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胡适《我的母亲》有感
严父慈母
-----读胡适《我的母亲》有感
胡适的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充当了两个角色----严父慈母,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也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慈母,一个是严师。
胡适对于母亲的理解是他的母亲嘴边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她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慢慢地耐心地教会胡适怎样学得好脾气,学得待人接物要和气,要能宽恕人,体谅人。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慈母也是这样的,耐心地教你怎样学习,直到懂得,只是你总是认为这不是爱,视而不见,你一直认为爱像空气一样,让我们赖以生存,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可看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细细地去观察母爱在何处,在何方,也许就在你的身边,在细微处。
胡适没有父亲,母亲即是慈母,又是严父。胡适在《我的母亲》里写道早晨他总是第一个到校,预习好课文,再回家吃早饭,母亲把胡适的学习管得很好。当胡适做错了事,在人静时,母亲会先责备胡适,再用行罚,罚跪等方式,无论怎样痛,都不许胡适哭出来。
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历过打、骂,即使不是经常,但也刻骨铭心,记忆深刻。也许你认为打是痛苦的,但你不知道母亲的心里也饱受折磨和煎熬,母亲的心里也曾犹豫我该不该打,不打会让孩子将错就错,打了孩子才能使孩子不走上歪路,才能在真实的生活里健康成长。打完后,母亲也曾自责过,哭泣过,只是我们不理解父母。而胡适在14岁离开母亲,一直感受到母亲的这份爱,正是这位母亲的严格成就了一位名人。
在生活中,母爱伟大而又平凡,正因为爱的细微处,才显得温馨、珍贵、美丽。
第二篇:读胡适《我的母亲》
怎一个“忍”字了得!
——读胡适《我的母亲》
山东鱼台县教研室 李明哲
摘自拙著《上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原载《中学语文·上旬》2015年第7-8期。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母亲”“这种生活的痛苦”,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忍”。(“母亲”的“严”“慈”“刚”,也是“忍”的体现。)
身教重于言传。作者是按照对母亲的感知的递进过程来写的。既知如此,我们不妨溯洄从之,倒嚼甘蔗,披文入情,来深切体味这位伟大的母亲以怎样的“忍”品,造就了胡适这位文化大师。
胡适的父亲胡传比母亲冯顺弟大30多岁。胡适丧父,其时母亲还不到23岁。23岁,在今天这个时代是被叫做“女生”“女孩儿”的年龄。“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主持家政,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难堪的角色身份啊!“这种生活的痛苦”,非常人所能忍,但是,“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我母亲最大的禀赋就是容忍。”(胡适《我的信[1]仰》)
[2]课文选自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第五节(标题是编者加的),兹摘两段: ‚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
‚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23岁。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到光绪十五年(1889),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17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这是一个旧时中国妇女的最大的不幸!唯一留给她的就是“当家的后母”。(旧时大家庭讲究辈份大小,这是她仅有的一点生存空间。)——她还要持这个家:家道中落,经济窘迫,其困境可想而知;对诸子诸妇,虽然是名义上的母亲,但这个母亲竟比有的孩子还要小,其苦楚不言而喻。
就先从这方面说起吧。
母亲与家人的相处
看看大哥。
大户人家多纨绔。
父亲去世后,家事衰落。“家中经济本不宽裕”。而“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就是这样一个同父异母比自己的母亲还大两岁的长兄,“母亲又是当家的后母”,母亲该怎样来处理呢?“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几次”,可见,仍无济于事。母亲“忍”,并没有一推了之,而是妥善应对:“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而“大哥早已避出去了”,扔下了一个烂摊子,母亲还得帮大哥挡债。“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作不曾看见这一 群人”,面对讨债大军,母亲镇定自若,这还是“忍”。“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央„„”,这又是“忍”。母亲处理完毕,“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两个“从不”,足见母亲何等的气量,这不是每个女性都能做到的,这是“忍”,不便管理与必要管理,拿捏得度。小女子,大作派,大风范。“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年”,年年如是!母亲该有多少隐忍的艰难和心酸!
看看两位嫂子。婆媳关系最难处。
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婆媳之间,何况是后婆和儿媳之间,何况是“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婆媳之间!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两位都不好相处。母亲又身处这样的婆媳间,其中艰难,难以想象。“她们闹气”,“她们对我母亲闹气”,“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打相骂的事”,但是,“„„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母亲还是“忍”。
“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三个“总”,一个“让”,这就是母亲的“忍”“让”,如此严格自律,就更不要说若有什么大争执了。“后来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这样的指桑骂槐,谁人能忍?母亲再难“忍”,也在硬“忍”。——受不完的夹板气。“我母亲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儿,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只是“坐一会儿”“闲谈”,苦往肚里咽,也不向人诉;一个“从不”,忍气吞声。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忍”啊!
“每个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我母亲只忍耐着。”任何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但“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母亲还是“忍”:“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我们似乎听得见。母亲忍辱负重,多么不易。“忍”是心头一把刀啊。这一哭很高明也很无奈:丈夫是她生存在那个家中的无形依靠。毕竟是在诗礼世家的大家族,母亲的柔性策略终于可以算作唯一的宗法途径。她的“只哭她的丈夫”或许只是提醒两个儿媳,“我”还是你们的后婆,不要忘了辈份。这一哭倒也有效果:“不多一会儿,那位嫂子来敲我们的房门了。我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我母亲床前,劝她止哭,请她喝口热茶。我母亲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儿,才退出去。”“捧”“送”“请”“站”“退”,这些动作无不体现了“来闹气的”嫂子对母亲的敬重,为什么?“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事事格外容忍”。一“捧”一“接”,一切尽在不言中„„仅仅是因为“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么?“我母亲又是当家的后母”,加之“又做了后婆”,怎么做?只能“忍”。“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不是每个后婆都能做到的。年纪虽小,母仪尽显。“奇怪的很,这一哭之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我们不禁要问,一两个月之后呢?再看前文,“这时候,我总听得见前堂或后堂有一扇房门开了,一个嫂子走出房向厨房走去„„”,一个“总”字说明,嫂子们来闹气,无休无止;母亲不忍也得忍的哭,一场又一场。心中的痛楚难以形容。
对两个嫂子,母亲“忍”“让”“走”“哭”,“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大人不记小人过”,一忍再忍,这就是“榜样”,这就是风范,这就是厚德。而背后则是隐忍的苦涩和辛酸。
看看五叔。
寡妇门前是非多。
“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一方面,“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另一方面,“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五叔的“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这时,母亲“气得大哭”,这不是“轻轻地哭一场”可以忍受的,也不是一碗热茶能解决的。母亲不依不饶,“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名节,对一个年轻的寡妇多么的重要!一定要说清楚,道明白——触及到母亲的底线,母亲绝不再忍。母亲忍无可忍,这也是一种“忍”啊。五叔捕风捉影,凭空诬陷,闲言碎语,无稽之谈,只得“当众认错赔罪”。母亲凭的是节操、仁德、刚强和智慧。
母亲重德垂范,身体力行,儿子感同身受。耳濡目染母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在了幼小的胡适的心底。我们往回读:
“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全是为教育“我”而“忍”啊!胡适“一点”的自谦,自不待言。胡适在母亲点点滴滴做人处事的传授和示范下,淬炼着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的自律。“训练”这个用语,不难看出母亲对“我”的管束之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也不难看出母亲些许赌气的意味。——文中写道“家中经济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读《九年的家乡教育》,我们知道:“我母亲不敢得罪他们,因为一家的财政权全在二哥的手里,我若出门求学是要靠他供给学费的。”母亲的艰难处境,由此可见一斑。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母亲千辛万苦,用心良苦,帮助“我”养成了反省的好习惯。“每天”,如此清明自觉,始终如一,这是怎样的韧性啊。“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可以想见,对熟睡中的儿子的凝视中,寄托了母亲多少希望和期待啊!一方面想让儿子多睡会儿,不忍心叫醒他,另一方面,为了儿子将来读书成才,为了儿子的前途着想,又必须早早把他叫醒。真真是矛盾纠结,柔肠百转!“严”的背后还是“忍”啊!“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母亲也许不知道“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但她却懂得及时帮助孩子反省的重要,要求儿子知书识礼,她实践了这句话,实属难能可贵,堪称教子典范。小胡适一早接受了母亲的教诲,这一整天说话做事当会特别小心。胡适的母亲,着实不简单!不一般!胡适的父亲是好人、好官、好学问。母亲教育儿子,以父为范:“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母亲的话,文中只有两处,都是关涉父亲的。这里是第一处。)——对丈夫的敬重挚爱,情真意切,令人唏嘘,感人肺腑;对儿子的殷切希望,更是言之谆谆,情之切切。从母亲的话中也可见父亲在母亲心中的影像:在母亲的心里,父亲是一尊偶像。且看:“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往往”,不只一次。
“给我母亲的遗嘱上说穈儿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力读书上进。”(《九年的家乡教育》)父亲的遗言,母亲奉行不渝。不能隐忍,又怎能负重?母亲还肩负丈夫的嘱托,独自抚孤的重任!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母亲在纠正小胡适成长中的错误时,决不以牺牲儿子的自尊为代价。“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母亲忍住不说。“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等”,是“忍”;“犯的事大,她等到 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又是“等”,又是“忍”。“总不”,这是为什么啊?“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还是“忍”。孤儿寡母,母亲含辛茹苦,煞费苦心,对孩子的惩戒,是为了让孩子反省,是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母亲绝不放过小胡适的任何一点错误: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小胡适毕竟是小男孩儿,有时也难免淘气,小孩儿顽皮起来容易忘却丧父之疼,随口无意无心的“轻薄”话,却是针,刺在母亲的心上。“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母亲的话,这里是第二处。)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胡父已殁,孩儿懵懂。这句狡黠的话轻薄了姨母,轻薄了母亲,更轻薄了父亲,也轻薄了自己。而这,小孩儿是意识不到的,母亲真的动了气,“她气得发抖”——但,也只是“气得坐着发抖”,而且是“说”,也并没有吼。她还是忍着——“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再看,“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地步了。这是悔,这是爱,这是辛酸与无助。母亲为儿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爱不失度,严不失格。
看,正是少不更事年龄的小胡适真是少有的懂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我们再往回读,开头三段即是先行叙述母亲对自己进行“九年家乡教育”的大体成效: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总是文诌诌的”。而且,“既有‘先生’之名”,再加上“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有一天,一位老辈‘穈先生也掷铜钱吗?’”的调侃,竟让我“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并且,“我”也以小“先生”的样子规范自己的行为。后来,“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这,正是母亲认同和期望的。母亲没有多少文化,却是很有远见的。“我母亲不许我有任何种类的儿童游戏。”(胡适《我的信仰》)。“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母亲谨遵丈夫遗嘱。“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这些都是作为母亲的“忍”的代价。在母亲的严格管束之下,儿子也果然做得很好:“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幼子对学习的热爱与执著,又何尝不是对隐忍的寡母最大的安慰?
“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第二个“我”看似多余,实则是强调。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是什么呢?
母亲以爱相抚,以严相束,以言相传,以身相教。一个别样的母亲,惠及了作者的一生。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情地写到:“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能自我管束。是母亲把“忍”运用到了极致。这就是母亲的“忍”,给予胡适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胡适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离家到上海求学。20岁赴美留学。母亲失去了她的丈夫,唯一的儿子又不在跟前,母亲孤身一人,以这样一个尴尬的身份,有庶母婆婆(“我的庶祖母”),有这样的“大哥”“大嫂”“二嫂”“五叔”„„又在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 的旧式大家庭,“这种生活的痛苦”,让人难以想象,她又能独自支撑多久呢?
“我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读到这里,我不禁就想,母亲让这么小的唯一的孩子外出求学,也太狠心了;胡适扔下寡母,也太狠心了。但转念一想,母亲和儿子,不都是一个“忍”么?彼此忍受着母子离别之痛。“临别的时候,她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不曾掉一
[3]滴眼泪(胡适《在上海》)”。游子所受的历练不管是多么的痛苦,都比不上慈母的牵挂与煎熬。
母亲,是寡母,所以对幼子期望更高,要求更严,要面对侮辱维护尊严;作为后母,对大哥的败家不骂一句;作为后婆,对大嫂二嫂的闹气隐忍再三;作为当家人,要管好幼子,要巧对债主,要钝化家庭矛盾„„母亲忍辱负重,苦心经营着一个本不宽裕的大家。
也因此,胡适的母亲,只活了四十六岁。母亲是在用“命”在“忍”啊!
[4]关于母亲的生平事迹,胡适《先母行述》中有详细记述。这里略作摘录:
‚先母遭此大变时,仅二十三岁。……先母内持家政,外应门户,凡十余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其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先母一一处之以至诚至公,子妇间有过失,皆容忍曲喻之。‛
‚先母自奉极菲薄,而待人接物必求丰厚;待诸孙皆如所自生,衣履饮食无不一致。……先母于日用出入,虽一块豆腐之细,皆令适登记,俟诸兄归时,令检阅之。‛
‚及适十四岁,即令随先三兄洪駓至上海入学,三年始令一归省。人或谓其太忍,先母笑颔之而已。‛
‚……诸兄归里,请析产,先母涕泣许之;……先母自伤及身见家业零败,又不能止诸子离异,悲愤咯血。‛
‚适被取赴美国留学,行期由政府先定,不及归别,匆匆去国。先母眷念游子,病乃日深。是时诸兄虽各立门户,然一切亲戚庆吊往来,均先母一身搘拄其间。……家中日用,皆取给于借贷。先母于此六七年中,所尝艰苦,笔难尽述。适至今闻邻里言之,犹有余痛也。‛
‚辛亥之役,汉口被焚,先长兄只身逃归,店业荡然。先母伤感,病乃益剧。然终不欲适辍学,故每寄书,辄言无恙。及民国元二年之间,病几不起。先母招照相者为摄一影,藏之,命家人日:‘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当仍倩人按月作家书,如吾在时。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民国六年七月,适自美国归。与吾母别十一年矣。归省之时,慈怀甚慰,病亦稍减。不意一月之后,……先母闻长孙死耗,悲感无己。适归国后,即任北京大学教授;是年冬,归里完婚,婚后复北去,私心犹以为先母方在中年,承欢侍养之日正长;岂意先母屡遭患难,备尝劳苦,心血亏竭,体气久衰,又自奉过于俭薄,无以培补之;故虽强自支撑,以慰儿妇,然病根已深,此别竟成永诀矣。‛
‚遂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晨一时,弃适等长逝,享年仅四十有六岁。‛
‚先母所生,只适一人,徒以爱子故,幼岁即令远出游学;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呜呼,“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母亲的深恩无法报答于万一,悲痛之情,情何以堪!在胡适的心里,双亲都是他心中的丰碑,人格品行的标杆。我敢断言:没有母亲的“忍”,后来的胡适也绝不可能成就如此的非凡: 他一生获得了36个博士学位; 他是学贯中西、著述等身的学者;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他历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等职;
他是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这就是母亲的“忍”,给予胡适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胡适的母亲为他备尝了二十几年的艰辛,把一辈子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他也不负母亲厚望。)
[5]正如林肯所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胡适说:“„„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还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不做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
我们说:感谢胡适的母亲,感谢她培养了一位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文化巨人!胡适从母亲那里习得了一个“忍”,不是不孝,而是大孝啊!胡适的婚姻是母亲包办的。
‚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
‚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母亲,她对我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我长时间离
[6]开她,已经使我深感愧疚,我再不能硬着心肠来违背她。‛
胡适的孝,由此可见一斑。
是母亲成就了儿子胡适,也成就了一个传奇。‚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胡适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复读之,荡气回肠,心动神驰。而最打动我的,还是莫过于一个“忍”字了: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 ‚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这,就是母亲的“忍”。忍一世,几人能够?“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这,就是母亲“忍”的坚定信念;这,就是胡适母亲的坚韧情怀,也是广大中国式母亲形象的光辉写照。“忍”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胡适的母亲的“忍”,令人灵魂震颤,令人高山仰止。
再读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的自谦自不待言。)母亲的“忍”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
[7]我们知道,鲁迅是批评胡适最多的人。我们来看看胡适评价鲁迅的话: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早年的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人家骂我的话,我统统都记不起了,并且要把它忘记得更快更好!‛
胡适能够撇开与鲁迅的恩怨是非,独立而客观地评断。胡适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无不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的“忍”品已经深深烙印在胡适的身上。
最后我也想借用胡适该文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胡适的母亲这种“忍”的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注释:[1][2][3][4]胡适.胡适自传[M].合肥:黄山书社,1986.[5]戴尔·卡耐基.林肯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6]周质平.胡适与韦莲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第三篇:读胡适散文《我的母亲》有感
读胡适散文《我的母亲》有感(一)
看过写母亲的文章很多,但是胡适写的《我的母亲》却时时让我想起,不仅因为此文反映胡适母亲懂得在品德上要从小严格管教孩子。还因为他的母亲在做人上极温和慈祥。尤其有一段话对我影响很深。
先引用原文: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去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她们闹事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二嫂生气时,脸色变青,更是怕人。她们对我母亲闹气时,也是如此。我起初全不懂得这一套,后来也渐渐懂得看人的脸色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读到此处,我总是有很多感慨,胡适那么小就能明白这点,而他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他母亲总是处处吃亏,从小让自己孩子吃亏忍让。不与他人争长短,不与他人计较争吵。因为胡适母亲的温和慈祥影响了自己孩子的一生。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谁人不爱子孙贤”但是“积产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读。”“莫将真心空计较,惟有大德享百福。”人生不过百年,钱财终将散去,厚德才能载物,厚德方能载福。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不贤不肖,留着钱财与不肖子孙也怕是他不能承受的。“羊有跪乳之恩”,孝亲乃天经地义。让子孙成为孝贤之人是每个人的愿望。只是年轻时怕很多人都不懂得教育好孩子在孩子品德上的严格要求和管教,在做人上自己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和气致祥”“与人为善”。修好自己的德,积德之家,必有余庆,行善之人,祸必远离。万不可贪不义之财。为人父母时如若自己能够做好人,其实教育子女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当然对于已经成人的子女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管父母如何,毕竟他们已经抚养你成大成人。父母再有不是,当子女的都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尤其在家庭中子女更加不能摆出一张生气的脸来给父母看,不可让父母伤心难过。“家和万事兴”,“和”也包含“和气”的意思。和气,开心,欢喜这就是家庭中应该有的气氛。2016,祝大家顺心,顺意。
读胡适散文《我的母亲》有感(二)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瀅,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读胡适散文《我的母亲》有感(三)
夜深了,靠在床头,一点睡意也没有。随手拿起一本书来看,刚好读到胡适先生写的文章——《我的母亲》。细细品读,对其教育子女的方法略有感触,特举一二,以供自勉。
胡适先生是著名学者,他以温和文雅,博学多才深受一代代学子的敬仰,他回忆起母亲的教诲,在文中深情地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感谢我的慈母。”可见母亲的教诲,给他极深远的影响。
1.环境教育;胡适先生自小身体弱,母亲不准他和野蛮的孩子们乱跑乱跳。表面上看,恐其受到伤害,其间包含着环境育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如孟母三迁等典故。以至胡适先生小时不曾养得活泼习惯,待人处世总是文绉绉的。
2.惩戒教育;胡母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孩子一句,打孩子一下。孩子做错了事,她只一望,孩子们就被她严厉的目光吓住。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把孩子叫醒后再教训;犯的事大,等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后行罚,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哭出声来,因为她教育孩子,不是借此出气让别人听的。她以尊重、信赖为起点,一对一完全严厉教育,突出深刻二字,让子女牢记深省,不能不令人赞叹,其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影响终生。
3.床前教育;每天天刚亮时,胡母让子女披衣坐,清醒后,才说起昨天孩子们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们认错,有时还以父亲的种种好处正面引导教育,让其用功读书。细细想来:胡母23岁做了寡妇,又寄人篱下,生活痛苦可想而知,那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耐心,但为何选择早晨进行教育呢?也许早晨是一天的开始,记忆深刻,!比我们的餐桌前教育效果会更好!
掩卷沉思,胡适先生以平时的笔法,饱蘸感激之情,把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叙写的感人肺腑,真挚情感,跃然纸上。育子之法,也令人深思!
第四篇:读胡适先生我的母亲文章有感
读胡适《我的母亲》有感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胡适先生就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以及从历史书中得知他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再无其他。并没有读过他任何的文章,看过他任何的著作。只在近日,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一文,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读罢全文,有两段话久久的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遍一遍的来找我,让我无法忘记。第一是:“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第二便是:“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在平时也极喜欢翻书,小说散文更是我的爱好,不敢说看过多少多少书,但最近的两年间几乎没有一天间断过。在我所读的这些书中,不乏让我感动到流泪的作品,也有不少获益很深的文字,但却从来没有一篇或是一段话能够向胡适先生《我的母亲》中的上两段话给我带来心灵上的强烈的共鸣与震撼。让我在读完之后的两天中脑海中总是回旋着,在第三天又找来读,读过之后我第一次有了想写东西的冲动,文章字里行间胡适先生对母亲的爱与敬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在父亲离开我的第四个年头,在我一直想用文字纪念我的父亲却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时候。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中似乎一下子打开了一个缺口,童年时父亲教育我的点点滴滴豁然涌上心头。父亲是一个极爱读书的人,他读的书包罗万象。全套的《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选》、《易经》、《曾国潘》、《古今对联大全》、《古文观止》等等,甚至还有父亲高中时代手抄的书,在家中小小的房间里对的满满当当,到处都是。我极小的时候,就会学着父亲的样子抱一本书看,尽管当时我认识的字可能连一页书都看不到。现在想来,我从学生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很喜欢看书,和父亲的影
响是分不开的。
但是父亲对我的影响却远不止一项读书,我从小学开始成绩便是班级中的佼佼者,考试从来没出过前三名,很是有一些小聪明,这样的好成绩使得我在小学时便开始有些飘飘然了,于是便开始有些骄傲,做题马虎的小毛病慢慢暴露出来。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母亲做好饭等我吃饭,我却偏要把老师布置的数学题做完了再吃,于是父母亲在吃饭我便在一旁慌慌张张的做作业,不到十分钟便解决问题,本子往旁边一扔就开始吃饭,父亲顺手拿来我的作业检查,结果5道题目错了3道,父亲拿了吃饭的筷子“啪啪”在我的头上敲了两下,那是我第一次挨父亲的打,打完之后父亲饭也不吃开始教训我,拿过我的本子写了四个字:“戒骄戒躁”,说:“自己看去吧,晚上告诉我什么意思?”从那以后我在学业上再也不敢马马虎虎,父亲倒是经常会拿一些话问我,“学而优则仕”,“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等等,年幼的我每每会把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意思讲给父亲听,父亲只是微微点头然后语重心长的说:“我的闺女呀,你要弄懂这些还早着呢。”而我当时只是听着,心里却是不以为然的,总以为父亲因为总是看书是有一些迂的,现在看来却不是这样。父亲去世的时候我25岁,至今已经四年多了,在这四年当中,每当我遇到事情自己无法解决,才会发现身边没有人可以给我帮助,这帮助不是物质上的,而是心灵上的。每当这时我才晓得父亲的好,才总是去想念父亲那一句句话中蕴含的深意,想念与父亲晚上谈天谈到很晚的时候,想念父亲告诉我女孩子外套上的扣子没扣好不要出门时的表情,想念那一双敲我的头的筷子。
就像胡适先生在《我的母亲》末尾的那段话一样:“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二、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也想对父亲说:尽管女儿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没有多么大的能耐,但是我会做到不比同龄人差,不跌您的股。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第五篇:读《胡适的我的母亲》有感
读《胡适的我的母亲》有感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文章起初,作者将一些童年趣事记忆起来,并将自己作为“先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让读者颇觉有趣与熟悉。小孩子总是有那么一个心理,虽然大人们总觉得他们小爱开他们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却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写他小时候的童年趣事则是为了给下文母亲的出场作铺垫。母亲对“我”的管教,不仅是严格的,也是慈爱的。“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从这便可知道母亲对“我”的严格与母亲生活的艰难,作者从来都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醒来坐在床前多久,可见母亲虽然仁慈温和、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可是在后母兼后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妇更加地艰难。因此,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希望。而在她看来,儿子踏上丈夫的脚步就是最理想的。母亲对作者的管束最严,“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回家再关上门好好地教育儿子,这给“我”留足了尊严与脸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长一般喜欢在外头教训孩子,给别人看给别人听,以示自己管教的严格。母亲虽然严格,可是在她心里面却是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疼爱。有一次“我”害了翳病,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用舌头舔“我”病眼。在当时她根本就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担心病菌会不会传染给自己。作为当家的后母在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的时候,总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脸色,都不曾与他们脸红、吵嘴、闹气,只是再也无法忍受得了就悲泣,让矛盾暂时地和缓下来。因为作者从心底里同情与心疼母亲,所以他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是的,打和骂还只是躯体上的疼痛,可是纠结在心里的难受是会让人发疯的。虽然,母亲待人是最仁慈最温和的,但是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绝对不允许的。譬如那次五叔对母亲的污蔑,“母亲气得大哭,并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这可见母亲的刚气与对名节的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