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4 15:2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请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请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第一篇:申请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园林树木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一、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情况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或园林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开展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施工的必修课程,集科学与艺术为一体,是高等院校农学、工学的园林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也是报考园林树木与观赏园艺等方向研究生必需的基础课程。

园林专业是母体绍兴文理学院没有的专业,所以在师资、设备等方面都要独立建设,特别是缺乏专业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中曾面临一定的困难。为了探索课程教改经验,我们根据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一种意识、两种能力”为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大胆尝试教改新模式:《园林树木学》实施了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型、三位一体式教学,打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实现了从知识框架体系到能力框架体系的转变,通过实现项目任务,把知识、能力结合起来,通过多个知识能力的任务实现,磨练人才,锤炼专业素质。

2、找准项目载体: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革,通过项目实施,串联各主要章节内容,把分章教学改为以项目为载体的综合教学,改变原来课堂系统性教学模式为以项目为主的阶段性教学,营造课堂教学新秩序,同时把教学改革的落脚点放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培养上。项目载体根据教学要求可以灵活设计,项目可以贯穿所有能力要求,也可以是承担一部分能力要求。

3、改革考核机制:以组为考核单位,建立动态、灵活的考核机制。成立3人以下的项目组,随项目载体的实施开展阶段性综合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关注过程,注重细节,也要关注随时出现的新情况,随机应对,独立完成。小组考核和

个人考核相结合,公平、公开、公正。

课程考核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项目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率、课堂学习情况,项目成绩包含项目过程考核、项目最终完成情况以及项目总结汇报组成,期末考试考查内容尝试着从学生最熟悉的实施项目中来,虽是身边的案例,却也考验着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4、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由于园林树木的特殊性,相关实验和知识点不可能通过几个学时的学习就能完全的掌握或完成,通过实施项目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用时的不足,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让同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性的研究载体,由于园林树木是个活体,不同的管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所以同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每组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相互之间不存在抄袭,也丰富了实践内容,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素质。

5、不拘一格,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课堂理论教学和项目实施同步,教师讲授和学生交流式说课相结合,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后辅导相结合。

6、细分教学目标,落实相应教学手段。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这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能力实现和素质提高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性质确定各种能力要求,再具体落实能力实现的教学手段、内容和方法,教学效果有预期,能随时调整教学手法。

二、理论依据

1、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供需双方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供需问题,不是数量与规模的问题,而是质量与适应的问题。独立学院,要科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市场需求,建立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以缩小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使用之间的供需矛盾。

2、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园林》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林专业知识,具有园林多种专业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城市建设、园林、林业部门和花卉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人才的标准简单地来说就是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具体就《园林树木学》来讲,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树木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识别和鉴定树木种类,合理栽培和配植园林树木,更要能根据园林绿化的综合功能要求,对各类园林绿地的树种进行选择、搭配和布置。具有识别常见园林树木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和学会应用树木来建设园林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主要思路和措施

1、加强师资培养力度

不仅要提高理论水平,也要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一步深造,也要积极深入到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特点和行业发展要求。

①、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撰写教改心得,分享教改成果,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

②、采取传、帮、带的办法,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新上岗年轻教师培养上,实施导师制,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教案、教学方法进行指导;

③、严格执行听课制度,通过公开课、教师互听,学习别人经验,弥补自己不足,不断完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2、改善教学条件

①、教材使用与建设: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新世纪教材,根据地方特色,自编了《园林树木学》实验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②、实践基地建设: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校

企合作等多种形式,搭建实践平台,为《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规划建立校内园林植物园、园林专业实习基地,温室面积2000 m2以上,营造良好的校内园林氛围。

③、改善实验室条件,充实实验设备,增加人手台套数量,确保正常教学实验的开设,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实验设备,与校外园林企业同步发展

④、搞好网络建设:在现有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充实网站内容,增添网站信息量,争取建设网站BBS。

3、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

①、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要在前期尝试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设定的框架内,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摸索出适合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园林树木学》教学新模式;

②、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改变原来读死书,背书本的的应试教学模式。知识点的考核对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从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手段,理论卷面考试要求他们通过专业学习,学用自己的言语来回答问题,考题来源于书本,却又不能在书本上找到整段答案,需要同学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才能回答问题。项目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也是我们考查的范围,项目成功固然庆幸,但如果能把失败的教训总结的很彻底,也是一份很好的收获。

四、创新和特色

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实现了从知识体系到能力体系的过渡,打破了理论、实践、能力培养的隔阂,理论课程结合专业实际要求,实验课程不忘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通过项目载体延伸了教学链,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给予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和

空间,能力水平的提高比较明显,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专业兴趣浓厚,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五、实践效果

1、教改成绩突出,从知识体系转向能力体系教学,已建成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体系;

2、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特别是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课程组老师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拥有一支团结稳定的教学队伍;

3、不断研究和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消化和创新教学思想,利用多种途径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资源。

4、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教改模式的实施,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有所增强,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5、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改变了原来读死书,背书本的的应试教学模式。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6、教改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改的探索过程也是老师自身成长完善的过程。

六、与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

建立了符合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并结合园林专业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理论、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从知识体系转向能力体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独立应对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诱发的创新能力,走在了省内此类教改的前列。

第二篇:《基础会计》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基础会计》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

刘 淑 珍

一、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情况

《基础会计》课程是分院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分院商务英语专业和文秘专业也开设该门课程,本课程的开课班级数每年在3-7个。该课程改革与建设情况如下:

1.基于工学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建立以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为核心的专业改革协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与会计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会计职业培养要求的“四个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对接、一个导向、一个突出、一个不间断)。一个对接指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要对接;一个导向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个突出指突出岗位能力的培训;一个不间断指实习实训不间断。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服务地方经济。

2.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设置,进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职业能力。依据会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参考会计从业资格标准,分析会计岗位主要工作流程,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应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职业行动领域,提出典型工作和相应的任务,导出行动领域,梳理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

3.基于职业关键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本课程在改革中将学历教育与会计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将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基地和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目前已初步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维一体”的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将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学中做,做中学。该课程10个实训项目,在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在学期中,利用三个周末,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感性认识;学期末,集中安排30个实训课时,安排学生做会计职业基础综合实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践证明,①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后,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理

1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现场教学、模拟实训和实际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②练就了学生会计操作的基本功,规范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③巩固了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整个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填制和审核凭证→开设和登记账簿→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工作过程展开,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5.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①在校内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采用会计职业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仿真模拟教学。会计职业基础多媒体教学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师生一个交互式的虚拟与实验环境,重点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的启发式引导学习,以弥补人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除了利用多媒体网络传授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完成实践性教学,该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课件、模拟实验和考核,其中的重点是会计职业基础实务演示和模拟实验。②在校外利用实训基地等社会资源,接纳学生实训,以训代学,充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③使用实物资料进行演示教学。在《会计职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经常使用各种实物教具,如会计凭证、各类账簿、会计科目章及凭证装订设备等会计用品用具及学生实训时所做的样本账簿,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或演示,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有效。

④利用动画视频,丰富教学内容。课程组制作的动画视频形象生动地演示了会计基本技能和基本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二、理论依据

《基础会计》课程的地位及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是初级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成型”课程。主要阐述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账务处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处理会计业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具备基本的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职业能力,具备会计核算业务的基本技能,达到企业会计岗位的上岗标准,本课程服务于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实务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是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必考课程。

因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理解基础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重点掌握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中的技能;理解账务处理程序种类和执行程序,了解会计工作和组织及我国的基本会计法规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和有关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思路和措施

1.加强师资培养力度。为了保证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基础会计》课程的现有优势,在师资培养方面院、系为教师开辟了多种途径,投入了大量的精

力。(1)派出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用友公司财务软件的培训、案例教学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010年有两位教师参加全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与改革研讨会”。(2)采取传、帮、带的办法,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新上岗年轻教师培养上,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教案、教学方法进行指导。(3)采取听课制度,及时发现问题予以改进,保证教学质量。(4)5.派出教师深造,提高学术水平。分院出台转型教师课程进修制度,课程组派教师到全国示范高职院校以及211大学如上海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课程进修。学院有计划继续采用培养与引进的方法发展和更新师资队伍。

2.改善教学条件。(1)教材使用与建设:该课程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基础会计》,配套用书《基础会计综合实训》,参考教材及文献资料比较齐备,并具有自主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为配合课程教学,主讲教师还自编了《基础会计习题集》等校本教材。(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实训、校企合作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蓝湖环保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涵盖制造业、商业、会计事务所等多种不同所有制形式和不同业务性质的企业校外实习基地。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实训基地配备了最新财务软件、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实训软件。建立了财信系网站,并在网站上设专栏介绍最新的财会知识,通过互动平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3.改进教学方法。(1)注意讲授法、直观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主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使抽象、生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该课程目前已制作出比较适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软件系统对该课程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及会计报表编制等项目进行教学与实训

4.考试模式改革。对《基础会计》课程,实行卷面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对于理论教学内容实行卷面考试,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察;对于基础会计综合实训,则通过对学生的实训操作情况及完成的实习作业进行综合考核。而且在卷面考试时实行系内统考,教考分离,统一命题,流水阅卷,并对统考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对教学突出的老师进行总结,推广其教学经验,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理论教学内容考核时按照平时成绩(10%)、课内单项实训(30%)、期末考试(60%)的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四、创新和特色

《基础会计》课程的创新与特色为:

1.突出实践的课程模式:理论教学中融入单项实训,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实践内容按会计业务流程设计,项目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卷面考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

2.基于实践的“悟”、“用”、“练”教学法:通过认识实习领悟基本原理,经过运用掌握基本方法,完成实训练就基本技能。

五、实践效果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学中做,做中学。该课程的实践模块共安排了10个单项实训项目,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在学期中,利用三个周末,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提高感性认识;在一学期《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集中安排30个左右的实训课时,安排学生做基础会计综合实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践效果:首先,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现场教学、模拟实训和实际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其次,炼就了学生会计操作的基本功,规范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要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巩固了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整个实践教学内容是围绕会计核算方法而展开的,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分院财会与信息系会计专业2009级学生参加会计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基础》两门课的考试,取得了单科通过率80%、双科通过率68%的优良成绩,比浙江省平均单科通过率高出20.67%、双课通过率高出29.3%,比上虞市平均单科通过率高出36.7%、双科通过率高出35.4%。在全国珠算等级鉴定考试中,分院会计专业参加等级鉴定的63名同学,有52人分别通过了普通四级、五级、六级(普四26人、普五15人、普六11人),占考试人数的82.5%。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双课通过的学生,凭珠算等级证书即可取得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六、与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比较

我院的《基础会计》课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与考核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特色,学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室的软硬件配置处于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定。学生该门课程在会计资格考试中的通过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位置。

第三篇:高校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高 效 课 堂 教 学 改 革 总 结 报 告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战场,是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渠道。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年前,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以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编写“学案”,为学生提供课堂自主学习的文本和方案。把学生引向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之路。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在实践、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落实”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年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我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教师教学中的转变。

1、由“写教案”到“编写学案”的转变

备课、编写教案是最基本的教学常规,是上好一节课最基本的准备工作。而现在编写学案是一种尝试、一种变革。“学案”即学生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学习方法,借助一定的材料或器材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教师编写学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方法、导学问题、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等几个部分。①学习目标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的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②学习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在掌握学生学情,吃透新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课堂学习顺序以及各环节建议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③导学问题是学案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所设置的若干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考点或重点,导学问题必须符合三维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符合学生学情,能把新信息熔入已有信息的知识架构中;④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些事实、现象,完成一定习题,使新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使新知识纳入其知识结构的完整有序的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

“先学”是指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采取自学的方式自学教材并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后教”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取“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释疑解难,对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不求甚解的地方进一步理解掌握。

“先学”一般在15分钟左右,主要是在学案导学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知识。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静思中根据学案中的导学问题或提供的实验器材,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可巡视,督促自学,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后教”搜集素材。

“后教”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采用“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达到释疑解难,突破重难点的目的。“生生互动交流” 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一知半解与疑难困惑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领悟能力较快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指导,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师生互动交流”就是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提问讨论学案中的导学问题。对于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导学问题,教师只需在提问讨论过程中明确肯定学生的自学结果,并给予表扬鼓励即可。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迫使他们调动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也进一步迫使他们在“先学”这一环节不能“开小差”。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生,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受表扬的机会,通过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先学后教”只是一种理念,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先学后教形式。

3、由“课后落实”到“当堂落实”的转变

当堂落实指的是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利用学案中的课堂练习、小测、竞赛活动等对刚领悟的知识通过运用达到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这一环节一般不少于15分钟(根据不同课型可适当延长),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课堂练习,第二步是学生互相交流、批改、订正或教师批改、讲评、订正,也可以让学生站板带领大家订正。

课堂练习可以是例题的变型题,也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练习题的改造题,还可以是练习册上的原题或改选题,也可以是课堂知识的小测、听写、背诵、竞赛等。课堂练习要根据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实际,在质与量两方面下功夫,进行严格筛选。课堂练习题可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侧重于巩固强化课堂知识信息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属基础题。选做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难度、灵活度较大,是对学有余力同学的培优,侧重于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钻研精神。

课堂练习能否起到当堂落实的效果主要抓好两方面的落实:一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尝试着独立完成相应课堂练习,防止走过场或抄袭现象;二是在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订正、理解、内化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控功能与主导功能,确保课堂练习的完成与订正达到当堂落实。(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新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它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强调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其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基本套路是“读(阅读)、研(研讨)、点(点拨)、练(训练)、悟(顿悟)。”

课堂上老师把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们,学生们带着问题自己阅读教材,解决问题;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向小组同学们请教,共同讨论;然后同学在课堂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和结果,或者质疑讨论未果的问题;老师安排其他同学点评或者答疑,从而让更多同学展示自己学习方法,老师能发现错误症结和思维火花;然后老师启发引导大家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且提炼出方法;为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老师又设置问题或练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巩固;最后当堂检测学习效果(也可根据安排放在下节课),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为便于合作探究,各个班级划分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次,根据学生素质与学习能力综合搭配,确保各个小组水平大致相当,每组设立小组长一名。建立小组学习考核竞争机制,激励同学们小组内有合作,小组之间有竞争,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合作与竞争意识。可见,课堂上既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探究,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既有小组内的合作,也有全班范围内的合作;既体现了自主探究,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知识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生命历程。

二、物理组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主要体会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主要体会:

1、教学中突出了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种教学满堂灌,学生满堂装的知识单向传递的应试教育模式,而是通过学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

2、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摆正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通过对知识点的问题化、层次化;教法的讨论化、示范化;技能训练的方法化、自主化。帮助学生找到了一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调整克服了学习中的不良心理,实现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3、在教学中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的位置让给学生,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讨论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己知的知识外,还应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大胆提出问题,标新立异,哪怕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我们都要给予鼓励,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探索精神。

4、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师生关系。

(二)存在的一些问题:

1、时间分配的问题:按照学案进行教学,从某种角度讲,相当于把预习的时间放到了课堂,大多时候一些学生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自学阶段的任务,或者老师讲课的时间把握不准,或者学生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课堂练习,或者出现课堂意外,教师不能灵活处理等等,都会造成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给下节课的教学形成影响。这是教师们普遍遇到的问题。

2、小组合作的问题:学生对分组讨论教学的新鲜感已经过去,没有什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课积极性大打折扣,上课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有些班级的有些小组全部都不吱声,会也不说,有时鼓励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小组合作既要有合作,又要有独立思考,可现在的学生只有合作,没有独立的思考,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假会现象。还有些同学,在组内从不主动参与讨论,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对这些学生上课是一种享受,享受自由的思考,一节课下来,什么都没学到。许多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就不要让学生讨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意见不一致时,方法多样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讨论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形式。

3、课堂容量的问题:课堂容量太大,大纲规定的一节课,一般要用要两到三个课时才能学完,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4、学案编写的问题:好的学案编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用来编写学案,大部分学案是把原来的教案改了一下,成为学案。

5、课堂气氛的问题: 课堂气氛活跃了,但一些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而且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并不如当初预想的那么好。

6.教学效果的问题: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应进一步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论证研究。

7.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不同班级和不同性格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注意不同班级、不同性格学生对学案的不同要求,使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但是老师们已经很忙、很累。

三、为了加快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下一步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学案编写--应符合实际:一份好的学案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符合校情、班情和学情,要能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编写学案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资料上的学案要在筛选的基础上参考使用,不能照搬照用。②同一备课组不同班级之间不一定完全通用。③备课可提前,但编写学案不能超前太多。④一般情况下,学案是每节课当堂发放,堂堂落实,但对于已适应“学案导学——先学后教——当堂落实”的班级,学案可提早发放,让有宽余时间的同学、特别是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早自学。

2、学生自学--应落实到位:在自学这一阶段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①前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指导自学、督促自学、鼓励自学,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全班同学形成自学氛围。②明确学案中各项自学要求。③自学阶段教师不能放任自由,不能做“私事”,应在课堂里来回巡视,加强督查,发挥组织管理职能,确保每位学生都专心学习。④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利用资料、查找资料与利用学习工具书。

3、互动交流--应讲求实效

互动交流阶段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消除困惑、解决重难点、再次掀起思维高潮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应注意几个问题:①进行师生互动或教师运用课堂提问艺术来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并进行释疑解难时,对于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更正、补充,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诱导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的讲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不是释疑解难,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作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进行生生互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发挥好“培优补差”的功能,引导督查优生不但要当堂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完成选做题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广度加以钻研与领悟,为“兵教兵”作好准备,久而久之,让优生更优。有待激励的学生要引导并鼓励他们及时请教,及时消除知识障碍,不要因为一时的障碍影响学习进程,同时要注意教导他们不能有依赖心理,要逐步过渡到独立学习。

四、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展望 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们对学案的编写和操作有了一定的体会,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迄今为止,我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也转变了,由依赖、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是在课堂上,学生自学能力还跟不上去,我们的改革到了艰难突破的关键时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意义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形成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文本。学生根据学案的编排,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习。通过自学实践,总结学习经验,形成自学的能力。所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想境界是,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的编排,循序渐进地自学教材,完成学案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学生个人学习疑惑问题,要通过合作学习得到解决,再有疑难由老师辅导解决。一节课自学的效果到底如何,课尾要用一定的问题习题加以检测。

在课堂上,有的老师仍然讲得很多,学生的学习仍然有依赖性,就是因为老师的不放心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我们说放心不放心最后看检测,学生懂了会了就应该放心了。学生仍有不懂不会的地方是正常的,应该作针对性处理。老师不放心,学生就有依赖,就很难形成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为此,我们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相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更大胆的把学案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学,引导他们自学,逼迫他们自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热情、自学习惯、自学能力,那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我们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授之鱼不如授之渔”的目的。我们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充满了期待,充满了信心。希望老师们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最高境界,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的学习吧!想一想,在课堂上,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兵教兵解决疑难,归纳交流解题的思路办法,学习热情高涨,没有不学的学生,不待老师讲就能完成当堂的学习任务,教室变成了学堂,老师轻松自如的组织学生学,指导学生学,督察学生学,那该是多么理想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课程考试改革申请

关于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调整的申请

尊敬的领导:

鉴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讲授课程的特点以及评估组的建议,特申请针对本人在本学期所教授的课程《连锁店开发与设计》,在考核形式上进行创新和尝试。

本人拟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采用“分小组任务型案例”形式,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核,将考核的重点从以往的“记忆为主、有章可循”,转变为“能力为主,全真模拟”。通过让学生完成特定的任务,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该三门课程均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从教学一开始,本人即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这些课程也是学生毕业之后立即就能够用得上的知识,因此改变考核方式非常必要。

特此申请!

夏承龙

2016年5月20日

第五篇: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规划

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体规划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及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建设的一项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是一项整体教学改革和建设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方法、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实施好我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切实树立课程建设在教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特制定本规划。

一、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的精神,以《武汉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的有关要求为指针,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指导原则

1、课程建设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的课程建设应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2、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重点课程为支柱,校级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为品牌和突破口。

3、课程建设工作的优劣与各系教学工作状况相联系,是评价各系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各系要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点来抓,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实现教学培养目标。

三、课程建设的内涵

本规划中的课程建设涵盖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实践环节、网络建设及教学管理等七个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保持课程发展的后劲;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系统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心得。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这是课程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环节;

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应当不断通过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丰富教学方法、关注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上狠下功夫,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要逐步掌握和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信息技术组织课堂教学。

4、教材建设。提倡选用近三年的优秀教材,或国家教育部推荐教材,或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公认较好的适用性强的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建良好的实验实习资源与环境,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根据课程类型开设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6、课程网络建设。网络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将逐步实行课程上网并逐步完善网络平台的内容,不断提高网络平台的效果,使课程的网络平台具备学生自学、教师备课、师生互动三个基本功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辅助工具,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需求,为全面实施学分制、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以及攻读双学士学位服务。

7、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按照“七有”(见下文)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文件;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积极参加课程建设,逐步完善适合我院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建设目标

1、我院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做到课程有明确的带头人、门门课程有标准、主要课程重点建设,分批分级建设好我院的本科课程。

2、我院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全院本科专业的所有必修课程在开课三轮之后,要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并通过学校组织的评估验收;特殊情况下,可给予一年的延长期。在取得合格课程的基础上,每年立项建设5门左右院级优质课程。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或公共选修课中规划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扶持性建设,每年立项建设2门左右院级重点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积极组织院级精品课程、院级重点课程申报校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未,使我院校级优质课程达到10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达到4门左右。

(二)课程建设要求

1、不断树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宗旨的人才培养观念;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

2、我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我院所有本科课程都必须要完善并达到“七有”的标准,“七有”建设是我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当前的教育实践,确定近期的“七有”建设内容为: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发展趋势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既要注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要把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等引入进来,要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优秀教材;选用适合教学内容的中外文教学参考书;编写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日历和讲稿,制作较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内容充实的授课教案;制定作业规范和实用有效的课内外作业及实践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的试题库并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考核方法(包括考试大纲、命题与参考答案、评分、试卷分析与总结等整个考核过程),建立试题库(或至少要建立起试卷库),实行考教分离。简述为:有经过革新的教学大纲,有优秀的教材,有较充足的教学参考书,有规范的教案、内容充实的讲稿或课件,有教学日历,有作业规范和习题,有考核标准和试题库。

3、我院课程建设的进一步要求:经院立项建设的课程,必须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含实习与课程设计)、参考文献目录、考试大纲及试题(卷)库(试卷要20套以上)、参考答案、课堂教学录像等,按规定上传到学院主页,实现上网免费开放,同时要确保该课程在网上的正常运行、维护和升级,并在网上建立良好通畅的师生沟通渠道,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4、抓好课群课程建设。各本科专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建立学科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构成知识、能力、素质系统考虑的大模块课群结构,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课群建设是一项更具创新意义的课程建设工程:包括课群内课程内容的真正整合或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包括教学实践环节的整体安排,特别是综合训练目的的实现;包括课群整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思维的训练、创造心理的树立、创造技能的掌握等等。

5、加强选修课建设,使选修课程系列化。一是加强综合素质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把一些前沿性强、体现文理交叉渗透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列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志趣和能力选修;二是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国内、省内大型竞赛开设一些相关的、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选修课;三是着力从各系的专业主干课、重点课程、和拟将要申报硕士学位点的学科中,选择开设出一批选修课。

五、课程建设的组织与保障措施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

我院建立以分管教学院长为领导的,以教务办为职能管理的,以各系为具体负责的,以各部门积极配合的,以本科各专业主讲教师、实验实习教师、管理人员等人人参加的课程建设组织体系。

1、教务办的职责:负责制定我院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课程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课程建设申报书等;组织专家组开展院级课程建设立项审批、合格验收、成果鉴定;组织申报校级优质课程、省级精品课程;指导、协调各系的课程建设工作;负责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建设工作;编写课程建设简报,发文公布课程建设结果。

2、各系的职责: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本系课程建设评委会(不少于5人),督促、检查指导所属的各门本科课程的建设工作,并为各课程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制定本系课程建设规划;确定所属的各门本科课程的课程建设负责人,一门课程如有两名以上主讲教师都在开课,从中确定一名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实习实践计划等)、考试大纲、试题(卷)库和参考答案等课程建设文件的编写与修订;组织各项初评工作并负责向教务办推报;负责将本部门优质课程的网络课件上传到院网页内;对评估不合格的课程要提出建设措施。

3、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学管理部门,还与院办、学办、科研等部门的工作有关。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切实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学校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理学院精品课程网”建设,保证院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上网免费开放。各教学系应加强和完善本部门网页的建设,保证本系的优质课程能上网免费开放。

2、学院将积极改善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条件。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落实单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承担着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的繁重任务,且需要存档大量相关资料。因此,切实做好教研室建设和管理,是课程建设工程中非常关健的基本工作。学院将逐步配齐各教研室的固定教研活动场所、电脑、打印机等,以便于教研室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

4、奖励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和课程建设工作突出的个人。院级立项建设的优质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成后由学院颁发荣誉证书,可优先推荐参加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对在课程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其成绩记入其业务档案,作为提职和晋升的参考依据。

下载申请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请课程改革与建设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毛泽东思想概论》 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该课程自1992年开设以来,2003年被评为学校首批合格课程,2005 年12月立项建设优秀课程,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山东省普通......

    专业英语组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建设

    专业英语组 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建设小结 2008年9月至2009年11月为了上好学校的专业英语课,本组的教师积极优化教学资源,推进教材建设,重组知识结构,通过集体讨论备课、公开课教......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课程改革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根据国家教委的统一规定,目前初、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只不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且个别地区存在着一些差异。进......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重峪口小学王世同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新形势下,教育要改革,课程改革是先导,也是基础。而当前的素质教育既要让学生追求个......

    大学语文” 教学大纲 (课程改革、建设期间(本站推荐)

    “ 大 学 语 文 ” 教 学 大 纲 (课程改革、建设期间试用稿) 一. 改革中的“大学语文” 教育 目前,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较低。大家都在强调客观原因:中小学语文教学效......

    《软件工程》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软件工程》优秀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在德州学院《软件工程》优质课程建设的工作中,我们课程组全体成员认识到《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搞好这门课程的......

    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学习心得 2011年4月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很荣幸的加入了呼兰区骨干教师的队伍,并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很荣幸的听到了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