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文言总结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词。)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不平常,不一般;今:很,十分。)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到;今: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三、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侧)(2)名词做动词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3)动词做名词 四、一词多义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实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①道
到达的人。)
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4)形容词做名词
(名词,主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词,深度。)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②盖
(5)形容词做动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助词,有“大概”的意思)走到头。)
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为“是由于”等)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③文
必修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总结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④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5)观
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不在也(动词.观察)而世之奇观、瑰怪、非常之观(名词.景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的 楼台、宫殿)
(6)得
此余之所得也(得到,所得译为心得体会)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
虚词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2、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②用作副词
啊!)
a委婉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④ 固定用法,“其...?其...?”译为“是...呢?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呢?”
吧)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道马也?
b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能”。
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
三、句式 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一)固定句式
c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1、其孰能讥之乎?
(其••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难道……吗?)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
2、何可胜道也哉!
(何••哉: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想要治他的罪,难道还没哪里……呢!)
借口吗?)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 d 祈使语气
相当于“一定”
也:这就是……的缘故。)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遗
愿)
(二)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③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天地……”:“于天地……”作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悲哀
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
必修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总结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三)省略句、判断句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略宾语)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文言基础知识专题讲解
词类活用——动词活用
五 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收获、心得)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汤食)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③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⑤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⑥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必修二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总结3
第二篇: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⒊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⒋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⒌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⒎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⒏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⒐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⒑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⒒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⒓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⒔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⒕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⒖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4-8] 固定句式
⒈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
⒉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⒊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省略句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⒉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⒊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⒋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⒌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⒍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⒎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⒏(余)遂与之俱出 判断句
[4-8]
⒈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⒊此余之所得也
⒋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⒌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倒装句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被动句
⒈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多义词
⒈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⒉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
⒊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⒋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⑤其文漫灭(碑文)
⒌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⒍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⒎ 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欣赏)
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
⒏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
狄公有盛名(名声)
⒐之
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词,它)
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
悲夫古书之不存(取独,不译)古今异义
⒈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①数词。②中国国庆日
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⒌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⒍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
古义:“悲”,感叹
今义:悲伤。
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
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表提及。
第三篇: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总结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或十月一日国庆节。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于是余又叹焉。
•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为”)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连词,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⑤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动词,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余所至(有“大概”的意思)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文漫灭(名词,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路)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④文过饰非(动词,掩饰、掩盖)
⑤披发文身(动词,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⑥温文尔雅(形容词,文雅)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转折连词,然而,但是)6.得
此余之所得也
(动词,得到)古人…往往有得
(名词,心得,收获)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动词,能够)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宜,正确)
7.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8.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表承接的连词)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修饰)⑤火尚足以明也
(连词,用来)
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并列连词,而)⑦无物以相之
(连词,用来)⑧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此,由此)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9.于
(1)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在、到、向、自、从、跟、对、对于、给、由于、在……方面、在……之中等
①始舍于其址
(介词,在)
②于人为可讥
(介词,在)③于是余有叹焉
(介词对于)
④余于仆碑
(介词对于)⑤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2)放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比、胜过。⑥长于臣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3)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
⑧君幸于赵王
10、“
其 ”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代词,它的,指洞穴的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代词,那,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8、而余亦悔其随之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
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
11、谬其传
代词,它的,指古书
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个,指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14、其可怪也欤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15、路漫漫其修远兮
助词,调节音节,无义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其中的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代词
(1)人称代词
他(们)它(们)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
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它的 例“问其深”
(3)指示代词
远指:那(些)那个
近指:这(个、些、种)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们)、自 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指示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 2 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例:“吾其还也”
(4)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务必”“可要” 例:“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作连词
(1)表选择:是……还是…… 其信然邪?其梦耶?《祭十二郎文》(2)表假设:如果,假如
其如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
4、用作助词,其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的活用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
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⑤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三)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四)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艰险偏远的地方。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2、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此予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省略句 有碑仆(于)道
有志矣,而又不随(之)以止也
第四篇:《游褒禅山记》教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尽吾志”主旨,借鉴古人智慧。【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时数】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提示:(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基础梳理
(见学案。梳理学案上的文言基础知识)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2.名之曰褒禅。
名: 3.有泉侧出。
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6.而其见愈奇。
见: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8.火尚足以明也。
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传:名: 归纳;分析以上词类活用,你得出那些规律?
1、名词活用为动词: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动词(如11)。
2、名词作状语:前面有主语,后面有动词(如3)
3、形容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如10)
4、动词用作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前面有“其”。
第五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问题化生态课堂”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疏通全文,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有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2.在合作探究中体会文中蕴含丰富的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尽吾志”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突破】
1.掌握叙事与议论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尽吾志”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设计: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
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一般文章可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对三个层级六个步骤进行变通处理。
【设计说明】
在古诗词教学中,以诵读为主,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难度不大。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结合注释,读懂文章,以鉴赏为重点,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将古诗文上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与鉴赏诗歌艺术美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课时计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全文,疏通大意,积累文言知识;第二课时分析写作方法,弄清“志”、“力”、“物”的含义,体会作者文章的中心思想“尽吾志”。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课前完成问题化预习)活动
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重点字:庐冢(zhǒng 仆道(pū)好游者(hào)........)............... 萧君圭(guī)夫夷以近(fú)舍于其址(sh.......................è).. 王回深父(fǔ)有穴窈然(yǎo ................).2.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党领袖。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
(2)轶闻趣事 “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那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及时、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
活动
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画出哪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2.根据全文的描写,叙述游历的路线图。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
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完成问题 1.再读课文,能否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游山经过。第二部分(3——4):游山心得。
第三部分(5):游山的结尾,补叙同游者名字。
2.文章的三部分分别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记叙,第二部分是议论。
活动
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第2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段略写前洞,较详细了后洞的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运用了对比手法,前洞的平旷和后动的对比,前洞“记游者甚多”与后动“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致之浅”与“好游者所致”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对比。
(2)第四段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3)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五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文章的时间,并署名。这是古代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使行文简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三步:合作探究(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生成探究问题。
1、在上面的学习中,你发现问题了吗?请写出来,交给小组长
2、学习小组确定采用的探究问题是什么?将你的想法与大家探讨。
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 1.分析志、物、力的含义?
(志)是志气,即引轮船航行的灯塔,有灯塔的指引,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力)是精力,即牵引巨轮前进的发动机,没有强劲的动力,巨轮就会搁浅;(物)是物质条件,即照亮人类道路的火把,失去了它的光亮,人们就会迷路。
2.这三个条件的关系?
第一层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也不能至也。”这段话,作者从游山的经历而体会出,欲达目的必须“有志”,而“非有志不能至也”。同时,还强调有了志,还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力”。
第二层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通过第一个层次的叙述,进而从反面进行了逻辑推理,认为有力、有物而无志,其结果已为实践证明;那么,有志而力不足,物不备呢?结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强调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志、力、物”三者是缺一不可的。第三层次:“然力足以至焉”却不能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作者分析了志与力的关系,志是意志,力是精力,两者共同存在于主体之中,但志起着主导作用。同样,以“不能至”,来阐明有力而志不坚,旁人会讥笑,在己会后悔;尽志而力不足,在己既无悔,人亦未能主讥。之所以,作者提醒人们,要争取理想的实现,就必须坚定志向,尽力而为。只有“志”、“力”、“物”三者合一,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功的希望。
第四步:迁移应用 赏析苏轼《石钟山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