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楼梦论文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
一、《红楼梦》婚姻法文化解读 高维娜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批判作品。其内容涉猎封建社会的方方面 面,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生活、法律、制度等的缩影。这部伟大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篇幅,涉及到清代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单就婚姻制度而言,全书不仅描述了康乾盛世的婚姻状况,也反映了清王朝封建社会的婚姻法律制度及其背后的婚姻法律文化。《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正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普遍命运,也是封建婚姻制度所必然缔造的社会大悲剧。解读《红楼梦》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婚姻法律制度在社会上的运行情况,进而发掘出制度背后的法律观念及法律意识。文在清代,父母之命,媒巧之言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化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即使男女相恋,也不敢成婚。一个“合法”的婚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即所谓“六礼”。在《红楼梦》的婚俗描写中也得到了充分细腻的再现。清代的婚姻终止,既深受传统的礼教、宗法、婚俗习惯等因素影响,还受现实生活状况的约束,从理念、制度到实践,较之现在更加丰富多彩。作品中案件的审理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个人色彩,官员在审案时,受多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除了对法律条文的遵守和执行之外,还有一个支配他们断案的普遍性指导原则,即情理、习惯。在封建传统社会,法制的严格规范化受到了挑战,而W情理为主的判断标准占了上风,至于对法律本身的独立价值产生了冲击。《结楼梦》中的婚姻法律现象与清代前期的法律规定,既有相互印证之处,也有不完全相符甚至脱节的地方。虽然传统婚姻法律秩序受到了冲击,但是在清代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W儒学理论为核也,W尊卑长幼、亲疏摘庶确定等级身份的宗法伦理观念,W刑事制裁手段惩罚不道德行为的“礼法结合”原则,仍然是封建统治者治理家国天下的基础。
二、《红楼梦》礼仪研究
红楼梦》中典章制度礼仪主要体现为君臣礼仪、国丧礼仪、官员交接礼仪;日常生活礼仪主要体现为人生礼仪(包括生日礼仪、婚礼、丧礼)、家庭礼仪(包括夫妻礼仪、父子礼仪、主仆礼仪、闺媛礼仪、祭祀礼仪等)、社会交往礼仪(如师生礼仪)等。礼法(典章制度、制度礼仪)典章制度:属于上层政治管理的层面,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尊荣地位和统治秩序而设置的皇家礼仪。《红楼梦》的诸多礼仪描写是《红楼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体现为这些礼仪描写赋予《红楼梦》作品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红楼梦》一书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正是借助礼仪描写来完成的,所以说礼仪描写赋予了《红楼梦》一种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礼仪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深层精神品质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追求的理想人格精神,这些内容都可看作是《红楼梦》作品具有不竭生命力源泉的原因之一。其次,礼仪描写作为《红楼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艺术功能,它是作品表达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体现小说情境变化的有力手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三、《红楼梦》量词研究 陈跃
《红楼梦》里的量词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名量词,一为动量词。由于缺乏复合量词,《红楼梦》的量词系统完备的程度就打了一点折扣。我们讲《红楼梦》的体系,就体系而言,是不及现代汉语量词体系。各个历史时期的量词都会在《红楼梦》量词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红楼梦》沿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专用动量词.《红楼梦》继承了唐代借用人工、自然景物及器官的临时量词的用法。《红楼梦》也承袭了宋时同形动量词的用法。《红楼梦》里没有很明显的新的量词出现,也没有出现很特殊的相关于量词的语法结构,但不意味着没有发展。只是说明《红楼梦》量词体系对量词词法进一步规范整合,使之更科学、更能接近《红楼梦》时代的语言事实。比较而言,继承多,发展少。《红楼梦》处于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两个语言时期的临界点上,起着上承下接的梯阶作用。
四、《红楼梦》前三十回和后四十回的词汇差异 汪维辉
“同词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 A 和 B 中的意义或用法不同。“同义异词”是指表达同一个意思在 A 和 B 中使用不同的词。有时 A 和 B 使用同一个词,但是使用频率或用法存在差异。有些词仅见于 A,有些词则仅见于 B,这也是两者词汇差异的一个方面。(有偶然性)这些差异还只能算是大同中的小异,因为两位作者的时间距离不大,语言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他们所使用的基础方言又都是北京话,同时也说明续作者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以至于连有些语言学家都被他骗过了。
五、《红楼梦》人物性别错位研究 李梦圆
“性别错位”是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和性别特点相对于传统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和性别特点的规定和期待而发生的“位移”。《红楼梦》“性别错位”描写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它是对父权制的谴责和控诉,可以促进男性解放、发展女性主义。它呼唤作为男性和女性的所有个体健康发展的自由环境,有利于社会和谐。《红楼梦》“性别错位”描写冲击了文学作品中男女性人物的刻板形象,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显示出人的复杂性。《红楼梦》“性别错位”描写,启示个人应具有理解宽容的心态和保持真我本色的勇气。《红楼梦》“性别错位”描写,启示男性可以卸下刚强的面具,走下寒冷的高原地带;启示女性不是低等性别,能够与男性平起平坐;启示男女两性必须和谐共进,才能更好发展。
六、《红楼梦》人物形象描写成就研究综述 吴玉霞
由于曹雪芹的阶级出身和生活环境能抓着人物应有的特点和可能的特点来发挥。曹雪芹是现实主义者,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使他能在本质上认识事物。曹雪芹的人性观是一种在超阶级的普遍人性外壳中,包着民主性的合理内核的人性观,对他塑造人物形象起了重要作用。《红楼梦》在性格塑造上的一大特色,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反面人物”并非一切皆“恶”。塑造正邪交赋、善恶相间的性格,是曹雪芹表现性格的完整性与丰富性的典型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对性格的善也罢,恶也罢,总之对性格的总体和人物的各个侧面,都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予以刻画。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执著地表示了对形象客观性的追求。形象描写的总成就:红楼梦》艺术形象创造的成功,不仅在于鲜明的性格表现出阶级性的本质面貌,更重要的是以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方法,从生活真实的意义上,从作为社会的、阶级的人的活的整体的各个方面,展开了人物的性格。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具有这样不老的艺术生命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是按照实际生活创造出来的。对于这些人物,曹雪芹从不加以简单的肤浅的处理,而是深入膜里地写出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虽然,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都极为分明,但那些特征并不是直接浮现于表面,而是深藏在各种变态多姿的声容笑貌里;有时还深藏在与人物的本质特征好像是互相矛盾的表现里。曹雪芹抓住与正确处理了艺术形象塑造中的五种基本关系,即性格的前前后后的关系,性格的基调与多面的关系,人物外形动作与灵魂世界的关系,周围环境与性格情感的关系,艺术个体与艺术群体的关系。曹雪芹在刻画人物时,既着力凸现人物的性格基调,又充分展示出人物性格多方面的表现,给人一种完整深刻的感觉。人物外形动态与内心活动相互映照,浑然一体,并寄寓了作者的爱憎情感,从而形成由表及里、内外一体的形象。
七、《红楼梦》儒释道伦理思想研究 李娜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经历了满汉的交融变迁,清朝的高压政治,家族的兴衰起落,世间的人情冷暖,理学的思想禁锢,反理学的启蒙思潮之后,以文学形式对儒释道思想进行理性反思,对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道德与伦理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完成的杰作。其中既有对人情人性的展示,对伪儒伪佛伪道的揭露,也有对儒家之“礼”、佛教之“空”,道家之“无”的思考,对儒释道之“教”本意的肯定。他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释道思想的体认与反思贯穿始终,指向儒家之纲常秩序与佛道之超越解脱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儒家纲常礼制已被歪曲变形,佛道内部亦充满种种阴暗面。
八、《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 金兰
《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所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饮食文化体系,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的饮食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特点。《红楼梦》中所呈现出的无论是食物品种还是烹饪技艺都代表了清代前期饮食的最高水平。《红楼梦》中贾府的日常饮食、宴饮活动代表了清朝前期贵族豪门的饮食生活。贾府的日常饮食之丰盛、宴饮活动之豪华奢侈都反映了当时京城世家豪族的饮食活动。豪门贵族的饮食活动不在于满足果腹之需,更注重在饮食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贾府饮宴活动中的种种娱乐活动说明贾府人把进食过程上升到追求精神愉悦的过程。饮食活动中的审美思想、食礼思想以及以食疗疾养生思想是贾府的三大重要饮食思想,也是明清时期社会的三大重要饮食思想。红楼梦》中的饮食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饮食风貌。可以证实《红楼梦》中的绝大多数饮食都真实地存在,许多至今还留传。
九、近十五年来《红楼梦》之女性主义批评综述 李鸿渊
红楼梦(中的女性观新颖别致,突破了传统的框架,超越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这突出地体现在贾宝玉对男女两性的地位、价值的颠覆上。女儿人格的价值意义在于,自觉摆脱正统权力的蒙昧与同化,确认自身与他人的人格价值;抵制封建专制世俗功利对人性的污染,在真正人道的意义上,显示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女儿人格的价值深度表明,红楼梦(吸收了启蒙思想的积极因素,以人格的异质性进一步弘扬了人的存在价值。红楼梦体现了明显的女性意识,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红楼梦深刻揭示了明清女性文化在自我发展与礼教束缚之间的困境,其女性观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十、论《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 于婷婷
多元的爱情模式:诗情画意式、志同道合式、传奇浪漫式、惊世骇俗式、举案齐眉式、青梅竹马式、至死不渝式、暗度陈仓式。《红楼梦》向人们展现了以思想观念的趋同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婚姻爱情观——知己之爱。《红楼梦》中也写出了不少为追求爱情对抗封建势力而牺牲的悲剧形象,他们的爱情的共同点就是无所附丽。爱要有所坚持。婚姻要忠于心灵选择,《红楼梦》中的所有婚姻悲剧无不指向一个哲理——不能自主选择的婚姻是悲惨的,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是冒险的。婚姻需要共同理想志趣,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肯定需要交流与沟通,如果没有共同语言,对事情没办法达成共识,那么长久下去就会产生思想上的裂痕,导致婚姻破裂。婚姻需要感性与理性平衡。婚姻需要个体独立完整,婚姻的双方应该保持自身的独立。婚姻需要不断更新提升,得不断提升更新、焕发出新的活力,让自己的婚姻一直是一个活体,而不是一个约定。夫妻关系:地位悬殊式、共同虚伪式、形同虚设式。姐弟兄妹关系:自作多情式、势同水火式、冷漠如冰式、划清界限式、利益为先式。父子关系:臭味相投式、背道而驰式、奖罚分明式、放任不管式。贾府上上下下主子、奴仆上千人,一个个都按富尊荣,生活奢侈,吃穿用度开销庞大,大锅饭式经济运作方式,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懈怠懒惰、不知省俭,从而导致整个家族经济上寅吃卯粮。表面轰轰烈烈的宁国府、荣国府,经过百年的辉煌,至曹雪芹笔下时已经走下坡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物极必反,封建家庭也是如此,表面上钟鸣鼎食的大家庭内部早已制度败坏、礼崩乐坏、秩序混乱、等级模糊、黑白颠倒,年青一代更是只顾享乐、不知谋划,当这种腐败发展到极限的时候,那就是家族走向衰落灭亡的时刻。内部管理秩序混乱。表面看,荣宁二府尊卑有秩,依章办事,实际上各人都在谋个人的利益,因为各小家的利益和整个大家庭的利益追求是不一致的。王熙凤中饱私囊、克扣工资、偷着放高利贷。贾府这个大家庭里培养出两种极端的人生观,一是安逸享受,二是看破红尘。贪图安逸、一味享乐的贾府中人大有人在。而经历一番,感到了世态炎凉,感到了人生的无奈和迷茫,而大彻大悟的人也不少。荣国府最主要的矛盾是财产的继承权和管理权的争夺。整个贾府看上去风平浪静,秩序井然,但是主子之间,主仆之间,奴才之间,妇夫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
十一、《红楼梦》称谓语研究 王家宏
在《红楼梦》当中,家庭成员在大多数场合较少使用真正意义上的亲属称谓语,而是使用社会称谓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由于彼此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称谓语。无论亲属之间、主仆之间或者是其它社交场合,敬称使用十分普遍,遵循等差原则、情感原则、礼貌原则。等差原则:它要求必须严格遵守“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荀子·富国》))的原则。情感原则: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谓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和“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语来称谓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礼貌原则:交际双方,不管权势大小、地位高低还是年龄长幼都遵循了“自卑而尊人”的礼貌原则,它反映出:(1)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被称谓者极为敬重;(2)说话人是有意夸大对对方的赞扬和对自己的贬低,从而实现有效的交际;(3)说话人有一定的涵养。《红楼梦》中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一、亲属称谓语更合理。
二、亲属称谓语和指代称谓语己相当齐备,况且还别具风格。
三、称谓语儿化现象明显。,《红楼梦》基本上是用北京话写成的,而儿化又是北京话的一个十分显著的韵律特征,第四、同义称谓语颇多,大量同义称谓语的运用,充分显示了作者驾语言的能力,通过为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称谓语,使文章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十二、《红楼梦》词汇研究 张夏
《红楼梦》虽然是白话小说,但因属于文人写作,在作者的叙述语言中还是保留了一些文言的表达习惯。有些词在《红楼梦》时代较为常用,而到了现代汉语则多用其同义词。有些词在《红楼梦》时代因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而频繁使用,进入现代汉语后由于受时代变迁的影响逐渐变得不再常用。与语言有关的词数量最多,趋向动词,带有明显口语色彩的词多。《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内部不同阶层的人的生活言行,既有居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也有居被统治地位的奴隶阶层,统治阶层内部还有严格的辈分差别,不同地位之间的人在相互称呼上区分严格,因而整部小说中使用了形形色色的称呼。表示时间的词。丰富的儿化词反映了当时北京话的语言特点。与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词。宗教词,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佛、道并行而且往往与贵族之间存在依附关系的现实状况。形容词中的高频词以表示心理状态的词所占比重较大。带有明显专书个性的高频词主要就集中在动、名、形三个词类中,其它类别的高频词更多是从时代共性的角度体现出《红楼梦》时代相关词类中常用词的使用情况,它们中的大部分到了现代汉语阶段仍十分常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楼梦》时代的汉语口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词的音节数量的角度看,《红楼梦》专书词汇由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节词三类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多数,单音词和多音节词数量较少,多音节词中主要是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
十三、《红楼梦》礼仪研究 郭惠萍
曹雪芹是一个有着贵族生活经验的作家,而反映到小说中,《红楼梦》向我们展示的正是最为奢华的贵族生活场景。所以,作为贵族文化精读本的《红楼梦》能更好更全面的展示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贾府既有世袭官职,又是皇亲国戚,这就决定了贾府人物生活的某些方面必然不能脱离上层社会的礼仪制度,他们的行为也必须遵循国家的礼仪典章制度。君臣礼仪、敬老礼仪、国丧礼仪、官员交接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当时社会礼仪制度具体而形象的展现,为我们加深对礼制的本质和内涵的了解提供了具象的例证。围绕个体自身而发生的礼仪属于个体人生礼仪,如生日礼仪、婚礼、丧礼等;个体与其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则属于家庭礼仪,如夫妻之礼、主仆之礼等;再进一步延伸到社会,便又有了社交礼仪,如师生礼仪等。《红楼梦》中关于元妃省亲、贾府众人去深宫探病的诸多礼仪形式背后所蕴藏的正是臣子对于君上的“忠顺”之情,而统治阶级也正是通过这些繁琐的礼仪形式来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臣民的“忠顺”意识。《红楼梦》关于国丧礼仪对臣民的要求,同样体现了一种“尊君肃臣”的原则,统治阶级正是通过这些礼仪形式来维护皇权和天威。这些典章制度礼仪形式只是人表达“忠顺”、“尊君肃臣”、“敬畏”等情感的一种外在手段和行为符号,而这种种情感本身才是礼仪形式背后更为深刻的礼仪精神。礼仪形式是人体现内在情感和表达认识、愿望的一种需要,这些礼仪形式都体现了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和把握,融合了人类的情感和认知。家庭礼仪是封建统治阶层及文人儒士们依据儒家的伦理思想所设计的一整套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则,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家庭礼仪得以实施的哲学依据。《红楼梦》交往礼仪之拜师礼仪主要体现了传统社会尊师重道的礼义情感。
十四、《红楼梦》女性命名的名物关系研究 高璇
《红楼梦》独特的人物姓名不是一种文学技巧,不是一种外在的包装。它隐含了人物的全部密码以及命运信息,是作品的基础单位。在这里名字不仅仅是一个名,而其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是命运本身。《红楼梦》人名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名物不分的,先有人名,后有人物,人名的元语言性质也决定了人名的第一位性。人名是集合了一定性格特点和特定的命运结局的,作者根据人名创造了人物。这种名物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人名的理据性、人名的神话性和人名的寓言性。《红楼梦》的人名比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人名更具有独特性,其实,名物思维就是一种神话思维,《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赋予人物以特定的名字,使人名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理据关系,就是运用了这种神话思维,将符号与客观对像一体化,从而造就了《红楼梦》人名的独特性。含蓄意指即符号的神话性,它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动机,展现的是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在《红楼梦》的人名系统中,姓名符号的神话性就体现在符号的含蓄意指系统中。在《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意义的理解受到判词、序曲和故事情节的制约,使读者沿着作者设置的路径去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这仿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神话性”强调某种象征意识被植入,目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意图,引出作品的主旨。曹雪芹给小说人物命名,其中有一部分寄寓深刻,另一部分则透露作者自己的创作意图,包括人物命运的安排等等。《红楼梦》的寓言性可看作是一种隐喻,这种隐喻具有一种模糊性、多义性和含蓄性。在《红楼梦》中寓言性即隐喻性,无论是姓名、判词还是序曲,都是对人物个性的写照和命运的暗示,这也是其预言性之所在。通过运用隐喻将人物命运,人生际遇浓缩成判词和序曲,又进一步浓缩为人名。
十五、《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 韩潇玥
《红楼梦》为我们描绘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场景,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我们可以从对话中看到作者通过隐晦的表达方式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即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等级观念盛行,各个阶层都普遍遵守着“上下有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社会准则,不会随便逾越。而且人们也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所以在《红楼梦》的对话中,我们很少发现人物在交际中会发生正面冲突的情况,人们为了不使对方感到尴尬或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现象,大多会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来回应说话人,以便使谈话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可以从人物对话中感受到当时微妙的世态人情。
十六、《红楼梦》引唐诗研究 王玉
《红楼梦》引唐诗中没有初唐诗歌,但曹雪用初唐两首歌行体的化用来从体式等层面展现《红楼梦》引初唐诗,从初唐诗歌诗风特色层面体现《红楼梦》的诗意。“盛中晚”则以“兴象”为中心,“兴象”是盛唐诗歌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但因其“兴寄”可以展现诗人情感,亦可以让‘‘大旨言情”的《红楼梦》展现其诗美意境,故曹氏对通过“兴象”言情的中晚唐诗歌也有所偏爱,这成为《红楼梦》引唐诗的共同特点。在兴寄言情之时,《红楼梦》引唐诗也具有某种在艺术特色上的内隐规律,《红楼梦》引唐诗中的“声音意象”和“画意”尤为突出,这与曹雪序对音乐和绘画的喜爱,他高超的音乐和绘画素养是分不开的,故曹氏可从声音意象和画意两个角度来引唐诗,并使得这些引唐诗与《红楼梦》人物、情节、环境之间契合,从而展现《红楼梦》的诗意。从诗人个性特色角度看曹氏与前代诗人的联系,则通过引唐诗来实现小说的“诗化”表达与诗意显现,这种引唐诗的方式是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的方式,并且诗人通过个人情感、情绪与曹雪序世殊同归,也使得诗意显现有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具有广延的表达意义。曹氏充分发挥了引唐诗在小说中的作用亦对唐诗体制、意象、意境等做了征引。
十七、《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之演成 李爱华
红学界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几种主要解说:政治悲剧说,社会悲剧说,争夺贾府统治权悲剧说等。从人类爱情本质说开,认为宝黛爱情的存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爱情真义的存在不仅要向理想的审美的维度伸展,更重要的是要能朝向现实的心性学的维度收敛,走入平凡而具有诗意的人间生活。正因为宝黛爱情上演于贾府之大观园,那么,两人爱情最后演成之悲剧是与其生长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自然有其严格的运行规则,并严格执行之。而被这些规则所制约着,下到干粗活的小丫头小子,上至最高权威贾母,都得束缚于这种规则之中,只是越是在上位者受到的束缚就越少越富有弹性罢了。而在《红楼梦》中,这种运行规则的作用就以在贾家子孙特别是贾宝玉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十八、《红楼梦》中的习语及其翻译研究
从全120回《红楼梦》习语的频数/样数比来看,每类习语,特别是谚语和歇后语,重复使用的频率并不高,足见《红楼梦》习语使用的多样性。它涉及的习语数量和种类之多,为古典文学作品所罕见,也足以证明其语言的丰富性。红楼梦》80回前后作者并非同一人,因为出自同一人手笔的一部文学作品其前后写法和风格必然存在一致性,在习语的使用上也不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这也说明曹雪芹在撰写前80回《红楼梦》时,所掌握的习语,特别是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等民间俗语远比后40回的续作者多,足见其语言功底。总体来看,没有一个译本能够将原文习语的结构和意义完好无损地传达出来。
十九、基于隐喻视角的《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 沈杏轩
突破传统辞格观限制的隐喻成为构建《红楼梦》语境不可或缺的修辞要素和修辞动因。《红楼梦》气势恢宏的时空语境、熙熙攘攘的对象语境还有俗语参与叙事全程的叙事语境全部在隐喻或隐喻概念的集中统摄下,呈现了《红楼梦》千姿百态的“红楼”语境和百年不倒的“红楼”修辞幻象。概念隐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本体隐喻是一组重新解读《红楼梦》的关键词,它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领悟《红楼梦》对话精堪的语言艺术,并从而扩展到对文本相关方面概念隐喻的审美解读。从隐喻视角下考察《红楼梦》的叙事特点最有分量的收获莫过于对隐喻叙事策略的梳理,包括了 “梦”的隐喻叙事策略,在《红楼梦》的叙事过程中分别起到了 “预叙”、“主叙”和“辅叙”的作用;还有专门为讲述宝玉和黨玉爱情悲剧特别设计的“还泪”隐喻叙事策略;以及隐喻叙事最不明显但充满哲学意味隐喻叙事效果的“镜子”隐喻叙事策略。三则隐喻叙事策略并行不悖、相互支撑,把《红楼梦》的隐喻化的叙事特点发挥到极致。最后,隐喻构建了《红楼梦》沉重的悲剧叙事,主要表现在现实世界冲突中的悲剧叙事和现实爱情破灭的悲剧叙事。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阴阳辩证思想渗透在《红楼梦》辩证隐喻的修辞艺术中。大量丰富而具体的隐喻修辞设计在谋篇布局、人物设计和细节描写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虚实相契的整体构架、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以及悲中有喜的二重旋律。《红楼梦》隐喻中朴素辩证哲理是全盘审视《红楼梦》的一把总销匙,能更加详尽深刻地领会总结作者的创作理念、把握作品深刻的主题内涵。《红楼梦》隐喻化的修辞特点决定了辩证阅读《红楼梦》即隐喻化的阅读模式。
二十、论《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翻译 谢敏
《红楼梦》的译者帕纳秀克主要采用了语言解释、文内解释、文外解释、有限国际化、绝对国际化、删除等翻译策略来应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问题。运用文内解释策略来翻译的饮食文化专有项多是带有一些比较不好理解的中国含义的字或者词。文外解释法则多用在饮食文化专有项中有关系到古老的中国传统和习俗的事物。而在一些处理起来很尴尬的地方,译者往往会选择有限国际化和绝对国际化的翻译手段。在一些文化专有项对文章的理解没有太大影响的地方,译者有时会采取“屏蔽”,即删除的策略。单从饮食文化上来说,我们要努力让译文读者在不知不觉被引进大观园,接触里面众多人物,对他们的命运发生强烈心灵震撼的同时,闻到、看到甚至是品到里面的众多美食。通过对《红楼梦》俄译本的饮食文化因素翻译分析,笔者认为饮食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首先还是要从词语入手,在译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语表达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其次,如果词语无法对应传译时,要在整体上把握。总之,译者要有一个理念,就是在尽量不影响读者阅读连贯性的前提下,译者要尽可能多地传递原语文化的信息。
第二篇:论文《红楼梦》
试论《红楼梦》中晴雯的性格特点
杨盛琴
摘 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她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美丽纯洁、热情率真、大胆叛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奴婢,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直至含恨而亡。
关键词:《红楼梦》;晴雯;性格特点
晴雯是《红楼梦》中作者塑造的一个丫环身份的人物,虽然身份卑微,却闪耀着光芒,这对于充满奴役的封建社会,无疑是一种冲撞。也因为这层光芒,晴雯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
一、无家的孤女
关于晴雯名字的取义,有人以为“情文相生”,也有人说: “晴雯,是一朵构成美丽花纹的明朗的云,对于习惯于黑暗的眼睛,虽然未免刺目,却也会引起 对一片晴1。多么美好的名字,声韵圆润动听,语义清新高洁。空的向往”○晴雯是一个无家世可考的孤儿,只有一个姑舅哥哥多浑虫,后来成为贾府中糟糕的厨子,表嫂多姑娘更是不堪一提。晴雯从小卖身为奴,家乡父母在记忆中早已音容渺茫了,这一点颇似香菱。十岁那年,被大管家赖大买了做丫头,所以成了“奴才的奴才”。又因赖嬷嬷常带 她到贾府去,“贾母见他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欢。故此赖嬷嬷就孝敬了贾母使唤”(77回),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后来,贾母像对袭人那样,因为赏识她,把她赏给了宝玉。从10岁走进贾府,到16岁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短短几年的时间,晴雯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风流灵巧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居首页。册页后 的几行字迹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短短的几句话,不仅预示了她将来的遭遇,而且反映了作者对于晴雯之死的无限怜惜和悲悼之情。
晴雯是大观园女奴中最美丽的姑娘,被作者赞喻为“霁月”、“彩云”。然而写晴雯之容貌 ,作者用虚而不用实,或借他人之口转述,或以其他人物映衬。搜检大观园之前,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黑状,说晴雯“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就连嫌恶她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她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凤姐附和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74回)。
晴雯有着超众的才能和伶俐的心性,这在红楼丫头中也是无人能及的。贾母都惦记她,“这 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78回),所以颇具慧眼地早早地把她派给了爱孙宝玉。“夜补孔雀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全国首善之区的京城,竟然都因为对这西洋奇货不识名色,没有一家织补缝绣店敢接这能挣大钱的活计。情急之下,抱病的晴雯艺高胆大,自告奋勇,挑灯夜战,裘豹如新。只可惜,“卿卿遗恨是聪明,未补得情天一缝”(徐 枕亚《红楼梦余词》)。还如73回中,她替宝玉出主意,“装病”躲过被逼读书、完不成功课的难关。但凡诸事有遗漏,都是她最警醒,及时提示。正如宝玉在《芙蓉诔》中哀挽的: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月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可叹的是,她“红颜绝世,易启青蝇”,“有过人之节而不能以自藏,此自祸之媒也”(涂瀛《红楼梦论赞》)。
三、率真高傲
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桎梏下,身为最底层的丫头,是没有任何人格和尊严可言的, 2 可晴雯有着与贵族小姐一样不容侵犯的人格尊严。“晴雯性格的特质,是那种独来独往、嫉恶如仇、敢 爱敢恨、敢笑敢骂的青春活力,和那种反抗权威、轻视等级2所以,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更看不惯别人的鬼鬼祟祟,对的平等自由的精神。”○袭人、秋纹的邀宠媚上十分地鄙视。晴雯时常刻薄袭人,不是羡慕她身为宝玉的准侍妾,而是她那副伪善的奴性。秋纹代宝玉送花,得到老太太几百钱,又在王夫人那里得了两件衣服,于是洋洋得意起来。晴雯不屑地 说:“一样这屋子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给我,我宁可不要, 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37回)。这番话虽是有意说与袭人听的,但其矛头无疑是指向王夫人的,无异于大逆犯上。这样的心气和胆量,是大观园内外众丫头中绝无仅有的。但她以这样的“性情爽利,口角锋芒”去争取人格的自由和平等,其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晴雯反对别人的奴性,更反对别人奴视自己,以一颗不甘为奴的心,与生存的恶劣环境进行不屈斗争。从晴雯的一贯表现,我们丝毫看不出她有任何向主子邀誉取宠的举动。直到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以前,对晴雯的名字和本人还对不上号,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她要的只是自己活得自在快活,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如果说“撕扇子”之初,晴雯伶牙俐齿,步步紧逼,含沙射影,把个宝二爷“气得黄了脸”,把袭人“羞得脸紫胀起来”,存着赌气的心理, 那接下来的撕扇,则表现出更多的任性出气的成分。而当麝月的扇子也被抢来递与晴雯撕了之后,他们在笑声中和解,成为心灵上的知己。可见,晴雯不像袭人那样精心控制宝玉, 又不屑于像小红那样奔竞钻营,“晴雯的个性觉醒和反抗意识是一种勇敢的、本能的精神诉求,不只有着难能可3。
贵的悲壮,甚至颇具超越封建时代的色彩”○晴雯不仅不向统治者献媚取宠,且随时把胸中的不平向外爆发,锋芒直指统治者,显示出“ 爆炭”(平儿语)一样的刚烈性子。这不仅为统治者所不容,就连贾府的狗腿奴才们也恨之入骨抄检大观园时,袭人等听天由命“任其搜检一番”,唯独晴雯感 到屈辱,不甘任人摆布,怒火冲天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她还当着众人的面,指着狗仗人势、作威作福的王善保家的痛骂一顿。这个鹰犬就在王夫人面前栽陷,更使王夫人觉得:“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于是晴雯被撵出大观园,也就在所难免了。
面临被撵,晴雯一句话没说,一滴眼泪没掉,更不必说像先前金钏被撵、司棋被逐那样哀哀 欲绝地乞求了!因为她早看透了主子们的虚伪和刻薄寡恩,看穿了奴才的卑鄙和落井下石晴雯在生死面前毫不讨饶,最后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此王伯沆赞曰:“晴雯一无求情语,自是铮铮有人”(《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
四、英勇果敢、心灵手巧
最能体现晴雯“风流灵巧”的是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这一章节与撕扇一节遥相呼应,一撕一补,重在反映晴雯身上的那个“勇”字,也是她心灵手巧的最充分显现。贾母赏给宝玉一件产自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后织成的雀金裘,这件披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衣服,堪称稀世珍宝。不料宝玉刚披上就被手炉中迸出的炭火烧了一个指顶大的洞。恰巧第二天是正日子,老太太嘱咐了要穿去见她。宝玉心急火燎,让婆子拿出去缝补,能工巧匠们没有一个敢揽这个活。此时的晴雯正在生病,“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她带着病体,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即便这样,她还担心宝玉,见宝玉不过意,围着她打转转,急得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眼睛抠搂了,那可怎么好?”而她自己则撑到天明补完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晴雯之所以拼命,纯粹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侠之气,颇具“士为知己者死”的风度,难怪连作者曹雪芹都要称她为“勇晴雯”。在古代文献中,“勇”除了有勇敢、勇猛的意思,还有果敢决断的 意思。晴雯抱病补裘,表现出了一种毫不动摇、坚决要把一件事情完成的性格,而这样的至情至性又是纯真无邪的。
五、脾气暴烈、大胆叛逆
在“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曾说过晴雯“是块暴炭”,事实也正像平儿所想的那样。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中,袭人秋纹之辈听闻抄检,吓得唯唯诺诺,开箱子,打包袱,听之任之,毫无怨言。再看看晴雯,先是不开箱,然后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朗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箱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物尽都倒了出来”,这大胆的举措,连奴才“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这愤怒的一“掀”一“倒”,似当头一捧,不只击在了王善保家的身上,更击在王熙凤、王夫人等贾府政权统治者的身上,简直让他们“心惊肉跳”。脾气暴烈是晴雯性格中的负面东西,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上看,一个弱女子能把抗争的矛头直指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敬!
晴雯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具有反抗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她那英勇刚毅、蔑视权贵、敢怒敢言、坚贞不屈的叛逆性格,这在很多事中都能看出来。如在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天风流”中,晴雯被逐后“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但她仍是决不屈挠,决不向统治势力低头。她曾这样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晴雯带着自己忠贞不渝的风骨,带着对统治势力满腔的愤恨,英勇悲壮地死了。临死前,她“将左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并“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一并交给宝玉收藏纪念,并坦然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我想,这里的晴雯所谓的“他们”,不仅指袭人之流,当然也包括王熙凤和王夫人的。
六、对感情的执着,痴心等待
晴雯对宝玉的痴情深藏心底,一任自然,除了通过“补裘”等事使人可感而不可及外,偶尔 在说话中也情不自禁地泄露一点春光。第63回,晴雯在与平儿谈话时,无意中亲昵地用“他” 来代称宝玉。平儿笑着明知故问道:“他是谁?谁是他?”这与此前袭人用“我们”代称自己和宝玉,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已默默爱着宝玉的晴雯,直到诀别才无所顾忌地倾吐出埋在心底的爱恋之情:“今日即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 有冤无处诉”。可以看出,晴雯对宝玉是有情的,且是那么纯洁、质朴。她咬指甲赠与宝玉 ,与宝玉交换贴身小袄,也绝不同于一般恋人交换信物,而是因她“死也不甘心”、“担了虚名”,借此象征性地表达她死后也要和宝玉“在一处”的愿望。显然,这是她对毁灭这种美好感情的王夫人之流的愤怒抗议和殊死反击。
晴雯是灵性的生命,有如天上的霁月、彩云,地上的芙蓉、海棠,真正是水做的骨肉。她的 青春热血和对宝玉的爱,犹如雨后初晴的云霞,时时扫去宝玉心头的阴沉。宝晴关系亦如宝黛关系,始终是灵性的,是纯洁无瑕、高尚诚挚的。以她的“风流灵巧”,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另有个道理”,但她企盼的是与宝玉精神上的平等,而非袭人般的偷偷摸摸。当然,宝晴情不能与宝黛爱情相提并论,它是多情公子与痴情丫鬟之间一段并未得到正常发展的恋情。幸运的是,作为知己的贾宝玉也给了她爱怜与尊重,就连袭人也知道“他心内别的犹可, 独晴雯是第一件大事”。宝玉要送给黛玉两块旧的手帕,先把袭人给调走了,然后才把差事托付给晴雯。宝玉冒着风险去探望奄奄一息的晴雯,不仅表现了对她深深的怜惜,而且收下 了一位少女纯洁的心和炽热的爱。当夜五更,宝玉梦见晴雯来诀别后,哭道“晴雯死了”, 更是两人心灵相通的反映。
晴雯被撵到醉泥鳅表哥家,“直着嗓子叫了一夜”而死,无疑她是带着巨大的悲 愤与不平离 开这个世界的。殊不知,“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贾宝玉语),于是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罪过,如袭人所说的:“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 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她,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而“况且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之说,其实不过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翻版。正如庚辰本夹批所感 叹的:“可知晴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更何况,“晴雯4。虚的唇枪舌剑不是一般少女的娇气和骄气,而是具有人性光彩的正义与公正”○伪的礼教假“善”之名企图扼杀的 ,主要不是晴雯的躯体,而是真正的人性之美。由此可知,晴雯之死是必然的,因为那样一个虚伪、腐朽、冷酷的礼教社会,那样一个人际关系像“乌眼鸡”似的残忍、污浊的贵族大家庭, 是决不会容许晴雯这样一个高洁灵秀、无视权威的女奴存在的,至少是不能容忍其“不成体统”地“轻狂”的。
面对情感,晴雯没有小红一样的胆识,也没有“千里搭凉棚”的预见性,只有“大家横竖在 一处”的“痴心傻意”,沉浸在天真烂漫之中。可以说,“晴雯信天命,不知其他”(涂瀛 《红楼梦问答》)。
七、结语
晴雯是美丽的,又是天真无邪、自尊自爱、大胆叛逆的。她有天使的脸庞,芙蓉花的婷婷玉立,她是大观园中最美丽、最光彩照人的丫环。晴雯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活泼好动;在别人有困难时,她会热情帮助;在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去捍卫。在这些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晴雯的这种鲜明个性不知赢得了多少读者的喜爱和敬佩,可在当时的社会却容不下这样一个天真活泼、追求自由的女孩儿,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最魁祸首是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一个活泼的、“不合规矩”的女子,纵然天真可爱,在当时的社会注定了是要被摧残的。晴雯是死了,但她有知己为她伤心落泪,为她撰写诔文,又有作者为她安排一个司掌芙蓉花神的浪漫归宿。她的 死,不仅仅是贾宝玉的悲哀,更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是那个时代对真、善、美的无情摧残的悲哀!每个人都有梦想,要么让别人打碎,落得被动、凄惨的局面,。晴雯和宝玉一样,但愿花开不谢,以为能长久地彼此厮守,谁料“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冷末世,相继断送了大观园钟灵毓秀的众精英。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的青春年华虽然短暂,但的确无比灿烂。晴雯惨烈地死了, 但她活得坦荡、过得清白,“她何幸得我们的艺术巨匠在他生花之笔下,塑造出这样完整的 形象来,永远活在人心里,使得千千万万为之堕泪,还赢得一篇情情文相生的《芙蓉诔》”。的确,“曹雪芹对晴雯的赞美和寄情之深,处处说明他对于个性解放和比较合理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憧憬”。死后还要让她的灵魂得到赞颂和超升, 死辖芙蓉花神。青山山农在《红楼梦广义》中赞曰:“雯也,具不降不惧之志,表独清独醒之风, 可亲可爱而不可玩,可敬可畏而不可欺,殆所谓出水芙蓉,一尘不染者。生为贞女,殁作花神,不亦宜乎!”
晴雯留给我们的,是一股正义凛然、荡气回肠的力量!她的美貌、高洁、真诚、勇敢,会让每一个读者铭记于心,并时刻提醒人们要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诚。;同时更应秉持晴雯一般的骨气,不奴视自己,也反对被别人奴役。当然,还应明了“皎皎 者易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世情,以免“风流灵巧招人怨”,并讲究抗争的策略 ,切忌“顾前不顾后”(宝玉所言)的莽撞,以免遭受无谓的打击乃至牺牲。
注 释:
1傅继馥: 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 8 1882页.2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3李希凡: 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文化艺术出 版社, 2006年版第297页.
4李[FK(W][TPpz2,+2.6mm。2.5mm,Z][FK)],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CD 2]○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209页.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2]邸瑞平: 红楼撷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 傅继馥: 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4] 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5] 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6] 李希凡.: 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7] 李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8] 宋淇:红楼梦识要[M],北京中国书店, 2000.[9]吴调公: 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10] 俞平伯: 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11]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华艺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第三篇:红楼梦论文
/ 3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陈浩强 13财管一班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琴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个悲剧。当我读完了《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依然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来,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可是他们的爱情故事的悲剧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一是命中注定的。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运用判词、对联、诗歌来预言《红楼梦》中人物的走向以及决定性格特征。并且曹雪芹又在书中增加了一些神仙级别的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对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如此,他们的命运趋势早在《红楼梦》中第五回就已经展现出来了。例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的多才多艺,窈窕淑女,然而“堪怜”一次写出了就算林黛玉又这些才华有什么用呢?像这样罕见的才女不还是“玉带林中挂”么?这也就是说明了林黛玉到最后会违背自己的意愿不会和贾宝玉在一起。一个“挂”字用的特别恰到,这个字引起读者翩翩联想,并且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结局不仅仅是以死而终,是比死更加痛苦的结局,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比死来得更残忍——挂。死不足惧,挂最悲哀。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在一开始就被注定了,而这样类似的情况又令我想起了《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命运一样,都是在作品中一开始就是被预言好的,就算之后怎么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最初的预言。林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的诞生,到进入贾府,再到与宝玉相爱,她的泪从未断流。虽自有一段风流态度,但却逃不出不足之症的牢笼。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自小跟从贾雨村学习就凸显其聪颖的一面。而进了贾府,与姐妹们作诗习文,她亦是样样了得。迎春贵妃省亲时,唯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 3
一旁的黛玉见此景况,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史湘云入社后请诸位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
同时,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毕竟是离家后入住贾府,寄人篱下,总感觉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最终养成了爱计较和忍气吞声的性格。怀疑周瑞家送来的簪花是挑剩下的,对撞见宝玉来看宝钗吃了小醋等等。但无论怎样,黛玉是纯洁的,她也同样想面对自己真实的爱情,但她总是无法摆脱环境的拘束。
二是社会家庭观念决定的。中国古代主张的婚姻观是要门当户对的。但是林黛玉作为一个相当于出生在中产阶级的家庭的女子是不可能和出生在当时有权又有钱的四大家族中贾家的公子贾宝玉的。然而薛宝钗就不一样了,当时薛家也是四大家族之一,那么薛宝钗就和贾宝玉的家族地位是悬殊不大的,这样薛宝钗在当时就有理可以和贾宝玉结婚,这也是贾母赞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原因之一。接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经济地位也是不平等的。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时候,经济地位大多数和政治地位是有所联系的。贾家通过元春在皇宫中当贵妃以及贾政在朝廷中做官获得了可观的钱财,相比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做“巡盐御史”的工作收入就明显少了很多。这就拉大了贾宝玉家庭的经济实力与林黛玉家庭的经济实力,从而进一步减小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的可能性。薛宝钗因为是在四大家族中的,所以她的经济实力是可想而知了。其次,“金玉良缘”的神话也是因素之一。为什么“金玉良缘”的神话阻止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还得从为什么要缔造出“金玉良缘”的神话开始着手。婚姻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可以视为一种扩张自己政治权利的手段,通过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的联姻,以谋取更大的政治实力为目的。所以“金玉良缘”的神话肯定是薛家制造出来的。薛家之所以缔造这样的神话其实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兴旺而着想。薛宝钗进京是为了到宫去,然而有着精明深算的头脑的薛姨妈肯定会为了薛宝钗而像一个退路的。所以“金玉良缘”的神话就这样产生了但是这一切社会的干扰都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的封建制度社会中,封建婚姻观是主导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与爱情的。因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自由爱情观是在当时被否决甚至鄙夷的,婚姻就是应该爱情为基础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就等于抽掉了灵魂,这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三是个人因素导致的。先说说林黛玉的身体健康状况。据书中描述,林黛玉是终年咳嗽,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她是有肺病的。王夫人的儿子贾珠夭折,所以这无疑给她带来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使得她更加珍惜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 3
生命。因此她当然希望自己儿子未来的“宝二奶奶”不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再其次她又是薛姨妈的姐妹,想要撮合贾宝玉和薛宝钗,这样她当然不希望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一起了。林黛玉的身体状况给她和贾宝玉的爱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相比之下,薛宝钗是健康的,这样一来又给“金玉良缘”加了不少分。但是,直接导致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在当时的社会,在人们的眼里如果要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必须得懂得最基本的家务活,严格遵守“三从四德”。林黛玉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得性格是带着叛逆的,她不愿意遵守这样的封建礼教,而且她很有才,喜欢作诗。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一步一步遵守这些制度的薛宝钗才成为了一个封建淑女的典范。林黛玉拥有任性,孤高自许的性格,她被周围的各种环境所抛弃,可是自己却坚信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她不愿随波逐流,愿意像桥墩一样就算洪水来了也坚守自己的精神的阵地。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女子拥有这样大胆想法是行不通的,所以她在周围人的疏远下只能一个人在这巨大的贾家中顾影自怜地活着。连本来是自己盟友的史湘云都慢慢疏远她而亲近薛宝钗,而且在公众场合冒然为薛宝钗说话攻击林黛玉。这使林黛玉在贾家的地位动摇而雪上加霜。别看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的,感觉她是一个毫无抵抗力的女子,其实一个人在贾家受这么多折磨,被社会所谓的道德和自身的叛逆,还有薛宝钗受大家的青睐,哭作为发泄难道不是正常的吗?林黛玉很坚强,尽管她受了这么多磨难,她还依旧在贾家中活着。真正没有抵抗力的人在中途就会半途而废。林黛玉在当时的不屈不挠就犹如简爱,就犹如苔丝一样有着自己的崇高雅致的思想,有着对爱情自由美好的向往,这才是真正思想自由的人。就算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是不平等的,但是贾宝玉也是和林黛玉有相同清高、叛逆、追求自由的思想,这使得贾宝玉是真正爱林黛玉的。但是综上所述,林黛玉的性格特征使势单力薄的自己变得更加孤立无援,这让贾宝玉“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改变社会人们的看法。“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在悲愤哀伤的同时,林黛玉对自己的命运也无可奈何。
悲剧比喜剧更容易激发人们对事物重新的认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启示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他们的悲剧是一,与生俱来的;二,受社会影响的三,自身导致的。林黛玉的凄惨,是没有人知晓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悲剧是敲响人类自由意志,自由恋爱,自由人生的一个警钟。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 3
引用:《红楼梦探源》吴世昌
第四篇:红楼梦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几种看法
中国有四大名著,文化人最为推崇的当然是《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可能是我的见识太过浅薄或者说只是肤浅的看到小说的表面现象,总认为这是溢美之词。在我所读到的关于《红楼梦》的评价中,个人认为最为全面,最为中肯的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这句话摘自《集外集拾遗》里的《<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先生1927年对《红楼梦》的见解就达到了现在那些满口跑火车的带着红学专家的帽子招摇过市没骨气的学者难以企及的高度,不能望其项背。当然,鲁迅先生这句话更直白或者更大众化一点就是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就依着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说说我的“一知半解”吧!个中不确之处,冒犯之处,万望老师海涵一二,全当小子无知,胡说八道,亵渎先人。
套一句武侠小说的辙,闲话表过,言归正传。在我的同学当中读过《红楼梦》的,为数不少,见解各有不同,当然极其浅显,不够深刻。比如禹君,张口就说,“红楼梦”里面的色情描写,不如《三言二拍》中的精彩,有败笔之嫌。呵呵,这位仁兄看到了淫秽,只是他不是什么道学家,学的是生物专业,研究人畜的生理构造。他这句话传出去肯定会见笑大方,《三言二拍》跟《红楼梦》,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辞书上说《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反映明代底层百姓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按老师的说法,《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研究《红楼梦》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出版的研究著作蔚为大观,有人也因此名声大噪。比如周汝昌,平生治一经典,成为红坛至尊,执牛耳者。当然,周老在诗词方面造诣也是首屈一指的!只是红学的成就盖过了其他研究领域的功劳。咱们再回过头来说《红楼梦》里的床帷之事,较为著名的是第五回的“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和第六回的“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大意就是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巫山云雨一番,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花袭人发现,二人发生关系(按:
我买的是程乙本)。大概可以这样说,宝玉对袭人就像对自己人一样,超越了简简单单的主仆关系,袭人让宝玉第一次体验男欢女爱。他对袭人也可以耍小性,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也会与袭人商量。所以他们之间更多的时候像夫妻。当然花袭人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根本没有任何立场,那是底层丫鬟的悲哀,也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造成的千千万万个悲剧的缩影!至于其他的,比如贾珍与秦可卿的不论关系,令人不齿,但据刘心武推测里面大有门道,又是解密,又是考证,纷纷扰扰,洋洋大观,读者也跟着绕进去,爬梳勾玄,考证她与康熙和胤衽之间政治事件的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三言二拍》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下层老百姓,属于引车卖浆者之流,里面的色情描写比较露骨大胆,从中也可以看出明朝社会风气还是很开放的。只是里面小说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章节秽语连篇,思想糟粕较多,阅读年龄要有限制。
再说说高中时代的室友刘君,问其对该鸿篇巨著的看法,答曰:太过小气,所论家庭琐事尔!不是东家媳妇长,就是西家媳妇短。此君尤其讨厌林黛玉,讨厌她的斤斤计较的小性子,虽说是失怙无依,寄人篱下的悲伤、孤独与自卑所导致的爱计较的性格,但也不能像她那样如此爱使小性子,说难听点是尖刻多疑,人家送她东西晚了一点就说是人家挑剩下的送与她,如此种种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对之一点好感都没有。他最喜欢的是薛宝钗,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谙与世事,很会做人,无论做朋友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最佳人选。最令人意外的是,此君心目中最佳媳妇儿人选竟然是袭人,百依百顺,设身处地的为主人着想,标准的好妻子!不知道这位同学从《红楼梦》中看到什么,才子佳人没有听他提起,闺阁闲情倒是经常说!比如那首《葬花吟》,只是听过他背颂前两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后面是否还会背诵就不得而知了!让人费解的是,该君常常说他有“民胞物与”的思想,就因为读了黛玉葬花这章,才产生所谓“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情怀。但是,据我所知,似乎黛玉葬花跟儒家伦理思想关系不大吧!要是说他读《孟子》中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而由此联想到抑或产生“物吾与也”之类的读后感,不足为奇。但是由一位咏花爱花而葬花,人生格局很小的林黛玉感叹自身遭遇,命运坎坷所做的闺怨
诗歌(姑且称之,老师莫怪),由此引发出“众生皆平等”(当然,这是佛家教义),所以我们要“泛爱众”的论调,怎么说都于理不通啊!我相信,如果是写话题作文,他肯定是跑题了,零分没问题!
最后落脚点就说说我自己的见解吧!《红楼梦》对于有的同学来说是不忍卒读,哭的稀里哗啦的。毋庸置疑,做这种事的都是女同学,小姑娘正值豆蔻年华,芳龄正茂,里面的卿卿我我,家长里短,正合她们的口味,再加上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动人心魄,慑人心魂,进得去出不来,于是就有“如何烧杀我宝玉”的嘶喊。话再说回来,《红楼梦》之于我,是不堪卒读,实在“不解其中味”,讲了半天,那首《好了歌》早已把所有的问题彻底剖析的清清爽爽,冷峻而犀利!“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此幻场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脂砚斋对此的评语较为晦涩(可能是我文言阅读能力太差的原因)“忽荣忽枯、忽丽忽朽”姑且理解为“富贵与贫贱,年轻与衰老,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这些东西不是我这个年龄阶段所能领会与感悟的,二十多岁,人生活到了最狂妄的年龄,哪来这么多诸行无常,由妄执故之类的感慨。所以,对于《红楼梦》里的深刻含义诸如什么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批判,以及自由恋爱男女平等与封建礼教的冲突深刻,反映一个时代的阴暗,都没有很深的感触与体悟。另外,高阳,白先勇,梁羽生文学大家等谈到《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不约而同的谈到悲剧这种戏剧题材。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悲剧即是将美的东西毁灭,激起人们的悲愤及崇敬,以期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中国戏剧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悲剧结局就显得不落窠臼,给人别开生面的感觉。但这不是《红楼梦》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人们批判高鹗续写红楼梦,往往说他“狗尾续貂”,说“贾府衰败后居然又‘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等,显然有背《红楼梦》的主旨,与曹雪芹的悲天悯人的思想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尽管如此,高鹗所做的贡献绝非那些批判他的人所能比拟,续书大致保持了原著的悲剧结局,而且某些章节,写人至情至性,记事曲折缠绵,对《红楼梦》的流
传功不可没!所以刘心武在其解密红楼梦中说,中国的印刷史上应该有程伟元与高鹗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三国演义》。我感觉,《三国演义》中杨慎那首《临江仙》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能够与《红楼》中的“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相提并论,是可以互通的大沧桑。而且《三国演义》在日韩流传要远比红楼梦广泛!对于我们玩游戏的年轻人,体会更是如此,比如三国无双、三国志、三国群英传等等,虽说仅仅借用里面人物名称,历史代入感不强,但是这些游戏都很不错,某些历史知识还是很靠谱的。
罗哩罗嗦,大约字数也达到老师指定的要求,我就此打住,不再说下去了。这篇作文(不敢妄称论文),作为作业,有点偏离主题,至少是在主题旁边游离打转,除此之外,结构混乱,语言散漫所以,不足与错误之处,敬请老师原宥则个。学生诚惶诚恐,伏乞见容!
关
于
︽
红
楼
梦
︾的几
种
看
法
班级:地质10-4班姓名:姚福兰
qq :1469093682
第五篇: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知道,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我把这本书读过几次后,感觉依然没有吃透,这确实是一本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书,是一个传奇,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一辈子都花在研究红楼梦上。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这也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因为这本书让我想了很多,我觉得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叛逆的人。他行为偏僻,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我觉得如果是曹雪芹来写这部分,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不管黛玉的结局是怎样的,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因为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而林黛玉的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刚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黛玉,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侧面烘托出林黛玉的外在之美。然后作者也写了她“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因为她寄人篱下。这样就多方面塑造了人物形象,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
人至深。你会发现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我觉得这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我认为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并不是说我是一个消极的人,只是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的宝钗又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但是美梦终究一场空。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
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他搬到他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
我还想说一下晴雯。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死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那么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觉得她是爱宝玉的。比如,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在门口偷听,这说明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她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是很难的,不过她就想要争取这样,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而晴雯的结局呢?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她还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一旦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
说完人物,我想说下我的一些想法。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然后我想说下关于功名利禄的看法。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
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然后是对于结局的看法,对于宝玉而言,做和尚也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觉得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难道不值得庆幸吗?身边的事情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