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教赏析课感想
佛教艺术赏析感想
敬爱的于向东老师:
您好!大一的时候,就耳闻佛教艺术赏析选修课很“火”,学姐学长们说,老师从来不点名,而且期末考核也很“水”,所以一直很“向往”这门选修课。很荣幸这学期能顺利地选到您的课,而且通过百度百科了解到,您是盐城人,我也是盐城人,我想,这就是缘分吧。
起初,我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来上这门课的。在没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我以为佛学是一门“假大空”的学问,但上过一两次课后,我发现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选修课,也渐渐改变了之前对佛学的错误认识。(九次课,我一次都没有错过喲)通过PPT,您用一张张照片向我们展示敦煌的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通过每次课前的一个小fish动画,您向我们阐述了很多生活中的哲理,教会了我怎样地面对生活;通过一个个视频资料,您和我们分享了很多佛学真理······
说真的,佛教艺术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收获颇丰。我学会了微笑地面对生活,因为老师您说过微笑可以传递正能量;我学会了用感恩的心面对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甚至我的竞争对手,因为我知道“感恩一个人、一件事是素养;感恩所有人、所有事是智慧”;我学会了发大愿、发宏愿,以前我一直认为好好学习,就是为了以后自己能过上好的物质生活,这种想法真是太狭隘。现在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顿时浑身充满力量;我学会了用心感悟生活,走在学校的马路上,我不再愁眉苦脸的,我或欣赏路面花花草草,或听着树上的鸟儿欢快的叫声,因为我知道,“心胸开阔,处处自在”;我学会抵制不良诱惑,当面对诱惑的时候,我就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一定是魔王在骚扰我,我要向释迦摩尼学习,一定不能堕落;我学会了背心经,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在闲暇时候,就会背一背心经,权当娱乐,“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学会了众生平等,以前我看见路边的乞丐总会不屑一顾,其实他们从人格上和我们一样,他们也需要被尊重;我学会了拉开距离,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能妄自菲薄,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蕴含无限能量;
或许我没有足够的佛缘和觉悟,可能我不能够像老师一样专心研究佛教艺术。但这学期有幸上这门课,让我有机会接触佛教艺术,感悟佛学哲理,我得感谢缘分,感谢老师。此致
敬礼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12级
刘 威
学号:04212718
第二篇:佛教艺术赏析课心得体会
佛教艺术赏析课心得体会
姓名:廖星伟 学号:14513229
“中国佛教艺术赏析”是我上过的最有收获的选修课没有之一,通过这一学期的选修课学习,我从一个对佛教只有浅显了解的人变成了一个对佛学十分感兴趣的人,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让我学习到了佛教艺术的基础知识,这对我今后进一步学习佛学、挖掘佛教的精华与真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介绍一下我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一些知识。
首先我认为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是人为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和一种哲学体系,神话中的很多神都是带着地域、种族的人为色彩的,佛教也是如此。但是他们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并且原理上如此相似我认为这是基于宇宙间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果律。不像西方基督教,佛教并不承认第一因,有的人说第一因彻底推翻了佛教,但是个人认为这反而让佛教相比于西方宗教更具有客观性。为什么呢,我认为缘起并不是由某个上帝来主宰来确认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一切都是客观的真理,一切都是随缘的。但是因果律几乎是贯穿于所有宗教的一个永恒的真理。星云大师曾说过,你可以不信佛,但是你不能不相信因果,在他的一生中他看过的世间最公平的一个法则就是因果律了,人人都逃脱不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因缘都有相应的善果和恶果,前世积德来世相报,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民间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二十多世前行善积下功德的许仙在一千年后得到了修道得果的蛇精白素贞的报恩,而白素贞也因为几百年前偷吃了 中国佛教艺术鉴赏课心得体会
正在修行的蛤蟆精法海的内丹而受尽了果报,这一切都是起源于千年前一个打蛇人、一个牧童和一条白蛇的恩恩怨怨。因果律贯穿了这一古代的神话故事。由此可见佛教在宋朝的民间是相当兴盛的,而且人们都心怀因果。现在研究历史的人都说宋朝是人民生活的理想时代,我觉得佛教的盛行、百姓对教义的正确响应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当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心中存因果,事事行善积德,心存适当的畏惧心的时候,这个社会必然会安定团结。而当大多数人把宗教当做祈求钱财好运的工具,或者说潜意识里根本不信佛,只是有利益得失的时候才去念佛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的佛教的正确教义就可以说没有深入人心,佛教寺院以及僧徒们就应该有所反思。我认为佛教对社会最大的作用就是宣扬因果,积极劝导人们行善积德,拥有像佛一样的心境,而不是通常情况下,通过让人们捐献钱财来让存在性都有所争议的一些神灵来当自己的护身符、“保镖”。
关于轮回转世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目前来说很多人对轮回转世的说法并不是太相信,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理解。首先,在现代实验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中,人们都偏向于在实践中寻找真理,而关于转世的实证实在是少之又少,其中能让人信服的又更少了,所以人们就会想轮回转世是不是佛教用来自圆其说的一个借口。但是个人认为人死后的灵以及轮回转世还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无法通过目前的技术或者感官感受得到。打个比方就像电磁波,我们无法感觉到也无法看到,但是它就在我们身边,每天给我们传送无以计量的的信息、能量,电磁波、电磁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只是我们 中国佛教艺术鉴赏课心得体会
无法感应到罢了。灵也是,它有能量,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存在,它附在有机体上能让有机体有各种意识。人刚生出来的时候灵刚刚到达这个肉体,还是处在一种与肉体间的“磨合”状态,肉体也无法完全驾驭这种灵体,因此人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就是灵与肉之间结合的过程。说到底人的肉身也还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无机界,只有灵体与肉身结合了以后才会有生命的存在。植物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植物人对外界几乎无反应,造成植物人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元神出壳。关于灵与轮回转世的说法,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否决,宇宙中的物质与知识我们人类还尚掌握得太少太少了,宗教里的一些教义与说法都是极少数得道醒悟的人悟出的,这其中不乏宇宙中尚未由实验证实的真理。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佛教的很多律法都会得到或对或错的证实。
前面也说过,佛教是一种艺术,艺术是人们通过自身对事物的感受创造出来的东西,佛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过程中也发展出了很多教派,有丰富的绘画、雕塑、音乐、文学艺术等的遗产,这些对我们了解佛学艺术、了解历史都有很大的帮助。前段时间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实在是世界文明的一大损失,在联合国一再劝阻下塔利班人士还是一意孤行。所谓事在人为,公道自在人心,通过这件事,塔利班更加失去了包括阿富汗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人心,这就是他们所种下的业,必然标示着在不久的将来塔利班政权的失败和垮台。
最后,通过老师在课上带我们了解敦煌莫高窟、藏传佛教等等知识,我比任何时候更有兴趣去造访各地寺院古刹了,相信再去寺院也 中国佛教艺术鉴赏课心得体会
会更细致地观察里面的艺术细节了。衷心地感谢老师带给我们的精彩讲课,感谢老师每节课带给我们的正能量,我会更加地珍惜每一天的生活,好好地活在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份缘。多做善事,放生,吃素,持戒。
南无阿弥陀佛。
2014年11月26日夜 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图书馆
第三篇:美术赏析结课感想
美术赏析结课感想
为期十二周的美术鉴赏可就要结课了,在这短短的十二节课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无数书法和画作,看得多了也让我心里萌生了这样的疑问——“人们为什么需要画呢?”
人们对画的需求源自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像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记得台湾有位蒋勋先生说过,半坡出土的陶碗上面有用曲线直线留白绘成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是为彩陶。我想那花纹图案既然不能让饭菜变得更加香甜,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只能说花纹能让碗看起来好看一点,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碗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之前人们一直是用手吃饭。他们把图案绘在碗上足以证明图案与碗一样,是他们所珍惜所需要的东西。虽然那图案不能填饱他们饥饿的肚子,却能使他们的精神免于空虚。食物可以安慰他们的肚子,美可以抚慰他们的灵魂。有人问,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谈得上什么欣赏美?这有一定的道理。在古希腊,凡是那些从事文学艺术行业的人都是有时间有经济基础的闲人,什么活都让奴隶干了,还不愁吃穿。但是我想说的是,人对美的需求和人的其它需求一样古老,没有先后之分。原始人虽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对美的渴求。当他们看到太阳在地平在线缓缓升起,便觉得那是美的曙光,顿时心生快乐,便拿起树枝在土地上画了一个圆,表示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了一根横线,表示地平线。这便有了如图画搬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对美的渴望是人的原始冲动,如果说哪天我们因为陷入困顿而失去了对美的敏感,那只能说我们变得麻木,称不上是一个健全的人。
蒋勋说:“画画使我们观察、思考、表达。画画使我们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有很细密的观察能力,有很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准确的表达能力。”我从这句话中读懂原来画画使比文字更加准确不虚伪的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认识蒋勋先生,是因为很久以前央视的《台北故宫》,有一集是将故宫里的藏画,蒋先生出来解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记得他没有讲技法而是讲了一种态度,“生命是一个过客。我们走进一个山水里面去,我们在没有爬山之前抬头就看到那个山,对这个山有很多的向往,很多的渴望,很多的期待,然后走进山里面去了。在上里面的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可是峰回路转。他其实就是生命的态度。等到他爬完山以后从山回看到自己刚走来的那条路,他知道繁华过去了,幻灭也过去了。”当他说完上面这段话后,我突然觉得如果一定要让我这个非专业的人喜欢一幅画并说出其中缘由,这将会是个很好的解释。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美术,书法,建筑以及音乐的评论介绍及专门史论等,大多都脱不了技法的介绍——什么构图怎么怎么符合人们审美的比例啊,笔法怎么怎么精妙啊,线条又怎么怎么和谐啊,很像美术学院在授课,也许这样在很多人的感觉才觉得足够专业。可是对于我这样非美术专业,对于这类艺术品只想去体味它的美,而不求甚解的人来说,这样专业的介绍实在太过于枯燥和乏味,全然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所以市场上虽然中国美术史的书籍不少,但大多也就是在书店翻翻便放下了。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发现这个东西的好,这种东西的美,才能更深层次的去关心技术层面的东西,否则技术的东西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是机械的是死的。而一个人就算不知道任何技术层面的东西,依然能体会作者那一片心境,我想比那些看的出任何技法优劣却完全体会不出作者用心的观赏者更值得作者的尊重,当然作者的目的就是炫自己与无论比的技巧这类的作品除外。
我们就是普通人,不是艺术评论家,我们欣赏艺术品的目的只是给自己愉悦(当然看不懂但是装逼装的很爽的,个人认为也是种愉悦,只是跟艺术家本身想表达的美感无太大关系),所以我更喜欢有烟火的气的东西,虽然看着不够专业,但是不教条,不死板。这让我想起了于丹,当初她能忽然红起来,不也是一种出于自身对于一些经典的阅读理解,有人说她错误百出,有人说她不务正业,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也许有些东西的确是错的,但是你不可否认这样确是美的。
我个是艺术的门外汉,每次见到油画,都会痴迷于着色绘形,对技法知道的十分有限,而绘画作品背后的创作经历和意图更是一片茫然。遇见心仪的作品,常常能觉出“好”,“美”,至于缘由,都换了哑然失笑。虽然学林有不少轶事,说老先生们念及旧时诗文,哪怕正在授课,也会直“好、好”,但和那些贯通的宿儒相比,我的无语大抵是无知所致。换句话说,作为业余爱好者,对艺术的领略多出自感性体验,钟情、厌恶,都基于主观的情感判断。这种感受或者谁都有过,在恢弘的穹顶教堂里听唱诗班合唱,面对名画真迹呆若木鸡,直感到头皮发麻。用俗气点的话讲,艺术甚至超验的力量“电”到了我们。
传统艺术固然有它毋庸置疑的正确性,却也遮蔽了不少意涵,尤其是有趣的部分。如果换一种理性的视角,跳脱传统的对美的体验方式,绘画也有别样的风采。绘画首先是种感性的艺术,但如果只是感性,那是远远不足的,在色彩、形状、线条之中,总有表达,即使是莫奈的睡莲,那也是时光的切片,美到不可方物的瞬间。而如果再结合画家的历程,那样的解析,可以说无穷无尽。视角是个奇特的东西,同样的一幅画,从不同的视角看,就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会超出画家想要表达的本意,再创作使得每幅作品呈现出永恒的魅力。
有一句奉为圭臬的话,是梵高说的: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第四篇:佛教哲学结课论文
从电影《偷天情缘》理解佛教“四谛”
2013709016 丁佳彤 哲130
1如果你的每一天都是同一天,你会怎么办?假如每天早上醒来,你都发现自己处于同样的状态,在固定的时间听到一成不变的广播,在绝对的时刻看到同样的事,遇到同样的人,听他们对你说同样的话„„无论你怎么改变,这些人和事还是会按照秩序一丝不苟的出现。尤其,当第二天清晨睁开眼睛,又是同样的生活,即便前一天在你的记忆里,你已经选择了死亡„„这个时候,你究竟该怎么办?!
也许傍晚入睡你会默默想:我今天做了件傻事,碰到了两个土鳖,说了N句蠢话,还他妈的错过了次艳遇,我好不后悔。如果今天可以重来,我会躲掉土鳖,我会抓牢艳遇,我会过得完美无缺„„
菲尔就是这样,第二个今天,他惊异。他尝试回顾昨天的任何一个细节,发觉只有自己清醒,其他人却并不自知,昨天怎样今天依旧怎样。然后,他终于明白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无法摆脱的怪圈,他选择逃避。逃避没有用,他失望,他自暴自弃,他开始消极,于是菲尔又在此做了最广泛的假设:抱怨、泡妞、抢劫、罢工、打人、撞车、自杀(电击、车祸、冻死、烧死„„),这些人类最阴暗的他都尝试了,从某种程度上,你也都“成功”了,因为他尝试了一切,却不需要承担任何代价,可是这种方式也不能令他快乐。当他将注意力全部放到“求偶”这一主题上时,他却碰到了最棘手的状况:他花费了许多许多重复的一天了解瑞塔的喜好,可即使他了解了瑞塔的一切喜好,把某一天完美的像计划好一般,却依然无法得到美人的芳心和身体。因为他只想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去爱,只依自己的意思为中心。《运命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当一个又一个巴掌落在他脸上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当一切可怕的事都已被尝试,他终于知道了结果。他曾抱怨:“为什么重复的今天不是那个曾让我迷恋的黄昏?”与其抱怨,既然时间跟不上记忆,倒不如尽量使每天都比前一天都过得更有意义。他学习钢琴然后越来越熟练,他刻冰雕然后越来越逼真,他读书然后越来越渊博„„他不再是那个苦着脸骂街的主持人,他成了整个小镇的太阳。他用自己所有的钱帮助路边的老乞丐,却还是见证了他的死亡,此时的菲尔开始努力助人为乐,让每个人的一天都更加美好,让每一个陷入窘境的人都得以摆脱。他凭着自己日复一日的特异功能,接住从未道谢过的摔倒的小孩,帮老奶奶们修好了汽车,促成了一对情侣的婚姻,救了差点被噎死的先生„„终于在一个近乎令人惊艳的夜晚,他成了整个镇子的焦点。计划般帮助了每一个受困的人,他在舞会上弹得一支极具感染力的舞曲,每个人都向他道谢,他收获了瑞塔的芳心。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于是梦醒了,老天终于把时时在变的世界还给了他,也给了他全新的人生。明天,终于在无数个今天之后,轻柔地拥抱了菲尔。
当醒来菲尔发现自己的身边睡着心爱的人,他感叹:“anything different is good.”
佛教第一法印便是:诸行无常。即使菲尔的每一天都是同一天,也都因他的行为变得每天都不同。菲尔为什么觉得如此痛苦?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苦苦、坏苦、行苦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事情是快乐的,且贪嗔痴三毒束缚着人想追求更多。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而集谛所解释的就
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菲尔以为自己逃不脱这种轮回,以为自己日复一日将要重复这生活,他的身心都面临着苦。于是,要得涅槃静,必须遵循道谛。
道谛主要指 “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指接受、认同佛法四谛等义理;正思,对佛法义理进行思考,获得理性的正确理解;正语,依佛法修正语言,不说妄语、粗语恶言、废话等; 正业,依佛法端正行为,力行众善,不作杀盗淫骗等恶业;正命,以正当的手段谋生,不从事有悖佛旨的屠宰、打猎、卖淫等不正当职业;正精进,以精勤不懈的精神致力于所修的善业、道业;正念,时刻把握自心,保持对自心的如实觉知,念念不忘佛法;正定,以佛法的正见为指导修习禅定,锻炼自心高度专注的能力。依戒修定,由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是基本的修行路径。
这些尽管看上去很难实践,但我认为追根寻底只一个善自护持。《了凡四训》核心思路便是“命自我立,福自我求”。若能扫相破执、明心见性,那便是好了。起初,那些阴暗的事不仅没有让菲尔快乐,也没有让明天真正的发生,而当他认识到正见,能正思,正精进以行正业,那一切苦都不再是苦。“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且“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佛家的说法是:每个人身上有两个神,一个叫‘同名神’,另一个是‘同生神’。同名神是男的、是白的、是计善的神;同生神是女的、黑的、是计恶的神。我们任何一个起心动念,是善是恶,他们都会记下来。所以梦醒了,老天终于把时时在变的世界还给了他,也给了他全新的人生。明天,终于在无数个今天之后,轻柔地拥抱了菲尔。
释迦牟尼从对人生缺陷的揭露和人生痛苦的解脱切入,以人心灵深处了生死的终极关怀为核心,以可以理性证明的缘起法则为指导,以修行实践为根据,创立了解脱痛苦、超出生死为中心的独特学说,并以此信仰为本进行社会教化,提倡“诸恶不作,诸善奉行”。智慧与慈悲,被公认为佛陀思想的精髓,也因此成为历代佛家弟子们“信受奉行”的法宝。
第五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期中感想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期中感想
我对佛教的兴趣缘自奶奶的影响,在我的家乡,佛教很盛行,大部分的老年人都信仰佛教.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目不识丁,但他们虔诚的态度绝对不亚于任何人.从小时候就看到奶奶每逢初一十五烧香,有时还要去县城中的太昊陵拜神.另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就是《西游记》.这部与佛教有关的动画片更是增添了我对佛教的许多了解.那时候总是对鬼神的事由怀疑,以为佛教只是有人凭空编造出的东西,世上不可能有这么离奇的东西,更是对佛教的创始及发展一无所知.但看到奶奶一些老人那么虔诚,总还是存在一些敬畏.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节就被老师所说的“虚空粉粹,大地平尘”震撼了,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呀?还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然不甚了解,却怀着一股崇敬.自那时开始真正被佛教吸引了.佛教的精髓在于修心,追求内心清静,体会佛教的这个特点有助于反省内心, 像老师说的:”佛者,觉也。觉的宗教,自觉自力自立自度自救.重内因,平常心,舒展心灵 慈悲心大智慧,随顺自然,不执著 ,放下 ,保持清静的内心就能对外界的诱惑有抵抗力.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从而不迷失自己的方向.从老师课前给我们播放的短片中可以看出佛教对世界细致入微的剖析,对哲理的体悟.虽然不是信仰佛教的人,但了解佛教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从他出生就异于常人,最后放弃王子地
位,历经磨难,在菩提树下静坐禅思七天七夜后睹明星而悟道,自言自语曰:”奇哉!奇哉!终生皆具如来智慧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之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自此开始弘法,最后在二月十五日,在拘尸那拉城(拘尸那拉国的都城)外娑罗树林入灭.他的一生有太多的神奇,似乎他的出生就是为了创立佛教,向世人展示佛法的神奇.这更使我迷惑,是否在释迦牟尼之前就有佛存在,如果是的话,那佛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真有那么灵异的事物存在吗?我渴望找到答案.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三法印给我的印象最深,三法印分别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指一切有为法皆生灭变异,不可常住.诸法无我,指一切事物中没有起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有情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又因因缘而离散,其中没有主宰身体,永恒存在的我或灵魂.涅槃寂静,指由观无常无我而熄灭烦恼,能证得寂静的涅槃境界.我想三法印主要阐述一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空灵.生命无开始也没有终结,人生也许就是一种虚幻.之后佛教经过几次演化与分裂,经过几次集结,形成了上座部佛教和大众部佛教,各自传播.佛教传入中国最早记载于东汉成书的《四十二章经序》,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明帝夜梦金人,经太史傅毅解梦,帝遣蔡愔一行人去西域寻求佛法.蔡愔一行人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大月氏国(现在新疆西部伊犁流域遇见了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西域沙门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经卷,随蔡愔一行人到了洛阳住鸿胪寺.后来明帝为两位沙门建精舍,命名“白马寺”。两位沙门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之后佛教再中国开始了发展。与中国文化开始碰撞
和融合。佛教曾受到许多皇帝的推崇,在中国有很重要的地位,有时比儒道还显赫。当然也有少数的皇帝不相信佛教,甚至消灭佛教,不知是巧合还是什么,他们最终的下场都很惨。
佛教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禅宗,神秘高深却又与现实世界相关。禅宗的起源于灵鹫山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传说: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百万人天大众举目罔措,头陀迦叶破颜微笑,如来正法眼藏独得薪传。释迦牟尼佛传授给迦叶尊者的这种正法眼藏,就是禅宗.这种传授方法就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而迦叶尊者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中国禅宗开始于达摩,达摩于梁武帝普通7年9月21日到达广州,见到了梁武帝,与梁武帝一番对话后去少林寺面壁九年。达摩把他带来的印度禅学奥旨(如来禅)传给一个中国高僧慧可(神光)并以《楞伽经》作为理论依据,付衣钵为凭.至此之后,中国禅宗一代代传下来。至六祖惠能,中国禅宗蔚为壮观的千年大戏拉开帷幕。
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字面意思易懂,但暗藏玄机,使人体会到佛教那种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令我向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西方的哲学也在探讨人的存在问题,哲学家们思索宇宙的来源,思索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而佛教思索的问题似乎已超越了我们当前的世界。佛教解答的问题不仅关于今生,还有前生,来世。已经超越了常人能感知的范围。一念三千,何等微妙又宏大的境界呀!
对于佛教,我还知之甚少,希望在下半学期的学习中,能好好感受它的神奇,认识它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提升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