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周恩来爷爷家风家规心得体会
学习周恩来爷爷家风家规心得体会
程志坚
周恩来是国家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作风连着家风,家风影响着作风。那些作风廉洁的干部大多拥有良好的家风,而那些贪污腐败的干部,不少就是在亲情关上栽了跟头。这使笔者想起周恩来总理生前定下的“十条家规”。
周总理不但是从严治国的典范,也是从严治家的榜样。他的“十条家规”至今为人称道: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这“十条家规”明确具体,至今看来仍发人深省。情同天下父母心,亲情是人伦之根本,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但领导干部绝不能因此而大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和亲人谋私利。这方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毛泽东在革命胜利后定下与亲友交往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衡当年在白色恐怖中走出乡关、投身武装斗争时留给后人的一句话:“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刘伯承夫人汪华在家里贴了一张告示:“儿子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给你爸爸办公用的,你们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错位的亲情,就是一根温柔软滑的绞绳,容易让原则在亲情面前失守,底线在亲情面前突破。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子女亲属的仕途或“钱途”,打招呼、递条子、搞暗箱操作,败坏了党的形象和作风,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
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老师,儿女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共产党员应以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以党纪法规管好自己的家人亲属。党员领导干部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是包括做人、干事、创业等在内的精神财富,而不是身外之物。只有彻底摒弃特权思想,清廉治家,“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永葆先进本色。
第二篇:周恩来家风家规观后感
周恩来家风家规观后感
周恩来是国家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
周总理不但是从严治国的典范,也是从严治家的榜样。他的“十条家规”至今为人称道: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这“十条家规”明确具体,至今看来仍发人深省。
亲情是人伦之根本,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但领导干部绝不能因此而大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和亲人谋私利。这方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相反,错位的亲情,就是一根温柔软滑的绞绳,容易让原则在亲情面前失守,底线在亲情面前突破。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子女亲属的仕途或“钱途”,打招呼、递条子、搞暗箱操作,败坏了党的形象和作风,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要避免权力滥用,既要管好自己,以良好的作风言传身教,更要对亲属们严格要求,严格监督,过好“亲属关”,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老师,儿女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共产党员应以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以党纪法规管好自己的家人亲属。党员领导干部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是包括做人、干事、创业等在内的精神财富,而不是身外之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却忽视了家规的作用,自认为订立家规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因此,在对待自己亲属的问题上,就肆意放纵他们,不仅对他们的不当行为和错误做法不教育制止,反而包庇袒护,甚至放任自流,结果让感情代替原则,让公心让路于私情,把人情凌驾于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之上,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滥用手中的权力,以身试法,为亲友谋取非法利益提供庇护。这样一来,既害了自己的亲属,也让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风连着党风,家风关乎形象。领导干部能否管好自己的亲属,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党群干群关系,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原则性问题。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处理亲情与党性的关系问题上,不妨学学周总理,也给自己的亲属来个“约法三章”,努力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他们,消除其头脑中的特权思想,从而营造良好的家风,让自己过好权力关和亲属关,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第三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观后感
在专题教育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中,一个个饱含深情的回忆、一段段珍贵的历史片段,为我们再现了周恩来同志的优良作风和高尚情怀。从他侄女的亲口讲述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严格苛刻的家规家风,使我们倍感亲切,倍受感动,感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
周恩来总理亲自制定的十条家规:1.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看看。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许请客送礼。6.不许动用公家汽车。7.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9.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从这十条家规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具有高尚人格的感染力。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国走过了一条漫长的路,上下求索的中国人民始终难忘一个名字:周恩来。记得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新中国的设计师是毛泽东,而一砖一石地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建筑师是周恩来。虽然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事情往往很难理解得清楚,但这样来评价周恩来总理在建国以后所起的作用,还是很确切的。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而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我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这样的家规家风,都会让人钦佩、感动、传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的家规家风却不是这样。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都是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家庭是缩小了的国家,国家是放大了的家庭。因此,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必要来听一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讲述的家规家风,想一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有了好家规才会有好家风,正了家风才能正党风,如此,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取得威信,从而产生“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强大号召力和牢固的凝聚力。
第四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学习心得
《周恩来的家风家规》学习心得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他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也是治家的榜样。周恩来总理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更是治家的榜样。在其总理生涯中,他给亲属制订了“十条家规”,即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按理说,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每天日理万机,有很多大事、要事处理,对于亲属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本无须小题大做,有太多计较。然而,周总理却偏偏要“斤斤计较”,给亲属们订立了“十条家规”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不许其谋取半点私利,不许其享有任何特殊照顾。他对亲属如此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着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显然,这“十条家规”不仅是周总理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更展现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尤其值得领导干部学习和借鉴。可以说,周恩来总理没有给后人留下一砖一瓦、一钱一物,却为后人留下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子孙为之自豪,世人为之敬仰。正如周秉德女士所讲述的,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由此可见,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正是因为周恩来在二十多年的总理生涯中,形成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规家风,才得以使他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全身心为民干事,成为人民信赖和拥戴的领导干部。
家规,顾名思义,就是指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从而有利于塑造其良好品行。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才能长治久安;家有家规,才能教子成才。因此,从古至今,许多贤德之士都非常重视立家规来教育子孙。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要避免权力滥用,既要管好自己,以良好的作风言传身教,更要对亲属们严格要求,严格监督,过好“亲属关”,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第五篇:家风家规心得体会
家风家规心得体会
王维
家风家规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对人的成长而言,家风、学风、社会风气的影响,有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家风主要是对人生的启蒙,学风是对人生的充电,社会风气则是对人生的淬炼。
从当前来看,家风与学风的衔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只有二者互为补充,个人才有强大的精神积淀去阅读社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会在北京四中举办了以“黼国黻家,栉风沐雨”为主题的家风大家谈活动,教育专家与学校师生一道,畅谈家庭教育心得,共论家风建设路径。现摘编几篇,与读者分享。
别失去欣赏孩子的能力。《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无法实施。然而,许多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地失去了欣赏孩子的能力,这让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失去了依存。
父母不欣赏孩子的原因,一是现实与期望的差距,二是面子。有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久而久之,觉得孩子一无是处。经常有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看你,都考成这样了,还天天美!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小学或初中阶段相当于前5公里。42公里的比赛,前5公里跑第一名或最后一名,重要吗?
作为过来人,教育者和家长其实都清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与小学或中学时代的考试分数不能画等号。可是做家长的,怎么就在孩子的分数面前失去理智,让愤怒扭曲了人性,让自己失去了欣赏孩子
进步与成长的能力呢?(李雄,作者为北京四中学生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
以胸中格局行不言之教。在优秀的家长身上,能发现共同的特点:比如夫妻恩爱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孩子也会对他人更信赖与亲近。比如家长有长远的眼光和格局,更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不是光看眼前的成绩,也不只是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家长自己或工作中有追求,或生活中有情趣,能行不言之教。再有,就是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的尝试,与孩子沟通顺畅。
家庭和学校应该是携手的关系,方向是一致的: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在家庭教育层面,学校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了解家庭,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一直以来,我觉得最朴实也最动人的一句宣传语是: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我们每天都会走出去,然后又归来,起点和终点都是家。让家成为一个最好的归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家对每一个成员的期许,首先就是平安,是快乐。我想和家长共勉的是:不要太早放弃自己,从丰富自己开始创造生活,为孩子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