,他继承先辈遗愿携笔从戎,用参军报国的价值追求锁定卫国戍边的人生坐标。为了救渔民兄弟,他舍生忘死、纵身一跃,用北疆卫士的英雄壮举定格了人生的长度和意义。”
团卫生队军医周金成刚刚被驻地政府评为 “十佳青年”并荣立二等功。不想,周金成却说:“我的事儿微不足道,这是我们边防军医的传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团的军医王新民就被军区授予了'戍边爱民雷锋式好军医'荣誉称号。”
看完《北疆卫士》,我最深的感触是:草原胸怀、胡杨意志、骆驼品格、战马雄风......这些极具地域、边防、部队特色的比喻,正是“北疆卫士”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北疆官兵卫国戍边的“精神名片”。
推荐:解读北疆卫士的“精神密码”
北疆卫士的胡杨意志
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
像胡杨一样坚忍不拔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余晖下的沙海美得像一幅油画。
随清河口一连执勤官兵登上巡逻车,实地体验边境巡逻。执勤小组共7人,最吸引人的有2个。副政委陈宝,这位在一连当了整整5年指导员的老兵,调机关工作后下连当兵,主动申请再到清河口一连。一排长张琳,军校毕业后强烈要求到最艰苦地区锻炼,美滋滋地来到一连。
让人不禁奇怪:一方面,来到一连的官兵,像进了蜜罐一样兴奋不已;另一方面,一连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周边荒芜寂寞,人迹罕至,“天上不过鸟,沙石随风跑,四季一个色,人烟无处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两者之间,似乎很难找到某种内在联系。
正当陷入沉思之际,一阵狂风卷着黄沙呼啸扑来。浑黄的沙尘如遮天的幔帐,铺天盖地。巡逻车仿佛汪洋中的一叶船,在颠簸中摇来晃去,车身与沙石撞击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
“请大家下车,瞻仰张良烈士!”听到连长石旭峰下达的命令,官兵们鱼贯跳下车。
巡逻小组却已整齐地肃立在一块简易的墓碑前,庄严地举起了右手。石旭峰戴上洁白的手套,小心地擦掉浮尘,直到“张良烈士墓”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官兵们把舍不得喝的矿泉水打开,一滴滴地洒在烈士墓前......巡逻车迎着风沙继续前进,车厢内的气氛变得凝重,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个人身上——2002年5月14日,18岁的战士张良,巡逻途中突遇极热天气,他把仅有的半壶救命水让给了中暑的战友,自己最终长眠在大漠戈壁。
是什么让他做出生死抉择?是“胡杨哨兵”精神,陈宝说。军分区每年评选“胡杨哨兵”,一代代官兵传承着“环境苦吓不倒,任务重压不倒,困难多难不倒”的胡杨精神。那种“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的特殊秉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清河口连虽小,却先后涌现出“戈壁红柳”何卫平、“白发军医”赵俊飞等10多名闻名全军的杰出代表。
返回连队,天色渐黑。回望漫漫边防巡逻路,有一棵胡杨在风沙中英姿勃发,傲然挺立,忠诚地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北疆卫士的骆驼品格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像骆驼一样执著坚守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歌里唱到,骆驼是山;诗里写道,骆驼是舟;边防军人眼里,骆驼就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在阿拉善某边防连,能看到了一座绿意盎然的蔬菜大棚。种植员李世雷对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记得一清二楚。正在连队蹲点的团政治处副主任刘柏林说,这个兵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利用休假时间学习种植技术,又自费到北京育种公司购买了种子,现在已经成为连队的种植专家。
说到菜,刘柏林讲起了“一个西红杮”的故事。那年春节,上级给连队送了一车蔬菜,因路远颠簸,车辆趴窝,到达连队时所有的菜都被颠碎了,只剩下一个完整的西红柿。最后,熬了一锅西红柿鸡蛋汤,全连官兵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
吃菜难是边防官兵的一块心病,但他们不服输,一代代戍边官兵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宣战。没有土,他们从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拉;缺少水,大家洗脸不打香皂,一盆水洗了脸洗脚,洗了脚浇地;风沙大,就筑起挡风墙、栽上防沙柳;菜苗枯死,他们栽了一茬又一茬,硬是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创造了“千里戈壁,十亩江南”的奇迹。
顽强生存,吃苦奉献,执著坚守,官兵们像大漠骆驼,昂首行走边关。
在祖国版图鸡冠顶上的伊木河边防连,每一名官兵都知道“布娃娃”的故事。那年春天,连长张国臣的妻子带着4岁女儿来部队探亲,坐汽车、倒火车,辗转几千公里,好不容易来到距连队50公里的山脚下。可是一场大雪封住了上山的道路,两地长相思,咫尺难相见,一年一次的探亲机会就这样失去了。天真的女儿把心爱的布娃娃放在冰河边,哭着说:“雪化了,你一定要替我去看看爸爸!”
被授予“模范边防营长”荣誉称号的刘成,如今已经任职兴安军分区副参谋长。说起自己的经历,他十分感慨:“当兵18年,天天守边关;任职3个连,全在边防连;后来当营长,还在边防上。”问他为什么,他说:“打骨子里喜欢边防,身体里流着边防的血,我选择,我无悔。”
后 记
在内蒙古边防采访的最后一站,是地处大兴安岭深处的三角山哨所。
那里,“相思树”的故事无人不知。带领战士巡逻的连长李相恩,为救战友白乙拉被汹涌的哈拉哈河卷走,妻子郭凤荣亲手在哨所前栽下一棵树,取名“相思树”。此后,每年丈夫的祭日,她都会带着儿子来到哨所,在“相思树”前寄托哀思,30年从未间断。弥留之际,郭凤荣请求把她的骨灰撒进界河,撒在她丈夫失踪的地方,永远陪伴他。
去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到三角山哨所视察,连队官兵列队“相思树”下举手敬礼。指导员王磊动情地说:“主席来到哨所和我们一起站岗,指示我们要扎根边关、安心边关、创业边关、立功边关。我们一定牢记嘱托,像'相思树'一样,把根扎在哨位上,做祖国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
这,就是新一代北疆卫士的豪迈誓言。
第二篇:观看“北疆楷模”有感
观看北疆楷模范志佺有感
看了**卫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北疆楷模范志佺后,很多人都流泪了,不是因为他做出的事迹有多么惊天动地,而是因为他那种永不退色的共产党员的本色。
从一线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到率先垂范、带头攻坚的党支部书记,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纪委书记到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后勤副厂长,再到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乌拉山下活雷锋,范志佺以自己的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塑造了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光辉形象。
他被追为北疆楷模当之无愧啊!范志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总结起来有三条:
一是范志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爱琢磨、肯钻研,在别人眼里已经废弃的工具,经他修理改造,很快又能派上用场,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据不完全统计,由他牵头的技术改造多达30多项,公司级技术革新达10余项,仅这些革新改造就为厂里创造效益200多万元。学习他凡事率先垂范, 每次机组检修他都主动请缨,利用自己焊接方面的特长,参加班组检修工作,带着班员们一起干活,和班员们一起加班,从没有半点官架子 学习他求真务实、努力改变乌拉山电厂新厂区周边环境,那里地处黄河滩,历史上是捞盐的地方,光秃秃的环境,让人看了心寒。绿化公司换了好几茬,也没见有多少绿色。作为分管后勤的副厂长,范志佺带领绿化班的同志查资料、搞调研、访专家,最后采取挖沟覆膜、覆土种植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经过7年持续奋战,现在厂区已经是绿树成荫,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是范志佺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厂里每年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多年来,他坚持为周围的群众义务理发、磨剪子、磨菜刀、修理家用电器;利用休息时间到**、**前旗周边的敬老院做义工,为孤寡老人服务。在自己妻子生病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经常拿出自己工资帮助他人,据粗略统计,这些年来他捐助的钱物多达十几万元。
三是范志佺忘我的博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妻子刚发现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时,必须定期到**前旗医院抽血化验。他拒绝了厂里派车接送,坚持骑自行车驮着妻子,顶着西北风,在砂石路上来回跑30里地接送妻子,让干部职工深受感动。身为领导干部,他在女儿上学、找工作时,不打招呼,不徇私情,以至现在女儿已经30岁了还是华能北方公司魏家峁煤电公司的一名临时工。他常跟女儿说:要是人人都去托关系,找门路,企业还怎么经营?你在社会上还是要学会自立。
看了范志佺同志的事迹报道,我深受感动。这份感动,来自范志佺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来自于他不把群众的困难解决好不罢休的信念,来自他忘我工作的热情,来自他甘于清贫的从容,来自将艰苦奋斗精神落实到点点滴滴的坚守。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他不愧为北疆楷模优秀代表。学习他,就是以他为榜样为镜子,照出差距;以榜样为标杆,立学立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在学习中也要努力为班级为同学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帮助老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团结同学,和同学多聊天排解她们的小苦恼,为班级为学校集聚更多向善、向上的力量。
第三篇:观看电教片《忠诚卫士群英谱》心得体会
观看电教片《忠诚卫士群英谱》心得体会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畏艰险、鞠躬尽瘁,在2010年夏秋的抗洪救灾中挺身而出、勇战灾害,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和老百姓在一起”,《忠诚卫士群英谱》展示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纪检干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默默付出,用真情和热血谱写的一曲曲时代赞歌。
忠诚卫士英模廉洁勤政的一言一行,工作中刚正不阿、秉公执法的态度和作风以及日常生活中表漏出的亲民、爱民、为民的点点滴滴,无不令人感动。了解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后,首先是令人感动,感动得是在这个纷繁复杂、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本那颗善良的心,真实,不做作;其次是叫人敬佩,敬佩的是在这个处处讲究潜规则,处处讲究人情关系的社会里,他们面对腐败坚决惩处和决不留情的勇气和正气,毫不畏惧,铁面无私,更是难能可贵;第三是使人鼓舞,鼓舞的是通过纪检系统干部职工的感人事迹,表明了党中央对反腐倡廉的高度重视和坚强的决心。
时代需要一种恒久的英模精神,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先进人物,能够带动一批人,影响一大片,一个重大典型,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先进英模身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就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党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应该是每一名干部,每一名党员必备的素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做到实现好、坚持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以人为本地开展工作。这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只有满怀热情地对待工作,才能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化为责任和爱岗敬业的动力,用创新的思路、常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也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所谋”。大爱无私是不为亲情、友情所动的一个准则。大爱是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事业的爱,也是对家庭、对亲属、对同学、对朋友的爱。如果爱搀杂了私心,就会被亲情、友情束缚住手脚。
我们要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要淡泊名利,不计得失。自觉从思想上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同党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名利上不计得失,生活上不盲目攀比,一心扑在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二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打铁首先要自身硬,要揽瓷器活,必得金刚钻。为做好本职,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钻研,掌握过硬的工作本领。三要勤奋工作,积极奉献。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忘我工作、发奋进取、开拓创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忠于职守,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释放自己的光彩和能量。
学习英模,就要有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要学习他们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热爱;学习他们坚持原则、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牢记党的宗旨,服务群众的为民精神。
第四篇:北疆初心
北疆初心
北疆初心是国投北疆所坚信并奉行的价值核心,能使国投北疆全体员工时刻激励自己的斗志,增强自己的信心,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驱动自己,努力向前,北疆初心能够为员工明确方向,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
北疆是我们的家园,构建美丽的家园,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保护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也要保护环境,北疆不仅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实现人身价值的平台,在公司提出“创北疆模式,育时代精英”口号后,我们更应该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行业的精英,不辜负公司对我们的苦心栽培,此外,我们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和更远大的目标,不断创新,提高工作效率,脚踏实地地丰富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才能保证企业和个人的持续发展。
北疆发电厂需要我们每个人强化“七大意识”,需要我们掌握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把公司经营的越来越好,同时对于我们来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只有强者才会留到最后,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才能不被淘汰,每一个人也需要培养大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从全局角度出发,不要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影响到公司,每一个人都需要从集体出发,维护集体利益。
文化不仅能够给全体员工带来心灵的滋润,而且心灵也会得到净化,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矢志不移的坚持北疆初心,沿着正确的目标向前前进。
热控炉控 刘阳 供稿
第五篇:北疆信使
附件1:
北疆信使
张德义,男,196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伊春地区邮政局嘉荫县青山乡邮政支局乡邮员兼支局长。200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在黑龙江北部边陲嘉荫县青山乡凹凸不平的坎坷山路上,无论是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呼啸的严冬,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身穿邮政绿色制服走村串户的中年汉子,他就是嘉荫县邮政局青山乡支局的乡邮员张德义。今年52岁的他承担着13个投递点,2000多户的投递任务。在20年里,他行程邮路35万公里,投送邮件报刊60万份。为自己平凡的人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97年被邮电部授予先进生产工作者标兵称号;2001年荣获黑龙江省邮政系统先进个人标兵、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乡邮员荣誉称号。
尽职尽责,乡邮路上的“铁脚板”、“活钟点”
张德义,一个杰出而又普通的邮政人,他的事迹在北部边陲的这个小镇上广为传扬,予以讴歌。
1988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张德义以劳务工的身份被聘入局,此时的他兴奋得一夜没合眼,成为一名绿衣使者走进千家万户。从此他便踏上了这条充满理想而艰辛的乡邮路,与邮政结下了不结之缘。
张德义所担负的邮路地处半山区,邮路往返全程49公里,其间有1/2的路是一到开春或是雨季就“和泥”,到了冬季就“溜滑”的山道崎岖难行,到了雨天或雪季不要说推自行车,就是空手走也足以叫人心惊,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年中张德义共走了10多个“长征路”的里程,被称为“铁脚板”、“活钟点”、“北疆信使”“边陲的鸿雁”。
不计报酬,不断延伸着脚下的乡邮路
张德义每天都能准时到达各村屯,到了晚上却不然,有时为了多收订报刊,就得耽误1-2小时,晚上7点钟以后才能归班。经他手投递的报刊及信件从没有出现过差错,即便是一封平常的信件,收信人的邻居要替他捎回,他也会婉言谢绝。宁愿跑上几十里的路,也要亲自交到收信人的手里。因通往建华村、建边村的路是夏季泥泞、冬季溜滑的山间小路,所以,局里规定这2个地方改为“自取点”就是由用户派人到青山支局去取邮件和报刊。张德义认为这样做不仅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还容易造成邮件、报刊的积压和丢失,就主动提出把这2个自取点改为“直投点”,这样一来,张德义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近30%。建边村看到他这么辛苦,曾提出每年给他500元钱,但他说什么也没要,只是说了句:还是用这钱多订几份报纸,让大家多掌握些致富信息吧。在他的感召下,村里的3名小学教师一次就订了1000多元的报刊.在距支局9公里处的边防65931部队的70分队,原来的报刊邮件是由部队派通信员到支局自取的,很不方便,张德义知道后,主动向领导表示,要求延伸服务。多年来他为部队官兵服务的事迹不胜枚举。他把官兵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每次都是有求必应。张德义不但主动延伸投递段,而且还义务为部队和偏远村屯的广大村民代邮、代取包裹、汇款,20年来他共义务代邮、代取各类邮件共2万来件。
张德义始终把用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哪怕有天大的困难,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决不让用户利益受到损失。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张德义对村民的事,小到针头线脑、大到化肥种子,只要是用户求他,他都尽力去办。当地驻军全体官兵曾多次向上级邮政管理机关的领导寄去表扬信,感谢邮政系统对祖国边防事业的支持,述说张德义感人的事迹以及官兵们对他的感激之情。这个分队的同志不论年纪大小都愿对张德义叫声“张哥”。
待人真诚,老百姓满意是他最大的幸福
张德义刚进局时只是一名劳务工,有人问过他:每月600多元钱,又不是正式工,图个啥?就凭你这么能干,要是自己种点木耳段不但落得一身自在,一年咋也闹个万八的。对此,张德义是这么想的:人各有志,我既然选择了邮政,邮政就是我的家,挣钱多少不重要,只要老百姓满意,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在热心服务用户的同时,张德义时刻不忘宣传揽收业务。他走到哪里,就把邮政业务办到哪里。张德义凭借用户的信赖,在每年报刊收订活动期间,在摸清用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他揣着报刊收订目录,边投递边宣传,有针对性地介绍报刊内容,并随时收订,每年的收订期他都把投递段的2000多户居民走一遍,每年收订中都得翻烂2本以上报刊简明目录,每年都超额完成报刊流转额的收订任务。特别是《农村报》一次性收订64份,占全局收订《农村报》总份数的14%,成为名符其实的收订能手。
为宣传邮政新业务,他逢人就讲,邮政储蓄实现全国通存通兑了,方便多了;邮政局开办的快运业务方便、安全、快捷,值得信赖等等。为了方便用户他每天都随身携带空白的汇款单和包裹单,遇到有汇款或邮寄包裹的居民就随时收寄。由于大家的信任,有时用户就直接把电话打到家里找张德义前去办理业务,这些年来他几乎把一半以上的休息日用到为用户邮、取邮件上了。
20年的邮路生涯,大大小小的困难不知遇到了多少次,可每次张德义首先想到的是用户。2001年初冬的一天,他给用户代捎包裹,由于地面结冰,路滑难走,加之包件沉重,在44公里处的一段坡路上摔倒了,张德义咬着牙想:怎么说都要把用户的邮件带回去,不能放在这野地里。那天他回到局里已近晚上10点多了,第二天他带着受伤的腿,又出现在崎岖的山路上。
优秀乡邮员,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张德义同志走街串巷,对用户的疾苦了如指掌,家住47屯的张志段有4个孩子上学,家庭十分困难,他就主动买头母牛送给他,帮他致富,4个孩子上学,午间吃不上午饭,他为孩子们捎带午饭,一带就是6年。现在二女儿考入牡丹江师范学院,一头牛现已繁殖到了4头,日子渐渐富起来了。嘉荫局知道此事派人到张志段家了解情况,张志段握着来人的手泪流满面,不知说什么好。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地喊“邮局,恩人”。
如果说张德义帮助张志段是出于善心对贫困者的救助,那么,他帮扶一位老军人则是一名共产党员人格的升华。在他投递区域内,有一位多次荣立战功如今年迈无人照顾的老军人,老伴又患有严重的脑血栓,生活无法自理。为了不连累政府,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老人的精神感染了张德义,他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老人在战争年代流血流汗,我们有责任帮助他安度晚年。
张德义家4口人,爱人没工作,只靠自己每月微薄的工资及采山货来生活,本来就不富裕。但他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为了减轻国家和政府的负担,对于他人的难处,自己绝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于是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帮助老人劈柴、压水、用自己的乡邮补助费长年给老人家买药。到1997年他看到老人的身体有所好转,为了帮助老人家尽快过上好日子,给老人又买了一头牛,还帮老人收集养牛的知识,老人养的牛慢慢发展到了6头,价值1万多元。后来老人卖掉牛又换成了四轮拖拉机。为了让他了解掌握当今的致富信息,张德义用自己的钱为老人订了《农村报》和《家庭保健报》。几年来在老人身上花了3600多元钱,他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起来的老人逢人便说:没有张德义就没有我的今天。老人曾几次让邻居陪同到县政府及县邮政局向领导反映张德义主动扶贫的这一善举,感谢党组织和邮政系统培养了这么一位优秀乡邮员。张德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长期以来,张德义所在的大砬子村村里的路非常落后,村民要把农作物运往村外要花费一大笔运费。有的地方,因为没有路,拖拉机、收割机都没法用。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直是村民的心声,也是几届村书记欠下来的一笔“旧账”,张德义任村书记后,经过多方争取,终于在06年初夏天把这条路给修好了。青山乡地少人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导致“留守老人”问题的出现。为此,他积极张罗修建了老年公寓,使全村留守的24位老人高高兴兴地搬了进去。现在他每回送信路过这里都会走进去看看,当老人握着他的手的时候,他说:无论付出多少辛苦都值了。
一名优秀的乡邮员,愿他的事迹能够带动和感染更多邮政人,愿他像小兴安岭的山鹰一样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