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5:0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

第一篇: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两课”培训学习,我对于新课程的主要模块和其选择性、时代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终于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课改,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新型的教师。

第二篇: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课堂改革和课程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石莲

张毓昌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要降低标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第三篇:“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作为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二、教师应有创新意识、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恰当运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工具、手段、方法等都应该努力拿来用,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工具都应该积极采用。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例如,算法初步作为必修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它与有关内容的整合。又如,统计中数据的处理、方程的近似求解等都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改革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内容

以“产”为方向,以“学”为目标,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实践教学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能够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专业课教学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拓宽课程实践空间。部分实训课程单独设置,部分根据课程模块进行实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讲授与操作相结合。实践教学又分为课后技能训练、阶段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形式,这种模式把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职业知识课、职业技术课以及技能培养融为了一体。

由于教材反映的是编写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一定时间后,难免有陈旧感。教师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专著、学科杂志、教材新版本等资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内容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另外还可以引入身边的科研成果,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融教于做。

四、课堂应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要降低标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总之,在这次课改培训中我受到很大启发,这将给我今后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动力。我深信自己会在这次教学改革浪潮中不断的成长并有所建树。

第四篇:《我与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近几年,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学校铺天盖地实施开来。我对于新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也深受其益。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改向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起来,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缺乏反映现代性。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也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如果教师仍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因此,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物理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第五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规划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规划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及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建设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教学改革和建设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实施好我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切实树立课程建设在教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的精神,以《武汉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的有关要求为指针,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原则

1、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的课程建设应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2、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重点课程为支柱,校级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为品牌和突破口。

3、课程建设工作的优劣与各系教学工作状况相联系,是评价各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系要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点来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实现教学培养目标。

三、课程建设的内涵

本规划中的课程建设涵盖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环节、网络建设及教学管理等七个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保持课程发展的后劲;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系统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心得。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是课程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环节;

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应当不断通过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丰富教学方法、关注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上狠下功夫,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要逐步掌握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教学。

4、教材建设。提倡选用近三年的优秀教材,或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或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公认较好的适用性强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建良好的实验实习资源与环境,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根据课程类型开设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6、课程网络建设。网络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逐步实行课程上网并逐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内容,不断提高网络平台的效果,使课程的网络平台具备学生自学、教师备课、师生互动三个基本功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辅助工具,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全面实施学分制、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以及攻读双学士学位服务。

7、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按照“七有”(见下文)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文件;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积极参加课程建设,逐步完善适合我院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建设目标

1、我院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做到课程有明确的带头人、门门课程有标准、主要课程重点建设,分批分级建设好我院的本科课程。

2、我院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全院本科专业的所有必修课程在开课三轮之后,要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并通过学校组织的评估验收;特殊情况下,可给予一年的延长期。在取得合格课程的基础上,每年立项建设5门左右院级优质课程。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或公共选修课中规划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扶持性建设,每年立项建设2门左右院级重点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积极组织院级精品课程、院级重点课程申报校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未,使我院校级优质课程达到1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达到4门左右。

(二)课程建设要求

1、不断树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宗旨的人才培养观念;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

2、我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我院所有本科课程都必须要完善并达到“七有”的标准,“七有”建设是我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当前的教育实践,确定近期的“七有”建设内容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趋势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既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要把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等引入进来,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优秀教材;选用适合教学内容的中外文教学参考书;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日历和讲稿,制作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内容充实的授课教案;制定作业规范和实用有效的课内外作业及实践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题库并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考核方法(包括考试大纲、命题与参考答案、评分、试卷分析与总结等整个考核过程),建立试题库(或至少要建立起试卷库),实行考教分离。简述为:有经过革新的教学大纲,有优秀的教材,有较充足的教学参考书,有规范的教案、内容充实的讲稿或课件,有教学日历,有作业规范和习题,有考核标准和试题库。

3、我院课程建设的进一步要求:经院立项建设的课程,必须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含实习与课程设计)、参考文献目录、考试大纲及试题(卷)库(试卷要20套以上)、参考答案、课堂教学录像等,按规定上传到学院主页,实现上网免费开放,同时要确保该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并在网上建立良好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抓好课群课程建设。各本科专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建立学科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构成知识、能力、素质系统考虑的大模块课群结构,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课群建设是一项更具创新意义的课程建设工程:包括课群内课程内容的真正整合或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包括教学实践环节的整体安排,特别是综合训练目的的实现;包括课群整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心理的树立、创造技能的掌握等等。

5、加强选修课建设,使选修课程系列化。一是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把一些前沿性强、体现文理交叉渗透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列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志趣和能力选修;二是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国内、省内大型竞赛开设一些相关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选修课;三是着力从各系的专业主干课、重点课程、和拟将要申报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中,选择开设出一批选修课。

五、课程建设的组织与保障措施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

我院建立以分管教学院长为领导的,以教务办为职能管理的,以各系为具体负责的,以各部门积极配合的,以本科各专业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教师、管理人员等人人参加的课程建设组织体系。

1、教务办的职责:负责制定我院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课程建设申报书等;组织专家组开展院级课程建设立项审批、合格验收、成果鉴定;组织申报校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指导、协调各系的课程建设工作;负责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编写课程建设简报,发文公布课程建设结果。

2、各系的职责: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本系课程建设评委会(不少于5人),督促、检查指导所属的各门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为各课程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制定本系课程建设规划;确定所属的各门本科课程的课程建设负责人,一门课程如有两名以上主讲教师都在开课,从中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实习实践计划等)、考试大纲、试题(卷)库和参考答案等课程建设文件的编写与修订;组织各项初评工作并负责向教务办推报;负责将本部门优质课程的网络课件上传到院网页内;对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要提出建设措施。

3、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管理部门,还与院办、学办、科研等部门的工作有关。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切实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学校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理学院精品课程网”建设,保证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上网免费开放。各教学系应加强和完善本部门网页的建设,保证本系的优质课程能上网免费开放。

2、学院将积极改善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条件。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落实单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的繁重任务,且需要存档大量相关资料。因此,切实做好教研室建设和管理,是课程建设工程中非常关健的基本工作。学院将逐步配齐各教研室的固定教研活动场所、电脑、打印机等,以便于教研室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4、奖励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和课程建设工作突出的个人。院级立项建设的优质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成后由学院颁发荣誉证书,可优先推荐参加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对在课程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其成绩记入其业务档案,作为提职和晋升的参考依据。

下载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请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园林树木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一、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情况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或园林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开展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施工的必修课程,集科......

    翻转课堂与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与体会

    翻转课堂与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与体会 樟树四小 王丽群 很荣幸被学校派去宜春学习翻转课堂与课程改革,通过两天的学习和与同事的探讨,受益匪浅。 (一) 和谐互助铸就高效课堂 山东省......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1 有幸聆听了骆秦俐老师的讲座,难得的学习机遇,开拓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师德水平,让我终身受益。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要感谢进修的领导和老师。骆......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07数11程曙雷07211056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 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海南华侨中学 符清杰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的潮流,其实质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实现《课程标准》中所......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课改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吹走了陈旧的阴霾,为孩子带来更深远、广阔的天空。课改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注重......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课堂改革心得体会1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多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教坛无边,学海无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