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与黄宗贤》有感
读《与黄宗贤》有感
王阳明在《与黄宗贤》的文章中,说做人处事都要谦虚谨慎。人们常说谦虚和骄傲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谦虚和骄傲是一个人的态度体现,态度好的人品德就好,态度不好的人品德就不好。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画家,他的画无与伦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话总要经过百般修改,才会展出。有一次,他在一座寺庙内作画,有许多人来观看,他们都在叽叽喳喳的议论,寺庙里的和尚怕人们影响到他作画,便请他们安静,然而,画家却说:“没关系,让他们说吧,这才是最好的意见。”画家经常在作完画后,用本子在旁边记录他自己认为好的意见,在一一修改这副画,直到人们不提意见了,他才把画展出。正是这样谦虚,画家的画才会有突飞猛进的效果。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我们要学会谦虚,不能骄傲,不然,别人就不会看中你了,我们还要学会说谦虚的话,要克制自己不能骄傲。我们既要谦虚,也要不耻下问。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有“不耻下问”及“孔子师郯”的美誉,圣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骄傲与谦虚许多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名言,用来激励自己。在我心中一直铭记着这样一句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正应为我相信这句话,所以我受益匪浅。我觉得拥有一颗谦虚的心,是骄傲的根本。原来我眼中的“骄傲”在被人的眼中根本就是微不足道。从那以后,我开始改过自新。我不再骄傲自满,不再自吹自夸,我开始用心学习,学习的课堂上,不因为考的好而自满。我决定做一个谦虚的人,要有一颗谦虚的的心,不停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争取做到最好,永不止步。
智能科技 孙勤山
第二篇:读洪宗礼有感
洪宗礼评传读后感
洪宗礼先生在语文教育界的思考和实践,始终前瞻而扎实。他的作文教育思想,我觉得有这样一些要点:
一是认定写作教学十分重要。洪先生认为,写作教学是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写作,“就好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飞向天空;哪怕是其中的一个翅膀受了稍稍的损害,想要高飞也绝无可能。”作文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人写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必须涉及生活感受、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精神层面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审题立意等表达、思维层面的东西。从一篇文章大体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基础、语文素养、思维状况、认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
洪先生在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特别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始终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等量齐观。无论是他的“双引”教学观和“三阶十六步”的写作训练方法,还是他的写作训练体系,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他对写作教学的高度重视。
二是确立读写关系的“互动性”。在《读写结合,相辅而行》一文中,洪先生如此描述道:“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各自的任务、内容、要求和特点,两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辅而行、紧密结合的,他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是对语文读写关系的最为准确、最为本质的揭示。
那么,具体而言,这种互相关系究竟是如何作用的呢?他认为,一方面,“读与写,基础是读”。“不仅阅读本身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而且它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制约和指导着写作”。基于此,他提出了“以读导写”、“从读练写”的写作教学思路。另一方面,写作对阅读理解又有促进作用,洪先生提出“抓写促读”的理念。他认为,“在经常性的写作教学中,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评讲,都要有意识地联系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写作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巩固阅读课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这样的论述清晰地揭示了语文教学这只大鹏身上原本分列的两翼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启发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语文教学的任务,对我们科学、准确地设计和实施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很好地指导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设计和设置,以及语文教材体系的确立和具体的编写工作。
三是鲜明地提出作文教学应该循“序”渐进。洪先生认为,写作教学尽管定“序”难觅,但无“序”必乱,基本的规律和序列还是可以找寻的。他总结几十年的教学研究生涯,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实用、令广大语文教师认同的写作教学序列和体系。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变过去的依据单一角度为“多股交织”、“螺旋递进”,也就是综合考虑写作知识、能力,认知心理,写作思维,写作习惯,写作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多种要素来设定写作教学的序列。这种序列的特点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是“科学性”与“模糊性”相结合的产物。
四是提出写作教学的理想境界在于“活”。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自由、欢畅和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一个小型的语文教改研讨会上,针对当时作文教学随意、刻板、随心所欲、一笔糊涂账的状况,洪先生提出“死去活来”的主张,引起广泛共鸣。所谓“死去”,就是少一些作文教学的条条框框;“活来”,就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针对现实,洪先生提出求“活”的七条建议: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找“米”,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源粮仓;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中要说真话、记真事、抒真情、做真人;要允许学生有规有范、画地不设牢;提倡简单就是美;让学生“吃饱喝足”,给予高营养;为学生插上网络的翅膀;要始终引导学生去“想”。
这些建议和要求抓住了当时乃至目前中学写作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和症结,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治理和改变的策略。
五是提出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引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逐步养成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引”是一种语文教育的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规定了教师在写作教学、写作课堂上的作用和地位,明确了教师实施教学时必须坚守的只启发、激发而不越俎代庖的方法和策略。如何“引写”?洪先生总结出知识引写、例文引写、情境引写、激思引写和导源引写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自己平时的写作教学就是一步一步按照这样的方法,实践着“引”的思想,不断结出丰硕成果。他在《始终是从零开始》一文中,曾经实录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堂写作教学课:课堂从“引读”开始,教师让学生从集中“反刍”课文中的写作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启发,顺利向写作片段训练过渡;而在训练并交流的过程中生成问题之后,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和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进入写作训练前“引读”的热身、铺垫,训练并交流中“生成”问题的“引导”处理、解决,集中体现了他的科学的“引写”教学观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六是提出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人”。在洪先生看来,写作教学也必须以立人为本,必须着眼于培养健全的人、有个性的人、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洪先生在写作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总是坚定不移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主张“活”的写作训练;主张有“序”有“格”,更强调对“序”和“格”的大胆突破。为此,他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应试写作教学的僵化模式。他经常说,应试写作的框框简直害死人,套格作文、骗分作文训练到最后,被套的、被骗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些观点真正切中肯綮,发人深省。洪先生的“立人”观和一针见血的批评,想必可以让一些依然在应试泥淖中艰难跋涉的人醍醐灌顶,在反思中找到写作教学的正确门径。
第三篇:读增广贤文有感
像书虫一样爱书
--读《增广贤文》有感
我家有一个书虫,那就是我的表哥。他家境富裕,区区几本书根本不算什么,可他,照例把书当成宝贝一样。有一回,我去他家玩,拿着果汁到他房间里,见他正在专心致志的看书,就随手把饮料放在桌上。他不仅没发现我的到来,还冷不丁一挪手,只听“啪嗒”一声,果汁四溅,落到了他心爱的书页上!“你陪我果汁!”我朝他撒起娇来,可这回,一向疼爱我的表哥却怒气冲冲地对我发起火来:“你个小鬼,再敢弄湿我的书,我让你一辈子也喝不到果汁!”吓得我大哭起来。又有一次,我偷偷溜进他的书房,对着正在看书的他大喊一声:“啊--!”他摸摸耳朵,冲我笑笑,又沉迷到书中去了。我不罢休,一直不停的喊,直到他回国神来,他烦我不过,就把我带到了地下室“扔”了,我已经不管他又回到书桌前了,这里的风景让我大吃一惊,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的都是书,从拼音读本到四大名著,几乎成“藏书洞”了。
我以为再也找不到像表哥这样的“书虫”了,没想到,今天我又在老师推荐我们的书目《增广贤文》中,看到了一个比我表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书虫--汪阶。汪阶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经过数年积累,收集了数千卷书,可因为家中失火数千卷书被烧成了灰烬,第二次又被乱兵抢掠一空。可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即使家里一贫如洗,但只要有书,他就可以以书为乐。他对书的热爱和为理想勇敢前进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
让我们都像这些“书虫”一样去爱书吧!
第四篇:读《警示贤言》有感
读《警示贤言》有感
作者:第一党支部 孙哲
在建党95周年到来之际,北京开发中心第一党支部于7月1日下午开展了 “中华魂”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集中学习《警示贤言》。本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坚守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价值,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毛泽东批语最多的一篇文章。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它仍然能起到警示和借鉴作用。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告诉我们应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其遇到的问题,像了解自己一样理解他人。实践证明,换位思考是做好工作的一大法宝,有利于做到实事求是,提升工作质量,而这对于我们尤其重要。党员干部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密切干群关系,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顺利开展工作;日常工作中做到换位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到业务部门的需求和用户的感受,提出完善的需求解决方案。党员做到换位思考,体现的是一种觉悟、一个方向,理应成为我们的自觉行为。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表明了实践和亲身感受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求实效,扎扎实实把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作不能纸上谈兵,理论当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眼见更贴近事实,问题不能靠耳朵发现,亲身观察感受才是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就像毛泽东的文章中所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社会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昭示了逆耳之言的作用。逆耳之言更有利于认识自身缺点,发现自身工作实践中的问题所在,更是党员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一步。党员干部能听进逆耳之言,才能真正与群众零距离;工作中直面难听的评价,才能汲取经验教训,以之为镜检验自身,反思德行上的缺失、工作上的疏漏。溢美之词、吹捧之言确能使人身心愉悦,但是党员想要做好工作、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做到能听进不满之言,宁要真话难听,莫要假话悦耳。
这些蕴藏着先人丰富智慧的贤言警句,为我们提供了立身、立言、立行的依据,告诉我们在道德、修养、学习、交往方面的美德。但是无可否认,《警示贤言》中确有与当今先进思想文化相悖之处,我们当取其“精华”作为我们修身、处事的法宝,去其“糟粕”避免陈旧思想的侵蚀,将之与我党先进文化思想相结合、与习主席系列讲话相联系,以党的规章和党的思想全面武装自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第五篇:读《增广贤文》有感
读《增广贤文》有感
《增广贤文》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它既是一本启蒙教材,又是一本教你学会做人、如何明理、修德、立身的教科书。这些方面的格言与谚语收集很多。同时它对读书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读书是公认的至宝。“昼坐惜阴,夜坐惜灯。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这就是读书的原则:在白天要抓紧读书,不要浪费时间;晚上的时间更加珍贵,闲坐就浪费了灯油。读书要用心用意,“一字值千金”,说明读书是何等的重要啊!
读书在人生中占有何种地位?“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少而寡欲颜常好,老不求官梦亦闲。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种生活好啊,少而寡欲,老不求官!做什么?就是读书!“人无两度再少年”,人的年龄是不可能重来的,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生命的分分秒秒用到读书上去吧,没有什么书没读过呢!人一辈子,就是要读书,不做亏心事!
读不读书,完全是两个样子。“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愚昧和下贱者,不学习就会自以为是,专断独行。真正的富贵是饱读诗书,懂得了道理,看透了世界,可以过神仙般的生活啦。书中说尽好道理,书香门第高人多。《增广》就说:“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寺占多。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不无道理。“说尽”了有点夸张,以后还会有新书说新道理啊。但书中确有无穷的道理。书,一辈子都看不完;道理,一辈子都学不完。要形成读书风气,确实要三代才能实现,我们这一代是关键,能管儿女,能指导孙子。把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下去。
“不学无术,读书便佳。”不错!不进行学习,就不可能有专业技术;只要能够多多读书,开卷有益。“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学懂了道理就要实践,是儒家的一贯学风。不亲身躬行,只是空谈,又有什么用呢?道德修养也是一样,“业”要以“德”为基础。“言易招尤,对亲友少说两句;书能化俗,教儿孙多读几行。”一少一多,说到了要害。言多必有失,少说几句就能免祸。书能够化民成俗,让子孙有个好思想,好道德,好习俗,要多读啊!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唇亡齿必寒,教弛富难保。书中结良友,千载奇逢;门内产贤郎,一家活宝。”以禾稻与蒿草来比喻读书与不读书,是十分恰当的,禾稻是有用的,人赖以活命;人不能吃蒿草,只能喂牛马。不读书就如唇亡齿寒,不能保持家庭的富强。以书为友,一家成为贤人,全是活宝啊!把读书对保持家庭长盛不衰的作用表达得十分清楚。“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修德而留意于名誉事功,必无实证。”说到今人的要害了。读书并不是表现文雅,装装样子,而是修养道德;修养道德并不是求取名誉,而是提高自己的品质。
读书与家庭富贵是什么关系?“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读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增广贤文》的这些道理对目前的某些国人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实的社会生活有太多的迷雾,家庭的人兴财旺,情况十分复杂。父母富贵儿女也富贵,拼老爸强过拼读书,把读书与家庭富贵的关系掩盖起来了!其实,这是历史的逆流,将权力视为个人资产的时期总会过去的!
《增广》还说:“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可能古人中也有许多人如今人一样:溺爱钱财胜过挚爱读书,宠爱妻子比过孝敬父母!如果反过来,社会怎么会物欲横流!挚爱读书,明理;孝顺父母,首善。就会成为社会风尚,国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就国泰民安啊!
“学须静,才需学;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静”、“学”二字十分重要。静,主要是静心,不能三心二意,想东想西;环境静是好的,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心静。静是学的条件,学是才的条件。不刻苦学习就不可能有广泛的才能。心不静,思想不专一,有杂念,就没有什么办法完成学业!才的条件是学,学的条件是静。不专心致志,则不可能学好的。“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过去的学习经常讲大器晚成,真正的大才要到晚年才会表现出来。成不成大器,不必考虑。要考虑的是幼年(现在的青少年时代)时是不是认真刻苦读书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这里的努力,是指刻苦读书。老而无成,后悔是没用的。“只怕幼而不学”,是前悔,什么事都要想在前面,采取预防措施,才不会出现坏结果。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都表达了时间过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到的,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努力学习,不要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免将来后悔莫及,读了这两句,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岳飞的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读完《增广贤文》这本书后,觉得它非常有意义。它教育我们要珍惜学习时间、如何学习;教育我们要做正人君子;教育我们处处为别人着想;教育我们为人要谦虚好学、不能骄傲自满;告诉我们为人要低调,不能太过奢施;教给我们一些人生的哲理、如何为人处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