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他更强调,“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
书中反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阶段、任何工作都不可急功近利,要更加重视打牢基础,艰苦奋斗。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组建十多年,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崇高使命,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我们的监管基础还较薄弱、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队伍建设还有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传统,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保持思想上的纯净、纯洁、先进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对各种形式、各种面目出现的“四风”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努力做到“灯红酒绿不眯眼,奢靡享乐不动心”。工作上要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实现远大理想与做好当前监管工作统一起来,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监管统一起来,聚精会神抓监管,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到“监管有新思路,机制有新突破,发展有新局面,工作有新举措。”作风上要艰苦奋斗。牢记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宗旨,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认认真真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自己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真正做到扶正祛邪,取信于民,凝聚共识,焕发出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摆脱贫困》中的重要思想和精辟论述,是总书记洞察历史、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深邃见解;是总书记忧国忧民、实干兴邦、振兴中华的真实写照;是基层干部与群众艰苦奋斗、激情创业、鱼水情深的生动展示。“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伟大事业。正如书末所言,“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坚信,全省药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定能从《摆脱贫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宝贵的经验,为科学监管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为攻坚克难厘清思路,为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凝聚磅礴力量。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现阶段,既是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机遇期,更是改革完善、攻坚克难的挑战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究竟从何入手解决,依靠什么解决?根本只有一条,就是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决摒弃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感情上亲近群众、行动上走近群众、服务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发动群众。“四风”越远,群众越近;群众越近,办法越多。
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群众广泛参与。总书记指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要坚持“开门”搞活动,把群众参与贯穿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要向群众问计;查找突出问题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请群众评议;整改落实方案要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整改落实中,要下功夫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监管的目标任务,要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努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集中群众智慧,团结群众奋斗,最终实现综合治理、社会共治的大格局。
密切联系群众,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改进工作方法。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他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等着汇报工作,发出指示,而应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三个不能、三个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打造学习型部门,把学习当做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把学习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能力来锻造,建立促进学习、考核学习、鼓励学习的机制,使崇尚学习成为浓厚的风气。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真正成为监管为民、监管便民、监管利民的坚强卫士。
第二篇: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10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求真务实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来龙的经济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
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
‚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文章中让人深刻领会到了‚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
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段话,对我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工作新方法新方式,走向富裕新路径。
实现脱贫,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把握方向、找对路子。总书记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
针对宁德实际,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指导思想,主张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使农业、工业两个轮子转起来。我认为习总书记这一提法也非常适合宿迁的实际。
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完全符合实际。也对我们的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我们要找准的路子,就是坚持加强理念科学化,把理念变成制度,使制度体现规范,让规范成为强化监管的行为和成果。以深入推进宿迁经济建设,引领广大群众走出一条富裕发展的路子。
第三篇:读《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一书学习心得3篇精选
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一)闽江学院王慧福建省学联
在总书记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引领带动广大青年学生认知、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重要要求,并认真学习总书记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福建团省委学校部、省学联秘书处面向全省大学生骨干征集学习微作品。今天为大家展现的作品,来自闽江学院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学员王慧,深刻的感悟,美妙的文字源于内心的感触~~习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工作时,针对闽东地区较为落后的情况,写著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说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于此,我想我们也正在做一件滴水穿石的事情,并且不以其小放弃努力,更不夸其大邀功论赏,默默埋头,历经八年风雨,那就是我们的“暖风”。
“暖风”全名为暖风支教服务队,起初是闽江学院法律学子自发组织的暑期义务支教团队,这支不起眼的队伍,在高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的浪潮中已连续八年深入宁德山区,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知识、欢乐与温暖。很有幸的,我来到这么一个光荣的集体,受到师兄
师姐为之勤勉奉献的熏陶,也去往山区,看望那里的孩子。
如今高校的社会实践风生水起,全国各地绝不乏众多的义务支教团队,但这些队伍总是带着一些质疑声出现。“你们能为那里的孩子带来什么?”“你们有怎样的资质为他们提供服务?”更有甚者,“你们不过是拿着学校的钱去旅游罢了。”我们去往大山的路途同样伴随着这些声音,而且在没有到达那里之前,我们也对自己保持怀疑。可是,真正的走进大山,看见孩子们欣喜的目光,那一刻就笃定的觉得,“这是来对了!”。
山里的孩子并不是像电视中演的揭不开锅,温饱都还是可以保证的,不过真正令我们担心的是,这些孩子的心理状况。我们看到的孩子大半都是留守儿童,或是家庭不完整。有的孩子一年只有过年那几天能见到父母,有的孩子父母因疾病双双离世,他们在爷爷奶奶的抚育和村子的帮助下,吃饭不成问题,但教育及心理引导都跟不上。他们有一部分已经明显出现了极端倾向,在无法排解负面情绪时,习惯以暴力或其他形式放纵自己。我们虽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但每年定期的陪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都让这些孩子更多更好的接纳了我们,也接纳了自己的生活。
很多孩子渐渐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也许我们的力量不如感动中国中的乡村老师,能送很多山里的孩子上大学,但我们每年暑期的到来,让他们能够享受知识与阅读的乐趣,感知自己美好的未来,已是我们滴水穿石中的小小一步。如习总书记在书中所写,山区的基础教育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暖风”所秉承的一点坚持、一点服务,终将成为改变落后现状的一股韧劲。
习总书记之前在五四讲话中,向所有怀揣梦想的青年人提出了“八字真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我们的暖风正是笃实以行久的见证,八年来,无数激情迸发的法律学子抱着传递知识,传播理想的信念,去到宁德的大山深处。化困难为动力,真真切切的用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最后,引用中青网评论员的话,为文章结尾。青春的深刻和精彩不在于名噪一时的轰轰烈烈,而在于滴水石穿坚持的浪漫,在于星火燎原的团结奋斗。暖风于心,笃实在行,希望暖风在不断吹拂山区孩子们的同时,也能托起青年学子笃实久行、诚恳奉献的风帆,让满载着青年人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梦想的航船扬帆起航!
(作者:闽江学院王慧)摆脱贫困学习心得
(二):摆脱思想贫困,做有为青年
总书记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20、30年前的闽东地区,存在着许多思想上贫困的问题:群众们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并且有着“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的观念。思想贫困导致闽东经济裹足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文化得不到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时任宁德市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到:闽东的贫困面比较大,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
他提出头脑中要有“先飞”“先富”的意识;他带领干部们、群众们四面八方的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振奋精神。他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摆正位置,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挖掘潜力,提出政策,在贫困地区中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而后,明确的脱贫手段,让每个村民都有信心,积极投入,摆脱思想贫困。总书记团结带领闽东人篇二: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锲而不舍的努力。总书记指出,“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他更强调,“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 书中反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任何阶段、任何工作都不可急功近利,要更加重视打牢基础,艰苦奋斗。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组建十多年,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崇高使命,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我们的监管基础还较薄弱、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队伍建设还有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传统,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保持思想上的纯净、纯洁、先进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对各种形式、各种面目出现的“四风”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努力做到“灯红酒绿不眯眼,奢靡享乐不动心”。工作上要艰苦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实现远大理想与做好当前监管工作统一起来,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监管统一起来,聚精会神抓监管,一心一意谋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做到“监管有新思路,机制有新突破,发展有新局面,工作有新举措。”作风上要艰苦奋斗。牢记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宗旨,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认认真真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自己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真正做到扶正祛邪,取信于民,凝聚共识,焕发出推动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摆脱贫困》中的重要思想和精辟论述,是总书记洞察历史、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深邃见解;是总书记忧国忧民、实干兴邦、振兴中华的真实写照;是基层干部与群众艰苦奋斗、激情创业、鱼水情深的生动展示。“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伟大事业。正如书末所言,“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我们坚信,全省药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定能从《摆脱贫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宝贵的经验,为科学监管提供更多智慧和力量,为攻坚克难厘清思路,为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在今天更具现实意义。现阶段,既是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机遇期,更是改革完善、攻坚克难的挑战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究竟从何入手解决,依靠什么解决?根本只有一条,就是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决摒弃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感情上亲近群众、行动上走近群众、服务上贴近群众、工作上发动群众。“四风”越远,群众越近;群众越近,办法越多。
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群众广泛参与。总书记指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要坚持“开门”搞活动,把群众参与贯穿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要向群众问计;查找突出问题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请群众评议;整改落实方案要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在整改落实中,要下功夫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监管的目标任务,要团结带领群众一道努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集中群众智慧,团结群众奋斗,最终实现综合治理、社会共治的大格局。
密切联系群众,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改进工作方法。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没有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变。但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有所改变。”他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等着汇报工作,发出指示,而应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这“三个不能、三个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打造学习型部门,把学习当做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把学习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能力来锻造,建立促进学习、考核学习、鼓励学习的机制,使崇尚学习成为浓厚的风气。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真正成为监管为民、监管便民、监管利民的坚强卫士。篇三:学习《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的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9日参加xxxxxxx专题辅导报告,聆听xxx教授对《摆脱贫困》深刻内涵的讲解。《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部分讲话和文章的收录文集,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为闽东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风范。2014年10月10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求真务实的品质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
“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xxxxxxxxxxxxxx,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畲族经济要更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摆脱贫困》虽然收录的是习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历久弥新,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说的:“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摆脱贫困》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宝贵的工作教参,为国家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第四篇: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感悟
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心得体会感悟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就从严治党、严明纪律、惩治腐败等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思想来自于实践、产生于实践。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对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同志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不断提升宁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全面建成“体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领会《摆脱贫困》的精髓要义,充分认识《摆脱贫困》对做好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1988年5月至1990年5月,同志在宁德工作,当年他离开宁德后,对在宁德的这段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形成了《摆脱贫困》一书。该书集中展示了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同志执政为民、致力发展、勤政廉政的真实写照。
一是注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权力无论大小,都是人民给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在使用权力的时候就要让人民放心。在《从政杂谈》一文中,他谈到“为官四要”时指出,“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从做官的第一天起,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当官和当什么官这两个问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
二是注重从严惩治腐败行为,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他始终对腐败问题做到零容忍。在宁德工作期间,他把严肃查处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摆在马路边的腐败”作为惩治腐败的突破口。经过两年多的清房工作,全地区共查结违纪违法占地建房干部3782人(其中处级99人,科级476人),收回补罚款198.03万元;清理干部有私房又占有公房问题,共清退公房1982户,清退面积88411平方米,宁德清房工作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三是注重整肃干部队伍作风,积极营造廉政勤政风气。他在《干部的基本功》中强调,“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他提出“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在《从政杂谈》中,他说:“许多同志下到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去,亲身体验到群众的疾苦,思想感触很大,回来都说忧患感增强了,责任感增强了。我说这是党性观念增强了,修养提高了。”在同志的亲自推动下,成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成为了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金字招牌。
四是注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持续强化权力制约监督。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一文中,他指出,“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在同志的提议下,宁德地委、行署出台了《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当时简称“十二项规定”),同年5月15日,又研究出台了《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两个文件共17条,对地委、行署领导班子成员自身廉洁问题作出“十七个不准”的规定。
综上所述,《摆脱贫困》一书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了同志忠诚于党、坚决维护党性原则的政治品格,表明了从严治党、执政为民的使命担当,彰显了整肃吏治、正风反腐的坚定决心。这些举措、思路至今并不过时,依然对推动当前我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务必要准确把握《摆脱贫困》的思想精髓,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汲取经验智慧,进一步增强推进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眼下,中央刚刚颁布实施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进一步要求我们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一定要读懂悟透《摆脱贫困》,汲取经验智慧,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
《摆脱贫困》为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践证明,同志当年提出的“从严治党”、“群众路线”、“廉政建设”等重要思路和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宁德加快发展、摆脱贫困,这些思路和举措依然是我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发挥好这一精神优势,进一步厘清思路,明确方向,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摆脱贫困》为我们严肃惩处腐败提供重要借鉴,我们必须紧抓不懈。同志当年为打开工作局面,树立党委的威信,坚决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他铁腕治吏的胆识、勇气和成果,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作为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宁德的地位特殊,使命光荣,我们务必认清当前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接过反腐倡廉的接力棒,为宁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摆脱贫困》为我们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法宝,我们必须大力提倡。25年来,宁德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和秉承“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2012年以来,宁德新一届市委班子不断深挖内涵,拓展延伸,发展为“四下基层、四解四促”工作制度(即“信访接待下基层,解矛盾促和谐;现场办公下基层,解难题促民生;调查研究下基层,解瓶颈促发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解疑惑促落实”),在省内外引起很好的社会反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共识、力量,为宁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学习《摆脱贫困》和同志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为契机,努力把我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以学习《摆脱贫困》和同志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为契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提升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水平。
落实主体责任,带头种好“责任田”。作为市委主要领导我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遵守纪律底线,严守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格选好用好干部。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全力支持纪委履行监督责任。
增强监督权威,严守纪律“高压线”。全面落实“两责任”、“两为主”、“两覆盖”,保证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制约监督。重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确保对权力全方位监督。
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铁笼子”。要规范决策行为,严格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要加强检查考评,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纳入全市建设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对考评结果最后一名的地区和部门,责成主要负责人作出书面检查。
加大惩治力度,对腐败行为“零容忍”。加强对重点项目领域的监控,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加大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的查处力度,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更好回应群众的期待,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风气。
持续转变作风,营造机关效能“好环境”。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铲除“四风”滋生的土壤。深入开展“四下基层、四解四促”、“转变作风落实年”等活动,落实“马上就办”要求,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各级“行政服务超市”。
第五篇: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期写的一本书,虽然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尽管时代在变迁,社会环境在变化,但文章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哲理,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全书透露出强烈的“民本”思想、群众观点和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共产党人过去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将成为领导干部今后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态”。现就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谈读这方面的初浅认识。
首先,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础。干部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功呢?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开宗明义提出:“要提高领导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真正理解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此,要做到“三个不能忘”。
以民为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团结带领群众执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强烈的“民本”的思想,决定了他在政治作为上“爱民”与“害民”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结果。习近平在文章中强调:我们党已是在和平时期执政了这么多年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当前,领导干部要强化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的观点,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观点,树立“权为民所用”与“权为民所赋”的观点。领导干部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稍有含糊就会出大问题,甚至会走向负面,为人民所唾弃。
对群众满怀真情不能忘。在干部队伍中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领导干部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比较积极上进,不习惯别人奉承,对待群众热情周到。时间久了,极少数干部官僚气息就逐渐滋长,久而久之就养成“当官做老爷”的习性,对待自己部下和基层群众,大有一种“让我一时不愉快,我就让你一生不好过”的施虐心理。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也是领导干部能不能老老实实做人的感情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与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贴近群众的作风不能忘。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领导。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如果领导干部不能和自己的部下及群众谈心,连你说的话部下和基层群众都不愿听或听不懂,那怎么会有号召力和感召力呢?从一些落马的不廉洁官员坠落的轨迹看,没有一个不是高高在上、作风飘浮,视人民群众为草芥,心中只有他自己和金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只有从思想和感情深处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贴近群众的思想与需求,才能从做人做事中体现群众意愿,才能实现领导干部自身抱负与社会的主流价值相统一。
其次,要坚定站稳群众立场
群众立场决定我们党的性质,是根本的政治问题。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办事,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领导干部理应成为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的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而权力具有两面性,即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也可用来以权谋私。怎么用权?在同样的监督机制下,主要取决于领导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一项根本要求。”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只有站稳群众立场,才能正确对待事业、群众、自己,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诚于中者,形于外”,站稳群众立场,才能真心为人民服务。极少数党员干部不能站稳群众立场的原因,是在于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他们从求政绩、求升官的思想出发,没有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有的甚至搞政绩工程而劳民伤财,损害群众的利益。有的党员干部是从大拆大建中收取开发商的好处,谋取个人利益,成为不廉洁分子,从而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反面。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没有群众立场的为官,犹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有覆舟的危险。
要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一个有作为的领导干部,要在难题问题面前敢于开拓创新,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于担当责任,时代需要这样的干部。领导干部只有在工作上大胆,用权上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才是正确的。习近平指出,要多办利民之事,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尽力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好事,而不要等到群众反映强烈了或者上级指示批下来了,才去解决。
第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习近平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到工作上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时,把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相统一。