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自然景物的感想”话题作文导写
【模拟金题】
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等事物,不仅可亲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请你任选一种自己或接触较多、或观察较细、或感悟较深的某一具体事物,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作文,自由度很大,但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恣意写作。你所写的内容必须和材料中所说的自然物有关。能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所拟题目要新颖,有美感,耐咀嚼。
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
虚实结合法:巧妙地寻找物的相似点、引申点,自然地引申出自己的感悟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切忌生硬。悟点要选择得得当,既能跳出俗套又能紧密联系事物,悟点新颖,可使文章自然深化一层。
【佳作示例一】
那一株狗尾巴草
◎何 晶
儿时,上学的路上,长着许多许多的野草,一眼望去,就可以见到蒲公英、牵牛花的身影,而那株狗尾巴草,总是那么不起眼,那么单调。
第一次发现那株狗尾巴草,是我五岁的时候。奶奶在田里干农活,我坐在田埂上玩耍,一阵风吹过,一个绿绿的东西倚在了我最喜欢的牵牛花身上。奶奶告诉我那是狗尾巴草,一种比牵牛花还普通的草。只见那株狗尾巴草,全身通绿,身上还长满了“刺”,像只毛毛虫,十分瘦弱。每每路过,我总会将狗尾巴草向旁边移点,不让它与牵牛花在一起。每当这时,奶奶总会刮刮我的鼻子,嗔怪道:“你个鬼精灵!”
后来,长大了,到城里念书了,也就告别了儿时嬉戏的那片乐园——那块田埂。学习繁重,我有点力不从心,每一次考试后都垂头丧气,就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总感觉自己是最平凡、最卑微的那一个,干什么都比别人差。
奶奶视乎察觉到了什么,说是带我回家散心,硬是把我拖回了老家。我们祖孙俩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下沉,一点一点地沉入地平线,我急躁地问奶奶:“到底是什么事啊?回来干嘛?我还有那么多功课要做呢!”奶奶慈祥地看着我,手指向了路边的草丛。我顺着她的指向望去,只见一大丛牵牛花旁几株零零散散的狗尾巴草绿油油的,肥硕的叶虽不大但也撑起了一方天地。“哦!我记起来了,我小时候好像还搞过破坏。”我兴奋地指着那一株狗尾巴草,对奶奶说:“奶奶你看,它长大了,长得好强壮呢,真神奇。现在看它,觉得也没那么丑了。”奶奶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是啊,小小的狗尾巴草都可以做到的事,我相信,你也可以。”
“我也可以„„”我默念着这句话,看着那被夕阳染上一抹余晖的狗尾巴草,它真的是太普通了,普通到没有多少人正视过它。可,它真的普通吗?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像它一样能做到在别人的藐视下茁壮成长,尽情地吮吸甘霖雨露呢?
望着奶奶那双充满期待的眸子,我懂了,我就像那一株狗尾巴草,很平凡,很普通。但我同样有机会汲取知识的甘霖,同样有机会让自己茁壮成长。即便没有大树的挺拔,没有花儿的芬芳,那也没有什么可自卑的,因为只要我付出了,我便会收获自己的出类拔萃,收获自己的芳香。
人生的路不就如此吗?虽然孤寂而漫长,但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悔恨和遗憾的呢?
我满怀敬意地望向那株傲立的狗尾巴草,夕阳西下,晚霞的柔光渐渐落下,那瘦长的草叶在霞光的照耀下,宛若开出了美丽的花。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也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佳作示例二】
溢满爱的向日葵
◎王书文
我的世界是一大片的向日葵,因为曾经的年少而丢失了一朵充满爱的向日葵,因此,我学会了珍惜。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爸爸妈妈没时间照顾我,把我放在了外婆家,放在了那一片充满笑脸的世界里。
外婆是一个地道的乡下人,有着当地农民的淳朴。外婆是种向日葵的,包下了一大块地,撒下了好多个向日葵的种子,我就天天盼着那些小生命快速地长高。每到夏末初秋的时候,高粱、小麦、花生都熟了,田野上是一片收获的景象,红的,白的,紫的,粉的,蓝的小花,都开在了田野间,我看着其他的庄稼虽然长相喜人,可都不如外婆家的向日葵,长得又高又壮,扬起一大片笑脸,一阵风吹来,麦浪在涌动,庄稼们在舞蹈,只有向日葵向我微笑。那些笑脸溢满了外婆对我的爱。
我对外婆说:“外婆外婆,什么时候它们成熟呀?”外婆笑着摸摸我的头说:“等它们什么时候变成暖黄色,哦,就像那太阳的颜色!”我知晓后调皮地在向日葵丛中钻来钻去,拿着小花嬉戏着,外婆看到我的样子,也和我玩起了捉迷藏。“我在这儿呢!外婆!”“小丫头,我捉到你了„„唉!还溜得挺快!”外婆一边大口地喘着粗气,一边笑着说。田野上一连串的笑声在回荡„„傍晚,我和外婆把已经成熟的向日葵上的瓜子剥下来,外婆细细地剥着,夕阳的光辉照在外婆身上,我似乎看到外婆短短的睫毛在光辉下轻轻抖动,笑容在脸上蔓延,嘴角轻轻上扬,多么温馨!向日葵的小花插在外婆的发髻间,外婆笑了,轻轻地唱着《澎湖湾》,我拍着小手,拿着向日葵在外婆身边欢快地跑跳着,快乐无比。
可是那天外婆送我回到了爸爸妈妈的家里,面对陌生的环境,我欣喜地四处张望,好奇的灵光在我心中膨胀„„我下意识地突然回了头,在熙攘的人群中寻找着外婆„„我看见了外婆也在人群中张望,我高举那一束“笑脸”,扬起了大大的微笑。外婆也招了招手,枯枝般黑瘦的手,透满了心酸与不舍。
没有了向日葵,我依旧成长,只是那充满笑脸的地方少了些许生机。
有位作家说过:“我爱你,不图一丝回报;我爱你,用我的所有;包括生命——只要我有。”于是,那充满笑脸的地方就成为我最美的回忆,而因为那一朵溢满爱的笑脸,我,学会了珍惜。
第二篇:感悟自然话题作文导写 人教版
感悟自然话题作文导写 人教版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文题设计]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话题解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
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予我们生命的繁衍。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感悟自然”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思路点拨]
“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这要求我们要从以下两点来思考: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素材积累]
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赏析]
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作者感慨,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好在新鲜而刺激,“妙”,妙在回味无穷。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因为有“第一次”的经历,生命才值得低回品味。这就是“第一次”带给作者的深刻感悟。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李汉荣《山中访友》
[赏析]
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
为什么要写这蝉声呢?因为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联想到自身的悲哀,自然也免不了悲秋的传统。风
风如生命,生命如风。
这是一个亘古的比喻。
缠绵的风,怒号的风,残逝的风,正如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最终,如风般逝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后消失在长街的尽头,不着一丝痕迹。
我们在这个亘古的的比喻中走马而过,是否应该停下来,看看风。
莎蒂文作为一个聋哑盲的孩子的老师,实在是太无奈了。面对像个小暴君的海伦,她该怎么办?莎蒂文老师和海伦坐在院子里时她在想。她真的想放弃了。忽然吹起了风。风轻轻柔柔,吹起海伦的头发,吹起无尽的花瓣。多么美的图画啊!可怜的海伦,永远无法看到了。莎蒂文哭泣了,她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带海伦走出痛苦的深渊。她感谢风带给她美丽的画卷,激起了爱的涟漪。
惟有风,才可如此多情。
海伦后来成了人类的骄傲,莎蒂文老师也默默的死去。只是那夜的花瓣,那夜的风,已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痛苦盘踞了他的心。为什么自己十几年来的心血、那些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画作,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欣赏?为什么自己心中的伟大艺术被世人视为垃圾?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被称为疯子?他在旷野上狂喊,回答他的只有黑色的杉树和死寂的荆棘,还有一阵狂风——
没错,就是风。幸而他看见了风。这阵风想穿越树林和荆棘,却被阻挡了。他被彻底地激怒了!全然不管杉树的针叶和带刺的荆棘把自己撕得支离破碎。只管向前!向前!向前!他们成功了。
他也成功了。在他死后,《杉树》一作价值连城。可那夜跳跃的杉树,张牙舞爪的荆棘和怒号的风,却无人见得了„„
惟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
[赏析]
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
人世间,有许多感动,往往在一瞬间成就。
思路清晰,才思敏捷,富有潜质,望持之以恒。
二十二、2005年山东省中考满分作文 [作文试题]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也可以写某种情感的变化过程或某种思考和感悟,等等。注意:
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思路点拨
“感悟自然”这个话题是相当宽泛的。面对无垠的大千世界,无限的万千象,不能茫然无措,这就需要写作时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感悟自然”的“文眼”是“感悟”,要避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客观“再现”。如果只是写出自然事物的表面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主观体验及心灵思索联系起来,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严格说来就脱离了文题的要求。要在作文中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就要求作者善于体验自身经历,将心中的感动饱蘸于笔端,流泻于笔下,这样做,才能将“感悟自然”之情具体化,形象化。这个话题决定了最容易写成借物抒情的记叙文。写作时,首先要在眼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并且在自然万物中加入你的情感体验。例如:登上高山绝顶,感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襟怀;面对茫茫大海,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望星空,感悟宇宙广阔深邃;听虫鸣,感情生命之多彩。其次,通地讲述动人的故事,感情一段道理,对本题特别适合。对于初中生来说,用一个曲折的故事作为载体,写出一段感情,最很容易做到的。如杨朔的《荔枝蜜》就是很好的例子。再次,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和抒情。关开“感悟”的内容,可以见于篇末点题,也可散见于篇中。切忌写成纯粹的议论文,那样是不易把握的。全篇议论,反而令人厌烦。
总之,我们“感悟自然”,一定要突出一个“悟”字,借助具体的物象,抒发真情实感,不要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应有较深的意蕴,给人一定的启迪。这样,你的文章才能成功。满分佳作
*100、桃花 依 旧
桃花是一种很平常的花,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看到它,我就想起与位朋友的一段故事。
那是几年的一个春天,我到邻村一位好友家作客。我们一声去野外散步,走到她家的果园里时,她郑重地折了一枝桃花,递到我手里,说:“送给你,愿咱们永远是好朋友。”那时,我们临近小学毕业,同学们相互写赠言,送礼物,但是没有一个想到送花的。
我用塑料薄膜将这枝桃花包起来,飞奔回家。我想:“可不能让这枝友谊之花凋谢了。”回到家,我就让爷爷把它嫁接在我家果园里的一棵桃树上,并做了标记。几天后,我欣喜地发现,它们成活了。
花谢花开,又是一年,我已经在山外中学上初中了,我的那位朋友因为家境贫困,没能继续上学。由于离家远,功课又紧,我很少回家。渐渐地,我忘记了那枝桃花,忘记了那棵桃树。
暑假的一天,爷爷端来一筐桃,让我尝尝鲜。爷爷挑出几个红红的大桃给我,说:“苗苗,这几个是你从朋友家带来的那桃枝结的。那桃真是好品种,结得又大,又甜,又多。我又把那些芽嫁接到别的树上去了。”我心头一震,这才想起那枝桃花。爷爷又说:“你的那个朋友到我们家来过两次,都没见到你。她还特地跑到果园里看那桃树,可惜季节不对,没看到桃树结果。
我跑到果园里,来到那棵桃树前,望着那寂寞的桃枝。那桃枝已分了好几个叉,枝繁叶茂,上面还挂着好多青里透红的桃子。
看着这;累累硕果,我的眼泪不觉流了下来。谁说桃李无言,我分明听到它在说:“我们永远是朋友。“原谅我吧,好朋友,竟然这么长时间没跟随你联系了。都说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却原来草木比人更有情。老朋友,我这就去找你。满分理由:
本文构思巧妙,在众多的只是空泛地“感悟”而无情节的考场作文映衬下,令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本文明写桃花,暗写友情。从桃花有情硕果长存与人的善变的对比,感情到草木比人还有情,情感的抒写水到渠成。结尾只用一句话点题,胜却喋喋不休。本文最大优点是有人物,有情节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叙述来揭示主题,比起大段大段地议论更有力量。
*101、一棵树的命运
在远离城市的一个乡村外的小河边,有一排参天大树。它们是毛白杨树。这些杨树约有三十年的树龄,棵棵高大,挺直,粗壮。
毛白杨生长比较缓慢,现在已没有人愿意种植了,所以,这排高大的白杨树特别惹人注目。它们站立在河边,树形优美,树冠如宝塔般。用报刊上常用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站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排毛白杨共有十四棵。经过一年年风霜雨露的洗礼,卓然屹立。夏日里,它们给下地干活的农民们提供纳凉的场所,给孩子们提供了游戏的天地。小鸟在它们的肩头做窝,鸣蝉在它们的身上高唱。他们生活得自由自在。
这一年的春天,来了几位大肚的官员。他们对着这排树指指点点,兴奋地讨论着。树们不知道这些人什么来头,只隐约听说“大树进城”“美化环境”“政绩形象”什么的。这些人走后,第二天,来了更多的人。他们带来了很大车辆有吊车、有大卡车、有挖掘车。原来,这些大树要被移栽到大城市里。
不知大树们是如何想的,但他们的命运并不握在自己手里,用了好几天的时间,大树们一棵棵被剪去树冠,只留下几根大的枝叉,带着脚下一坨泥土,被吊车给装上了大卡车,运进了城里。
但是,只有一棵例外。本来,站成一排时,还不很明显。随着一棵棵树被移走,这棵树的“披风”状就显露出来了。它下部的树干也是高大挺直的,可是上部的树冠就像微风的芦苇一样,向一个方向斜逸而去。就因为这个原因,它成了惟一被留了下来。
面对这棵大树,我沉思起来:它因为形象不端正,不符合人类的审美观点,而没有与同伴们一声进到城里的花花世界。这,到底是不幸或是幸运呢?一时,我还真不好下结论。那么,人呢?是不是也与此类似?
到了后来,听说移栽到城里的那13棵大树全都死掉了。这时,我才最终找到了答案。满分理由: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本文通过一棵树与另外13棵树的被遗弃与移栽的对比,揭示了一个主题:命运是难测的,好与坏是相互转化的。这个观点,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表达,但通过作者的叙述,还是能很容易看出来的。作者面对“大树进城”这样的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得到人生的感悟与启迪,难能可贵。语言朴实,详略得当。本文之所以得满分,主要在于主题的深刻与见解的独到。
第三篇:写一种自然景物
习作1教学设计2
吴国琴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云的多姿多彩。
2、细读例文,结合“习作要点讨论”,领会写好景物的要领。
3、明确作业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训练重点:
读懂例文,明确写法。训练难点:
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写出它的特点。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1、同学们,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美丽,作家把它画了下来,摄影师把它拍了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手中的笔,把它描述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见到过的美丽的自然现象。
板书:习作1
写一种自然现象
学生读题
2、指名说一说,自然现象包含哪些。
二、阅读例文,学习写法
1、轻声读例文《二八月,看巧云》,写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______和______两方面的特点。(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了_____的奇巧,又分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来写的。
(3)、用“______”画出你认为小作者写得精彩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儿。指名口头回答。齐读(1)(2)两题。
2、读了这篇例文,你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指名说。出示:(1)、按照顺序;(2)、抓住特点;(3)、突出重点。
3、再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写出云的形状奇巧的?
小结: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鱼鳞云),每一种情况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和变化来写。
三、以雨为例,指导写作
1、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然后把它的变化特点写下来,题目由自己定。指名读,明确作文要求。
2、这几天,我们见得最多的自然现象,莫过于雨了。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雨。板书:雨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了雨,谁来说说,你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描述出来?尽量让大家听到你的发言中有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指名说。
3、通过观察,雨的哪一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指名说。板书:雨的声音、雨中景物、雨中动物、雨中人物
雨下得小和下得大,声音、景物、人物、动物有区别吗?请同学们边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边和同桌讨论完成表格。雨
量 景
物
特
点
雨的声音
雨中景物
雨中动物
雨中人物
雨的声音
雨中景物
雨中动物
雨中人物
交流所填的表格,引导讨论:这些特点抓得准不准?你还有什么补充的?
4、仅仅抓住特点,写出雨和雨中景物的变化,是不够的,同学们再想一想,要想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我们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指名说。小黑板出示:(1)、抓住特点,写出变化。(2)、词、句朴素优美,融入自己的感情。
(3)、展开合理的想象。
(4)、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5)、恰到好处的引用。你知道哪些写雨的诗句或谚语? 小黑板出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春雨贵如油。学生齐读。
5、课件出示朱自清的《春》中写雨的片断: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自《春》(朱自清)引导:我们来看看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天的雨的。学生轻声读。
从朱自清对雨的描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指名说。
小结:其实,写文章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你的笔具体、细致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
6、在写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美丽的画面,加深对雨的印象。课件出示图片,配乐欣赏。
四、片断练习,指导修改
1、要求学生从所填的表格中选择1~2个方面,写一个片断,写时注意小黑板上的5点提示。
2、学生练写,个别指导。
3、指名2~3个学生展示片断,学生自由读。说说这个片断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
学生再读修改后的片断,感受这样改的好处。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一种自然现象的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练习写了一个片断,课后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作文题目,按照顺序,把表格中的几个方面具体、连贯地写下来,注意段落的划分。
板书设计:
习作1
写一种自然现象 雨
雨的声音、雨中景物、雨中动物、雨中人物„„
第四篇:感悟自然 话题作文导写 新课标 人教版
感悟自然 话题作文导写
宁波江南中学谢辉根
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上一份纯真,用一颗感悟的心,走进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在自然中放飞心灵,我们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文题设计]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话题解读]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人类之所以进步,是大自然的恩赐。自然给了我们智慧,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给予我们生命的繁衍。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汲取科学的启示,人类因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也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你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你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你会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感悟自然”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深入生活,去观察自然景物与现象,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思路点拨] “感悟自然”这一话题是相当宽泛的。材料提供的意境,令我们驰骋遐想的空间十分广阔。这要求我们要从以下两点来思考:一是“化抽象为万象”。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奔涌到我们的眼底。二是“万象之中取一象”。“取”自然之景,让自然与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要能从自然之“象”中获得“美”的享受、“真”的感悟、“善”的启迪。感悟自然,要有较深的内涵,古人说,“意高则文胜”。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用真情去拥抱自然,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老舍语),就会写出独特的感悟。当然,感悟自然,思考人生,所“感”所“悟”,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有意蕴。
[素材积累] 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周素珊《第一次真好》
[赏析]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作者感慨,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好在新鲜而刺激,“妙”,妙在回味无穷。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因为有“第一次”的经历,生命才值得低回品味。这就是“第一次”带给作者的深刻感悟。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掌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李汉荣《山中访友》
[赏析]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作者运用想像的手法,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故都的秋》
[赏析]为什么要写这蝉声呢?因为秋天一来,蝉的生命就渐近终点,这与秋天一来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面对动植物这种“生命悲剧”,“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来的”。“自古逢秋悲寂寥”。像郁达夫这样一个文人,联想到自身的悲哀,自然也免不了悲秋的传统。
风
风如生命,生命如风。这是一个亘古的比喻。
缠绵的风,怒号的风,残逝的风,正如生命中的起起落落。最终,如风般逝去,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然后消失在长街的尽头,不着一丝痕迹。我们在这个亘古的的比喻中走马而过,是否应该停下来,看看风。莎蒂文作为一个聋哑盲的孩子的老师,实在是太无奈了。面对像个小暴君的海伦,她该怎么办?莎蒂文老师和海伦坐在院子里时她在想。她真的想放弃了。忽然吹起了风。风轻轻柔柔,吹起海伦的头发,吹起无尽的花瓣。多么美的图画啊!可怜的海伦,永远无法看到了。莎蒂文哭泣了,她坚定了信念:一定要带海伦走出痛苦的深渊。她感谢风带给她美丽的画卷,激起了爱的涟漪。
惟有风,才可如此多情。
海伦后来成了人类的骄傲,莎蒂文老师也默默的死去。只是那夜的花瓣,那夜的风,已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痛苦盘踞了他的心。为什么自己十几年来的心血、那些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画作,竟没有任何一个人欣赏?为什么自己心中的伟大艺术被世人视为垃圾?为什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却被称为疯子?他在旷野上狂喊,回答他的只有黑色的杉树和死寂的荆棘,还有一阵狂风——
没错,就是风。幸而他看见了风。这阵风想穿越树林和荆棘,却被阻挡了。他被彻底地激怒了!全然不管杉树的针叶和带刺的荆棘把自己撕得支离破碎。只管向前!向前!向前!他们成功了。
他也成功了。在他死后,《杉树》一作价值连城。可那夜跳跃的杉树,张牙舞爪的荆棘和怒号的风,却无人见得了„„
惟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
简评:
当风吹着号角,呼啸而过丛丛荆棘或吹起片片樱花时,相信很多星星看到了他们,以及它们所昭示的„„ 人世间,有许多感动,往往在一瞬间成就。思路清晰,才思敏捷,富有潜质,望持之以恒。
第五篇:话题作文导写
话题作文导写
话题:
我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自然中。雄伟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得抄袭。导写:
这是一篇生活气息浓厚、颇有抒情味道的话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择好切入点。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又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来写,只有这样,下文的“悟”才会有扎实的基础。《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的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写好这一话题,还必须得投入情感。面对浩瀚的大自然,我们在选取了具体可感的事物后,还得进行适当的描摹。没有细致的描绘,就难以引人入胜,就难以抒发真实感人的情怀。描摹的方式既可以是白描式的,也可以是工笔式的。但无论选择何种,都得用生动的笔触,将内容写细,将情感写真。老舍先生说:“在细微处显示才华。”
二是写这个话题,最后落笔要触及到一个“悟”字,还要赋予人以一定的启迪。要由感而悟,将感悟写深,不要有感无悟,更不能无感无悟。古人云:“意高则文胜。”如果仅仅写出事物的自然属性而没有把它和我们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是写现象而写不出神韵。对大自然的“悟”还得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写“悟”,既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末。
三是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要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和抒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突出文章的主旨或者升华文章的主题。这是写作此类文章时在表达方式上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点。
例文:
那一盆昙花
胡静
友人送我一盆昙花,我放在窗台,天天给它浇水。听人说,昙花一现是一种凄凉的景象。于是,我等待着,等待着那难得一见的瞬间。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昙花开始长出一个个乳白色的花苞,越来越饱满,一副随时都会绽开的样子。我看它看得更勤了,深怕错过了它的花期。
一天晚上,我正在灯下看书,一股淡淡的清香飘了过来,欣喜地抬头,我看见: 1
昙花开了!我静静地趴在窗台前,感觉心在狂跳,眼睛专注地望着它,一眨也不眨,仿佛错过了一瞬间就会错过整个生命似的。大朵大朵的白花以势不可当的气势在我的惊叹声中绽放。那么热烈,那么奔放,那么绚烂,好像积蓄了许久的生命要在这一刻爆发,好像它要以燃烧生命的形式毫无保留地把生命中最绚烂的一幕演完。
幕落了,生命也宣告结束。而我,还深深地沉醉在静静的夜,洁白的花瓣,淡淡的清香所组成的和谐画面中。昙花一现,并没让我觉得凄惨,只让我肃然起敬,它让我领略了自然中最弱小的生命最坚强的一面。
昙花是清高的,它固守着自己的洁白而不屑与百花争奇斗艳;昙花是孤傲的,它远离白天的喧嚣却选择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绽放;昙花更是坚强勇敢的,它哪怕知道燃烧自己之后是幻灭,也依然无怨无悔地绽放、付出。它默默无闻,并不需要别人认同它的美,不需要在别人的赞叹中得到虚荣的满足,只要自己倾其全部,按着自己的花期绽放过,热烈过,绚丽过,便无悔!便无怨!这种精神令我不得不佩服。
人的一生也一样,意义不在于长度。若能活得精彩,有意义,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哪怕短暂得像天上的流星,像点燃的火柴,只是瞬间,也能成为永恒。凡事并不需要引起别人的注目,只要自己做得无怨无悔,便是一场圆满的出演。只争朝夕,活好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吧!
拾起桌上的散落的花瓣,我觉得那已不是幻灭的证明,而是努力过,付出过后的坦然与满足!
简评:
这无疑是一篇优美的充满生活哲理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视线投向了美丽而短暂的昙花,抓住昙花这一意象,着力打造意境。“大朵大朵的白花以势不可当的气势在我的惊叹声中绽放。那么热烈,那么奔放,那么绚烂,好像积蓄了许久的生命要在这一刻爆发,好像它要以燃烧生命的形式毫无保留地把生命中最绚烂的一幕演完。”简洁大方的描画中富有深刻意蕴,同时又不乏生活哲理。古人论画说:“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这个“妙”字就是意境。本文作者将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性的客观景象进行有机结合而形成了艺术境界和氛围,取得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文章能紧扣“感悟”这一话题,将感写真,将悟写深。在昙花一现中获得了对生命的一种深刻启悟:即生命本没有长度,衡量生命的也不是某一种长度,而是生命之花绽放的价值。纵使是一根火柴,一颗流星,一支蜡烛,也会在灿烂中赢得永恒。文章格调高雅,感情真挚,富有哲理。
另外,文笔清新自然,活泼流畅,用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刻;文章在起承转合的结构处理上驾轻就熟,无不显示出小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熟练地驾驭文字的能力。
话题:
人的一生总要与书打交道,尤其在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到高中我们时时与书交往,对有趣的卡通书、深奥的哲理书、死板的教科书、讨厌的参考书等等,都会有过接触,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故事”发生,之后就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如为了一本武侠书面壁罚站,为了一本好书废寝忘食。我们的心智在与书的接触中慢慢成熟,不再只关注感性的故事而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
请你以你与书的交往过程或以对书的思考为内容范围作文一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800字左右。
导写:
对于学生来说,最亲近的伴侣之一莫过于书了,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有关于“书”的故事肯定不会少。这一话题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激发他们对书进行广泛的思考。
针对作文要求,可以确定出有两大选择。一是可以写“我与书的交往过程”,二是谈自己对于书的思考。文章所写内容只要不超越这个限制,都应该算是切题、符合题意的。比如:可以谈书缘的来龙去脉;可以写书给我的启示,写书给我的精神上的收获,古今中外很多书籍使我获益匪浅;可以写一写我与家长在“书”这一领域的斗争史、消长史;可以写关于书的随想、断想;可以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可以围绕书这一话题来说说一个人应该怎样开卷,开怎样的卷比较有益;可以写一写书的演变史,追述书的历史、写一写书的现在,展望书的未来;可以写关于书的几大作用及自己的体会。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个话题作文有一个明确限制,即只能谈自己的,所以,文章一定要突出“我”,或从第一人称角度来写。
例文:
书缘
斯维
说来好笑,在我孩提时代,我曾经热衷于撕书。一切落入我手的一本本书,都无一幸免。于是,父母便说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料。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居然迷上了书。最早读的书,当然是安徒生的童话了。那书的由来,我的记忆中已很模糊了,似乎是在表哥家的书橱里发现的。起先只被它彩色的封面和插图所吸引,可当我翻开它,里面的故事,刹时像磁铁般将我紧紧吸引。从此,脑海中便有了这么一个记忆: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一个美丽的秋天的午后,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看书,静静地坐一个下午,直至夕阳收起她那最后一抹光彩。
上学了,我还依稀记得语文老师讲的一句话:“同学们,你们将来想成为大学问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吗?那么就请热爱书吧。”
从此,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更酷爱书了,也因此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拿着一本书,就像遇到了一位知己。当我沮丧失意时,她给予我鼓励和支持,期待与自信;当我成功喜悦时,她又教导我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当我悲痛伤心时,她又仿佛是一位医生,带我走出悲伤的旋涡。
上中学后,我开始认识桃园三结义的豪杰,从此敬仰大名垂青史的诸葛孔明;我拜访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从此懂得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生的种种故事;我又走进《红楼梦》,从此懂得了这是封建王朝快要灭亡的预兆。
沉醉于书的熏陶中,品味着快乐幸福辛酸忧愁,心中成就的快感又岂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油墨的清香使我感到了充实的快乐、获知的喜悦,曾经平淡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有了难言的精彩!
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演变,那一幅幅扣人心弦的精彩画面,又岂是世俗的一切所能替代的?
后来,我又飘洋过海,体会了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寂寞,同时领略到人类战胜自然的伟大,明白了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不久,我又认识了那十五岁的船夫迪克·桑德,在通往旧金山的路上,如何智勇双全地和叛徒作斗争……
从苏格拉底那里,我学会了口才;从林肯那里,我学会了坚韧;从契诃夫那里,我又学会了幽默。总之,沉浸书中,可以让我通宵达旦,可以让我废寝忘食。书似一舵风帆,引导我在浩瀚的学海中探幽寻胜。她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启示,更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使我深深体会到追求的快乐。
简评:
文章采取先抑后扬的方法,先是指出“我不是一个读书的料”,紧接着笔锋一转,追述我的爱书情节。按时间顺序,写出了书对于我的巨大影响。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关于书的几个剖面,再以点带面,条理非常清楚,既避免了泛泛空谈,又让读者感觉到亲切。大量优秀书籍的阅读使我获益匪浅,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安排较好地突出了“书缘”两字。其次是文章词语丰富,句式灵活,比喻、排比并用,整句与散句交错,将诗意与哲理贯穿于流水般的行文和浓墨重彩的描写之中。语言流畅,用语准确,富有变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书之◇感
邬佳莹
书是人类了望世界的窗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生活需要书籍,智慧需要书籍,成功、进步更需要书籍。
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它能使人们透过这无形的窗户,看到窗外精彩的世界,即使身不在其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
游览万千世界,探索自然奥秘,在书海中驰骋飞翔,尽情地享受书的乐趣。
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多比较,多思考,就能有自己的见解,有了自己的见解,就能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观点。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自小没有机会读书,有一次,孙权要他好好学习,以求得进步。吕蒙听从劝告,努力从书籍中吸取知识,以至与鲁肃见面时,鲁肃感慨已不是当日的吕蒙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看来,书籍的确能让人聪明。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以书喻友,可想而知,书在其中之地位,更何况是益友!爱书者,整天形影不离得与书为伴,其最能感受到书之益。书会苦口婆心地教会你做人之道、待人之理。人们写日记,把心中的隐私、个人的秘密都记录在书籍中,就如同向一个密友倾诉心中的甜与苦。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用其开启智慧之嗯,体验大自然的清新,宇宙的奥秘,探索人类的过去,幻想世界的未来,打开心灵的窗户,体味人间的真情。用这把钥匙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打开通向未来成功的殿堂。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书是火。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培根说:“史使人明智,诗使人缜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那么,何不让我们一起好好地利用书籍,使它真正成为自己的“黄金屋”。
简评:
小作者视野开阔,知识面宽广。大量使用比喻和引用名人名言是本文最大的特色。可以这么说:全文全由名人名句串起,如一串珍珠项链,熠熠闪光。这与小作者平时的丰富积累有关。将培根的话放在最后一段非常贴切合理,这样既总括了上文,又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又为最后的希望与号召作了铺垫,可谓是一石三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