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学习心得分享——技巧篇
作者:小诗仙2012(天才小军师/六如璇玑)写诗需有内容,有情感,内容表达,情感宣泄的效果则需要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来实现。委婉,含蓄,可以说是中国或者说整个东亚的传统特征,东方的美,即是含蓄的美,中国从以前开始,就是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往往令臣下不易谏言,面刺国君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被任命为相国,受封成侯的邹忌要进谏,也需要讽谏,讽,即使委婉,含蓄地劝告,讽刺,即是委婉,含蓄地进谏。地位显赫如驺子,也难免如此,更何况其他人?所以,古时进谏,往往讽刺多于面刺。中国的文学源于政教,正是这种讽刺的传统,让中国的文学,也具备委婉,含蓄的特征。而要做到委婉,含蓄,当然就离不开技巧的使用了。用句通俗点的话说,含蓄就是委婉地表达,委婉地表达,不是直来直去,而是拐弯抹角,这就是被称为技巧之物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用技巧,就是拐弯抹角地来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以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里,他最想表达的是什么?说穿了,无非就是三个字[思故乡],但是,本来只用三个字就能表达完整的东西,他却用了四句话来说。他明明想说[思故乡],一开始却一个字都不提,先说月光,说完月光,还扯扯月光洒在地上想什么,然后他又抬头看看月光,等到低下头,才说了他最想说的那句话:[思故乡]。这就是拐弯抹角,亦即含蓄的艺术了。
中国的文学,是含蓄的艺术,哪怕是历史上被称为豪放派的词人,其词也必定含蓄。优秀的豪放诗词大家,可以兼顾含蓄和豪放这两种看似不兼容的东西。比如苏轼有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看他这首词,题目是赤壁怀古,那么主题当然是怀古,可细看之下,他的上阕,却几乎是在描景,描景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在下阙开始怀古。这就是豪放中的含蓄。
有的时候,含蓄地表达,往往比直白的表达更具效果。举一个普通的例子,A:[你好漂亮喔] B:[那个……这里的景色真美呢,但是……我觉得,景色再美,跟你比起来,也要黯然失色了] A句和B句相比,哪句更能打动人?我觉得是B句,A句往往给人空泛,没有实感的感觉,你好漂亮,到底怎么个漂亮法呢?单从文字无法推测出这个[你]美到什么程度。而B句,则形象了很多,这里的景色美,你比景色更美,这就有了一个比较了。但是还不够,景色有多美,还得用更巧妙的技巧将它的美表现出来,才是最成功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我认为这就是《静女》含蓄的境界。
说了半天含蓄,再回归正题,说技巧的运用,其实,正如上文所提,技巧,说难听点就是拐弯抹角。说好听点,就是让你的诗词更富东方之美的不二法门。
下面,我将粗略介绍[技巧]的使用技巧。
传统的技巧,虽然使用起来五花八门的,实际上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三种,[赋比兴],赋:平铺直叙,讲究铺排,陈列。相当于现在的排比。比:以一物比一物,相当于类比,比喻。兴:以一物兴一物,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可以说,一切的技巧,都离不开这三种。
首先说赋,这种将一连串联系紧密的事物用一定结构,语气铺排起来的手法,往往适合在篇幅较长的作品中出现。引用曹植《洛神赋》里的一段[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将所见所闻如实铺排出来,这就是赋法,当然,这里使用的手法不仅仅是赋法,赋中还包含了比兴的手法,比如说[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以惊鸿,游龙来描述洛神的风采。这说明,我们在使用技巧时,未必要只用死一种技巧,而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技巧,将两种以上的技巧熔铸在一句之中。
再说比,这可以说是最普遍的手法了,以彼物比此物,用一种人们日常熟悉的事物来跟另一种事物进行类比,让那另一种事物变得形象,生动,更突显其特征,让人便于联系。像什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都是。
最后说说兴,以一物兴起另一物。以开篇提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邹忌是怎么讽的?我们不妨看一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他一开始不是直接说[王之蔽]甚矣,而是举类似(徐公和我谁美)的例子来从[己之蔽]说起,妻一人私我,妾一人畏我,客一人有求于我,我尚且如此,如果换做王,六宫宫妇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那么[王之蔽]就比[我]甚了。由[己之蔽]兴起[王之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艺术了。
说完技巧的类型,接下来就说说技巧应用的要义。
技巧应用,小到一句,大到全篇,都有涉及,先说小的,一句两句的小技巧。刚才也说了,技巧的运用,就是拐弯抹角地(委婉含蓄地)表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那暂且去掉定语,那么技巧就是为表达服务,使用技巧说到底就是为了让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更加有质感。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象,让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把虚的东西写实来,对这就是化虚为实。
第一,[虚实概念]我们有的时候,想要表达的情感,往往是模糊的,以一个比较受欢迎的题材为例[愁],很多人喜欢写愁,情愁,乡愁,国愁,什么都来了。可是愁这种东西,是很抽象的,[我想家了]这是乡愁,但是人们不会用[乡愁]这种抽象的东西来表达,而是用更有实感的,具象的[家]来完成表达,思乡之愁,故乡里你最想什么?想家,进一步,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家了],[我想念家里的母亲]这些平凡的语言,把抽象的[乡愁]转变成具体的人,物[想故乡的家],[想家里的母亲]这就是一个1化虚为实的过程。
再举一例,还是说愁,我说我很愁,谁知道你有多愁?我的愁,就像我的头发这么长,这就是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说我有很多愁,谁知道你有几多愁?我的愁就像江水流过一样,源源不绝,这就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今天要走了,朋友来送我,我很感激,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谢谢你呀,你来送我真是太感谢了,我到底有多感谢你呢?潭水很深,但是不及你对我的送别情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绿叶理论/违和感源于跟周围事物的不一样,违和感就是存在感]鲜花需要绿叶的衬托,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跟秋香初遇的场景,在相遇之前,他听朋友说,华府最美的是秋香,可是当他亲眼看见秋香时,却觉得她长得很普通,他的朋友说[鲜花需要衬托的嘛]接下来,秋香身边的如花姐姐纷纷转过头来,在一群如画姐姐[绿叶]的衬托下,秋香马上……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凸显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存在感),往往需要有一些乐于奉献的绿叶。鲜花要长在绿叶周围,鹤要立在鸡群里,赤面长须的关云长只能有一个。
形象特征的鲜明度其实也可以用存在感来解释,存在感,我个人以为是由对象与周围事物在某一方面格格不入而造成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上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感构成的重要因素,就是某些方面的不一致。存在感就是违和感。
[绿叶理论]说得专业点,也可以说成是什么[以动衬静]之类的,对在每个人都慢条斯理地散步的步行街上,一个忽然进行百米冲刺的人肯定更具存在感,[教室里静悄悄的,静得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也是这种用法,动和静,明和暗,正义与邪恶,凡是能造成矛盾冲突的,都可以作为鲜花与绿叶,而且随时都可以角色互换。当然了,你也可以把这种手法叫做[对比],对于这个理论,我推荐参考[轻肥]。
小技巧还有很多,但现在就先讲到这里,剩下的请另外找时间学习领悟。基本上做到这些,要出好句的不难了了,要出好篇,就得在整体上下功夫。
从整体下的功夫,说穿了就是构思。在这里,与其继续称之为技巧,我更愿意将它称为[章法],一般来说,对整体的最低要求,就是要句子连贯,一首诗不论多少句,都得紧密联系起来,至少让人看了觉得这是一首诗而不是几个句子。[起承转合]是最基本的章法了,还是以[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首句以月光为起,[疑似地上霜],次句承接首句,进一步描述月光的颜色,[举头望明月]举头的是谁?没错,举头的主体不是前面的月光,而是诗人,这一句开始由描景转向写人,[低头思故乡]末句合,怎么合,以诗人的心中所思所想作结,诗人看着明月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诗人在这里做出了回答,诗人抬头看着明月,低下头时,便不禁去[思故乡]。
[起承转合],没有谁是最重要谁不重要什么的,四个部分都一样的重要,哪个部分处理不好,都会直接掉级。
当然,篇幅较长的作品,还可以在[起承转合]的框架之下添加新的东西,起承,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渲染,铺排,然后才转,合。也是可以的。又或者像填词一般,上半填词铺垫,下半抒情,也行。章法是多种多样的,怎么选择,就看你喜欢啰。
诗词中的[起承]部分,我认为也可以称之为铺垫,没错,写诗叙事抒情需要有铺垫。我们参加比赛的时候,[有一群人看着你们,为你们呐喊助威]跟[场上空无一人,连个喊加油助威的人都没有]相比。结果哪种情况更有比赛的氛围?我偏向前者,没错,要的就是这个氛围,赛场上需要这些路人观众来营造氛围,诗词也需要一些东西来营造氛围,而这些用来营造氛围的东西,我认为就是用来[铺垫]之物,没错,抒情叙事也需要氛围,营造氛围需要这些绿叶的无私奉献。虽然这又回归到小技巧中的绿叶理论,但是这个很重要,所以需要重复一遍。
最后,运用技巧,首先得先学习各种技巧,从古诗中感悟。动笔之前,先存运用技巧的意识,然后才动笔,写完之后,发现哪里没有技巧,写得不够含蓄的,就马上修改。久而久之,技巧娴熟了,即使是信手拈来,也能写出好的诗词。
在使用技巧时,也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不要因为使用技巧而导致表达不清,意义不明。前文也说过,技巧说穿了就是为表达而服务的,因为使用技巧不当,而导致诗词从根本上意义不明,就舍本逐末了。一般来说,技巧往往会让表达更加清晰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你对技巧的运用还不熟悉,这就更加需要锻炼了。
第二,不要用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字词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假如某一天,大家都约定不用[谢谢]来表示感谢了,那么[谢谢]这个词自然就失去了感谢的意味了,因为语言是约定俗称的,没有接受者或者接受者不是主流,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除非你有信心能够让大家都接受你对某个字词所添加的新的含义,那么最好不要生造不合文法,传统的词句。
第三,不要想着能够一蹴而就,学习诗词是有过程的,不是说有技巧就能写出好诗,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不管有没有技巧,文字功底摆在这里,生活经历摆在这里,眼界视野摆在这里,诗词基础摆在这里,哪里不行就主攻哪里,专攻短板,才能有更大进步,技巧,只是[在你拥有了上面那些东西以后,让你的作品更好一些]的东西,说穿了,它只是酱油(调味料)而已。
第二篇:诗词写作学习心得
看到岳阳楼博客网上的诗词大家不断推出新作,惊叹钦佩之余,也想尝尝诗词的写作。
我曾带领学生头头是道地赏读诗文,但我却是个不下水的游泳教练,我教的学生也是看花样游泳的观众:对于欣赏,略知一二,一旦跳入水中,连个美丽的涟漪也不能泛起。我的诗词教学是飘渺的空间楼阁。我尝试着写格律诗,写诗与作文真是大不相同。写篇文章半小时左右,文字算不上优美,但也清秀利索,算不上壮阔,但不时也来点气魄。对于写诗,我还在“学前班”培养习惯,规范行为。首先是选题难,想写诗,却不知托什么物,言什么志,手脚似有千万束缚,前方似有百尺雾障,一片茫然,无从下手。天天想着写诗,温习近平仄韵律,好不容易才找到个题材。写诗生活终于拉开了帷幕。写的过程更是艰难,我先以散文诗的形式写下,然后浓缩,再按照平仄与韵律的要求来调整规范,我这样无异于铁匠打铁,丁丁当当,敲一下变一下形,生硬而艰涩,不是源远流长,水到渠成。一首诗的雏形出来了,我只觉不好,但没办法美化闰色升华。推己及人,我明白了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苦苦求索,也明白了曹雪芹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怅惘与忧伤,也明白了人们所说的走上文学之路就是走上坎坷的人生之路,原来指的是艰辛的心路历程!我突然觉得我就像黛玉的那个学生香菱,呆呆地、痴痴地学着,却又苦于基础薄弱。看来我真得如黛玉说的那样熟读王摩诘、老杜、李青莲之诗句,然后品读陶、应、刘、谢、阮、鲍等人的,只有多读多感悟,才可能“不会吟诗也会吟”。想起我教学生,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多感悟、多应用,而在诗词方面我却是个说教先生!不知现在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语文教师能吟诗作对的还有几个?我的“铁器”铸成了,要进步则必须有高人指点。抱着无知者无畏的心态,我以信息的形式发给一个文友,他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作家,这样称呼一是因为他与我丈夫同乡,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土,另一方面则是他精通土语,略通国语,是为“乡土”。他没有马上点评,我想也许他正忙或是一笑带过,没想到半小时之后,他的同题诗作发过来了,思维之敏捷让我叹服。两相比较,觉得我的简直不是诗,或者亵渎了诗的美称。我的生硬艰涩,他的灵动虚实相融;我的浅近单薄,他的含蓄厚重;我的平淡无味显做作,他的豪放大气又自然。令人感激的是,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毛病,并期望我苦练内功,锤炼佳句。次日一早,又收到他的修改稿,修改之后境界更高一层。逝者如斯,时空流转,而归依文学的古今圣徒虔诚不改!鉴于尊重与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之虑,我无权将他的诗作公之于众。至于我试水之作,更是登不了这里的大雅之堂。
但愿不久的将来,我有勇气拿出习作就教于大方之家!诗词写作学习心得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第三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阁床”等。
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
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⑸松
坚贞、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⑹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⑺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⑻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
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⑽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⑿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⒀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⒁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⒂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⒃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⒄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⒅羌笛
凄切之感,如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⒆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⒇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如“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感遇二首》柳宗元)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参考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七、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
2八、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其一)春 望 杜甫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第四篇:励志篇 诗词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歌》(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诗》(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陆游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第五篇:古典诗词演唱艺术学习心得
高雅艺术的春天
——古典诗词演唱艺术鉴赏学习心得
商学院
*** 学号******** 这个学期很幸运的能跟随诗词演唱艺术界领军人物——张晓农教授学习古典诗词演唱艺术鉴赏的课程,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带给了我一份愉悦的心情,同时也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我个人非常喜欢古典诗词,尤其是东坡词,所以这门课上起来就很有动力,很有心得。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国古典诗词的题材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然而不管唐诗的押运、宋词的婉转,还是元曲的高旷,我都喜欢其中透着古色古香的味道,娓娓唱来,令人着迷。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艺术是相通的,学习了《中国古典诗词演唱艺术鉴赏》这一门课程,我觉得颇有受用。说到现代歌曲,如流行歌曲、摇滚乐、爵士乐等,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唱得来。但是,如果你缺乏对古典诗词的认识,你就永远不会知道中国古典诗词在演唱艺术方面有着其独特的韵味,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古典诗词还能够用来唱。其实上,古典诗词用唱的形式更能表达出其诗魂词魂、诗意词意、诗韵词韵。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美体现得尤为卓著。展读唐宋诗词,一枝红杏,一声鸟鸣,一湾春水,一缕孤烟,都能配合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营构一种极富意味之情境,使人如坠其中,忘怀身之所在。我们在诠释这些古典歌曲时,要注重自身对歌词意境深刻的把握与理解,尤其是演唱一些诗词性的作品,如果没有从意蕴上做到充分的把握,就偏离了古典歌曲的演唱风格。通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更好的体会词与曲相配生成的美好意蕴。通过对诗词与曲的巧妙配合的感悟,让这些具有耐人寻味的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深入内心,从而让大家了解这而艺术歌曲中既有“大江东去”的雄阔,又有“声声慢”的婉约;既有“执手相看泪眼”的儿女情长,也有“惊涛拍岸”的慷慨高歌;既有“金戈铁马”的呼啸,也有“月夜蝉鸣”的静思。可以说,中国古诗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时又有着极强的歌唱性。
就审美意蕴来讲,中国古典歌曲既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学的凝练多彩,又体现 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华美律动,既展现了诗词作者的才华风韵,又展现出华夏文化的绚烂多姿,是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完美统一。中国古诗词严格的遵循着诗词的格律要求,在形式上体现出严格、规整、押韵、统一的特性。古诗词,代表着我们语言文化的卓越成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艺术歌曲,意境幽深,充满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词曲共融的文化结晶与华夏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周求一脉相承,其审美意蕴,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思考和文化追求的风貌特征,体现出东方文化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美学。
久远年代以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古典诗词已然失传,相对地,那得以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曲也就成了我国不可多得的古典文化宝藏。即使如此,我们也仅仅只能根据史料中的点滴记载来捕捉当时的诗词传唱风气的盛行。我们不是生活在那时候的古人,根本就不能完全体会古典诗词与歌唱这一艺术结合所带来的诸般美妙感受。
古典诗词在传承上出现了很大成分的缺失,这不但是艺术文化上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分工日益细化,在文化方面,一定程度地导致了古典诗词不能在人与人之间竞相传唱。现代人缺乏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亲身经历,即使有史料记载,也不可能完全真正地读懂古人、读懂古人的生活、读懂古代社会的文化方式。虽然现代人可以为很多古典诗词谱曲,并把那些诗词给唱出来,但是,这还能做到原汁原味地把那些诗词的意蕴给很好地表达出来吗?用“论史者不知曲,工曲者不解词,研词者不事唱,事唱者不究理”来描述古典诗词演唱艺术现状是最好不过的了。
古典诗词演唱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应当把伟大的华夏文化传承下去。然而,在夹杂着重金属乐声的吵闹中,在晋着咖啡味的气氛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古典艺术却渐行渐远„„
怎样保护我们古典演唱艺术呢?其实方法就在身边。中国古典诗词演唱艺术是我们传承与传播古典诗词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这就要求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能够把古典诗词演唱这一艺术学习好并应用到实际上来。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至少我们也应该对古典诗词演唱艺术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对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促进作用。虽然我们无法完全体会古典诗词与歌唱这一艺术结合所带来的诸般美妙感受,但是当我们积极去从事古典诗词演唱艺术的各种活动、研究等,必定会有利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学唱和欣赏古典诗词歌曲,本身就是长学问的过程。不仅需要对历史的熟知,对诗词的理解,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倾听,在表层化的欣赏中侧重于感悟乐曲,在乐曲中去体会诗词的意境,在“情感”乐律中去理解诗人情怀!
虽然古曲演唱艺术还没有普及,但我坚信,“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只要古曲坚持雅俗共赏、推陈出新,倡导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古典诗词的演唱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国人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而迎来她的春天,成为社会对音乐追求的一种新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