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出》人物分析之顾八奶奶
顾八奶奶人物分析
剧作家曹禺的《日出》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品,无论是剧本还是话剧、电影都看过不止一遍。《日出》是以三十年代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这里有银行经理、小职员、流氓、面首、市侩、交际花、富孀和妓女,这些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一齐卷进了投机倒把、尔虞我诈、醉生梦死和痛苦挣扎的生活漩涡,展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罪恶图景。曹禺先生的《日出》,以腾挪跌宕的气势贡献给每位读者,使人对旧社会的阴影及残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个时代完全是是封建社会的残余,社会中充斥的是赤裸裸的金钱诱惑,没有良心可言。
《日出》可以说是一部十分完整的现实主义剧作,在其中,我们可以获得一幅混世在纸醉金迷腐败世界中各色人生的图画。在我看来,这也正是作者取名“日出”的本意:一个看不到希望的向往。在这一点上,《日出》比《雷雨》写的更加明确,虽然《雷雨》中已经将“人治”的无情抑郁写的十分可惧,但由于他的投射点还是具象化在了几个人身上,于是他所带来的观赏时的对照性思考也必然没有那么强烈。而《日出》则不同。它所映射的范围已经扩张到了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这里登场的人物身份、阶层各不相同,又各具特色。可这些上上下下、男女老少、各种穷和各种富、各种卖身和各种挣命的人们,却都逃不出一个“幕后黑手”的掌控。大家在一个似乎是规则、又绝对不公平的规则之下,行走混世,变成了各自的面貌和德行。其中,有人死挣扎、有人甘堕落、有人自迷醉、有人妄重建、有人趁势打劫、有人如梦方醒„„但却无人逃得出,无人获自由。
这是社会吗?不充分。这就是当时的人间!曹禺在引子里就标明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然也。则“日出”何以企望?答曰:无盼„„
之所以在分析顾八奶奶前说这么多,是因为顾八奶奶作为曹禺的作品《日出》里的一个戏剧性人物。在这个充满悲剧的时代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处世生活的态度。他与剧中的其他人物不同,她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世界中。是一个充满愚蠢的快乐,一个做作并且体态发胖的中年寡妇,在她的身上看的出她很富有。她的项链,耳环,戒指大的闪人眼睛,但让人感觉毫无品位,她的衣服颜色鲜艳而华丽,说话做作而妖媚。总是给人一种虚弱,病态,需要人来关心和安慰的样子。她在这种愚蠢的幸福和快乐里过的很充实,也很快乐。在她遇到胡四之后,可以说她就像是初恋一样,把自己当成少女一样享受着爱情的浪漫。在她心里只有她知道爱情的美好,爱情的伟大。其实我觉的称她疯了更贴切,这也使得她在日出里和陈白露有了鲜明的对比色彩,无疑是个亮点。但说到底,顾八奶奶的这种精神状态是类似于阿Q的那种避世精神的,不管外界如何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可精神世界最后还是要以物质世界作为支撑的。由于顾八奶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所以她的精神世界必会随着这个腐朽社会的崩溃而瓦解。在失去了金钱,丰富的物质生活后,顾八奶奶只是一个傻的可以的可怜
虫。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在银行垮台,她的所有钱打水飘后,顾八奶奶的精神世界也随着打击崩溃了!
人物描写:顾八奶奶:
“顾八奶奶进——一个俗不可耐的肥胖女人。穿一件花旗袍镶着灿烂的金边,颜色鲜艳夺目,紧紧的箍在她的身上。走起路来,小鲸鱼似的;肥硕的臀峰,一起一伏,惹得人眼花缭乱,叫人想起有这一层一伏所包裹的除了肉和粗恶以外,不知还有些什么。她脸上的皱纹很多,但是她将脂粉砌成一道墙,把这些许多深深的纹路遮藏着。她总是兴高采烈的笑。笑有种种好处,一则显得年轻些,二则自己以为笑的时候仿佛很美,三则那耀眼的金牙只有在笑的当儿才完全地显露出来。于是嘴,眼睛,鼻子挤在一起,笑,笑,以至于笑得令人想哭,想呕吐,想去自杀。她的眉毛是一条线,耳垂叮当地悬着珠光宝气的钻石耳环,说起话来总是指手画脚,摇头摆尾,于是小棒槌似的指头上的宝石以及耳环,光彩四射,惹得人心发慌。由上量到下,她着实是心广体胖,结实的像一条小牛,却不知为什么,她的病很多,动不动便晕的,吐的,痛的,闹个不休。但有时也仿佛‘憨态可掬’,自己以为不减旧日的风韵,那种活泼,‘娇小可喜’之态委实令人佩服胡四,他的新‘面首’的耐性——有时甚至于胡四也要厌恶地掉转头去,在墙角里装疯弄傻。然而顾八奶奶是超然的,她永远分不清白人家对她的讪笑。她活着,她永远那么快乐地,那么年轻地活着,因为前年据她自己说她才三十,而今年突然地二十八了,——然而她还有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儿。胡四高兴起来也很棒长,总说她还看不到有那样大的年纪,于是,她在男人面前益发地‘天真’起来。”
之所以将作者给出的舞台提示全部摘抄在这里,是因为作者的对于顾八奶奶的定位已经完美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了。我们甚至无需再到文本中去分析形象的轮廓,只在这一人物的出场提示中,就可以看到他的概貌了。包括他们各自的处事观念和态度、行为举止特点。甚至是遭遇事件冲突时他们将会采用的应对方式,在阅读的时候就都已经有了个预感。
对于顾八奶奶这个角色种种行为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她的生活,她追求胡四的爱情的行为,相处方式,就像两个可笑无知的幼童在过家家,不合年龄身份的打情骂俏。即便是要结婚了,他们中的任何一方也都压根没有爱情的概念。在胡四眼里,顾八奶奶就是一个营生,他低头做“面首”,与银行职员们出卖的东西表面看起来似乎不同,其实实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李石清会反过头来去“规则”黄省三;那么胡四也自然的会找机会“规则”“小东西”或者“翠喜”。而顾八奶奶呢?她对生活根本没有思考。她的世界小到只要口袋里有钱,那么就傻乐的寻欢就好。多了她也不过问。她谎报年龄、假装弱小娇媚,于是反倒成了一个笑话。至于对待胡四,象潘月亭对待陈白露一样,她也只不过将他养做一个宠物。她需要一个可以哄骗自己依旧有些魅力的道具;她让宠物高高兴兴的吃饱了、喝足了,打扮漂亮了,高兴的时候摇着尾巴逗她玩玩、主人带出门去能时也有面子,也就够了。至于男女之间应该要求的彼此忠诚,在她看来倒并不是最关键的。因为虽然她也嫉妒生气,但是胡四表面骗成了她也就行了。大不了按
她自己说的那样:“我不傻,我还得乐两年呢!„„胡四有一天要跟我散了,我们就散。我再找一个,我„„我非气死他不可!”
分析顾八奶奶的人生轨迹,也是感到有很多波折。首先他嫁了一个比她大三十岁的富商人死后留下一大笔资产,使她的孀居生活过得舒适优越。老头子撒手人寰,顾八奶奶像一个被经年羁押不见天日的囚徒,从牢笼里解放出来,在另一条歧路上找回了迷失的自己。当陈白露奉承她越来越会说话时,她得意洋洋:我自己也这么觉得。自从我的丈夫死了之后,我的话匣子就像打开了一样,忽然地我就聪明起来了,什么话都能讲了。
夜夜笙歌的娱乐场多了一个浓妆艳抹、嗲声嗲气的中年寡妇,这个浅薄而缺少品位被潘四爷戏称为“老花猫”,顶着新潮的鸡窝头,扭捏着肥胖的身体,天天泡在牌桌上和舞场里。
交际圈里声色犬马,再老的女人只要有钱都能找到体贴关怀的男人。那些男人看上的当然是她的钱,也许还比她们年轻很多,然而利益交换,各取所需可以让他们和谐相处。
顾八奶奶不久就遭遇了“爱情”。她疯狂地迷上了比她小20岁的昆曲男旦胡四。她像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迷醉于爱情的浪漫,恨不得把心掏给他,生活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快乐。她给胡四买西装、买汽车,在租来的房子里双宿双飞;求潘总经理在大丰银行为他安插光拿薪水不干活的美差,托陈白露介绍他去演电影当明星„„而风流成性的戏子胡四,打心眼里腻烦这个庸俗无知的老富婆,只是为了她名下的万贯家产才不得不蓄意迎合。
顾八奶奶:哼,我才明白,男人真是没良心。你待他怎么好,也是枉然。
陈白露:胡四跟你怎么样了?
顾八奶奶:(长叹一声)谁知他怎么样!这两天就没见着他的影子,我待他的情份可真不薄,你看,他一不高兴,就几天不管我。
陈白露:(讥讽地)你真是天下最多情的女人。
顾八奶奶:(自负地)所以我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顶没法子办。唉,爱情,从前我不懂,现在我才真明白了。我告诉你,爱情是你甘心情愿地拿出钱来叫他花。他怎么胡花,你也不心疼。
被迷魂汤灌得晕晕忽忽的顾八奶奶,回到家里,卸下所有的伪装做作后则是清醒甚至慈爱的。作为母亲,她珍爱唯一的女儿顾若云,关照她的冷暖,提醒她睁大眼睛选择丈夫,在女儿即将做新娘时,选好漂亮的耳环亲手给她戴上„„
万方用“空虚”一词来界定顾八奶奶:这个女人很可怜,被爱冲昏了头,所以被男人利用,她在商场的精明与陷入情网的笨拙形成很大的反差。她的内心是
辛酸的。
潘月亭的公债在金八的幕后操纵下再次一落千丈,大丰银行濒临破产。顾八奶奶不知道自己存在大丰银行的钱已经打了水漂,仍在和胡四花天酒地。
日出东方,万道霞光像无数把利剑刺破黑暗,迎来光明。一群只能在午夜里手舞足蹈的蠹虫,天亮之前,顾八奶奶们以死亡的方式沉沉睡去。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正像曹老先生所描述的那样,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悲剧。所以无论里面的人物如何挣扎,或是抗争,或是沉沦,或是避世,像顾八奶奶那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只要没有打碎这个社会,那就注定了会有悲剧的命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算是顾八奶奶这样生活优越,与世无争,只追求爱情温暖的人,也免不了悲惨的结局!
顾八奶奶的结局,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悲哀。通过顾八奶奶的视角审视《日出》,审视那个社会。再回到现在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社会中诞生了许多《日出》里面的人物,而且个个都比里面的人物有过之而无不及,相较《日出》里面的人物,显得就小儿科了。但是,这个社会中偏偏很难找到和《日出》里顾八奶奶这样傻的可爱的人。不知是这个时代的幸事还是悲哀!
第二篇:话剧《日出》李石清_人物分析
浅析《日出》中李石清人物形象
李芳
我喜欢李石清这个人物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出的在那个年代人性的复杂性。他对比自己有钱有势的人,违心的曲意逢迎、低头哈腰,他本身也认为自己这样做很无耻、很不要脸、甚至痛恨自己,但他同时认为这就是生存之道,只有这样忍着才会有出头的一天。所以他在自以为抓住潘月亭的把柄时,态度大转变,连说话的语气口吻都变了。而对和自己有相似命运的黄省三,则厌恶、鄙视与可怜并存,可是前两种感情远远大于第三种感情,因为他的善的人性在复杂势力的社会中已消磨殆尽。黄省三和李石清一样拿着微薄的工资,深受银行家的剥削,家庭一贫如洗,可是黄省三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李石清却虚伪狡诈、诡计多端,所以在同样的贫穷下,李石清为了面子可以让自己的老婆和那一堆富人们打牌,表面毫不在乎地挥霍者他们仅存的一些钱,尽管内心痛苦的担忧着、挣扎着,而黄省三到处苦苦求人,绝望无助,最终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被逼的疯疯傻傻,“人不能这样对人啊!”他的呼声撕心裂肺,是对那个社会绝望的控诉。他们俩相似的生活状况不一样的结局,说明在那个畸形扭曲社会中的生存之道,“个人奋斗”已经没有用了,你不诈、你不狠,你就得穷、你就得死。而李石清在黄省三苦苦求他的时候,无动于衷,甚至让黄省三去死,内心中生出对他的无限厌恶,认为是他的无能导致他的落魄(李石清心中的无能也就是黄省三的老实本分),体现出他的残酷无情。最后一幕,当李石清知道潘月婷买的股票下跌时,不顾儿子的生死在潘月婷面前重又趾高气昂,当听说儿子死时,好像突然惊醒,大呼大叫的跑出门去,歇斯底里的呼叫着儿子的名字,就好似他在社会中对本性的长期压制后的突然觉醒,觉醒不是重点,因为也只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本身的压制才是关键,压制下人性扭曲变形,变得像猛兽一样无情可怕。中国的旧社会,让人难以想象;人性的复杂,更让人感叹而又害怕。是社会扭曲了人性,还是人本身上潜伏着可怕的影子,在某种情况下就会慢慢苏醒,而通过人智慧的“润色”,比猛兽的兽性大发要可怕百倍,惊悸震颤善良的心灵。李石清是一个性格复杂,善恶混合的悲剧角色,他和银行小职员黄省三之流都是潘月亭的雇员,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社会底层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恨人妖颠倒,人人相食的丑恶社会.但唯一不同的是黄认命,而李石清则不甘于屈从命运的安排,有强烈的向上爬的野心和发财欲望正是野心和发财的欲望使他失去了对同类的同情心,变成了良心泯灭,不择手段的无耻之徒.后来李石清对黄省三的遭遇无动于衷,而且百般讥讽.并教他去偷去抢,甚至教他去自杀.
李石清的年龄有三十左右,是一个到了而立之年的男人,家庭没有什么靠山和底子,全要凭他个人的打拼,家中的妻子孩子要靠他来养活,生活的重担落在他身上,于是他要用他的大脑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寻求一丝喘息,他不可愿老老实实地做人做事,那样的话,可能支撑不起这么一大家子,他只有冒险,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他是整个《日出》中最了解世态之人,明白金钱带来的威力,深谙人际关系之举足轻重,懂得如何权衡利弊,他已然把他每日里出入的场所当作了战场,生与死也就在刹那之间。他是一名老于世故的斗士,不缺乏智谋和勇气,只是少了一点运气,最终落败而归,但象他这样的人,不在潘月亭手下混,也有能力在李月亭张月亭手下混,就其人品最终能走多远不得而知,这是个灵魂上不算是纯净的人,是被社会逼出来的,不自甘堕落,无异于死,其实也是个受害者,她儿子的夭折,似乎也是他命中的一种赎罪。
第三篇:红楼梦之人物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选讲
题目:红楼梦之人物分析——晴雯
姓
名: 李震宇 学
号: 2011030370335 学 院: 商务学院 专 业: 经济学类 指 导 教 师: 张亚宁
2012年12月1日
摘要
服侍贾宝玉的四个大丫鬟之一,她长得风流灵巧,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聪明过顶,个性刚烈,反抗性极强,敢爱敢恨,有“勇晴雯病补孔雀裘”一回,极言其心灵手巧,神情跃然纸上。她的反抗,遭到了残酷报复。王夫人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当天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当夜,睛雯悲惨死去。她死后贾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祭她。
目录
摘要.............................................................................................................................................目录.............................................................................................................................................引言.............................................................................................................................................1身世简介..................................................................................................................................2性格特点.................................................................................................................................2.1聪明智慧......................................................................................................................2.2行为光明磊落、自尊自爱..........................................................................................2.3嫉恶如仇........................................................................................................................2.4心灵手巧、不服输好强................................................................................................2.5大胆叛逆具反抗性........................................................................................................结论.............................................................................................................................................引言
晴雯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她是宝玉的丫鬟,也是《红楼梦》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曹雪芹将她列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其判词云: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性格特点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她的率真,这就使得她在生活细节中会更多地表现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最为本真的个性特征。她与宝玉纯洁真挚的友谊使得晴雯这个人物形象显得如此丰满,如此的耐人寻味。晴雯也是一个悲剧,悲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
1身世简介
晴雯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大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只因她生得“十分伶俐标致”,“贾母见了喜欢”就被赖大母亲当作一件小玩艺孝敬了贾母。这种被奴才当做礼物送给主子的奴才身份是最底下的。晴雯唯一的亲人是姑舅表哥多浑虫和与贾琏有染的多姑娘。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曾为宝玉“病补孔雀裘”。深得贾母的喜爱。可正是因为她模样长得稍好一些,经常和贾宝玉说说笑笑,就被王夫人误以为晴雯带坏宝玉,驱逐她出府。晴雯被逐出大观园不久,就病死了,死在其姑舅表哥家,有的人也说,晴雯就是黛玉的影子,她的死也就是黛玉的写照。
2性格特点
2.1聪明智慧
第73回贾政突然袭击要在第二天检查宝玉的功课,而宝玉大部分文章都是半生不熟的,只好熬夜补课,却是顾此失彼,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到半夜还没能入睡,三更时分芳官从外面进来说“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了”,晴雯便急中生智,要宝玉“快趁这个机会装病只说唬着了”,以便逃避检查,当上夜的说“想是风摇的树枝儿,错认作人了”,她便马上反驳:“别放诌屁,你们查的不严,怕得不是,还拿这话来支吾,才刚并不是一个人见的,宝玉和我们出去有事,大家亲见的,如今宝玉唬的颜色都变了,浑身发热?还要去拿安魂药去”,一个弥天大谎被她轻而易举地编得天衣无缝,有鼻子有眼的,没有聪敏的心机,随机应变的本领是万万做不到的。
“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王善保家的来了,又说了晴雯的坏话。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环不许告诉她,找她的事由。晴雯来了,一看那阵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再看,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接着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死人啊?要你们做什么?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结果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就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又不要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肯定不会的,所以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编出这些话来,真是高明。
2.2行为光明磊落、自尊自爱
宝玉的乳母骂了袭人,宝玉替袭人抱不平,说:“这又不知是哪里的帐,只拣软的排揎。昨儿又不知哪个姑娘得罪了,上在她的帐上。”晴雯听了这话极为不满,在一旁笑着说:“谁又疯了,得罪她作什么,便得罪了她,就有本事承认,不犯带累别人!”晴雯的这一番话正展示了她做事光明磊落的一面,她话里话外夹枪带棒的把宝玉、袭人二人反驳回去,让他们无言以对。这件事充分表现了晴雯对敢做不敢当的憎恶和轻视,也充分说明了她性格的火爆和敢于顶撞主子绝不虚伪的个性,也体现了作者对她深深的赞美之情。
晴雯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是光明磊落的,她虽然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会象袭人那样“鬼鬼祟祟”的有肌肤之亲,虽然无依无靠家境贫寒却不会象别的小丫头那样偷偷摸摸,她看不起那些狗仗人势欺负奴才的奴才,在抄检大观园的一幕里,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
2.3嫉恶如仇
当她听说坠儿偷窃虾须镯的丑事时,便“气得蛾眉倒竖,凤眼圆睁”。只见她从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坠儿手上乱戳,并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
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一个弱女子能有这种大胆的抗争精神,实在是令人可敬可赞。
晴雯之死的重点在一个“屈”字。作者写宝玉去看望晴雯,晴雯悲愤地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了也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晴雯受冤屈而死,死不瞑目。晴雯是正义无辜的,为了死而无恨,她选取了一种特殊方式,给枉耽的虚名充实进了实际内容。她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穿上了宝玉穿的小袄,而且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耽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是对使她蒙冤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了胜利的抗争。堂皇正大,敢做敢当,视死如归,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风骨。
结论
晴雯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美丽、自尊自爱、大胆叛逆、胸怀坦荡、率直高贵有骨气的女子。从她进了贾府,直至被逐含冤而死,她都没在压迫下屈服,始终保持着铮铮傲骨,表现出了最难能可贵的反抗精神。她的行为和言词都让人们感觉到她的一身正气,令人对她肃然起敬。她鄙视那找机会往上爬的小红,她嘲笑那一天到晚想着做小老婆的袭人,她轻视那向封建统治者叩头谢恩的秋纹,她痛恨那狐假虎威为非作歹的王善保老婆。“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冲撞了老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她这种自由平等的思想和勇猛的不避危险的斗争精神,在贾家一大群的女性形象中,真有鹤立鸡群之感!也正因此,她遭受到“敌人”的围剿,流言馋语,从各方面向她飞来。封建统治集团对于叛逆者深恶痛绝,使纯洁勇敢的晴雯,很快地在狂风暴雨中消灭了她的生命。“心比天高”终落得“抱屈夭风流”,“风流灵巧”怎奈何“寿夭”“诽谤生”。一首《芙蓉花女儿诔》将晴雯的一生命运娓娓道来,作者曹雪芹先生用手中的笔谱写出一曲薄命女儿的挽歌,以一个真实的悲剧控诉一个时代,用赞美的声音歌唱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
第四篇:《边城》人物分析之翠翠
翠翠———孤独的守望者
父母双亲的早亡,使得翠翠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在偏僻的渡口,像今天的独生子女,同时也像极了今天的留守儿童。由此可见,她也注定会有一个孤独的童年。
“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翠翠童年的时光尽管没有玩伴,不过好在还有自然的养育和教养。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与山水为邻,以动物为伴。整日嬉戏于青山绿水之间,使得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一般,天真无邪,没有心计,”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也许只有在湘西那个有些偏僻,甚至与外界有点隔绝的地方,才会在中原大地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养育出那样一个可爱天真的人儿。
她像一个大自然的女儿似的生长着,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可怕的名称——“狼孩”,不过幸好,她还有一个同样善良淳朴的爷爷陪伴在她身边,与她聊天,哄她开心。
全书翠翠说的话共有86句,但74句都是对爷爷说的,可见爷爷在其生活中的地位。在翠翠的童年时际,爷爷可以为讲故事,教她唱山歌,逗她解闷。“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些什么,会红脸了”。一个细腻的小女生的感情世界,一个糟老头又能知道多少呢?“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翠翠开始喜欢看满脸扑粉的新嫁娘了,喜欢讲新嫁娘的故事了,甚至喜欢戴着野花儿扮新嫁娘了!她开始有些了解什么是孤独了,甚至“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她开始喜欢听人唱歌了,甚至把那茶峒人的歌声里的那“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翠翠开始有心事了!她要是有一个妈妈该有多好啊!
可现实终究有些残酷的,翠翠生下来就没妈妈了,更糟的是,她连一个闺蜜都没有。只好一个人面对那渴求的爱情而却步了。那些故意装成有别的事的走来走去的人在仔仔细细地观察着她,毕竟要做顺顺家的媳妇了。可翠翠“心中老不自在,只好借故跑了出去”,此时若是母亲陪着她,哪怕有一个闺蜜和她在一起的话,那便是极好的的啊!可此时连那只黄狗也不在身边,只好溜了出来。
就在翠翠准备溜出顺顺家吊脚楼时又碰到了二老傩送,前文中说过全书翠翠共说过86句话,而在这仅有的86句话中只有6句是对二老傩送讲的。或许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也许只是由于胆怯吧。当傩送邀请她回去坐坐时,她只是沉默不语,最后只好不欢而散。但当翠翠回到河下时,“小小的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觉得“自己是生在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在自然面前的那个天真活泼的姑娘,到了心仪的人的面前时怎么变得像个胆小鬼?
就像冬天树叶要凋落一样,人到老也终究是会死的。就在一个雷雨之夜,爷爷走了,带着对船总顺顺的不解,带着对孙女翠翠的不舍,静静得走了。在这天地之间,翠再没了亲人,没了依靠。料理完婚事后,顺顺想把翠翠接到他们家,这要说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过翠翠听从了老马兵的建议,没有名分去了不好,还是等二老回来再说吧。
等二老回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
来!”······
翠翠由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候,造成她的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有人的因素,当然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
先说说人的因素吧。
首先是翠翠自己。文中写翠翠与二老单独见面的次数只有两次。第一次翠翠年纪还小,另外又因听了水手们的闲谈,误解了二老口中的“吊脚楼”,说什么也不肯上去,甚至开爆了粗口。第二次是在二老家的吊脚楼上,此时翠翠受顺顺的邀请来了,并且被一群人“仔仔细细”地看了半天,最后终于忍受不
住,悄悄得溜了出来。可没想到的是竟在此刻撞到了刚从水里爬出来的二老。此时又一次面对二老的邀请翠翠脸上发着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里只是想着:“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好一个羞涩的女孩啊!是啊,那只黄狗跑到哪里去了呢?翠翠这时也想寻个借口跑开吧。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东方女性所特有的含蓄美,不过含蓄的过了也不太好。另外,当翠翠的爷爷几次用半开玩笑的方式与她谈论婚事的时候,却都是以“翠翠总默不作声”告终。翠翠似乎在逃避那个话题,她那小小心腔里的小小心事都丢给老船夫猜去
了······
其次在谈谈爷爷,老船夫在渡船时或是在城中办事时总是给人一种从容、自信还略有那么一点霸气,可当涉及孙女翠翠时,却总显得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每一次把大老的媒人打发走后的一次次与翠翠没有结果的谈话让老船夫夜里躺在床上常常陷入一种沉思里去。他隐隐约约地有些忧愁,感觉到自己的孙女和女儿或许有着相似的命运。“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
样?”······大老死后,他一边极其关心二老父子的生活,另一方面却怕见着他们。他极想与二老谈谈翠翠的婚事,可每一见面,却总是忸怩得把双手搓来搓去,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从容之处,还要用一些及不沾边的话来打探二老父子的口风。老船夫的做作之处,原意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一点,但一起始自己叙述这段事情时,方法上就有错误,故反为二老误会了。从老船夫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中国人那古朴、含蓄的感情及委婉的表达方式。不过,有时候
有什么就要说什么,一味地逃避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产生更糟的结果。
最后就是顺顺父子三人了。首先顺顺是一个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的人,所以对于面对用一座碾坊做嫁妆的婚事也并不怎么在意,而是征求儿子的想法。他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是从小城乡里出身的年轻人能够做的事,他们无一不做,作去无一不精。大老像顺顺,豁达豪放,不拘小节,二老像母亲,不爱说话,感情丰富。兄弟二人性格不尽相同,在对待与翠翠的感情上也就自然相异。可翠翠偏偏偏爱上了那个有点内向的二老,于是,翠翠、老船夫、二老,这三个如此含蓄的人撞到了一起,悲剧出现了······
上面分析了人的因素,下面就来看看那里的社会环境如何。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得那里乡风古朴,那里还没有经过商品经济的洗礼,老船夫摆渡一生分文未取,顺顺父子不贪图王团总那碾磨。娶妻嫁女还是用传承了几千年的“车路”、“马路”,可以父母代劳,也能自己奋斗。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甚至有一点世外桃源味道的湘西茶峒才会上演这么一出令人赞叹又令人惋惜的悲剧。
文章的最后再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塑造这样一个孤独的守望者形象。在这么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令我们的心灵为之一振,不禁感慨:在那个纷乱的年代,怎么还有一个那么纯粹、那么干净、那么美丽的地方?直到今天,仍然令很多喜欢沈从文、喜欢他笔下湘西世界的人神往,尽管那个地方也令很多去过的人失望。在《边城》的题记中,作者写道:”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状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的伟大处于目前的堕落处“。作者从家乡湘西出走,当过兵,也见多了杀人。走到了北京,一路上见了很多,看到了受横征暴敛而变得穷困的饥民,也碰到过受鸦片烟毒害变得懒惰的烟鬼。
作者描绘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湘西世界,与当时中原大地上因几十年的战乱、自然经济的瓦解以及各级官吏、各种军阀的压榨而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农民形成了对比。作者塑造了一个因单纯善良、淳朴含蓄而变成的一个孤独的守望者,来更加深刻、犀利地反衬出这个有些变态的社会,“这些人(指妓女)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读者从翠翠那悲剧式的生活经历中似乎看到了在这战乱纷纷的中原大地上曾经生活过的那种农民的影子。同时也给那些还在为全民族努力奋斗的人们一丝慰藉、一份勇气、一点信心。
第五篇:《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
《围城》人物分析之方鸿渐篇
孙永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驶往香港的法国邮船上坐着各式各样的人,犹如鱼的腹中的五脏一样俱全。法国人、德国流亡的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且不用说是有中国人的,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若是没有中国人的面孔就如同沙拉中缺少蔬菜一样的不新鲜。更让人新鲜的是船上坐着一批新鲜的人,其中包括留德回国的方鸿渐博士。下面笔者就其新鲜可人之处一一道来。
一,半生半熟的青柿子。方鸿渐的初次出场是在法国邮船甲板上与鲍小姐的青涩暧昧,当苏小姐心有不舍地催促着方鸿渐去鲍小姐处时,方鸿渐顿时不好意思地红着脸撇下苏小姐。苏小姐曾说方鸿渐是他们学校的“函数表”,随着女同学的接近脸上骤然升温仿佛高挂枝头的熟透了的红柿子。但这时的方鸿渐只是一个尚未成熟的青柿子。回国的路上与鲍小姐的暧昧关系逐渐使他生长渐至成熟,方鸿渐是有未婚妻的而鲍小姐也是有未婚夫的,两人的相遇就如阴霾的天空,晦暗而恐慌。正如一切没有恋爱史的青年一样,方鸿渐把爱看得太贵和严重,不肯随便施舍与人,更不肯把爱献给任何女性。方鲍二人的关系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地生长,可就在下船的那一刻方鸿渐心碎似地如释重负。顿时觉得又恼又恨,怪自己不该对她那么好。方鸿渐的情人一去不返,他这颗青柿子还在枝头等待下一雨后将它打落在地。
二、学无实才的纨绔子弟。方鸿渐凭借岳丈周经理的资助游学欧洲,虽说四年来换了四个学校,可并未学得真才。又因父亲和丈人的书信说,方老先生乃是前清举人,作为儿子有义务“子承父业”得个博士回国以光彩门户,岳丈更不用说,出了钱总要有点儿回报的。经过这样几番思索,终于明白了文凭的重要作用,文凭好似亚当夏娃身下那片遮羞包丑的树叶树叶的功效。可是此时的方鸿渐就连这样一片树叶都没有怎能不感到羞耻呢。可是回国在即,短时间内又无法正常博得一纸文凭,只好作罢。回到国内当地教育机构请他为本校学生做一次演讲,只得点灯夜读准备演讲稿。演讲当天众乡绅学子群聚恭听,不了听到讲演内容无不义愤填膺,想堂堂留学生竟公开提倡抽烟携妓。如此学成回国也不失为教育的荣耀。
三、酿成爱情悲剧的苦酒。方鸿渐的爱情观可以用围城二字表达的淋漓尽致。面对刚刚失去的鲍小姐,他需要一刻安慰的心,于是苏小姐、唐小姐陆续做入了他的世界,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最总与他步入婚姻殿堂的却是孙小姐。最初跟我们在一起的并不是最后和我们在一起的那个人。试想一个不敢爱又不敢恨的人怎么可能有获得美好的爱情的权利,这就是方鸿渐这类人自酿的爱情苦酒,自斟自饮。构筑爱情大厦的同时放了一颗炸弹,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要表达的围城的隐喻:爱情犹如同一个城堡,城面的人想冲出来,城外的人相冲进去。方鸿渐在这围城之中喝着他的苦酒慢慢地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对于人生与爱情充满了恐惧。
四、品性温和而又善良懦弱。方鸿渐善良温和的品行可以算是人类的杰作,而懦弱的无奈是否也是人类的悲哀,所以可以说方鸿渐不算是一个畜生而至多算是一个家畜。他时时刻刻都是个小人物,充满了小人物的悲哀。他怕被人倾轧又怕被人忽视,永远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有点儿阿Q精神的胜利优越感以之平衡被忽视的失落感,所以他说养条狗对自己摇尾乞怜。面对生活的重压、亲人的说教、朋友的冷落,他想逃避至无人之境的荒原,但一想到亲人的痛苦,他又退回到了自己的城堡。
五、喜欢臆想的自我否定与多情。“多情总被无情恼”“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样的诗句来说明方鸿渐还是不伤大雅的。方鸿渐在人际交往中总习惯性的猜疑。譬如他与苏小姐的交往中或多或少地表现了自恋。结果反倒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垮台。方鸿渐曾怒中对孙小姐说:承蒙您看得起我,千方百计地要嫁给我。这句话虽是气急败坏时的口误,可正印证了方鸿渐的内心世界。他也曾过多地懊悔过不该这样对待孙小姐,可这都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孙小姐,正是他的这种心理把他弄得焦头烂额而后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幸福。
总之,每一位读者对于方鸿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笔者就自己的观点发表拙见。如若哪里有不妥之处,还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