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画由心生 ------- 渣济写生创作感悟
画由心生-------渣济写生创作感悟
仲夏,张大千再传弟子沈虎、李永锦、曹大正、李长安,陆俨少高足赵养正画家等一行悄悄叩响古镇渣济大门,时值6月12日。
当晚,瓢泼大雨,躺在古镇培源桥客栈,聆听雨声、蛙鸣、泉响,别一样情韵。晨起,清晰的空气中鸟鸣啼翠,彩蝶飞舞,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撑一把雨伞在远山、近泉、山道、老屋的陪衬下,心情悠然,难得能够在如此躁动年代,享受着那一份宁静和恬淡。此次再入渣济写生,带着上次写生的回味思索,回到原地,看看我们能够寻找出什么新的变化,新的突破。水乡是画家钟爱的题材,苏州刘懋善淡彩细线勾勒,点厾浓色,别一番苏州韵味。北京清华美院陈辉用光影入画,无论亭阁近景还是远观农舍大观,光影婆娑,将西方技艺与中国水墨结合,又是一番天地。天津美院教授姬俊尧老师,我们曾同赴韩国办展,他以北方人的情节,转攻江南水乡题材,笔墨老辣,极具书法意味,画面又是别样风采。最令人感到新奇的是上海画家成生虎张大千的再传弟子,看他的画大气磅礴,才气横溢,笔下大块黑大片红与画眼画趣互存,浓笔刻画淡墨渲染与黑白灰点线面照应。成生虎的画风一扫传统笔墨的视觉框架,大笔平刷,浓墨重彩,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已突破了前人的思维藩篱,形成极具现代构成和意识的世界绘画语言。国内画家禅思竭虑,再画水乡,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突破?“师造化”是历代有创造性画家的必由之路。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山水画家的独特创造无不是从“师造化”中得来的。五代的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荆浩、关仝画中原、太行山一带高山峻岭;北宋范宽、郭熙画终南、太华一带高原景色,米家父子画雨景山水,李成画平远寒林等等,都是长期深入研究了大自然的奥秘而后获得成功的。明代画家画华山并作《华山序》云:“余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可谓道出了山水画的艺术创作真谛。在绘画过程中, 淡去有意识的自我, 而靠着对自然的写生, 带出那个潜意识的自我。山水写生是山水画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明清以后中国画坛仿古之风盛行,一些画家专事模仿,离开古人不敢一笔,从不面对大自然,画真山真水,完全脱离生活,使中国画走向公式化、概念化的绝境。同时代的石涛历游名山大川,以山川为师,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见,画出了前无古人的独特杰作,推动了当时画坛革新,并影响到后世。从古到今每一次艺术上出现创新与突破,都是艺术家到生活中吸取营养,得到新发现的结果。沙漠胡杨孤傲的屹立在沙漠之洲千万年不死,即使死了也巍然屹立,千年不倒,倒了也会不朽,以震撼人心的姿势静卧千年。千百年来,沙漠胡杨的这种风情,让无数画家为之倾倒着迷,追随着它的足迹探寻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当我们拿起笔在画布上写下大自然的时候,虽然我们听不到它们在说什么,但是,我们可以用心体会到它们的精神和灵魂,从它们那里,我们可以看到青春年少,也可以看到波澜壮阔。写生其实是这么个“从有到无, 又从无到有”的过程。写生其实就是创作本身,有的人对色彩敏感,有的人对形体组合敏感,有的人对纷繁的线有着超凡的感觉。写生就是发现自己与别人的观察方法不同,感受不同,从而确立自己的绘画语言。不过,同一景色,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胸写出的画作也不同,都有各自的视角和取舍,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注重构图,有的注重细节;有的写情,有的写景,千差万别。这就是画由心生,写大自然是在写我们自己的人生,画的是一个人自己的内心。险峻的高山,内心善良的人画出的是巍峨,相反,心底邪恶的人画出的是狰狞。纯洁的内心画出的湖水是清澈的,一颗肮脏的内心怎么都不能抹去湖水呈现在画布上的混浊。
其实,做什么都需要眼里有美,心中有爱。
真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画家,每天都在写生,用肉体或者灵魂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一张洁净的白纸,当翻过这一页时,上面留下什么色彩,只有自己最清楚。坦荡的走在人生路上的人,可以高声唱着歌,不用左顾右盼,不必提心吊胆,也不会劳心费神。写好人生和画家写生一样,要有所写,有所不写。对于人生的书写,最好的境界应该是,到我们人生最后回首的时候,会满心的恬淡安静,没有悔恨,没有遗憾,轻松地走进另一个世界。渣济写生创作,留下些许想法,是艺途中的思索,今谨记之。
墨逸山人 李永锦
第二篇: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相由心生是什么意思
相面之人,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
佛教有一句,相由心生。大概说的是,所有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确也是,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本性悲观的人,神情总是倦怠,一副对凡间种种都无所谓,爱怎么着就怎么着的样子。他的悲哀,大概是从心底蒙尘,已没有重生的欲望?别以为颓废是一种另类状态,代表个性的与众不同,其实那代表一种实质的衰老,从表面到心,过早褪变和萎缩。最终导致的,也只能是生活的停滞不前。而越是停滞,就越是不满,越是颓废和无奈。怨恨解决得了什么问题?也就是使灰色更加灰罢。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腐蚀。不喜欢这种状态,更害怕自己陷入这样的死寂。当周围的一切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每个人每件事每一次变化都令你生厌,都让你一番埋怨,是时候看看自己是不是该调整了,因为问题一定出在自己身上。果真如此。快乐是一种意念,存在于自身,而并不靠别人赠与。无论处于何种变化,多少种烦恼之中,会不会被烦躁包围,选不选择微笑面对,偏偏与别人无关,而取决于自己,因为相由心生,皱纹来源于心的纠缠。宁愿看见一脸阳光的人,无论在什么事件面前,都有宽容的笑。曾经以为《无常经》很虚空,其实读来也有让我感悟的一面——美丽的容颜,不代表拥有美好的人生。如是因,如是果,今世的果报的是过去的努力,因中心存善念,庄严的行持自有光明的未来;放下对外相的执着,开展心灵的慈悲和智慧,因缘具足之日,正是生命华果圆满之时。智慧善察的人,懂得取舍;该取的涅盘就要努力修行而求得,外面尘劳境界,就要舍。否则该取的不取,该舍的不舍,就不是善察,就是颠倒。懂得取舍的人,又怎会自寻烦恼?能达到那样的境界不容易,至少首先要从说服自己,放弃无法释怀的过去,笑对现在的不如意。至少相信那句最朴实的话:笑比哭好。其实,快乐是可以永恒,只要你内功深厚。相信相由心生,快乐更由心生。
其实道理十分简单: 心念即生, 必然影响身体, 比如愉快,心里舒畅, 神清气爽,遇事便达观宽厚, 便有助气血调和, 气血调和, 五脏得安, 功能正常,身体康健, 而此又反之影响心态.良性循环, 自然满面光华, 一团和气, 双目炯炯, 神采飞扬.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反之, 若总是攻于心计, 或郁郁不舒, 自然凡事另眼而观, 无法如常人言笑, 如林黛玉,遇到点事就往不好的地方想, 长久如此, 气不舒, 血不畅, 营无养, 卫无充, 五脏不调, 六神无主, 如此身体状况, 脸上青黄腊瘦,暗淡无光,表情也常是蹩做一团, 双目无神, 半死不活, 等等, 让人一见就郁闷,起码不舒服, 人缘自然也就差得远了.所以, 身体发肤, 既然授之父母, 但这张脸让人看后是何感觉, 还要发于一心.日久则生是相, 并非相家妄论.命由心纵是指命运有自己的内心操纵章控,这四个字并不是引自典籍,但有相关说法,如命由心造,命由心生等。相由心生是指表相是由内心的变化产生的,也有说法为相貌由内心决定。仅把相定义为相貌比较片面,相由心生是一句古话,相面之人常说。佛教有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意思是,所有世间幻变皆因内心意念而起。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要求一个人要有广阔的胸怀。面对各种诱惑时战胜欲念的克制,是逆境时默不申辩的承受,是恩将仇报之际坦然笑对的包容,是面对天下事不怒不惊的镇定,是常见四海人不卑不亢的平和。佛家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大体的意思是说:注重内心的修行,而无需刻意寻求外在状态的粉饰,因为何样的“心”决定了何样的“相”;反之如果没有内心的修行,再好的外在状态也会泯灭。人到了一定年龄,远离了天然,逐渐跨入相由心生的阶段,生活状态则更多的体现在外在状态的粉饰上。
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
俗语有言:「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其意思是一个人若相貌好,部位有欠,是属于无好运程,凡事都不如意,命途多舛,但如果广善积德,救急扶危,经常都帮助有所需要的人,毫无私心而广行善事,其相貌是会有所改变,可以由坏运转向好运。
境由心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面部特征表现出来。佛教有一句,相由心
这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境由心生”即“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的具体表现。,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相由心生
相面之人
修行即是证悟色空不二之无生法,所谓“心能转境,即同诸佛”,是也。
,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
如果你的内心善良,你看什么都是善良,再简陋的风景也是美丽的
如果哦你的内心丑恶,则反之,正道是,世界怎么样,取决于你是个怎样的人,常说一句话,叫“相由心生”。有点意思。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一步天地宽,欲求寡欲定要先无我,为所欲为不必再有他!
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
中国人崇尚儒释道,儒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佛请求修已道,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两句话却让我感到道家入世的不认命,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另一个道理:“道家的无为,是掌握分寸,凡事都有水平线也就是度,度以下无所不为,度之上,居安思危,度以上,谨慎思为。”
面部特征表现出来。佛教有一句,相由心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第一句指: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不要轻信一切事情都是上天决定好的,要相信人的力量!据说,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
第二句指:人应该有豁达宽广的心胸,自己的感受和处境是由自己内心的想法所构造出来的,不要过于激进,稍微放松点心胸开阔点,所面临的处境会豁然开朗的 和许多上了年纪的女人一样,平常我已经很少照镜子了。偶尔照照,知道在我一年年变老的脸上,可值得夸耀的部位越来越少。可不是吗,以前出门人家叫我妹子,后来叫姐姐,再后来叫阿姨,现在院子里的孩子叫我奶奶或者姥姥。有这样一张大娘级别的老脸谈相貌本身就是挺可笑的事。但是在近来的几张照片上,我发现自己的相貌虽然很老,可自己的表情却越来越慈祥平静淡定,整个人也因此而变得比心里预想的好看了一些。和家人说,被嘲讽为自恋,哈哈大笑了一番。
有一次,遇到一位从前的熟人,这位大姐已经五十开外,年轻时并不出众的脸上给我很强烈的印象是:比年轻时好看了许多。并且那好看不是眉毛眼睛的单纯好看,而是整个人的好看;并且那整个人的好看,也不是气色肤色身材的好看,而是神态的好看。我夸她时,她浅浅的笑着说:也有别人这么说的,大概是生活比较安逸,心态比较从容,相由心生吧。
相由心生。使我沉吟了很久。沉吟了很久之后,我开始观察所见到的人。观察了很多见到的人,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的。
比如夫妻相。现在很多人用不同的说法解释为什么夫妻关系越资深,两个人的相貌越相同。但其实,夫妻相貌的越来越相同很少是眉眼的相同,多半是神态的相同,而神态,不就是心态的外化吗?
比如美人迟暮。年轻时美的人很多,而迟暮时的美人不是很多。在年轻的美人变老的过程中,很多经历产生的不悦在相貌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于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幸福美人依然会把美保持到迟暮之年。
比如以貌取人。经常听到说某人相貌虽好却待人凶悍严厉,而有人相貌平常却和善可亲。因此很多人找到了依相貌判断人和信赖人的经验与依据。
再比如容颜不老。保持年轻最首要的条件是:心宽体健。
如此等等,不一一类推的例子,让我相信“相由心生”。
表情是人心情的外化,这是很明确的。喜怒形于色,虽然被心计深深的国人认为是没有城府的表现,但有七情六欲的人,哪个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的那么坚深?即使费力的隐藏,那不良情绪连脸上都表不出来,窝在心里岂不就把人憋坏了?
但相由心生的相,不是平常的表情,而是人心态心境长期积累的外化并固定在人面上的。一个心态平和泰然处世的人,即使父母给出的相貌并不出众,经历了岁月之后也一定会把自己更正的慈眉善目温和亲近。而一个怨天尤人心态苛刻的人,即便长得眉清目秀口鼻端正,也不会变成迟暮的美人,反而可能越来越有歪瓜劣枣的倾向。因为实际上,大部分人眼中的丑与美,原本就是根据不可变动的长相与可变动的神态的结合来判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之美性情之美情感之美都一定会折射到相貌上,只是这样做量的积累过程比较长,没有整容来的快。
对于容貌之美的追求和在意,目前在一个很高的峰值上。对于欣赏美喜欢美的大言不惭,对于追求美得到美的不计成本,已经很没有争议的为全民所接受。把自己整成哪个人的鼻子哪个人的眼睛和哪个人的嘴巴,已经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而通过美化德行改良性情调整心态提高心境而达到改善相貌与神态,还没有那么广泛的为大众所明了和接受。
大众接受不接受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众的心态和调整心态,重要的是大众的心境和提高心境。
这些年出国学习的孩子多起来,同事的朋友的孩子回来,问到见闻时,好几个孩子告诉我,不同的是人与人相遇的友好和友善。说人们相遇时只要目光接触,便相互打招呼,全然没有国人的冷漠和非友善。并且孩子们对于目光对视非常敏感,问我:为什么我们不习惯互相对视?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对视中传递友好与善意?
这不是我能回答的。但我知道很多时候的很多人,不习惯互相对视却习惯互相对抗并且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互相对抗。
有一次我乘一部公共场所的电梯,等了很久才上来,明明电梯里还可以装三五个人,可一对站在门边的人就是不往里挪,门口想上去的人说了好几句的请往里站站的话,也没有得到理睬,以至于电梯因此耽搁了好几分钟,后来上去的人和堵在门口不让的人差一点拳脚相加。这样没有意义的对抗,可以认为是社会公德的缺失,也可以判定是不良心态在作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们经常遭遇的有实际意义的人与人的对抗。官场职场商场情场,地位利益钱财情感,没有生活与生命的单行线为哪个人准备着,在对抗中竞争,在对抗中此消彼长,在对抗中与邻为壑。对抗成为了习惯也成为了惯常的心态。
对抗成为习惯的我们不习惯与陌生人对视,也不习惯和善的看一个陌生人。如果仔细观察,日常里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准备时的表情不说可憎,起码是漠然和黯然,不生动不可亲不可爱不和善不美丽。一次同事用手机拍照了我没有准备的一些表情,我气得哇哇大叫说:我哪有这么丑?由此想到有人说:美貌是一种表情。比喻的真是精当准确。同时我们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说:美貌是心态美好心境高远的人的表情。
心态,是近些年才被屡屡提及的词汇。对于心态的重视也是近些年被屡屡提及的事情。因为人们从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数量两个宏观方面都认识到心态的作用是怎样的强大。比如:患同样一种疾病的人,不同的心态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生活,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寿命差别。又比如:同在一种工作生活境遇中,不同的心态不仅影响到人的升迁进步,还会进一步扩展到人生存的其他空间,使人与人出现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悬殊差别,不仅影响相貌而且影响生命。
因为大家开始认识到心态的重要,调整心态便得到相应的重视。但依我看,调整心态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纸上谈兵,永远不可能从中得到益处。因为调整心态实际上是一个有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心态产生的诸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基础,不然的话即使一件事上有所调整多件事上也没法调整。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看法才会引发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价值观才会引发不同的心态。近来因为开办阅读节目而读到《老爸老妈去旅行》。一对退休的老夫妻自主旅游——没人陪,不跟团,不懂外语,但83天玩转欧洲!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他们回来把旅行日记整理出书,把自己的生活观念展示于人,用自己的快乐影响于人。我看照片上的这两位,一点也不老,飞扬的神采和健康的体态容貌,给人很强烈的感染,不由不感叹:四十岁以后的相貌真的是自己给的。
给自己好的相貌,先给自己好的心态,而好的心态是由好的价值观+好的心境也就是高人一等的境界+好的追求+好的个性+好的情调爱好等等综合而成的。这样的系统工程需要人在生命的过程中对于自我不断的完善与修正才可能做的好。而做好这项属于自己的系统工程,受益的是自己的生命当然也包括生命的外在形态——相貌。
在所有好的心态中,最该强调的是内心的和谐。在被提倡的所有和谐中,自己内心的和谐是一个基础。用很多人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一切较劲都是自己内心的较劲,种种较劲中都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所以强调自己内心的和谐是挺重要的提示,有了内心的和谐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等诸多的和谐,要是自己和自己都总是过不去,那里会有好的心态和好的神态和健康的人生。从这一点上解释相由心声,大概还是有些道理的。
不过这个道理美容师可能不喜欢,要是大家都相信相由心生,谁去做美容和整容呢?其实没有那么绝对,好些人一辈子善良美好,还是改不了自己不好看的相貌,变化的仅仅是神情和神态,还有目光——平静友善的目光是人心灵的折射,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此,对于相由心声,我也深信不疑。
“相由心生”一词在佛经和相学中都是有据可考的,佛学的“相”一般而言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与“性”相对,性一般是指事物本质。相学的相则是指面相。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在网上找到相由心生的出处,是佛家的一句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在我悟到相由心生这个词的真正用意之后,才发现这句话是多么具有深刻的哲理。我认为,这里的有心无相,和有相无心中所指的相,是指的相貌,而相由心生,相由心灭两词中所指的相,因为内在的心而具备了不同的含义,这与佛教中形灭神不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佛教是注重人的内在修行的,出相由心生这段话实际是在告诫世人,肉体,相貌只是心的载体,坏的皮囊只要有良好的善的初衷,那便是“有心”之人,即使相貌丑陋,也会因为善良的心地呈现出异常美丽的“相”,然而若相貌堂堂的人“无心”,再美丽的皮囊也会随之泯灭。马克思曾说过,唯心主义有时比唯物主义更深刻。从佛家相由心生这段话当中我们便有深刻的理解。
所以便解释了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相由心生和人不可冒相、道貌岸然、衣冠禽兽之类的词所带给人们的警示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人们一直没有领会相由心生中的“相”的真正寓意。它其实也一样在提醒世人相的好坏并不只是大众所浅显认为的美或者丑,而是需形神合一的,并且是以心神起主导的,只有心神正义,善良,才能有一个好的“相”,不论外在是否美丽。X说善与恶,美与丑都仅是一个相对的状态,都不是绝对的,这我也可以理解,但是有很多的善与恶,美与丑不论经历多少朝代兴替,多少时间蹉跎,标准都不曾改变过,许多善与美都将亘古不变,就如许多恶与丑永远无法翻身一样。
今天,终于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关于这个词的困惑,之前我一直费解为什么很多妓女有着美丽的外表,有些气质也很好,但她们的心地确是肮脏的,不都说相由心生么?因为直到昨天我还把相由心生所指的“相”理解为相貌,而一直都没有理解“相”的深刻含义,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其实已经可以对人的肉身这一载体忽略不计了。这也让我想起九方皋相马的典故,春秋时代的秦穆公在伯乐年老的时候让其推荐一个接班人,伯乐将九方皋推荐给秦穆公,秦穆公为了试探其相马的能力,便派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禀告说千里马已经找到,其外表特征是:牝而黄(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看马时,却发现它匹马其实是:牡而骊(黑色的公马),穆公嗔怒,责怪推荐九方皋的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公母颜色都无法分清,怎能识得千里马呢?伯乐听后却对其大为称赞,称其已经超过自己千倍,因为九方皋看马已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了,后将马带来,果天下之马也。
我想在当时其实是借这个故事引申的含义告诫帝王们,不要以貌取人,看人和看马一样,应避免被外在的表象干扰而忽视了内在的“心”,感受人们用内心传递出的信息,即人的真正本质,人的真“相”。
第三篇:《和谐由心生》演讲稿
和谐由心生,生活创美好
时光飞逝,回首往昔,许许多多的事,如同一颗绚丽夺目的流星,划过浩淼的历史长空,装点着中华民族的一页页辉煌篇章。
从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到无数共产党人为了肩上的历史使命,穿过疯狂的连天战火争取革命和反侵略斗争的胜利。从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艰难地摸索前进,到今天,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走向繁荣昌盛,恍然之间,十八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成历史过往。
如今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追求和谐幸福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同时党的十八大也致力于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然而,人是社会的主体,和谐的中心也归于人,只有将内心真正投入到生活的点滴中,用心去创造,才能形成和谐美好的景象。
正如史铁生在其代表作《我与地坛》中所描绘的“园中一堵经历了几百年历史沧桑的高墙下,到处的野草荒藤茂盛的自在坦荡,蜜蜂在花丛中悠然的飞舞,园中的人坐在长椅上享受着静谧的阳光,树上的老麻雀在欢乐地歌唱……”这只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场景。我想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也许有一天,我们置身于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景之中时,再也看不到随地的垃圾和痰渍,再也看不到动物保护区里野蛮的杀戮,也许那一天,便是我们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开始。
每当他一个人摇着轮椅在园中独自捧着一本书时,总会看到一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子,倚在墙边歌唱,虽然陌生,但总会有相视一笑的默契,每当离开的时候,也总会微笑着互相道一声“再见”。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遇到落入灾难的人需要救助时,脑海里没有多余的念想敢于伸出双手的时候,当我们能与陌生人同时给老人让座的并能够默契的相视一笑的时候,也许那一天,便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创造和谐的开始。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园中总有一对夫妻,十五年中总是在薄暮时分,互相搀扶着在园中散步。史铁生总是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也给予双腿残疾的他对生活的向往。十五年,两个人相濡以沫,从中年到两鬓斑白,他们用爱与守护阐述着“和谐”的深刻含义。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亲朋好友之间,感情破裂甚至大打出手的场面;我们再也看不到老人被遗弃,沦落乞讨的新闻。也许那一天,我们整个社会就会被和谐的氛围所包围。
只要用心,和谐生活处处都有。正如数年前史铁生在地坛里看到的景象。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敞开心扉去容纳生活,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将和谐的温暖散播开来。那么有朝一日,我们十八大所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真幸福的目标一定能够达成,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四篇:《境由心生》读后感
《境由心生》读后感
读完宋卫平董事长《境由心生》一文,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清晰认识到房地产形势的严峻。楼市越来越冷淡,资金越来越紧张,新政影响使高端客户被拒之门外,种种不利因素无时无刻困扰我们。作为房地产行业的营销人员,绿城房产一线销售人员,如何在淡市下做好营销工作,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一、心态:积极
“国营企业是酒,民营企业是水”,国家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民营企业更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脊柱之一。从行业重要性来看,我们从事的行业是好的,目前国家暂时进行调控,使房地产行业发展更健康,更稳健。俗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们不应过多埋怨不利的房产政策,应快速调整心态,要有在调控中锻炼自身能力,磨练自身意志的良好心态。心态是做事的基石,是胜利的保障之一,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从事的行业、市场、客户、房产品。
二、心情:关爱
随着新政影响,楼市冷淡,来访客户表现出浓厚的观望情绪,有时会传染我们,尤其是我们亲眼目睹具有购买能力的超A客户因政策,只能放弃购买挚爱的房子,心情时有低落。淡市下,每个房产公司都会有这样情况,每个销售人员更是经常遇到,我们不能一直低落自己心情,要更加关爱我们的客户,关爱我们的同事,关爱我们的房产品。我们要以关爱的心情做每件事情,没有了爱,就失去了美,作
为我们绿城人就不能达到“为社会创造美丽”理想目标,所以我们要关爱从事的行业、市场、客户、同事,仁者爱人,千古不变。
三、心境:脚踏实地
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一直教导我们,真诚善意做人,精致完美做事。我个人认为在追求精致完美的同时,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个细节,只有做好每个精致完美的细节才能达到精致完美的事情。如果不脚踏实地做事情,事情就会破洞百出,差强人意,远离目标,我们不做“浮夸风”的罪人,我们要做脚踏实地的主人,带着理想,带着目标,脚踏实地的去追求精致完美的境界。
四、心智:学习成长
《境由心生》中宋董提出,我们的房产品要尽可能做到国际第一流,但是我们的队伍还没有做过足够的训练来支撑。我们要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保持甚至是加强我们学习主动性,紧跟企业发展的快速步伐,社会发展的高效节奏。我们不能有自大自满心态,它们会让我们产生惰性,迷失自我。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行行出状元”“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些千古名言都是在教导我们,让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进步。我们要做到国际一流的产品,那么一流的产品背后就是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企业背后就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背后将是我们有理想、有抱负、刻苦学习,快乐工作的绿城人。
五、心力:坚韧
作为一线销售人员,我们要坦然面对形势,积极开拓市场,关爱
每一组客户,让我们的房产品给客户带来幸福感。虽然我们目前遇到困难是我们从未经历过,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积极心态面对困难,挑战自我,强化我们的心力,使我们的心力更加坚韧,就会度过难关。小时候,我的父亲一直教导我“只要精神不滑坡,困难没有办法多”,所以我有心力面对所有的困难,更有意志的克服困难,完成各项工作和目标。
通过认真学习宋董的《境由心生》,从内心深处给了我自信与力量,使我有勇气,有意志力面对房地产市场的“海啸”。以积极、关爱的心态和心情,脚踏实地的追求精致完美事情,从工作中不断学习,以坚韧的心力面对困难,挑战自我,赢得胜利。
第五篇:作文讲究文由心生
作文讲究文由心生,学生只要心中有情,口中就一定有话可说,笔下就一定有话可写。只要有了表达的欲望,作文自然会水到渠成。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惧怕作文,甚至给自己加上了标签“我不会写作文”。如何引导学生爱写作文,并恰当指导学生作文成为了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最头疼的问题。
一、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习作应是学生心灵释放的过程。教师重视日记的记录与交流。不管是日常生活琐碎的记录还是心灵的感悟,教师都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让日记成为学生宣泄、调节情感的途径。学生意识到老师对自己所记所写很感兴趣时,他就得到了心灵的愉悦与满足,乐意记录自己的所闻所感,这样就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当学生徜徉在自由作文的天地时,自然有了“海阔凭鱼跃”的自在。每次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我都非常认真的批阅,并且写上自己内心的话,每每发下去的日记本都能得到学生们的回话。这让我非常开心,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写日记,从而达到愿意写作文。
二、倡导动态生成的作文课堂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预设较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兴趣爱好的课堂较少。学生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就会乐于倾吐,乐于表达。在一次写自己喜欢的蔬菜或水果时,我先从生活入手,学生分别聊起自己喜欢吃的蔬菜、水果,进而谈到了它们的作用。我说:蔬菜水果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营养,大家想不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蔬菜与水果呢?同学们回去后仔细观察,然后将自己喜欢的带到学校来,我们一起交流。第二天,学生就带来不同的蔬菜水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都会从颜色、形状、味道、特点等方面来介绍。有的学生还在边品尝中,边介绍了水果的味道。我顺势让他们自拟题目,自选题材,自由写作。于是新颖的题目出现了《猜猜我是谁》、《会说话的草莓》.......学生置身在活动中,才能产生表达的欲望。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训练要求融入有意义的活动中,生成习作。
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体会细节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睛、鼻子、耳朵以及心理,去仔细观察,去抓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只要观察的细,就可以挖出许多有用到的细节。在一次交流日记时,一位学生写道自己为母亲洗脚,特意写了母亲当时的表情“眼中充满了幸福”。而有些学生可能没有细心观察,这样的细节就出现了空白。教师可以肯定前者的细致,对于后者则教他们借助合理的想象,适度补充一些细节,必须合理真实,不能让文章出现前后错位,要浑然一体。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训练,需要持之以恒,从小处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