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访优秀校友_再续校友情怀策划书
兰州交通大学
寻访优秀校友 再续校友情怀
一、项目背景
策
划
书
兰州交通大学 对外交流处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创建于l958年,是我国第三所铁 路高校,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 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 部批,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兰州交通大学秉承着 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 的办学宗旨为海内外社会培养的各类优秀人才数万名。
二、活动主题
采访优秀校友 再续校友情怀 收集美好祝福 共建和谐交大
三、活动口号
浓浓母校情,依依学子心
四、活动时间
2013年3月中下旬
五、活动意义
校友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财富,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采访校友是一项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活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校友的采访,了解校友的求学经历,汲取当中的宝贵经验,继承华大的优良传统;了解校友的工作经历,有利于在校学生尽早了解社会,树立危机意识与服务社会意识。
2、通过领略校友的风采,激发在校大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树立正确的目标并把握时光,修学储能,为走向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3、通过感悟校友对母校的深情,使在校大学生更真切地体会交大50多年的文化气息和身后底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4、通过寻访这一过程,听取广大校友对学校未来发展、改革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搜集广大校友对母校未来的美好祝愿,搭建双方有效的沟通平台,使优秀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更加密切。
5、通过采访这一过程,在与校友的交流中,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社会,为自己的未来人生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六、采访对象及其相关资料
出于对经费、可行性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我们将寻访校友活动的受访人定位在职年返校这一校友群体,(注:初步定为15年、20年、30年、40年)一来便于采访活动的展开;二来便于维系校友今后与学校的密切联系。另外,对于其他的优秀校友,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等的方式完成访谈工作。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拟定出优秀校友名单。
七、采访前期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认真研究学校的发展历程,真实地了解被寻访校友在校期间,交大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及社会背景。
2、搜集被寻访校友的相关资料,包括个人简介、社会背景、发展现状、主要经历、主要贡献等。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有关资料,针对不同的寻访对象,设计不同的采访问题。
3、搜集整理学校发展现状的资料(资料可以有各种形式,如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装订成一本杂志,向校友展示自校友毕业以来,母校的发展及取得的主要成就、目前交大学子的精神风貌、学校品牌特色活动等。
4、团队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新闻采写礼仪,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认真贯彻新闻采写规则。认真学习交际礼仪,以便在采访过程中展现交大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与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提高新闻稿、采访稿等文稿的写作能力。
5、联系学校宣传部。与其合作宣传本次校友走访活动,联系新闻稿投递事宜。
6、将搜集的相关资料分类整理好,准备一本校友寄语录。准备采访过程中可能用到的物资,如录音笔、会议记录本、相机、DV、兰州交通大学纪念册等。
7、制定队规,制定明确计划,确保寻访过程高效地进行。
八、活动安排
1对返校校友进行现场采访有相关负责老师联系约见
2对未能返校的杰出校友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完成访谈工作。3整理采访资料,即使在本校媒体发布,向交大学子宣传
九、项目成果
1、将收集的校友资料归类整理,在真实走访的基础上,制作一本校友录,并将其反馈给各位受访校友。
2、建立校友交流博客。团队成员完成采访日记、采访心得体会,每天更新博客内容。
3、联系本校新闻中心,反映采访访成果,加大宣传力度。把实践过程中投递到相关媒体的稿件资料装订成册。
4、在网上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向广大网友宣传这一活动。
5、以展板形式在交大校园展出,向同学们介绍各位优秀校友的事迹并展示他们对交大学生的寄语,引发广大同学的思考。
6、对自身这次实践做出评价,分析不足,总结经验。
十、团队规则
1、遵守团队纪律,服从团队安排,不擅自单独行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脚踏实地做实事。有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毅力和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
3、热爱学校。时刻不忘维护学校与团队的声誉。注意自身素质与形象,穿戴整洁干练并佩戴校徽、举止文明且谈吐得体,积极展现华交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谨的处事作风。
4、各项事务要由团队集体讨论决定,出现分歧时以团队利益为重,以确保团队的团结、安定及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
5、处事态度端正,工作方法得当,不得与他人发生冲突。
6、与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反馈采访活动的进程,汇报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
7、团队成员每天需写采访日记。负责文稿的同学每天应及时向指定人员发送当天活动照片和稿件,并妥善保管底稿及相关资料。团队负责人做好监督工作。
8、其他未尽事宜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十二、团队介绍
我们来自不同学院,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亲如一家。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喜欢挑战自己,喜欢尝试新鲜。我们配合默契,相互了解。以下是我们的团队队员组成的具体情况及分工.采访人员待定
第二篇:寻访校友
暑假实践论文
——庆祝60周年校庆寻访校友足迹
云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是云南省财贸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云南财贸学院并开始全日制本科教学,1995年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98年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后组建新的云南财贸学院,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校坐落于春城昆明长蛇山下盘龙江畔,占地1021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目前已由单科性财经院校发展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哲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协同发展的多学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已培养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体系。学校实行二级管理,设有19个学院、3个教学部、8个独立专职研究机构和40余个院(部)所合一的兼职研究机构。固定资产总值8.26亿元,藏书166.9万册、电子图书63万余种,校园网现已覆盖全校所有工作、学习及生活场所。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培养模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着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泰国、越南等近30个国家8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十余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学校高度重视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 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不断奋斗,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经世济用人才的中心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加快现代进程,深化内部改革,夯实发展基础,强化高水平学科专业、人才队伍、育人环境。“求实 创新”是我校校风,倡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追求卓越,培育创造性人才,产生创新性成果。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会发展与进步。所以,我校师生脚踏实地,追求创新。“好学笃行 厚德致远”乃我校校训,鞭策我校师生诚心向学,勤于实践,知行统一,学行共长。我们应当志存高远,不断向前看,超越自我。“自强不息 敢为人先”是云财人不朽的精神,它容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彰显继往开来、永不停息的精神境界与理想追求。走进校园你能看见雄伟的建筑,楼群林立,气势宏伟。在校内有林荫小道,绿树红花,娇艳绽放。百花齐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校园的一角,你可以看见同学三五成群,有的静静地坐在石桌旁看书,有的在热烈的讨论着什么,有的在嬉笑打闹着„„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在大学里,恋爱不再像高中那样被视为一种违纪现象,老师都认为恋爱问题不是在那个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学校的教师或是领导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冒,都被视为禁忌,偶尔还有那么一两个幸存者。现如今,恋爱不再被视为禁忌——在大学里,这里充分的体现了“自由恋爱”这个词的现实意义,跟女朋友或男朋友牵手时不必再偷偷摸摸,一切显得是那么自然。由于现在的大学生有的面相比较成熟,乍一看还以为是夫妻呢。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迷你版,学生在这里演绎着现实百态。
首先,学长认为我们云南财经大学对他无论是学习还是为人处世方面都有着很重大地影响。诚然,在学校里,我们学会了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在这里,我们沉淀着浓郁的书香;校园里,充斥着爽朗的笑声;云南财经大学的一草一木都铭记着我们的欢歌笑语。晨曦与繁星可以为证,教室可以为证;在这里,我们度过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我们应该感恩母校!正是她以恢宏博大的学术底蕴,教会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和为国奉献的本领。
此后,学长着重的强调了大学三年应该有一个好的规划。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最重要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准备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你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力。作为学生,虽然学习仍然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内容还是目的都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学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学学习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要求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且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年级为试探期:
首先要重视自己,要初步了解职业,大学新生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特长以及目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做好自我评估。在客观审视自己的基础上,新生可以确定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大学一年级要打牢基础。大一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可以适当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为毕业求职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和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进行交流技巧。
二年级为定向期: 大学二年级,拓展职业地平线。应该清楚考虑三年后是立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锻炼各种能力,同时检验知识技能。此时可以尝试兼职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未来职业或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提高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等。应该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应有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并开始有选择的学习其他知识来充实自己。
三年级为冲刺和分化期:
三年级,细分你可能的选择,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 确定是否专升本等方面。学习写简历、求职信,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向已经毕业的校友了解往年求职的情况。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希望专升本的同学,可以接触相关机构。此外,要先对之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职业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的工作申请,积极参加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在做出较为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施展演练。大学三年级,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专升本的专升本、继续深造的深造,不能再犹豫不决,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只要在大学前两年都能认真实践自己的计划,相信此时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他给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的建议: 1.要沉得住气,不能眼高手低,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从自己的专业找,要学会“骑驴找马”。2.多读书,丰富专业知识。利用假期打工兼职,进而成熟自己的心态跳出书本看社会。3.4.5.6.7.8.依据自身情况,多考虑兴趣爱好和方向。掌握一种有效地学习方法,注重能力的培养。
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天,不浪费时间,抓住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经常锻炼身体,会使自己意志坚定,承受力强,每天反省自己。学会利用身边所有的资源发展自己。
实践时选择的工作要选择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不是和机器打交道的工作。9.10.11.12.13.求职时,放平心态,减小心理落差,放低姿态。对人际关系处理要做到:诚信待人。在求职时,不要怕吃亏。
大学生应该有青春活力,大学生应该是积极向上和多姿多彩的。读书万卷,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
通过这次与学长的交流,也是让我收获良多,同时也增添了我对母校的热爱。感恩母校,她给了我们友谊,像一股清冽的清泉,注入我的心潮,一洗我所有的苦痛。母校的友谊是清澈透明而沁人心脾的。感恩母校,她给了我们关心,像苦涩、甘甜的咖啡。母校的关心,在老师身上,苦甜掺半,正如咖啡。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
第三篇:寻访校友(推荐)
寻访总结
在2012年的这个暑假,我有幸与学院的一名学姐进行访谈,听她讲述南开故事,同时,也向她学习职场人生经验。这一次访谈,虽然历时不长,但却让我收获颇丰。学姐的每一句话,仿佛如同一缕清风,细细拂过我的心头,在这个炎炎夏日,让我那颗躁动的心有了一丝的平静,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多了一份思考。
在同一个学院学习,我和学姐多了许多共同的话题。刚上大学的我,对于这个学院,对于课程还充满了迷茫,回想大一时的自己,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时间是怎样的用的,看似忙碌的生活,却总感觉碌碌无为。和学姐的沟通,让我顿悟了许多。有时候时间真的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学姐出生在少数民族家庭,母语并不是汉语,所以在步入大学之初,跟不上课程是学姐面临最大的困难,然而,两年后,学姐不仅获得了三等奖学金,还双修了工商管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许多翻译的实习。老天是公平的,给了我们每人每天24个小时时间,但是,究竟我们能利用多少,就取决于我们每个人了。学姐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的确,大学的生活,不再像高中,被老师看管着,父母唠叨着,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我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时间分配能力。
我不仅感叹与学姐能够如此充分的利用时间,更加让我惊叹是学姐从行管领域到审计领域的跨越。现如今,在所有人都看重“专业对口”时,当所有人都向着热门专业进发时,又有多少人能够从广义上看待专业呢?我曾问过学姐,为什么选择最初的公司,选择审计,学姐的回答很简单,只是被公司的氛围所吸引,只是相信自己,就算是个“门外汉”也可以很快让自己变成“内行人”。我不得不佩服与学姐的勇气,毕竟敢做如此尝试的人少之又少。但也不得不说明,我们太多时间把自己的专业想的太功利了,总想看到“学有所用”在物质上的体现,而忽略了专业知识在个人能力塑造,在思维方式培养上的作用。这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多了一份思考,曾经我我为这个要做“冷板凳”,深入研究理论的政治学与专业所困惑,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渐渐的,我体会到了,我学的不只是理论,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让我日后,敢于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四篇:校友寻访心得
心得分为三人的:张潇荷、李莹莹、郝振艳。刘薇提供口述。
校友寻访心得
一、采访前的几天
这份心得,也可以说不是心得,只能说是一些采访前的感慨。虽然曾经也与一些社会工作者打过交道,但我不否认自己对这次访谈的紧张与重视。可能当面对曾经同样站在过山是这片土地并已经取得成绩的师哥师姐们,既有对他们的敬佩与羡慕,可能怀有一丝小小的妒忌。
当然,我必须得承认他们现在的成就来自他们的努力,不论是当年求学时的努力还是在职场上的拼搏,都是他们现在成就的基石。可以说我的嫉妒来的有些莫名奇妙,也许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让还是大一的我就开始心存焦虑,而师哥师姐已在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贡献多多。这些都让我心生感慨:可怜我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呵呵~~这个羡慕让人可笑吧!如果我真出生在那个年代,我还受不了那个苦,每个时代都有他自己的发展背景,这岂能是我能苛求的?真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让我有些无语的是,在学校给的84级名单中只有一人是教育学专业(与我同一专业)的,其它人都是学校教育的。我不禁想到教育学有这么差么?我看我还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看来我还真得让老校友激发我的斗志,和老校友好好交流一下啦!
2012年二月五日
二、采访的前夕
夸张些说,我一想到明天的采访活动,我就有些睡不着觉,既怕达不到学校要求又怕老校友觉得我的能力不够。“参与活动的学生要注意仪表,着装整洁、举止文明、讲究礼貌,向校友展示个人良好素质和学校良好形象。”我不断的问自己我可以做到并做的更好吗?这儿没人给我答案,而妈妈对我说只要相信自己能就能,是不行也行,行也行。老爸就说,我的女儿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应该自信些,事情都是人做的不是么?电话预约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只是让我的心一直忐忑的原因。
路是走出来的,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成为为他人开拓路径的人。这毕竟是山东师范大学首届“探寻校友足迹,启迪成功人生”活动,既为首届,就是你没人指导,要自己探求摸索。在此之前,队员们几乎没有多少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采访校友这种社会实践是如此的陌生,我们也只能更多的是靠我们自己在摸索中前行。
然而,我们可以在这摸索中成长与收获。就活动的意义来说,提前的认识校园之外的社会构筑,对于我们接下来三年半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动力都有着莫大的帮助。也可以借此次机会,为在校大学生做出一份毕业投身社会的前期调查。很多时候在校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前途、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整体的蓝图。有着这一个社会实践,不仅能让毕业的学生知道如今的社会发展是怎样的。也能让在校的学生明白自己在大学期间如何利用好每一寸光阴,更加了解每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不仅能让我们自己收益,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师弟师妹与师兄师姐的关系更加紧密,能让校友们了解母校的发展,这样就更好的传承了校友对学校的眷恋。
有了这样的目的目标,我们前进就有了方向。现在在这个采访的前夕,我也只好闭上眼睛好好休息,为明天的采访养足精气神了吧!睡前,默默对自己说:加油↖(^ω^)↗!
2012年二月十四日
三、采访中的心得
总会有一些事情、一些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撼动我们的灵魂,恩赐于我们不可思议的成长还有很多人,很多曾经激荡着我们心灵的话语不能一一记录。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方面付出的多了,在另一方面必然会失去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当前该做什么。有多少人的仕途是在大学期间呼风唤雨到了社会还能泰然处事的?撒贝宁也许是让很多法科学生羡慕的一个神话,但是,不管什么时候,撒贝宁只有一个。并且,成功从来都不可以被复制,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付出了多少,而在于他的成绩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访谈的时候,我们喜欢说谈一下经验,说一下体会。经验是自己经历的体验,没有亲身经历过怎么会有体验。哪怕很简单的一件事,长辈的经验告诉我们盐是咸的,我们从此知道盐之所以被称为盐,是因为它是咸的,可如果不亲口尝一下,怎么会知道咸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人生像是一个圆圈,走走停停,曲折去不曾走远。他人的经历中是作为标榜将我们的棱角磨平,于是,我们在原地几平米的地方兜兜转转。圆啊,这是一种标榜是的模仿,模仿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是学习的前提是要确认所学的是适合自己的。对的就一定是好的吗?我们的路途中遇见的困难并在不断的克服中成长。这才是我们应该从师哥师姐身上学到的。今后的社会是由我们自己来闯荡的,没有人为我们开路,没有人为我们铺路,我们要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卫士,为自己的未来与希望添砖铺瓦。这才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每正如程远臣师哥说的那样:这是我的经验与经历,如果可以给你们启发我会很高兴,如果说错了,你们也可以改正并给我提出来,这给没有绝对的对错。所以我们应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找路去吧!(当然也要借鉴他人正确的意见!)
在采访时与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交流,了解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几乎所有的学长学姐都婉谢“成功”一词,但在我看来,他们确实是成功的,至起码是人生阶段的成功。我也确实能在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每一位接受采访的学长学姐,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有散发浓郁学者气息热情的纪委副书记程远臣师哥;也有从事栽培祖国花朵幼儿教育的王典美师姐;有在威海一中默默耕耘的政治老师黄进淑师姐;还有在威海一中高三前线工作的李丽学姐。他们既有各自的行业特征,也有各自独特的性格魅力。每个人的话都有它的道理,精辟有亲身的体会。采访中有几句话让我记忆尤深:1.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是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前提是要有选择的资格。学习就是那必要的前提。口袋里只有十块钱的时候,你凭什么选择是吃牛排还是龙虾,你没得选择,即便是要一碗面还是不带炒肉的。自身的硬实力决定了生活的舒适程度。能够在自己所属的舞台上站住脚,靠的是硬实的两条腿,大学生活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它只是序幕。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2.时不我待,事不我待---为未来奋斗!师哥说他之所以成功,是他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总是很积极的去追求。明白起点有多高,事业就有多大。。3.工作是为了让生活更好的途径,但不能为了工作丢掉生活。一个好好生活的人,他的时间应该分为三部分:劳动(工作或学习),享乐(多多的课外活动,接触社会),休息。
当然,在整个的交谈之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他们回味大学生活的陶醉。离校数十载,他们依然情系母校,总会找机会回母校看看,寻找当年梧桐树下的脚印。也许,等我们匆匆岁月行过。回首,我们也会抚手母校梧桐。
2012年二月十五至十六日
四、采访后的后期想法
校友是重要的人力智力资源、物力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校友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好采访校友工作,已成为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意义深远。有人把校友会的工作比喻为筑桥工人,是它构建了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母校与社会间的桥梁。师哥程远臣说:继续开展探寻校友足迹活动,架起新老校友感情之桥梁,为弘扬母校广大母校做贡献。
为了这个采访活动,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根据通讯录分工,多头同时行动联系列表里校友。虽然一开始由于联系方式、工作等各种原因,有一部分校友联系不上,但是我没有气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联系上校友之后,我就开始做采访的准备工作,上网搜寻资料、准备访谈提纲、通知其它队员等。不过说真的,学校应该定期更新校友资料。有的不是已经退休就是换了工作,还有换电话的!我晕X﹏X我真想叹一句:哎呦我的妈呀~~还有就是,学校也应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多多开办些校友回访活动,扩大学校的号召力。
我们小组的缺点: 在访谈期间,师姐说一直认为有经验的采访者,应该善于把采访的成功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采访准备是指取得采访线索之后,在与采访对象见面之前,对采访的人或事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准备用什
么途径、方式、工具才能与采访对象接触。这种工作,就是采访前的准备。1.也许这是我采访前没有做好的部分。没有对采访对象进行一定的背景调查有些盲目。//一次访谈的成果最核心的来自于访问者现场的表现从而引出受访者最真挚的回答。在对话中,我们必须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其次进行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再次保持适度的沉默。因为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2.善于倾听我们是做到了,但是问题不够精辟,对话有些拘谨,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些只能说是做到了70%。也许还有许多的问题,不过,我相信,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中会越做越好!
记不清是哪位颇有阅历的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工作,30岁前靠专业,30岁后靠人脉。或许他是对的。总会有走出象牙塔的那一天的,在这之前,我能做的,只是把每一门功课都修好,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小草永远不可能长成大树,但是雏鹰总会飞向蓝天的。我们都已成年,都到了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年龄,很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地去决定和处理,无需依赖别人。而且我们也不想一直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我们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掌控着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
在这次社会实践所学到的东西,我必会牢记在心,也以每一位优秀的学长学姐作为榜样,鞭策自己不断向他们靠拢。最后,感谢母校给我们提供了如此珍贵的机会。相信,我们的活动一定会圆满成功的!
PS:之前提到的在学校给的84级名单中只有一人是教育学专业(与我同一专业)的,其它人都是学校教育的。当时我的心真是拔凉拔凉的。其实不然,在之后的采访中才知道,当时84级的学校教育是指幼儿教育和教育学。嘿嘿~~我的心这下终于放宽了!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
2011级教育学一班
张潇荷
校友寻访心得
今天采访了山师校友,收获颇丰。
这次采访的是高中母校一位年纪比较大的级部主任,也是一位历史老师。刚进他的办公室,老师就很热情,我也就减少了一份紧张。
刚开始的时候有点拘谨,但是老师聊天式的口吻慢慢的减少了生疏,也聊得越来越多。他询问了我的大学生活过得怎么样,而且对这次活动给予了肯定。也因为这次活动勾起了他当年的大学生活的回忆。他说他上学的时候喜欢并且经常做的事情就是爬千佛山,一天可以去两次,早晨和下午,他说山上很好很陶冶人也很养人,并鼓励我们的大学生可以经常去玩儿。他说这几年他也经常去济南去山师,所以对现在的山师本部很熟悉,也很喜欢校本部的氛围和风景,他回忆说当年的山师还被一些人成为花园式庭院式的学校。
老师笑着说我们能在山师校本部学习可算是一种荣幸啊~~学生很自由而且周边也很繁华,学习之余可以多出去走走,开开眼界,增加一些社会经验,对未来也是一种帮助。
在聊天中,老师的一番话也让我领悟不少。当我对老师说现在有点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时,老师无奈的笑了。他说本来把学生们送入大学就是想让学生们可以不像高中初中一样为学习烦恼,可以比较自由的生活,没想到又增
车,有房有车后就愁结婚,婚后愁孩子,有了孩子愁孩子的学习,紧接着愁孩子的车、房子、婚姻……这样活着多累啊。他告诉我们该放松的时候就不要那么紧张,过好每一天就好了,以后就业的途径很多,工作总会有的,只要善于抓住机会。
对于学习,他说,现在的大学的学习任务很轻松,要是想拿奖学金,考研,那就认认真真的学习书本,要是想以后快点就业就有计划的学习,分清轻重,多出去积累经验,没有哪种工作只凭书本就可以胜任,就算当军师还得有实战,我想这对于我们来说应该说是一种启发。
老师还对于教师这个行业给予了一定分析。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分清什么是“严”,什么是“死”;什么是“乱”,什么是“活”。千万不能把严格当成一种死命令,不可以把学生的活跃当成是课堂的混乱。可现在的老师有些偏偏把“死”当成“严”,把“活”当成“乱”,让学生一点积极性也没用,老师们教的也累;对于活跃的班级,有些领导还会批评成扰乱学风。这次采访的老师思想很开放,他说我教过的班级不会用一些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学生,盯梢值班只会让学生逆反,丧失主动性。他说有经验的教师对于课上课下的老师小动作都会知道,只是有时候不去揭穿,只要不太过分,就不要大动干戈。老师应该体谅学生,毕竟老师也是从学生过来的,这样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了。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如果只是苛责体罚,往往会使学生觉得两清了,内心也不愧疚,以后错误还会明
个明智的教师。
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下人们思想的问题,他说改革开放的今天正是新旧思想冲击的时候,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观点,也会否认别处的观点,乡村与城市,南方与北方,中国与外国。对于一些观点,我们取之有用即可,不必追究谁对谁错,也许出去见见世面自己的观点就会开放许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很容易被铺天盖地的思想迷惑,思想遇见识分不开,要扩大自己的见识不能随波逐流。有些观点听听就好了,所以人们才会努力的考大学,去大城市,多一份件事就多一份机会。
有句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次访谈对我的影响很大,老师在访谈的最后表示了对我们大学生的希望,也表示了对学校的希望,希望学校立足时代的前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一个全国甚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
教育学院 教育学11级1班 李莹莹
2012 2 16
校友采访心得
2011年,一份秋意雨绵绵,使这个古韵雅致的山师校园笼罩上更惬意的味道。我们第一次来到这里,并即将成为在这里生活四年的“老地户”。所以,彷徨、兴奋、好奇与无尽的期待。
半年的生活就要在喧闹中结束了,学院组织了一次寒假探寻校友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大家都很兴奋的报名参加了。
采访,是为了了解他们的生活事迹,而激励我们的人生目标。听到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取得成就,我们都深有体味与启迪。虽然采访的过程会很艰难,会遇到许多不解,但还是乐此不疲。以前看过许多关于访谈的节目,我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采访本身而是从这个过程所学到的东西。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所得到的感受。
第一:团队,就是最大的后盾
这次采访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记得小时候就听过许多关于团结的故事与谚语,因为没有太多团队的活动,那时也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明白团结是办理一个事情的圆满完成最重要的因素。但这次,我亲身体会到了这里的精神,也尝到了如人参果般的养分。很得意我们拥有一个好的队长,办事能力的强悍使我们不是一群无头翁,还有队友的亲历合作,使这一切也变得轻松些许。的却,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是最重要的。尤其在现在这个日益冷漠的时代,在娇生惯养畸形发展的现代青年,这种精神会越来越具有地位。
第二:没有技巧,努力就对了
老校友与我们之间的谈话进行的很顺利,我们的到来也激起来他们对大学时代的追忆,也充满了对青年时代美好的赞誉。我发现,无论人长到多大年龄,那段年轻时代都是大家最珍贵最让人恋怀的记忆。所以,就在我们还没有走过的时候,就要选择珍惜,选择无悔。记得谈论的过程中,他说,其实,取得成就没有任何技巧,技巧是留给那些主宰人类的天神,而他们却在几千多年以前就牢牢地把自己留在了天宫里。所以,人类只能在有限的能力中选择无倦的努力奋斗。别找不弯的路子,也别问如何快速达到巅峰,努力就好了。的却,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期望以最小的努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可,这样浪费头脑莫不如脚踏实地的奋斗一番。我们年轻,别用年轻所谓的资本去无尽的挥霍。任何时候都只有默默的努力才可。
第三:心胸宽大气自显
大学了,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也会面对更多的强手与才人。我们可能会妒才,可能会愤懑,也可能会难过。但我觉得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都是你应该具有的最大财富。少抱怨,少嫉妒,少低沉。虽不需要把一切都看淡,但也要做到坦荡,把自己搞得过于功利化,最后才会发现伤痕累累的只有自己。大度看人看事,天下自然欢乐永随。虽不奢求绅士风采却也可以花中独秀。
要说的很多,要学习的很多。虽然采访中也碰到许多不理不睬的人,但我们也无权评判什么,这只是社会冷漠的一个缩影。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热情。未来的路很长,事情很多,人也很杂。但不管怎样,只有引着自己的心意好好走好每一段路程,就是莫大的幸事。访谈结束了,但那里的味道却依然停留,留在心灵的感叹也依然不息。或许,存在着一份对母校的祝福,就这样充满期待与幸福继续走下去······。
2011年2月17号
11级教育学一班
郝振艳
第五篇:寻访校友心得
校友寻访
第一次与孙老师联系的时候,我们谈了好久,就在我们还在为这次采访活动能否成功进行而踌躇不定时,孙老师很快便说 “好,什么时候?”坦诚与高效率,是孙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采访定在了孙老师的办公室内进行,星期天的校园学生不多,孙老师的办公室设在综合大楼,在那里可以看到学校的教学楼和实验楼,仿佛空气中都可以嗅出琅琅书声。孙老师一身简洁的白色,虽然已是比我们年长几十届的老学长,但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年轻的气息。亲切的微笑和出乎意料的善谈,一下子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起来。
(1)那时候的南大
孙老师是87级的山师学生,他对母校有着一番特别深厚的感情,对南大的传统,也有着比一般人更深入的了解。按孙老师的话来说,能在南大读书,其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那时的南大就是一个小清华。每当孙老师谈及南大时,他的眼里就熠熠生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仿佛又坐在了图书馆里,仿佛。。
在孙老师读书的那个年代,要想考上中学,必须参加全市的统考。想要进入像山师这样的名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南大作为一所江西名校,有着比其他学校更为优越的师资条件。孙老师半开玩笑的说,其他大学的学生都会选择聚集在宿舍聊天打牌之类的,而南大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的努力读书,这就是南大吸引人的地方。
(2)看学习:勤奋+全面知识+实践
在孙老师读书的时候,流传着一句笑话: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然而这也是当时很多学生的真实写照。在孙老师看来,死读书这三个字,有时候是必要的。
“死读书”在这时候,可以辩证地译作勤奋。“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天晚上不到1点是不会睡觉的,”孙老师笑着回忆当时那段艰辛的读研时光。孙老师认为,当遇到不清楚地问题时,参考别人的资料与经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通过与别人交流时,自身的经验与知识也可以得到积累,长期的积累,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尽管孙老师读书很勤奋,但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巧读书”似乎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在大学时代,读书对于他来说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那时候在山师读书,压力并不大,作业也不多。孙老师每天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一放学就去图书馆看
课外书。他尤其喜欢科技类的书,但其他内容的书籍,也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不局限自身的知识,在孙老师看来尤为重要。
“很多工科的学生总以为经济学属于文科,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孙老师从学生时代,到后来参与工作,都尽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书。孙老师毕业于化学系,然而在工作后,具备多种的知识。
在孙老师那一辈人之间,曾流行着读书无用的说法。对这一点,孙老师的立场十分坚决:读书有用!
孙老师说自己是尝过了读书的苦,也尝到了读书的甜。这种甜是在参与工作之后逐渐体味到的。拥有知识,即使现在是技术工人,也很快可以踏上更高的台阶。在实践中,理论的融合十分关键。孙老师参与工作后再去读研,那些理论性的知识因为有了实践的基础而变得更加明了,这让他在同学中更有优势。也因为他接受高等的教育,他在同行中,考虑问题的深度也变得更为突出。读书有用,与实践结合更有用。这就是孙老师读书的心得。
(3)看人生:科学而理性
孙老师有一个特别的习惯,他从不用笔记本。工作上的经历,他都是靠自己的记忆记录下来的。有用则记,无用则不需要记。因为每一件事情孙老师都经过一番分析与思考得来的,因此可以记忆深刻。反而记在笔记本上的东西,常常会被自己丢在一边,关键时刻也起不了效用。
不仅仅是工作,在生活上孙老师也处处地用科学理性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读书二十年,孙老师的理性使他对生活百态更加客观。
(4)看我们这一代:乐观+主动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是最艰难的一代,孙老师并不认同。
在孙老师他们那个年代,毕业之后只能做国家分配好的工作,而且很多都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孙老师曾当过工人,但他并不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相反地,这是人生的一中宝贵的经历与磨炼。当过工人以后,将来在管理层的位置上,才能更了解工人的想法。因此凡事都会有两重性。在竞争社会中被淘汰,并不意味着被消灭,而是一种激励。失败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孙老师对我们这一代充满着期待,他认为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资本。也许一开始没有机会,但经过磨炼,就一定会有机会。有人轻易地放弃自己,那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不是社会的全部。社会有阴暗面很正常,但不要太极端。可能老一
辈的人认为我们娇生惯养,这是一种代沟,我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不能用绝对的思想去看待自己。
那么怎么才能让社会去接纳我们呢?
孙老师的看法十分独特,要主动地融入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自己。一方面,人要合理地定位。正确地分析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有什么特长,本领,自己的身体素质,动手能力等等,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刘翔,但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所以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十分关键。另一方面,我们要合适地走位。人不一定要从一而终,要学会改变。孙老师看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与社会和谐。强调个性与社会对抗并不是好的出路,与社会合拍地寻找机遇才可以走的更远。
尾声
与孙老师的采访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与其说是采访,更像是一次与老前辈的闲聊。孙老师简练而深刻的语言,睿智而开明的观点,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从心底里佩服着这一位前辈,也开始对自己人生有着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