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时评论

时间:2019-05-12 14:4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实时评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实时评论》。

第一篇:马克思实时评论

‘3.01’昆明事件”实时评论

“3月1日21时,歹徒一伙人蒙面持刀,在昆明火车站的广场、售票厅等地方砍杀路人,砍伤多名路人,4名歹徒当场被击毙,1人被抓获。”

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通过暴力,不仅对许多的无辜平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让昆明以及全国各地人民感到不安,给社会带来了尽可能多的伤害和恐怖。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对无辜平民的杀戮不存在任何正当理由。对于这样的恶性犯罪和犯罪分子,我们不能给予任何同情,必须依法严厉惩处。他们的存在,是对更多无辜者、都整个社会的威胁。

这次的暴力事件发生在人流密集、信息扩散迅速的车站附近,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导致27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这个事件发生后,马上引起了国家主席的高度重视,要求政法机关全力侦破案件,依法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坚决将其嚣张气焰打下去。恐怖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公敌。暴恐分子所挑战的,是整个人类,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打击暴力犯罪,是13亿人同仇敌忾;维护团结稳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这个事件也让参加两会的新疆团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其中一个代表,杨琴刚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特别生气。在她们那里,无论是什么民族,相片非常融洽,没有隔阂。杨琴说:“不管在哪里,坏人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新疆随时都欢迎全国人民去看一看。”

杨琴说的是对的,这次事件的主角是恐怖分子,而不是新疆,我们不能把这次的事件强加在新疆上面,大部分新疆人还是善良的,希望和其他民族的人和平相处。杨琴是来自新疆的一位普通的农民,她总是思考如何能够使人们致富。当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帮村民修路,引来自来水。而在今年的两会上,杨琴提出了修改刑法的建议,针对收买拐卖妇女儿童的处罚希望最高能够增加到7年,以此来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

这个提议最后形成了提案。这个提案,杨琴不是为了新疆人民,而是为了全中国的妇女儿童。在她的世界里,不存在回族,汉族,维族,只有中华民族,她一心只是为了全国人民谋取福利。

在临沧,有几个无辜的新疆人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无奈只能去公安局,警察让他们坐他们也没好意思坐,几个人找了块空地倚着墙蹲着。

昆明事件只是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的,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新疆人是无辜的。可恶的是恐怖分子,我们不应该把对恐怖分子的怨加到新疆人身上,受伤的不仅仅是昆明,新疆人民在这场事件中也是受害者。

让我们为昆明祈福,愿逝者安息。

班级:13网络工程(2)学号:13131038 姓名:杨杨

第二篇:实时评论

再见,乔布斯!创新中国再来!

中本093班 曾露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史蒂夫 乔布斯 如果不是乔布斯最初允许微软使用自己的图形界面技术,那我们现在还在背dos命令;如果不是苹果做出第一个商用鼠标,那么现在我们还只能靠键盘输入;如果不是苹果定义了现代笔记本电脑,很可能你只能蹲在家里用台式电脑。你也许没有觉得这个人对你,实际上你没有意识到他到底多伟大。现在乔布斯走完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回顾他的一生的事迹,为什么他会成功?他成功的秘诀在什么?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乔布斯是苹果的创始人,他创立的苹果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创新!是对新鲜事物的不断的探讨!这种不闭门造车的做法,广开交流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辉煌!他的苹果是优美的设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没有特定的用户群,信奉招招式式的细节严谨完美主义,超前的洞察力他相信电脑将最终变成消费品。坚信极简主义,雇佣最好的人,仔细琢磨细节,否定底质作品,全局思考等等从马克思主义去分析对我国的发展也很好的启发!

首先是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就是发挥了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等形式,反应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能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乔布斯的创新改变了世界,让上网变成冲浪!这不也说明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对改变世界的重要性!我国限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迅猛发展,现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排名第二,但只要看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只要是靠加工出口,这种经济是粗放型的,是低端的没有核心技术的会处处受制于人的,在和其他国竞争中处于下风!所以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创新精神!其次乔布斯的苹果设计从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考虑到苹果的外观,时尚等。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这是遵循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客观世界出发,事实就事!乔布斯从用户体验感受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出的产品也是符合大众的要求自然得到用户的追捧!要是乔布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研发苹果我想他也不会取的这么大的成就!根据这点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可以受到启发,我国的高新科技的研发也是要根据大众的需要去研发,在现在我国有一些科技的研发是脱离了实际不是符合大众的需要,比如我国的高价的奢饰品,高价酒,高价烟,保健品等等这些东西以高端的价格出售,标含有高科技但事实时很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不常用的。这些就是浪费了很多的科技资源,脱离了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不从实际出发其结果是不利于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

最后,乔布斯的苹果设计信奉招招式式的细节严谨完美主义,超前的洞察力他相信电脑将最终变成消费品。坚信极简主义,雇佣最好的人,仔细琢磨细节,否定底质作品,全局思考这种做法是资本主义的成功做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这种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是姓资的,但凡能促进生产的都可以用来我们社会主义。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都可以用来发展我们经济的发展!

乔布斯留给我们后世的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伟人的功绩就是在于我们怎样去发现它!对与我们社会主义也很好的借鉴!

第三篇:申论复习资料(人民网实时热点评论文章)

这是我自己在人民网上找的文章,涵盖了中国梦、转变工作作风、群众路线、全面改革等热点,我觉得看这个有利于打开写申论作文的思路,希望对咱们有用哈,加油!

人民日报评论部:“转作风”本质是规范权力

——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之一

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中央力倡转作风,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从长江刀鱼、龙井新茶降价,到一些高档餐厅搞起团购,涟漪之广,足见投石之沉,有群众感叹:转作风,是动了真格了。

不过,即便动了真格、见了实效,还是有问题时而曝光:面对群众责问称“国务院太遥远”,矿泉水瓶装茅台、红塔山盒藏“熊猫”,机关食堂吃燕鲍翅„„不一而足。新华社记者将对八项规定的应付心态,总结成九字经:观望风,变相吃,慢三拍。

这样的情况,说明对转作风,一些人看轻了、看浅了、看走眼了。或是认为只是些鸡毛蒜皮,因而转小了;或是认为只是要吹一阵风,因而转慢了;或是认为只是做表面文章,因而转歪了。这些人正该想想:转作风,为什么中央如此重视、社会如此关注?

投注在作风上的目光,与其说是要看住个人,不如说是要看住个人手中的权力。所谓作风问题,莫不是权力突破应有边界、背离应有准则的失控、失范问题。比如大吃大喝,花的既是公帑,还可能在推杯换盏中搞寻租;再比如文山会海,占用资源不说,更降低了行政效率。所以,转作风不仅是简单的转思想、转行为,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权力运行的规范问题。好的作风,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权力的合理认知、正确使用之上。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焦虑,源自对权力随意行事、任意作为的反感。现实里广受关注的官员丑闻,社会上不断弥散的仇官情绪,民间流传甚广的揶揄段子,其根源固然有各种原因,但权力的不自觉不自律不自爱,是重要因素。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的无形之墙。砌成这堵墙的不良风气,本质上是权力与权利的对峙。

转作风,正是看到了症结,找到了切口,不仅要进一步改造权力观,更可成为规范权力运行的着力点。从提出改进作风的政治要求,到完善规范权力的体制机制,大张旗鼓的理念教育,逐渐变成踏石留印的制度安排:看住预算管好源头,财务公开实时监控,做好审计发现问题„„从这个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出转作风这把利刃,指向的是“限制权力”这一肯綮,由此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要用制度给权力套上笼头。

八项规定将“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群众”并提,正体现以转作风打破无形之墙的期许。过去,宗旨意识往往诉诸“感性的政治”。为群众扶危解难、与群众打成一片,因而被拥护、被爱戴,鱼水之喻、亲人之情,可为代表。而今天,13亿人可能就有13亿种利益,在赓续传统之时,宗旨意识也应体现“理性的政治”。公众看到权力被关进铁笼子、放进玻璃房,才会对执政者产生信任与尊重。这样打下的执政基础,不是仅仅依赖个人素质,而是源于制度化、规范化的权力运行,无疑更为牢固。

作风体现着现代权力伦理问题,作风建设也可以成为权力运行现代化的途径。这也意味着,转作风本质是一个民主问题。民主的精髓,是对权力的限制和监督,既要看到“权为民所赋”,也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之初如此狠抓作风,深意正存于此。这契合了世界民主潮流的趋势,顺应了人民民主意识的提升,更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执政党必然的选择。

从权力的角度看,作风、学风、文风三者,正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都关联着党风。正因此,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才把“三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严正告诫全党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从转作风出发,无论是进一步公开政务,还是进一步完善监督,都需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自我限权”的决心,惟其如此,中国的民主政治方能不断走向更高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部:要基层摸索,也要顶层设计

——深化改革方法论之三

改革要改得准、走得好,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基层探索可以大胆,顶层设计必须谨慎

历史的变局常常不期而至,机会属于有勇气拨开迷雾迈步向前的人。30多年前在安徽小岗村按下的指印,悄然掀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场改变了世界1/5人口命运的改革大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改革这艘巨大的航船,以惊人的勇气驶入了一片未知的水域。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贯穿改革进程的重要方法论。

经过30多年的摸索和适应,我们已经逐渐学会了用市场的手段配置资源,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用通行的规则参与国际事务。改革进入深水区,下一步怎么改?习近平给出了答案,“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摸着石头过河,摸的是规律,激发的是实践热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市场机制和规则体系,这在我们以前的经验中是没有的。在历史的新变局中,试错是必要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破除旧体制,适应新规则的过程。

顶层设计,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制度力量。30多年来,中国不但是实干家的热土,也是一个沸腾的实验室。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从制度完善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人们最初的创造热情。3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制度自信”不断提升。

推向纵深的改革没有成例可循。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改革和发展的规律。那种执一御万的想法和设计,是不现实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之中。

今天的改革,需要回答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需要向人们说明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河对岸的图景;需要给予多元利益以表达机制、协调机制,凝聚差异格局之下的认同感;需要勾勒何谓中国人眼中的美好生活、理想社会;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立场,体现大国担当。这是现阶段深化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需要运用新的方法来破题。

今天的摸着石头过河,摸的不仅是市场规律,还有执政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风险弥散化的形势下,每一次日出都是崭新的,挑战面前,需要不断摸索。不但要摸经济形势,也要摸社会脉动;不但要摸中国国情,也要摸世界大势;不但要摸准摸对,还要顺势而为。

进一步深化改革,还需以顶层设计克服具体摸索中见木不见林的局限,发挥牵引机和路线图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城乡差异、地区差距,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予以解决。基层实践的单兵突进,需要宏观统筹予以整理和优化。在顶层决策与基层探索之间,亟待形成良性互动。

基层探索可以大胆,顶层设计必须谨慎。改革历程告诉我们,经过基层大胆试验、小心试错并予以完善之后的顶层设计,基本是符合国情符合民意的;未经实践检验的“拍脑袋决策”,大多漏洞较大,甚至流弊丛生。在产权改革、税制改革、司法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成果无不是在广泛的试点基础上进行的。事前调研、反复论证、及时调整、开门纳谏,已经成为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进入深水区的改革事业,日日思进,步步向前。改革要改得准、走得好,必须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只有不断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改革才会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只有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改革才会不断推进、走向深入。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务实是最质朴的方法论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思路聚焦之三

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讲实情、谋实效、靠实干,严求实、看落实、重务实。梳理描绘近4个月的发展路线图,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唯实的气象使人耳目一新。如果选取一个字,来概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施政风格,“实”字无疑再合适不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些警句既朴实生动,又微言大义,被不少人记住,并在津津乐道的复述中,成为当代社会的时政流行语。

朗朗上口的短句,反映了求真务实的为政新风。转作风、动真格,访真贫、问真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人们在这些郑重的表态,更在党风政风切实的转变中,体认着“有勇气、有智慧、有韧劲”的魄力和决心;从文风会风改起,从具体事抓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对中国现阶段国情尤须有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内部状况看,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从外部视角来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我们既有GDP逾5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也有PM2.5屡超500带来的环境困扰;既有粮食九连增累积的端稳饭碗的信心,也有社会信任度降低语境下的食品安全难题。复杂而庞大的中国,存在许多难解而待解的结,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凝聚起共识,更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这个意义上,知难行更难,要想知行合一,既需深谋远虑,也得看准就行动。

“再出发”的动员令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发出。带领13亿人一起爬坡,务实可谓最质朴、也最管用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直面困难、求解药方,找准路径、埋头苦干。求新的行动背后,乃是积极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有这样的务实调研,才能作出没有贫困地区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战略判断;“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有这样的务实忧患,才会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决心剑指沉疴痼疾;“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有如此的务实真言,就必定会展示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再深的水也得趟的革新姿态。

务实作风折射务实理念,务实理念引领务实发展。牵引中国这列动车组,并对高速疾驰中的潜在问题始终保持警惕,殊为不易。但惟其如此,才能在发展道路的规划上、具体政策的制定中,秉持客观、理性,以清醒的头脑砥砺前行。凡事欲成,也需在理想与现实间作出可能的取舍。正因此,新型城镇化这一驱动内需的强力发动机得以加速运转,并被明确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这既是对城乡、区域两大差距的勇敢直视,也是立足脚下,对几亿人生存状态的现实观照,更是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增长的务实之选。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务实的理念,最终要靠行动的落实去体现。现实治理中,这样的不良习气并非罕见:有时是口号喊得山响,表态格外动听,实功虚做,以中看不中用的表面功夫应付组织、忽悠群众;有时是“唯上”盖过唯实,从字面上生搬硬套“精神”,却全然不顾实际情况,看似跟得很紧,实则错得离谱。如此作风,无疑是贯彻务实理念的巨大挑战。只有从吏治抓起,将诚实、务实、踏实作为考核干部才德和政绩的重要标准,才能力避“空头政治”对求实精神的无形消解,防止“虚应之道”让务实要求“悬在空中”。

怀抱梦想,风雨兼程。离彼岸越近,可能遭遇的风险和挑战往往越多。而成就中国梦,必须踏踏实实走好中国道路,这是走向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务实选择,也是亿万中国人前进中的共同心声。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一

今日中国,仍在穿越历史的三峡。这样的阶段,水域开阔也暗流涌动,大河奔腾却泥沙俱下。如何准确把握时代方位、辩证看待社会发展,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从未如此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从今日起,我们刊发“本报评论部”系列文章,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

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难圆梦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屡现危机。翻开报纸,相关讨论不绝于耳;打开网络,种种质疑迎面而来。一时间,问题让人烦恼,问题使人愤怒,问题令人“绝望”。

如何看待我们时代的问题?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总书记的要求,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步步向前。如果眼里没有问题、心里没有期待,也就不会改革、难言发展。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直面问题,更是时代社会的进步。然而,过犹不及。如果“唯以问题识天下”,群情激愤中,任“问题焦虑症”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将人人变成易燃易爆品;如果“只让问题遮望眼”,心灰意冷间,让“问题悲观症”驱逐社会自信心,抵消发展正能量,吞噬我们的幸福感,“问题意识”本身就也成了问题。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我们固然要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任何时候不能忘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各种问题,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超越阶段的夸张口号,或是“一招就灵”的万能良药,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轻浮狂躁。

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键是要把问题放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观察,与国情对接、跟现实对表。一年一度的春运最为典型,一个多月34亿人次出行,而人均拥有的铁路,还不到一根香烟长度。现代化的速度提升了,过程却无法压缩,再加上不断增大的人口规模、水涨船高的期待诉求,都使问题的存在有客观性、必然性,问题的解决有复杂性、长期性。

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但在充满纠结的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里,倒确实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按下那个按钮,被遮盖的意义就会一目了然。比如,农民工问题。过去十几年里,2.6亿农民相继进城,接近俄罗斯和日本人口的总和。他们的生活要在短时间内超越“绿皮车、编织袋”阶段,子女教育与就业,自身医疗与住房,十几年积累的问题要一下解决,即便是奥林匹克山上的希腊诸神,恐怕也无能为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用辩证法的方式考量社会进程,才能还原事件的真实意义。

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强。异地高考理应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开闸放水,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即使翻番,也无法满足如此激增的就读需求。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不正是在这样的日拱一卒中,才逐渐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

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医疗改革既需协调利益魔方,更需面对海量刚需和分布不均的现实;收入分配改革“分好蛋糕”理念明确,具体调整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不存在一种简单化的理念,可以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30多年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正是从哲学层面上理清了问题与过程的关系,才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冒进,拒绝了休克疗法的诱惑,找到了正确的逻辑和顺序。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对问题的不断突围中,国家社会得到了实质性改善。既有“问题意识”,也有“过程意识”,才能让改革者有更多回圜余地,才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权利意识”,也要有“法治观念”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二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

“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四 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与问题之五

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有声音批评,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

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是陈腐迂阔,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第四篇:2013年9月9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

惠民政策好事变坏事 折射出什么? 对代课教师进行补偿,政策本身是好的,可究竟是什么,让年近六旬的代课教师竟死在了好政策面前?当地要求代课教师自证教龄,对年老体衰的代课教师而言,这无异于人为设置障碍。当程兴贵拿着盖了当地教委公章的教案,想要证明自己时,审核人员却说,“这不过一张废纸。”吊诡的是,等到程兴贵自杀身亡,他丢失的8年教龄竟然不证自明了。

据《南方周末》报道,2013年3月,云南省出台实施细则,对中小学代课教师的补偿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云南10余万代课教师将获得人生最重要的一笔补助,同时被要求自行举证证明代课经历。但他们普遍缺乏物证;证人也大多年老或死亡。在艰难的自证前,58岁的代课教师程兴贵叫喊着“我有证人,我有证据”,从近50米高的瀑布跳下。

代课教师身份是沉重的历史符号

读罢新闻,心情格外沉重。作为一名教师,本应该是“生命教育”的践行者,不该在高瀑上一跃,画完人生的句号。这让人情何以堪!然而,面对这样的归宿,我们实在不忍心去作太多的指责。

翻开历史,“代课教师”是个沉重的时代符号。毫无疑问,代课教师为我们的教育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历史的天空中应该为他们写下庄严的一笔。将近一个世纪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公办教师一起挑起了民族的脊梁。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通过“辞、退、转”等措施解决了民办教师,宣布已没有了民办教师。然而,由于各地财政吃紧,需求很大,又有一大批“代课教师”被返聘重返讲坛,特别是在那些落后贫困地区,代课教师的贡献不可磨灭,也一时不可代替。

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代课教师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我们对这些燃烧了自己,奉献了青春的代课教师们应该予以政策性补偿和人性关怀。2013年3月,云南省出台实施细则,补偿进入实质性阶段,这应该是这一政策性补偿的体现。按说,相对于这点标准的补偿,根本无法补偿代课教师的付出,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决定了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苛求,会乐意接受,只要能够体面地退出历史舞台就心满意足了。可是,程兴贵老师的无奈自杀实在不该发生。

要证明程兴贵老师的教龄本不会很难,25年来兢兢业业在教育一线,有村里人,有学生,有同事,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如果细查,甚至根本不用查就能很容易证实他的教龄。难道查明他的教龄身份,要比破获一个大案要案还要难?只能说明教育管理部门的失职和冷漠!程老师自己拿出了自己的教案记录,还有教育主管部门公章和领导的检查签名,却被拒绝。

按说,教育局和本地中心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应该有代课教师的档案,何须他自证身份?这些只能说要么是当地部门漠视了代课教师的存在,也疏于管理。要么是想有意克扣一笔补偿费用。他死后,居然不用他自己证明了,予以25年的肯定,又该作何解释?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代课教师程兴贵所“缺”的8年教龄,算起经济补偿来或许是一笔大数字,对一个贫寒的家庭来说是很重要,但与生命比起来又值几何?何须用此绝路来自证清白!可见在他的眼里,名节声誉比生命更重要。说实话,早些年来我们对教育的投入确实很少,对老师特别是代课教师有着太多的亏欠,“再穷不穷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落实。现在国家不断加大了教育投入,在代课教师退出舞台的节骨眼上,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某种程度上是戳痛了曾经的教育伤疤。社会应该让这些代课教师光荣地告退,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严。(重庆晨报 徐大发)让代课老师“自证教龄”太悲怆

这是一则没能登上门户网站首页的新闻,虽然其中有自杀、含冤、上访等刺激眼球的新闻元素。用生命“自证教龄”的程兴贵,因为没有“工资条”丢失了8年教龄。他四处奔波,为了寻找证人,花了400元包车,这笔费用相当于他和妻子一年收入的五分之一。而他想要拿到的这笔补偿款,也仅仅是每年补助830元,8年的补偿,算下来也只有6640元。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是不值一提的数字,却相当于程兴贵家庭3年的收入。

对代课教师进行补偿,政策本身是好的,可究竟是什么,让年近六旬的代课教师竟死在了好政策面前?当地要求代课教师自证教龄,对年老体衰的代课教师而言,这无异于人为设置障碍。当程兴贵拿着盖了当地教委公章的教案,想要证明自己时,审核人员却说,“这不过一张废纸。”吊诡的是,等到程兴贵自杀身亡,他丢失的8年教龄竟然不证自明了。

“自证教龄”的荒唐之处,在于当地教育部门在聘任、清退代课教师的时候,本来理应有备案,否则代课教师的微薄工资就无法发放。程兴贵用生命“自证教龄”,对有关部门不啻为警示,别再让“自证教龄”的悲剧重演,就必须尽到尊重和重视代课教师的责任,事后发放杯水车薪的补偿款根本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程兴贵的遭遇,也是无数代课教师人生的真实写照。勤恳踏实、兢兢业业,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回报。他第一次登上讲台,是在1977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当其他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时,像程兴贵一样的代课教师,甘守三尺讲台,结果反而因教育返贫。

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像代课教师程兴贵这样,社会亏欠过的人群有很多。代课教师、农民工、老兵„„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没有他们无私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但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的改善,他们却成了被遗忘的人群。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公,无人问津。就算是公共舆论,似乎也失去了对焦的耐心。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对于此类题材,不愿跟进,面对厚厚的申诉材料,往往以一句“这样的事情太多了”来应付。

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的幸福程度,不能简单地做加法,把个别人被无限放大的幸福,与多数人卑微的不幸累加在一起,得出整体幸福的结论。更应该多做除法,看看有多少国民的幸福指数达到了及格线,又有多少人举步维艰跑不到幸福跟前。

社会的亏欠究竟什么时候还,历史的欠账究竟什么时候还?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前提应该是不要再让被亏欠者活得如此悲怆。(新华每日电讯 刘晶瑶)“艰难的自证”到底有多难

尽管付出与收入严重失衡,但于乡村一隅,代课教师们曾坚守在讲台上,持续点亮着那盏知识之灯,给孩子们带去希望。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恐怕不是国家补偿所能完全体现的。更何况,国家的补偿款并不多。因此,对于代课教师而言,这笔补偿款最大的意义不在经济上,而在于对他们劳动和价值的肯定。

明乎此,也就不难体悟程兴贵老师的话:“国家没忘记我们,还有一点补偿”。那么,就是这么“一点补偿”,为何不能让程老师领得更方便、更有尊严呢?程老师到底陷入了多么艰难的自证中,乃至于被折磨得选择自杀? 由新闻可知,为了自证一段8年的教龄,程老师先找到了“盖了公章的教案”,但工作人员否决了其效力,且称“上面并无什么内容,不过一张废纸。”之后,程老师又找曾共事过的正式教师给自己开证明。可按照“面对面填表,背对背审核”的原则,工作人员要求程兴贵将证

人带来当面作证。而证人已82岁,因患病而难行。代课教师之死的引线,在此被触发。

盖了公章的教案为何不能作为依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将一位教师精心保留下来的教案称为“一张废纸”,无论如何有失尊敬。更何况,程老师已是年近六旬的老人。即便按照规定,教案不可作为证据,审核人员也应耐心礼貌些,跟程老师好好地解释沟通呀?相反,审核人员粗糙不敬的工作作风,让程老师“感到屈辱”,深夜难眠。

至于要求证人当面作证,虽是按规定执行,但让人无法理解是的,审核人员为何不提前将此告诉程老师,乃至让其白跑一趟呢?难道,工作人员之前没有开展任何宣传工作,向代课教师们解释哪些证据有用、该怎样证明吗?在此,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若程老师已告知审核人员,证人因高龄、患病而无法到场证明,那么,只要审核人员亲自走访,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程老师“艰难的自证”有多艰难?我觉得不难。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多一些事前宣传、多一些耐心解释,多一些尊敬,化被动为主动,程老师的自证之路上不会生出屈辱和荆棘。要知道,他们的名字是代课教师,那一群甘于贫苦,曾为乡村教育付出了无数心血和青春的人呐!在教龄认证的工作上,他们难道不值得我们的公务员们考虑得更周全一点,工作开展得更人性化一点吗? 程老师已走,但别处还有很多代课教师,他们也将面临自证教龄的问题。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乡村教师们普遍缺乏物证,证人也大多年老或死亡。如果政府希望悲剧不再重演,希望代课教师们领取补偿领

得更顺利,那么,请更周全人性地部署“教龄认证”的相关工作,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尽职尽责地为代课教师服务,为他们的代课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对于代课教师,我们欠的已经够多了。这笔欠单上,不能再添上“尊敬”二字。(红网 张隐曜)

新型城镇化不是一窝蜂撤县设市

彭真怀

最近半年多,由于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各种五花八门的说法、做法加速蔓延。全国酝酿设市、设区的县有上百个,仅广东、贵州、云南和陕西4个省就有60多个县提出撤县设市、设区。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政绩冲动,与加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图背道而驰。其中的胡作非为如不明令禁止,耽误了发展不说,还会严重冲击农村社会稳定。

农村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基础。一窝蜂撤县设市、设区,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盯着农民的土地,抠土地财政,已经没有心思搞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了。今年上半年,我在山东、河北和广西等地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感觉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搞行政造城。有一个地级市,把城镇化指标逐级分解到县、区、乡镇,弄得官不聊生,民不聊生,怨声四起。“撤县设区”把权力上收到地级市,“撤县改市”在名分上有了升格,这种翻烧饼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挑战最为敏感的社会安定底线。

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盘活三农全局、引领四化同步和统筹五位一体,但很多人对全局缺乏常识性判断,仍在大兴造城运动,借新城之名,行夺地、争地和占地之实,抬高房价和地价。我非常担忧的是,如果不打破城乡分治的制度障碍,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叠加的复合转型,新型城镇化就会演变成为一场灾难。这种情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享受不了公共

服务,想回农村又回不去。土地上长出的是一座座高楼,他们在不安中生活,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公共资源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从我这些年跟踪调研的情况看,农民有权作出进城还是留村的选择。如果进城,要有相应的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现有农民工2.62亿人。按每年转移1000多万人考虑,这是一个特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是不是同时转移,没有人进行这方面的专项研究,更谈不上拿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大城市搞所谓积分制,看税收贡献等等,本质上是嫌贫爱富。对那些选择进城的农民,也要为他和他的家人设立3~5年的过渡期,保留他们在农村的土地,便于平稳完成起步阶段的过渡。

现在,农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农民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都不种地谁来养活中国?都不当农民谁来保证粮食安全?建议给县城和小城镇30年培育期,让有条件的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近市民化,在户籍、医疗、教育和就业等生活生产方式上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实现共同富裕。

最近10年,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喊土地指标不够用,认为这是他们目前最难做的工作,也是他们与农民之间最尖锐的矛盾。其实这种想法反映出执政本领短缺,仍然是要地不要人的惯性思维。今天搞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农村没有土地,在城市贡献的是自己青壮年时期的劳动力。城市所需要的,不是一个个完整的人,而仅仅是每一位农民兄弟苦脏累工种的劳动付出。

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这件事如果一拖再拖,搞不好就会演变为历史上的“流民”问题。事实上,每一位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在县城和小城镇大约为5万元,在地级城市大约为10万元,在大城市大约为20万元。这个成本,并没有超出中央和地方财力的承受范围。中央一定要下决心,带头动刀子割肉。

早在1997年,国务院就作出暂停审批县改市的决定,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县改市,冲击了以县制为主要特色的传统行政管理系统,造成很多县级市出现“虚假城市化”弊病。比如,市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城郊比例失调,城乡概念模糊等等。现在,这些老毛病又发作了,简单地把县一撤了之,搞硬生生的“拉郎配”,甚至让农民“被上楼”,实际上背离了新型城镇化的初衷。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新型城镇化研究小组负责人)

企业创利不及银行该反思什么? 卞广春

《2013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中,银行业大唱独角戏,掩盖了服务业结构性失衡的发展轨迹。银行业占服务业500强的企业数量比重为7.8%,但其创造的利润却占服务业500强利润总量的67.5%。换言之,中国服务业500 强中,银行业用仅有的39家企业,即不足一成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近七成利润。“银行业一家独大”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发展,亟须调整!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9月2日《人民日报》)银行和实体经济,一个利厚一个利薄的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其实,银行的资本利润率不仅大幅高于工业,而且高于石油和烟草。我们都说烟草是最暴利的,石油勘探开采也很暴利,而现在银行业比这两个行业利润还要高。所以,我们在声讨银行暴利的时候,要寻找银行暴利的原因及业务范围,也应关注和总结银行暴利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与影响,同时,又要寻找处理和制约银行暴利的途径。

银行暴利的来源,七成是存贷款利差,其次是其他收费项目增加。利差大,对银行是滚滚而来的财源,对中小微企业,则是融资成本增加。银行好比一条虫子,直接吃掉了实体经济的利润。

实体经济,尤其是那些自有资金严重不足的中小微企业,都是靠银行贷款或者社会融资维持正常运转的。企业利润率低,银行暴利,恰恰反映了存贷利差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大,也表明了中小微企业使用银行贷款的成本在财务支出中的比重较大。即使企业不从银行贷款,而通过社

会融资,也是参照银行贷款利率。这是企业连喊吃不消、伤不起的关键因素。

利率市场化以后,获得利率优惠的主动权,从来没有被企业抓在手里,反而成为一些银行贷款利率上浮的经营手段。经营业绩和前景好的企业,能够确保不上浮或者上浮少一点;而自有资金不足,产品积压或者生产加工季节性产品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往往以降低贷款风险为由,加大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进而进一步扩大实体企业的经营成本与风险。

暴利银行成中小微企业克星,中小微企业睁大眼睛,期待有好政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下企业发展的常态,也不符合政府规划与管理的常情。中小微企业自己加压,改善经营状态,加大自我投入,减少融资成本,改变经营质态,凝聚全员人心,永远是中小微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企业不能改变银行,只能委屈地改变自己。

警惕伤童案频发背后的社会失序

易艳刚

日前,备受关注的山西临汾“8·24”男童被挖眼案有了新进展。警方综合侦查调查和刑事技术DNA检验结果认定,6岁受害男童斌斌的伯母张某系该案犯罪嫌疑人,其动机疑为老人赡养问题。斌斌的父母与张某一家共同赡养瘫痪的老父亲,两家曾因赡养问题发生过矛盾。8月30日,张某已在自家院内跳井自杀。

斌斌双眼被挖的新闻刚传出时,很多人还曾以为他是非法器官买卖的受害者,结果这起触目惊心的恶性伤童事件,竟源于家庭纠纷。按照常理,斌斌这个年纪的孩子应是被大人精心呵护的对象,可他在现实中却变成了成人恩怨的牺牲品。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这种用暴力手段残害儿童的行为都必须被谴责和惩处,因为它已经洞穿正常社会的人伦底线。

然而,只要检索媒体报道就不难发现,类似的暴力伤童案并不鲜见,仅今年就发生过好几起:3月,吉林一男子盗车后将车内婴儿埋入雪中致死;7月,北京一男子与人发生停车纠纷后将对方的女婴摔死;7月,河南一警察酗酒后将路人的婴儿当场摔昏;前不久,黑龙江出生仅56天的女婴被父亲扎了数根钢针„„

所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剧,都能击中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让人顿生恻隐之心。每当出现一例暴力伤童事件,很多人都会探究导致这些悲剧的原因,比如现代人普遍敬畏生命的意识,再比如人们越来越容

易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动怒。但在我看来,这些分析其实共同指向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社会失序和人心失序。

要检验一个社会的机体是否健康,非常核心的一项指标,就是看人们遵循公序良俗的程度。比如,不伤孩子,就是人类文明最起码的一条底线。文明社会的人,会将保护孩子作为一项理所应当的共识,但在一个社会失序的环境中,人们会轻而易举地将暴力加诸无辜的孩子。至于他们施暴的原因,往往并非什么深仇大恨,有时仅仅只是因为言语不和,甚至纯粹只为发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无辜的孩子频频成为暴力行径的受害者,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视为一种预警信号。这种反常现象说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心态和思维习惯,并冲击那些维系社会秩序的文明共识和伦理底线。如果陌生的路人可能在下一秒变为施暴者,如果连朝夕相处的亲人也能因不足挂齿的纠纷而举起屠刀,我们的安全感以及我们对良善社会的预期,恐怕将无处安放。

应对暴力伤童案频发的问题,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围墙固然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失序和人心失序的修复。毕竟,法律只是一个社会的最后准则和行为底线,而我们对良善社会的预期必然在底线之上。只有让公序良俗成为规制我们言行的尺度,重申人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让那些郁积在心中的不公平感、被剥夺感等负面情绪有效得到纾解,最终才能避免它们暴力伤害的方式呈现。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被动“灭火”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生活已悄然进入全媒体时代,各种价值冲撞,可谓无处不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力牵引”,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外力牵拉”。

王天德

有调查数据显示,98%的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表示基本了解,83%表示喜欢,91%的青年认可古人的道德准绳,对于“是否将‘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个问题,54%的青年选择“是”,25%选择“偶尔”,12%选择“一点点”,只有1.9%选择“从不”。这现象,值得思想政治工作者警惕和及时补位引导。

目前,西方文化渗透的态势有增无减。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应抢先一步,主动站位,不能被动的“灭火”,而是要主动地“校正”,把控住当代青年的文化价值观。

当代青年面对高度开放且极其复杂的网络环境,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自主性研究。同时,还要推动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使网络主流成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平台。

当前,大众文化传媒的迅速扩张、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信息量剧增,使国人思想更加活跃、视野不断拓展以及认识能力持续提高,人们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加强,并日益注重交往和文化交流中的互动与

平等,表达个人意见和个性主张,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文化环境的这些重大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对自身内在文化特性的感受和认知,引导当代青年既有文化认同又有国家意识,既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敏感与亲近,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和戒备,又不做情绪过于亢奋而失控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和全盘西化者。

当代青年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教育与现实社会脱节、与教育者本人的行为举止脱节,那么教育就会与教育效果脱节。因此,应借鉴并建立“借助文化潜移默化影响”模式,通过无声的对比和事实,使当代青年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化成个人的精神特质。

东方文化中有糟粕,西方文化中也有“臭烘烘的牛粪”。要引导当代青年增强自身鉴别力,就要引导当代青年要守好民族文化的“根和本”,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当代青年作为中国青年一代最优秀、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应把眼光放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中,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审视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择班大战”凸显校内资源分配不公

孩子开学了,家长却皱了眉。近日,不少家长反映出门经常被问到孩子被分到“重点班”还是“普通班”。“重点班”的学生家长抬起了头,“普通班”家长则是一声苦笑。尽管教育部连年下发文件,禁止中小学设立“重点班”、“普通班”,但屡禁不止。到底是谁给学生戴上了“重点”“普通”的帽子? 《山东省对违规从事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规定,禁止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笔者询问多家学校的学生发现,许多中小学以“实验班”、“培优班”等名义变相设立重点班。而且,学校和家长的热情远远要高于学生。每到寒暑假,孩子的日程就被各种特长班、辅导班占满。有学生家长反映,虽然知道孩子累,但学校都是按照学生成绩高低编排“重点班”和“普通班”,只好如此。

显而易见,面对强大的升学压力,“重点班”不仅成了学生挥荆斩棘踏进大学校门的利刃,也成了学校排名评优、赢取升学率的有力武器。把优越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水平集中设置在某几个班,孩子们挤破了头只为争夺有限的名额。这一方式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明显剥夺了“普通班”学生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严重伤害了“普通班”学生及任课教师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对于分入“重点班”的学生来说,也容易产生优越感、自私自利等心理障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择班大战”引发了家长焦虑,提高了全社会的教育成本,拉关系、找门子的现象随处可见。

归根结底,“重点班”屡禁不止,是在升学压力下,由学校和家长需求以及权力寻租共同助推。而当前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禁止设立“重点班”的规定,往往强调“严禁”,却没有出台配套的惩罚措施,难以起到监管和约束作用。在执行中,一些热点学校借力行政资源形成“保护伞”,查处难度增大。

遏制择班乱象,学校应该承担责任,家长也不能盲目跟风。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中小学招生、分班的公开透明,保障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取消“重点班”,代之以“混合班”,有利于减缓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愿有更多的学校加入“混合班”的行列。

第五篇:马克思作业:对《2012政府工作报告》一些评论(共)

对《2012政府工作报告》一些评论

关于《2012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有很多,现在就其中的某些来评论一下。

2011年的成绩中大部分都已经成功达标,其中通胀控制失败,计划cpi4%,实际5.4%,食品价格上涨11.8%,发改委张平已经做检查;节能减排目标失败,计划万元GDP能耗下降3.5%,实际2.01%。

2012年施政目标的原则是:稳中求进(实际就是平稳交班),扩大消费需求。实际就是提供一些财政补贴给几个产业,类似以前的家电下乡补贴,应该没什么用。

目标其中有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说明就业压力开始大幅缓解,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221万人,说明刘易斯拐点来了,也说明GDP减慢增长速度有条件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完成,因为食品供需平衡仍然紧张,全球粮食供应价格仍然会走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实际上这个目标是很困难的,据商务部数据,今年1月份我国进口、出口贸易额出现罕见的“双降”局面。1月份,我国出口额为1499.4亿美元,下降0.5%;进口1226.6亿美元,下降15.3%。显现出了我国外贸的形势严峻;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这个难度也较大,因为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开始下降,说明资金需求或配置不平衡,制造业订单不乐观,企业流动性不理想。

2012年的主要任务有:一.GDP增长。当中很多口号都是吹牛皮,实属空谈,有的就连文件都出不了办公室。二.通胀。主要有货币政策,食品供应,流通网络,市场监管等政策。其中M2增长14%,这个难度很大;流通网络需要财政大投入,目前已经投入不少,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把握好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预期,这个可以有,实际去年就动手好多次。三.三农。农业补贴,这个实际上也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这个是必需的,全世界所有大国都如此;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这个又是空话,喊了10年了;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与以工代赈结合,可以缓解一部分就业压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这个是对那些试图搞土地流转的人一个回答,中国还是TG在当家。四.工业。主要是整合能源,信息,高科技技术,和落实各种政策,提高城镇化进程。其中有利也有弊。五.科教。经费方面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实际是不够的,因为这里面折扣太多;科技方面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个早就应该干了,大学和研究所都是出工不出力。六.民生。增加就业岗位,这个需要更多的配套激励机制,否则企业寿命太短,不过增加很多临时工而已;全覆盖新的社会保障,这个主要看地方政府财力,有钱的地方政府会落实好点;卫生方面主要是覆盖全民医保,提高医疗辅助,这主要是钱方面的问题;房地产方面比较有难度;户籍政策的实施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七.文化。这个方面就是老生长谈,没什么变化。八.改革。主要围绕市场,价格,分配,和事业单位进行。九.对外。主要是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国际事务和港澳台几个方面。实际上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将难持续,2011年11月份中国出口增速已降至13%,考虑出口产品涨价因素,实际增速接近零。1--11月出口退税额接近同期外贸顺差,故实际顺差也接近零。此外,出口占比中50%为外资企业加工出口,虽有利就业,却只赚血汗钱,但出口第一的代价却是污染、货币创造过量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血汗工厂大国历史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引导外资已经不欢迎低附加值的外资;国际事务方面不管愿不愿意,为了自己利益,都得承担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港澳台方面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建设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推进横琴新区建设,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其实有价值的,并且会行动的就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只是福建能不能抓住机会,拭目以待。

没有看到成果之前很难猜测政策的好坏,总的来说我们期待2012年的成绩。

下载马克思实时评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实时评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年9月10日半月谈评论文章实时更新(共五则范文)

    如何打破教师节送礼潜规则 杨涛 每到教师节,学生大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今年,一种可等同于现金使用的教师节礼品卡格外火爆。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

    2014实时政治

    2015考研政治时政热点:2014年3月(1)一、国内时事新闻 1、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截至3月2日1时,暴力案件......

    实时新闻

    一、国内部分:1、国家主席习和俄罗斯总统普京12月31日互致新年贺电。习在贺电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普京总统和俄罗斯人民致以诚挚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习表示,2015年,中......

    实时汇报(本站推荐)

    实时汇报 在公司见习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应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时汇报。因为在汇报实时的工作中能让同事们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予以相互纠正,并且能端正自己......

    2016年实时政治汇总

    1. 10月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授予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 2. 北京时间10月4日17时45分,科学院常务秘书戈兰·汉森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

    实时操作系统报告

    实时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1001 学号:3100601025 姓名:陈治州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1日 实验 简易电饭煲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µC/OS-II的......

    实时新闻 word

    (1). 日前,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海峡两岸执法部门首次实施( )行动,成功破获一起特大走私毒品案有关情况。 A. 海上联合缉毒B. 陆上联合缉毒C. 机场联合缉毒D. 海关联合缉......

    员工实时考勤

    员工实时考勤 一般情况下,公司通过罚款这一措施来给员工树立行为准则,使员工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同时,通过罚款的程度和力度来告之员工,“什么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