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益”之感悟
“精益”之感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叫××,来自××公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精益”之感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公司开展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工作己经有三年多的时间了,经过这三年的工作和学习,我收获颇多。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应该如何更好、更合理掌控整个班组的生产;并领悟到,应该以管理促创新,以创新促生产,以“精益生产”理念为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就“精益生产”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
1.精益理念深入人心,精益工作持续开展
在推行精益生产工作的起初,很多员工都不赞同、不接受这种工作方法,他们认为:工具放在现场,需要用的时候,随手拿起来就可以用。放在工具橱里,用的时候再去取也不方便;设备又没坏,没事检查干什么,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劳动力。有那个时间还不如休息会或者干点其他的工作。
其实不然,当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再去维护,也浪费时间,同时还耽误生产,有些设备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威胁人身安全。对设备进行点检、维护保养,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解决,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保障人身安全。
设备的维护保养就像汽车要定期去4S店进行保养一样,有车的同事都知道,刚买车后,都会被告知:当行驶多少多少公里的时候进行哪些保养;当行驶到多少多少公里的时候,再进行哪些保养。这些事情大家往往都会记得非常清楚,也很自觉的遵照做了。为什么这些事情会被记住并遵守了呢?因为人家告诉他们:如果不那么做,汽车本身会受到损坏,安全系数也会降低。这件事情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通过这件事,我想说:开展精益工作,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以培训为先导,充分发挥精益生产管理者的“桥梁”作用。通过宣传和培训来提高员工对精益生产的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参与精益生产的积极性,使精益生产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精益生产工作才能持续、长效地开展下去。
2.激发员工创造热情,充分利用员工智慧
我们班组的马师傅最近又对生产设备做了一个表较好的改进:材料中含有石墨,石墨又比较滑,造成传送料片的输送带经常停止不转,使得料片堆积和压延师傅操作困难,需要安排一名师傅专门盯着传送带,一停就拿水去泼,这样一方面浪费人力、浪费水,另一方面,水溅到料片上,还影响产品质量。通过对精益生产的学习,马师傅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找到一个大桶,桶口处接上管子和阀门,管子的另一端置于传送带的上方,将阀门开一丝的缝隙,让水持续滴落,又不多滴。经过几天的观察,此方法不仅用水少,还省出一名人员,节省劳动力。
一线生产员工无疑是对生产最为熟悉的了,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将员工的智慧充分加以利用,也就是将生产中的浪费减到最小。
3.柔性生产 目前,我们塑料粉班组定员不足,恰逢涂料生产任务不忙。通过对精益生产的学习,采取了柔性生产,即我们常说的“一岗多能”,对球磨班组和树脂班组的师傅进行了塑料粉生产操作的培训,取得上岗证后,加入酚醛模塑料的生产中。
如果每一个员工能够掌握多个岗位的操作技能,那么在生产上人员的调动方面较为灵活,做到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因此,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及给予分配不同的工作,让他们在理论及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
最后,我觉得,只要能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改起,将精益的理念逐渐地渗透于日常的生产中,精益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企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的精益感悟
我的精益感悟
夜晚安静的时刻,静静地去回想精益管理给我们带来的改变,感想颇多„„
依然记得,13年9月包装公司与工厂合并管理以后,我们正式踏入精益管理大军,那时候的我们已经与其他车间相差甚远,有幸的是当时我也是我们车间三位指导员之一,为了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追赶兄弟车间,我们在以张朋、李广斌为指导的队伍带领和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深入学习精益管理知识,并积极参与其他各车间的精益活动。让我懂得了,精益所追求的是一种品质、成本、期限、安全、条规的自然融合,引领企业进入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时我们的车间生产现场,和现在相比那是一个脏、乱、杂啊!尤其是那时候的造粒工段,以前呆过的同志一定会记得,大大小小随处摆放的各种包装的粒料,墙壁上一层灰蒙蒙的粒料粉尘„„学习了精益管理,有了其他车间的示范,我们通过培训,发挥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到整顿、整理、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中来„„如今,你再来我们的造粒看一看,那里是摆放整齐包装统一的粒料,墙壁再也没有了那层灰蒙蒙的粒料粉尘,各种标注清晰的警示牌、定置线„„让你耳目一新。
回望总结的时候才恍然感悟,精益管理就是要使人规范化,事流程化,物规格化;通过改变人的思考方式和行动品质,强化规范和流程运作,实现机器设备“零故障”、产品质量“零缺陷”、人员安全“零事故”三个零。
精益管理是个长期活,从点滴小事做起,将精益理念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中,我深信,当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运用日积月累的精益知识去调整计划调控变化。
塑盖车间:阿静
2015年11月20日
第三篇:精益心得感悟-技术部
在没有学习精益生产相关知识之前,我对精益生产的了解很少,虽然也听说过精益生产的内容,但是对其内涵却不了解。通过学习,我对精益生产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
而精益生产确实是一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体系下,我们就必须在精益生产方面下大功夫。应该如何更好、更合理掌控整个部门的生产运作;如何以管理促创新,以创新促生产,以“精益生产”理念为公司又好又快地发展保驾护航。下面就“精益生产” 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想。
1、设立有关整顿浪费的制度,降低工人提出改进、创新的门槛。工人只要提出合理、且对生产有益的改进就算一项成果,到年底的时候评比出优秀的成果,给予奖励和公布。这样才能激发工人的创造热情,将员工的智慧充分加以利用,也就是先将第八大浪费减到最小。
2、生产计划要尽可能的细致和科学。因为粗放的计划,肯定会造成库存和搬运的浪费,但是科学的计划还需要在下达计划的先期进行细致的工作,将各项零部件的生产节拍掌握清楚,然后再制订出科学的计划,避免不需要的零件堆满现场的弊端。
3、让现场管理真正地为生产服务。现场管理应是生产管理的基石,而不应是障碍。丰田公司的“5s管理”就是为整顿现场的浪费而服务的,只有建立起现场管理为生产服务的理念,才能将现场管理真正地做好。
4、工艺人员在编制工艺时,对加工余量的大小应科学、适当,避免不必要的加工和多余的加工,并且在审图时,对图中尺寸,粗糙度等严格要求的地方应与设计及时沟通,不必要的严格要求应放松,以减少加工难度和加工时间。
5、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处理不能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层面上。应制定改善问题的制度,为持续改善创造条件,严格管控生产过程,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创造出勇于和乐于面对问题的氛围,并提供对员工的方法培训,以加强对问题的追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全员抓质量的目的。
最后,我觉得,只要能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改起,以长期理念为基础,将精益的理念逐渐地渗透于日常的生产中,精益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段难及慢长的历程,是一段持续改进的过程,把我们的产品一步步的改进成精品的。
2016-7-1
第四篇:我的精益感悟
我的精益感悟
闲居在家,才有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在论坛上看了一些精益的帖子也就回想起自己的经历,把自己的感悟整理一下,是分享,是讨论也是下一次工作的起跑点。
我很早以前做过精益,准确的说是JIT项目,感觉也是无奈,领导都是支持的,包括领导在内我们都有一种无奈感。
那时候还是90年代,国有企业人还没有现在这么重视短期利益,还相信长远利益,条件比现在好,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尤其是面子文化,任何问题一暴露,中层首先没了面子,然后问责,搞的下面很没面子,努力之后被骂,结果问题越来越少.中高层发现问题之后,得到的标准答案就是:“领导就是高,我们习以为常了发现不了,欢迎领导多来,领导前天的问题我们讨论了很久还是没答案,能不能帮我们分析一下给个思路”。态度很好,观念正确,其实是老油条思路.因为是顾问,所以我吃饭是由部门经理安排的,时间久了,大家也熟了,很多时候,我会请他们,渐渐的大家也成为朋友了,一次吃饭我和他们讲起来大野耐一在丰田公司被全体排斥的事情, 管计划的经理告诉我,下面的员工怎么看精益: “人他妈的累,钱他妈的不多,要求他妈的越来越高,有了业绩当官的有管理奖金,分红,我们辛辛苦苦有个屁。老子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给你面子才应付你,我承认我苯,活不就是你的了,反正是正式工,你能怎么样,批评教育我虚心接受,面子差不多就行了。什么零缺陷,零库存,零浪费,你都说了还没有人做到,老子也不想做到。再说了,我在这个企业十几年了,我从入厂的时候都是那些老师傅一点一滴的教会的,做人不能没情谊,我当了个屁大的官就这么折腾我的师傅们,咱没脸做这个事情.国企本来人多,你精益了,那些人怎么办?厂子里的人都是扯着骨头连着筋,谁会配合你.现在下岗的人那么多,我们厂子好过,大家谁也不想砸别人的饭碗, 说实话如果只是累点还行,但是一旦多能工开始推动,大家都不干了.领导说设么都是扯淡.工人就觉得和他妈的”党“一样,准备卸磨杀驴了.中国人讲中庸,讲关系,讲人情,讲远近亲疏,但是不讲团体和精益要求的极至,工作小组,整体视野不协调,老话说了天尚不全,以前盖房子的时候还要拿下点瓦,打鱼的时候还要网开一面.不计得失那是有了情谊,大家认可你才会的,说实话大家没故意整你就不错了.精益讲的那些都对,但咱们得不到好处.老子拜佛都要看有事么事,管是么用,对我的好处,你用一个所谓的将来糊弄老子当老子傻子,扯淡。反正哥几个说好了就这么对付你你能怎么办,不上不下就行了。省下时间老子去外面做私活都比你那个大饼来得快,来的多”。
其实我也觉得他们的想法虽然没远见,但很实在。企业也确实把他们当劳力而已,只不过是有点保障的农民工.勉强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和公司老总也谈了一些,老总也没办法,我们两个都认为不能采取大野耐一的法西斯强权做法.正当要放弃的时候,公司老总挺有本事的,让国资委投钱准备干新厂.向员工保证不会开人,但是捣蛋的,统统放到后勤部门慢慢处理.做得好的钓到新厂去.(新厂的设备,环境和人员要求会高一些), 其实是想把骨干弄过去,订单转过去.老厂就半死不活的这样留着.于是阻力小多了, 尤其年轻人参与的程度很高,其实他们的总体素质还不错,令我惊讶的是90年代他们的DCC文员竟然是文科硕士毕业.物料员是名牌大学的本科生二外是日语,她帮我翻译了不少日本的JIT资料.他们都是关系不硬,进来后被边缘化的.一年多的时间,我也曾经取得过很多成绩,我们也标榜我们自己是精益生产。但是这是政治上的需要,很多复杂的企业问题经常出现,最主要的就是不稳定的生产,原物料供应和客户订单的变化,其实大家才刚开始精益的尝试,我们也经常会做一些违背精益生产的事情,精益生产时而进步时而倒退,我们有方向,但也改变不了必须交货的现状。
制造性企业在遇到订单激增的情况下,生产了很多库存,为了防止生产线不稳定交不出货,整个精益的水平其实是平准化.拉动式环境下的库存管理,过于开放性的物料摆放,导致工具经常性丢失,所以有些部件,工具需要按需领用。因为是给奥迪供货,原材料当时都是进口的,很多时候一部分进口原材料会变成只有包装袋是进口的,或者过期进口化工材料铁双眼皮标签,工厂围墙外边有专门的收外观不合格产品的点,废品就这样跑到了售后市场.....很多事情我知道,但我不能说.很多人都知道,大家都不说.废品率一直维持在一个管理层可接受的范围.生产线需要统一标准化,很多明显的工作站摆放存在极大的走动和走动浪费行为,不得已默许了
工厂里的人很自豪,也上报纸电视,但我有些人心灰意冷,得过且过。以前的雄心壮志不见了,精益的核心能力他们没有具备.暴露问题/持续改进/员工智慧的利用/坚定的不制造不良的信念才是最有效的精益工具。其他的都是技术手段.做精益如果没洗脑,那只是管理升级,只是平准化.而且大家已经满足了,精益也将停步了.我离开后听说原来的骨干有升官的,有的离开了到沿海打工去了,据说起点都不错.原来的老总也升官了,还带走了几个骨干,但仍然兼任总经理,只是不常见到了.现在工厂里很多人都参加过精益生产方面的培训,每个人在谈论精益生产的时候,可能都在侃侃而谈,5S,七大浪费,价值流程图,拉动式管理,看板系统等等。我们熟知这些工具,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熟练运用这些工具来改善我们的生产现场。这也许是唯一的成绩吧.至于库存,库存周转率,leadtime, 等等我一直没有得到后续的数字,不过好像和我离开的时候变化不大.后来的工作中,我会采用精益工具,但再也没有做专门的精益.现在的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实施精益的干扰外界条件更多,难度更大。小企业生存压力更大,很多时候不得不退步,大企业官僚化,对规划人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协调能力要求更高。大部分积极分子是为了学习升职才主动配合,然后跳槽,搞的工厂更不稳定。精益变成了精英的精益.还有为什么员工不配合,企业有把员工当成人力资源吗?有多少企业敢说我不是候鸟企业?来中国投资的企业看中的是什么?廉价资源,廉价劳动力,市场。其实那些工人是对的,至少他们有着朴素的阶级感情。
国庆节前,朋友给了我一个大野耐一直属下属的精益交流会的请帖, 和那个70多岁的人家单独谈了很久,差不多有两个小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在退休前,要经过一个月的退休培训,离开工厂后什么不可以说都很明确,丰田不担心lean外泄,所有的技术信息都是真实的.我问了老人家一个问题,他觉得一个企业进行精益改造需要多长时间,因为我知道lean绝不能急功近利。要稳。老人家给我的回答是, 那个公司能保证员工长期利益吗?lean在日本也没多少成功案例,丰田海外公司也没有一个合资厂成功,除非是新建厂,是由丰田日本员工带领当地少工作经验的年轻员工才成功的,是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做的近似1:1的比例,国内顾问有几个真的有实战经验?能派几个人带你们?所以精益才是丰田的竞争优势,难以复制。精益的成功不在于精益方法,而在于丰田英二的丰田教育体系和日本当时的国民特性.即时丰田自己现在也面临着5大挑战.如年轻人西化,激励机制, 员工老化等问题,就丰田自身得精益而言,丰田与美国合资厂精益失败,加拿大独资新厂成功,澳大利亚新厂失败.对国内企业包括欧美企业的精益结果,老人家笑了笑,没作评价.曾经短暂接触过几个日本丰田的退休顾问,不知什么原因他们都回避精益用JIT和TPS,我曾经做过一个日本精益与美式精益的对比,我觉得两者差距极大,从我心里讲JIT与精益不是一回事。精益是TOC+经济批量+质量保证+IE,同时借鉴JIT的一些做法。是对美式管理的一种补充。也许这是丰田不提精益的原因吧。美式的见效快但持久性取决于文化,持续改进的能力弱,因为劳资双方仍是雇佣的短期关系。我个人认为精益是达到类似JIT效果的一种做法,但两者完全不同,lean可以形成相对优势,但不具备不可复制性,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我把唯一的一次JIT项目做成了Lean,只是当时我并不知道两者的区别。
很欣赏lankelec的内容,抛掉精益的光环,直击引进技术并吸收的目的。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是管理改进,不是所谓的精益,的确不会有失落。我猜测你们是追求以核心设备为分界点的物流平衡吧?或者说在最小经济批量的前提下,利用整合订单,通过生产计划平衡,让业务人员直接可以确定每日可利用剩余产能的方式抢订单,是以设备为核心的快速反应机制吧?比较常见在半导体和标准件行业。应该说是美式精益。
从他的回复中明显感觉到他的急和他对于推动精益负责人的迷茫沮丧的关切和痛恨。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它是对的。他的急他的恨其实与精益负责人在实施过程中的急和恨是一样的。可能我们在田径接力赛中得不到队友的支持一样。
可是我还想说你的激情和信念让我振奋,你的帖子让我想了很多。谢谢。但我的失落不是来自于和丰田比较,我们不是要变成丰田,而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想要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样子。
很多人都抱怨老板短视,只看到了眼前的成本,管理混乱,只管解决眼前的问题,没有长远打算,或者有天花乱坠的蓝图,缺乏支持长远发展实际的做法。那么我们自己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我们听说太多可以点石成金的能人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都是昙花一现。从贯标,到认证,从精益到6sigma,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精英化到妓院化的过程。
日本人的精益注重培养员工,建立长期的自我改进机制,是夯实基础的做法。我们的精益,注重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注重短平快。日本人强调把普通人聚集在一起做了不起的事,我们强调什么呢?有用就行,现用现学的拿来主义。那么我们发展的后劲在哪里?我们不是要变成丰田,我们要知道我们想要把我们塑造成谁。
大家都知道丰田的精益,但大家是否知道丰田的5条发展战略第一条就是独立更生自主开发。日本人死板,他们知道这是他们的优点,可以保证执行力,他们更知道这个优点的缺陷就是思维同化,创新不足。所以他们要改变,改变创新不足的缺陷,他们把创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大众型的革新,典型的是改善,田口,设备原点管理和升级,另外一部分是发明,自主发明。他们不采取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子,也不采取国际合作的方法,而是另起炉灶独立开发,因为他们认为他们需要的是能力不是成果。他们要的是渔,不是鱼。而我们,目前我觉得我们关注点在鱼,不是渔。
如果说美国人成功的保障是创新,德国人成功的保障是严谨,日本人成功的保障是认真,那么我们成功的保障是什么?是低成本?吃苦耐劳?那能成功吗?是灵活性?是实用主义?这可以把我们引向何方?如果说我们要兼容并蓄,那么我们兼容并蓄的是什么?是他们的做法还是他们的作风?是新洋务运动,再一次师夷之長以治夷?自洋务运动至今,我不知道有哪个领域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当然苦力不算。
应该说我说的不完整,美国人特别强调创新,同时更强调识别自己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变化趋势,企业生民周期是美国人的理论,竞争战略是,过程导向是,还有很多。德国人的严谨不妨碍他的创新,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二战时有决定性的技术创新有26个,除了英国的主动雷达,美国的原子弹,俄国的火箭弹,其余的全部是德国创新的,所以德国有能力挑战世界。日本不说了,日本的独立科研能力造就了太多世界级企业,前瞻与务实应该是他们的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他们展示了各自的个性。
没有自己的特点,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要吃别人脚下扬起的尘土。
看了lankelec的文章,真的有一种让人振奋的力量。
虽然不知道lankelec是谁,做什么的,但文章中流露出的那种一往无前,要做就做的气势,那种肩挑责任的态度,让人感觉到跟着他前途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
从他的文章中,可以感觉到一种精神,开拓者的精神,也许我的从事的行业起点低,也许我在微笑曲线的底部,但我不怕,我有一种信念,兼收并蓄,只要一切对我有用的,我都采纳,采纳之后我去实践,留下对我有用的,放弃对我现在不适用的。然后把它变的简单容易,这就是我要做的。路的尽头我不知道有什么,但不管有什么,我要做的是走,向前走,哪怕没有路了,只要走,就能走出路来。顾影自怜只会让你落自叹自怨,好高骛远最终只是一事无成。唯有脚踏实地,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也许不能比对手做的更好,但我要比对手进步的更快。如果我不知道我要形成的风格,没关系,去干,当你成功时,你会发现你的风格在你前进的过程中已经出现。
这就是我,一个企业家的风格,不是塑造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他令我想到了王安电脑。企业家精神创业很重要,也可以做大,但生命周期呢?如何回避创业者陷阱和家族陷阱呢。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乐于建立制度并自己打破制度。这是优势也是劣势,企业兴衰取决于企业家本人。企业团队还没建立,企业不会自我成长。
曾经也是豪情万丈,社会让我体会太多无奈,无奈让我灰心,也让我思考,渐渐的学会了滑头。是进步,是适应,但绝对没有发展,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舍得的心还要有坚持舍得的毅力。
资本家的优点是能发现制高点,站在制高点数钱,投机家的优点是掌握趋势,然后利用盲从心里出货搂钱。企业家的优点是实干,然后,我不想说了,想到员工,算了。
丰田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丰田的社长在日本富豪的纳税收入排名约为180位左右。他赚的钱哪里去了?
制度性的不合理让我们变得滑头,变的滑头的我们又用教训教育了年轻人,然后,还是不写然后了。
好像有点扯远了,可是憋在心里难受,我是经理人,我明白企业想对员工好,但竞争压力和股东的压力,还有经理阶层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让我们不自觉的压榨劳工,工资都是根据市场水平订的,即使计件也是按市场水平折算的。工程师是按照比对价格和市场价格计算的。然后让他们自行加压,加大工作量。然后,就是经理层,拿着不到国外普通工人一半的工资,创造了国外几倍的投资收益。更严峻的是,一般企业的工程师和中层干部薪资水平正受到挤压,工程师向办公室工人转化,中层干部向工程师加领班转化,越来越关注解决问题的技术,而不是思路。但国外企业管理层向战略思考和人力资源管理及协调一致方向转化。向思路转化,我们正丧失高地。
这些年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先进的设备,是不是也要引进先进的工会制度呢?不仅仅为了工人,更为了企业长期发展,为了适应时代。
后面补充的内容似乎与精益无关,但我现在的感觉是不管质量管理还是精益,随着技术的实施和执行单位的成熟,我的关注点转到了人。也许这是有些欧洲公司把质量经理划到了staff功能之下的原因吧。是否会代表将来的方向呢?
说到质量,有些伤心,自己做过几家公司,也看过很多供应商,说实话基本上没有看到一个公司的质量部门能够强势,很多都是受气包。
质量到底是干什么的,我心目中的质量应该是一个管理的角色,质量是一个带团队,听取各家意见做判断,监督执行并确认效果的角色。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客户抱怨来了,质量的职责是确认报怨的现象属实,然后确认该问题可能产生的环节,接下来召集相关单位开会,会上有相关部门确认此问题如果是自己部门的问题,那么可能产生的环节,不是让质量工程师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问下去,让各部门自己分析自己,然后自己调查自己。质量的职责应该是建立这样一个团队,有了这样一个团队,持续改进,缺陷预防自然会形成。质量的能力在于主持这样的会议,不是自己去分析问题。是征求其他部门的意见共同形成结论,这是沟通和领导技能。很可惜我遇到的企业没有一个能这样的,包括日资企业。连我自己做经理时也不能做到这一点。国外我不好说,国内的质量管理部可以改为质量处理部。我们都是质量处理部经理。
质量的工作方式应该接近财务,标准,系统,记录,数据。质量的地位要超然独立。可惜架构上来讲,质量属于运营系统中的一个职能,运营要对效益负责,结果注定了无法保持超然独立的地位。依附于三大职能单位丧失了决定权。样子货啊。
要求质量对短期业绩负责就如同要求财务对盈亏负责一样,只能导致假帐。现在的质量部门属于顾问性质,有麻烦了来找你出主意,然后要求你狠抓质量。当你开出保健药方的时候,都说很好,很重要但不紧急。于是我们在原来的水平上原来的圈子里原地打转。
克劳斯比说过质量要远离技术,30%时间和总经理一起工作,40%的时间和其它部门首脑工作,剩下的30%处理质量部门的内部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建立质量意识,不是解决所谓的质量问题。谁做得到?于是质量经理对内变成了FBI头目,对外变成了商务决定的替罪羊,而且你还必须表态,因为你是运营团队的一份子。
在同舟共济的名义下,做了自己厌恶违心的事,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感激。然后,形成了先例,接着成了惯例,最后变成了职业技能,于是日积月累,成了质量处理部,数据造假部,避重就轻部。最后让自己成为了可有可无部。
打开招聘网站的质量经理要求,充满了熟悉产品这样的条款,背后隐含的是什么?来给我解决现在应该是职能部门要解决的问题。隐含的是我更注重短期。来吧我需要你帮我解决技术,工程,采购,研发等问题,虽然这些领域你是二把刀,运用你的质量处理经验,数据处理经验,避重就轻经验,对付审核和客户的经验,拉兄弟一把。然后,然后你的结局就是质量没管好。
又看了自己的帖子,现在的感悟和写帖子当时完全不同了。把精益当成目标和把精益的效果当成目标完全是两个境界,有时,停下来自己思考一下会有更大的提升。精益是招式,精益效果是本质。会了招式却忘了本质,当时的我真是才入门啊。
第五篇:关于精益生产的一些感悟
关于精益生产的一些感悟
在受到汽车制造业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企业的经营环境也随之变化,人工上涨、人民币增值、材料上涨、售价降低等因素直接造成产品制造成本大幅上涨,利润空间大幅萎缩。只有当我们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发动全员认真查找并切实消除各种浪费,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战略目标。因此,大力推广和开展精益生产,势在必行。通过学习,我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消除浪费.降低成本
丰田公司的藤尾长曾阐述了可被消除的七种主要类型的浪费:过量生产、等待时间、运输、库存、工序、动作、产品缺陷的浪费。
众所周知,大多数企业中存在着惊人的浪费现象,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我们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加快改革改制。目前我们公司正着力筹备精益制造管理系统的实施,这套管理系统能在与生产设备和现场硬件集成的情况下,发挥出管理经营的最大效能,能够给公司带来高速的周转率,缩短运转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同时,我们还要找出差距,并落实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达到规范管理、消除浪费、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二、善待员工,发挥人的作用
按照精益生产理念,我们要把员工看成是财富,而不是人力机器。精益生产是通过现场改善、生产线平衡等工作合理安排人员,使他们成为生产线的核心。为了发挥人的作用,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应用人机工程改善人的工作环境,减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爱岗敬业以及团队精神,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人的业务素质,通过激励机制,提高人的劳动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三、精简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一般企业基本采用“金字塔”式集中管理组织机构,与此相对应的层次化管理与控制结构,不仅制约着底层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制约着整个企业对于市场的响应速度。因此,必须运用精益生产的理念,尽量去掉一切多余的环节与人员。在组织机构上,纵向减少层次,将“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扁平化,横向打破部门壁垒,实行分布式网络管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对于日益变化的市场的适应能力。
四、精益求精抓质量。实现产品零缺陷
精益生产理念注重源头质量控制,这意味着必须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工人必须成为自己工作的检查者,每人都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地抓好质量管理,抛弃“凑合”的工作态度,将全面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角落,把“实现产品零缺陷”作为我们不懈努力的目标。只有这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精益生产管理是一个不断追求尽善尽美,也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益生产才能给公司带来长期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