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课心得(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14:5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艺课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艺课心得》。

第一篇:陶艺课心得

陶艺课心得

我们这个学期的陶艺课一共分成两部分——理论课和制作课。理论课主要介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史,让我们了解到中国陶瓷是如何出现,为何出现;怎样走向鼎盛时期;现在又是处于怎样的状况„„

下面就让我从两个部分分享我从这门课所学到的全部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陶瓷发展史

老师说,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而需要器皿去乘装。粮食的丰富使得人类开始追求口感与口味,开始追求更多元化的烹饪方式。由此促使陶瓷的出现。原始村庄的出现,使得人类不再过游牧生活。居所固定是陶瓷出现的又一必要条件。因为人类生活地固定了,人们才有可能去建造烧陶的窑。

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红陶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黑陶与白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同时,商代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这个时期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唐代的唐三彩即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时代的三彩器、明、清至今的紫砂壶和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别具一格且倍受人们所赞赏。然而陶器终究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再次发现,原来某种特定的泥巴经过高温烧造以后,就会变得更加坚硬、细腻、漂亮和实用,于是瓷器也就应运而生了。由于瓷器的坚固耐用,洁净美观,不易腐蚀,又远比金、银、铜、玉、漆器造价低廉,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因而发展迅速,很容易便成为了人们物质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青瓷。因此可以说,瓷器的产生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有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能够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距今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便已经基本达到成熟期,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碓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大大提高。这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江南瓷业迅速发展壮大的时期。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从西晋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艺一直独让南方专美。北魏开始农业得以恢复发展,从而也使手工业的复兴有了可能。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黑瓷的原产地在南方,东晋之后,北方开始了黑瓷的烧造。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现,标志着北方制瓷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为唐宋北方名窑的普遍出现,奠定了基础。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全国,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带有较浓重的北朝色彩。随着南北的政治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合流和交融,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这一新时期体现在制瓷工艺上有二个方面:

第一,在隋以前,烧瓷的窑场都主要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今四川境内,北方没有发现值得重视的窑场。但入隋以后,改变了这个面貌,瓷业在大河南北发展起来。这是未来唐宋瓷业大发展的先导。

第二,青瓷虽说仍然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流,从河南、陕西、安徽出土的白瓷来看,与北朝相比,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润,胎釉均无泛青、闪黄的现象。

唐代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其中邢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们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虽是事实。有人说唐诗有所谓盛唐气象。陶瓷艺术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的三彩釉陶。唐人烧出了高质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也为宋代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仍以北方地区为主。唐代的窑址,大多仍在继续烧造,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宋代瓷业的繁荣,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的反映。瓷系与窑系的形成,是我国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学习,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制瓷工艺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的影响而产生的。瓷器在东汉早期浙江出现后,很快地在长江下游一带传播开来,井逐渐波及长江中游、上游地区,以及福建、广东一带。约在6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自己的烧造瓷器。从此我国的制瓷业便形成了南北两大瓷系。

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造型比较秀气,胎色瓦灰,胎质颗粒较细,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孔隙度小,胎中黑点少。

二、釉层青绿发翠,有的略带暗黄色。

三、瓷器烧成的温度较低,一般为1200℃左右,甚而还达不到这个温度就出现过烧现象。

北方瓷系产品的特点是:

一、器物造型新颖,粗犷雄伟;胎体比较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结构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

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学组成接近于质量差的粘土原料,胎的呈色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层较薄,玻璃质感强,颜色灰中泛黄。

四、瓷器烧成温度较高。如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烧造温度下还是生

烧。

宋代瓷窑体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同异,根据它们之间的同异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窑体系有六: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定窑系以定窑为代表。定窑始烧于唐,它的白瓷是受邻近的邢窑影响,当时邢窑盛名满天下。但后来定盛邢衰,至宋时人们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窑系诸窑到北宋时也确实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艺与制瓷风格,并为各窑所仿效。定窑系产品以白瓷为主,釉汁比较莹润,釉色白中发黄,常有泪痕。胎料加工很细,胎质坚硬,胎色洁白。器物造型稳定,装饰工整素雅。早期的产品以划花、刻花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为主。花纹布局严谨,题材丰富多彩,以各种花卉最多见,其中又以牡丹、莲花为多,菊花次之。其余动物、禽鸟、水波游鱼纹也有一定的数量,婴戏纹则比较少见。在北宋中期则出现了覆烧工艺,即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这种装烧方法的优点在于用同样的窑炉,耗用同样的燃料,烧一次窑比用普通匣钵产量为高,缺点是有芒,即口部无釉。

钧窑系以河南禹县的钧窑为代表,始烧于北宋,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掺有铜的氧化物,用还原焰烧出绚丽多采的窑变釉色。钧釉主要特点是通体天青色与彩霞般的紫红釉相互错综掩映,釉汁肥厚润泽,极为美观。此外还有月白色、天蓝色、海棠红等。

景德镇青白瓷窑系属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称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因此称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来石结晶的发达,都达到了现代硬瓷的标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烧造水平。特别是采用覆烧方法之后,产量倍增,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极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个著名的青白瓷窑系。

„„

以上的瓷窑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与发展趋势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历史条件下瓷业市场竞争的结果。它们在历史渊源上和某些工艺特征上都可溯源于唐代,但它们又大大不同于唐瓷。它们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使唐瓷膛乎其后,而且还使得一代名窑如邢窑与越窑从此都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各个瓷窑间都有竞争,不论是一个瓷窑系之内,或一个瓷窑系之外,竞争的结果就是名瓷名窑的出现。

宋代名窑中的官窑是专为宫廷生产的。它的产品不是用来交换的商品,似乎与瓷业市场竞争无关。但官窑的工匠却是来自民窑。宋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如行云流水的窑变色釉;汝窑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质感;景德镇青白瓷的色质如玉;龙泉青瓷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还有哥窑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无可为例,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则又是另一种境界,釉下黑花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青釉釉下彩的传统,直接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现提供了榜样。定瓷图案工整严谨的印花,耀瓷犀利潇洒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窑白瓷与越窑千绿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见、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仪态和风范。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沈静雅素一路,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属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其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官窑及龙泉青瓷经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气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质感,使人感觉有观赏不尽的蕴蓄。唐人称赞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还只是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烧造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宋瓷的这些作品都是我国陶瓷历史画廊中的杰作与瑰宝。它们的仪态和风范也是后世陶瓷业长期追仿的榜样,千载之下,至今仍然使我们赞叹和倾倒。辽、金战乱繁多,造瓷业并无很多可圈点之处。

元朝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而且又连年混战,所以从整体上看,元代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除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没有太多发明。但仅就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而言,在元朝却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一个原因是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受战争影响不大,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安定;二是当地原料丰富,开挖使用较为便利,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三是因为宫廷重视,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再一个原因就是出口量增大,从另一个角度刺激,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近东、日本等到国,最后传到欧洲。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与其他品种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长石瓷土和长石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坯釉结合良好,所描绘的图案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时。

在东非的伊斯兰教地区,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被镶嵌于宫殿、寺庙或其他纪念性建丽上,视同珠宝,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还开始出现分室龙窑,这种窑依山而建,倾斜度为12──22度之间,长度近60m,宽2──3m,分窑室17间,这种分室龙泉窑为以后的阶梯窑打下了基础。这种窑炉的特征是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同时烧成,在窑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窑温下放置不同的产品;这种窑适合以柴为燃料,升温快,冷却也快,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葫芦型窑,之后演变为蛋形窑,这种窑形延续使用至今。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来,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地。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始于明。建国伊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强扶植手工业和工商业。洪武年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和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这种半脱胎瓷器胎壁极薄,釉面莹净。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绘彩饰,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以后历朝皆有烧制,但都比不上永乐时期的产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乐甜白可比。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字样,字体小篆。到宣德年间,技术上又有所改进,釉里红在元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所制釉里红鱼纹高足杯在当时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之说。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为另一个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短短三代五十六年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嘉靖一朝的官窑瓷器,产量巨大,是明朝烧造量最大的一个时期。由于铜红釉的烧成难度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温铁红,因此,这一时期的矾红制作极为发达。在景德镇官窑以外,各地民窑也在蓬勃发展,其中以江苏所产的紫砂为最有特色。紫砂这一品种的出现,上溯可能很早,各种说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是从明代正德朝以后。紫砂壶的原料,产于江苏宜兴,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五百年间,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见新,工艺愈加精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陶瓷品种。紫砂壶的出现,与饮茶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明人已不再时兴“斗茶”,改烹茶为沏茶,对茶具的要求相对提高。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紫砂壶泡茶味道仪表隽永醇厚,而且壶体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质的紫砂壶无釉无彩,正适合文人雅士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从此便风行天下,制壶高手们也应运而生。明代正德至万历年间,被认为是紫砂早期鼎盛时期。外形简洁、线条凝重、体积浑厚、比例协调,泥质颗粒较粗,更显质朴大方。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嘉庆时期,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

咸丰时期,国力衰败之极,连年兵变,百业俱废。咸丰末年,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了。为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宣统瓷器量少,但比光绪要规整精细许多。其胎体选料上乘,胎壁轻薄均匀,坯釉结合好,烧结程度较高,叩击声音清脆。从技术角度而言,宣统瓷器的工艺水平较高,具有现代陶瓷工艺的特征。

另外在课堂上老师也有为我们介绍各种制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细节,并讲解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定,比如为何一定要刮底等。这一方面为我们的制作课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第二部分:陶艺制作

我们的陶艺制作可以共分6次课,第一节课是徒手捏制,第二、三节课是拉坯,第四、五节课是修坯,最后一节课是上釉。很不幸的,因为有班会我未能参加第三节课,最终导致我的作品数只有两件。

第一节课上,我们欣赏了各种形态、各种题材的徒手陶艺作品,比如盘条或砌砖的花瓶、笔筒、水杯„„学习各种辅助小工具的用途,比如擀杖、齿纹擀轮等的用处、用法与注意事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陶泥在手中的感觉进行熟悉,并发挥自己的创意制作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陶艺作品。其中我对老师说过制作一头猪的注意事项印象特别深刻,也解开了我对陶瓷玩偶为什么下部一定要有一个大孔的疑惑。原来陶瓷玩偶一定要掏空,而且掏空了一定不能封口。这与物理中的热胀冷缩原理很有关系。此时我也体会到,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成,不仅仅是创作与捏制的事,我们还要考虑到作品完成后是否具有进窑的可能性,是否能安全完成烧制这一工序。所以说,陶艺并非玩泥巴这么简单的事„„虽然到最后我的徒手作品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但在制作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受到很大的乐趣,也经历过困难。盘条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泥条搓长了容易断,放久了容易干;搓的时候很容易用力不均匀,导致盘的时候忽高忽低;盘条必须下粗上细,反了就容易倒;底盘想做到厚薄均匀适中也并非易事„„我想,要是我的作品能保留下来,应该还是比较美观与实用的吧?当然这只是我的假设罢了。

第二节课开始,我们有两节课都要进行拉坯。拉坯就要用到拉坯机。机器这种东西总是特别麻烦,于是老师就一再强调使用机器时注意事项,为的就是保护我们的安全的同时也延长机器的寿命。老师很耐心地为我们讲解拉坯前要对陶泥进行的处理,比如揉泥。另外还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教我们如何摔泥和扶正,只有当陶泥扶正了以后,我们才可以开始拉制各式各样的陶艺作品。老师还教我们如何用“剪刀手”在取下碗或杯子的同时留下一个较厚的底为之后修坯所用。我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很认真完成每一步工序,最后,终于一个小杯子出来了,虽然它拥有着很厚的壁与很厚的底„„

悲催的第三节课,我缺席了。

第四、五节课都是是修坯课。修坯,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之前的作品(主要是指拉坯完成的作品)进行修饰。因为拉坯出来的作品通常壁比较厚,壁身不光滑,最最重要的是——没有竹圈。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我们使用的碗还是杯子,通常都会在底部有一圈凸出来的,我个人觉得这是与我们在端碗的时候不会被烫到有关系。而从审美的角度上看,有了这么一圈竹圈,在视觉上器形就变得更为修长和轻盈。老师还介绍了许多用于修坯的工具的具体用法,示范了握碗的手势,同样地强调了注意事项。然后我们就开始动手了。修坯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在课上,我不断听到“呯、噹”的作品的碎裂声,紧接着就是主人“啊、呀”惨痛的叫声。就以与我同桌的两个男生为例,他们本来都有三四件拉坯作品,可是一堂课下来,只剩一桌子碎片了„„我的杯沿不知为什么就缺了一个口,而且由于壁太厚,导致我修啊修的,当我下课的时候,一桌子泥灰(还好„„),还有那只右手就一直抖啊抖的。助教学姐巡堂的时候看见我从杯子上刮下那一大堆泥灰,顿时侧目„„幸运的是,经过两节修坯课,我已初步掌握到用劲的方法,而且,我的作品也没太大的损坏,就是杯沿的缺口也被我刻了一条小鱼做装饰,化缺陷为缺陷美。我看着自己修好的作品,回想它原本的样子。哈!真看不出来。

第六节课是最后一节制作课了,也是我们的作品要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上釉的时候了。老师先给我们讲解如何为自己的作品补水擦灰,然后介绍釉的分类。一类是彩釉,在补水后就可进行,不需进行再多的修饰;另一类是彩绘加透明釉,用点、线的绘图方式在陶艺作品上进行修饰,然后再施以透明釉,这样等作品烧制完成后就会拥有描绘的图案与光滑的表面。但这两类上釉方式在这次陶艺课里是不能重叠的。上釉完毕后,我们又要进行高难度动作——刮底。刮底很重要,因为把底面的釉刮干净能保护陶艺作品与窑板不被损坏。但同时在刮底的过程中很容易损坏陶艺作品,因为此时的作品是湿的,硬度降低,容易变形、开裂„„这又需要我们再一次屏住呼吸。这次我决定为我的杯子进行彩绘。首先,我把杯外壁刻的小鱼加深刻痕,再用红色颜料勾边;接着在杯子内壁缺口处画一片破损的荷叶,旁边再饰以半开的荷花;最后,在杯外壁勾出一条水波纹。这样,一只夏荷鱼口杯就初步成型了。最后上一层透明釉。但由于我的补水工序完成的不好,所以在杯子表面出现一些小气孔,有碍美观了。

六次制作课结束了,我意犹未尽,还想继续学习陶艺制作。但此时,先祈祷我的孤品可以顺利出窑吧!

第二篇:陶艺课心得

我的陶艺课学习心得

陶艺实践课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它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对于陶艺作品而言,理论方面、技法和创造力都非常重要。只可惜时间有些仓促。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陶艺综合实践活动,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很幸运当代陶艺艺术家何跃先生给我们指导此次的陶艺课程,当我们来到何老师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样的神奇。眼前的这一幕幕不由激起了对陶艺浓厚的兴趣,最质朴的陶土,经历陶冶塑造,就成为了艺术,这又是怎样一个陶的升华历程?

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我觉得无论是泥雕盘还是拉坯,都需要耐心,这个很重要。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因为晓得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工作有所不同,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

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有点兴奋,但也担心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而不能做出什么东西来。刚开始,何老师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介绍了具体制作过程及规定,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

第一节课是拉坯,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何老师为我们首先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将泥胚放在拉胚机转盘的中央;然后启动机器,用手把泥按成泥饼,在把泥拉上来,在按,重复这样的动作;接着,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让后慢慢的往上拉,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看着一块泥在何老师的手中神奇而轻松地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心里痒痒了,恨不得立刻就动手做一件。领了泥土之后,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土,之后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看着简单但事实上却相差很远。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我慢慢地靠近泥土,却好像感觉这块泥土在甩我是的,我不能控制它。好在我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最后,我能较好地控制这块土,慢慢地捏出了我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我想到了一位西方哲学家的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

中间两次课何老师帮我们联系了陶厂去实习,那里的师傅用的是最传统的工艺,最传统最原始的手法。用一根木棍旋转地面上大大的磨盘来拉坯,每次传动到停止的时间,是刚好拉出一件陶艺品的时间,好神奇!不过转动磨盘的时候也很费力。第二次去陶厂便是修坯了,我们大家坐在室外,用自己纯手工的制作工具细心开始了雕雕刻刻、做机理、挖洞等等。这些文案机理应该说都是在下面经过了认真的搜索资料,选出的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方案了吧。虽然那天天很冷,但是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做着自己手里的陶罐,希望在自己的精雕细琢下都能成为简艺术品吧,第二次在一起吃午饭泡面也是那么的香,觉得那时的笑也很值得回味。

最后又回陶艺室做了手捏和盘条。手捏就是跟小时候玩橡皮泥一样,把泥巴捏成一个造型,盘条比较容易,就是把泥巴就是把泥巴揉成一小段小段的长条,然后再将这些长条一圈圈盘起来作为一个器皿的侧壁,当然下面也要垫一片薄泥作为底部,泥巴粘度不够时,还需要用泥浆粘等等。因为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看似器皿的东西。这几个很细的长条,我花了一点时间去揉它,让它均匀点,长条从头至尾都是一样的厚度。这之前,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做成的东西。这个底部,我做成了椭圆形,厚度不薄不厚,也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随之,我拿出之前做好的底部,再拿出一张小片的报纸,我将底部放在这上面,然后,我将第一根盘条放在中间围成圆形状,接着放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直到第十根,终于完成了,最后摆放在一起做的手捏的可爱的毛毛虫和洋娃娃,觉得很有成就感,还捏了些带花边的蒸饺之类的,觉得很好看,很开心。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回忆起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就会很开心和激动不已。感谢此次指导我学习的何老师,牺牲自己的创作时间来为我们指导,作为一个大四毕业班的学生对于能修这门课程深感荣幸,此次陶艺制作课是我大学以来最快乐的公选课经历!

第三篇:陶艺课心得

陶艺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校外活动中心活动能力,提升校外活动质量,2015 年6月8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陕西省校外联主办的这次陶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几天的学习紧张而充实,我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参加陶艺培训的五十多位老师来自全省各县,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谦虚的态度来到宝鸡市的眉县,迅速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去。通过眉县校外中心精心的安排,不仅让我领略了授课教师精彩的授课内容及授课风采,而陶艺老师的精湛技艺更让我感受到了陶艺创作的魅力。

为期一周的陶艺培训已经结束了,我慢慢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学习了揉泥的基本方法和拉胚的技能并进行了实际操作。李老师和林老师还教给我们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如泥条盘筑、泥板成型和泥塑成型的一些方法。其实,在这些制作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拉胚,在我的印象里,拉胚就是用拉胚机把泥做成瓶瓶罐罐,是最为简单的,当老师为我们做了示范,我才发现,在老师制作的时候确实感觉到神奇的跟变魔术一样,而到自己做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终于我能很快的将泥固定好,找到泥的中心,并把右手大拇指垂直插进泥的中央进行开口,然后慢慢的拔高,拉成陶罐的形状,最后左手和右手呈一个剪刀型,把陶罐给挤出来,一个陶罐的型就做好了,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

总的来说,此次陶艺培训时间有些仓促,但收获很多,不仅学会了揉泥的基本方法和拉胚的技能,还从授课老师身上学到了对陶艺艺术事业执着的追求精神,从各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第四篇:大学陶艺课心得

学习陶艺课的心得与体会

工业设计12

2韩** 201209****

这个学期我学习了陶艺课,在上这个课程之前我对陶瓷艺术的接触和了解几乎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通过老师的讲述与一些相关资料视频的观看,也让我对这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让我认真仔细的去听课。虽然只有仅仅几周的学习时间,但是我对陶瓷艺术还是有了一些了解。虽然课程结束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是无限的,对陶瓷艺术的感情是深厚的。

China,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这也是我国英文名的由来,即瓷器大国。在久远的历史上,许多其他国家的人也许不知道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更甚者从未听说过中国,但是他们却知道陶瓷,了解陶瓷艺术„„这个正说明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闻名遐迩,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闻名古国,在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国的四大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同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最为骄傲与自豪的成就了,也是中国人民辛勤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然而,还有一种艺术的成就绝不亚于四大发明,那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它就是一个世界未解之谜,至今还有许多未被世人解码。你想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谜吗?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这个几千年以来都未被破解的谜吗?那好,跟我来吧,让我们在中国陶瓷艺术的长河里遨游,尽情享受中国陶瓷艺术巨大的魅力与深邃,我相信你一定会陶醉在这条长河中,流连忘返„„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在距今8000-9000年前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新时期时代,当时彩陶是很罕见的,然而却出现了彩陶。在如此高的温度下,彩绘是怎样上去的,就算是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无法达到,当时落后的时代是怎样拥有如此高超的彩绘艺术,至今仍为后人所知,称为一个千古谜团。在彩陶中,红色是氧化铁Fe2O3所体现出来的颜色,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是无法提取土壤中的氧化铁的,这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至今仍未解开。

再者,彩陶中的黑色是氧化锰的颜色,氧化锰本身呈紫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以至于达到黑色。据调查可知,当时的土壤中几乎不含锰元素,并且提取锰元素的技术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成熟的,可是当时的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再一次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夏、商、周的辉煌---彩釉 ,“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一次飞跃。一般我们把“陶瓷”这个词一分为二,分为陶、瓷。比如说陶器有花盆、水缸、药罐、砂锅等等,其特点是粗糙、渗水;瓷器有花瓶、盘子、碗等等,它的特点是光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春旱,越窑青瓷。隋唐五代,南青北白和天马行空。在南方,越往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青色;在北方,越往北土壤中的铁含量越少,钛含量越多,烧制出来呈白色。

“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第二次飞跃。元明,一枝独秀景德镇;清墨再染青花,明清幽古镇宜兴,“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清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景德镇,半透明釉发展为本透明胎,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中国陶瓷艺术的特点 风格大多写意,含蓄隽永。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是有欣赏者、收藏者却没有作者的艺术。与时代政治经济面貌和社会风尚联系紧密,历新朝而层出不穷。因技而得道,因艺而得传,技艺融合,相得益彰。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听老师的说明了解到原始彩陶的起源,原始时代不知道谁把泥土做成锅盆的形状并且用火烧制而成,从此便可以煮东西,装水等。原始彩陶胚体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包括许多环节,比如说胚体成型、慢轮修整等等,风格纤细,委婉而感情丰富。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

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原始彩陶开创了大量有特点的形制;质朴单纯;以彩绘为装饰,启发了人类对二度空间艺术的开拓。由于先人观念逐步复杂和细腻,野蛮与本能的成分不断减少,彩绘逐步激发先人自身意识的抽象潜能,加之当时社会分工。原始彩陶反映了一种“风格纤细,委婉而情感丰富”的精神因素。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陶瓷常用三角,宽带,波折,网络等几何纹表示人面或动物纹;风格从写实逐渐发展为抽象。其代表作品有:彩陶人面鱼纹网,鱼纹彩陶钵,彩陶黑彩纹钵,黑陶兽面纹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鹳鱼石斧图彩陶虹。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其主要特点为图案常有平行,弧圈,交叉,同心圆,旋涡的线条变化;风格流畅,繁而有序;物体刻画简单。代表作品有:水波纹彩陶盆面;彩陶十字圆点网纹壶;舞蹈纹彩陶盆,菱格纹彩陶双耳壶,蛙纹彩陶双耳壶。

紫砂产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紫砂在明代的盛行,明代饮茶风尚的改变,比如说当时比较盛行“斗茶”。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显小则否不涣散,问不耽搁。”---《冯马宾条笺》 ④明代文人学士推崇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饮茶环境:“僧房道院,饮何清也;山林泉石,饮何幽也;焚香鼓琴,饮何雅也。试水斗茗,饮何雄也。梦回卷把,饮何美也。饮何美也。”---《茶说》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竟求鸣远碟”就是对紫砂完美的描述。紫砂的特点,特有的双气孔结构使紫砂能够保持茶色茶香茶味,历久弥香。大气孔率使紫砂不仅寒冬腊月注沸水而不裂,且还可以在文火上墩烧。紫砂色泽古朴。肌理细腻,历经长时间抚摸,会发出黯然之光。无釉无彩,质朴自然,意境幽深。紫砂壶分为圆器、方器、塑器、紫砂筋纹器。

上面主要是分别叙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但是历史已逝去,我们没有时光机,无法回到历史中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陶瓷艺术的美,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最美好的回忆深深埋在心里„„

然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总是缅怀过去,那就证明我们现在过得并不好,所以,美好的回忆可以,但绝不留恋。我们要永远憧憬,永远在现在努力„„当然,这句话对于陶瓷艺术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总是回顾陶瓷艺术的历史,那么就证明现在我们的陶瓷艺术并不如历史上先进,所以我们应立足于现在,展望未来。联想到现在的陶瓷艺术,我们都会想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那就让我们更加细致的了解景德镇,让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深邃与内涵渗透心里,然后展望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我相信,中国陶瓷艺术定会成为世上陶瓷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空中绽放无限光芒。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就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是中国大陆的瓷都。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时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无法企及的。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是明永乐年间在镂空工艺的基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已有500多种年间的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点点米粒状,被人们称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装饰,入窑烧制而成。艺术特色:灵巧、明彻、透剔,特别高雅秀洁。景德镇青花瓷,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始创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它用氧 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艺术特色:蓝白相映,怡然成趣,晶莹明快,美观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从釉里透分明,使人赏心悦目。明人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带去大批青花瓷,与30多个国家进行交往。不少珍品现被收藏在英、美等国博物馆。当然景德镇的瓷系不止就仅仅几种,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薄胎瓷、雕塑瓷等等,在此我们就不具体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查阅先关资料与文献。

总之在陶艺课上我们观看了土陶的制作过程,以及钧窑瓷、现代陶瓷的制作过程,也观看了钧窑大师以及现代陶瓷大师烧制陶瓷的过程,体会到了制作陶瓷的艰辛,看到了陶瓷大师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而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优秀的品格,更应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陶瓷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不要让我们的灿烂文化流失,要让它生生不息的发光发热。

第五篇:陶艺心得

陶艺心得

几周的陶艺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对于那些只为了学分的人来讲,这门课不过就是一门玩泥巴课,而对我来讲它是一门可以真真切切的学到知识的课程。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简单的讲讲陶艺。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现在国内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既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陶艺是一门实用的课程,它在让你不断的接触陶泥的同时,也让你好好的体会到它真实存在的手感。它让我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亲身的去体验,亲手去做过,你才会发现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我认为陶艺是一门可以提高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一门课程,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大学校园内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

下载陶艺课心得(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艺课心得(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艺心得

    第一天的课程,任务是自由体会感受泥巴的“生命”和灵气。我们大家创作热情高涨,每个同学都开心的和泥,揉泥,捏泥。此情此景,勾起了小时候跟朋友们在一起玩小泥巴的回忆,想起了快乐......

    陶艺说课

    说课陶艺 一、教学目的和学生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陶艺在大学设计系里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的专业课,本课教学内容是陶艺的历史和制作方法,是一名艺术设计学生的重要考察课......

    陶艺课教案

    陶艺课程第一课 1.走进泥巴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泥的基本特性、认识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及使用方法。 2、通过启发、实践体验来陶艺制作的基本技法。 3、让学生感受“......

    陶艺课总结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小学陶艺教学工作总结 一年的陶艺教学,使我认识到各年龄段学生在陶艺学习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低段小学生,可爱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愿意接......

    陶艺课感想

    陶艺课感想 两个星期的陶艺课程,我从对陶艺的一无所知到对它有了一定了解,课程开始之前大家都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听说可以自己动手做作品,对于整天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我们来说,这是......

    陶艺课学习心得(大全)

    陶艺总结心得 通过几个月时间的陶艺课的学习,我开始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地了解到老师所说的陶艺就是玩魔术,深深的体会到陶艺的魅力。很幸运选上这门陶艺课程,当我们来......

    陶艺课教案

    第五课 《小蘑菇》 小蘑菇撑着伞 山林里到处站 黄的伞白的伞 一对对一排排 迎接小朋友快快来登上 让我们做一做看谁做的好又多。 让我们来仔细来观察 让我们动手做一做 想......

    陶艺总结心得

    陶艺总结心得 通过四周的时间里上的陶艺课,我开始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慢慢地了解到老师所说的陶艺就是玩魔术,深深的体会到陶艺的魅力。 陶艺是一种兼跨容器和雕塑、实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