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开大学国际刑法期末复习总结
一、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
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概念: 主权,就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完全独立,不受他国的侵害、干涉。尊重国家主权,即一国要尊重和承认他国存在和发展的独立,任何国家一律平等,互不干涉。
发展变化:(1)主权弱化,国际性组织出现。例如:国际刑事法院。
(2)主权的共享和让路。例如,欧洲国家主权共享与让与,使欧盟与其他国家形成有力的竞衡。
2、合法性原则: 概念:
内容:(1)实体合法。即罪刑法定原则,在认定国际犯罪的时候,必须要有法律依据。
(2)程序合法。必须遵守国际司法准则、相应的国际公约和双边约定。
3、普遍管辖原则:
概念: 即犯罪所在地法院和罪犯逮捕地法院均有权对罪犯进行审判,而不论犯罪是什么人,也不论其罪行发生于何地。
特点:(1)针对某些特定的犯罪,即国际公约所明确规定的可予以普遍管辖并在世界上得到公认的危害国际社会的罪行。例如,海盗罪,贩毒罪。
(2)无任何功利目的,主要就是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秩序。
(3)要行使普遍管辖权,必须逮捕或控制了犯罪嫌疑人。
(4)适用管辖的非属地因素。犯罪行为不在追诉国的属地范围内发生,而是在其他国家的领域内发生
(5)适用管辖的非属人因素。犯罪人不具有追诉国的国籍。
(6)适用普遍管辖原则进行追诉的犯罪原则上不应受到双重审判。国家承认对某种罪行进行普遍管辖,就意味着其承认其他享有事实上优先权的国家对该罪行进行审判和处罚。
4、个人刑事责任原则:
概念及内容:(1)任何人凡是从事构成国际法上的犯罪行为者,应当对此行为负责并受到处罚。
(2)国内法对构成国际法上犯罪的行为不处以刑罚,也不能免除从事该行为的人在国际法上的责任。
(3)从事构成国际法上犯罪行为的人是作为国家元首够或者政府负责官员而采取行动的事实,不能免除其在国际法上的责任。
(4)根据政府或上级命令采取行动的事实,如果此人实际上可能进行道义上的选择,不能免除其在国际法上的责任。
(5)任何人有权受到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公正审判。个人刑事责任可适用的国际法上的罪名:
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侵略罪 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的适用:
(1)年满十八岁的自然人;
(2)在共同犯罪中,无论共犯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只要实施了严重的国际犯罪,都应以共同犯罪的身份承担刑事责任;
(3)个人对各种犯罪形态下的犯罪行为,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例如,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等。
5、刑事诉讼中的保障人权原则: 概念:
内容:(1)正当程序原则。即在法院审判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并使这些权利得到保障。例如,出庭的权利,辩诉的权利以及公众审判的权利。
(2)无罪推定原则。未经依法成立的法庭经过符合法定程序的审判,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即未经依法证明有罪之前,被告人应被推定为无罪。
(3)一罪不二审原则。法院不得对一个案件作两次以上的审判。
6、国际合作原则。
概念:包含两层含义:(1)国际合作,主要是国际间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并实施共同的行为;(2)司法协助,是一种司法活动的参与,以及为实现最终目标所作的贡献。国际合作是实体法与程序法上的综合协作。
主要体现方式:
(1)引渡制度;
(2)双向司法互助;
(3)追寻并扣押有关财产;
(4)刑事诉讼程序转移。
二、国际犯罪
1、概念:是指严重侵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违背国际刑事法律规范(包括国际条约和惯例),经国际社会公认,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2、构成要件:
(1)实质要件:国际犯罪对国际社会有严重危害,冲击了国际社会的根本秩序。(2)形式要件:构成国际犯罪,必须由国际性的违法行为。
A、不违反所在国的国内法,不能成为免除国际法律责任的理由。
B、如果某些行为在国内是犯罪,但在国际上并未禁止,也不能构成国际犯罪。(3)时间要件:不仅可以根据事前订立的国际条约来确定犯罪,也可以根据事后国际社会根据国际习惯订立的国际条约来确定。“行为在先,法条在后”,法条对行为有溯及力。
(4)空间要件:国际犯罪的影响具有广泛性。
3、国际犯罪构成要件的三大件:、(1)客观要件(构成国际犯罪所需的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二者之间的因果联系)A、作为: 行为犯(犯罪行为实施完毕,犯罪即可成立)
结果犯
危险犯(实施的行为构成了某种危险,即犯罪成立)
煽动和教唆(煽动即行为人公开或者秘密地通过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对他人进行股东、误导和宣传,意图使他人实施其所煽动的行为。)
预谋
例如,图谋劫持人质罪
B、不作为:有能力履行必须履行的义务而拒绝履行。
(2)主观要件:国际犯罪实施者对其行为与结果所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国际犯罪多是“故意”,仅有破坏海底电缆管道罪可以由“过失”构成。
(3)主体要件:
A、自然人:单独或伙同他人事实某一犯罪的;命令、唆使、引诱他人实施犯罪的;以任何其他形式进行资助的;为了便利实施这一犯罪,帮助、教唆或以其他方式协助实施或企图实施犯罪的,包括提供犯罪手段;就灭绝种族而言,直接煽动的;已经以实际步骤着手采取行动,意图实施犯罪,但由于意志之外的原因,尚未发生的。
B、团体或组织:国内政府组织(属于国家机关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代表国家)、非政府的团体或组织(根据法律确立,不需要国家授权)、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组织
C、国家(存在争议)
三、国际犯罪的具体罪名
(一)灭绝种族罪
1、概念:蓄意地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族裔、种族或者宗教团体而实施的迫害行为。
2、行为模式:
(1)杀害该团体的成员;
(2)致使该团体的成员在身体上或精神上遭受严重伤害;
(3)故意使该团体处于某种生活状况下,以毁灭其全部或局部的生命;(4)强制施行办法,意图防止该团体的生育;(5)强迫转移该团体的儿童至另一团体。
3、主观要素行为:(5行为)(1)直接实施种族灭绝(2)预谋实施种族灭绝(3)公然煽动进行种族灭绝(4)意图灭绝种族(5)共谋灭绝种族
4、主观方面:蓄意并具有消灭全部或局部种族或族裔的意图
客观方面:预谋、实施、公然煽动、意图或者共谋实施灭绝种族的行为。
5、犯罪对象:民族、族裔、种族或者宗教团体,即“稳定的”永久构成的团体
6、保护对象,人的基本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灭绝种族罪以及相关行为(5行为)不得视为政治犯罪以防引渡。
(二)酷刑罪
1、概念:公职人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故意非法实施,使他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痛苦的行为。
2、主观方面:故意,并且必须具有某种特定的目的。
特定的目的包括:
A、逼取口供;
B、对受害人的行为进行惩罚;
C、恐吓或者威胁;
D、歧视
¥:纯粹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者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附随的疼痛和痛苦不包含在内。
3、主体:(1)国家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的其他人员
(2)在上述人员唆使、同意或默许下的其他人员,与该公职人员构成共同犯罪。
4、客体:(1)人类社会和平与安全的共同利益;
(2)直接客体: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以及与人身权利有关的其他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人格权和荣誉权等基本人权。
5、客观方面:违反国际公约的规定,非法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人身权利有关的权利,对他人施加肉体上或精神上痛苦和折磨的行为。
6、不能阻却酷刑罪成立的理由:
(1)任何的意外状况(战争状态、战争威胁、国内政局不稳或其他事态紧急的状况)都不能成为酷刑罪的理由。
(2)上级官员或者政府当局的命令,不得作为施行酷刑的理由。
¥:如果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人在另一国家有遭受酷刑的危险时,任何国家不得将该人驱逐、推回或引渡至此国。
7、酷刑罪与刑讯逼供罪:
(三)海盗罪
1、概念:海盗罪是指私人船舶或飞机上的船员、机组人员为私人目的在公海或管辖区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物实施非法的暴力、扣留和其他掠夺行为。
2、构成要件:
(1)主观方面:故意,并且是出于私人目的
(2)客观方面: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物实施非法的暴力、扣留和其他掠夺行为(3)主体: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上的船员、机组人员或乘客。
3、《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的两种海盗罪的情况:
(1)在公海上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以及其上的人或财物实施非法的暴力或扣留;
(2)在任何国家管辖以外的地方队船舶、飞机、人或财物实施非法的暴力或扣留。例如:2011.10.5 湄公河惨案。虽然金三角地区在形式上不在任何国家管辖之下,但实质上是在三国共同管辖之下,因此不属于海盗罪。
(3)明知船舶或飞机成为海盗船舶或飞机的事实,而自愿参加其活动的任何行为;(4)教唆或者故意便利上述几种情形的任何行为。
¥:军舰或者军用飞机船员或者机组人员叛变,抢占其为私人所有,施行以上行为的,同样视为海盗罪。
4、船舶或飞机的扣留、扣押问题:
在公海上怀疑一条船是海盗船,先追击,鸣枪示警,在登船检查。
若扣押有嫌疑但并无足够证据证明其为海盗船的船舶、飞机,扣留国家要负担因此造成的损失。
5、劫持航空器罪与海盗罪的区别:
(1)二者目的不同。劫持航空器罪是为了让航空器按照自己的目的出行;海盗罪是为了掠夺财物。
(2)同一船舶、飞机和另一船舶、飞机。
四、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
1、实现国际犯罪管辖的方式:
(1)国际法庭的管辖模式:不需要相关国家法律的规定就可以实施管辖。三种类型:A、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有独立的调查权、审判权,不需要其他国家的协助。
B、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及卢旺达国际法庭,前者主要审判1991年来发生在南斯拉夫境内的违反国际法律的行为;后者主要解决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境内的违反人道的行为。
C、国际刑事法院。2002年7月1日为了加强国际合作而成立。
前两种模式的法庭都是审判特定案件特定罪名,而国际刑事法院是常设性的,可以管辖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严重犯罪。(2)国内法院的管辖模式
国际法庭有审判罪名有限的缺点,因此,大多数罪名还是用国内法院的管辖模式。国际法律规范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内法的配合,从长远来看,加强国际犯罪的国内立法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秩序。
国内法院管辖模式的缺点:A、不能审判和惩罚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的国际犯罪。
B、在特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下,国内司法程序可能受到国内政
治力量和个人的干扰。
五、国际犯罪的刑罚
1、对自然人的刑罚,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判死刑的很少。
2、对团体的刑罚,首先宣布这是一个犯罪组织,然后宣布该团体解散,接着再将其中的人员按照自然人的刑罚来处理。
3、对国家的刑罚,不能采取具体措施,仅是一些象征性的惩罚。
A、限制主权。全部或局部限制实施国际犯罪的国家主权的一种刑罚措施。
B、国际制裁。对实施国际犯罪的国家施加经济制裁、海空封锁、军事禁令和武力制裁等方面的措施。
C、赔偿。
D、赔礼道歉。
E、终止犯罪行为。
F、剥夺国际社会成员资格。(政治性惩罚)例如,逐出联合国大会。
六、引渡
1、概念:指一国应他国的请求,将当时在其境内而被外国指控犯有某种罪行或被判刑的外国人移交给外国政府。
引渡主体:国家或其它具有刑事管辖权的实体。例如,国际刑事法院,远东国际法庭等。
引渡对象:犯罪人(犯罪嫌疑,被指控犯罪人【被告】,罪犯【已定罪】)
目的:实现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形式:被请求国将被请求引渡人移交给请求国。
2、种类:
按目的:诉讼引渡(针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以对其进行刑事追诉和审判为目的)
执行引渡(针对罪犯【已被判刑或正在执行刑罚的人】,以对该人执行刑罚为目的)
按主体:国家间的引渡,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引渡
按罪行不同:国际犯罪的引渡,国内犯罪的引渡
3、引渡的基本原则:
(1)双重犯罪原则:国家间引渡罪犯时,作为引渡理由的犯罪必须在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均构成犯罪,被请求国方能同意请求国的引渡请求。(双重犯罪是指犯罪性质相同,即只要在双方国家都构成犯罪即可,不需罪名相同)
(2)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则:凡请求引渡的犯罪在被请求国视为政治犯罪或者与政治有联系的犯罪的,拒绝引渡。
¥:战争罪、灭绝种族罪等国际犯罪,不得视为政治犯罪而不引渡。(3)特定性原则
A、含义:对引渡到请求国的犯罪人只能就引渡请求所指控的犯罪进行审判,或者就提出引渡请求时,已经做出的判决进行刑罚。
B、设立原因:防止请求国规避政治犯不引渡原则
C、内容
a.关于罪的特定:必须是发生在引渡请求之前的犯罪;而且针对的必须是引渡请求中所指控或已判刑的犯罪。
b.关于请求国的特定:被引渡者不得再引渡到第三国,只能有请求引渡的国家进行审判。
D、特定性原则的排除适用:
a.因被请求国同意而排除特定性原则适用:特定性原则的适用可以通过获取被请求国关于补充或再引渡的同意而加以排除;
b.超过保护期的追诉不再受特定性原则的限制:我国《引渡法》规定,“被引渡人在其引渡诉讼终结,服刑期满或者提前释放之日起,三十日内未离开请求国或者离开后又自愿返回的除外。”(4)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
当引渡请求针对的是本国公民时,应当拒绝引渡。
原因:对本国公民进行保护的国家职能;对其他国家法制的不信任;维护包含司法独立权的国家主权。
被引渡人身份确定的时间点:施行犯罪的时间;
请求国申请引渡的时间;
被请求国作出引渡决定的时间。
¥:多数国家以被引渡人犯罪的时间是否是本国国民为确定标准。(5)或引渡或起诉原则
在其境内发现被请求引渡的犯罪人的国家,按照其签订的有关条约或者共同原则,应该将该人引渡给请求国。如果不同意引渡的,则应当按照本国法律对该人提起诉讼,以便追究其刑事责任。
(6)一事不再理原则
在刑事诉讼中对同一人的同一行为,司法机关已经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后,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不得再对其进行追诉和执行刑罚。
¥:必须是针对同一个犯罪事实,如果根据其他罪,一个国家已作出裁判,其也可以引渡给另一国进行另一行为的司法裁判。
“在收到引渡请求时,被请求国的司法机关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已经做出生效判决,或者已经终止刑事诉讼程序的,应当拒绝引渡。”
4、引渡的程序
(1)引渡请求的优先权:当行为人实施的犯罪涉及到多个国家是时,多个国家的请求权就会出现竞合。此时,一般按照以下顺序处理:犯罪地国、犯罪人的国籍所属国、受害国。
(2)拒绝对方引渡请求的8种情况:
本国人不引渡;
一事不再理;
政治犯不引渡;
非正当追诉目的;
军事犯罪;
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已过诉讼时效或者已被赦免的);
酷刑不引渡;
根据缺席判决提出引渡请求的。(最后两项是可以不引渡的。)
第八条 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拒绝引渡: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被请求引渡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二)在收到引渡请求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司法机关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已经作出生效判决,或者已经终止刑事诉讼程序的;
(三)因政治犯罪而请求引渡的,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给予被请求引渡人受庇护权利的;
(四)被请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种族、宗教、国籍、性别、政治见解或者身份等方面的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诉讼或者执行刑罚,或者被请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请求国法律,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纯属军事犯罪的;
(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请求国法律,在收到引渡请求时,由于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或者被请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应当追究被请求引渡人的刑事责任的;
(七)被请求引渡人在请求国曾经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残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处罚的;
(八)请求国根据缺席判决提出引渡请求的。但请求国承诺在引渡后对被请求引渡人给予在其出庭的情况下进行重新审判机会的除外。
第九条 外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引渡请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拒绝引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引渡请求所指的犯罪具有刑事管辖权,并且对被请求引渡人正在进行刑事诉讼或者准备提起刑事诉讼的;
(二)由于被请求引渡人的年龄、健康等原因,根据人道主义原则不宜引渡的。
第二篇:国际商务礼仪期末复习
国际商务礼仪期末复习
一、“礼仪”一词的含义和作用
1、礼仪:
社会公认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对他人表示尊重,且因社会地位、交往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的一种交往规范。
2、“礼仪”的定义主要包括三层意思: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
礼仪准则或规范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称、共同认可的。
礼仪是个人的学识、修养、品质的外在表现。
二、初次见面礼仪(握手、介绍、名片)
1、传情表意要握手:
如果一个人要与多个人握握手怎么办?
·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后客、先女士后男士
·由近及远
·顺时针方向
2、与人相知要介绍
介绍顺序:将知道对方是谁的优先权赋予更加受尊重的一方:
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将客人
介绍给主人;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3、名片:是人们用作交际或送给他人作纪念的一种介绍性媒介物
·交易法
·明示法
·谦恭法
·平等法
三、交谈礼仪(善于倾听、知人善谈、交谈的避讳、私人问题)
1、说话的技巧——善于倾听:
·移情式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随着谈话者情感和思路的变化而变化。·四不准:不打断对方,不补充对方,不纠正对方
2、说话的技巧——知人善谈:
·语速、音量要因交谈者的年龄而异
·遣词用句要注意因交谈者的文化程度而异
·交谈的语气要因交谈的目的而异
·交谈的距离要因交谈者的关系而异
3、语言要求——交谈的避讳:
六不谈:
·不非议国家和政府
·不涉及国家秘密和行业机密
·不访及交往对象的内政
·不背后议论同行、领导、同事等
·格调不高的话题不谈
·不涉及私人问题
4、私人问题5不问:
·不问收入(代表个人能力与企业效率)
·不问年纪(快退休及白领丽人不得问)
·不问婚姻家庭(显示人格)
·不问健康问题(健康状况决定发展前途)
·不问个人经历(不重过去、只重现在)
四、个人形象礼仪(“TPO”原则、女性着装的要求、男性着装的要求、佩戴饰物的要求)
1、着装的原则:“TPO”原则
·T(Time)表示时间,即穿着要应时,一天不同的时段,一年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要求。
·P(Place)表示场合,即穿着要因地制宜,工作场合要庄重保守,社交场合要时尚
个性,休闲场合要舒适自然。
·O(Object)表示着装目的,即穿着要适合自己,符合身份,扬长避短。
2、女性着装五不准
·黑色皮裙不能穿
·正规场合不能光腿光脚
·袜子不能出现残破
·鞋袜不配套
·避免袜口露在裙外
3、男装的礼仪:三个三
·三色原则:全身衣服不得超过三种颜色
·三一定律:身体上有三个部位要保持一个颜色(皮带、皮鞋、公文包)(一定要白
袜配皮鞋)
·三大禁忌:西装的袖子和口袋、袜子问题、在正规场合穿夹克和短袖衬衫。
4、佩戴饰物的礼仪:
以少为佳、同质同色、符合习俗、注意搭配
五、人际交往的法则(三A法则、白金法则)
1、白金法则:
·现代交往行为要合法
·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
2、三A法则:
·Accept:接受
·Appreciate:欣赏
·Admire:赞赏
六、商务办公礼仪(公务接待的程序、顺序位次的排列、电话礼仪、求职应聘礼仪)
1、公务接待与拜访:三声、三到、五句话
·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
·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五句话:伺候语、请求语、感谢语、抱歉语、道别语
2、公务接待与拜访:办公接待程序:问候——引见——介绍——交谈——送客
3、国名和人名的排列顺序
·国际会议上国名的顺序怎么排?按拉丁字母的顺序排列
·民主选举中人名的顺序怎么排?按姓氏笔画的顺序排列
4、会客的座次顺序:自由式、相对式、并列式
五个技巧:
·第一面门为上
·第二居中为上
·第三以右为上
·第四前排为上
·第五以远为上
5、双排轿车的座次:
三种不同的场合:
·社交应酬:副座为上
·公务接待:后排右边为上
·VIP的位置:后排左边为上
6、打电话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休息时间、就餐时间、节假日最好不要打电话·注意通话长度:尽量控制在三分钟内
·注意通话内容
7、打电话时谁先挂
地位高者先挂
如果地位一样,被求者先挂
8、打电话时注意的礼仪:
·铃响不过三声
·不要随便让人代接电话
·接电话也要作自我介绍
9、良好的职业形象
·训练有素
·具有潜力
·善于合作
10、临场表现:
注意语言
·吐字要清晰
·使用礼貌用语
·有问必答
·注意沟通方式
第三篇:国际结算期末复习
第一章 总论
1、国际结算的概念:是一项国际银行业务,指为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或跨国转移资金
而通过银行完成的跨国货币收付活动。
2、国际结算演变的过程:国际结算以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但他们不是同时产生的,国际贸易的产生早于国际结算。传统国际结算的特点是现金结算、直接结算和凭货付款。随着国际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和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传统的国际结算已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并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银行职能的变化,传统的国际结算不断发生变化,并逐步向现代国际结算转变。现代国际结算的特点是:是票据结算;是凭单收付款;是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结算;与贸易融资相结合;管理规则众多。
3、代理行的概念以及它的成立:两家不同国籍的银行通过相互委托办理业务而建立代理关
系,建立代理关系的银行互为代理行。代理关系的建立一般需要三个步骤:①、考察了解对方银行的资信;②、签订代理协议并互换控制文件;③、双方银行确认控制文件。
第二章 票据
1、票据的含义及其特征:票据是出票人委托他人或承诺自己在特定时期向指定人或持票
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书面证据。特征:无因证券;要式证券;为流通转让证券;为设权证券;为可追索证券;为文义证券。
2、正当持票人具备的条件:正当持票人是指善意取得并付对价的票据受让人。⑴、受让
人付对价;⑵、受让人善意取得票据。
3、汇票的含义及必要项目: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
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汇票的必要记载项目包括汇票字样、无条件付款命令、确定的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出票人签章。
4、支票:支票是有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
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5、本票: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
持票人的票据。
6、汇票与支票的比较:都是无条件的付款命令、都有三个关系人、主要条款的规定都较
类似等。但支票与汇票有重要差别:①、支票出票人应具备一定条件;②、支票为见票即付;③、支票的付款人仅限于银行,而汇票的付款人可以使是银行、企业或个人;④、通常情况下支票的出票人为主义务人。
7、汇票与本票的比较:第一、本票是无条件的支付承诺。本票是出票人承诺自己付款,本票的基本关系当事人只有两个即出票人和收款人。第二、英文名称不同。第三、本票不必办理承兑。除承兑和参加承兑外,汇票的其他规定都适应与本票。
8、背书:是持票人在票据背面签名,并交付给受让人的行为。
承兑:是指远期汇票的付款人在汇票上签名,同意按出票人指示到期付款的行为。参加承兑:是指在汇票不获承兑,持票人尚未追索时,其他人要求承兑汇票的行为。追索:是指持票人在票据被拒付时,对背书人、出票人及其他债务人行使请求偿还的行为。
9、追索的原因及特征:原因:法定原因。①到期日不获付款;②到期前不获承兑;③承
兑人或付款人逃避使得持票人无法提示承兑或提示付款;④承兑人或付款人被宣告破产或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特征:1)追索权具有选择性。追索人可以向其前手请求偿还票款,并且可以实行选择追索或跳跃追索,即追索人可以不按票据前后手关系,而对票据债务人中任何一人行使追索权。2)追索权具有变向性。受追索的人数没有限制,追索人可以向票据债务人中之一人,数人或全体行使追索权。3)追索
权具有代位性。被追索人清偿债务后,与持票人享有同一权利,凭追索人交出的汇票和拒绝证书对自己的前手行使再追索权。
第三章 汇款
1、电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通过加压电报或电传指示汇入行解付一定的金额给
收款人的汇款方式。信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用航空信函指示汇入行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票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开出银行即期汇票交汇款人,由其自行携带出国或寄送给收款人凭票取款的汇款方式。中心汇票:是指以汇票所用货币的清算中心的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银行汇票。
2、汇款头寸的偿付方式:㈠、账户行之间的直接转账,可分为两种情况:①、汇出行主
动贷记汇入行账户;②、汇出行授权汇入行借记汇出行账户。㈡、非账户行之间的间接转账,这种间接转账的方式有:①、通过碰头行拨交头寸;②、通过账户行的共同账户行转账。
3、信汇的特点:①、结算费用低;②、汇款所需时间较长;③、可能发生积压和丢失。
电汇的特点:①、汇款迅速;②、安全可靠;③、费用略高。
票汇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业务程序见附图
第四章 托收
1、托收:是出口商通过出具汇票,委托银行向进口商收取货款的方式。
付款交单:是指代收行以进口商的付款为条件向进口商交单。
承兑交单:是指代收行以进口商的承兑为条件向进口商交单。
出口押汇:是指出口商将代表货权的提单及其他单据抵押给银行,并从银行得到扣除押汇利息及费用后的有追索权的垫款的方式,或者指银行有追索权地想出口商购买给单汇票或全套货权单据的行为。
2、托收业务中的当事人及其权责:委托人,应履行与进口商之间签订的贸易合同的责任、应履行与托收行签订的委托代理合同的责任。托收行,核对单据、选择代收行、缮制托收委托书、按常规处理业务并承担过失责任。代收行,保管好单据、及时反馈托收情况、谨慎处理货物。付款人,履行贸易合同的付款义务。
3、托收业务中进出口商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出口商能否收回货款,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资信,如果进口商不付款、不承兑、承兑后破产、无力支付或故意拖延支付,则出口商就收不到货款或不可能按期收到货款。当然进口商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即他付款或承兑后,凭单提取的货物可能与单据、合同不符。出口商降低收款风险的措施:①、加强对进口商资信的调查;②、掌握好交单条件;③、选择好价格条款;④、了解进口国家的有关规定;⑤事先找好代理人;⑤⑥、注意办理保险。
4、托收业务中银行对进口商融资的方式:进口商出具信托收据,在尚未付款时先向代收行
借出单据并提货,这实际上是进口商向银行融资的一种方式。担保提货,是指在进口贸易中,货物到达目的地而单据未到时,进口商在征得运输公司的同意后,凭银行保证书提货的方式,这也是进口商向银行融资的一种方式。
5、跟单托收的交单方式及其业务程序:付款交单和承兑交单。业务程序见附图。
第五章 信用证
1、不可撤销信用证:是指信用证一经开出,在有限期内,非经信用证各有关当事人的同
意,开证行不能片面修改或撤销的信用证。对背信用证:是指信用证的受益人以自己为申请人,以该证作为保证,要求一家银行以开证行身份开立的以实际供货人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对开信用证:是用在易货交易、补偿交易和来料加工中的一种结算方式。预支信用证:是允许出口商在装货交单前支取部分货款的信用证。
2、信用证的特点:①、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负第一性付款责任;②、是一种
自足文件,不依附于贸易合同而存在;③、信用证业务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业务,处理的对象是单据。
3、信用证的基本当事人及其权利和义务:1)开证申请人,一般是买卖合同的买方。①
按合同规定的时间申请开证②合理指示开证③提供开证担保④支付开证与修改的有关费用⑤向开证行付款赎单。2)开证行。①遵照开证申请人指示开立和修改信用证②合理小心审核单据③承担第一性独立的付款责任。3)受益人,信用证上指定的享有信用证权益的人,即买卖合同的卖方。①审核信用证条款②及时提交准确完整的单据③要求开证行付款、承兑或议付。4)通知行,是由开证行选定,与开证行是委托代理关系。①对信用证的表面真实性负责,确定印鉴是否相符,密押是否一致。
4、跟单信用证的业务程序见附图。
5、对背信用证和可转让信用证的异同:同:两者都产生于中间交易,业务程序相似。对
背信用证的开立与可转让信用证的新证开立一样,基本条款与原证相同,但金额单价减少,装运期与交单有效期提前。异:1)业务性质上。①灵活性,对背大于可转让;②独立性,对背与原证完全独立;③保密性,对背优于可转让;④风险性,⑤担保性,对背以原证为担保,可转让不要求担保;⑥约束性,对背开立只需开证行同意,不受其他约束,可转让的转让内容和方式受UCP500第48条的约束。
6、信用证常见的软条款有哪些:1)另加信用证生效的条款。开证申请人要求开证行开
出“暂不生效”信用证,规定必须取得某种条件或某种文件之后才能生效使用。这样,信用证虽已开出,但信用证的主动权完全由开证申请人掌握了。2)凭证文件规定由申请人或其代理人出具的条款。实际上相当于把是否接受货物的主动权交给了对方,只能单凭开证行或开证申请人所说的为准,这样的条款无形中失去了开证行保证付款的作用,与信用证性质不符。3)关于货物运输的限制条款。这类软条款使开证人掌握了货物是否装船、何时装船的主动权,而出口方可能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不能不准备发货,另一方面又无法掌握发货日期,极易造成信用证逾期失效。4)似是而非的条款。有些条款或条件看似普通简单,但如果依惯性思维去理解,并据此制单和处理单据,很可能犯错,导致开证行拒付。
7、信用证项下银行对进出口商的融资方式:信用证项下的贸易融资可分为出口融资和进
口融资两大类。出口融资是指出口银行对出口商的融资,包括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卖方远期信用证融资;进口融资是指进口银行对进口商的融资,包括以额度缴纳押金、进口押汇、买方远期信用证融资。
第六章 单据
1、海运提单 含义:简称提单,是承运人在收到货物或货物装船后签发给托运人、约定将该项货物运往目的地交予提单持有人的物权凭证。作用:是货物收据;是运输合同证明;是物权凭证。种类:㈠、根据提单签发时是否已经装船可分为装船提单和备运提单;㈡、按承运人有无随货物外表状况的不良批注可分为清洁提单和不清洁提单;㈢、按货物能否转运可分为直达提单、转船提单和联运提单;㈣、按提单能否转让课分为记名提单、不记名提单和指示提单;㈤、根据运输条款的详细程度可分为全式提单和简式提单;㈥、根据提单签发日和交单日的关系可分为正常提单、过期提单、倒签提单和预借提单;㈦、按船只是否固定可分为班轮提单和租船提单;㈧、按运输工具的类型可分为普通提单和集装箱提单。
2、清洁提单:是指不带有明确宣称货物及包装缺陷情况的条文或批注的运输单据,亦即指货物装船时表面状况良好。
3、保险单 含义:保险单是保险人在收取保险费后,向被保险人签发的对其承保的书面证明。作用:是保险合同的证明;是赔偿的证明。类型:㈠基本保险单,包括保险单(大保险)和保险凭证(小保单);㈡、其他保险单,包括联合凭证、预约保险单、暂保单和保险通知书或保险申请书。
4、商业发票 含义:是指出口商在发出货物时开立的凭以向进口商索取货款的价目清单。作用:交易的证明文件;记账凭证;报关纳税的依据;付款的依据。
第七章 银行保函
1、概念:是商业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向受益人开出的担保申请人正常履行合同义务的书面保证。
2、特点:银行保函的开立目的是促使申请人履行合同;国际银行保函以独立性保函为主;国际担保银行承担第一性责任;担保银行付款的依据是单据及其他证明文件;银行保函适用范围十分广泛。
3、主要内容:各当事人的名称和地址;基础合同的主要内容;银行保函的编号和开立保函的日期;银行保函的种类;银行保函金额;银行保函的有限期;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索偿条件;反担保条款。
4、银行保函与跟单信用证的异同:
①、关于银行信用
保函和信用证都是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以银行自己的信用对受益人做出的付款保证,是受益人避免或减少因申请人不履约而带来的风险。担保函的开立只是向受益人提供了一种补充,并非代替申请人履约或向受益人赔偿损失;而信用证的开立则是用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是交易双方付款提货、交货收款的商业信用编程银行信用。
②、关于交易合同
保函和信用证都是以交易合同为依据开立的。如果保函是独立性的,则与信用证一样,一旦开出后,便构成一种独立于交易合同之外的新合同关系,提法律效力不依附于交易合同。③、关于付款责任
保函和信用证下银行都有付款责任,但在信用证下,银行是主债务人,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受益人应该是想开证银行交单请求付款,而不能直接向申请人交单索偿。如果保函是独立的,则银行也是主债务人,但在从属性保函下,银行承担的是第二性的付款责任。④、关于支付依据
保函和信用证项下的款项都是银行支付的。
⑤、关于单据的处理
保函和信用证项下的对单据的业务处理是相同的,银行只对所要求单据的表面合格性负责。
第四篇:南开大学国际关系概论期末总结
《国际关系概论》期末复习概要
第二节
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体系是单位、客体或部分经某种有规则的互动而连接起来的集合。国际体系由国际行为体、国际格局以及国际规范构成,因而国际体系既有结构又有过程(奈 对此的分析较为精到)。
国际格局:指体系内由不同等级国家间实力对比,及主要大国战略关系共同形成的物质性权利架构,以实力结构为基础的稳定状态。(用“极”这个现实主义经典概念作为载体,主要指向国家行为体中的大国)区别与联系:
1.国际体系在外延上涵盖国际格局,国际格局是构成和影响国际体系的最主要因素,是最活跃的成分。
2.国际格局之所以对国际体系有着深刻影响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1)国际格局通过国际行为体和国际规范影响体系的结构和过程。(2)国际格局发生变化是导致国际体系失去稳定的重要原因,同时又是体系演进的主要动力。【注】 理解三大主义对这些概念的说法以及处方是关键,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要清楚。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易混淆,原因就是“国际体系 ≠ 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格局”。而国际格局和实力结构也要区分开,PPT上说清楚了。还要说明的是正是大国战略关系的相对变速要快于实力结构变速,所以国际格局才是一种稳定状态,不是不变而是变得方式在可控范围。
②个人、国家、体系(参见 奈 P42-45,还有卡伦明斯特的第一章)国际政治的三个分析层次:
个人层次:对个人的分析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关键领导人作为结构内关键因素是如何由过程导致了结果;二是分析共性找出行为模式。(缺陷较大)个体决策者和个体参与者的个性认知、选择和行为将提供对问题的解释。国家层次:作为国际政治的基本行为体,将国家分为性质不同类型是常用的方法,由此民主和平论等理论给出了国家层次的解释。主要是由内及外的分析,政府类型、经济体制的类型
国际体系:从体系结构这一宏观层次进行由内及外的解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质。
区别与联系:
1.作为分析国际政治的重要方法,对一个复杂个案往往是三者综合运用,有利于进行逻辑演绎和探究各种类型的解释。
2.三个层次不可混淆,理论上要把国内和国际层次区分开,而在理论范畴,单一层次上的具体解释和不同层次同一理论的解读都很重要。
第三节
①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国家:国家是由人口、土地和政府构成的政治实体,民族国家需具备领土、人口、政府、外交承认等四个基本条件。
民族:具有共同的历史与传统、语言与习惯、以及相似的生活方式的一组人群。区别与联系: 1.二者尽管定义不同,不过民族概念的核心观念—具有共同特性的人民应该效忠于本民族及其法律代表,即国家。国家存在的基础是民族实体,包括物质和精神实在,还有就是作为合法共同效忠对象的身份。
2.国家和民族可能不是完全重合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民族国家的过宽或过窄规定往往是冲突的根源。
3.二者的关系还可以理解为一种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即历史上多民族推动国家的形成或是一个强大国家实体对多民族融合的影响
第四节
②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
国家利益:一国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国际利益:国际利益是多个国家或世界全体国家共同享有的利益 区别与联系:
1.二者有可能是一致的,但这是有条件的。
2.二者冲突的情况是存在的,又分为几种,主要是:II与SI在次要层面达成了一致,而不论及SI的主要方面或优先考虑,此时产生矛盾;另一种则是II与SI几乎没有交集。
3.二者完全重合的可能性是几乎没有的,而二者的冲突则是在于交集大小的相对尺度上,绝对值也不存在。
4.广义上理解,国家利益可以拆解外国内和国际,反映在内政和外交上。需要明确的是之所以将II和SI二分开,主要是以国家实体单位为区分的根据,从其定义中就可以看出。
③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需要共同的生理条件和社会基础,关键是民族情感起决定作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人们对本民族的一种信仰、意识形态、世界观。区别于联系:
1.民族主义是人们认识和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而民族认同是确定本民族在世界上归属的一种心理与社会过程。(过程与方式,静态动态,观念与现实)
2.民族认同是民族主义的形成基础。除了认同基础外,民族主义还经常包括建立 本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递进关系)④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褒义表述,极端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贬义表述。2.在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中,都没有关于极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明确区分标准。
3.如果把民族和国家区分开,可知民族主义不一定和国家有关系,所以和爱国可能也没关系(基地组织)。前两条是概念对概念,用语境传达意义,不让概念承载的实体自己说话。
4.二者还有重要的差异:爱国主义在政治哲学范畴内规范强于实证,而民族主义既是被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一种实践进程。
第五节
①实力与权利
实力:指自己做事的能力 权利:指使别国做事的能力 联系与区别: 1.权利以个人或团体之间存在关系为前提,主权作为一项国家的根本权利,各国在这方面拥有同等的国际法权利。即在共同承认国际法的前提下,以发生关系为实现权利的必要步骤和媒介。2.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权利是需要操作定义的,所以尽管权利需要实力作为基础,但有时实力从效用上看是小于权利的。②绝对实力与相对实力
绝对实力:既定时点的一国实力的绝对量,通常用于自我纵向比较。相对实力:本国与他国绝对实力之比。相对实力的等级是国际地位。区别与联系:
1.相对实力的估计必须以绝对实力为基础,这种计算包括己方和对方。在均势规范下,根据相对实力的差值与比例决定绝对实力的增长程度。
2.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中相对权利对权力的影响较大,也就是权利≈实力地位(相对实力比较而得)=实力+关系 以韩美朝为例,这种关系更明显。在这个地区绝对实力的差距对格局来说只是次要的,权利在此时可以被理解敌国间是—不让对手做什么,盟国间则是—让盟友做什么。③崛起与发展
1.发展是绝对实力的增长,崛起是相对实力增长,而大国崛起是赶超世界最强国 2.中国是在绝对实力的快速增长(基点太低)和相对实力的缓慢增长(中国不高兴)这个过程中,是和德国一样做体系内的权力毒瘤还是苏俄做体系外的权力孤岛,是必须考虑的(幸好二者都不是)。
第六节
①国际战争和国际和平
国际战争:人类集团间使用军事技术进行大规模相互屠杀的行为
国际和平:和平是指没有大规模武装暴力行为,或是低于战争标准的自然状态 联系与区别:
1.二者性质相同,同时是目的、手段、状态。最重要的是二者之间的界限在特定情况下想当模糊,冷战是最好的例子。2.各自的类别是不同,注意区分不同的类别
第七节
①斡旋与调停
斡旋:第三方为促进当事国进行谈判或解决争端的协助行为,但不提出方案也不参加谈判。(挪威参与斯里兰卡国内和平进程,中国六方会谈)调停:第三方就解决争端提出方案并直接参加或主持谈判的行为。区别与联系:
1.都是解决冲突和战争的重要手段,都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且都是通过有第三方作为主持者参与的谈判
2.主要区别就是第三方的作用不同,谈判双方的利益关切和第三方有多大关联决定第三方以什么身份介入。②国际危机管理与国际维和
国际维和是国际危机管理的一种形式,其功能是防止危机或冲突的升级和蔓延,观火不灭火。国际危机的最终解决还要靠斡旋、调停和谈判等方式,维和治标不治本。③对外决策与政策分析
1.决策是艺术,政策分析是科学。政策分析提供参考菜单,最后的政策选择是领导者凭直觉决定。
2.决策者是被研究的对象,提供科学分析可以提高决策的艺术水平和成功率。3.对外决策如何对待政策既是衡量对外决策水准的尺度同时也标明了政策分析水平的高低。
第八节
①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
裁军:指消减军事装备与人员
军备控制:指限制武器的发展、部署和使用 区别与联系
1.广义军控包括裁军、军控、不扩散、建立信任措施等,在内容和范围上包括裁军。裁军是军控中的重要环节,属于积极军控行为,因为它要在很强的监督措施和大国默契下进行。
2.二者的根本动力和原因是缓解安全困境,维护国际安全。②战略威慑与威慑战略
战略威慑:主要是核威慑,指通过核武器从主观和客观上达到己方目的,限制对手的战略能力和敌对意愿。威慑战略:包括大规模报复、分级威慑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基于数量不确定的威慑战略,等等。和其配套的则是威慑的效果,是能力、意志的体现。
第九节
国际制度与国际规范
国际制度:广义的国际制度包括狭义的国际制度(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和国际规范。
国际规范:主要是国际秩序规范,核心要素是权力关系结构和行为规则,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这个定义是将规范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个部分,权利关系基本等同于实力结构,而规范则可用均势这种经典规范来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国际人权规范和国际正义规范。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内涵与外延都不同
2.国际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形成国际制度的前奏,而且众多的国际规范被以文件形式写进国际法,同时为保证国际规范的执行或延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组织(国联是集体安全理念的附属品)
第十节
①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大众共有的行为和信仰;一旦成为官方倡导的信仰就会变为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儒外法内的政治文化但儒家文化则是千年不变的官方信仰。政治意识形态:是一套系统的世俗信念并通常某种社会行动方案可以使社会变得更好。
区别与联系: 1.政治文化涵盖了政治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政治哲学的土壤才能播撒种子。2.意识形态往往和本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杂糅形成特殊的官方政治信仰,革命性和后发型国家虽有主导的官方的意识形态,但特殊文化现象和历史思潮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俄国专制主义传统)②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意识形态
区别四点:有神无神;现实与来世;是否具有组织和信仰仪式;是否提出社会改造计划
重点看一下信仰与国际关系,个人觉得有点用
第十一节
①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
国际垂直分工促成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的不对等相互依存。
国际水平分工深化了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形成了基本对等的相互依存,同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需求,加剧了两者之间不对等的相互依存。区别于联系:
国际垂直分工是基础,国际垂直分工由此而来。都是对发展中国家的限制和不平等。
②出口导向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以自己的资源禀赋生产出口产品,用带来的资本发展其他部门,产品升级是根本。
进口替代战略:与之相对,建立自己的制造业,减少进口商品,以增加工业化资本,核心是保护。区别与联系:
1.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国家中都有使用。2.这两种战略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把单一国家归类为这两种或是PPT上的其他三种都是有失妥当的。(已经同阎哥讨论过,其中最后一条搭车战略的分析关于中国台湾地区,我觉得有问题,大量专著中论及台湾的发展模式,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阎哥也认为不妥)
第十二节
①全球化与区域化
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并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扩大了国家间的相互联系与依附,降低了地理边界的隔离作用,减少空间距离作用,改变人的时间概念。
区域化:相邻国家进行经济或政治一体化的过程 区别与联系:
1.区域化是地理范围扩大的国家保护主义,以国家间的合作对抗全球化的压力。全球化区域化二者在某些领域互为绊脚石。2.区域化也可能是实现全球化的前奏 ②区域化与区域合作
1.有无决策权是区分的关键,前者有决策权,后者是区域合作。地区有无决定性国家至关重要,可能是双刃剑,阻碍或推动。2区域合作是区域化的基础 ③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 全球性问题: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有国际经济体制改革,全球气候问题,人道主义,跨国恐怖主义等。
全球治理:面对全球问题,单个民族国家难以解决(民族国家治理),需要各国建立以新形势的超国家为基础、并通过政治合作加以应对,因此全球治理应运而生。目标,参与者,方法。
对一些概念和专题的理解(仅供参考)
一、战争与和平问题
威慑、遏制、干涉、均势、主权、安全困境、集体安全
威慑:是指通过恐吓,或威胁来阻止一个潜在侵略这采取侵略行动的战略。遏制:一种用来对付某个潜在侵略者的对外政策。遏制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抗苏联共产主义的政策基石。
干涉:影响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物的外部行为。该词经常被用来描述对另一个国家的事物进行粗暴干预的行为。
均势:一种国际体系,其中各国权利相对平等,国家形成联盟或制定政策以抵消其他国家获得的权力,并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主导整个国际体系。主权:国家以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承认为基础,治理本国疆域内各种事物,影响其人民、经济、安全及其政府形式的权威。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一国改善军事能力,尤其是防御能力,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威胁的一种情况;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试图提高自己的防御水平,结果导致其他国家的不安全,并常常引起军备竞赛。
集体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是一种观念,认为针对一国的侵略行为应该用集体力量去战胜,因为针对一国的侵略行为就是针对所有国家的侵略行为;集体安全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建基础。
以上概念是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关键。遵循着主题—概念—视角(理论)—事件来展开思路,关注重要案例所传达的信息。
一战之前与二战之后的两极格局是理解均势的最有效案例,前者是经典,后者是特殊。一战及其前后涉及的概念有均势、权力、同盟、集体安全等。二战前后尤其是冷战涉及的概念有均势(注意特殊性)、威慑、遏制、干预、安全困境、集体安全失效、核武器等。干涉和主权也是相互倚靠的,三大理论对干涉的看法是不同的,应该了解。关于危机管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则给出了各自的处方和策略。
二、IPE以及全球问题
关注分工、竞争、相互依存(什么是脆弱,什么又是敏感)、国际政经体制是怎样构成的。全球治理是什么,对其的基本看法。
三、理论问题
三大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对某些主题的争论,对共同热点的关注,你赞同哪个。层次或政策的分析都要对国际和国内做一个基本的区分。某些重要理论对某些主题的贡献值得一看,例如谢林的威慑理论,沃尔兹三个层次分析方法,霸权稳定论,搭车理论,权力与相互依赖等等。
对一些概念和专题的理解(仅供参考)
一、战争与和平问题
威慑、遏制、干涉、均势、主权、安全困境、集体安全
威慑:是指通过恐吓,或威胁来阻止一个潜在侵略这采取侵略行动的战略。遏制:一种用来对付某个潜在侵略者的对外政策。遏制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抗苏联共产主义的政策基石。
干涉:影响一个主权国家内部事物的外部行为。该词经常被用来描述对另一个国家的事物进行粗暴干预的行为。
均势:一种国际体系,其中各国权利相对平等,国家形成联盟或制定政策以抵消其他国家获得的权力,并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主导整个国际体系。主权:国家以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承认为基础,治理本国疆域内各种事物,影响其人民、经济、安全及其政府形式的权威。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一国改善军事能力,尤其是防御能力,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威胁的一种情况;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都试图提高自己的防御水平,结果导致其他国家的不安全,并常常引起军备竞赛。
集体安全(collective security):是一种观念,认为针对一国的侵略行为应该用集体力量去战胜,因为针对一国的侵略行为就是针对所有国家的侵略行为;集体安全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建基础。
以上概念是国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关键。遵循着主题—概念—视角(理论)—事件来展开思路,关注重要案例所传达的信息。
一战之前与二战之后的两极格局是理解均势的最有效案例,前者是经典,后者是特殊。一战及其前后涉及的概念有均势、权力、同盟、集体安全等。二战前后尤其是冷战涉及的概念有均势(注意特殊性)、威慑、遏制、干预、安全困境、集体安全失效、核武器等。干涉和主权也是相互倚靠的,三大理论对干涉的看法是不同的,应该了解。关于危机管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则给出了各自的处方和策略。
二、IPE以及全球问题
关注分工、竞争、相互依存(什么是脆弱,什么又是敏感)、国际政经体制是怎样构成的。全球治理是什么,对其的基本看法。
三、理论问题
三大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具体问题的看法,对某些主题的争论,对共同热点的关注,你赞同哪个。层次或政策的分析都要对国际和国内做一个基本的区分。某些重要理论对某些主题的贡献值得一看,例如谢林的威慑理论,沃尔兹三个层次分析方法,霸权稳定论,搭车理论,权力与相互依赖等等。
第五篇:国际物流期末复习第一章
第一章
国际物流:是指货物(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等)及物品(包括邮品、展品、捐赠物资等)在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流动或转移。
狭义:国际物流即国际贸易物流,是指与国际贸易活动相关的物流活动,如货物集运、分拨、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报关、保险和单证处理等活动。
广义:国际物流包含国际贸易物流和非国际贸易物流两大部分。是指货物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实体移动,以及相关信息跨越国境的传递。
内涵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范围扩大了的物流活动,包括全球范围内与物料管理以及物资运送相关的所有业务环节。
第二,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合作形成的。
第三,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以最
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将货物从一个国家(地区)的供给方运到另一个国家(地区)的需求方,使国际物流系统整体效益最大。
国际物流的特点:
一、物流作业环节多,周期长。(空间跨度较大;海关过境程序过多;更多的运输工具转换,更多的装卸作业;特殊包装及保险;信用证的办理及融资)
二、物流作业复杂(1、国际物流环境复杂,差异性大。
2、国际物流运输过程复杂
3、单证的复杂性)
三、物流过程具有高风险性(1、政治风险
2、汇率和利率风险
3、自然风险)
四、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高(1、信息传递技术标准化
2、物流基础设施设备标准化)
国际物流的业务活动:
国际物流基本的业务活动: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 国际物流特有的业务活动:报关、运输保险、国际结算
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国际物流是实现国际贸易的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
1、质
量要求
2、安全要求
3、效率要求
4、经济要求
5、信息化要求
国际物流的发展动力: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是国际物流发展的背景。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国际物流支撑。
国际物流发展的障碍:市场进入壁垒,国际市场风险,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非标准化障碍。
国际物流发展的趋势:
物流运作和管理信息化;物流作业的自动化;物流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对物流流程的柔性化管理;国际化物流规模和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分工协作程度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将迅速发展;国际物流服务优质化;现代港口以及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