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
关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体会
视频公选课《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主要从 :文化视域下的汉字及其起源、汉字构形的文化特征、汉字中寓含的服饰、饮食文化信息解读、汉字中寓含的居住文化信息解读、汉字中寓含的行旅、祭祀文化信息解读、汉字寓含的婚姻、礼俗文化解读、汉字的形体演变与国学文献阅读、汉字的文化特征与使用规范、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与网络语言
这几个方面来讲诉汉字的具体构成。
汉字,也称中文,是与汉语相对应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在古文献中被称为“书”、“书契”,到了汉代才有了“汉字”一词,用于指称中国汉族文字。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单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汉字有四千到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国汉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独特工具,汉字对中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伟大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情况,揭示了汉字的优越性,从而确立了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以汉字中的烹字为例,来解读其中的内涵。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中无“烹”,所以它的意义就由另一个字——“亯”(今“享”的本字)来分担了。“亯”当含有“相当、会通”意义时为“亨”—— 现在人们常的“亨通”一词中,“亨”和“通”的意思是相同的。“亯”当含有“烧煮”的意义时为“烹”。“这样,‘亯’一个字就分化成了 享、亨、烹三个字。”笔者据“亯”为“烹”义时的字形猜测,大概表现了“火”在未发明之前的上古时期我们的先祖“茹毛饮血”的饮食状况。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从这两则史料可进一步推测,上古时期的原始居民在食“鸟兽之肉”时,并不是把鸟兽的血肉直接抓在手中饮食,而是概用一些凹形的石器来盛之。此时“烹”的方法主要传说主要是由有巢氏发明的“脍”和“捣”。“脍”是指用石刀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捣”是用石锤把肉捣松散食用,后来“周八珍”中的“鱼脍”和“捣珍”即是这种饮食方法的延续。因为没有佐证,仅为笔者的揣测而已。
“烹”字的出现也大概是人们懂得使用“火”之后的事。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氏“钻燧取火”的神话传说不仅见于上而两则史料中,而且也散见于其他如《白虎通义》、《绎史》和《论语》中,“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火为熟,令人无腹疾。”火的发明与运用,使远古时期的人类的进化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进入了人类文明的新时期。火化熟食,不但人类扩大了食物来源,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减少了疾病,增强了体质,延长了寿命。“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可见,“烹”是饮食文化的真正肇端,是人类进入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火之后的主要“烹”法还处于“炮”、“燔”、“焙”、“烙”等原始“石烹”阶段,“炮”把带毛的肉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我们今天所食叫化鸡则是对其继承;“燔,炙也。”就是把肉直接放在放上烤,今天流行于大街小巷的烧烤,是在原始人饮食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佐料而已; “焙”法是先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类于我们今天的各种炒干果;“烙”,是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相当于时下的铁板烧。但这些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烹”。
“烹,煮也。”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烹”是原始社会晚期炊具和调味品发明以后的事。而这一切都发生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作釜甑。”三国谯周《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可见,在黄帝之前,先民虽然懂得用火烹食,但紧紧局限于“石烹”,而黄帝发明了炉灶,并且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蒸锅——陶甑,使人们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便产生了。而黄帝时期的夙沙氏“煮海为盐”,使人类饮食又进入“调”的时代,同时标志着人类真正进入现代意义上的烹饪时代,使华夏民族从饮食上摆脱蒙昧阶段全面迈上了文明时代
我从《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这个视频公选课中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是儒、释、道精神。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载体。在当今社会,有些年轻人用键盘输入取代手写汉字。不认识繁体字,无法读懂古代优秀典籍,网络新词不断地被创造,很多汉字的字义已经和原义相去甚远,很多人崇尚西方文化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丢弃传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凡此种种表明应用好汉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格外重要。
第二篇:汉字精彩解读
汉字精彩解读,理解人生嬴的奥秘
“嬴”由五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凡:平常心态。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例举一组汉字的解读】 汗:由水组成,总会有干的时候。旧:新东西用过1日就成了旧的。出:翻过两座山,总能找到出路。穷:力被困在穴里,怎能不穷。
厌:可庆贺的事情偏差一点,就会令人讨厌。阅:进门阅读就能获得知识。铁:有了铁就失去了金。
恩:无论施恩还是报恩,都因有颗善心。趣:走过了一段旅程,才能取得成果,也是乐趣。圣:一切挂上“圣”字印记的地方,都离不开沃土。劣:做事偷懒,‘少’出了‘力’,成绩自然比别人差
舒:舍予,给了别人,自己舒服。放下一切,心中自宽,所以为舍予。恩:因人有心。记着别人的好,此为恩。您:把你放在心上,为重要,为尊重。聪:用耳用嘴不如用心,是为聪明灵秀 春:春天时光宝贵,一家三口都要日出而起 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穷:“力”被困在“穴”里,怎能不“穷”。出:翻过两座“山”,总会找到“出”路。
赚:要想有额外的财富(“贝”),就得去“兼”职。
贝:“宝贵”与“贫贱”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财富(“贝”),而在于把它摆在什么位置。
阔:某些官员认为,首先把自己家“门”范围内的事情搞“活”,才能显得“阔气”。
哲:从“口”里说出来的话只有大打“折扣”后才能成为“哲理”,做更重要。
谄:一看就知道,这是别有用心者用“语言”精心设置的一口“陷阱”,别上当。
理: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真理”永远掌握在“王”者手“里”。
否:“不同意”别人“口”里讲出来的话就是“否定”。
财:“财”的真正意义是凭着自己的“才能”去赚得相应的财富(“贝”)。
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绩:不光是“锦绣”其外的包装,更重要的是看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会:某地许许多多的“会议”,说穿了原来就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品:所谓的“人品”,指的是这个人要经得起众“口”的议论。
体:以“人”为“本”,才能真正体现一个领导者的风格。
誓:对自己说出来的“话”负责,不怕因此把自己也“折”进去。这样的话,才配称“誓”。
第三篇:规范汉字书写 弘扬传统文化
规范汉字书写 弘扬传统文化——实验小学举行教师规范汉字书
写能力测试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安徽省语委办《关于在中小学开展规范汉字书写能力测评的通知》(皖教语函【2013】5号)文件精神,提高教师规范汉字书写水平。2013年12月18日下午,实验小学举行“实验小学教师规范汉字书写书写能力水平测试”活动,参加测评的有全体语文老师和40岁以下的其他学科教师,共有73名。
通过本次测试,老师们认识到,要热爱祖国文字,就必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需要从教师抓起。要提高汉字书写水平,首先要从写好规范字做起。写字素养的提高,教师就要做到把汉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美观,在汉字的间架结构乃至一提一纵中,体会蕴涵和传达的中华民族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养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务实求美的良好素养。
第四篇: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传统文化
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传统文化
写字不仅是小学语文技能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的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能培养孩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毅力,尊重他人的品格和做事专一的精神。“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等也都说明了写得一手好字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汉字和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写一手好字同时也是对祖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近两年来,我校在对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汉字书写兴趣,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的相当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着眼实际,建立完善的制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汉字的书写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同样影响到在校的小学生们。我们从对孩子进行祖国传统文化教育来着手,让孩子们明白,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光辉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字如其人”,“字好一半文”,都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写规范字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制订了《合肥市蜀新苑小学写字教学三年规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写字教学领导小组,负责政策咨询、规划制定等工作;成立了以分管业务的副校长为组长的写字教学指导小组,负责写字教学的指导、培训;成立了以教导处牵头的考核、评价小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检查和评价。
另外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写字教学的有序、高效的开展:
1、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课程设置以外,我们每天午后增设了20分钟习字课,保证了学生每天练字的时间,做到“拳不离手”。
2、除了规定目录内的写字教材外,还征订了国家规范汉字书写委员会编写的、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小学规范汉字书写》作为学校校本教材,以保证孩子练习及教师指导方法的正确方向。
3、全员参与性。学校制度规定规范汉字书写要求全员参与。所以,写字、书法练习除了在校学生,对每一位老师也做了具体要求。
4、考核与评价制度化。这里考核与评价的对象是针对在校所有师生。
5、每学期开展一定次数的专题讲座与培训。先培训业务骨干,再以点带面,促进汉字规范书写在学校内的全面开展。
二、开展长效活动,落实政策与制度。
1、开设校本课程。把书写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安排专任教师上书写指导课,学生建立了专门的书写作业,教师有书写指导的教案,对提高书写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每月进行“小小书法家”的评选,要求每月每班选送写字作品,选送的作品要求工整规范。通过此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字的欲望,促进了学生书写质量的提高。、学生练字,老师也练字。学校要求老师每周连一张钢笔字,每周练一次粉笔字。学校还经常开展语言文字基本功竞赛,如:三笔字比赛。老师们积极参与,不仅在思想上提高了规范用语、用字的意识,更在业务水平上有了进步。
4、学校经常组织语言文字负责人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反思汇报。如到合肥市乐农新村小学、西园新村小学等参观学习,今年5月还派出两名教师到以阅读教学为特色的南京市南湖第一小学和以写字为特色的全国写字示范校南京市珠江路小学参观学习。学习过后,把适合本校的一些做法推广开来,以促进学校语言文字的发展。
三、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1、社会观念急需转变。在汉字书写被忽视的信息爆炸时代,家长和老师的观念都需要重新认识。部分家长往往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练字”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孩子练字就少了督促;少数老师有时候也“见缝插针”,占用习字时间进行本学科的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孩子,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懈怠,从而无法真正重视自己的“第二张脸”。
2、指导老师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虽然这两年我们也进行了许多培训,也要求老师参加常规练习,但是对于指导老师的整体写字水平提高,效果还是不理想。所以,下一步如何全面提高指导老师的汉字规范书写水平,使我们工作的重点。
3、繁体字、简化字、异体字等不规范字的不良影响依旧深远。国家规定校园内必须使用规范后的简化汉字,但孩子们在临帖、网络等媒体、社会等方面容易受以上不规范汉字的影响,消除这些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4、硬件的完善、写字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也需要一定的投入。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只要逐步诱导、熏陶,让学生渐渐形成动笔有情、情中书写的良好写字境界,他们就一定能写出一手既规范又充满个性的好字,让他们终身受益。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学习心得
从小就开始触及唐诗宋词古文等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这门选修课时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个人情怀,也是出于我自己应该可以应付得来的自信。但是即使在临近课程结束的现在,我也不能说自己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领会许多,只能说还有很多书要看,还要多多付出努力才可以,以下我就先依据自己目前领悟的部分和学习课程的感受来做一些文字陈述。
一、关于理论学习
本学期,老师重点讲解《易经》、《道德经》、《坛经》三部经典之作,解析了各部分文字的字面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带领我们探索字里行间的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
《易经》部分理解最深的是其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除了作为占卜之术被大家喜爱以外,其中还有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伦理观念、审美意识以及价值系统都可以在《易经》一书中找到自己的根。从有所追求、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终极目的来看,《易经》与《老子》是相同的,两者所不同的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易经》提倡积极进取,也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易经》提倡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也不是提倡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都积极进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合适行动的时候就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需要停止的时候也要明智的停止,要依据当时所处的时机而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行动,要充分地把握住机遇,而不是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行动。这一点与太极八卦图中的阴阳两极又是相对应的,物极必反,要学会在变化的环境中采取变化之策来达到最终的目的是蕴含于《易经》几乎所有的卦象经文之中的核心思想,要努力地生活,勤奋地通过个人正面的付出来实现理想,但是同时要视实际情况来变通成功之路上的某些小步骤。
《道德经》作为道家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所秉承的哲学思想精髓,代表性的“无为”的观念遍布字里行间,强调凡事都应任其自然发展,即使迫不得已需要干涉,也要通过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来解决。另一个理解角度则是指不妄为、不过度而为,事物发展不应使其超过事物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限度,“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橹。功成身退,天之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关于“无为”,还要注意它所指的不为私欲、无心而为的一面,去掉私欲蒙蔽,才能真正令万物各顺其性命。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表象上只是“无为”一词,但老子这样说是有具体情境背景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无为”之法,“无为”为什么可以作为经典之作中的核心思想流传千百年而不衰,其中的奥妙是真正理解领悟之人才可以明白并付诸于实际,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的。《道德经》中也是强调要实现人生意义的,只不过实现途径看起来似乎有些消极,其实老子也许只是告诉我们顺应“道”而行事相对来讲要方便一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最好不过的了。毕竟,一味地向前冲也是不明智的,找寻事物之间的规律,像水一样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现代人流行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的思维方式,不也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呼应的吗?很多事情,即使你拼尽全力也不一定可以找到突破点,既然能做的都做了也改变不了什么,那又何必执着,倒不如先把事情放一放,任其自然发展,说不定期间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坛经》是佛家著作,语言通俗易懂,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需要你细细去摸索,才能有所参透。书中讲惠能大师不识字,但却从形而上的方面真正理解了许多人生问题,把世间万物看得很透彻明了。不论于佛家之人来讲还是与世俗百姓来讲,“不执著,放下”恐怕都是最难做到的了。不执著于外物世界,内心也就可以做到禅定了;放下对物质本身为何物的追求,也就顿悟解脱了。在《坛经》看来,“见二”是凡夫俗子的认识状态,是一种妄念或无明;而不二则是一种客观的认识,是智者所为。以中道的精神达到不二状态,也就是认识了佛性。《坛经》中对不二中道思想的论述较好地显示了佛教分析或看待事物时的一种基本态度,在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坛经》之中“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一句实际是禅宗,特别是惠能系统之南宗禅的基本修行要求。认识自性清净心或佛性是解脱的必由之路,因为向内认识自己的本心或向内见自己的本性是获得觉悟的主要体现,是惠能等禅宗祖师所一直强调的基本修行路径。对于平常人来讲,这一点其实也就是要多多思考,经常反省自己,在不断地反省过程中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是什么,从而能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关于体会认识
1、传统经典,路还很长
就像开篇中所讲的那样,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过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长会抛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来回答,可是如果不是通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答出正解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地琢磨才可以悟出些什么,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指导你的人生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作为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佛家和纵横家等流派的传统思想,更应该多多涉猎体会其中的深意。
2、文化学习,现状思考
第一节课时,老师先从总体上介绍过我们的课程内容,当时他就讲到过“其实,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听了是很有感触的,平时也有听过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一些文化经典著作,但没有想像过,他们会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研究它们。即使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讲晦涩难懂,就是用英文翻译过的著作,很多词句都难以表达出其本身的文化含义,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地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道德经》等著作是有不死的灵魂性思想体系作支撑的,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自认聪明的现代人却浮躁地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经久不灭,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这一点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课程设置,至少让中国的大学生能多多接触这些文化经典是蛮好的开始做出改变的方向。
3、学习理念,自我领悟
他人的教导多是在初始阶段比较有意义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师渡”与“自渡”的关系中,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是必不可少的。本学期的选修课中才取的讨论课形式是让我受益颇多的,平时如果可做可不做的话很有可能会选择偷懒不做,但如果要发言,要表达你自己的观点时,你就会强制自己去搜集一些资料,充分地阅读相关内容,以便于你可以正确地找到思考的方向。很多东西都是他人一说就似乎明白的,可是真正实际之中遇到,要想处理好生活问题,还是需要将理论融于自己的脑海之中,要把别人给你讲的,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出来,并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储存起来,以方便以后紧要关头可以使用。人生的修行,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自己来“渡”自己的,老师只是困难之时适时出现为你点灯的人,剩下的航行还是需要你自己。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渐渐学会自我学习,并在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自学技巧。
通识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为你的大学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文化素质教育不同于专业课,它所带给你的东西,不止于书中的文字,也不至于老师的讲解,而在于潜移默化的改变。改变你原有的一些观念,已经有所固化的思维方式以及通往这个多彩世界的道路,他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也许”,而那些正是年轻的我们越来越害怕去触及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