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物总结

时间:2019-05-12 15: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人物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人物总结》。

第一篇:心理学人物总结

桑代克(美)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总结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四项原则:

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廖世承 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皮亚杰(瑞士)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阶段论 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鲍姆宁 将父母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加涅 学习层次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学习结果分类1.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信息流2.控制结构

联结学习理论

桑代克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小猫“迷箱”实验。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强调做中学;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加强合理练习;在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巴甫洛夫(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行为。

基本规律: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

认知学习理论

科勒(格式塔心理学家)黑猩猩实验 完型—顿悟说 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奥苏伯尔 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接受学习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维纳——成败归因论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社会学习理论(榜样)贾德 经验类化理论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水下打靶实验(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弗洛伊德 动机性遗忘理论

加里培林 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安德森

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柯尔伯格

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力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艾里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法

布卢姆 在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掌握学习,基本理念: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以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普莱西——程序教学发明人

斯金纳——对程序教学贡献

勒温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纵型 罗森塔尔

借用古典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波斯纳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奇 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第二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

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

《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

3、叶澜

《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

4、《中庸》 “修道之谓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荀 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

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环境决定论”;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荀子·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最早出处;

《荀子·劝学篇》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二字最早合用;

6、《学记》

① 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②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③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政治功能; ④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体性原理; ⑤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8、《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舒尔茨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10、孔子

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性相近,习相远”;

最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11、墨子

① 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

②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决定论”;

12、老子

一切回归自然;

13、朱熹

“明天理,灭人欲”;

“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

《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宋代以后封建社会

学校的法定教材;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14、苏格拉底

“产婆术” ;“助产士”;

15、柏拉图

①《理想国》、《法律篇》;

② “天赋说”;

③ 最早提出“创造力是无意识”的观点;

16、亚里士多德

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思想;

“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伦理学》、《政治学》

17、培 根

①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② 提出了创造力的“理性意识”学说;

18、夸美纽斯

①《大教学论》;

(捷克)

② 最早提倡“班级授课制”,提出“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作用。

③ 提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明确指出教育中必须尊重人、按照人的自然天性塑造人。

泛智教育。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

⑤ 教育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的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19、康德(德国)

①《康德论教育》,②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

③首开教育学讲座;

④“教育是‘人最应尽力的最大而最难得问题。’” 20、赫尔巴特

① 《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建立了“四段论”教学体系,强调教育、教学的科学基础是心理学;

③ 最早阐述和论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④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⑤ 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从而使班级授课制

基本定型。

22、卢梭(法国)① 《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新爱洛绮丝》;

② 提出“天赋人权”的社会契约论;

③ 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

④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的发展”;

⑤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

23、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21、洛克(英国)《教育漫化》① “白板说”——认为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的做成任何样式”;

主张绅士教育;

24、乌申斯基(俄国)《人是教育的对象》;

25、斯宾塞(英国)

① 《教育论》——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

②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国外最早出现“课程”一词的著作;

26、梅伊曼

① 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思想;

② 《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实验教学论》,囊括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全部内容;

27、拉伊

《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28、杜威(美国)①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生长”“教育既改造”;

② 提倡以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③ 提出“做中学”思想;

④ 创办“芝加哥实验”;

⑤ 提出问题解决的“五步骤观点”;

29、凯洛夫(俄国)《教育学》——我国翻译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30、布鲁纳(美国)①《教育过程》——提出“学科结构”和“发现法”思想;

② 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③ 提出三种不同的认知表征形式:动作表征、形象表征、符号表征;

④ 总结知识学习的获得过程包含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知识的评价;

⑤ 在教学中提出了 结构教学观、发现法教学模式、螺旋式课程改革模式

31、布鲁姆(美国)

① 《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

作技能领域;

② 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2、巴班斯基(前苏联)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33、赞可夫(前苏联)

“教学与发展”理论;

34、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发展理论”;

(前苏联)

“没有聪明能干的教师,就没有集体。”——说明教师个体劳动的重要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主体性原理;

35、根·舍因(德国)

“范例教学”理论;

36、蔡元培

① 提出《对应教育方针之意见》,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②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美德。”

37、陶行知

① 提出了“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部分;

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38、杨贤江(化名李浩吾)

《新教育大纲》——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9、“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 40、“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41、李秉德

把我国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有:①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

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 直观感知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③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⑤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

法(发现法)。

42、华 生(美国)

《行为主义》一书中指出:“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环境决定论”;

43、“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

44、“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45、“当代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斯杰

46、“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施瓦布

47、“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48、“社会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康茨、拉格和布拉梅尔德

49、孔颖达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我国最早“课程”一词的出处;

50、加里宁

“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51、伊拉斯谟

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文艺复兴时期);

52、贝尔、兰卡斯特

19世纪初期在英国创立“导生制”,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53、加德纳

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追求教学的“个性化”。

54、桑代克

①《教育心理学》——最早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的奠定,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确立为四个板块:人性问题、动物学习心理、教学测量评估、个别差异。

提出了“联结主义学习观”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总结出学习的规律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 提出“共同要素说” ——技能的迁移理论;

55、泰 勒

被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

56、詹姆斯

《同教师的谈话》——强调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告诉教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必须与心理学所提及的原理相一致”。

57、冯 特

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实验新科学的正式创立。

58、霍 尔

① 创办了《教育心理学》杂志,在儿童心理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遗传决定论”

59、卡特尔

从心理统计和测量领域开创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60、房东岳

1908年翻译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61、廖世承

1924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2、潘 菽

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已经基本形成。63、罗伦茨

首先提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概念。64、高尔顿

《天才的遗传》中指出:“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组织之受遗传决定一样”

——“遗传决定论”

65、维果斯基

① 提出“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和“最近发展区”思想;

② 强调学习要在“学习的最佳时间”内的观点;

③ 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学派(维列鲁学派);

④ 认为人的发展受三个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个性因素、社会实践活动因素。66、格赛尔

提出“自然成熟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双生子爬梯”实验。67、皮亚杰

① 提出“发生认识论”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② 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一书,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③ 创立了临床研究法(谈话法),设计了“对偶故事”;

④ 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主要因素);

⑤ 把个体的认知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四个阶段。

68、埃里克森

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69、威特金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的差异。70、卡 根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 沉思型与冲动型 的差异。71、吉尔福德

提出个体认知方式的差异为 辐合型与发散型 的差异。72、L.M.推孟

1916年制定了《斯坦福—比纳量表》。73、韦克斯勒

编制了《韦氏智力量表》,其中包括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

74、荣 格

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 外倾型 和 内倾型。

75、斯金纳

① 提出了“操作强化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 把行为分成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③ 设计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76、班杜拉

① 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② 被誉为是一位“行为主义的认知心理学者和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者。”

③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模仿学习;

④ 提出了著名的“三元交互作用论”;

⑤ 提出“品德发展理论”,强调“替代强化”的作用;

⑥ 最早提出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将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即强化作用分为三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77、加 涅

① 提出了“知道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② 《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代表了20世纪末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极大成就;

③ 提出学习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情境和刺激、记忆、反应;

④ 将学习划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其中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分别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

⑤ 按知识学习的结果将知识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类;

⑥ 提出“智力技能层次理论”,把智力技能分为五个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78、安德森

① 提出了“认知表征学习观”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

(美国)

② 认为心理表征的实质是知识表征,知识表征的模式为单一性编码、多重性编码两种;

③ 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划分为有关“是什么”的知识——陈述性知识 与 有关“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动作技能 和 认知策略两类。

79、索 里

把学习类型分为五种:联想性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尝试学习(工具性条件作用)、模仿性学习、顿悟性学习、含有推理的学习;

80、奥苏伯尔

① 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② 按知识学习的难易程度将知识分为:表征、概念、命题、规则、高级规则五类;

③ 将陈述性知识学习分为三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④ 提出“认知结构论” ——技能的迁移理论;

⑤ 提出问题解决的“四阶段观点”,包括: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解答之后的检验;

⑥ 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⑦ 同奥苏贝尔为同一人,中文翻译不同;

81、梅 耶

将学习分为:语义性学习、程序性学习、策略性学习;

82、麦卡尔

总结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83、布瑞安

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存在于练习的进程中。84、加里培林

提出“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将实际动作的内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85、贾 德

提出“概括说” ——技能的迁移理论; 86、弗洛伊德

①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

② 提出影响深远的“无意识本能”学说;

③ 认为个体道德发展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87、克里斯

提出关于创造力的“认知的初级加工”观点;

88、华拉斯

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学说,认为任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89、福 克

总结出创造力的“产生探索模型”,把创造力划分为生成阶段和探索阶段两个阶段; 90、斯滕伯格

提出了“创造力投资学说”,被公认为代表了“创造性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 91、柯尔伯格

①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

② 开创了美感“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和“价值澄清运动”;

③ 设计了 “道德两难故事”;

92、路易斯·拉斯

《价值与教学》——提出品德心理的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 93、马斯洛

提出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94、麦克兰德、阿特金森

将莫里的思想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95、德韦克

提出“成就目标理论”;

96、海 德

最早提出动机的“归因理论”; 97、罗 特

提出“控制点理论”,将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98、马 杰

①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提出了“行为目标的阐述理论与技术”,② 并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三个要素: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②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99、罗森特

提出良好教师的人格素质具有以下四个维度:成就取向、人际取向、课堂行为、组织才能。100、拉托斯

提出了“教师素质结构葱形图”。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 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

消退

维持

分化

泛化

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

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

(2)榜样的特征

(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

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行为、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2、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

缺点:企图用动物来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夸大了动物的意义。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由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的形成运动反映,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认知地图”。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O代表集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学习:动物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就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它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的直接联结。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 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 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体系。所谓认知结构,他认为就是编码系统。学习就 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

2、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发现学习:学习主要内容未未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和问题的答案。

发现学习缺点:完全放弃了奖受,夸大学生学习能力;发现法在学科上只适用于自然科学某些知识,对于文学、文艺不适用;真正用发现法的学生只有极少数

4、认知表征理论:动作性表征

映像性表征

符号性表征

(四)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说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标准:第一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第二,新旧知识的非任意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些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

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知识和新知识联系、积极主动的使有意义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4、认知同化方式: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组合学习

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就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它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有意学习发生时,也就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时,这种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5、接受学习(讲授教学):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讲授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

整合协调原则

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学习层级说 和 外部条件

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知识观: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上提出质疑;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丰富、重试自己原有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到学

生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同时它还强调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注重情景。

3、教学观: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Eg: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二、个人建构理论

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情景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论

引起学习动机与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的力量。

缺陷: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为了某种奖励,忽视了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人有不同需要。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人的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信息。

2、自我效能感形成因素: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的唤起

(四)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与 动机期望的价值理论---阿特金森

麦克里兰: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成就动机分:力求成功的意向 避免失败的意向

力求成功的意向 > 避免失败的意向---人便努力追求特定目标

力求成功的意向 < 避免失败的意向---人就尽可能选择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阿特金森:趋向成功的动机(TS)乃是成就需要(Ms)、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Ps)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Is)三者乘机的函数

(五)归因理论---韦纳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成分 控制点 稳定性 可控性 三个维度

归因理论基本结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骄傲,自信;归因于运气和任务简单等外部因素时,满意感少。

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羞愧和内疚;归因于运气不好和任务太难等外部因素时,产生愧疚感少。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人应得到更多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更高评价,能力高不努力的人受最低评价 应此韦纳更强调内控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 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

消退

维持

分化

泛化

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

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

(2)榜样的特征

(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

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

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行为、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

2、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认为,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

缺点:企图用动物来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夸大了动物的意义。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由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的形成运动反映,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认知地图”。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O代表集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学习:动物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就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它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的直接联结。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 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 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体系。所谓认知结构,他认为就是编码系统。学习就 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

2、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发现学习:学习主要内容未未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和问题的答案。

发现学习缺点:完全放弃了奖受,夸大学生学习能力;发现法在学科上只适用于自然科学某些知识,对于文学、文艺不适用;真正用发现法的学生只有极少数

4、认知表征理论:动作性表征

映像性表征

符号性表征

(四)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说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标准:第一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第二,新旧知识的非任意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些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

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知识和新知识联系、积极主动的使有意义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3、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4、认知同化方式:下位学习

上位学习

组合学习

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就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它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有意学习发生时,也就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时,这种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5、接受学习(讲授教学):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讲授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

整合协调原则

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学习层级说 和 外部条件

建构主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1、知识观: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上提出质疑;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丰富、重试自己原有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到学

生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同时它还强调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注重情景。

3、教学观: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Eg: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

二、个人建构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冯 格拉赛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2)知识的功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

学习观: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只有这时学习动机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它反对僵死、统一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开发性和弹性。

缺点: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构建的作用和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完全否定了传授教学的作用

2、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

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经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学习过程: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已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的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

教师注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教师关注学生策略和教师假象存在的差异

3、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

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学习即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

斯皮罗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知识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将学习分为:初级知识获得

高级知识获得:要求学生把握概念复杂性,广泛灵活运用到具体情境

乔纳生提出知识获得三阶段:初级知识获得

高级知识获得

专门知识学习

随机通达教学:对同一内容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限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每次学习情景当中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教师:教师采用有效策略促进学生高级知识获得;关注结构不良领域知识;为“理解而教” 随机通达教学的运用

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

1、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作用,高级心理机能核心是人能够用符号工具完成互相交流。

维果茨基:自下而上知识: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大量 的个体经验

自上而下知识: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 验领域发展

列昂节夫认为:在维果茨基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内化过程的关键作用。人通过活动反应客观世界,形成世界知识,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是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

2、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

情境性认知 和 情境性学习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1)情境性认知和分布认知理论

情境性认知------分布式认知: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之中。它强调认识主体和环境间的分布本质。

分布式认知-------分布式学习: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学习是在学习共同体个体之间分布完成的。(合作学习、远程学习)

(2)认知学徒制-------合法的边缘参与过程

情景性教学

(3)抛锚式教学

3、支架式教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学习理论

1、自我实现人格观

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长。

马斯洛还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使然。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的固有优异潜能自动得以实现。

2、内在学习理论

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外在学习是被动、机械、传统的,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他提倡内在学习:即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是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二、罗杰斯学习理论

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他认为 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所以,罗杰斯的教育理想 是培养既用情感方式也用认知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2、有意义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把学习分为:认知学习(无意义学习)和 经验学习(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增长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是个体行为、态度、个性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罗杰斯有意义学习

学习内容与个人的关系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涉及理智,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他倡导的学习原则核心是让学生自由学习

3、学生中心教学观

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等,二在于特定的心理氛围,教师应作为“学习的促进者” :a,对学生真诚一致、b,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关心学生方方面面,接纳每个学生价值观和情感表现)、c,有同理心(了解学生内在反应、学习过程)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2、学习动机作用:引发作用

定向作用

维持作用

调节作用

3、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二者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动机往往是学生焦虑,直觉和注意下降,影响正常智力活动,降低思维效率。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因:学习者个性

课题性质

材料难度

而异。

4、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奥苏贝尔分为: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4、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论

引起学习动机与习得行为并无两样,都可用强化来解释。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的力量。

缺陷: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为了某种奖励,忽视了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人有不同需要。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人的行为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信息。

2、自我效能感形成因素: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的唤起

(四)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 与 动机期望的价值理论---阿特金森

麦克里兰: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成就动机分:力求成功的意向 避免失败的意向

力求成功的意向 > 避免失败的意向---人便努力追求特定目标

力求成功的意向 < 避免失败的意向---人就尽可能选择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 阿特金森:趋向成功的动机(TS)乃是成就需要(Ms)、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Ps)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Is)三者乘机的函数

(五)控制点理论---罗特

认为人的想法调节人的行为,并不是奖励本身增加了行为的频率,而是个体关于什么事情将带来奖励的想法决定的。如果个体认为奖励并不是由于某种特定行为引发,那么奖励也无法影响以后行为。

罗特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作控制点。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者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决定。如 能力。外控:认为事情由个体以外因素(如 运气、机会、命运)决定。

(六)归因理论---韦纳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成分 控制点 稳定性 可控性 三个维度

归因理论基本结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骄傲,自信;归因于运气和任务简单等外部因素时,满意感少。

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会羞愧和内疚;归因于运气不好和任务太难等外部因素时,产生愧疚感少。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人应得到更多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更高评价,能力高不努力的人受最低评价 应此韦纳更强调内控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

(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人对能力持有不同内隐观念

能力实体观-----------自我卷入学习者 能力增长观----------任务卷入学习者

教师:教师应该使学生相信学习不是为了分数,教师应该强调学习内容的价值和意义,淡化分数和其他奖励。

注: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可以兼容

(八)自我价值理论---科温特

基本假设:当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

将动机分为:高驱低避 低驱高避 高驱高避 低驱低避 教师:合理设置任务,采取相应措施,比如鼓励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参与让学生将学习视为集体活动。采用自我卷入评价,促进学生内在动机产生

(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 瑞安

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而且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时,还必须感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这种情况下才能促进内在动机,反之在任务完成中,如威胁、压力性评价、指令、强制性目标等对内在动机有削弱作用。同时认为,外在动机使用不当会导致内在动机的抵消(Eg 小孩画画发糖实验),强调学习动机激发重点在于外在动机的内化。

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外在动机

教师: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外在动机的内化过程,将将学习与个体的自我加以整合,达成将学习作为人生信仰的终极目标,这一过程可通过自主支持、能力支持、关系支持来实现。

第五篇:【人物整理】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最完整总结

【人物整理】教育学与心理学名人最完整总结

教育学名人 夸美纽斯

(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泛智教育”。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杜威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教育即生长”。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孔子

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马卡连柯

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卢梭

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栎轮论的典型代表。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赫尔巴特

1.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他率先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泰勒

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他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他最早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他的原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1.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朱熹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荀子

荀子是中国古代“外栎论”的代表人物。中国的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德鲁克

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提出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裴斯泰洛奇

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j集中反应在他的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斯宾塞

斯兵塞把课程用作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董仲舒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赞可夫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一般发展》的思想。布鲁纳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核心观点)。

孔颖达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使用过课程一词,它始见于唐代。杨贤江

杨贤江著有《新教育大纲》,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教育问题。柏拉图

柏拉图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

康德是西方社会本为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涂尔干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皮亚杰

皮亚杰是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的提出者。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教育心理学名人 布鲁纳

1994年报告: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认知发现学习。主张通过范县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认知—发现学习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有基本的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其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且基本结构越能归结为定义、原理或法则,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格赛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收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因此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呢个的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洛伦兹

洛伦兹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小鹅认母行为 皮亚杰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图式—认知结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必须先与教学,学习应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即儿童只有处于特定的阶段,才能掌握某些概念。青少年的两种认知歪曲:

1、假想的观众。认为自己站在舞台中央,相信别人在关注自己。

2、个人的虚构。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自己是独特的。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他律道德(10岁前)与自律道德(10岁后)。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期与社会》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0-1)幼儿期(1-3)儿童早期(3-6)儿童晚期(6-12)青少年期(12-18)青年期(18-24)成人期(24-65)老年期(65-死亡)青少年期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赫尔曼·威特金

赫尔曼·威特金 研究飞行员的垂直直觉时发现:场依存,知觉较多的受到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场独立,较多的受到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的影响。卡根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型反应快出错率高,沉思型反应慢出错率低。戈登·帕斯克 整体型与序列型。整体型者提出假设较复杂,每个假设同时涉及若干属性,序列型提出假设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比奈和西蒙

比奈和西蒙 1905年,智力量表,即斯坦福—比奈量表。加德纳

人的智力并不是单一的一元结构,而是分为七种智力:言语,音乐,逻辑,视觉,身体,自知,交往。布卢姆

提出“掌握学习”,即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斯金纳顿悟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提出顿悟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猩猩解决问题实验。奥苏泊尔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五种又分为两类: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意义在于:如果学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成为其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维纳

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并发现人们常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部环境等。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两部分:一类是追求成功的倾向,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倾向。首先将关键词法入外语教学,关键词法包括两个阶段:声音联结,心像联结。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最早提出者。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音箱。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指出自我效能感的

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归因方式也可使个体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出现变化,替代性强化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柯维顿

习得性无助。指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情绪、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称为接受失败者。勃洛菲 表扬一定要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而且是在有客观的证据直接表明进步与成就出现时给予。沃尔夫

沃尔夫形式训练说,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在形式训练说看来,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桑代克和任德沃斯,共同要素说。贾德

经验类化说,又叫概括原理说。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能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将所获得经验类化。对原理学习得越好、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概括化的原理的经验是迁移产生的关键。辛 格莱,安德森,格林诺, 辛格莱和安德森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个体在先前学习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与当前学习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格林诺情境性迁移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去学习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三

段论。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吉克,霍利约克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括结构特征的相似(本质相似)与表面特性的相似。艾宾浩斯 最早对遗忘过程进行研究,采用无意义的音节最为记忆材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以后,几乎不再遗忘。以往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负加速型。弗洛伊德

动机遗忘理论最早提出者。又叫压抑理论。通过催眠发现,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加里培林

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认为心智技能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化而实现的。分为五个阶段: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迈克卡

学习策略分类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吉尔福特

通过因素分析法提出,创造性思维的结构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其实,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由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等组成的复合思维。

把思维的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

1、用此的流畅性

2、联想的流畅性

3、表达的流畅性

4、观念的流畅性。柯尔伯格

在皮亚杰的基础上扩展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两难故事法)普雷斯顿

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主张参与式领导。阿尔波特

社会心理学创始人。认为群体对个人活动有促进与阻碍作用,为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勒温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认为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与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之中。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波斯纳

教学反思关系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布鲁巴奇

布鲁巴奇等提出教师可采用4种方法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下载心理学人物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人物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心理学主要人物的主要观点

    ☆ 巴浦洛夫(前苏联生理学家):经典条件反射 以狗为研究对象。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是一个刺激替代过程。 中性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中性刺激与......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整理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要人物整理 孔子 《论语》 “有教无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学——思——行 (学习过程) 中国(东......

    总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100个人物

    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 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精选5篇)

    不可不知的100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 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 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

    心理学大总结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2.何谓心理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基本研究任务: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揭示体育活动......

    心理学总结

    1.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应,心理是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感觉是指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3. 观察力:有计划,比......

    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心理过程 指......

    心理学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纲要 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