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自己对教师教育的感想
浅谈自己对教师教育的感想
对于教育,美国作家爱默生认为“责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居于最高的地位”。我非常的赞同这句话,老师这个职业是这个社会最高尚的职业,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缔造者,因为有了这个职业,人类的生活和一切美好的精神财富才得到了更好的传承。所以,我们得担负好自己身上的责任,适应国家的教育改革,努力做好自己,用现有的教育技术更好的服务学生,做一个好老师,做一个对国家和学生都有用的老师,明确自己的位置,我就是老师,我要好好的教育我的学生。于是,我时常把责任心的缺失看作是为师从教的最大失败,我对我个人作了以下总结。
缺点: 1.记得费孝通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现在,我认为我很缺的就是这个,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能还不能更好的给学生想要学的东西,我的知识水平也还有限,这方面我还要更多的去提高,红楼梦中有警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相信,我经过以后的锻炼以后,一定会提高的。
2.对现在的教育者方面的东西还不是很了解,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也还不能对其进行应用,在技能方面也还有待加强。
3.因为上台的时间少,所以还不能很好的和学生进行交流,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更好的评估
但是我个人认为,我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我就准备为其奋斗一生,因为我知道,国家和那些孩子们很需要老师,这是他们获取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其实,我选择师范这个专业,我最希望的是有一天能够待西藏那些地方去给那些孩子们讲授知识,这也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主要目的,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就要努力的走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把最好的、有用的知识教给学生们。
三毛有诗云:平凡简单,安于平凡真不简单。选择了三尺讲台,就等于嫁给了寂寞。选择了,就不能后悔。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努力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自己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就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一个好老师。我个人认为,在教书育人方面,我有很好的创新能力,能够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能够更好的理解学生,我绝对不会去讲得那么枯燥无味,让人昏昏欲睡,这是我自己能做到的。
对于教育,我认为课堂上学生的,老师只是一个辅导的作用,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给他们讲解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吸收知识。作为一个老师,应该为人师表,提倡师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安贫乐道,独善其身,这才是一个教书匠修身养性、超越自我的标尺杠杆
第二篇:对微积分发明的感想和对自己的启示
对微积分发明的感想和对自己的启示
微积分的产生和发展被誉为是“近代技术文明产生的关键事件之一,它引入了若干极其成功的、对以后许多数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微积分的建立,无论是对数学还是对其他科学以至于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数学知识对于人的认识发展、对于人的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巨大促进作用.我们都知道微积分的思想方法是17世纪产生的关键性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说17世纪由于创造了200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微积分而被誉为天才的世纪,那么18世纪则由于数学家们把微积分大大向前推进,并且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取得辉煌胜利,而成为英雄的世纪。
微积分的建立对数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种意义首先就在于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变量并且发展为研究连续量的数学理论,使数学向更深刻的抽象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其次是促进了数学应用的大发展,使数学成为其他科学的重要工具.人们甚至可以说,在17和18世纪的数学,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和工业技术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今天,许多科学中仍然要应用由微积分所发展出来的分析数学的工具.微积分所以能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推动数学的发展,就在于由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出发,人们得到了一系列极其成功的、对后世数学以致于科学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首先,微积分引进了研究函数性质的新型计算技巧,特别象计算函数的极值、平面图形的面积和三维区域的体积等,一方面,使人们有可能用机械的计算得到许多过去是大数学家们绞尽脑汁才能获得的结果,从而使人们能更有效地从事新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使以前是个别地解决的问题找到了一般的方法.有了一般的好的计算方法就使许多问题可以应用数学来解决.
其次,无穷级数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这就是把一个有限形式的量表示为一列无限的无穷小量的和的形式.牛顿等人就认识到,一般的函数 f(x)可以表示成无穷幂级数:f(x)=a0+a1x+a2x2+…,这就有可能用从有限多项式发展出来的古老演算技巧来研究许多更一般的数学关系.在无穷级数的研究中,一方面,人们找出研究不同函数,例如各种初等函数的一般的方法,发现许多函数的共同的性质,从而促进了数学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天文学、地学或航海技术中都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这首先要求有较高精确度的各种函数表,采用无穷级数方法能造出具有任意精度的表来(现在有时仍用这种方法),这自然扩大了数学的应用领域.由天文现象的周期性,人们也研究了周期函数,特别是三角级数,它对天文学、声学、热学等的研究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运用无穷级数的思想方法促进了微积分理论上的发展,同时也拓广了微积分的应用范围,它本身则成为分析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次,在用微积分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人们产生了常微分方程的思想,即研究在函数 f 它的导数 f '和它的二阶导数 f ″之间的,或者一般地在 f 和它的任意有限阶导数之间的用代数等式或其他更一般的等式定义的函数.后来,微积分的基本思想被系统地推广到多元函数,发展了多元微积分的方法.这时,人们常用的办法是:让一个变量变化而把其余的变量固定以决定多元函数 f 的值,然后再对这个变量取导数,人们就得到 f 的偏导数.含有未知函数的偏导数的方程称为偏微分方程.
微分几何思想方法是在应用中产生出来的.例如在地图绘制、大地测量以及物体沿曲线和曲面的运动等问题中,既依赖于微积分的思想方法,又依赖于几何的思想方法,从而发展了微分几何的理论.
总之,微积分思想方法使数学与近代的生产和其他科学研究相结合,使数学在广泛的应
用中得到发展.同时,由于把微积分应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开始从方法上把数学综合起来.可以说,整个18世纪的数学是以微积分思想为核心,深入各个数学的分支领域,带动了代数学、几何学等等的发展.至于前述微积分思想的逻辑上的缺陷当时尚无法解决.正是由于这个缺陷,使人们的数学研究经常走向悖论,从而认识到,想深入地发展分析数学就要深入研究它的理论基础.这又给下一世纪的数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我们且不说这些说法是不是言过其实,从这里我们多少可以看出微积分的影响和运用之广。
我们都知道关于微积分发明的优先权曾有过一段激烈争论。但自从牛顿-莱布尼兹建立微积分以来,它在物理学、天文学、航海学和工程学等广大领域里已经显示出无比威力,并且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新的分支,如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变分法、函数论等,迅速形成一个数学中最庞大、最重要的分支——数学分析。数学家热衷于分析这些新分支的发展。但是要做到这一步,首先必须扩展微积分本身。牛顿-莱布尼兹创造了微积分基本方法,可是从它的逻辑基础到应用还有大量问题有待解决,而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分析的武器,还需要扫除从初等代数过渡到微积分的重重障碍。微积分的发明,到建立的过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争执,但最终它走过了。
黄金时代正露出曙光,人类的心灵正从沉睡中觉醒。科学家热切地要去征服世界,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微积分的建立过程使我明白达朗贝尔的一句名言:“前进吧,前进将使你产生信念!”。我相信世上无难事。18世纪的数学家正是在缺乏理论保证和逻辑支持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套明确的运算法则和数学的物理意义,勇敢地开辟前进的道路。他们对数学的方法确信无疑。分析在物理应用上所取得的不同凡响的成功使他们陶醉,而无暇顾及数学的严密性。在他们看来,追求证明的严密性似乎是自找麻烦。“为什么要用深奥的推理去证明那些人们根本没有怀疑过的东西呢?”
微积分的发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数科学家长期奋斗的结果。同时我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实践,没有当时大量实际问题的涌现,没有科学家深入实际,将大量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研究,是不可能产生微积分理论的。渊博的知识,谦虚的治学作风,是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与莱布尼茨的高明之处之一就是善于总结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主张。
第三篇:自己——参观感想
实习报告
参观“天津中纺抵羊纺织有限公司”感受
这次能够前往天津中纺抵羊纺织有限公司去参观,我感到非常荣幸,通过短短的一上午时间,我对公司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对纺织工业有了较浅显的了解。
天津中纺抵羊纺织有限公司(TDWM)由中国近代纺织实业家宋斐卿先生于1932年创立。是当今中国首批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独资公司。
集团公司以“抵羊牌”系列绒线蜚声海内外,被称为国货精品。产品连续四年获国内贸易部、国家经贸委等七部委颁发的“金桥奖”,并获绒线第一名,成为当今中国国有绒线行业产销量最大,产品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1993年被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第272名,1995年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评为“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百名企业之一;企业产品连年获准使用国际羊毛局“纯新羊毛”标志;近来,又成为第一批获准使用新西兰羊毛局“蕨叶”标志的企业。公司于1995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集团公司设有“东亚抵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已经被天津市政府认定为“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使该中心成为新品开发的试验基地。
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也是国人抵制洋货,自主创新的成果的体现。公司的厂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宗旨:“为社会奉献美和温馨”,精神:“敢为人先,创造一流”,发展方针:“科技兴业,以才至财”,战略目标:“科学管理,规模经营,赢战全国,拓建跨国集团,让抵羊扬名世界”。
在纺织技术方面,是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入高科技的进口“纺织机”,参观后,我通过查资料,对针织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世界上第一台针织机,是英国人W.李在1589年从手工编织得到启示而创造出来手摇针织机。在我国,第一家汗衫针织厂在1896年创建于上海;第一家织袜厂于1907年建立在广州。现在我国的针织机产业已经涵盖到了:圆纬机,横机,袜机,手套机,经编机,钩编机,编织机7大类。
此次的生产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有益,在我今后的学习中以至于今后的工作中都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得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利用它们或是学习或是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最后非常感谢这次给我们实习机会的各位老师以及所有提供实习场所的企业“天津中纺抵羊纺织有限公司”的领导。
第四篇: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
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
“自强、育人、教书”,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垮了。因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者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个“构筑”的过程我想就是魏书生讲到的自强。“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提倡的。如果把它竖立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度就愈高。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支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他的“尊重平等教育新的德育观”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我们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时候,起点或开端往往是不恰当的,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次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从自我向他人、从低向高的演进的过程”,即德育的“自我----他人”途径。这一观点,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尊严、有自身存在价值、又有社会责任的人,同时,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人,无疑是有道理的。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探析,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想塑造“健康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心理才能建议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因此,从广义上说,这一“起点”还应该前移。选择教育者的自强,更为合适些。
境界与享受,是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境界是“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否则,便是一种痛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有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绝不是简单地抒情,而是因为他们经过陶冶,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在泰山,有一位根雕老人。当问及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有活干,有饭吃”,就这么简单,这也是一种境界。南宗六祖慧能和北宗六祖神秀在五祖面前有一段偈语,北宗六祖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南宗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南宗六祖悟到了佛的真谛,达到了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误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仕途生活对陶渊明是一种痛苦,而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倒成了一种享受。从事艺术更是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有一位书法家曾说过:“用刀割开我的血管,流出的并不是鲜血,而是墨”,可以想象他对书法的追求到了何种境界。“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化作水声听”,这是启功先生的境界,“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生活中得到了艺术的乐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就享受到了生存的快乐与幸福。
3、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是“自强”的关键。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最奇妙的生命体。人人都在生活,但享受生活,也绝非一件易事。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也不是容易的。魏书生提到如果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里边包涵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要求社会”,“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其二,“超越自我”的观点。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他的理念中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谈到:“道德是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这一点与近代公民人文主义所探讨的积极活跃生活是相吻合的。
二、创新: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这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就会发现,这应该说是件好事。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并不多,“轻描淡写,换汤不换药”者居多。魏书生的一些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1、深入研究是创新的本质。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深度。“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已瞧得起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之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首先,科学教育需要创新。科学是为了求真,解决的是客观世界及其归宿的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小到平常人,都需要钻研,而后才能有创造性的突破。爱因斯坦曾写过一篇《悼念玛丽?居里》的文章,其中有两段话:“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元素的存在并把放射性元素分离出来,不仅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质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同欧洲一些国家相差甚远,我想这种精神对我们就更为重要了。叶剑英元帅曾用五言诗激励后人,“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其次,人文教育更需要创新。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简单的组合,而是以此为基础,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精神体现人性的本质,带有内隐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深入挖掘,确定人文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准切入点。譬如,学雷锋精神时代的新内涵。首先,雷锋是一个很自强的人,他深知现在的“甜”与过去的“苦”密不可分,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快乐。其次,雷锋酷爱学习,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享受到了快乐学习。因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切入点,可能比出去做几件好事的效果要好。
2、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创造性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逻辑思维是这个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坚实基础,而形象思维则是这个整体思维的主要创作源泉。创造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魏书生先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习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90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换个角度谈问题,可能会找到另一片天地。譬如,当语文教师讲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可以从光学角度用光的漫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凸现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仔细和严密性。学到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也可以动用流体力学原理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自横”,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当理科教师讲到牛顿f=ma时会说,这个公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是多么的简洁、协调、整齐和有序,超过任何语言。总之,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第五篇:我对德国教育的一些感想
我对德国教育的一些感想
我从大一学习德语以来就盼望能到德国交流,通过学校的项目到德国三所精英大学之一的慕尼黑工大,真的非常幸运,也很珍惜这次机会。在德国的五个月很快就过去了。这五个月中没有清华的紧张学业和考试压力,没有了清晨骑车的严寒和测试体育的辛苦,随之而来的是在异国适应语言和环境、接受不同体系的教育、观察完全不同的社会。这些体验虽然暂时收益不大、甚至让我在专业课上比同学落下很多,但是我丝毫不后悔,因为这段经历会在更大的尺度上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
到慕尼黑工大我首先接触的学校,并且大多数活动也和学校有关,因此我对学校和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很多德国学生都不赶时间。与中国的学生从小要跳级、到了大学想要尽快进实验室、找到能够保研的老师、毕业了以后家长要催婚相比,德国学生好像很不着急。他们的休学不需要严格的审核,很尊重个人的意向。我身边就有24岁才本科毕业在读研究生的同学,和我上一门课,因为中间去服了兵役;另一个同学上到一半退学,重新在21岁开始学习另一门自己更喜欢的专业。退学和转学的体制是完善、成熟的,利用最初的结业考试成绩就可以重新申请其他学校或专业,这样能让最初选错了方向的同学还有机会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重拾信心。相比较之下,他们没有因为退学而受到家长或同学歧视,而他们也从自己的经历中收获了很多除了学习以外的经验。我很喜欢的一部叫做《过客》(Am Ende kommen Touristen)的德国电影中就讲了一个大学生到波兰帮助奥斯维辛幸存老人的故事。他收获的绝对不是在学校能够学到的任何东西,而他半年的时间也不是一种浪费,而是收获了更宽的视野、对历史和世界更深刻的概念。现在也不乏迷茫不知道方向的情况下,休学半年来参加兵役或者旅游的德国学生,他们的身后好像没有一只隐形的手推着,让他们一直前进,而是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动力。我认为这也是德国人科学技术仍然在世界上领先的原因之一:因为真正做到博士的学生都是真心喜欢并且不计金钱利益或者时间都要做研究的人,他们去企业明明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我觉得德国人能有“慢慢来”心态的原因一是社会贫富差距小,社会保障好,即使读不完大学也不会落到悲惨的境地;二是思想上非常尊重个人的喜好,而非金钱至上。这样的心态导致社会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们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而非突然一下出现那么多大学生;并且每个人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能够做出成就,而不是只达到最低标准糊弄过关。毕竟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在于金钱,而是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因此我觉得这种心态是对社会进步有利的。相比之下,中国还在社会迅速发展,急需人才,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剧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并且传统的价值观与此也不吻合,因此还需要时间来慢慢调整找到中国特色的方式。
另外让我惊异的是德国学生,或者说欧洲学生的独立。到了欧洲以后从小在北京长大上学、没有离开过家的我就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租房签合同、办理户口、买锅做饭解决自己的三餐、清理公用厨房等等问题。我住宿的地方在离学校45分钟车程的郊区,除此之外还要经常去超市、思考晚上做什么饭、办各方各面的手续,因此真正能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打折扣。而我的生活状态正是18岁以后大部分欧洲同学的状态。他们上大学就搬出来,很多人靠自己打工的钱上学、吃饭、旅游,平时需要照顾属于自己的小公寓、处理
生活上方方面面的大小事情,偶尔回家看望父母,看需求和喜好进行锻炼。对于他们来说独立是最基本的事情,也是从小已经习惯的事情,早就习以为常,而学习好坏不比独立重要。想象一下没有室友回家只面对书桌和床的生活,讨论问题或者倾诉苦恼都需要出去主动去做,如果自己不营造就没有学习的氛围就太容易颓废下去。因此我觉得独立、或者说是自控是在他们中间能够上大学孩子的共同点。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时间,才是步入社会最首要的。
第三点我对于德国教育系统的务实有很深刻的印象。首先体现在上课内容。不管上的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老师都会把讲的内容与实际联系在一起。DSP这门课是用德语上的,老师推公式的时候都能听懂,但是离开黑板讲真正实现时遇到的成本问题等就因为语言问题听不明白,感觉很可惜。同时感到教学与实际的紧密结合。还有微机原理课的老师带我们去LRZ(Leibniz-Rechenzentrum),一个负责慕尼黑和周边大学、研究机构专网的大型计算中心参观。我觉得这一类让人感受到学科的实际作用的活动也非常难得。其次,对于不上大学的学生还有业余大学(Volkshochschule)和技校(Fachhochschule),给没有能力上大学的学生提供学习技术的机会,而技校往往两年半的课程大部分都在企业里面完成,直接给企业输送合适的人才。(网友指正:Fachhochschule 是应用技术大学,是在研究理论基础上更多的注重实践的大学,也被中国教育部认证为大学,跟国内的技校还是有区别的。另,德国给没有机会上大学的学生提供的教育体系叫做duales System, 即双轨教学制度,可以叫做Berufsschule(也就是职业学校,可以相当于我们国内的技校), 去Berufschuloe 里面做的是Ausbildung, 是一周上一两天课,然后其余时间相当于在企业或者工厂里上班实践。)这样的做法对于社会很有益处,为社会节省教育的成本,因为很多工作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只需要一种技术和相应的学习能力。最后,我觉得德国学校在提供学生的实习和工作机会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企业和学校的联系非常紧密。在教学楼里面乱逛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企业招实习生的广告,并且在各个学校的网站上有专门搜索实习机会的端口。同时我还发现,同一个企业的网站德文版招聘部分的内容非常充实,而中文网页就相形见绌。比如罗德和施瓦茨公司给认为学校学习的东西太理论化的同学,提供了在公司进行实际培训、体验的机会,还特地写出会有专人提供详尽的辅导,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东西等等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我认识的一个研究生的本科论文就是在一家做飞机自动控制解决方案的公司写的。甚至我还看到了华为德国分公司在学校里面贴的广告,招本科毕业生做毕业设计。他们的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对于这个企业有好的印象,使他们毕业以后愿意到公司去工作,也许这种用企业文化吸引毕业生的方法会比薪资更有效。我认识的几个低年级同学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是假期,在教授的研究所或者企业里面做与专业有关内容的工作,提供生活补助的同时得到了实际的锻炼。所以我总体感觉德国教育系统与实际结合紧密。
最后我想说说在德国课堂听课的一些细小体会。首先我觉得本科生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因为德国高中生的数理教育没有中国难,所以对于他们还是很难),因此导致讲课思路比较清晰,提纲挈领。有一些过于细节已经成熟的东西比如FFT就不会讲得很详细了,只是讲一个概念,需要用的时候自己再看。另外选修课的数量相对于只有三年的德国本科教育来说非常多。整个电子系有40多个教授席位(Lehrstuhl),每人都有不同的方向和开设的课程,因此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具体的研究。比如上DSP课最后,教授就把自己带的五个博士生带来,让他们讲自己的研究方向,以便同学们了解在课上的基础知识之后还进行着什么样的研究,给大家以后的方向提供一种可能性。这样的机会让有些同学就很愿意去老师那里做毕设、读博等。当然这样不代表不深入,一旦选择了方向,研究还是很深入的。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有弊,相对于清
华的同学来说,德国本科生没有那么深刻的基础知识,但是知识体系更清楚,用到的时候也能找到相应的内容自学。一方面,现在各个方向的知识越来越多,虽然老师很希望同学们掌握自己研究的内容,但是同学们的时间不允许。这样的情况下,了解多一点的研究方向可以开阔眼界,帮助确定自己的方向。另一方面,学习更深的知识可以锻炼思维的能力,以帮助以后的学习和研究,证据就是在那里的中国学生数理都很优秀。深和广这两者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才可以。
在课堂上另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学生提问。老师讲到一个段落后总会停下来问有没有问题,学生在中间遇到不懂的时候也会直接举手提出,不管是推导粗心错误,还是对教学方式的质疑,不论难易,问题都会得到耐心的解答。即使课上没有时间,也会在课后约时间解答。老师很尊重每个学生的问题,同学之间也不会互相评价,这样导致大家都没有压力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促进课堂的互动和交流。我们课上有一名非常口吃的美国同学,但是老师总会耐心等待他把话说完,同学也不会有任何异样,这就是人性的社会吧!而从中我学到很重要的事情就是never judge anyone.不赶时间、学生的独立、教育务实、深度与广度的平衡,这些是我对德国教育的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