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本站推荐)
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做了这次关于国情国史的竞赛试题后,我对中国从近代以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
昔日盛大辉煌的中国是如何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工具,俯首称臣,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极端困苦?随后又如何在激进的爱国分子带领下,重振国威?而共产党又是如何逐渐使中国立足于世界各强国中,使我国日益强大,复兴中华的?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屈辱也从此开始,随之而来的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分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侵夺中国主权和巨额财富,而清政府仍旧盲目自大,即使有爱国人士想要拯救自己的国家,却无法抵抗顽固分子的阻挠,一次一次自救的变法都宣告失败。
二十世纪初,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激进的爱国主义人士,发动了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内外多方面的弊端,导致革命果实被窃取。
接踵而来的思想浪潮——新文化运动,对专制主义进行了沉重打击,具有新民主主义开端的五四运动,将无产阶级带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的先进分子中传播,而还是青年的毛泽东也受到了熏陶,一大批有为的青年之士奋起救国,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秘密建立,随后,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在此过程中,毛泽东编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民革命和农民问题》,探讨了目前国内的局势,然而国共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国民党围追堵截共产党,期间,遵义会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始长征,并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而农村根据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之而来的抗日战争也逐渐拉开了序幕,毛泽东率先带领共产党,发出八一抗日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联合全国人民一同抗日,并写了《论持久战》等著名文章,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最终,日本宣布投降,好景不长,国内战争爆发,经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最终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于1949年10月1日宣布新中国成立。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逐步提高,外交发展,我国逐渐立足于世界强国间,尽管毛泽东在决策上也曾有一些失误,但他许多正确的抉择对中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随着习近平上台,中国的势头更加迅猛,国内外两手抓,内抓腐败,努力打造廉洁政府,外抓外交,与其他国家友好和平相处。尤其是,最近由习近平提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吸引了许多发达、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并申请加入亚投行成为意向创始成员国,这一举措,一方面对亚洲各个国家有相当大的好处,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中国在国际日益重要的大国形象。
身为中国人,我们越来越为中国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们也相信中国将会在国际上越走越远。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
近现代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重点简答)
答:A、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它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了国家主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B、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所以说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重点论述多选)
答:A、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中国有封建势力同外国的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C、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阻碍。
D、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发展缓慢,力量弱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E、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外国列强分而治之使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F、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3.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重点选择)答:两大历史任务:
A、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对主要矛盾: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斗争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重点简答,多选)
答:A、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B、社会制度的腐败(展开来说); C、经济技术的落后(展开来说);
D、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腐败。
5.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论述或简答,选择)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
(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6.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重点论述,多选)(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8.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重点论述,多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
(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重点多选,简答)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10.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重点简答)
(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11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重点简答)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重点论述)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3、五四运动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简答,多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重点简答,多选)
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5.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重点论述)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选择写几点即可)
1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点论述简答多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4)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7.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8.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每年必考)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主要内容: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政协《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多选,简答)
在1956中国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简答,多选)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1.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多选,论述)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22.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多选简答)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原国统区)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2)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23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突出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2)意义: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列宁曾经设想并打算实行的方法。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从根本上说,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符合于客观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24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是什么?(论述多选)
(1)主要贡献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指出: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
▲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决定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决定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问题。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6江泽民是怎样阐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
(1)1994年5月,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特重点论述,多选)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D)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2.强行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的不平等条约是(D)A.《虎门条约》 B.《黄埔条约》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3.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妄图瓜分中 国、灭亡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他们的这一图谋,其根本原因是(D)A.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 4.在近代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C)A.林则徐 B.严复 C.魏源 D.孙中山
5.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B)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原道醒世训》 D.《原道觉世训》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是(A)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7.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在(C)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8.“百日维新”失败后,惟一保留下来的新政措施是(B)A.准许上书言事 B.开设京师大学堂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国家财政 9.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是(C)A.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 B.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C.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D.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A.要不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D.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C)
A.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B.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共和国 D.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C)A.《中华民国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13.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C)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土地革命总路线
1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八七会议
15.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A)A.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B.军事问题和社会问题 C.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 D.军事问题和经济问题
16.日本开始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的标志是(A)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一二八”事变
17.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 B.洛川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八七会议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9.1945年,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会议是(A)))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20.解放战争时期,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的文献是(B)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在不同地区实行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 21.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约法作用的是(B)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D.《新民主主义论》 22.《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新中国的(A)A.国体和政体的规定 B.基本的民族政策 C.经济工作方针 D.外交工作原则
23.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B)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2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D)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合营
2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A)A.《论十大关系 》的发表
B.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D.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BC)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2.近代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BC)A.军事战略错误 B.社会制度腐败 C.经济技术落后 D.思想观念保守 3.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办新式学堂,主要有(ABC)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 军事学堂 D.法政学堂
4.19世纪下半叶,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BD)
A.指导思想的封建性 B.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C.资金人才的匮乏性 D.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5.1905年至1907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双方论战的主要内容是(ABC)A.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6.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BCD)
A.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 B.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7.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有(ABD)A.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B.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
C.部分接受了俄国民主思想的进步分子 D.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8.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ABC)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陈炯明
9.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大,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不同点在于(BCD)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
10.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分配方法是(ABCD)A.以乡为单位 B.按人口平分土地 C.抽多补少 D.抽肥补瘦 11.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BC)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 1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D)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统一战线 D.党的建设 1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性经济形式包括(ABC)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1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内涵包括(ABC)
A.实现国家富强 B.实现民族振兴 C.实现人民幸福 D.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要求语言精练、观点正确。)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2.戊戌维新运动在早期探索国家出路进程中的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4.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建立起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2013年 1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第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第三,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五、论述题
1.中国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封建的历史任务?
(1)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的反动力量异常强大,而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一开始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力量过于微弱。
(2)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其经济上的软弱和妥协,导致政治上缺乏革命的勇气和力量,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作为同盟会纲领的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斗争要求,具有革命进步性,但却存在着一些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3)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还寄予幻想,害怕广大人民的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地主阶级。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尤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参加斗争。
(4)作为革命领导机构的同盟会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没有一支直接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武装,尽管一度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当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向革命反扑、瓦解革命、篡夺胜利成果的时候,革命派却想不出正确的对策,而使革命招致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彻底完成反帝封建的任务。
2.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论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有: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行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我国发展工业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即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建设新的工业。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工业建设的初步展开,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弱小和发展的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土改后的农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济,其发展又受到很大限制。土改后的农民开始有了互助合作的实践。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4.试述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得到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探索中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主要有:
①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且强调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②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③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建设问题。在经济方面: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政治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④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国防建设的问题。在文化方面: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⑤关于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主要有: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个别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5.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公元1912 -1949,共37 年音乐历史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的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历史
一、概述1、新音乐的启蒙和发展关于新音乐的几点思考音乐何谓新?新音乐的概念。是指晚清以来随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而从历史看,这些音乐却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传统内容而被继承下来。一个问题:新音乐何以兴起?新音乐
1、概念。新音乐是指晚清以来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它是清末和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线索与基本史实。学堂乐歌著名音乐家、活动家等。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学堂乐歌。发端可追溯至1898 年。梁启超对新音乐启蒙的贡献。这一时期新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创作、理论、出版都先起于日本,主要是在留日学生中开展的。著名音乐家及其历史贡献1、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民?)、高寿田、冯亚雄、辛汉、胡君复、华航琛等。2、学堂乐歌活动的历史意义主要内容见410 页。参考211 内容。五四前后中小学音乐教育获得较大进展的历史背景与启示1、时代发展的需求。2、蔡元培的积极倡导。3、中等、高等师范学校开设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了数量众多的音乐师资。4、音乐教材建设得到许多音乐家的重视。5、音乐课外活动普遍开设。比较而言。此时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俱佳,使得中小学音乐得以快速发展与提高
(一)晚清――新音乐的初步启蒙历史线索。1、最早随传教士传入中国宫廷,如康熙时。《律吕正义续编》的印行。2、太平天国采用基督教音乐从事反清活动。3、清廷新式军队的军乐队。4、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歌词、音乐创作方式等方面与传统歌曲的不同。歌词文、白语言形式兼采,旋律写作主要是“旧曲填词”,主要以外国歌曲音乐作为乐歌旋律,也有少量自创曲调者。乐歌内容主要反应的国人救亡图存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要求。乐歌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小结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和中国民众广泛深入的影响,是在20 世纪。其中注重成就是学堂乐歌。关于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概念及历史沿革。代表人物。历史贡献。
(二)民国初期――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音乐启蒙的继续历史线索。学堂改为学校。音乐列为中小学和师范学校必修课。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主张,对新音乐和艺术教育活动的促进作用。乐歌书刊大量印行。新音乐活动蓬勃开展。出现了许多新式音乐社团。
(三)20 年代新音乐的初步发展历史线索。1919 北京大学创立音乐研究会。赵元任的歌曲创作。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刘天华的二胡音乐。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欧洲乐器音乐创作。20 年代工农兵歌曲创作。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设立。王光祈的音乐理论研究。小结20 年代新音乐有着多方面的进展,歌曲创作尤为显著。在创作方法上,也由选曲填词为主的编配方式,改变为依据歌词谱写音乐的创作方式。30 -40 年代抗日歌咏活动历史线索。“九一八”事变后,影响中国最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抗日,在音乐方面,是围绕抗日宣传的歌咏活动。影响深远。多种风格、形式的杰作迭出。小结与时俱进。起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使集体歌唱形式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提高;推动了歌曲创作的大众化、民族化探索;培养了一批歌曲创作和歌咏活动骨干。对当时和其后的整个中国音乐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不同政权区域的音乐文化这是民国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又一特点。国统区的音乐文化。共产党政权领导的区域音乐文化。
三、社会音乐结构的变化新音乐勃兴,传统音乐地位下降。从历史看,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次转折。提问:这一转折的原因?是好是坏,如何评价?传统音乐
(一)近代传统音乐职业化。大量发源于农村的传统音乐流入城市,并且在城市立足、发展;各种民间职业、半职业团体的增多、扩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高;已有传统音乐的成熟和传统音乐的新发展;适应传统艺术的市镇接受者――市民的需要改革艺术。传统音乐朝着艺术化,特别是娱乐性、趣味性、通俗性等方面发展;吸收新文化成分;传统音乐在职业化的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与适应市民之需,也受到不少坏的影响。如广东音乐的一度爵士化。传统音乐
(二)戏曲音乐。梅兰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对传统剧目进行加工,编排新戏。改革京剧伴奏音乐,采用新的配乐手法。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其唱腔和表演艺术成就很高,其艺术流派被人称为“梅派”复习思考题
1、新音乐发展的主要历史脉络。2、沈心工、李叔同在清末民初新音乐启蒙方面的历史贡献。3、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4、民国时期社会音乐结构的新特色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民族器乐五四前后,在南北大城市中成了一些专门从事民乐演奏的社团。重要的有“天韵社”(1911),“国乐研究社”(1919)“大同乐会”(1920),“今虞琴社”(1934)、“上海国乐研究社”(1941)等。重要人物有吴畹卿、沈肇州、杨宗稷、周少梅、汪煜庭、朱勤甫等。这些社团在改编、整理、研究和民乐曲谱的刊行、乐器改革等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并将这些成果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出和灌制唱片等活动,如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曾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变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民族器乐
(二)民族器乐活动历来在民间是有市场的,群众基础很好。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活动、民间民俗活动中。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历史原因,民国时期政府并不重视这样的音乐及其活动,这些音乐家地位及其低下,自生自灭,无人问及。只有很少数有眼光的人才关注他们。他们之中不缺少伟大的天才和音乐大师。例如解放后被“挖掘”而“成名”的音乐家阿炳。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丝竹音乐。这个乐种在江南发展势头最好。福建南音。主要是在海外(东南亚)一带华人圈流行。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笼统划分,可以作如下划分:1、声乐2、器乐3、歌剧4、交响乐早期音乐创作的灵感与动力来源于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成为近代中国音乐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到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这一时期的音乐活动举要
1、社会需求刺激了音乐专门学校的建立。自1919 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纷纷开始建立各种新的音乐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 中华美育会――1919 北京爱美乐社――1927 国乐改进社――1927 这些音乐社团活动大多接受蔡元培的美育主张,其活动包括中西音乐理论的知识学习、乐器演奏技能的学习以及组织各类音乐演出活动、进行传统国乐的整理和研究,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音乐教育的作用。同一时期,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始逐步建立了一批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其中包括师范、专科、艺术学校的音乐系、科,一些外国教会所办的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音乐系。1927 年,蔡元培实施其大学院计划,在上海创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蔡元培出任院长并总理全院院务,1929 年,在大学院计划夭折的情况下,该校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2、40 年代,音乐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均有很大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专门的音乐人才。38 年在延安创立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40 年在西南重庆创立国立音乐学院南方诸省的一些师范学校的音乐系、科40 年重庆成立管弦乐团解放战争时期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出现的“星期音乐学校”(1946)、“中华音乐学校”(1947,上海)、“上海音乐函授学校”(1946)、“中华音乐院”(1947 年,香港)等社会音乐机构。赵元任(1892 -1982)语言学家、作曲家。于“五四”以后,陆续写了一百多首作品。他的独唱歌曲和多声部歌曲成就甚高,其内容反映了“五四”精神,在音乐风格上既有鲜明地民族特点,由借鉴了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方法,并且在音乐地情感表达以及处理音乐与语言地关系上,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萧友梅在当时曾评价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是“替我国音乐界开一新纪元”。赵元任的创作举要《卖布谣》、《劳动歌》、《教我如何不想他》、《上山》、《听雨》、《呜呼三月一十八》、《也是微云》、《西洋景歌》、《老天爷》以及合唱曲《海韵》影响甚广。赵元任也是中国较早重视收集、改编民歌的音乐家。聂耳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等。历史贡献与艺术特征: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形式。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丰富多变的句式;突出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巧用休止符;聂耳的群众歌曲不仅有着丰富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意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歌曲(如歌曲创作方法、艺术形式的创造、歌曲体裁)有重要的历史贡献。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他的歌舞音乐影响很大。可以说有学校的地方,就有黎锦辉的歌舞音乐。他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为推广国语而改革学校音乐教育,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许多作品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科学、民主精神。成功的作品有《麻雀与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努力》等。30 年代,黎锦晖在商业性歌舞活动中写了不少迎合市民低级趣味的歌舞音乐,如《毛毛女》、《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等。抗战后,他停止了这类歌曲的创作,并写过一些救亡与爱国歌曲。1943 年,他曾为郭沫若的话剧《虎符》配乐。刘天华在民族音乐领域的探索与贡献他是五四新文化中,民族音乐领域中最具创新精神且做出贡献的音乐家。其突出贡献在民族器乐创作。刘天华受“平民教育”等民主思想的影响,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主张发展国乐走三条路线,一采取本国固有国粹,二是学习外来文化,三是在继承学习之上,走一条新路。他共创作二胡独奏曲十首,琵琶独奏曲三首,民乐合奏曲二首。他表现五四至30 年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现实中苦闷、愤懑的心情的《病中吟》、《独弦操》、《悲歌》等,表达憧憬未来的别种心境的《光明行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填空题,选择、华彦钧(阿炳)代表作《二泉映月》、18世纪中期之后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三大途径:
1、通过基督教会的宗教歌咏
2、新式军乐队的建立
3、新制学堂唱歌课的开设(学堂乐歌)
3、李叔同代表作。《送别》期刊:《音乐小杂志》
4、李锦晖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 《三个小宝宝》 《老虎叫门》
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小小画家》
5、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
6、黄自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艺术歌曲<花非花》,声乐独唱曲<春思曲》<玫瑰三愿》,清唱剧,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7、青主《大江东去》美学性著作《乐话》《音乐通论》,核心思想
1、音乐是上届的语言
8、刘雪庵,《红豆词》《长城谣》
9、左翼时期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
10、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齐尔品
11、冼星海,《黄河大合唱》_1939_年在_延安_(地区)创作的。
12、马思聪《内蒙组曲》<思乡曲在内蒙组曲内的》
13、鲁艺(鲁迅艺术学院),冼星海任音乐系系主任
二.名词解释
1、萧友梅音乐创作:创作特征:
1、旋律进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较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
2、几乎绝大多数作品都带有钢琴伴奏,但其音型织体比较简单,主要起在和声上,做必要衬托的作用。
贡献:萧友梅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他为此编写了大量提供普通音乐教育的教材和教材性的音乐创作
2、(五四时期)
国乐改进社:1927年,刘天华等人建于北京,出版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北大音乐研究会:1919-1922,上海国立音乐院,建于1927,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为萧友梅,北大音乐传习所,建立于1922年十月,蔡元培兼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学生应修习各种的基本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课程外,还因修习各种有关教育学的课程,任教的教师主要有:萧友梅(音乐理论)刘天华(琵琶二胡)萧友梅的办学比较重视师生的艺术实践
3、《海韵》;赵元任创作了多首各种形式的合唱作品,其中以徐志摩的长诗所写的,表现:“五四“时代中国青年强烈要求反对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合唱曲。<海韵》,就是一部典型的、清唱剧式的大型合唱曲,这部作品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合唱手法与独
唱、钢琴的相互交替,使作品的音乐发展层层紧扣、走向高潮,还巧妙地运用不同合唱的音色变化和和声色彩地变化给予作品情感的发展以生动的渲染。
4、台湾舞曲:曲调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乡愁幽情又赋予浪漫幻想的东方风格交响诗,是作者在多声写作及乐队配器上以巧妙地运用多种乐器声部的复节奏纵向结合和较浓重的打击乐器,力图在严格继承传统的作曲技法基础上吸取现代创作技法的早年成名之作。
5、新秧歌运动:秧歌本是我国北方各省广大农村中有着悠久历史的、十分流行的民间歌舞。1943年春节,以”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秧歌演出,许多新文艺工作者组织了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内容新鲜的大秧歌队上街表演。“鲁艺“秧歌队的演出,很快影响了延安及陕甘宁地区地各个专业文艺团体,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展开起来
秧歌剧:在新秧歌运动中所产生的秧歌剧,大多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础,再吸收当地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代表作<兄妹开荒》<减租会><周子山》
艺术特征: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数采用陕北群众所喜欢,所熟悉的地方戏曲和陕北民歌的曲调加以填词改编的。
三.论述题
1.学堂乐歌
内容:1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主义精神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新生
3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倡导摈旧习、树新风4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教育
艺术特征:
1歌曲形式基本上是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2大多数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后来逐渐改为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填词。
3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不多
4同一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和同一个歌词被配以不同曲调的情况,也是常见的。5有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的学堂乐歌数量很少。
2.刘天华
他的一生的艺术理想和实践,可以归结为“国乐改进”。他选择了二胡作为国乐改进的突破口《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
艺术特征:
既保留我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又吸收了西洋器乐的结构原则
乐曲的音调的调式、调性、旋法等方面也既坚定不移将音调建立在五声性调式上又吸收了西方的大小调。
③节奏、节拍等方面既坚持我国的韵味又大胆引进西方的记谱方法。
④为了实现其借鉴西方的创作经验曾在自己的创作中做了大胆尝试
⑤关于乐曲的演奏法,刘天华不仅有意识在二胡曲中使用揉弦、颤音,还引用跳弓、泛音等。
历史意义:刘天华以自己毕生的努力,特别是他从事艺术工作的十五年,通过从创作、演奏、教学到理论研究的全面长期实践,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得了一席不同忽视的地位,为我国民族器乐的新发展揭开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新篇章。
3冼星海
特色:冼星海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向上,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并且进一步发展这个传统。
他的创作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无论是交响音乐、大合唱还是歌剧,都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成就:主要有抗日歌曲、大合唱和交响曲三种
代表作有:
抗日歌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富于号召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反攻》等,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如《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做棉衣》《打倒汪精卫》《三八妇女节歌》等。
抒情性独唱曲代表作《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莫提起》。
③大合唱代表作主要有四部《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影响:他1935年至1940年所写的声乐作品,曾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并有着经久不息的社会影响,他的作品以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预示了斗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前途。
音乐风格及其音调来源方面,主要是以群众歌曲作为基础,并吸取了许多民间音乐的因素。整个作品的旋律发展,基本上建立在这些核心主题基础上,即《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的主题;《黄河颂》的主题
音乐评论及音乐理论研究工作,基本主张大致为三个方面:第一,学习音乐的目的应该是“负起一个重责,就起不振的中国”,并且提出了“中国所需要的是普遍的音乐”的思想;第二,高度评价聂耳等人所开辟的革命音乐道路的重大意义;第三,强调学习民族音乐的重大意义
《白毛女》
艺术成就:
1、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问题;
2、作曲家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不仅吸取了民歌的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的主导主题的音调基础,并且还开始开始有意识地广泛吸取了说唱、戏曲等民间音
乐的音调,如《小白菜》;
3、创造性地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大大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
4、《白毛女》作者总结了自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周子山》的经验,为创造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广大群众的新型的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大家比较认可的初步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人们都称这种歌剧为“新歌剧”的主要原因。
5、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进一步发挥了它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