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婚姻与家庭课后感
婚姻与家庭课后感
石油工程10级02班
喻杰
2010440070 首先我想谈一下我为什么要选择这门课程,最初我选课时,看到婚姻与家庭这门课程,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门教学生怎样谈恋爱、何时步入婚姻的殿堂、一个家庭怎样生活得有滋有味的课程。而我至今还没谈过恋爱,抱着一种学习如何谈恋爱、如何能让自己受到女生欢迎的态度选择了这门课程。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最初的梦想破灭了,这门课程与我的观点相差太大,那只是因为我的观点太肤浅。在学习过程中我发觉自己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因为老师你那幽默的讲课艺术,用一些时髦的流行语把理论研究的结论融合到生活实际例子中,谈你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以及常把中国人对婚姻与家庭的观点与西方人比较。学习后,现在让我认识的婚姻与家庭不仅仅是一门专门的学问,还融合了心理学、如何搞好人际交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老师把这门课程分成三个章节,第一章:关于恋爱;第二章:关于爱情;第三章:关于婚姻与家庭。现在就让我来谈谈上过这门课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关于恋爱
恋爱就是人们日常说说的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或在爱情基础上进行的相互交往活动。有人恋爱成功,却有人恋爱失败,成功的原因有这么几条:1.相互欣赏,郎才女貌很搭配。2.志同道合,价值观、目标大致相同。3.有责任心理智对待恋爱。恋爱中也往往暴露双方很多问题,这都需要两个人去处理。我总结了一些判断一个人是否坠入爱河的依据,爱情最初往往是一种感觉,并没有理由,对对方随意说过的话记得很清楚,接纳其朋友和家人就像接纳其本人一样,对对方的早期经历充满兴趣,遇上麻烦和困难时首先想到他或她,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如果以上的多数话有你符合的,很可能你已经喜欢上了某个人。
爱情是一件特美丽的事,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相处形式,不如说是我们心里面的一种感觉,相恋也好,单恋、失恋也罢!虽然说结果迥异,但都体会了爱的滋味,甜蜜、忧伤、痛苦,哪种是我们享受爱情的形式?干嘛因为满足不了,就把爱情弄得那么不呢 ?那不是爱,是占有,大部分人的爱都停留在占有阶段很初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纠缠、怨恨,甚至是相互伤害,当爱的目的不再是占有,爱情就不再跟爱的那人有关,哪种形式你都可以享受爱情,这就是传说中的我的爱与你无关。
人们常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所以正在恋爱的人不妨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以免后悔一辈子!不能把恋爱当游戏,一旦你把恋爱当游戏,最后终会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当然恋爱做为一种人际交往,必然也要受到道德的约束。首先尊重人格平等。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如果把对方当做自己的附属,或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对爱情的曲解。恋爱双方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放纵自己情感或者对对方以束缚或强迫,这叫感情泛滥。爱情的本质是自愿地为对方承担责任。无论对方出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贵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是单纯的“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反复吟唱,而是见诸行动的自觉。责任常常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爱情是风雨中共同撑起的一把伞,是暮色里急切盼归的一种情,是寒夜灯影下温暖的一杯茶„„ 文明恋爱。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恋人独处,也要讲文明,讲道德。
我们大学生的恋爱观。
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对爱情的艳丽花朵,要精心照料才能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同学们要妥善对待大学时代恋爱问题,使自己的大学生活更美好。处理好诸如恋人之间的误会、失恋,等等。大学校园中也不乏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地位,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人生最高的地位,奉行爱情至上主义,沉湎于感情缠绵之中,因整天卿卿我我而耽误学习、虚掷光阴的例子在大学校园中并不鲜见。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与爱情在大学时代相逢,那就应用心呵护,倍加珍惜。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关系,是对爱情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祝福,更是对未来人生的祝福。
第二章:关于爱情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人生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绘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看到过他人不幸或自己经历过不幸,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爱情只是文艺作品中的演绎,而甚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爱情在心理学上的分法:在现在生活中,纯粹的爱情就像纯金一样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不管是涉世不深的学生,还是已入不惑之年的人,心中还是总有对理想爱情的幻想与向往。
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
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
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这里指的是四平八稳的婚姻,只有权利、义务却没有感觉。
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只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只不过是空头支票。
完美式:爱情,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
下面来讲一下爱情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爱之初恋,这个阶段是对异性的选择,这是一种动物本能,在产生择偶观念后,人开始了选择配偶来繁衍后代,选择异性中包括朋友,同事或者陌生人,其实这时的选择是一种潜在意识,你会把你选择的异性一一对照你想象中的配偶来进行对比,从外貌和气质上更多的去选,如果哪一个符合或接近你的标准,就会去关注他,这时候就是爱之初恋。
第二阶段:爱之迷恋,当你在气质和外貌上选择一些异性后,会开始关注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好感或者试探对方是否也同样对自己有好感,这是一种原始的冲动。如果对方没有关注到你,你会试着展示自己,让对方发现自己,如果对方对你也同样关注,这时就会出现爱之迷恋,在这个阶段是一个互相展示的原始动力。当双方都有好感时就会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爱之热恋,热恋阶段中恋爱双方看到的都是彼此的优点,对所有与恋爱有关的事物有种美好的向往。这一阶段,爱情的化合反应达到白热化,恋爱双方对爱情的表达更多通过肢体语言,如拥抱、拉手、接吻等等。此时希望两人时时刻刻在一起。
第四阶段:爱之依恋,双方的日常生活习惯了对方的陪护和存在,离开一阵子都会觉得不顺心、有一种心不安的感觉。这一阶段相对热恋少了些狂热化表现。更多的是心灵上的依赖。
爱的越深越忘我。
老师认为爱是艺术:爱不是任何人能达到的境界,爱是一种艺术。艺术不是天然而成的,是经过人为的加工、雕琢、修饰形成。爱情要认识世界(找到自我、找到社会),认识人(从各方面深入了解别人),爱情需要时间。爱情是有独立性的,两个人过日子犹如两棵树,你总不能一课时参天大树,另一棵是小树苗吧!两个人要均衡发展。爱情中分给予型也就是主动爱和被爱型。给予型要克服自身弱点、克服依赖性、自恋和支配欲等。然而被爱的人要有一种满足心理,懂得别人的爱。
老师在课上教了我们一个情绪ABC理论:A.XX事.B.对XX事的看法.C.XX事后的情绪和反应。每当我们遇到什么事、问题,都可以运用这一个理论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活不应该有绝对化、概括化、把灾难扩大化。我们应该对人生、社会持积极的态度。
有人定义爱情:指的是“在保留自身完整性和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有人还提出过依恋理论定义爱情,其实爱是有原则的,爱需要学习,需要追求,需要规定,尊重、忠于、成全、宽恕所爱者,爱情是没有定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创造,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仰望爱的星空,在爱的路上,风雨兼程!
第三章:关于婚姻与家庭
恋爱是缔结婚姻、组成家庭的前提和基础,婚姻和家庭则是恋爱的结果。婚姻和家庭是爱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升华。
婚姻家庭关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具体表现为两性的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本能,从而构成男女结合的生理基础和家庭成员关系在生物学上的特征。人类的婚姻和家庭不是亘古不变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的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内容和价值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进步和婚姻家庭的进步在总的趋势向上是一致的。
我们要大力提倡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婚姻延续了人类对财产的保障,现在生育可以不通过两性发生关系的方式生育后代,比如代孕、试管婴儿等方法。婚姻很好解决了财产问题。中国以美德为本,西方以权为本,还有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地方的人,对婚姻和家庭是相当谨慎的,他们可以和你谈一辈子的恋爱,结婚这件事是要在上帝面前发誓的,他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是不会结婚的。也有人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叫耍流氓,其实这句话挺正确的。
对于婚姻的正当性的追问,因为不同社会时期对婚姻要求和立论的角度不同而存在差异,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以今天的观点看来,诸种学说却有其需要修正的地方。第一,就家族利益理论而言,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个人主义思潮已将个体的人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家族利益中独立出来,婚姻自由逐渐成为一项公认的基本人权。当今社会,男女缔结婚姻仍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也许存在特例,就普遍性而言,家族利益已不可能成为婚姻正当性的基础,家族利益论不可能具有主流话语权。换句话说,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权利社会,不可能接受家族利益作为婚姻存在的根由。第二,就神学理论而言,婚姻并不能有效保障男女双方之间的忠实义务,法治社会再也不能允许夫妻中任何一方采取极端的私力救济手段来解决通奸的问题。当今法律对“包二奶”、“养小蜜”、“通奸”、“姘居”以及“婚外恋”等问题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可以说是对婚姻忠实义务之违背的事后补救措施,反观之,婚姻为两性关系提供了合法形式却不能成为忠实义务的约束机制。第三,就契约理论而言,其存在诸多合理性因素。表现为:
1、契约理论以自由为基础,强调婚姻的自由性和自主性。
2、契约理论以平衡为核心,强调男女双方地位平等。
3、契约理论以自愿为构成要件,男女双方都愿意和对方结为夫妻。
4、契约理论使婚姻的缔结与解除具有了可操作,结婚登记和离婚手续相当于一种要式契约,如果一方违约(如家庭暴力)要承担违约责任。
5、婚姻契约解决了婚姻财产公证的正当性,同时也保证了婚后财产约定制度的合理性,有利于解决婚姻财产问题。但婚姻契约理论有一个终极问题:民法理念能否允许人们用契约的形式对人身权利加以处分。这也是许多国家不接受婚姻契约理论的原因。第四,就爱情论而言,如果婚姻把爱情作为正当性的判断标准,就意味着婚姻仅仅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爱即是感觉,即是在一切方面都允许存在偶然性,这使得婚姻缔结或解除程序都变得异常复杂、难以把握,也使得草率离婚具有合理性。婚姻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生产单位,如果一个国家“肌体”允许她的每个“细胞”都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这个国家想要保持和谐稳定是不可能的。第五,就经济分析理论而言,婚姻涉及到伦理,涉及到感情,这些事物都无法用货币来确定价值。正如有学者指出:经济学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进行不同价值之间的转换,如谁能说出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值多少钱呢?婚姻需要有物质基础,但若一切都用金钱来衡量,这个社会将不可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温情的社会。放弃对经济利益之外的价值追求,人类将会最终失去精神的家园。
这就是我上了婚姻与家庭课后的感想,恋爱是美好的,爱情是甜美的,婚姻是幸福的,我憧憬我的未来,我相信在以后的谈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会对我有帮助。
第二篇: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圣严法师: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圣严法师 发布时间:2011-7-12 19:51:02 繁體版
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你们就经常亲近寺院,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诸位菩萨很幸运,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今天请诸位来上课,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一、婚姻的意义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链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请诸位菩萨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印度因为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能结婚,甚至更早。气候炎热加上居住空间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比较混乱。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可是,中国自五四新思想的学者们提倡“守贞操是吃人的礼教”,及毛泽东主张“破四旧”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国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国大陆,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关系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1)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这次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的联合婚礼,我们准备赠送每一对新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特别请艺术家设计雕塑后制成的白瓷观音像,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的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就来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谁来就骂谁,“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会美满、幸福。
(2)以家庭的净化,提升人品、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1)建立婚姻的共识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你们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曾经有一位男居士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他告诉我说:“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出禅堂后,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向她赔罪、忏悔,并由衷地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禅七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见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感谢师父!本来我先生已经准备和我离婚,如今,我捡回了先生。谢谢师父。!”这是很不容易的。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尤其是先生对太太忏悔,因为一般而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赔罪是比较难的。
(2)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著事业,而把小孩小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
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
(3)小菩萨的培育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4)夫妇的生活
“原谅对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后,有一天来跟我说,他们要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丈夫说:“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样。我这个太太,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来擦碗筷”太太也说:“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上臭下臭,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还能睡得著觉吗?”这可有趣了,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不漱口,不洗脚,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因为天天都为了这些细故争吵,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虽然小,日子过得蛮不舒服,结果就可能闹离婚了。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必须练习著包容对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问题,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怎么样也不应越闹越严重,乃至要离婚的程度,否则便证明你对婚姻的诚意不够,认识不清,必须好好反省,绝不能轻言离婚。
还有,要谅解对方,不要怀疑对方;夫妻之间要互信、互爱,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会觉得惭愧:“太太这么相信我,对我这么好,我竟对太太不忠实,实在太不像话了。”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而互信是从谅解、宽恕中来的。做为一个佛教徒,你要相信对方,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学习著关怀对方、原谅对方,婚姻必定会美满。
第三篇: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圣严师父著
果茂整理 目录
一、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1.婚姻的意义
2.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3.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二、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三、婚礼不应仅是习俗 1.三宝为佛化家庭的指归 2.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3.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四、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1.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2.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3.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4.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5.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五、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谈如何建立美满婚姻
佛教是不赞成结婚的吗?当然不是。不过,佛教的确赞叹出家的功德,那也并不等于反对在家人结婚,信了佛教的人也不会都该出家。其实,唐宋时代,在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的文字记载、图画、或雕刻中,看到许多关于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描述。宋、元朝以后,佛教渐渐隐遁山林,与人世间渐渐疏远,因而造成一般人认为佛教是仅属于出家人的错误观念。很多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子女亲近道场、亲近法师,就会很担心他们出家。事实上并不尽然!你们就经常亲近寺院,却没有因此而准备出家。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仅有极少数人适合出家、出得了家。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诸位菩萨很幸运,能够参加我们第一届的佛化婚礼。今天请诸位来上课,就是从佛教徒的立场、从将来要踏入人生另一境界的立场来认识婚姻。
一、婚姻的意义
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认为自己还没有结婚,可以什么都不管,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其至还一直接受父母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有人说「婚姻是练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现代年轻人认为,反正结了婚还可以离婚,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不结婚不是很自由吗?这是不负责任、过份浪漫而不务实的态度。如果结婚的时候就准备离婚,还结什么婚!结了婚还要求绝对充分的放肆,还结什么婚!结婚是一份责任,岂能儿戏?请诸位菩萨一定要肯定: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生绝佳的历练。
现今社会问题最多的,莫过于金钱及男女色。印度因为天气炎热,一般人都很早熟,女孩子十二、三岁就能结婚,甚至更早。气候炎热加上居住空间小,所以一般人多半在树下或门前露天而眠,因此男女之间的性行为比较混乱。释尊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而规定在家居士一是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及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观念的强调。可是,中国自五四新思想的学者们提倡「守贞操是吃人的礼教」,及毛泽东主张「破四旧」及「一杯水」,因此把中国弄得家庭不像家庭,夫妻不像夫妻,所以今日的中国大陆,也在注意正常的婚姻关系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太太,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著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自己的公私事务,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二、建立佛化家庭的意义
(1)以宗教信仰来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
宗教信仰是非重要的,这次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的联合婚礼,我们准备赠送每一对新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特别请艺术家设计雕塑后制成的白瓷观音像,希望你们不论居家空间的大小,都能虔诚供奉此尊观音菩萨。从此这不仅是你的家,也是你们共同修行的道场。
供奉观世音菩萨有二种意义,一是学习、模仿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如果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样慈悲,夫妻还会吵架吗?还会打小孩吗?还会弃父母于不顾吗?还会对朋友不忠诚吗?不会的!第二种意义是,菩萨的确是有感应,当在有困难、有麻烦时,要以佛菩萨为模范,同时祈求佛菩萨给予力量和信心,让你们在平顺中共渡一生。夫妻双方由于同床异梦、意见不合是正常的。要在观世音菩萨的保佑下,互相的调和,彼此包容。
有的人结了婚以后,夫妻吵架,就来找我,我的方法,通常是谁来就骂谁,「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因为吵架是两张嘴巴之间的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吵,一会儿就吵不下去了,有了这种认知,就算对方不改变,家庭也不致于破裂。结婚仪式的本身很简单,但在婚后的未来,则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彼此一定要以宗教的信仰为依归,有了共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一定会美满、幸福。(2)以家庭的净化,提升人品、净化人间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也就是要从建立佛化家庭开始。以佛菩萨的慈悲、及智慧,为我们学习的重点。提升自己,净化家庭,进而影响周遭的亲人、朋友,再扩及社会,达成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三、如何建立佛家庭(1)建立婚姻的共识
建立佛法家庭,是希望从你们两个人结婚时开始,就是一个佛教家庭。如何建立佛教的家庭呢?首先须要建立婚姻的共识,那便是彼此关怀、彼此尊敬、彼此体谅、彼此礼让、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才像是互为同修的菩萨,互为善友,互相提携的佛化婚姻。
如果遇到你的另一半陷于情绪的低潮,现出消极、无奈、孤单寂寞、惊恐失望的时候,你应该鼓励他(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我们再好好努力,千万不要灰心!我会陪著你共同度过难关,而且我们的孩子也需要你的照顾!」这就是互相关怀。
释尊教导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皆是未来的佛。所以要尊敬对方,即使对方不尊敬你,甚至虐待你,也要认为这是助你成长的逆增上缘。这不是教你逆来顺受,而是在无法避免的情况已经发生的时候,就要学习接受事实,并且由衷地感谢一切助你成长的各种因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如果对方一时无法改变,一定要调整自己,时时以尊敬、尊重的态度,来与对方相处,视其为未来佛、现在的菩萨。互敬、互重,此种方式,对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庭问题的发生,是来自夫妇双方不能相互礼让。曾经有一位男居士在禅七期间痛哭流涕,他告诉我说:「一味嫌弃太太,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罪恶,出禅堂后,我一定跪在太太面前,好好地向她赔罪、忏悔,并由衷地谢谢她多年来的包容。」禅七结束后的第二天,便见他的太太跑来告诉我:「感谢师父!本来我先生已经准备和我离婚,如今,我捡回了先生。谢谢师父。!」这是很不容易的。夫妇之间一定要互相礼让,尤其是先生对太太忏悔,因为一般而言,使得先生向太太赔罪是比较难的。(2)怀胎之教育
结婚后,有不要孩子的权利,如果仅为自私,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如果不自量力拚命生孩子,也是自害害人的事。有了孩子,才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生养儿女是多么的不容易!从怀孕到生产,从生产到小孩上学、结婚、成家,成家之后,还要帮他立业,牵肠挂肚,万般呵护。没有孩子,不会知道为人父母的责任,也很难知道为人父母的辛苦。但现代的社会,不论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结婚之后,非但忽略了双亲的奉养,还因忙著事业,而把小孩小给父母去「含饴弄孙」当褓母,这是颠倒了。
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
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孕妇怀胎的时候,要作如此想:这是菩萨来入胎,怀的是一尊小菩萨。千万不要认为:「生孩子嘛!把小鬼生出来就好了」,如果你认为那是小鬼,他真的会变成小鬼;如果你视他为菩萨,他会是个菩萨。心的念头是非常重要的。怀孕时,心中常念观音菩萨,多看观音菩萨像,经常观想菩萨慈祥的面容,对胎儿很有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想要生气的时候,就赶快念观念观音菩萨。怀胎时,不可以暴饮暴食、生活不正常。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表情及心理现象,都会对胎儿产生直接的影响。丈夫们可能认为始教仅是母亲妊娠中的事,跟做父亲的没有关系,其实你的身心状态会影响到你的太太,也就会影响到腹中的胎儿。所以良好的胎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3)小菩萨的培育
当小菩萨会爬行时,就要开始教他拜佛;在还未识字之前,可以让他看佛教故事的儿童图画,例如佛陀、观音、佛在《本生故事》种种类似童话的传说,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培养孩子们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情怀。许多父母都主张父母不要对孩子灌输宗教信仰,让他们长大后自己选择需不需要宗教信仰。这种观念绝对是错误的,这等于说,小孩子还不懂事,不要教育他们什么是危险和安全的情况,等他们长大了让他们自己选择需要不需要避免危险确保安全。这那算是爱护孩子及尊重孩子呢?所以佛教的信仰,应该从很小的时候,就得开始打基础立印象,更何况母亲怀胎时,就已经在念观音菩萨圣号,其实他在胎里就是佛教徒了,为什么还要等他长大再让他自己决定信佛不信佛?在宗教信仰方面,父母宜多给小孩一点时间,小孩才能健康地长大,心理上才不会古怪。
(4)夫妇的生活
「原谅对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有一对皈依弟子,结婚四年后,有一天来跟我说,他们要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丈夫说:「性格不合,生活方式不一样。我这个太太,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还常常把擦桌子的抹布拿来擦碗筷」太太也说:「我先生每天晚上睡觉前不漱口也不洗脚的,上臭下臭,我觉得跟死尸睡在一起,我还能睡得著觉吗?」这可有趣了,吃苹果不削皮,吃橘子不吐丝,不漱口,不洗脚,都变成了离婚的理由。夫妻之间原本就不会有什么大事,但是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鸡毛蒜皮、芝麻绿豆的小事,因为天天都为了这些细故争吵,就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事虽然小,日子过得蛮不舒服,结果就可能闹离婚了。其实夫妇的共同生活,必须练习著包容对方,能改就改,不能改也是小问题,只要太太不红杏出墙,先生不拈花惹草,其他都是小事,怎么样也不应越闹越严重,乃至要离婚的程度,否则便证明你对婚姻的诚意不够,认识不清,必须好好反省,绝不能轻言离婚。
还有,要谅解对方,不要怀疑对方;夫妻之间要互信、互爱,不能猜疑,就算先生在外面真的有一点事情,你也要相信他,久了他会觉得惭愧:「太太这么相信我,对我这么好,我竟对太太不忠实,实在太不像话了。」夫妻双方彼此要绝对信任,而互信是从谅解、宽恕中来的。做为一个佛教徒,你要相信对方,相信他绝对会守五戒中的不邪淫戒,相信他会念观世音菩萨,学习著关怀对方、原谅对方,婚姻必定会美满。(1994年9月26日晚7时至8时30分为法鼓山农禅寺举办第一届联合婚礼前召集22对准新人上课时讲词)------------------佛化婚礼与佛化家庭
法鼓山的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质,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后就能「人成即佛成」了。当人都成佛时,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净土。同时,在其他的人都还是凡夫的时候,只要个人内心净化、生活净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建设人间净土的人,也能享受、体会人间净土,这是自己来建设净土,并且将净土分享给别人。
一、婚礼不应仅是习俗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结婚,父母的结婚就是建设佛化家庭的基础。
人类的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的支援关怀,彼此呼应照顾,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安祥的社会;而其中的成员,就是以男性与女性的家庭,为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之间没有夫妇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出许多的乱源。所以,世间不论任何的宗教和哲学,乃至于现代的社会学者,都主张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可促成人类子孙的绵延。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做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结婚的行为,成为风俗和习惯之后,男女结婚,举行婚礼,便形同演戏。目的只是在向亲友宣告,或者是为了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在忙碌、□张、应酬,不但自己花钱,也让亲友花钱之外,并不能为一对新人在观念和心理上产上神圣、庄严、负责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儿女结婚,父母都很劳累,也让亲友破费,造成一种浪费而无益的礼俗;在结婚之后也不能保障这对新人能够互爱互敬,白首偕老,这是非常可惜的事。二、三宝为佛化家庭的指归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以出家修道的人为僧,在家学佛的人为俗。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庄严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有此福德因德,绝对多数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不过,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须依靠佛、法、僧三宝为人生方向的诣归;也应该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乃至不饮酒等的五戒。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纵然无法将五戒持得清净,至少在结婚典礼时应该要知道学著遵守五戒,特别是不邪淫戒,那是终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礼中,一定会劝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礼让、互相关怀、互相谅解。要将夫妇中的另一半视为共同修行菩萨道的伴侣,所以佛教徒称呼自己的配偶为「同修」,或彼此互称「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有了孩子就将他们当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萨」。对于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将他们当做成就自己修学菩萨道的「我家老菩萨」。如果能透过此种认识,彼此相待,则在遇到种种的家庭问题时,自然会运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来化解。所以我要说:净化人间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
在佛化婚礼中遵守素食,禁忌荤酒,不在婚礼中大摆宴席,也不大事喧闹,更不让亲友有致送厚礼的额外负担,由法师以三宝来为新人祝福,就是婚礼中最高的礼物,也是对于新人终身受用不尽的最佳礼物。
我们举办佛化的联合婚礼,更能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而且使得参加婚礼的男女新人,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更能让新人感受到被欣赏、赞美、勉励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与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三、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是另外的一个独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冲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须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否则的话,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四、修行是佛化家庭的提升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顺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求回报,都是最健康的心态。
现代人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儿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论是否结婚,为了求学、就业,绝大多数会离开父母而过他们独立的生活。所以,当儿女快成年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到那时候,夫妇俩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顾子女的心情和时间,去关怀社会大众的福利,以义工的方式来奉献自己。最好是参加宗教团体的活动,一方面可精进修学佛法,同时也将对于子女的一分执著,转化为对大众的关怀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过家庭生活,求学和求业;中年及晚年期是过社会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著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
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刊于1994年10月15日人生134期)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
我今天是根据复兴宗教的基本立场,同时探讨宗教界对于家庭问题及家庭建立的重视,而提出如下的几点浅见,向各位先进请教。
站在宗教的立场,对于现代的家庭,应作怎样的努力和怎么样的宣导才好。我们的宗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的、是厌世的、是逃避现实的,好像是说信了宗教的人,就是属于脱离人世的。很多人都认为我们佛教是出世的,其实我们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服务。
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点来讨论:
一、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净化我们的世界。我们希望把对于佛教所说的净土,能够在人间建立起来。
二、净化人间的著力点,是从净化的家庭开始:
净化的家庭要从净化的婚姻开始。在过去的人都认为学佛的人,大概都应该出家,真正学佛的人都应该没有家庭。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分有僧俗四众不同的佛教徒。只有少数的人,出家修梵行,绝对多数的佛弟子,都是在家人,而对于家庭的组成,就一定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我们在近世以来,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我们法鼓山便于今年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我们也编成好一本小书,叫做「佛化家庭手册」。
三、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修件:(1)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的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女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公婆婆,必须两者兼顾。
(2)夫妻之间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但是在佛教徒来讲,夫妻之间彼此互称同修,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呼应,把彼此当做共建幸福的善知识来看,所以应该相敬、相让、互助、互谅、互相的关怀。(3)对于子女要像母鸡来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我们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这个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尽责,因为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宜教导儿女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但不宜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便会因指望而变成失望之时,衍生出无穷的的烦恼。
四、家庭的成员都当各尽各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人在婚后的生活,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1.就是在婚后由男女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2.是对父母的家庭,那要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是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婚后的男女,都应负起要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生育没有子女,虽然不一定有问题,但就不太像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了。作父母的应该有三个条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妇俩人没有平衡的身心、没有健康的身心,对于怀孕后的孩子是很有问题的。
2.在太太怀孕后,佛教徒非常重视胎教,所以孕妇和她的丈夫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健康,否则的话,胎教就有问题。曾有一位男士说:「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便会影响妊娠的太太,如果正在怀孕中的母亲受了丈夫的影响,还要她身心平安,可能就大有问题了。所以夫妻两人应该共同担起胎教的责任来,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做父母的人,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因此,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做父母除了要平衡和健康的身心之外,应该要以身教、言教来陪著子女一同成长。因此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自己是一个众生,所以当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欢迎子女出生,他们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是来成就自己修成菩萨道的人,所以称他为小菩萨,所以要跟小菩萨一起成长。
五、佛化家庭的经济生活,应该有三个原则:
(一)赚钱的方法
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同时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条件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于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酒卖酒等行业。
(二)用钱的方向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三)财产的分配
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及慈善事业。
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化的家庭,应当要有宗教的生活,宗教生活在佛教来讲,有三项准则: 1.由佛教化的结婚礼开始。
2.要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
3.应该要有居家的功课,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
这是作为一个佛教化的家庭的一些概念,以上敬请各位宗教界的先进各位教授学者指教。
(1993年9月30日讲于辅仁大学主办「家庭研讨会」的「宗教观对谈」会,另外尚有罗光、李夫懋等。本文为内政部社会公司的「社区发展季刊」转载)
如何看待你家小菩萨
以佛教而言,家庭即是弘法利生的基础,家庭成员关系的和乐、家庭教育的成功,便能提升个人品质,进而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不过,这几年台湾的社会转型快速,每个人在日常的食衣住行中,时时都要面对多元、混乱的社会价值观,而在这些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制度、子女的教育问题、亲子关系,也一直都在变迁中。在家庭亲职教育上,如何的落实、运用,本刊(人生)特别就此问题访问圣严法师。
问:一般世俗不了解佛教的人,大都认为佛教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请问佛教对于家庭的观念,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圣严法师(以下简称师):
其实佛教的教化对象就是以出家人及在家人为主的,在家人则一定有家庭,夫妇结合,生养儿女,这就是家庭的基本结构,所以佛教不可能是排斥家庭生活的。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当然是属于夫妻双方面的,但以佛法的角度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自己是否尽责任、尽义务,而不是去要求对方,计较谁该尽更大的责任。其实,只要夫妇两人都能真诚的照顾对方、关怀对方,对方一定也会有所回应的。如果夫妇两人都是佛教徒,并且都能以佛法相互扶持,这当然是最理想的家庭。
此外,夫妇两人在小孩来临前,应该要有相当的心理准备,要为即将到来的儿女,准备好最和谐的环境,这是一个佛化家庭的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一、佛化家庭的基础和积极性
问:佛化家庭于现今的社会中,有何积极性的意义?
师:许多人共同生活的环境就是社会,因此而有各有种的社会型态,其中包罗万象。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小单元,所谓的佛化家庭,基本上不可能离开这社会所提供的种种环境;我个人认为,佛化家庭于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以智慧照顾自己,以慈悲关怀家人」。
家庭也是社会的构成要素,如果大家都能使自己的家庭受到完善的照顾,能对自己的家庭尽责,这就算是照顾了社会,对社会尽了最基本的责任。而这必定也会影响周遭的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至于其影响力的大小,则端看各人「智慧」和「慈悲」的程度了。但是,我相信一个佛化家庭,至少能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带来一些祥和的作用,甚至对于提升人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功能。
问:在佛化家庭中,父母的亲职教育必须要注意那些重点?
师:就佛教而言,胎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的亲职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母亲怀孕以后,就要使自己的孩子在胎里像是处于乐园一般,是一个非常愉快的环境。虽然胎儿当时仍未具有五官,意识也还迷迷糊糊什么都不知道,但是父母这时的心情,和这胎儿以后长成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在怀胎期间要经常顾虑到肚子里有孩子,态度要保持温和、理性,心境要保持安祥、平和。此时,丈夫也要认为太太肚子所住的是一位小菩萨,对太太也要像是在款待贵宾一样,呵护备至。有了丈夫的体谅照顾,太太自然也能保持有平静、温和的心情,这样的孩子出生成长以后,就比较会理性、独立、富有责任和慈悲。
凡是怀孕的女信徒来见我,我都会劝她们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能使心里常生欢喜而法喜充满。我也告诉她们,绝对不能生气,否则对不起胎里小菩萨。
此外,父母对于子女的观念,千万不可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财产看待,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份看待,更不要把他们当作是自己荣誉得失的一部份看待。孩子是一个独立体,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把他们当作是一个远道来访的亲人,也是一位菩萨。他们来到这世界,参与家庭,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虽然他现在还小,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人格尊严。以后,更有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福报和业报。用这种想法来看待孩子,就不会寄望孩子一定要成龙成凤、恨铁不成钢等等的情形了。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父母应该要了解。不过,父母的照顾教养,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戾点。
二、提升人品的重要依据
问:如果家中有身心障碍的小孩子,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师:如果家中有身心特别的小孩,父母确实会比较费心,但如果能想著:
这是作父母的本身因为在过去世中作了恶业,所以现世要受折磨、受罪报,却连累著也让小孩子于现今受折磨,这是我们对不起小孩子,因此,更应该将小孩子当成佛菩萨看。能作如此想,慈悲心就会生起,就会更愿意照顾他。
如果相反的,总是想:哎呀!家里来个讨债鬼,我又没有作什么坏事,为什么要我受这种报应呢?再想到,小鬼来了以后,弄得全家都不安,恨他恨得不得了。这样子全家人还会快乐吗?然而这对小孩子是不公平的,对自己来说是没有良心,家中会有这种结果,也有大人的疏失,以及前世的业感!所以家中若有这种情形,就更要加倍地照顾小孩子。
农禅寺的信徒中,也有这类的状况,他们听了我的话,心境转了,家中的小菩萨也变乖了。
问:对于儿童的偏差行为,父母应该如何来看待或处理?
师:儿童的偏差行为,其形成的因素有很多种可能,父母亲应该要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来处理,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比如说,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功课差,父母先不要认定孩子不聪明或不听话,这可能是老师方面出了问题,也可能是同学方面的困扰,交游方面出了问题,当然更可能是由于父母本身的问题。如果这时的处理不当,子女更非常可能产生反抗叛逆的心理,再加上环境风气的感染,于是心情低落,迟起晚睡,不肯读书,逃学、变坏,这些情形便很容易发生。
所以,尊重孩子并尽到照顾、劝勉、安慰、关怀的责任,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观念。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缩影:我现在如此,你也应该要如此;甚至盼望孩子做一些连自己都不曾做到的事,这就太过份了。我相信,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以后孩子出了社会,也不会尊重别人。相反的,如果父母非常尊重这个孩子,把孩子当作是现在的菩萨是未来的佛,这孩子一定会成为社会正常有用的人。
问:小孩子说谎是父母最常碰到的事情,而妄语是佛教的五戒之一,这种情况,父母又该如何来处理?
师:小孩子说谎是正常事,那个小孩子不说谎呢?我小时候也会说谎。必须明白孩子是以何种心态说谎,一般小孩子说的谎都不是太严重的事,尤其是小孩子为了自尊而撒的谎,此时的大人最好装作不知道,不要拆穿小孩子的谎言;如果谎言是对他人或他自己有了比较严重的妨害,那就必须好好和他沟通,让他知道说谎的后果严重。最好是告诉他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故事譬喻,如放羊的孩子几次说谎呼叫:「狼来了」,结果真的遇到狼来之时,便无人来救了。倒楣的人,就是说谎的人。另外,也可以让他设想一下:现在他欺骗别人,让人家蒙受损失而痛苦,如果换个立场自己受人骗,愿意接受吗?这需要父母付出耐心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能够了解。
三、适时适当的关心和尊重
至于小孩子的任性问题,同样的,父母不应该以大人的标准来看待小孩子,健康的小孩子,调皮捣乱是正常的,小孩子活蹦乱跳,并不代表就是任性。所谓的任性是不听话,你说东,他偏说西,他一定要跟你背道而驰,而又根本没有道理。这时,父母还是要很有耐性的去了解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予以抚慰疏导。
但是,有时候小孩子任性的原因却是来自父母的溺爱或不关心,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比小孩子自己发生的问题还来得大,相信唯有在被父母关心和尊重的情形下,才能使孩子拥有非常良好的亲子感情。
同时,即使再忙也要拨出时间给孩子。若外出参加社交应酬,应将小孩子交待给褓母,或是送到邻居、亲戚家,不要让小孩子没人照顾而流浪到街头,像可怜的流浪动物一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也不知道父母在做什么,当然就会自己去闯天下,耍小无赖、抽烟、打架等,慢慢地就变成了不良少年。
对于这点,佛教也有妥善的服务和照顾,譬如农禅寺及东初禅寺均设有儿童班,很受小菩萨欢迎。在西方,每个社区有互助组织,父母出门采轮流方式代为照顾小孩。孩子与孩子之间玩得非常开心,而且有大人看著玩游戏、讲故事,父母当然更可以放心的外出。这是很好的风气,我非常希望国内能打开这种风气。农禅寺设立的儿童班,就是做著抛砖引玉的工作,希望台湾的寺院都可以为信众作这方面的服务,带小孩子们唱唱佛曲、佛号,让他们多听听佛教的故事。
此外,农禅寺也将积极筹备儿童学佛营,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法鼓山的会员,能更落实的构成一个一个的佛化家庭。以往,都只是父母来接受法鼓山的佛法,参与法鼓山所推动的一切理念。但是,他们在面对自己的小孩时,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大人的理念,小孩子可能不容易懂,所以,为了法鼓山诸位会员的佛化家庭能更容易建立,我们计划请这些小菩萨们到山上住几天,让他们能够在佛法慈悲的熏习下,去爱父母家人,爱同学,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如此,法鼓山「提升人品」理念才可能扎根。
(1983年5月15日原载人生月刊117期陈□至采访)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
第四篇:婚姻、爱情、家庭与法
侗族的婚姻
婚姻从其原始状态起便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侗族的婚姻也不例外。侗族婚姻在择偶范围、求爱艺术、定婚情趣、婚礼仪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特点,形成独特的婚姻文化。
一、从婚姻制度看,侗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 这一制度的确立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在进入氏族社会后,形成了许多以姓氏为标志的固定婚姻集团。这些集团即使迁徙远离,也要遵守互相间形成的婚姻关系,不得中断。这样便给后代婚姻带来桎梏,束缚了氏族内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于是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婚姻关系,在姓氏或者说氏族内“破姓开亲”,分裂为彼此互为婚姻的婚姻集团,建立新的婚姻关系,这种新型的婚姻关系使得同一氏族内远隔数代、年龄相当、不同辈份的人可以成婚,扩大了通婚范围。
二、从择偶的角度看,侗族婚姻一般以自愿为基础,但解放前由于受汉族封建习俗的影响,包办婚姻逐渐增多。
除接近汉族地区的地方比较讲究“年庚八字”外,大多数地方都不讲究年庚八字,对财产、门第、贞操等也不看重,考虑较多的是勤劳与否,有无亲族等情况。通常只要彼此情投意合,同一辈份,或远隔二三代的不同辈份,不同氏族,均可为婚,但除有“破姓开亲”的外,一般同宗不婚,姨表兄弟姊妹被视为同胞共同的兄弟姐妹,不能通婚。
三、从恋爱的方式看,侗族男女青年都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他们的恋爱也是自由的。在南部方言区,平日里,青年的社交活动一般是通过“行歌坐夜”方式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行歌坐夜,就是通过互唱情歌来谈情说爱。行歌坐夜的地点大体有两种,一是女家的木楼,二是侗家村寨的公用木楼,即“月堂”。在姑娘家木楼上行歌坐夜,为黔东南和与湖南省毗连地区风俗,称为“行歌坐月”。这些地区的侗族男女年到十一二岁以后,即在少年时期,便开始分别聚于某家或月堂,由老人为之教歌、学唱,进行恋爱前的训练。女孩长到十五六岁,即可与族内或邻居的姊妹、姑娘结成同伴,于晚间聚集在某家或月堂,一边从事针线或其他手工活路,一边等待外寨或外民族的小伙子来谈情说爱。每当夜幕降临,小伙子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弹着琵琶到外寨、外氏族去寻找自己心爱的姑娘。届时大家同聚一堂,分别围坐于“火塘”旁边或长廊下,男的弹起琵琶,女的边做手工,边吟歌相合,或谈情说爱,或以对歌为乐。若双方情投意合,感情深厚,男方则集资买糖或鸭子,女方则凑糯米,合煮稀饭,同食夜宵,借以表示情深意浓。若其中某女与某男情投意合,难舍难分,则互换信物,表示定下终身。随后男方可告知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撮合,若遭到女方父母阻拦,可双方约逃,私奔男家。
私奔成婚是紧张的,男方要请众家族商议,作好一切应变措施。私奔前,男方通知女方作好准备和具体时间。届时,男方带两名聪明能干的伙伴一同前往。鸡叫三更,女方在家人不发觉的时候,由两位知心姐妹送到路口,就跟着男方走了。到男方家后,众家族紧急商议,先把男女双方转移隐藏,防止女方家族来人抢回。而后在家族中选择一位德高望众、能言善辩的人,赶到女家去报信,并对女家父母陪礼道歉,说尽好话,以求谅解。若女家没有什么意见,就可以讲定认亲日期和彩礼等事。男方家去认亲时,要备足彩礼。去时,要六个男的挑彩礼,六个女的陪同新娘回家,但必须在鸡叫前赶回。认亲以后,便可在娘家一住三年,逢年过节和农忙季节,男方派人去接回,直到女方怀孕后才到男方家定居。
如果引婚不能取得女方父母及众家族的同意,报信后,女方家族要到男方家来追回姑娘。这时,男女双方回避,由父母及众家族出面,热情招待,说尽好话。若女方家此次追不回姑娘,下次就不会再来。男家为了建立好关系,还派人多次去女家说情,同意后,即可认亲,否则,从此不允许姑娘回家。有的直至生一二个小孩后,再派人到女方家说情,女方家同意后,方可往来。也有的从此断绝关系,永不往来。
四、从婚姻的缔结方式看,实行结婚自愿原则。
说亲:今称“求婚”,实则为男方托媒人带礼物(糖果)到女方家求亲。若女方家同意就收下礼物,若不同意则婉言谢绝。如果家中不答应,而女方和男方生死在一起,男方家会亲媒人第二次到女方家说亲;女子主动请支持她的族里人去跟父母做工作。女子当面接糖果交给父母,大部分父母只好依从。这样,说亲就算成功了。
相亲:又称“看屋”。婚姻是人一辈子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特别是女方,为防止男方花言巧语的诱惑而上当受骗,要对男方进行全面查访、衡量门户、比较人品,落实言行是否一致。女方在姑嫂和婶婶的陪同下到男方家走一趟以探虚实,国为她们有眼力和经验。此行极为关键,弄不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男方早有思想准备,多方迎合,家里扫得干干净净,并设宴款侍。女方通过亲眼察看,便与姑嫂和婶婶商量,思想统一后,如女方满意便入席吃饭,并接受男女的馈赠。不满意,无论路程多远,滴水不喝即转身回程。
煮小篮子:相亲后,男方这时要准备一桌酒菜和礼物,由媒人、家族长辈和兄弟一起去女方认亲。妇方把很亲近的叔叔、伯伯、堂兄、堂妹请来,双方介绍相认,说明来意,得到女方家人的认可,称“开口礼”。同时征求女方父母意见确定煮大篮子的日期。
煮大篮子:叫“讨八字”,又叫“定婚”。这天可热闹了。一般男方要杀一头猪(备八桌酒菜的肉)、一担酒、两斗米、一担“家媒酒菜”、一担开礼的肉和糖、鞭炮等,还要送去4至8件衣料,同时备有一份“鸾书”,“鸾书”上写有男方年庚,到了女方寨子开始放鞭炮,要让全寨的人都知道今天某家女孩定婚。这时,女方的家族老少、亲戚朋友,早已在家门口迎候,放炮迎接。开始操办酒席。酒席过后,男方拿出“鸾书”,文房四宝,放在桌子上,请女方哥哥或弟弟,堂兄提笔,把女方的年庚写在“鸾书”上,男为乾、女为坤。这叫“合八字”、也叫“发八字”,写完,兄弟还要讲几句吉语祝贺。男方叩头拜谢用茶盘接过“鸾书”。从此定为亲家,女方就是男方的人了。第二天或第三天酒醉饭饱回家,相互来往也慢慢的多起不。
报日子:煮大篮子定亲后,男方拿着双方的年庚八字找预测先生择定结婚日子。由媒人拿着结婚吉日“课单”(上面写有成亲日子时辰)和礼物到女方家通知成亲的具体日期,同时把“花园酒钱”交给女方的父母,叫“报日子”。
哭嫁:侗族婚礼隆重而有特色,当成亲吉日选定后,姑娘在出嫁前就开始“哭嫁”。一到晚上,寨上姑娘们就去陪嫁,互相用歌倾诉情怀。嫁娘唱的多是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离别之情,姑娘们唱的多是对嫁娘的祝福和思念。嫁歌音调低沉,如诉如泣,情真意切,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在场的人们也难免要流下串串热泪。尤其是屈从父母的嫁娘,心想要与心上人永远离别,歌词更加辈切,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哭嫁人。如果恋人在场,但家里人必加提防,不使意外发生。男方在婚前几天就要作好新房布置及洒席等准备。
出嫁:嫁娘出嫁当天,新郎家要派出十多人的迎亲队伍(称“官亲郎”)到新娘家接亲。女方待迎亲对伍到达屋边时。便将大门掩上,以歌盘问。如“官亲郎”对答不出,就不得从大门而入,但迎亲人员中都有熟练的歌手,是不会被拦住的。进到新娘家后,便享受丰盛的酒肉款待。当晚,举行歌会,称“嫁歌”,伴嫁的男女青年可以嬉戏“官亲郎”,用锅底灰拌水抹“官亲郎”的脸等,以试探其机敏和歌才。嫁歌往往都是一唱一和,对答如流。“嫦娥奔月”唱到“昭君出塞”,歌声不断到通宵达旦。明天。一般嫁娘于“卯”时出门。新娘在“官亲郎”和“皇客”的簇拥下,穿着“露水衣”,顶着布伞(也有坐轿者)上路。出大门时,由其兄弟背过门槛或背上花轿。“女官亲”提着火把或马灯走在前面,唢呐在后,紧跟着新娘和皇客,后有嫁奁,一路上吹吹打打,迎亲对伍十分状观。
躲喜:当迎亲对伍行至新郎家门时,男方全家都要回避,叫“躲喜”。此俗风趣而又诙谐,平谈而又奇巧。在新娘进门时刻,作为亲郎家的亲人却悄悄的躲藏起来。这个神秘而隐蔽的地方谁也找不到,只有主婚人心中明白。按照侗家婚俗,男方的父母和新郎是不能过早的各新娘见面的。侗家人认为,新人过门时年青气盛。如果过早见面,一来冲了喜气,对新人不利,二来新人与公婆过早见面,以后公媳、婆媳之间会经常发生口角,伤一家和气。新郎和新娘过早见面,会感情平淡、阴阳相冲。只要躲过一阵喜气临门的高潮,就会化解矛盾,洪福齐天。
接亲:迎亲对伍来到新郎大门前,由接亲婆上前收合布伞或启开轿门,将新娘和皇客迎进中堂或火铺上,打出一盆热水(内掺有甜酒汁,含甜密之意)给新娘洗脸。换上男方备好的新装,待皇客吃完甜酒各油茶后,迎新娘和女皇客进洞房挂帐子,取出娘家送的被子铺床。还要讲吉语祝福“天长地久,早生贵子”。挂帐毕,全家人便和新娘皇客见面。拜堂(也有不拜堂的),尔后新娘进入洞房。当晚,大摆宴席款待宾客,酒歌唱到天明。男家众亲一般要设宴三天,第一天为“迎亲下马酒”,第二天为“家族迎亲酒”,第三天为“皇客上马酒”。三天酒宴新郎新娘不能同房,新娘由女皇相陪。宴毕,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转脚”,在娘家住一宿,第二天回到婆家,炖一个猪肚子共餐,叫“合肚”,象征全家和睦团结。新娘回门后,新婚夫妻才可入洞房、共度蜜月。
五、从解除婚约和离婚的方式看,实行自愿原则。解除婚约大多因男女双方小时候由父母包办婚姻,长大后,自觉不当而解除。女方不愿意,只要将原来男方包来的茶叶、盐巴一包退回男方家,就算是解除婚约;男方不愿意,亲自到女方家说明就算完事。不管谁先提出,只能说自己不配对方,不能说别人的短处。离婚方式同样实行自愿原则,若男女双方婚后感情破裂,一方不同意,经双方家族长者调处,由提出方补偿另一方资金和物资,达成协议,就算是离婚。达不成协议的由寨老裁决,寨老决不了的,移交法院裁决。
综上所述,侗族的婚姻制度在经历了远古时代的掠夺婚后又进入包办和自主婚姻并存的发展阶段,这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制度在不断完善并实现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这种“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是新嫁娘对做闺女时娘家生活的深沉的流连忘返,是远古母系社会尊重母系亲情的古风的回响,也是现代社会对已提上日程的维护妇女权益的呼吁。
第五篇:婚姻与家庭的论文
对婚姻与家庭的认识
社会学说,婚姻家庭与性是人类最初级的生活圈,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中介。从个人活动的角度看,家庭是一个实体单位(家),从社会运行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社会设置(户)。抛却物质的需求不考虑,人最大的精神需求来自两方面,一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或说得到认同,这主要表现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另一个就是情感上的依托和归属,这种情感的依托和归属就主要体现在家庭中。爱情只是家庭的一个相关物,有时它在家庭中的主导力量可能微乎其微。一个成年人,未婚且没有男(女)朋友,或是选择独身生活的人,他们的情感一定会经常的失落和迷失,这是事业上再大的成就也无法代替的。家在某种含义上可能就是一盏黑夜仍为你守侯的灯,孩子一声稚嫩的呼叫(爸爸或妈妈),爱人一句不经意的叮嘱,或是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一个让你逃避烦琐的礼仪和人情世故的地方,一个安抚你伤痛,给你信心和勇气的地方,一个受伤时让你最先想到的地方。很难想象,如果下班后没有一个家为你守侯,你怎能保持上班时的精力充沛?如果没有一个家为你支撑,你怎么会有不断进取的雄心和壮志?所以大部分人都要成“家”,所以潘美辰会唱“我想有个家”,而且那么多人也跟着她一遍一遍地唱。这个“家”指的是社会学中的核心家庭,即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在“家”里,多半是已经进入平静期的爱情,不会有太多爱的激情和波澜,而是都化作了涓涓细流。在爱情萌发期和激情期显得特别重要有时甚至起决定作用的体貌在这时就变的无足轻重了。品质、性格的重要性上升到了首位(离婚只听说性格不合的居多,倒是没听说过嫌对方丑陋的)而且年龄、生活方式、性别、经济生活都和爱情一样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完美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家庭的实质。是婚姻使爱情与家庭扭结为一体。爱情的终极阶段是婚姻,婚姻又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婚姻是什么呢?从实体单位的角度讲,婚姻就是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从社会设置的角度讲,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如果不离婚,就是生死契)它首先强调是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婚姻法》是其法律保障,结婚证书是其书面合同)婚姻,一般来说有爱情垫底,有性维系,有家庭相伴,有舆论道德约束,有法律维护。
以下就是我查阅到关于婚姻与家庭的资料。
“婚姻”一词早在《诗经》里便已出现,意指嫁娶,代表了夫妻双方,在商朝也出现了“家”的概念。我国的先民经历了群婚到对偶婚的阶段,经历了无家到有家的过
程。从原初的掠夺婚、买卖婚到一夫一妻多妾制,逐步完善了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在中国,“婚姻”一词虽然出现在嫁娶事实发生之后,但我们在周代的《诗经》里,已经能见到“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小雅·我行其野》)这样的说法,这儿的“昏姻”,指的就是嫁娶。另外,婚姻二字还分别代表了夫与妻,或者指姻亲的双方。“家庭”一词,则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方才出现,不过,与“家庭”同义的“家”这个字,却也和“昏”、“因”(“婚”、“姻”的本字)一样,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能见到了。后来,春秋末期思想家墨子说:“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其含意也是非常清楚的。
我们现在一般把男女两性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还形成了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称为婚姻。把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单位称为家庭。家庭与婚姻有密切联系,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家庭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家庭是一种满足某种功能的结构.有人宣称家庭是一种普遍性的制度,他们认为家庭之所以被发现存在于每一个人类社会之中是因为它履行着某一项维系社会生活的基本功能,如繁衍后代,组织生产和生活、抚育和教育子女等。家庭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家庭的基础是两性的结合,被一定的社会制度所确认,成为婚姻关系。连接家庭成员的纽带一般是婚姻和血缘,血缘关系既是自然关系也是社会关系。家庭是婚姻关系的产物,血缘关系从婚姻关系而来,对家庭的存在与维系起着加固的作用。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人类生活的组织形式,家庭并不是从来就有、一成不变的,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普遍性的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和结构都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反之,又对一定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在远古时期,人类不知婚姻为何事,家庭为何物,有过漫长的混沌杂居阶段。原始社会早期阶段的人类,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在这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期内,任何意义上的婚姻家庭制度都不存在,人们过着毫无限制的、杂乱的性关系生活。
这些帮助了我更全面的认识了婚姻与家庭,加上老师精彩的讲课,对于婚姻与家庭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婚姻与爱情,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无休止的话题。每个人对它都有自己的一套所谓“真理”。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了婚姻,爱情就死去了。所以有那
么一群人始终宣扬着只谈恋爱不结婚。而在我看来也许有了婚姻爱情真的会死去,然而爱情就是那通往“坟墓”的道路,如果没有到达那“坟墓”,爱情也会死在那通往“坟墓”的道路上,变成连墓碑也没有的荒冢。从爱情到婚姻,这是一个完整的进化过程,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完成的生命的一个过程,可以说婚姻应该是爱情的升华。爱和情是应该分开谈论的,就像爱人和情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没有以婚姻为目标的,那只是情,而非爱。这样的爱情是残废的。
有些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惧怕婚姻,害怕责任,所谓“不想做以后会让双方后悔的事”。可是第一个用双脚直立行走的灵掌类动物是知道会进化成人类才选择从树上搬迁到地上生活的吗?婚姻不是数学题,不会有人明知道答案是错的还要去写,但是在爱情与婚姻里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你看待生活担待生命的态度,天长地久有没有?当然有!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相信有?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人生旅途中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也就是冥冥中注定的那一个。为什么找不到?茫茫人海,人生如露,要找到最合适自己的那一个谈何容易?你或许可以在40岁时找到上天注定的那一个,可是你能等到40岁吗?在20多岁时找不到,却不得不结婚,在三四十岁时找到却不得不放弃。这就是人生的悲哀。
当有人选择结束一段婚姻去追随自己的那个注定的人,也许有人骂她或他的选择是背信弃义,骂他人品低劣,也许有人欣赏他或她的坚持是对的。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我们都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曾经有个为了所谓真爱而放弃原有婚姻的人,当我问他是否后悔时,他说:“选择婚姻是对家庭负责,选择真爱是对自己负责。”而这个抛弃了家庭的人,他真的错了吗?只有他自己知道。婚姻与家庭其实是一个意思,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家庭则关系到两家人甚至社会。只不过婚姻比较狭义的指一夫一妻,而家庭则广泛的连带着子女,双方父母甚至一大票的兄弟姐妹叔伯妯娌。家庭是婚姻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责任,义务,有结婚的必要就要有接受一个新的大家庭的觉悟。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得不负的责任里,即要为人,那么就永远无法逃脱责任。就像那句话,生活就像强奸,既然不能反抗,那就享受吧。是“反抗”还是“享受”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问题。
最后,希望自己以后能在婚姻与家庭这个人生课题上做得更好,俗话说:“嫁人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希望我也能找个好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