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感想

时间:2019-05-12 14:3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学习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学习感想》。

第一篇:中医学习感想

中医学习感想

11151990148盛雨琴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

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现在,西医院远远多于中医院,在大多数人认识中,有了病就是去医院检查,然后吃点药,中医从来不是第一选择,也是只有在经过多方折腾病也没有痊愈后,才想起来去看看中医。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了一个中医的自述,看得我目瞪口呆。感到生孩子绝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种有如‚神六‛发射的高科技程序。(她先叙述产前检查,我说:‚完了,非给你剖腹不可。‛我知道这种情况也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不是非剖腹不可。她说:‚是啊,人家说了,这是必需的。‛人家西方医生还很以人为本哪,刀口在下腹部,还是弧线形,考虑到让你还能穿比基尼。她说,手术室为抑制病菌温度很低,做完手术又用凉水给她进行了全身清洗,我说:‚完了,你非发烧不可。‛她说:‚人家说了,这也是必经阶段。‛我听了真是叫苦不叠,谁说生孩子就非得发烧呀?医院赶在她发烧之前先给她挂上吊瓶,这样她就不至于烧死。一听用药方法和饮食,我说:‚更完了,你非没奶不可。‛她说,医生说了,这也是正常的。好在西方服务设施完善,什么都想得很周到,哺育孩子不成问题。我告诉她,她的确‚享受‛了一番西方的一流科技服务,但除了挨了一顿大可不必的‚收拾‛外,没得到任何好处。)我推崇科学,但还没有推崇到为了享受高科技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去整治。现代人对医学产生了被治的依赖性。对科学的信奉使人们不能‚我的身体,我做主‛。每年,单位体检,都能掀起一场治病浪潮。因为没有人是没有‚毛病‛的。按照医生的建议把子宫‚挖‛出去了。阑尾‚切‛下去了,把胆‚摘‛除了,还事。有扁桃体,蛀牙……医生说身上的痣全应该挖光,以防癌变。

看一条美国科技报道说,发现早产儿在保温箱中的成活率很低,而要是帖着人的皮肤保温,成活率却很高。这让我说不出的晕。在中国,七个月的早产儿的成活率一直很高。过去的人,穿很宽松肥大的棉裤,母亲让把早产儿放在贴肚皮的位置,再用棉裤兜住,也都兜活了。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四气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虽然我还没有开始学习关于中医方面的知识,但是自己也会在图书馆找一些关于中医方面的书,我喜欢在安静而温暖的图书馆的角落里,恭敬而虔诚的接触这个神秘的国度,偶尔我也会迷茫,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好医生,然而我知道,救人性命第一要有一颗慈悲之心,普济天下也许太过遥远,但是怀着一颗救世济民的心去学习中医,我相信自己会学好,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一个能够给别人带来健康和幸福的好医生。

第二篇:中医学习感想

中医学习感想

——医学与哲学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医学也不例外。

许多外国人不理解中医,根本上来说是不了解中国哲学。中医和西医,打个比方,就如同两个带着不同颜色眼镜看世界的人。虽然两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真实的,但由于所戴的眼镜颜色不同,自然会看到不同的色彩。眼镜就相当于中医和西医的世界观和哲学思维,而二者看到的不同世界则是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理解。西医以一些西方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来诊断疾病,中医则以一些中国哲学观念进行诊断,虽然二者得出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手段不尽相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相差无几。这就是中、西医本质上的区别——哲学思想不同。

中医是在中国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要学好中医,就应该追本溯源,学习领悟古老的中国哲学,从根本上体会中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医有深刻的理解。不懂阴阳,毋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不知整体与联系,更无法学好中医。近些年来,中医发展缓慢,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现代医学的冲击,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真正了解中国哲学的人越来越少,能够对中医产生深刻认识的人越来越少。有句话“不为名医即为名相”,从中可见一个好中医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哲学文化素养。而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越来越少,中医的发展道路也就越来越崎岖。所以,欲普及中医,发展中医,首要的工作是要加强传播传统思想文化。

总而言之,哲学是其他文化的基础,要发展中医,打牢哲学基础是尤为重要的。

2010级七年之三班

何润东

第三篇: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后的感想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后的感想

我来自比较贫穷的山区,小时候病了都是那些地方郎中给治的,而穷地方的老郎中基本都用草药,-小时候恨死那些老郎中了,那些药苦得人眼泪直流啊。而学过中医基础知识后,却对中医有了一种特别的感情,对还在家乡用廉价的草药为故乡人治病的慈祥的老郎中有种特别的感激。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这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最下层的乡下老郎中身上都会体现。现在如果你去医院对医生说你肚子痛,那么医生就会让你做什么检查,在给你开些治这个的药。但是记得小时候肚子痛,中医说法是上火,老郎中除了给吃良药后,还用计谋吓我们,让我们太阳很大的时候不敢去晒太阳了,不敢做在被太阳晒得烫烫的石头上了,然后肚子就会很久都不会痛了,所以对那个老头子是又恨又得听话啊。

还有,古代中医并不分科,往往是由一名医师诊断所有的疾病。这些都是中医抽象与综合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这在平时我们见过的中医治疗中是很常见的。一个老郎中,他可是集脑科骨科五官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于一身的,只要是病,不管什么病都是老郎中给治的,他是穷苦地方人们的神,而造就这样的神的,就是我们中医。

我们的审美其实在中医里都有体现的,“中医说,‘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上粉底把两腮衬托的白里透红,就是为证明我的心气是旺盛的。‘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涂指甲油把手指甲染成红色,就是要表示我的肝血是充沛的。‘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打口红就是要表明我胃口好。‘肺开窍于鼻,其华在皮毛’,用润肤霜洗面奶把皮肤打理得光滑细嫩,就是要表明我的肺健康。‘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恰好说明我肾中阴阳的平衡。”1由此可知,中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审美,中医的理论已经深入到一个根本就不不知道中医 的人的意识中,人们都在以中医所建立的健康标准在要求自己,甚至就是说中医说的健康不健康就是日常生日经常说的美不美。中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学问。“古时之人参,得天地轻灵之气,故既可补阴,又可补阳;今时之人参。得世俗之浊气,故性味多偏温燥”2。由于现在什么都在讲究产业化,中药也不例外,导致很中药的药中药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原材入药,在乡下,平常我们的小病就是家里 的草药都能对付过去,每个乡下人都是一个没入门的中医,对一些简单的头痛脑热的都能自己给治疗。但是有些药却也是有讲究的,对其生长环境,生长年份,制药过程都是有严格要求的。特别是煎药时候的火候,这是一个老中医的大性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很多已经没有药到病除的效果了。这也给否认中医的一个可谈之词。1

2《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及中医的科学性》 《中国卫生产业》2007第九期《中医医话》207.05

近几年来,中医这个几千年来给中国人们带来健康的医学却遭到非议,说它是伪科学。不错,中医很多理论和方法现代科学是不能解释的,可是这能说明它就是错误的吗?我是一个工科学生,我对人类历史上那些当时不能解释,而当新的对真理靠近了的理论出现后却都迎刃而解的事实有着很深的感触,有时候,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事情存在,才使得我们更靠近真理。现代科学不能解释而却实用有效的中医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

作为华夏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医学财富,我们应该以足够的重视,不但要继承,而且要把我们祖国的医学发扬光大。

第四篇:学习中医

学习中医

入门之法

学习经络就是最好的捷径

易学

学而即用,用而即效

十二经,表里阴阳;走向;认顺序;压痛点;

切身体会中医的实质,绘图的方式学中医

初学的入门最好的书籍

思考中医.pdf

相当不错啊!主要是启发思维

强烈推荐初学者买来看,这样会对中医有个翻天覆地的认识更会建立起你对中医的信心!

副标题是“伤寒论导论”

在下以为学中医者均宜读之

确实不错!适合全中国人看

不管是初学者还是业内人士通过读这本书,一定会大有益处的每一章节都是一篇精妙的散文

中华传统文化的滋补品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pdf

六经气化

<<哲眼看中医>> 中医的定位发展思考

当用与不当用,中药的道地--时空

大话中医

别具一格的中医散文

在趣味中, 跨入中医之门

小说中医

刘力红推荐

名老中医之路

初入高校学习中医,最好一入学就都读一读

很有启发.自学中医阶梯

马有度汇编

身有体会,先读内经之书,读到素问一半时,便可以读医案和医方集解书,这样由理论看实案,心领神会,再读内经,妙不可言,事半工部听看名师讲座(录音)看科普影象

看不懂注解,就听名师讲座,感受现场气氛

疾病的起源--周老师

梁冬对话倪海厦

伤寒论讲座,通俗

郝万山、刘渡舟、胡希恕

黄帝内经(大型六十集电视纪录片)verycd 有下载

养生防病,中华医药电视节目 verycd 有下载

听王正龙讲课录音王正龙、卢崇汉、李可、刘力红、我的路线,给你参考

1、《思考中医》

2、《经方实验录》下载内经素问伤寒论(文本版)

伤寒论中的用方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三版)

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3、听王正龙讲课录音

王正龙、卢崇汉、李可、刘力红、从阴阳入手比较直接

讲阴阳最直接了当的莫过郑钦安先生

所以《医理真传》不可不读

医理真传看完了 以前俺师傅的一些用药思路终于明白了

五行则宜从黄坤载《四圣心源》入手

《伤寒论》所示为万古不易之法,明其理方能得用,理在《内经》,开合枢为关键

如出入之从门。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

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

在外则向内为(阳)合为(阴)开(阳明太阴,先合后开),在内则向外为(阴)合为(阳)开(厥阴太阳,先合后开)。

枢为转动之轴(少阴主降,少阳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否塞不通。

最先仅读黄元御

黄元御的六经辩证

再对伤寒悬解

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

易学

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两种学习方法

由浅入深

先读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显浅易懂的医籍

然后逆流而上阅读各朝医家名著最后穷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黄帝岐伯的《内经》

深入浅出

先学中医经典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

然后沿流而下,涉猎各朝名医著作

从医典入手,这是一。二是从药物入手。三是从方剂汤头入手。

记熟药性,最好能背诵药性赋

用方的时候,药物加减能够非常得心应手,往往一味加减,即有起废振颓之殊功,莫要小瞧几根草,依理组合奥妙深

初识本草

《汤头歌诀》要我背

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本草思辩录(周岩著)

陈修园医学全书

医案方面

经方实验录

伤寒名案选新注

治验回忆录

中医成才之道

慧眼识中医(意义)

不信医,不信佛的人,都是吃亏太少!

中医是人与自然高度合一的一种境界,是以不对自然界进行结构性破坏而产生价值的一种科学。

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之一

专心学好四大经典著作

《内经》.《易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内经比较难,需先对中医有了解才能通读此书。不然必是混混然。倪海厦推荐路径

针灸

神龙本草

黄帝内经

伤寒论

不能只看到字,要当成图读,可视化;

四小经典

医学三字经 ,濒湖脉学 ,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

中医必读八大经典

1易经 2内经 3神农本经 4伤寒论 5金匮 6陈士铎医书 7脾胃论8瘟病

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技术, 读书——临 证——读书——临床

学中医不难 难在现代中医教育太垃圾

中医不是学出来的,大部分是自己通过临床悟出来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要学习西医,学习外语

注意新科技、新成就,走学科交叉发展的路

<医学集成>

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

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

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

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

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

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嬴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

其它医书,但观其方

学习方法

每天静坐

要有悟性,每天静坐,反观内视,久之澄心绝虑,神清志明,智慧开而悟性出,学医事半功倍.切莫轻视!

阴阳为本

不信阴阳五行八卦就很难学好中医

明其理,而勿流于穷辨

明阴阳之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医术,所以仍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医书上内经中就有很多仅仅是在讲道,并不是讲医的.千万不能钻牛角尖

博览群书,取众家之所长,学其偏而勿执其偏.学医三难

一者,古文基础不好

难于专

二者,学医方向不明

难于精

三者,学习方法不对

难于平和

中医发展三大难与处理方法

学习(内容多),分类化,辅助智能,原理(无法科学化),简单化、形象化、自然之理、服用(麻烦),超微缩固化、超微饮片、生药颗粒、生药袋包颗粒、免煎颗粒、相似中成药、各味中药面儿回家按要求开水一冲就好的纯中药

学习打算

从观看黄帝内经纪录片

阅读民间中医网,到阅读思考中医,阅读黄帝内经,到自服桂附地黄丸、附子理中丸有效已有数月

信、愿、行的原则。不怀疑、不讨论、正面思考,做下去3年再说

黄帝内经视频,讲座文稿

身体力行,时间各种养生调治的方式方法。比如早睡,比如人体使用手册上的内容,比如食疗及其原理

勤练太极拳。

一证一得

第五篇: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

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为了在大体上了解整个中医学的概况。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1中医学都讲了什么?(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部分)?2中医是怎样看病的?(也就是中医临床的部分)?3学习中医需要注意什么?(也就是中医的学习方法)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人体是怎么回事?疾病是怎么回事?如何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这三个问题,用专业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逐个来看一下:关于人体的生理

我们的祖辈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发现人体在大体上可以分为头、四肢和躯干三个部分;在层次上从浅到深依次有皮、筋肉、脉和骨几类组织。再通过对尸体的进一步解剖,发现了人体内的各个脏腑器官:有五脏(肝心脾肺肾),有六腑(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胆),以及脑、脊髓、子宫等所谓“奇恒之腑”。2 关于人体的病理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辨,认识了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的生理过程,但是,人体的基础知识需要与治病结合起来才有用,那么人体在哪些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疾病呢?

古人把引起疾病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内因主要包括饮食、情志和劳逸方面的异常;外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气候的太过与不及;不内外因主要指虫蛇咬伤,刀剑损伤等等。

3关于治疗

古人对疾病的发生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治疗体系——中医六大技法:砭石刮痧、针灸、艾灸、按摩、拔罐、药剂,外用膏药等等。

四气五味,就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寒热温凉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这五种不同的味道(中医称五味)但凡某一事物的性质存在偏颇,这时候就经常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想,叫做配伍。所谓配伍,就是通过多味药物的配合使用,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一种方法。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医生处方,很少是只用一味药去治疗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上述药性偏颇的弊端。最后,我们的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并没有满足于,仅仅将医学的价值定位在治病上。而是想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怎样才能不生病?这就是这两年来一直非常走红的中医养生学。养生的内容、方法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人体的规律,遵从养生的智慧。而这些规律、智慧,在我们对中医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便会深深的扎根在我们的心里,化为我们血液的一部分。

二、阴阳五行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其实就是阴阳五行的思想在人体上的应用。

人体有上下,则以腰为界,腰以上为阳,以下为阴。

人体有中外,则脏腑居中为阴,四肢在外为阳;

人体有表里,则皮毛筋肉在表为阳,骨髓在里为阴;

花草树木,看似柔弱,其性坚韧,曲直而生,为木;

火焰熊熊,焚化万物,其性炎上,为火;

金玉砂石,看似坚硬,其实脆弱,善作兵器以杀生,为金;

水性阴柔,其性趋下,滋润万物,为水;

土性敦厚,承载万物,供养万物,为土;

由于阴阳间存在着相互为用,又相互对立制约的关系,正常状态下,阴阳会处于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阴阳的量是相对平衡稳定的,表现在人体上,就是健康。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乱,疾病就发生了。阴阳失去平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i 阳偏盛。所谓“阳胜则热”

ii 阴偏盛。所谓“阴胜则寒”

iii 阳偏衰。所谓“阳虚生外寒”

iv 阴偏衰。所谓“阴虚生内热”

在临床实践中很有用场:同样是发热,有可能是阳胜导致的,也有可能是阴虚导致的;问诊发寒也应该注意,是由于阴胜引起的,还是由于阳虚引起的;这才能理解阴阳理论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中医五脏

肝功能失调,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及的情况,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帮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把气滞散开。第二种情况,木喜条达,如果肝木的功能“太过强盛”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清泻肝火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平衡。

下载中医学习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学习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中医全息诊疗感想(优秀范文五篇)

    学习中医全息诊疗的感想 这学期很有幸的选修了中医全息诊疗学这们课程,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诊断疾病不只是在病人的痛点、寸关尺切脉、面部观察病人的疾病,在人身体......

    学习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感想

    学习“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感想 学习了“中医养生康复学”这门课,通过老师课上的讲解,我清楚的意识到健康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我们——生活中,我们这样看似身体健......

    中医临床讲座感想

    中医临床讲座的感想 在这酷热的夏天,经各位老师不辞辛劳的为我们开设了各个学科的讲座,甚至是何清湖校长和熊继柏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传授经验、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谈中医养生学后感想

    中医体质养生课程学后感 这段时间,通过对中医体质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

    2018中医学生两会感想

    2018年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医保补助标准、食药监管、公立医院改革、社会力量办医等各方面的信息,可见医学界的春天......

    中医学习必备[精选5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生命充满机遇,学习中医也是一种机遇。似乎在生命上的上一次轮回里就注定了和中医的情缘。走进中医,必定结识《金匮要略》,相识中医快两年了,唯有《......

    中医学习计划

    ***卫生院 第二批全省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学习计划各位学员:为了落实我县第二批全省五级中医师承教育工作各项带教任务,加强学员在跟师期间的管理,达到师承教育工作目标,根据......

    中医学习小结

    《基础是根本》 今晚的授学,师父称之“论道中医”。与众同比,学生自愧。愧在“读死书”、时长而忘。就拿《汤头歌诀》来说,全日制以及后来应试执业两次倒是认真读背。后来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