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时间:2019-05-15 01:0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篇: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香花墩上有奇泉,饮罢头痛始觉贪。争得长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

——明·张好宁

近现代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这时的的中国处于一段屈辱的历史,那是一段被外族践踏的历史,那是中国人民不能忘却的回忆,是中华民族永远抹不掉的耻辱。中国国情发展到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腐败。吏治腐败不仅使民心丧尽,而且成为外国列强不断欺压中国的把柄。

在清朝国力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统治也越来越黑暗。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毫无所知,很多参与重大决策的官员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决定对未来有多少影响,也丝毫没有意识到危机缓缓来临,依旧虚骄自大,无知守旧。晚清时期,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古老的中华民族被迫接受着自身地位改变的现实,部分官员和封建王室等顽固派仍然顽固不灵,因循守旧。统治者贪图安逸,惧怕列强,而又欺压百姓,政府借由各种名义苛捐杂税,征集印花税和军需开支,不考虑人民的负担能力,使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不仅如此,光绪年间的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擐为了讨好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400 万两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因经费缺乏,武器装备日益落后,战斗力下降,最终也导致了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正反应了整个清朝中央的极度的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相伴随的是权力机构中普遍的贪赃枉法和腐败黑暗。终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腐败成风,致使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变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清政府垮台收场。清政府统治者成了自己的掘墓人,它用腐败埋葬了自己,也成为历史上遗臭万年的罪人。

民国时期,因为内外交困,普通民众对于民国政府机构、官员、军队的贪污腐败行为更是无比痛恨的,又苦于无法可施,便编了歌谣揭露和讽刺国民党的腐败,如:“半分责任不负,一句真话不讲,二面做人不羞,三民主义不顾,四处开会不绝,五院兼职不少,六法全书不问,七情感应不灵,八圈麻将不够,九流三教不拒,十目所视不怕,百货生意不断,千秋事业不想,万民唾骂不冤。”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有这么一句台词:“反腐败,亡党,不反,亡国。”民国政府在打击贪腐上也并没有任何明显的进步,民国政府腐败在各级政府中普遍程度不低,腐败无能更成为了人民形容政府的常见词汇。至于民国后期的腐败,吴相湘在《孙逸仙先生传》一书中评论说:“南京时代官僚腐化比较北洋时代过之无不及”。“国民党高级军官90%以上拥有自己的商业背景”。在孔祥熙中央银行总裁及财政部长任内,公开揭露的贪污大案就有孔祥熙、吕咸私分美金公债案、郭景琨黄金案等多起。在私分黄金案中,孔祥熙等人贪污的美金折合国币达20多亿元……如此惊人的数据,却发生在那个人民饥馑,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官员只为自己的利益不管民众的死活,也是日后国民党垮台的原因!

人们不会忘记国共两党斗争的消长史,当蒋介石扬言三个月内消灭工厂当时的时候,那时候国民党不仅在军队数量上占优,而他的美式设备又非常的先进,但却让“小米加步枪”的落后打败,腐败问题一直是国民党的顽疾。民国时期吃空响者盛多,为官者不为人民,也不做实事,而且贪污腐败,自然得不到民心。而共产党它是新生的是清明的,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表面的落后未必一定失败,关键是看他是否代表着新生和向上,反而那些表面光鲜的却是旧事物,只要它有着腐朽的本质,结局就注定了。去台湾以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又成为民众痛恨的焦点,并且催化了岛内政治的演变,直至国民党下台。

盛而骄、富而奢。骄必怠、奢必贪。贪必腐、腐必败。政治上的腐败给帝国主义的侵略得逞造成了契机,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导致了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而我们中华儿女更应该铭记在心,这样的历史轨迹表明如果在兴盛和富裕后不思进取,贪图奢靡享乐,虚骄懈怠,必然导致腐化衰败。

参考文献::《现代快报》2008年11月25日,《抗战胜利后民国官场的腐败》,作者:赵映林

第二篇:分税制改革20年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浅谈

分税制改革20年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浅谈

摘要:1994年中国财税管理体系打破“包干制”框架,实行分税制改革,到如今已有20年。其间中国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分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中国每项影响宏观经济进程的大事中,都贯穿有它的身影。分税制结束了中央财政虚弱、地方乱象横生的历史,却又成了高地价高房价、地区发展过度失衡的开端,文章用历史的方法将这些片段串联起来,以期阐明一个分税制改革对于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过程。

关键词:分税制;财政分权;土地财政;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债

1994年,是中国财政史上不可绕过的一年。这一年,中央和地方的原有利益分配框架被打破,确立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税收分配体系,对中国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形成了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分税制的实行,贯穿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据点,从市场经济深化到东西部经济的梯度发展,从08金融危机到从四万亿投资、从城市化建设大举推进到地方融资平台建设等等,其间每一件大事的走向都无法规避分税制的影响。时至今日,分税制依然牵动着中国经济前进的每个步伐。那么,20年来,分税制在中国的改革中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功过几何?让我们回到改革开放以前,从头说起。

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演变的简要回顾

未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财税管理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的经济组织形式相适应的统收统支。那时的中国,信贷、财务、国家预算几乎杂糅在一起,国有企业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利润悉数上交,用以完成国家今后一年的各项支出。由于当时的物资是有国家统一调配,因此财税体制也必然与这一形式相统一。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这一统收统支的财税管理体制也走到了尽头,于是财政包干制的改革顺势启动。

始于1980,终于1994的财政包干改革,经历了几个“收收放放”的阶段,其间具体内容细致复杂,但大体来说中央政府的初衷是要“放权让利”,提高各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动性。由地方政府按不同的方式承包一定的税收数量,多余的钱地方自己留下,不够的钱地方政府想办法补上。这种承包制与当时正如火如荼开始的农村土地承包、城市企业和其他机构的部分承包并无二致。

1979年前,计划经济使社会失去活力,在农产量萎缩、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背景下,中央允诺了凤阳小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行为,并将其作为农村改革模式进行深入推广。很快这股潮流也波及到了城市、企业、事业单位,于是不可避免的这办法也被引入财税领域。

从农村的承包、城市的承包再到税收包干,可以说都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产物,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来的。承包制潮流开启后,中国经济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农产量突飞猛进,企业回复活力,地方经济也展现出新的面目。无疑在当时的形势下,包干制相对于统收统支来说是更为进步的财政管理形态。但随着包干改革的深化,很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承包、分成数额的不科学核算与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与统一的测评体系,直接造成地方承包的税收数量、征税方式取决于与中央讨价还价的能力。包干不仅在第一步定制规则上就有先天缺陷,而且在征税过程中,中央政府没有自己的征税机构,只能依赖于收取地方政府征收上的税款,无异于受人掣肘,陷入被动境地。对于地方征税监管体系的缺乏与信息的缺失更使中央政府没有足够的力量管控地方征税行为,于是地方政府权力日益膨胀,隐瞒收入、税源的违规做法更是不在话下。为了将更多的税收留在当地,地方政府还尽量将预算内收入转为预算外,逃离出财政管理体制监控的预算外收入,不仅造成财政收支混乱,也为滋生官员腐败提供了温床。包干制实行后最直接反应就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例从1985年的38.39%直接下降到1993年的22.02%。中央财政虚弱、地方乱象横生,使得1992年以刚入职国务院的朱镕基为首的中央领导人下决心整改,经过大量的走访、调研、说服工作,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分税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二、分税制改革中转移支付改革滞后加剧地方发展不平衡

如果说包干是“放权”,分税则是“收权”。分税制的框架下,把所有税种划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

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其中中央税包含关税、消费税、央企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共享最大税种增值税,按75:25的比例分成,2003年后除部分大型央企所得税依旧作为中央税外,其余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别按60:40分成;地方收取的税收主要由营业税、房产税、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其他一些小税种组成。很快,分税制将中央、地方利益分配格局倒转过来,1994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3年的22.02%一跃而至55.70%,此后也一直保持在50%之上。分税制成功的解决了中央财政空虚的难题,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管控能力和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但在分税改革中,有一个极重要却未触及的盲点遗留至今,就是转移支付。在收入方面的改革完成后,相应支出方面的转移支付改革却一直滞后,基本保留了包干制下形成的转移支付体系。

尽管到2011年分税制已改革将近18年,但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了最上面的国防、国债利息、外交、金融监管支出、科学技术等5项内容,其他项目,包括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服务等公共服务在内的支出,地方政府的支出总计都超过了中央政府。但公共服务、社会福利作为一个国家为国民提供的最基本产品,不应因地区财富的悬殊而形成差异,应朝着均等化的方向发展。正是由于分税改革中,遗漏了转移支付部分,致使地方财权和事权错配,地方政府财权上移却仍需担负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支出,从而形成了我国经济实力好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高,经济实力差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低劣的局面。以教育为例,东部发达城市有着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齐全的多媒体设备,而西部贫困地区的小学却只能以低矮简陋甚至漏风的平房做教室,更勿论具备现代化设备。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调剂资源、优胜劣汰的过程,必定会产生贫富分化,因此面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一类的大宗公共开支,就必须由财力雄厚的中央政府承担起来,但我国反而颠倒过来,这不论是从道义伦理还是经济运行规律来看都是极不合理的。

当然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一种典型的增量改革,即尽量不触动地方既有利益,而改变未来增量收入的分配格局。为了缓和分税推行的阻力,中央政府在改革内容中加入了“税收返还”政策,将收上的税款再以税收返还的形式返还给税源地。高比例的税收返还意味着富裕地区交的税多,但是返还的也多,穷的地区则相反,此时转移支付就丧失它平衡地区差异,调节再分配的功能。1993年分税前,上海市人均财政支出是新疆的2倍,但到1995分税后一年,却变成了3倍。

三、寄希望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行为异化

事权和财权的骤然割裂,让地方政府有心办事也无力出钱。为了保证地方公务的顺利运行,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到位、为了提高本省GDP总量、为了政绩形象面子……。一切的一切只有靠地方政府自谋出路,于是“土地财政”、“地方债危机”等等名词接踵出现,地方政府行为异化日臻严重,以至如今已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在2013年举办的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夏季论坛上,与会的一位县长感慨道,“我们县虽然小,但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增值税的85%全部上交了,只有10%,你说我不去卖地我干嘛,这种就会带来两种迹象,第一种,你有地卖的可能卖地。现在房地产市场不行了,不准卖地了,我可能就不干实体经济了,那就干多少算多少,最好不当这县长。”这位县长的发言其实吐露了中国很多基层地区领导人的心声,“土地财政”是逼出来的,最大的税种大头都给了中央,我们什么都没有,只好去卖地。

土地财政,即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出让辖区内的土地使用权以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来补充财政收入的方式。土地财政运作方式简单,但获取利润极高,因此各地政府乐此不疲。以杭州为例,2009年其卖地收入达1200亿元,雄踞中国榜首,而起同年的财政收入却只有550亿,只是其卖地所得的46%。直到今年,土地财政的势头依然没有消解迹象,就在9月份,融创集团以7.3万元/平方米的价格拿下北京农展馆地块,轰动全国,成为中国新地王。有人粗略的给融创算了一笔账,加上建筑、管理、税费等成本,建成后的物业起码将突破15万/平方米的大关。难怪地产大亨任志强为地产商辩驳,中国的高房价不能怪地产商,是地价推动了房价,地产商不可能拿到天价土地,去为穷人盖低价房。住房是关乎百姓能否安居乐业的民本问题,但高房价甚至让中国月收入过万的白领阶层依然望而却步,没有幸福感和归属感,其中原因到此也不言而喻了。

分税改革不完善造成的地方财政吃紧,靠土地出让金来负担地方开支,这样简单粗暴的土地财政酿成的恶果是多重的,绝不仅仅只是为广大百姓压上了买房难的大山。地方政府获取土地也需要成本,这成本就是拆迁。每占用一户人家土地,就必然要给予相当的拆迁补偿。但是地方政府本就是因为缺乏资金才靠土地筹钱,必然就不会给予当地居民太高的补偿标准,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从而埋下引发严重官民对立和群体冲突的种子,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大隐患。从09年四川唐福珍强拆自焚事件到10年江西宜黄拆迁自焚,再到13年5月的福建惠安村民反对强拆扣押特警和前不久的河南周口农民因抗拒强拆服毒自杀等等,强拆俨然已成为中国民众怨气最盛怒火最烈的地带,甚至有人对这些行为冠以触目惊心的“血拆”之名。土地被征走的农民很多人迫于生计进入到了城市,而囿于户籍所限城市的公共服务也覆盖不到他们,生活的困苦,待遇的不公很容易就使这些人走上报复社会的道路,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结构,官员权力相对集中,缺乏监督,而土地出让的价格、方式、对象都须经过行政审批才能最终确定,因此在土地财政运作的过程中,自然就滋生出了官员腐败的温床,为寻租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近几年官方媒体通报的官员落马案件来看,特别是对当地土地有话语权的实权者十有八九都参与了土地交易,方式几乎都是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土地批给自己的亲戚或者商人同盟。而上下打点官员、请客招待送礼等等费用对于开发商而说自然是一笔成本,这笔“腐败成本”最终必然会转嫁到物业价格上,这在房地产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地方财政的收入拮据和腐败空间的滋生分别可以说是土地财政形成的被动原因与主动原因,抛开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损害,它对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以工业为税源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大部分上交中央,使得地方并无心引导工业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是以各种方式出让土地。自2003年,中国出现了一波兴建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的热潮,以致现在各市县占地最多的就是这些园区,这些园区名义上是招商引资,发展高新技术和工业,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圈占了土地,而且往往是市郊和农村的土地后,将其在土地一级市场上转让给开发商。但这些园区设立的目的、主导产业和未来规划往往并不明晰,重复建设的沉疴痼疾也就无法避免,于是无怪乎“产能过剩”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在关注中国经济的各种报章的出现频率是越来越高。

四、祸根深埋的地方债危机

然而,客观来说,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维持运转的做法只持续到2009年。09年之后地方政府陷入了一轮更为猛烈的融资投资热,就是为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安排给地方的新增投资项目准备配套资金。

四万亿投资计划,落实到地方上被称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措施”,在此扩内需十措施下达至地方后,各省开始积极争取这个计划中的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虽然号称四万亿,但中央直接投资的只有1.18万亿,余下的近三万亿需要地方财政自行解决,这部分就被称作配套资金。当时中央也考虑到地方收入来源有限,于是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过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另外,为了防止地方拿到项目后,不积极落实配套资金,财政部在09年专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央建设投资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表示对于配套资金不落实的地区,将扣减或暂缓下达该读取后续中央建设投资预算。一边是地方融资平台的放开,一边是不落实就要削减中央投资的明确导向,各地方政府只能识时务的筹措资金。

面对巨大的三万亿缺口,即使土地财政收入此时也显得捉襟见肘。据审计署今年发布的数据,4个省级、17个省会城市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比2010年降低2.83%,而这些地区需要偿还的债务2315.73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可以说肇始于1994分税改革,地方建设碍于资金瓶颈就已陷入被动乏力状态,催生出土地财政这样的畸形产物,到08年的扩内需政策又直接激发了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求,这时显然土地财政也不能满足地方“胃口”了,取而代之,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高筑成了当下各方最为关注的严重问题。所谓融资平台的实际载体就是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城投公司。各地城投公司获取资金的方式大致有三,向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公司债券、向其他公司或个人借款;其还款资金来自于地方财政拨款、所投资项目的经营性收入。在早期的城投公司运作中,第一种向商业银行贷款占了融资来源最大比例,这些贷款基本都投向了短期内

没有收益或收益很低的基础投资建设,如道路改造等,但城投公司形成的经营性现金流很少,根本无法按期还贷,因此很多城投公司都被银行列入授信黑名单,并成为银行风险监管的重点整治和防范对象。但银行监管层的重点只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却忽视了规模越来越大也较难管理的“影子银行”。在直接获取贷款阻力加大后,城投公司采用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通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银行利用理财产品来吸纳资金,到期有加上利息的回报,实际性质与吸收存款一样,但却被划为表外业务,游离于正规监管体系之外,因而也被称为“影子银行”,通过“影子银行”,大量资金正在涌入地方融资平台,成为目前随时会引爆危机的定时炸弹。

在09年《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的指导意见》 颁布,国家鼓励融资平台发债的条文出台后,发行城投债逐渐与商业银行贷款并列成为主要的融资渠道。以上饶城投集团公司为例,2008年底融资不到3亿元,全部为商业银行贷款,到2010就实现融资17.96亿元,其中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占55.7%成了最大部分。虽然一定程度使商业银行避开了风险中心,但城投债的发行使地方政府债务率逐年加大。在地方债风险膨胀被中央注意到后,2012年审计署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同年有9个省会城市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此外审计结果还指出由于偿债能力不足,一些省会城市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5个省会城市2012年借新还旧率超过20%,最高的达38.01%。没有偿债实力借新还旧的做法掩盖了地方政府资不抵债的危机,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此以往,雪球越滚越大,局面将更难收拾。

很多学者将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归结为“正门没开”,提倡修改《预算法》来为地方政府直接发债放行,这样可以将现在由融资平台兜兜转转所借的债务置于可监管的视野之中。但是鉴于我国地方人大很难起到对财政收支实质性监督作用和实现预算硬约束的实际,恐怕一旦打开允许地方政府发债的政策阀门,在地方领导人对于GDP政绩的渴求氛围中,地方负债率将如开闸泄洪般不可控制,最后的结果就是将债务直接转嫁到债权人即公众头上。而且,我国的官员任期制度,对官员借债又减少了一重约束,助涨了其举债冲动,因为借来的钱投向建设,在任的一届成绩上去了,还债?那就不是本届任期要考虑的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不论是搞土地财政,抑或大肆举债,其实都是“理性人”的行为,地方政府要支出要发展自然就得解决资金难题,这其中“错”的不是地方政府,而是规则,地方政府行为的扭曲恰恰体现的是规则设计的扭曲。在分税制改革始终不够完善留有缺陷的前提下,利益分配一直就没有得到公平解决的地方政府面对刺激经济扩内需大潮的来袭,就更加显得盲目与无所适从,当形成了一条异化扭曲的卖地和借债做依托的发展路径后,此时已是骑虎难下。若想要地方政府放弃长期以来奉融资平台为圭臬的做法,引导其走上健康良性发展道路,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利益分配框架,全面深化分税制改革,尤其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五、分税制改革路在何方?

从94年实行分税制至今,已有整整20年。其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充实中央财力,规范地方经济行为的改革初衷早已实现,使中国经济面貌焕然一新,成绩有目共睹。但由于种种原因,转移支付改革的滞后与事权财权不相匹配的遗留问题却一直存留至今,成了分税改革最大的缺陷,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经济政策重心向扩内需增投资倾斜转移时,这种负面影响就变得愈加不可忽视,乃至成为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隐患之一,以至于到了如今不得不变的地步。

2013年5月24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联合发布财税〔2013〕37号文,正式宣布将于同年8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改增试点。这不啻于向财税分配制度投了一颗重磅炸弹,必定激起巨大波澜。此项改革的初衷是降低第三产业税负,改变我国重商品轻服务的格局,去除重复征税,引导税收体系走向合理化公平化。但实际上,营业税是地方的主要税种之一,一旦变为增值税,本就乏善可陈的地方税空间将变得更加狭窄,因此营改增的推广势必牵动财税体制的改革,倒逼税收分配新政的出台。无疑,不论对地方政府,抑或中国整体经济来说,这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 [Z].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2003〕24号

[2]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过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Z].2009年3月23日

[3] 李子秦。十年磨砺 上饶市城投集团公司发展纪实 [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8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996、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1993新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6]上海市统计局。《1993上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D)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2.强行割去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的不平等条约是(D)A.《虎门条约》 B.《黄埔条约》 C.《辛丑条约 》 D.《马关条约》

3.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妄图瓜分中 国、灭亡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他们的这一图谋,其根本原因是(D)A.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 4.在近代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是(C)A.林则徐 B.严复 C.魏源 D.孙中山

5.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B)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原道醒世训》 D.《原道觉世训》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设方案是(A)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7.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是在(C)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8.“百日维新”失败后,惟一保留下来的新政措施是(B)A.准许上书言事 B.开设京师大学堂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国家财政 9.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是(C)A.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 B.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C.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D.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B)A.要不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D.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C)

A.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B.大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政权 C.资产阶级共和国 D.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C)A.《中华民国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13.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C)A.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 B.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C.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D.土地革命总路线

14.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A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八七会议

15.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A)A.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B.军事问题和社会问题 C.军事问题和政治问题 D.军事问题和经济问题

16.日本开始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的标志是(A)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一二八”事变

17.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 B.洛川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八七会议

18.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B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9.1945年,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的会议是(A)))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20.解放战争时期,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的文献是(B)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在不同地区实行土地法的不同策略》 D.《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 21.被誉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约法作用的是(B)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D.《新民主主义论》 22.《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新中国的(A)A.国体和政体的规定 B.基本的民族政策 C.经济工作方针 D.外交工作原则

23.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B)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本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24.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D)A.计划订货 B.统购包销 C.委托加工 D.公私合营

2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A)A.《论十大关系 》的发表

B.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D.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中)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BC)A.《虎门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2.近代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BC)A.军事战略错误 B.社会制度腐败 C.经济技术落后 D.思想观念保守 3.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办新式学堂,主要有(ABC)

A.翻译学堂 B.工艺学堂

C. 军事学堂 D.法政学堂

4.19世纪下半叶,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BD)

A.指导思想的封建性 B.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C.资金人才的匮乏性 D.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5.1905年至1907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双方论战的主要内容是(ABC)A.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 B.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6.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辛亥革命(BCD)

A.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重要原则 B.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7.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有(ABD)A.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B.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

C.部分接受了俄国民主思想的进步分子 D.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8.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ABC)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陈炯明

9.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规模宏大,内涵丰富。与辛亥革命相比较,其不同点在于(BCD)A.它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 B.它广泛而深刻地发动了工农群众

C.它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D.它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

10.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分配方法是(ABCD)A.以乡为单位 B.按人口平分土地 C.抽多补少 D.抽肥补瘦 11.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BC)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C.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 1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BCD)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统一战线 D.党的建设 1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性经济形式包括(ABC)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1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内涵包括(ABC)

A.实现国家富强 B.实现民族振兴 C.实现人民幸福 D.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简要回答下列各题,要求语言精练、观点正确。)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2.戊戌维新运动在早期探索国家出路进程中的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4.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建立起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2013年 1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第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第三,两个历史时期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五、论述题

1.中国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封建的历史任务?

(1)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的反动力量异常强大,而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一开始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力量过于微弱。

(2)由于中国资产阶级本身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其经济上的软弱和妥协,导致政治上缺乏革命的勇气和力量,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作为同盟会纲领的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民主斗争要求,具有革命进步性,但却存在着一些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3)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还寄予幻想,害怕广大人民的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阶级基础—地主阶级。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尤其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参加斗争。

(4)作为革命领导机构的同盟会组织涣散,纪律松散,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也没有一支直接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武装,尽管一度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当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向革命反扑、瓦解革命、篡夺胜利成果的时候,革命派却想不出正确的对策,而使革命招致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彻底完成反帝封建的任务。

2.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论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原因有: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行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我国发展工业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即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建设新的工业。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工业建设的初步展开,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大型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是由国营经济来承担的。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弱小和发展的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土改后的农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济,其发展又受到很大限制。土改后的农民开始有了互助合作的实践。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一。

4.试述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在1956年至1976年这20年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得到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环境改善。探索中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理论。主要有:

①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并且强调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②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③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建设问题。在经济方面: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政治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确处理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④关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和国防建设的问题。在文化方面: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强调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⑤关于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主要有: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个别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5.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数学家

中国现代数学家

1.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华罗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的中都作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后,发出“粱园随好,非久居之处”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在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 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出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弹,氢弹等;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他的经典名言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2.陈省身----微分几何之父

陈省身,汉族,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创始成员(1983年),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1985年),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他是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道“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也许是对他的最好评价!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3.中国现代数学家——苏步青

苏步青,浙江平阳人,出生于1902年9月,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从小的时候起,苏步青就立下大志。中学毕业后赴日本深造。先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后转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27年毕业之后进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学习期间,苏步青在一般曲面研究中发现了四次(三阶)代数锥面,这是几何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在日本和国际数学界引起反响,被称为“苏锥面”。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的苏步青谢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他教书育人生涯。在大学任教时,苏步青尽管生活贫困,条件艰苦,但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解放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并培养出了谷超豪、胡和生院士等一大批优秀数学人才。

在进行纯粹的理论研究的同时苏步青还非常的重视实践。他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创性地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造船、汽车、建筑、服装等行业。1972年,苏步青和他的两位学生到江南造船厂参加船体数学放样的研究,建立了厂校合作关系。经过4年多的努力,他们和江南造船厂的同志合作,解决了船体线型光顺问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实际上,苏步青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为世人所公认。1951年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以后历任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55年他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兼任学术委员会常委。1956年被评为一级教授,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被任命为校长。1979年后任《数学年刊》的主编(其实1935年就被推选为《中国数学学报》主编)。曾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 早年对对仿射微分几何学和射影微分几何学做出了贡献, 四、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 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

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4.陈景润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陈景润:世界第一位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中国数学家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l+1”。这一猜想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生,福建省闽侯人。家境贫寒,学习刻苦,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和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数学事业。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象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迷,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子都叫不出名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

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份,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51篇。出版了《数学兴趣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陈景润历任4、5、6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委数学成员。“水流任意景,松老清风润”这是著名书法家王永剑先生题写的对联,笔墨酣畅,沉雄劲节,现依然悬挂在陈景润家中的客厅里。这位数学巨星已经去世12年了,然而,他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和“数论”研究方面仍处在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 陈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陈为世人所知是由于报告文学家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当年很多人热血学子因为这篇文章而走上数学道路!趋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理论系统!!注: “1+1”: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能分成两个素数之和.“1+2”: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或者是素数,或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这是目前陈景润证明得到的距歌德巴赫猜“1+1”最近的结果!数学家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也是非常有趣的,人们是从“m+n”去逼近“1+1”的,“m+n”即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为素因子不超过m个与素因子不超过n个的两个数之和。当时各国数学家不断努力,最终解决了“3+3”,“2+3”,“1+3”,在这一逼近过程中,在华罗庚带领下也写下了许多中国数学家名字如王元,潘承桐等,最终陈景润解决了“1+2”!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5。

5.丘成桐

陈省身的学生,因解决微分几何的许多重大难题而获得数学界菲尔奖!丘成桐的第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是解决了微分几何的著名难题—卡拉比猜想,从此名声鹊起。他把微分方程应用于复变函数、代数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非凡成果,比如解决了高维闵考夫斯基问题,证明了塞凡利猜想等。这一系列的出色工作终于使他成为菲尔兹奖得主。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

近现代史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重点简答)

答:A、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它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为了国家主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

B、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

所以说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重点论述多选)

答:A、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B、中国有封建势力同外国的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C、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阻碍。

D、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发展缓慢,力量弱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E、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外国列强分而治之使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F、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3.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重点选择)答:两大历史任务:

A、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对主要矛盾: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反侵略斗争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重点简答,多选)

答:A、自1840年至1919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B、社会制度的腐败(展开来说); C、经济技术的落后(展开来说);

D、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腐败。

5.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论述或简答,选择)

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

(1)《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

(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6.怎样评价《资政新篇》?

性质:1859年,“干王”洪仁玕回到天京提出《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7.简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重点论述,多选)(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8.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重点论述,多选)

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1)从规模、持续时间(14年之久)、影响的深度上看,均大于以往历次农民起义。

(2)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天地会起义,捻军起义及各族起义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1)最高峰: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2)新特点:《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严厉批判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联系封建社会特点中的文化特征理解)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当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时,太平天国将士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也属于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重点多选,简答)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西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的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10.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重点简答)

(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11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重点简答)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重点论述)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3、五四运动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简答,多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广泛在动员和组织和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重点简答,多选)

特点: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5.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重点论述)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选择写几点即可)

16.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点论述简答多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4)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17.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8.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每年必考)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主要内容:

(1)规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

(2)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3)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政协《共同纲领》有哪些重要内容?(多选,简答)

在1956中国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规定了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政体及其组织原则)此项规定,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这项规定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2)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规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定了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20.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简答,多选)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1.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多选,论述)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22.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多选简答)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原国统区)3亿多贫苦农民无偿得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

(2)意义: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得到了解放,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依靠土改中形成的有觉悟有组织的骨干量,建立了新中国农村的基层政权,为整个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与稳定奠定了深厚基础。这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重大胜利。

23试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

(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意味着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其特点是,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突出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2)意义: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列宁曾经设想并打算实行的方法。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从根本上说,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符合于客观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24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1)路线: 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贡献和意义是什么?(论述多选)

(1)主要贡献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之前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全会公报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指出:

▲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决定:

▲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决定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决定保障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等问题。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6江泽民是怎样阐述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

(1)1994年5月,提出: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2)1994年9月,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7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特重点论述,多选)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1)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下载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腐败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范畴及其讲授内容国内高校教学与国外研究情况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发展历史公元1912 -1949 ,共37 年音乐历史新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在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各阶层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的呼声直接推动着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逐步建立和发展。1.富国强......

    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本站推荐)

    对近现代中国的感想 做了这次关于国情国史的竞赛试题后,我对中国从近代以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 昔日盛大辉煌的中国是如何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工具,俯首称臣,使广大人民群......

    非理性主义兴起对德国社会影响

    非理性主义兴起对德国社会影响 ——群体视角下的19世纪末德意志社会(学号:20104093)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 1 - 非理性主义兴起对德国社会影响 ——群体视角下的19世纪末德意志......

    中国近现代史纲选择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知识点 1、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A)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A、1840 B、1911 C、1919 D、1949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1

    上编综述: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

    中国近现代史纲prin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看中国落后的原因 专业:13级汽车学院4班 学号:1352205 姓名:沈佳莉 指导老师:郑仁木 从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历史看......

    中国近现代史纲完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调查报告 南 京 大 屠 杀 遇 难 同 胞 纪 念 马小豪(10010301)王亦芝(10010303)杨洋(10010304)张志坚(10010306) 一、【调查目的】 60多年前,法西斯发动了一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